会计服务业诚信因素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简要介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包括外部经营环境不规范、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产业集聚协调效应不明显、市场化力度不够、关键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会计服务业诚信因素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服务业诚信因素分析论文 篇1:

体制创新是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近60%。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2005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仅为40.2%,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仅为31.4%,而且大部分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更是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要想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服务业的快速、规范、有序发展,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与创新服务业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瓶颈约束。

一、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因素分析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理应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在服务业领域也不例外。但我国不少服务业领域垄断色彩十分强烈,一些部门对某些领域过分看重其兼有的属性,如:银行作为调节经济手段的属性,科教卫体等领域作为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的属性,文化、传媒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属性等,导致了银行、证券、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至今仍保留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政府或国有经济垄断经营严重。比如,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仍占50%以上,大大高于工业的同一比重,而且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其结果。服务业的发展远远适应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效率低下,社会福利降低,也影响了服务企业的经营和机制创新。不利于服务业的成长。

(二)行政审批环节过多且多头管理

主要表现是行政审批环节过多、效率不高,行政执法尺度宽严不一,收费过多。据国家发改委等联合调研组对服务业前置审批项目的不完全统计,除涉及国家法律17部、国务院行政法规33部、国务院政策文件20件外,涉及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部门规章、文件106件。各地方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制定的地方性规定就可以成为一个庞大的集合。由于修订机制不够有效,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存在着修改不及时、废止退出滞后的问题,成为体制创新的障碍,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存在许多不衔接和不配套之处,为企业带来很多困扰。

(三)政策不平等导致服务业企业负担重,经营成本高

长期以来,由于物质产品短缺,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安排都是从如何有利于增加物质财富来设计的,造成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之间政策上的不平等。在税收方面,服务业企业的税收负担较重,部分服务行业重复纳税。在物流等行业,企业经常发生大量业务外包,按理应抵扣外包收入后纳税,但是,在发包方按照整个营业收入纳税的同时,分包方也要按照分包协议上的价款纳税,这就出现了重复纳税。在使用土地和水电气的价格方面,服务业普遍高于工业。地价方面,工业用地一般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而服务业用地则采用招标拍卖的方式。两者差别很大,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几倍乃至十几倍。

(四)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出来,服务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服务业的蓝领人才也存在结构性短缺。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们重视高等教育而忽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学历教育过分偏爱而对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看不上眼”,即使是高职教育也尽可能往“学历教育”上靠,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比如,我们现在精通国外法律、国外市场的国际型和开放型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其中注册精算师、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软件设计开发等高级专业服务人才尤为短缺。同时,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在信息服务业中,既缺乏创意、规划和设计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但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在为工作、为生计四处奔波。

二、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促进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一)加快服务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中国服务业发展既有国外服务业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中的一般共性,又有作为发展中的市场转轨国家的特殊性。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和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体制改革不到位、市场机制没有发挥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不具备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造成的。与改革初期相比,我国市场机制已日渐完善,放松经济规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条件日趋成熟。

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要公平竞争,各市场主体就必须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建议分步骤放松对现代服务业中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此打破市场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改变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对非国有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形成与国有经济企业相竞争的局面,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服务业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国有经济是我国大型服务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要加快国有大型服务企业改革的力度。从宏观上讲,要加快服务业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微观上讲,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对国有服务业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企业外,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激励约束相容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企

业内部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要素流动与市场竞争的“引导者”。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市场供求状况,逐步放松服务价格管制,尽可能减少非市场定价,推进市场定价。对某些必须管制的服务价格,也要提高定价的透明度,应当允许有些差别化定价,或有指导性的市场定价。

(二)优化和完善法规制度与政策措施构成的软环境

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阐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指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国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是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除了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硬件环境,还要重视以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机制体制为重点的软环境。根据王静波(2006)提供的资料,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历来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多年来致力于人才、教育、市场制度和监管等商业环境的优化,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等带来的社会交易成本,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开明的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监管,提供公正的法律制度,并从中介、码头、金融等领域退出。为民间资本提供发展空间。新加坡则通过诱人的税收政策以及缜密的法律体系赢得了不少航运客户的青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做法为我们建立完善的服务业法律体系和政策措施以及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逐步消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此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现代工业社会,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因为服务业要求它的生产和消费在同地进行,这就客观上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另外,服务业的许多产业都具有规模经济,例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只有在人口规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才能赢利,而且,相对来讲,城市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因而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也比较大。因此,只有依托城市才能培育起现代服务业的土壤。

城市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但也与政府政策与制度环境息息相关。我国严重的二元经济固然与历史形成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相关,但严格的城乡分离的制度与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二元经济格局。因此,要适度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就必须推进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未来一段时间,要对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市镇设置的法律制度等直接影响城市化的制度安排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城市化来带动服务消费增长和服务就业总量的提高,从而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结构的转换。

(四)依据不同服务行业的特征,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

确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一个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是一个产业顺利成长的保证。对于律师、会计、咨询等小规模经营的行业,应该提高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而对于邮电、运输等行业,则要降低准入门槛,促进竞争。需要指出的是,降低门槛不是放宽服务质量,而是对不同所有者资本一视同仁,均可进入服务业市场。此外,要尽可能简化目前繁杂的前置工商登记审批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管。目前的工商登记审批制度手续繁杂,周期漫长,但是对审批后的企业的监管不力。今后应简化审批手续,同时,对于注册成立的企业严格按照市场准入标准和行业经营标准进行监管,提高其服务质量。

(五)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为服务业的快速高质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不在于先进的装备以及体现在装备中的技术,而是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社会提供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操作的人才,这些人才的输送仅仅依靠现有的办学模式是满足不了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做法,树立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比如。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而不能简单地由学校“闭门造车”。总之,要从认识上把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并努力创新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体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

作者:韩子荣 夏杰长

会计服务业诚信因素分析论文 篇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及应对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简要介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包括外部经营环境不规范、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产业集聚协调效应不明显、市场化力度不够、关键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等。提出了促进行业规范、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与融合、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培育企业创新环境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约因素  对策

一、生产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业简析

(一)生产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解析

生产性服务(Producer Services,也称之为生产者服务)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即它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消费服务。对应地,生产性服务业则指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合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林菲尔德(H.Greenfield)于1966年提出的,1975年,布朗宁和辛格曼(Browning and Singelman)对这一概念的外延进一步阐释,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二)生产性服务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业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它对生产者的非物质服务,其无形的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软化程度,用产业结构软化系数(服务投入/商品和服务总值)来衡量;二是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由于在新经济中产业链拉长和知识投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生产性服务体现为被服务企业最重要的生产成本;三是其产出中含有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是把这些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飞轮,是现代产业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刘志彪,2006)

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

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伴随经济进步而产生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演进规律,即“劳动人口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转向商业和服务业”。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发展规律验证了这一规律,表现为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超过了制造业。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也存在着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简称APS)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很多发达国家APS占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50%。钱纳里的多国模型分析也对这一规律进行了证实。

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生产性服务业,会随着经济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它还是自主创新的助推器,对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和升级具有关键意义。生产服务业还为制造业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制造业提供的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还有服务产品,后者因为包含了知识与技术的投入能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康莉莹,2009)。生产性服务业还是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存在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就业格局,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APS,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余东华等,2011)。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这一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物流业为例,物流总额由2005年的48.2万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度的125万亿元,增长了约2.6倍。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務业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778.8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比重28.95% 。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固定投资总额为35073亿元,占全国总投资比例为11.5%。在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化进程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软化、产业集聚效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我国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却由2005年的43.3%降到了2010年的38.5%,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明显的体现。与之相对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总量仍然不足,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比例偏低,造成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加剧。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虽然2010年度京沪穗深四城市服务业占地区增加值比重均已超过50%(上海最高75%),但15个主要城市中比重最低的大连仅占32.7%。行业投资不足,2011年度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投资35073.51亿元,仅占整体投资比重11.5%,其中9%用于投资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只有2.5%投向APS。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仍有种种壁垒和限制,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86.4亿美元,只占全部外资的16.08%。

四、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国内学者对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做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影响因素有人均GDP、市场化程度、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化水平、服务外包环境、人力资源因素等等(杨玉英,2010;程大中,2006)。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生产性服务业内外部环境面临的市场化、产业联动效应、专业人才供给、创新机制、法规政策等五个主要因素分析当前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一)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合理,竞争秩序不规范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APS如金融、信息等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较高,外资、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化程度偏低。2011年度金融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仅占1.65%,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造成我国APS国有独大,高度垄断,市场竞争力弱化。其结果是供给的服务产品有限,质次价高,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服务供给能力受到制约。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进入门槛过低,法律法规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监管乏力,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市场化程度过低或过度竞争导致生产性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抑制和削弱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一二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分工后的产物。分工能够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两者又出现产业融合的现象,生产性服务业将大量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引入到制造业,使制造业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提供的产品服务化的倾向。反过来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又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使得一国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持续增加。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制造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产业链短,知识和技术资本投入少,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三来一补企业,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两头在外,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效应有限。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人工、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这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而我国金融业长期垄断,对这类企业无法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影响了它们的升级改造,导致对生产性服务外包需求不足,也束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看,服务外包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因此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约双方的行为,减少代理方违约的风险。但鉴于上述原因,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不成熟,服务不及时、不规范,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处于转型期,各类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完善透明的监管体系,制造业普遍缺乏对外包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服务外包动力不足。产业间缺乏联动,抑制了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使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三)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资本深化的过程。资本深化过程的典型特征就是要素依赖从简单劳动逐步转向劳动技能与技巧,再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伴随迂回生产和专业化增强。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必须摆脱人才瓶颈的制约。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加上服务业的无形性、即逝性等特点,对服务质量的把握有赖于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近年来,我国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如金融、电信等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使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市场化不足,这些垄断国企的人才服务能力与国外同类服务业相比还有着很大差距,尤其缺乏勇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商务服务业如会计、律师行业虽然实行了资格准入制度,抬高了人才进入门槛,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不规范,对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监管不力,这些行业的人才也出现违规操作如做假账、作伪证等。交通运输仓储业没有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不超过30%,很多基层员工只有初中学历,入职后也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精通软件开发又熟悉企业生产理论的人才严重短缺。上述种种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既缺乏创新型高级人才,也缺乏综合服务型基层人才,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 。

(四)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存在体制、技术、人才等条件制约,加上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因素,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存在信息技术水平低下,基础设施服务不齐备,服务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以现代物流业为例,制造企业面临的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整体必须实现协调,借助生产性物流、信息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不同的供应链类型对生产性服务的要求又存在差异,这就要求生产性服务企业大胆创新,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而国内能够提供全方位供应链整体服务的物流和信息服务供应商几乎没有,大多还只能提供基础的仓储运输业务,这种基础服务根本无法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优,远远无法满足供应链整体协调的要求。

影響服务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程度。一般说来,制造业的集聚发展会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能够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聚集大量资源和信息,从而促进服务业的集聚化、产业化。产业集聚能够加速竞争,促使企业大胆创新。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户籍限制等制约了城市化的进度,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分散了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不够集中,市场竞争不充分,创新动力不足。

(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法规和政策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要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实施了多项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来看,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依然很多,如现代物流业发展受到高昂地价、高速公路收费及各种税费拖累,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国外同行。电信、金融业的准入门槛一直受到严格限制,信息服务业缺乏对信息安全的严格监管,服务创新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法律法规的缺位,缺少政策支持,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成了明显的束缚和抑制作用。

五、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一)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市场规范

对APS的过度保护会导致该行业缺乏竞争力,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过渡竞争又导致市场混乱,影响服务质量。因此我国应打破APS行业的国有垄断格局,适当允许非公有资本以控股或参股进入,形成良性竞争;对于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如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则应借助行业协会等,建立服务标准,逐步形成行业运作规范,并可借助国际服务外包的契机,大幅引进国外相关服务产业,在促进良性竞争的同时,也可使我们的服务标准和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动,推动二者的相互融合

引导制造业加快自主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从低端生产环节逐步过度到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增加生产的迂回性,通过知识、技术等资本投入推动产业结构软化,加速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如软件、电信运营、物流服务等),扩大服务外包出口。或者将非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三)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和综合服务型人才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是关键。基于此,美、日、德等国,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大量发展职业教育和应用学科教育,还全面开展了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提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层次服务人才。

我国生产服务业不仅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综合服务型的基层人才也非常缺乏。因此要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改革,支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系统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如校企合作办学、企业自办培训学院等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完善上岗资格证制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准入门槛,加强在职培训力度,建立员工职业诚信档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服务质量。

(四)鼓励服务创新,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務业的国际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APS,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高度密集型的产业,产业产品呈现高度的差异化,往往需要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的这种垄断竞争特性,决定了它的竞争重点不在价格而在服务设计与创新(刘志彪,2006)。所以我们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经营环境,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引进学习国外服务创新的先进经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通过税费优惠、用地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和要素价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服务创新。在制造业聚集地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创造条件,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企业在竞争中积极了解客户需求,勇于创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高质量的服务,使这些地区成为服务创新基地,引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健全外部经营环境,完善法律规范,提供政策扶持

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在市场秩序规范方面,也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监管的各种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保护、制定和完善服务标准、建设行业诚信机制等,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增加对服务外包违约的惩罚力度,逐步树立行业规范。

在政策支持方面,可运用税费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产业群集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时,要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城市的服务定位,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其中特大城市应发挥总部经济的职能,集聚APS,引领行业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引擎;二线城市可定位为区域性、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承担传递特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区域性“增压”功能。中小城市则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大都市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①杨玉英.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②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③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国经济问题,2006(1):3-9

④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者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16-19

⑤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61-68

⑥康莉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金融与经济[J].2009(7):17—19

﹝本文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以适应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物流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为例”(编号:11WYXM057)阶段性成果﹞

(连茜平,1973年生,河南禹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山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服务业管理)

作者:连茜平

会计服务业诚信因素分析论文 篇3:

营改增对抚州现代服务业税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营改增”对于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抚州市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营改增”政策一方面可以使得部分企业结构性减税,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使部分企业税负增加。本文从企业税负方面来探讨抚州市此类企业在营改增过程中的利弊,进一步分析营改增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税负;现代服务业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阶段。按照要求,抚州市于8月1日起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确认“营改增”纳税人1003户。“营改增”试点的推行,对于抚州市相关企业来说利弊参半,对于抚州市经济影响也有利有弊。在此情况下企业只有认真分析营改增政策,把握好政策的优势引导,实施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一、营改增对抚州市现代服务业税负影响分析

1、小规模纳税人总体上税负降低

作为小规模纳税人,营改增后企业缴纳增值税是以不含税收入3%的征收率征收,对于交通运输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在此之前同样是按照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看是没有变化,但是增值税为价外税,营改增后需要将原营业收入作为含税价换算成不含税价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因此小规模交通运输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负担要低于之前的营业税负担。而对于其他它六个服务行业来说,在此之前最少都是按照5%的税率征收,营改增后变为3%,下降了2%,对于企业来讲降低了企业税负。以上分析是从营业税变为增值税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税负。但是企业的税负降低,使得企业利润有所增加,从而使得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有所增加,经过分析测算可以得知企业缴纳所得税上升幅度要小于营业税变为增值税下降的幅度,因此总体来讲小规模纳税人总体上税负降低,营改增为此类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

2、现代服务业中的一般纳税人纳税负担取决进项税抵扣数

营改增后,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分别按照6%和11%两种税率缴纳增值税,这两种税率都要高于之前营业税征收税率,在没有进项税抵扣的情况下此类企业的课税负担加重,经过测算可得知,两者的税负分别加重23033%和132%

但是营改增后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可以执行进项税抵扣,可以抵扣的项目包括外购的机器设备、水费和电费所含的进项税额等。进项税抵扣数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当进项税达到一定的量,企业的税负可以和营改增之前持平,当进项税超过这个平衡点后企业的税负开始降低,因此进项税抵扣量越大企业的税负越轻。假设一般纳税人中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分别执行11%和6%的税率,但是都按照13%进行进项税抵扣,两者的进项额分别为A和B,则进项税额分别为A/(1+13%)×13%和B/(1+13%)×13%。再假设营改增之前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销售额分别为A1和B1,按照3%和5%的征收率,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营业税分别为3%A1和5%B1,改革后两者缴纳的增值税分别为991%A1和566%B1。要想使得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负相同,那么企业抵扣的进项税额就应该分别是:A/(1+13%) 13%=991%A1-3%A1,B/(1+13%)×13%=566%B1-5%B1,可知A/A1=6009%,B/B1=574%,即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中的进项额占其销售额分别达到6009%和574%时,可以使得改革前后的税负水平相同,当超过这一比例时,企业的税负减轻。

3、流转税额发生变化

营改增后城建税和教育费税金附加随之发生变化,同样会影响企业税负,其影响度有多大取决于流转税税额变化程度。

抚州市营改增后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8月份以后全市道路运输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回落明显,该市123家道路运输业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005亿元,比2012年同期下降19%,2013年 8月后转为负增长;营

业税金及附加下降128%,营业利润出现增长,实现营业利润17亿元;进入2014年,1-5月份抚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61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8%,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78%,营业税金及附加同比下降718%,“营改增”政策对抚州市交通物流及服务业的短期负面影响持续显现,部分物流企业受营改增政策的影响,已出现经营无法持续,甚至关门停业。

结合以上分析和统计数据可知,营改增政策对抚州市物流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重了大部分企业的税负,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抚州市的财政税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抚州市现代服务行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分析

“营改增”政策是为了避免企业重复纳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因此“营改增”政策带来结构性减税成为它的一个特征。抚州市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但是服务业对抚州市地方税收却贡献非常大,2012年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收入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41%。但是抚州市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只有4家,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的现代服务企业也只有80余家。营改增政策使得抚州市部分企业短期内税负增加,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关门停业。本文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抚州市的现代服务行业企业应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1政府部门应当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税制改革

首先,服务业为抚州市地方税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增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就是在为抚州市的税收收入培植增长点。其次,服务业作为除了工业和农业以外的产业集合,不仅为生产领域提供各种服务,还为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提供服务;同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框架思路,对构建良好社会环境有着基础性作用,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无不有发达的服务业。营改增政策对抚州市的交通运输业影响最大,占交通运输业成本最大的过路过桥费却没有纳入到可供抵扣的进项税中来,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将过路过桥费等费用纳入到可供抵扣的进项税中来,同时加强对配套服务业的管理,例如修理厂和油气站,让交通运输企业能够便利的开具到进项税发票。

2企业自身要熟悉营改增政策,充分利用其中的优惠政策

例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在营改增之前按照营业收入的5%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技术服务业按照6%的增值税税率缴纳增值税,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企业的纳税负担,但是企业如果了解熟悉财税(2011)100号文件和财税(2011)111号文件,就可以发现文件中有关于软件企业通过自行开发的软件系统和技术进行数据咨询业务时,改征增值税后,对其实行“即征即退其缴纳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这一政策。再例如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中有“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适用3%简易计税;一般纳税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购入原材料及试点服务、办公用品、水电费、设备维修等费用在采购环节负担的增值税,则可以进行进项抵扣”。那么如果此类服务业企业能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就可以为企业较少不小的税务负担。

3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营改增后的财务核算制度

营改增后增值税的计税方法、计税基数与营业税都不尽相同,那么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就必须得及时、准确地核算出企业应当缴纳的税金。其次,增值税的优惠形式有先征后返、免抵退等,相关税收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安排以及财务筹划,综合来看这都需要企业对相关财务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4、企业要合理规划筹资、投资、经营、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提高自身运营实力。增值税和营业税在缴纳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在税收优惠方面,营业税一般执行直接减税或免税这种优惠方式,但是增值税执行的是“先征后返”、“免、抵、退”等优惠方式,这样对企业的资金安排和筹划产生了很大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合理规划筹资、投资、经营、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择优选择纳税方案,提前筹划安排。针对采购、生产经营及内部核算等环节进行合理决策,不但能做到及时诚信纳税,又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结论

虽然“营改增”政策短期内给抚州市的现代服务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得抚州市部分服务业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但是只要政府能够因势利导,企业能够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结合“营改增”政策的优势,抚州市的现代服务业就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抚州市的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抚州市统计信息网,http://wwwfztjgovcn/

[2] 纪金莲,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税负影响因素分析[A]会计师,2014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1号

项目基金:抚州市社会科学“十二五”(2014年)规划项目《营改增对抚州现代服务业税负影响及对策分析》(14sk16)

作者:侯志才 郑小平

上一篇: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检测及加固措施的钢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