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5

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1:

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建设的基石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信用缺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比较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诚信为基石,要积极构建诚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夯实;市场经济;诚信;建设;基石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有序关系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平等、互利和彼此的信任,否则,商品掩盖下的这种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就会中断,而人与人的这种平等互利和彼此信任,就是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它们是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人类千百年传承焉的优良道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一日无“信”。尽管时代变换,岁月蹉跎,中华民族崇尚诚信,始终不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质上就是一种信用经济的建设。离开了诚信,会出现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的状况呢?单从某些企业一味追求利润,而不顾消费者利益,制作虚假广告的事例就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注重诚信是不行的。例如:“哈佛代高乐”的广告之虚假可谓登峰造极,但且慢吃惊,这不过是泛滥已久的虚假广告中的一个最新典型而已。看看今天的一些电视节目、报刊杂志,虚假广告之多、虚假程度之严重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在香港花两千美元注册一个“壳公司”,经营、生产都在内地的小企业就敢自称“国际连锁”机构;用电脑制图技术合成一个欧式楼房图像,租用破旧建筑物的培训班就变成了“国际学院”;在国外旅游时拉几个洋人合个影,到了国内的报刊上就成了企业老板有国际背景的凭证……

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道德,不仅挫伤公众对广告的感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及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正当的竞争关系,也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诚信为基石,积极构建诚信的长效机制。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作为一项工程、甚至作为千秋大业去建设。

首先,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作为“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来抓。要从根本上树立人们对诚信的道德观念的正确认识,要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铭记“以诚为本,以信取威”的道理。在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同时,无论是哪个阶层、哪种性质的企事业、哪种关系的经济贸易或商品贸易,都要从教育入手,无论是哪种层次的学习,都必须重学习,重分析,重公众利益和自身的长远利益。不能只图眼前而贻害于人,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否则。人将不人,企业更是短命的。

其次,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信用立法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为社会信用水平的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加强立法和司法,要不断完善我国的信用法律制度,对于那些触犯法律,造成社会危害者,决不能仅仅施以道德说教,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让人们都能自觉的以法律为准绳,学习诚信、运用诚信,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第三,加强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不难看到官商勾结、损公肥私、祸国殃民。虽然,我们不断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但如果不是从立法的角度去治理,可谓治标不治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就会对诚信建设形成重重障碍,以至于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说的是为人的行为标准,对个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管理人的政府部门就更应该身正德高于先。不断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进程。因为,民主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加强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加强对权利的监督,才能真正树立起政府的形象。

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继续树立以公平竞争作为经营理念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谋取共同发展。我们知道,企业的生存,不是取决于致竞争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生存方式,那样的独家经营或垄断是短暂的,更是残酷的,它不以造福人类为目的,这以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诚信为本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树立诚信理念。正如海尔人的“真诚到永远”一样,给社会树立了诚信服务的典范。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跨越时代,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体制的同时,诚信建设必须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建设。只有在诚信建设的这块基石上产生的经济建设,才有可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建华.经济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董 利

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的缺失及其对策

摘要:我国近年来的诚信缺失现象,对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其原因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缺乏对违规人的硬性法律约束、政府行为不规范、人性和价值观的低落以及传统文化观念造成的。对其治理,要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法制建设、强化行业自律、逐步建立赏罚分明的社会信用制度,以及加强个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信用观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缺失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信”,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是诚实、不欺、讲信用的意思。孔子很重视“信”,并正式把“信”列为一条重要德目。“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这是把“信”看做个人必备的品德;“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是把“信”看做治国的根本。“诚,信也”,“信,诚也。”(《说文解字》)这就是说,诚即信,信即诚。诚信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诚信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被关注的话题。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并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分析,这是因为假冒伪劣成为社会公害,人们无不渴求真诚。因此,加强诚信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诚实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诚信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一贯倡导“一诺千金”。古人讲每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重诚信的表现。过去一些商家讲“童叟无欺”。现在留下的一些有声誉的老字号如同仁堂等,都是讲诚信、重商德的企业。诚信是个人交往的基础,是企业信誉的保证。有了诚信,人们才能正常交往,才能取信于人,得信于民,企业也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取信于社会并回报社会。缺少诚信,个人、企业得不到世人和社会的信誉。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振,国无信不兴。只有讲究诚实、信用,企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昌盛。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实信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

1.个人信用缺失。个人信用是日常人们交往的重要基础,信用以诚实为基础。没有信用,人们的联系无法想象,社会也难以正常发展。近年来,在个人信用方面出现了许多失常,有的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惜违背信义,出尔反尔,甚至制造假学历、假证件蒙骗组织、蒙骗社会造成极端恶劣影响。市场中出现缺斤少两,以劣充好,以假充真,买卖不规范现象。可见个人信用失常的危害。

2.组织信用失常。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人们不免出现利益追求的盲目性,造成个人失信,乃至影响组织的健康发展。组织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纽带,是个人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桥梁。组织的失信尤其是政府的某些失信对社会发展更是不利。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搞地方保护主义,排斥外来经济。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违反国家政策,乱收费,乱罚款,富了自己,穷了百姓。有的利用职务之便,敛财,搞腐败,买官卖官等,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形象,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对组织失信。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混政府的钱、买政府的官,混更多的钱、买更大的官。”

政府信用缺失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有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偷税漏税,伪造票据,搞虚假广告等。如一企业生产的伪劣奶粉,致使婴幼儿童中毒。又如,我国个别企业造假,使我国对日本的稻草出口被禁止长达九个月之久,直接影响了重达15万吨、货值3 000万美元的稻草的出口,相关行业的间接损失高达近亿元。

二、我国诚信缺失形成的原因

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根源;有体制方面的,也有非体制的。

在“文革”时代,浮夸风盛行。到处都是欺上瞒下,虚夸事实。一会儿亩产上万斤,一会儿放卫星。上下级隐瞒,胡编数字。电视台大斯宣传虚假事实,讲真话反而受到批判。处处张贴标语,宣传虚夸事实,不切实际,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虚假的流毒。这些现象根源于从上而下“左”的一套,然而这些年的诚信缺失却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形成中出现的。

市场经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优化配置资源,由市场来调节人们需求,其实它是一种道德经济,凭人们的道德良心买卖和交往。但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配套措施不健全,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出现了一些无信用、无道德的现象,表现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认为,当今诚信缺失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活动中缺乏对违规人的硬性法律约束。在市场中,缺斤少两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买假卖假、坑害消费者,致使消费者难以对出售商和生产厂家相信。在我们的制度环境中,违约、不讲信用行为的收益常常大于守约、讲信用行为的收益。任何人的经济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的理性行为。这种理性行为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二是有利于个人,但不利于别人或社会;三是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社会。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塑造人的高素质,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否则,谁还会去守信用呢?

第二,政府行为不规范造成信用危机。某些政府官员利用转轨过程中有关制度建设的不到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和弄虚作假等行为直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使过去清廉政府下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遭到破坏,比如买官卖官、公款吃喝、包养情妇、行贿受贿等,败坏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有些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主义,对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和销售纵容和庇护;不履行政府与人民签订的合同,重收费轻服务等行为直接伤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感情。

第三,我国当前的失信与人性和价值观的低落有一定的关系。说谎和造假的存在是诚实丧失和出现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从人性的角度上,说谎和造假并不是天生的,是在追求不合理的价值中造成的。比如,有的人搞假文凭、假证件去应聘获取某种不当的利益,他成功了,然而却没有被发现,这就促使其他人模仿,造成一种失信的环境。有的人认为,社会上存在暗箱操作、官员谋求私利、贪赃枉法等现象,一些德性和品行低下的人偏偏得势、得利,品学兼优者反而失其应得之位。所以,不说谎办不了大事,造成了人与人、人与政府的信用危机。

三、面对全球市场竞争下诚信缺失的对策

我国信用的缺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已是关系到改革与发展的紧迫课题。关于信用建设措施,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主要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落实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强化政府信用建设,抓好领导和干部的率先垂范。政府信用问题对整个社会信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社会的诚实风气。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滞后,行政行为出现某些失落,如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有法不依、地方保护主义等;这些政府的失信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风气,影响政府的形象,导致了整体社会信用的滑坡,所以领导干部带头,做诚信表率,主动克服官僚主义、杜绝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积极开展“讲诚信”的自我道德教育和修养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广泛的社会评价风气,使人人感受到诚实光荣,虚假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切实保障社会信用秩序。信用秩序的建立,需要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体制还不完善,机制还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也未建立。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败坏了社会风气。针对我国当前信用管理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要立法对失信行为的惩处,甚至追究失信的刑事责任,使失信者无立足之地。同时,还要在制度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对讲信用者给予一定的补偿。我们可以建立个人、企业、政府信用体系,统一失信惩戒制度等。我们的信用经济不能再建立在口头上,建立在观念层面,必须快速上升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层次上来。

第三,积极发展各种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依赖于各行各业的大力配合。行为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面貌。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行业组织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始终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行业组织对行业内企业缺乏约束力和号召力,很难对企业失信行为起治理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赋予行为组织治理企业失信行为的权力,培育行业组织独立行使职责的能力。各行业要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配合和协调,在本行业内部掀起“加强自律,反对失信,倡导诚信”的新风;要建立行业内部的惩治失信制度;要以行业组织的名义对企业信用水平进行定期评估,评出优差等级,以此促进行业行为的自律,行业人员的内省。特别每年的“3·15”行动,更应加大宣传力度,颂扬诚信行为,揭发失信的企业和个人,对失信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并给以民事处罚,甚至刑事制裁,让人们感觉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工商、税务、审计、技术监督部门更应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树立表率作用,严格执法,保证不做假账、不出具虚假报告,不与企业合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四,加强个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信用观念。道德教育是规范公民诚实观念的一个途径。通过道德教育、循序渐进地促使公民认识诚实信用的重要性,了解诚实信用的社会意义,促使公民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治理我国诚信缺失固然需要法律的支持,但法律手段有自身的局限,有许多领域法律难以作出明确的规定。道德教育是对心理动机的自律性约束,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起到“法治”不能起的作用。即使在“法治”发挥作用的领域,道德教育也有利于推动法治的实现。在我国应该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诚信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战胜非无产阶级思想。

责任编辑冯胜利

作者:冯登立

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我国的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准则。这就为我们的行为奠定了充分的法律基础。在市场经济下,我们的一切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经济法律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诚信原则的确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腾飞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仅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对维系市场正常运转的诚实信用的重视。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人们社会信用低下,经济混乱,假冒商品充斥市场,制假,售假,骗税,骗汇,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企业逃废债务等等。所有这些,败坏了我国社会风气和改革开放形象,社会信用被无情地践踏,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健康的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深入发展,诚信越来越重要。比如严格遵守契约与合同,就是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商品交换中的分期付款,企业的信贷发展,都以诚信为基础。离开了诚信,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现代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和诚信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也是具体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因此,诚信原则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离不开诚信原则的指导作用。

二、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问题,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说:“诚信”是用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效益,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它往往体现在“品牌”上,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丰厚利润,这个“品牌”就是“诚信”。只可惜我们许多企业经常发生违“信”经营,即企业和个人签合同不兑现,借钱、贷款不还,广告虚假,产品不顾质量等等。这些不讲信用,破坏信用环境的行为,使许多企业陷入苦苦追债与讨债的不应有的“活动”之中,大大阻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市场经济最讲信用,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企业信用差是当前影响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信用已经成为目前稀缺资源之一,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会削弱企业竞争力,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确立诚信原则,强化诚信意识,规范诚信行为,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和立业之本,所有企业的从业人员,要像珍惜生命和保护眼睛那样珍惜诚信这个宝贵资源,都应以诚信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所谓诚信,即诚实、无欺、守诺、践约,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原则,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表现。离开了诚信,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目前,诚信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社会理念,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如此,诚信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的应用于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竞争秩序。但是,从当前不胜枚举的财务造假、商业欺诈,到层出不穷的制假售劣、逃债赖帐等失信失范问题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已成大步迈向现代社会的一个包袱。所以,不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还是从市场发展的需要看,都有待于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基本思路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德。古人云:“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风渐进,在带来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经验的同时,也诱发了诚信的缺失,影响了社会道德风尚的确立,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对诚信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对诚信的呼唤也越来越紧迫。

1.弘扬诚信理念,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一要大力倡导诚信,强化全社会的诚信观念。历史上我国人民素来是重“信”的,早在汉代董仲舒就归纳出“仁、义、礼、智、信”,成为维系古代封建社会秩序的伦理纲常。在现代社会中,“信”就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依赖的重要方面之一。以前的“信”大多用来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扩展到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就更能发挥作用,因此倡导和树立诚信理念是传承民族美德之举。

二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工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要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

2.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规范提供法律保障。诚信固然是规则的基础,但是没有规则,诚信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宏观来看,国家无论以什么方式倡导诚信,都不如以实行法制来增进诚信为上策。从微观来看,诚信的程度与法治的程度密切相关。在完善的竞争机制中,诚实的人比诡诈的人更能获得成功,而缺少信用的人就会因为信用危机而被淘汰出局。但是,在不完善的竞争机制中,诚实的人却不得不把诚实隐藏起来或者干脆放弃去适应社会。由此可见,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首要的就是法律体系的健全。

我国已经加入WTO,信用将是企业走向国际社会的通行证。因此政府要着力于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个人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约束市场主体诚信交易、守法经营、有序竞争。对违法者的处置,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规定。同时,政府要通过建立监督和惩戒机制,从司法和执行环节上严格地把这些法律落到实处,使诚信成为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的自觉行动。要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让失信者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不仅要对其予以舆论谴责,更要让其付出经济代价,真正实现诚信者昌,不诚信者亡。

3.用社会制度维系诚信的生存环境,支撑信用体系的建立,增大失信成本,加大惩罚力度。信用缺乏,与失信成本过低大有关系。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谁一旦在信用档案中留下污点,都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在中国,对失信违约行为的惩罚,无论从立法还是执法上,都不足以将失信成本提高到“无利可图”的程度。因此,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迫在眉睫,这是巩固信用体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解决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行系统治理。在建立相关法律的同时,注重严格执法,形成一套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使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人得到社会信任,办事方便,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使不守信用者声誉扫地,借贷无门,寸步难行。只有这样才能正向引导人们遵守诚信规则,树立良好的诚信社会风尚,引导企业走健康发展、良性竞争之路。

4.健全信用查询系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全国的信用资讯库,尽可能减少资讯不对称现象。时下,中国在上海的个人信用征信試点已初见成效,但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和企业的信用查询系统还有待建立。

5.强化企业内部诚信建设与管理。为了打造诚信社会,减少企业上当受骗和在经营中做到诚实守信,防止和避免履约违规,一定要从企业本身的信用管理抓起,要设专门的机构,或专人做好对主、客双方的信用进行调查和监督。建立客户诚信档案,调查、记录和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特别在加强征信和管理上,做好对客户的筛选,将不讲诚信者淘汰出局。与此同时,企业要时刻了解自身守信情况,除了及时披露本企业的信息,取得社会的监督外,还要针对本企业在守信方面显现的成绩和问题进行总结表彰和问责,必要时对企业员工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员工的诚信水平。

总之,构建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坚持诚信理念,遵循诚信规则,充分发挥诚信道德、法律约束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一定会冲出诚信缺失的围城,重树诚信形象,建立一个诚实、信用、有序、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 慧

上一篇:现代定制营销量身定做论文下一篇: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