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管理体制论文

2022-04-20

摘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利工程建设,推动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河道治理作为水利工程重要的一环,它是一个媒介,更是维持地球平衡和发展的重要桥梁。本文主要分析了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控制河道治理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水环境管理体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环境管理体制论文 篇1:

理顺流域水环境行政执法“三大关系”

当前,我国以各地区属地管理和各部门分散管理为主导的水环境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流域整体性和跨行政区域的管理要求,流域水环境质量退化问题凸显。“九龙治水”职责交叉、多头执法、协调不畅、重复执法、效能不高等问题,既影响政府公信力,也久为社会各界所诟病。以流域水环境行政执法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改革,形成统一、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能力,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流域水环境行政执法改革,涉及执法组织体系、执法主体、执法内容、执法机制等多方面调整。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理顺以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综合执法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横向执法权力配置、中央和地方纵向行政执法权力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三大关系”。

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是强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性的长效措施。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方案》,设置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并非要取代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管理职能。按照监管与执行相互制约的权力配置原则,地方政府须作为治理实施主体,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代表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督指导、统筹协调流域内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深度融合各方力量,提高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整体成效。

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巨资治理水环境,但效果很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水环境按照行政区域分割管理,流域内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导致各地在治理目标、政策标准、对策措施等方面缺乏全局性,执法尺度宽严不一,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例如,下游地区加严产业环境准入,上游地区却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导致污染向支流和上游地区扩散,下游治理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国家组织编制了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但由于缺乏统一监督执法,实际上并未得到有效实施。放眼全球,水环境保护领域的跨行政区协作机制大多比较松散,存在权威不足、协作不强、效率不高的弊病。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我国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贵州“两湖一库”管理局的实践经验证明,按流域设置多种形式的水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各行政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组织方式和长效措施。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是增强流域水环境治理系统性的重要体制保障。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按照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整合环保、水利、国土、海洋、农业等涉水职能,实现了地表与地下、岸上与岸下、陆地与海洋、点源与面源的系统管理。《方案》还要求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海洋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上述改革思路和举措,区分了监管者与所有者职责,解决了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问题,实现了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三水”统一监管,增强了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机构序列”,解决了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问题,为全面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奠定了体制保障基础。

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并不意味着取代行业主管部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开发利用进行行业内部监管。只有正确处理好综合与专业的关系、行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内部与外部监管关系,理顺综合执法监管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关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才能解决目前涉水环境执法职能交叉、职责不明、执法主体分散、重复执法、执法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

依据行政执法属地管辖法定原则,跨行政区域设置流域综合执法机构,需要履行相应的立法程序,通过“划区设局”解决跨行政区域行政执法权的授予问题。在这方面,辽宁省和贵州省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10年,辽宁省政府组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直属事业单位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第八条规定:“省辽河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统一负责辽河保护区内的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等管理工作,履行水利、环保、国土资源、交通、林业、农业、渔业等有关监督管理和行政執法职责。”同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在两湖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内有关两湖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环保、规划、水利、林业、绿化、建设、农业、卫生等方面行政处罚,由两湖管理机构实施。”

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是提高流域水环境行政执法监管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流域水环境管理涉及多种利益主体,更需要坚强有力、客观中立的协调机制或监督执法力量。现行行政体制内,在不增加新的机构情况下,唯有上收监管和行政执法权,使环境监管机构独立于下级政府部门,利用行政层级提高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方可有效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实现“督政”与“督企”职能兼容,促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

为避免多层重复执法,应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特点和执法任务,按照《方案》提出的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综合执法职责边界和重点。首先,要结合中央关于省以下环境监测监察垂改的试点要求,市县两级统一配置和指挥调度基层行政执法力量,成立一级综合执法队伍,主要负责面向民商事主体的具体执法和县域内的行政处罚工作。其次,依照基层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效率的行政执法改革要求,在上收行政执法权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近年新出现的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的乡镇,以及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新增监督执法的职责需求,保障与履职任务相匹配的执法力量。再次,对由市县和基层监管的事项,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为综合执法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宜直接对民商事主体实施具体检查和现场执法。此类部门应主要行使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域执法和重大案件查处职责,负责省以下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绩效考核,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监督指导综合执法人员资质管理和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作者为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法规与体制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作者:殷培红

水环境管理体制论文 篇2:

探究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摘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利工程建设,推动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河道治理作为水利工程重要的一环,它是一个媒介,更是维持地球平衡和发展的重要桥梁。本文主要分析了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控制河道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问题;控制措施;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作为水利工程运转的重要步骤,影响着人类健康的发展,同时也是衡量一项水利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中留存着大量的工业垃圾。部分垃圾却没得到及时处理,务必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进而损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因此作为城市项目的建设者更应该重视河道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对完善的改进措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迅速发展。

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河道植被较少,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建设者为了获取最大程度的私利,不惜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做出种种不符合技术规定的行为。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其一:种植植被的时候不考虑地形、天气、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又不合理规划植物种类和种植数量,只知道一味盲目种植。其二:只注重前期的栽培培养,不注重后期的养护和培养,出现了植被批量死亡的情况。由于植被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因此面对各种突发自然问题时,也无法发挥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水质的污染

人的欲望是贪婪的,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大肆破坏环境,大量开发各种不可再生资源,根本不顾环境的污染,大规模兴修土木工程,开山建厂。部分地区直接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到河道中去,河道里时不时有各种工业生活垃圾。为了保障河道自身建设的需要,在河道建设施工过程中同样运输各种各种有毒材质,甚至不惜使用各种清洁添加剂。这样以来,本就不多的氧气反而更稀少了,因此造成大量植被的死亡。像各种鱼类、微生物更是难以生存和繁殖,不但污染了水的清洁能力,而且严重影响水源质量。

1.3未充分发挥河道功能

对于传统的水利工程而言,河道的功能作用比较单一,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河道下游发生洪灾或保证生态环境平衡。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突飞猛进。单纯为防洪防旱而设置的河道早已不能满足日常生活运行的情况。就目前而言,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防洪防汛装置,更需要一个自然景观。一直以来,我国都缺乏对河流两岸的监管,两岸植被破坏情况严重,而且堤坝排水功能有待提高,部分地区近年来频繁降雨,一时半会河流堤坝的功能无法顺利进行。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防洪能力较弱,难以承担抗洪防泻的重大责任。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解决措施

2.1保护河道坡岸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做好对河道两岸植被的规划,这样即使发生暴雨,也可避免水土流失,保证河道抗涝抗洪功能的顺利进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好河道两边相关绿化建设,保持周边两岸绿化植被的平衡。对于需要整改的部分,要考虑河道两边的人为或自然因素,加大项目流程的资金投入力度,杜绝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行为。

除了要重视前期的监管控制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大后期的防范和维持力度,避免前期的结果付之东流。可以积极种植各种物种植被,增加植被物种的多样性,在种植各种绿树的同时引进各种花草。

2.2将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相结合

河道的整理必须与片区生态规划、城市规划或水系规划相结合,保证水系质量的通畅流顺,满足各项水上活动的顺利进行,保持生态功能和自然属性功能的统一。河道工程施工后,恢复河流两岸生态系统植被的多样性需要一个时间限度。作为河道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和稳定。下面是部分措施:

(1)加大绿化种植面积,扩大河流两岸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速度,这样既能满足市民对环境美观的态度,同时又能维持生态平衡。

(2)及时清理河道两边的淤泥,排除河道中的淤泥、污垢及臭水,这样就能清楚看见河床下面的泥土,这样就能通过土质检测,保证环保验收工作的达标,这样才算完成清淤工作。

2.3维持河道功能多样性

一般说来,河道流水具有堆积、侵蚀和搬运等各种作用,水利工程中河道的建设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般的河道建设过程中,河道仅仅作为抗洪抗涝的工程,作用特别单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洪涝发生的时候,河道除了是一个防捞防洪的工程,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自然灾害较少的时候,应充分发挥河道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提高河道整体园林性设计。方便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方便人们观摩河流。

2.4减少生态破坏、减少污染

在建设河道水利工程时应杜绝各种有毒物质材料,预防有毒气體和各种有毒物质的大量扩散,以免大幅度破坏和污染环境。在修建河道时,为了不污染环境,保证河道功能的正常运行使用,可以选择采用一些绿色环保材料来修建。这样既能保证河道流速的正常运行,又能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待这个问题,需要引起相施工部门或相关建设部门的重视,政府更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规划管理。对于那些污染情况严重的厂矿,可以选择责令停产或整改,引进各种先进的污气和污水处理仪器,除了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还得积极保护人类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政府更要宣传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合理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杜绝各种浪费的现象。定期清理排放河道污染物和污染垃圾,及时找出治理河道时存在的各种问题,维持河道系统生物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统一。打造一个良性健康的生活氛围,方便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

2.5合理统筹规划河道治理

在各项水利建设过程中,河道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工程,而是水利建设工程的一个分支。因此在河道建设的初期,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天气因素,选择一个合适的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方向,同时考虑周边城市的整体规划流程,所以更应该树立一个全局统筹、规划的意识。首先应该了解有关河流的基本知识,再次充分考虑河流的具体走向,规划河流的岸线、断面和护岸,在不影响河流状态的基础下建设河道,实现维护河流原有植被、原有容貌的特点和防涝防洪的双重目的。

3.总结

本文主要探析了在河道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更该加强对城市河道的治理力度,优化城市河道设计和改建,使河道工程发挥出防洪防涝和整体生态系统美观的双重效果。这样既能美化周边城市环境,同时也能提高河道整体生态系统运转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一项长期漫长的工程需要我们克服各项困难,充分考虑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因素,推动地球的健康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小宝.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7(07):49-50.

[2] 纪海宇.探究中小水利工程施工存在问题与质量控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4):101-102.

[3] 吴楠.廊坊市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 程晓明.沭河治理工程模袋混凝土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5] 宋欣.河流景观的近自然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6] 王资峰.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

[7] 张娟.H水务局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改进[D].安徽大学,2015.

(作者单位:南通滨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作者:赵超

水环境管理体制论文 篇3:

我国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着力点何在?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事件高发期,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提出迫切需求,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开始暴露,环境事件尤其是水环境事件频繁发生,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是我国探索环境保护新路、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污染物初级管理—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总量控制—环境风险防范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正处于总量控制阶段,或者说处于从总量控制向环境风险防范过渡的阶段。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与太湖蓝藻水华暴发,让环境管理者与科技工作者意识到,总量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质量控制与环境风险防范才是长久之计。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为三大着力点,第一次在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规划中将环境风险防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面推进。当前,环境管理逐渐向环境风险防范的战略转型已形成共识。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第四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然而,虽然环境立法推进加快,但还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环境风险防范与预警工作的要求。

构建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

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构建的总目标。即建立适合我国区域特征和国情的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技术体系,建立预测预报综合模型,建立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平台,在重点流域成功示范的基础上,全国推广和业务化运行,逐渐建立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最终构建国家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

具体而言,到2020年,针对流域不同类型污染源,建立负荷核算方法及总量核定技术,研究点源优先控制清单制定技术,建立非点源关键控制区识别方法。开发适合我国应用的污染源生态毒性检测技术,建立基于污染源生态毒性的风险评价方法。在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及污染控制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建立包括饮用水水源、水产品等在内的事故型环境风险应急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累积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建立事故型水环境风险预测预报模型,建立流域水环境质量安全预警阈值制定的技术方法,建立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污染排放—水资源利用—水体水质—水体生态耦合的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综合模型,形成流域水环境风险预测预警技术体系。搭建流域水环境质量风险评估及预警平台框架,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水环境质量风险评估及预警平台构建技术体系。

在辽河、三峡与太湖流域等示范区域,研发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信息系统,为政府预警决策提供科学基础,建立发布水环境预警信息平台,提高示范区域水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在示范区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从而达到降低水环境事件引发的生态危害,保障流域水环境安全的最终目的。

其次,要明确我国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构建的路线图。即以流域水环境管理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项目研究,完善现有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逐步引导流域水环境管理理念创新、提升流域水环境管理能力。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常规的流域水环境评估技术。完善流域、区域和不同类型污染源排放负荷核定技术、污染源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水体水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质量评估技术,以及流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技术。

二是建立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进行污染源风险评估,建立事故型风险预警技术、累积型风险预测预报技术、水环境风险分区分级管理技术,构建基本的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形成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建立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平台。在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及预警技术体系、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构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水环境风险源数据库、水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库、水环境风险决策模型库的构建技术,研究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库与水环境预警信息系统及水环境风险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实现示范区的各类数据库建设及接口设计与开发。

四是选择辽河流域、太湖流域、三峡库区和典型跨境河流示范流域,设计和开发稳定、高效的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信息系统。在示范区系统建设及运行经验基础上,结合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及预警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制定国家级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及水环境预警相关标准、规范,构筑国家级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平台。

“十二五”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着力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在流域水生态系统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水环境危机是我国最复杂且具挑战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流域水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工作。

鉴于我国水体的情况,《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中将松花江、淮河、海河等流域作为我国10 个重点流域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对流域进行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重点流域的污染,促进全国水环境质量改善。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的水环境管理工作,支撑我国环境管理从总量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有以下6方面:

第一,流域非点源风险评估与总量减排管理技术研究。针对流域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建立负荷核算方法及总量核定技术,为污染源的定量评估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和基础数据支持。以流域非点源产污高风险区甄别与预警为目标,研发流域非点源污染产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区识别技术方法。以流域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健康为目标,研发流域污染源风险评价评估技术体系,并确定流域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建立包括机制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企业行为与绩效等方面的点污染源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并构建非点源总量减排指标体系,识别农业非点源总量减排内部驱动因素,研究非点源总量减排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提出流域非点源总量减排分区管理对策,为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污染源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流域水质退化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技术。围绕水质退化风险管理需求,针对不同类型水体特征与水环境保护目标,建立典型流域水质退化风险防范和预警目标分类目录。深入研究流域水环境演变规律,进一步完善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建立面向水质退化风险的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技术。针对不同类型水环境功能要求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特点,构建水质退化风险的分区分类源识别技术。通过深入研究有毒有害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归趋行为,揭示外来胁迫因子对流域水质安全的影响过程,确定不同类型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退化风险指标体系、安全阈值与表征方法,提出流域水质退化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在风险源识别、环境效应评估以及风险表征等研究基础上,建立基于源—暴露—受体响应过程的、流域社会经济—资源利用—污染排放及迁移转化—水环境质量耦合的水质退化风险管理综合模型体系,分别构建适用于湖库、河流流域的业务化模型技术,完成不同类型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退化风险评估与预警示范。针对流域水质退化风险的系统性不确定性问题,建立不确定性条件下流域水质退化风险适应性管理技术,完善流域水质退化风险管理的程序与方法,提出流域水质退化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相关技术规程。

第三,流域水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针对流域水环境管理由传统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的需求,拓展与完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将预警内容和指标定位于水生态而非局限于水质层面。通过开展湖泊和水库等不同水体类型的水生态结构研究,从流域尺度上识别出生物类群的环境指示作用,构建流域水生生物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污染物效应,提出典型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在风险源识别、生态效应评估以及风险表征等研究基础上,建立流域水生态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体系,完善流域水生态风险管理和预警的程序与方法。引入适应性管理的理念,研究水生态风险预警适应性管理技术,形成一系列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和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的标准、规范。

第四,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构建技术研究。验证完善已有研究成果,针对研究所获取的流域水环境生态功能分区成果、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预警技术,结合IT领域的最新进展,全面开展并完成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平台共性理论技术研究,完成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业务化应用基础平台设计、开发,为示范流域完成水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平台建设提供完整的共性支撑技术体系。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为不同流域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标准;完善模型集成技术,形成庞大的模型库;开发模型的Saas服务平台,为示范流域提供模型服务支持;开发基于SOA架构的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通用集成框架,具备数据集成、模型集成、业务系统集成等功能。

第五,太湖流域及上游流域水环境监控与预警平台示范。在流域水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共性技术支撑的基础上,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预警技术理论与方法,开展太湖流域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和生态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综合应用技术示范。研究基于环境减灾卫星的遥感同化技术,开展大尺度、全天候的水环境监控预警。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环境基础数据传输、基于云计算联机运行的水质预警模型系统,建设国内一流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与水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全面实现业务化运行的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到我国其他库区流域的水环境风险预警管理,为全国水环境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转变提供科技支撑。

第六,跨境河流水环境监控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我国跨境河流基本状况不清、风险隐患不明确,跨境地区水环境综合监管能力薄弱、跨境水环境矛盾时有发生等问题,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流域跨境地区环境外交、国际间环境矛盾协调、水环境综合监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调控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重点跨境河流的水污染、水资源和水生态等开展深入调查,基本摸清重点跨境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国际间水环境谈判和跨境地区水环境综合管理提供背景数据,开展跨境河流水环境安全评估和水环境风险识别。研究并提出我国跨境河流监控预警体系的总体设计方案,构建国际水环境谈判支持系统,研究并建立跨境河流水环境综合协商和调处机制。为国际间水环境谈判中的责任认定、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以及跨境水环境纠纷的调处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我国在国际水环境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研究和分析跨境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以及跨境河流水质变化对污染负荷变化的响应关系,根据跨境地区水环境安全维护的要求及跨境河流重要断面的水质保护目标,研究并制定针对西北、西南和东北等不同跨境地区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与调控方案,为跨境地区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长期维护提供指导方针。

作者:符志友 吴丰昌

上一篇:教学策略数学建模论文下一篇:图书馆环境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