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2022-04-17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而要提高领导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就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素质,有很强的全局观念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践检验真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凸显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的办学定位,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举措,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光荣使命。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创立了“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的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对同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国家赋予其的光荣任务和重大使命,也是我国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必然要求。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创立了“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对同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一主线”即以“2+N+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系统化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南昌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大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个主题融入其中,构建了“2+N+1”即“两平台+N模块+ 一拓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两平台”是指“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两平台”系列课程主要由对学生进行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组成,占课程总学分比率的60%左右,主要安排在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N模块”是在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N个课程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占课程总学分的比率为35%左右,主要安排在三四年级教学过程中。“一拓展” 指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专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为此学校出台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职业培训、执业训练、科技创新、学术讲座、发明制作、文体竞赛、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素质拓展活动,并获得10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这一规定,让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伴随大学生四年的全过程,使得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制度约束。

“2+N+1”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在此之下,学校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来实现“2+N+1”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系统化、可持续化。

12“五平台”即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具体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为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积极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该计划采用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制的方式,由师生共同确定科研项目,共同向学校申请立项,学校对师生申报的项目择优进行立项,对确定立项的项目分层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科研训练计划立项的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学校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对科研期间指导老师和参与学生的职责和科研项目结题的条件等内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创造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在辅助老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创新与创造带来的价值与快乐。从2010年开始学校已连续开展了四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工作,近300余项课题获得立项,共资助经费30余万元,吸引了20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演练场。学校成立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设备处、研究生处、团委等负责人作为成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学校把大学生科创竞赛分为创新类竞赛和技能型竞赛两类,其中创新类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技能型竞赛主要包括模具设计与制作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项目,这些项目至少都有规范的省级以上赛事,统一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进行管理,每年划拨90万元经费予以资助。目前,南昌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科创竞赛已经形成了院(系)赛、校赛、省赛、国赛四位一体的完整赛事体系,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参与率达到69%左右,基本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赛。

为了形成创新带动创业,创业驱动创新的良好局面,南昌工程学院开辟专门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并且软硬件设施逐年升级。学校每年在学生当中征集优秀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园,项目主要包括创意产品开发、商品营销和电子商务等,特别鼓励那些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科技创新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比较成熟的项目优先入驻。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已经吸纳了46支团队(项目)近400名学生入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多个项目经过实践检验后在全国(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取大奖,部分项目走上成功创业的道路。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南昌工程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采取分年级分主题的社会实践形式,大学一年级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劳动锻炼、勤工助学等主题为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调查为主,学生结合院(系)专业特点,围绕主题自行开展相关的专业调查;大学三年级以专业实习为主,各院(系)根据专业要求,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要求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同学,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带着课题、问卷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从而把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积极搭建校内平台外,南昌工程学院还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社会平台。学校先后与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90多家事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让大学生在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事企业单位项目设计和训练,提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坚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活动。目前,每个院(系)都建立了若干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供学生开展课程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还可以为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比赛以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方便。

13“三配套”即指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和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以及创新实验室平台建设等三个配套保障措施

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此南昌工程学院专门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意见》、《关于鼓励师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及技能型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与技能型竞赛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多个文件。文件规定对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按照规定的办法计算工作量,如果老师指导的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加分依据,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在教师聘岗和评优评先时还给予加分;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获得院(系)级以上奖励,根据获奖等级可以加若干个素质拓展学分,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还可获得资金奖励,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通过制定合理的配套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南昌工程学院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潜力,使南昌工程学院的创新活动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动力。同时,学校还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建立了机械创新、电子创新、力学创新、ERP沙盘等多个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经费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进入开放式创新实验室,主要从事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基础实验工作,体验动手创新给人带来的激动与快乐。

2“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南昌工程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学校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投入逐步提升,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学生在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年来,南昌工程学院有942人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在机械创新、智能车、英语演讲等重大比赛上都实现了国家级奖项的连续突破,特别是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21位76名,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第20位74名,并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有39名学生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33名学生的9项专利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了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学校连续3年获得全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长期保持着良好态势,历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3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几点启示

3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好的顶层设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站在学校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关键是要制定一个符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细化成各种具体的实现措施。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要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到锻炼创新能力的环节。在第一课堂,要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第二课堂,要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一种勇于探索、崇尚真知的良好氛围。另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教务、科研、设备、学工、团委等诸多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协调各种关系,调动各方资源。

3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搭建好的平台和载体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建多元平台和载体,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的实战机会,例如积极搭建创新教育周、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校企结合等平台和载体。平台和载体建设必须要多元、丰富、多层,才能覆盖尽量多的学生,才能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3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实现厚积薄发,有所作为。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一顶层制度设计开始,到大学生创新工作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都需要精心设计,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

34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多元化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四种创新能力,即创新能力四要素:想象力、记忆力、洞察力和注意力。”[2]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四要素,方法很多。各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不可千篇一律。应用型本科院校因重在“应用”二字,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多下功夫,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前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姜洋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官本位失去办学活力[EB/OL].新华网,2012-06-07

[作者简介]张兴旺(1968—),男,江西彭泽人,教授,硕士,南昌工程学院机电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研究。

作者:张兴旺 曾远英

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篇2: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而要提高领导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就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素质,有很强的全局观念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因此,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衡量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尺度,其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能否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进行现代化的建设。

 一、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与正确的政绩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不少的成绩。有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确得到了高速和健康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地提高;有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而更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当地的GDP,以牺牲人民的利益,破坏当地的环境为代价,他们盲目攀比,不着眼长远,急功近利,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从表象上看,这些是与当地领导干部的驾驭市场能力、判断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的,但是从本质来看,则是由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不同,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导致的是否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的战略就是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战略思维是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而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指“领导干部自觉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总揽全局的高度,确立与运用战略观念、战略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出发,高瞻远瞩地对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各项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谋划,并对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策划与推动,从而确保领导活动达到预期决策目标的能力。”领导干部作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制约着领导者的决策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而且还直接关系领导者所领导的事业的成败。

所谓政绩,按字面的解释当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政绩观是人们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它直接反映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所谓正确的政绩观就是摒弃了以GDP的增长论英雄的政绩观,以追求全面的、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政绩观。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二、把握战略思维能力的特征,打开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思维空间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战略思维能力的特征,从而打开思维空间,开阔领导视野,制定正确的领导决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是战略思维能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全局性是最根本的特征,长远性和根本性事实上也是一种全局性。

1.把握战略思维能力的全局性特征,进一步开阔领导视野,树立全面的政绩观。领导者进行战略思维首要的就是要有全局观念,善于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去认识和把握形势任务,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全局出发,不囿于局部。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现在我们政府部门中还有不少的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指标,报喜不报忧,热衷于搞“形象工程”,一心只为自己追名逐利,梦想当上高官,完全不顾全局的利益,不顾人民的利益。

因此,领导者应该开阔自己的眼界,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树立全面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不是要体现在建几个巨型广场或盖几幢摩天大楼这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也不是要体现在那些重复再三的为落实会议而开的会议上亦或为落实文件而写的文件中,而更多的是要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上,体现在对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满足上,体现在对“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上,体现在为国为民的全局利益上。“如果单纯追求扩大数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效益,忽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是片面的,难以实现全面的小康。”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善于发现和解决制约全局发展的薄弱环节。

2.把握战略思维能力的长远性特征,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发展,树立可持续的政绩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它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领导干部进行战略思维时,要求对事物的发展全过程进行分析,知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过,“在农业社会阶段,在时间观念上人们习惯于面向过去,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是将来。”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现在只是决策的出发点,而不是着眼点,更不是落脚点和归宿。

因此,领导干部进行战略思维一定要克服目光短浅的缺陷,也不能隔断历史,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上认识和思考问题,要立足于现在的现实情况,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善于静中见动,预见未来:深思远虑,谋划未来,揭示规律,把握未来,以千方百计地为未来做好打算。倘若领导干部只重视眼前和短期的利益,忽视或放弃甚至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纵使罩上了再大的政绩光环,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必须坚决抛弃。正确的政绩观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显绩”与“隐绩”的辩证统一,是符合客观实际需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正确的政绩观是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辩证统一,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具有科学的真实性和标准的实在性;只有真正做到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树立可持续的正确政绩观。

3.把握战略思维能力的根本性特征,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以人为本的、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绩观。所谓的根本性是指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根本矛盾的解决是其他矛盾解决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多种的矛盾中去抓住根本矛盾。“战略思维对象本身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

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它不仅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且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着我们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重点就是抓住了全局,丢掉了重点就是丢掉了全局。

因此,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就应该对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进行区分,不能平均主义,更不能把重点放错地方,而应该集中精力于全局中的重要环节,解决好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舍不得“打烂坛坛罐罐”的保守主义,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两个拳头”打人的平均主义,都是战略思维的大忌。像目前,不少领导干部只注重建造“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忽略了百姓的疾苦和利益,这些错误的政绩观都是与战略思维的根本性相背离的。领导干部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工作的重点,树立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绩观才能制定符合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能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三、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如何,是能否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一个关键。正确的政绩观已然涉及到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因此统揽和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成为了领导干部的重要领导素质和能力。因此,任何一位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一定要提高自己进行战略思维的自觉性,就一定不断地提高自己战略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勤于和善于进行战略思维,从而才能把握好领导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1.深化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政绩。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的。学习好理论,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是培养战略思维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用这些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与本地区或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从容对待重大问题,掌握领导的主动权,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次,领导干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政绩观,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以谋求领导干部形象的“政绩工程”;最后,领导干部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政绩观,要认识到“发展是一个遵循实际情况和真正的战略规划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搞‘形象工程’。”坚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发展,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现在的发展也要顾及到子孙后代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基础,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前提条件。战略思维所涉及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必须有很强的党性修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将其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才能够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功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标准;只有加强党性修养,讲政治,才能够认清目标,摆正位置,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只有讲政治,才能够从单纯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全面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贯彻落实全面、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政绩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最终来源,也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可靠基础。战略思维能力作为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素质,它不可能脱离实践的课堂而存在,而必须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最终还是要靠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掌握反映客观实际的真实的材料,进行辩证地思考,本质地看问题,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再通过实践去验证、修正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并扎扎实实地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因此,领导干部进行战略思维,应该树立“三用心”,一是领导干部要用心去了解自己领导的地区或单位的历史及现状、优势和劣势,以便根据这些来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和策略:二是领导干部要用心去了解自己担负领导责任的地区或单位的外部环境,要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从而了解该地区或单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三是领导干部要用心为人民利益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要清楚地知道人民的疾苦是什么,人民关心的是什么,迫切要求什么等问题,要密切联系群众,根据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进行战略思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作者:林美萍

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篇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提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也是科学课。政治课当然离不开政治宣传,但政治课的基础却是科学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政治课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审视、长期实践的检验等。科学精神要以研究客观规律为宗旨,不能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在里面,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科学精神承认理论的相对性,科学理论随时准备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新发现的补充完善。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科学性;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甚至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有个别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政治宣传,是思想灌输,有极个别政治课教师也这样认为,这种片面认识严重影响了政治课的效果。笔者在每学期上课期间,都会以一定方式澄清这个问题,但仍有个别学生固执地认为政治课纯粹就是说教,是“洗脑”,甚至认为教师本身已经被严重地“洗脑”了。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澄清这个问题,实在大有必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政治课,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课就纯粹是政治说教、政治宣传,从主要内容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地是科学知识,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政治性是融于科学性之中的,并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政治课的同时,还要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因为它具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要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政治课的看法其实是建立在道听途说基础上的,充满了猜测与想象,很多所谓“事实”都带有严重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夸大了社会的负面现象,同时又夸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正面形象。这些所谓“事实”其实都是带有严重的主观性色彩的,它们既不是通过亲自调查得来的,也不是通过长期大量的仔细观察得来的,而是通过主观选择性的视听资料得来的,带有明显的情绪性、感情倾向、非理性的想象与猜测性。显然,这样的所谓“事实”是被严重扭曲了的事实。把政治课只当作是一种宣传和说教,而不是当作一门科学,这是严重的误解,是对政治课的偏见的重要根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还因为它能够经受批判性思维的审视。批判性思维是理性思维,是哲学思维,是认识真理的重要工具。熟知并非真知,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相反,有些青年学生在分析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带有强烈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性质。例如,对于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单方面把其原因归结为政治体制,甚至归结为党的最高领导问题,而看不到腐败的社会历史根源、文化根源,这既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又如,对于资本主义的进步和成就,总是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可以普适性推广复制的进步和成就,并以此否定社会主义中国的进步和成就,总是把年轻的社会主义中国与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这种离开了历史、离开了阶级的分析方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实质上,只有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研究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看懂中国。可惜,西方中心论、西方优越论的观念已经完全侵袭了个别人的头脑,由此形成的巨大肓点使他们很难认识到真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还因为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经受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而谬误总是不能经受长期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已经经受了千百万劳动人民160多年的实践检验,尤其是经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检验,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法宝,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指南。如果我们轻易抛弃了这一理论,又有哪一种更好的理论能代替它呢?有个别人不愿意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总是崇尚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这实际上是被西方思想洗脑了。发达资本主义成功的经验照搬到中国也能成功吗?三权分立、普选制等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之所以能长期实行,是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的,把这个东西照搬到中国只能是一塌糊涂。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能照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正反两面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个真理。

科学精神要以研究客观规律为宗旨,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在里面,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个别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抵触心理,往往带有一种情绪性,这种情绪与个人的境遇往往有密切关系,或者是被周围负面情绪传染而形成。看问题停留在现象层面,具有情绪性,这显示了个别青年学生的幼稚和无知。真正的科学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的理论能够经受千百万人民群众长期的实践检验,能够经受理性的批判和反思。相反,单纯灌输的谬论则既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也经受不住理性的批判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千百万人民群众长期实践检验过并经过理性的批判反思的理论,当然是科学,这与一切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精神承认理论的相对性,科学理论都是开放的,随时准备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新发现的补充完善,人类只能逐步接近绝对真理。有人认为,政治课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是意识形态,没什么科学性。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也是统一的。个别学生对这些原理视而不见,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更不愿在实践中去验证这一基本原理。当“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等词语进入他们的眼帘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就被完全遮蔽了。个别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当作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科学性。这是很幼稚,也很错误的看法。其实,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会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政治性,统治阶级的理论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其中仍会包含着一些科学的因素与成分。例如,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中就包含着一些科学性的成分;资产阶级的理论也包含着大量合理的成分。事实上,过去的社会科学理论大多都是在意识形态外衣下进行发展的,这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在本质上与过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有了根本的区别,因为它不再是少数人的理论,不是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的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它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理论,成为与科学高度统一的理论,它也用不着像过去统治阶级那样自欺欺人地否定自己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还是一种意识形态,那是因为当今社会还存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存在资产阶级和敌对势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显然已经与过去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性质的区别,而且形式上也具有了重要区别。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相一致,与无产阶级和人类整体利益相一致,这样的意识形态不再与过去剥削阶级的旧意识形态相一致。总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科学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否定科学的相对性,否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不适用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坚决以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精神、在规律层面而不是在现象层面认识问题的品格、彻底的理性批判和反思精神、永远以实践检验为最高评判标准的品质、永远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理想、永远向理性探讨开放的胸怀,都证明它是人类的科学发展、实践进步的必然体现。科学有很多门类,要从广义上去理解科学,不能狭隘地、表面地去理解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特殊的科学,是与政治性统一的科学。大学生必备的政治素质和科学素质应该统一起来。我们坚持的是科学,也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利益,这两方面应该是统一的,不应该把两者割裂开来。追求科学真理、为人民大众服务、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是融合政治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政治性、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实践性、群众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课的根本所在。它与封建迷信、心理催眠、宗教信仰相去万里,本质上是对立的。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政治课,又是科学课,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科学性也是其本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并与政治性高度统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

责任编辑:刘忠林

作者:白新欢

上一篇:纪检监察三转论文下一篇:生活作文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