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审查就业指导论文

2022-04-19

[摘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发展型学务工作模式,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文章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学生评价、维权助困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务工作者全面发展的新型学务工作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法审查就业指导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司法审查就业指导论文 篇1:

上海嘉定:加强刑事案件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

“检察机关雪中送炭,解了我们一家的燃眉之急,今天我来谢谢你们,太感谢了。”近日,一起刑事案件被害人的父亲刘大叔来到上海市嘉定区检察院控申接待室,郑重地向控申科检察官递上一面锦旗。刘大叔说,5万元的救助金他已经拿到了,感谢嘉定区检察院在他们一家最困難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2016年12月,嘉定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因感情纠纷,29岁的被害人刘丽(化名)被其前男友万某用水果刀连刺多刀,造成心脏破裂,送医救治后一直没有脱离生命危险。虽然犯罪嫌疑人万某很快就被嘉定区检察院批准逮捕,但万某及其家属并未作出任何赔偿。

案发后,刘丽远在安徽老家的父母赶来上海,一直在医院陪护。但刘丽至今仍处于昏迷状态。与此同时,与日俱增的医疗费和护理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一度陷入困顿。

刘大叔一家的困境引起了嘉定区检察院的重视,检察官随即与刘大叔取得联系,告知其申请国家司法救助的权利。不久后,刘大叔来到该院控申接待室,申请国家司法救助。控申科受理刘大叔的司法救助申请后,对案卷文书、貧困证明、医疗费用清单等证据材料进行审查之后,决定予以救助。两周后,刘大叔拿到了5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今年以来,嘉定区检察院已对8名刑事案件被害人进行了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10余万元。除此之外,该院还会辅以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救助效果,以及时高效的司法救助工作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作者:童画

司法审查就业指导论文 篇2:

高校发展型学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发展型学务工作模式,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文章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学生评价、维权助困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务工作者全面发展的新型学务工作模式。

[关键词]高校 发展型 學务工作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王伟忠(1975- ),男,浙江缙云人,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高校学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发展。发展型学务工作模式的提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基于对“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理解、贯彻和坚持,是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指导下对学务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这种工作模式要求我们在学务工作的全过程树立发展意识,将学生视为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个体,通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创造条件,真正地、长远地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持续的影响,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理想水平,同时促进学务工作干部的和谐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学务工作模式,推进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和创新。

一、以改革学生奖惩激励机制为突破口,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个性的学生奖励体系。学校要充分发挥奖励体系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奖励上要设置立体多层、多元个性的奖项,既注重对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又注重对学生班级集体的激励和引导。对学生个体,除学业成绩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尤其要突出志愿服务、创新创造、实践能力和素质拓展等,通过不断改革奖励评定方式,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让众多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更多学生努力学习、多元发展。

2.建立权益救济和励志教育为重点的学生处分机制。学生处分制度要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要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加以规范和完善,在实体上,明确法律和教育法规中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的权利和义务,使处分不侵犯其合法权益。在程序上,应完善立法程序和执法程序,切实保障学生享有处分前申辩陈述、处分后申诉的机会,甚至通过听证会、行政复议、司法审查等渠道获得救济,使学生处分的处理慎重、适当、合理、合法。

同时,要鼓励和引导违纪学生成才,注重对学生的权益救济和教育功能,根据违纪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励志导师,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对一些违纪后表现突出的学生处分要予以撤销,以拓展其发展空间,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以开展学生维权助困为重点,构建发展型学生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学务工作要从被动式、强迫式的管理变为主动式、民主式的管理,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走向以教育、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制度,公开服务流程,以学生正当权益维护和对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为服务重点,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

1.完善大学生权益保障体系。维护学生正当权益是高校学务工作的重要职责。学务工作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和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的程序权利,建立完备的正当程序,规范学生维权的监督机制。其次要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信息交流反馈渠道,加强信息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权益保障组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本着学生自我维权、自我管理及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处理有关学生的事务。再次要强化学生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在学业上,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学生差异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突出教育教学的特色性。在生活上,重点解决新型后勤服务中后勤社会化的经济性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矛盾,经常深入宿舍、食堂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2.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学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一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作机制,学校加大诚信教育力度,有效地帮助银行在贷款管理上把好关,降低学生还贷违约率,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持续发展。二要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开辟社会捐资助学渠道。三要开展学校爱心帮扶,合理界定贫困生,科学设置资助要素,注重可循环发展资助,建立健全适合学校实际和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资助体系。

三、以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构建发展型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方法,培养专业人员,把关心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成才作为学务工作的着眼点。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务工作体系,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学校、学院、学生三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出台奖励政策,鼓励辅导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使全体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能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心理委员开展有效培训,真正做到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同时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形成师生互助、同学互助、社会互助的全方位工作机制和干预体制。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开设针对性强、系统精炼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设个别辅导或团体辅导服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实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举办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编印相关宣传资料,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工作等。

四、以实施创业教育为契机,构建发展型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1.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平台。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业人才的模式,在大中型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实践。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办实体,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践场所,把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校内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或设置虚拟的创业教育学院,对学生开展创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创业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要出台支持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创业的相关制度,为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服务等支持,帮助学生进行市场分析、风险控制,乃至从各种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设立的基金会申请创业资金。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组织工作,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和被社会承认创造条件。设立创业网站,扩大受益面;设立创业基金,多渠道帮助学生筹措资金;举办各种活动,将学生直接引导到创业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风险投资人、知识产权律师直接对话的机会,为学生牵线搭桥,依托企业实施创业。

2.开展多元创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如全国挑战杯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erp沙盘大赛、广告创意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挑战赛等各种赛事,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通过实习基地挂职体验创业,开展包括创业计划、公司创建、商业机会、创业资源、企业战略等主题实训。鼓励学生尝试创办企业,在创业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创业实践中提高素质,进一步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五、以辅导员建设为核心,构建发展型学务工作队伍

通过专职化聘用、目标化管理、分级制评价、全方位培养、专业化发展,构建一支专心、专职、专业发展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是实施发展型学务工作的基本保障。

1.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健全的退出机制。严格准入制度。学校要象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新任辅导员的选拔,严格选聘标准、规范选聘程序、优化选聘内容,实行多渠道选聘,把好“入口关”。同时,健全退出机制。对工作不安心、考核不称职的辅导员应及时退出辅导员岗位序列,转入校内待岗,经自我培训提高后转聘到其他岗位。

2.注重过程培养,拓展发展空间。完善辅导员岗位培训制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更注重能力;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辅导员政治理论修养,同时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上。建立学习平台,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学习型团队,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校内轮岗、地方挂职、择优推荐学位进修等多种渠道,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的科研要联系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要在政策上鼓励、经费上资助辅导员申报各级科研项目,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搭建平台。

拓展发展空间:对辅导员按照工作水平和能力实行分级管理,使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有晋升的空间;积极向各管理工作岗位推荐和输送优秀辅导员,成为学校党政管理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部分具有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担任辅导员期间表现突出,同时又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强烈愿望的辅导员,学校应创造条件给予优先读博机会,使其向教学岗位转移。

3.实行科学评价,明确待遇保障。建立并完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工作实绩和工作效果为主要依据,采取辅导员自评、所在学院领导评价、部门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的立体化模式与年度岗位目标的量化考核相结合,形成全面、客观、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考核結果与评优奖励挂钩,与晋升挂钩,促使辅导员更好更快地成长。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对照辅导员实际担负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应当给予辅导员比同一层次教师更高的津贴标准和相应待遇。

[参考文献]

[1]沈崴.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4).

[2]朱坚.关于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陈华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3).

[5]王晓勇.高水准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作者:王伟忠

司法审查就业指导论文 篇3:

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具体表现在信息控制、身份管理以及任意违约等行为。文章分析了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的提高、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工具理性的驱动。同时,从高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社会失信 诚信体系

[作者简介]任建通(1981- ),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冯景(1982- ),女,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加速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凸显。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社会失信行为的表现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社会失信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声誉,更重要的是损坏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公平正义,导致新时期的社会失范。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默顿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认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同时也给予实现这种文化目标合法的手段,这二者是协调和平衡的。如果人们缺乏其中之一,或二者同时缺乏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失范”状态,也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提供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出现断裂和脱节。他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默顿将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的状态称为社会失范。换言之,社会失范就是当人们通过制度化手段无法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使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以各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或方式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的失信行为就是社会失范的一种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控制:“浮肿”的简历。如果把应聘过程比作表演的过程,那么表演的第一步就是表演者(应聘者)要对个人的前台角色进行装饰(制作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简历),使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和观众所要求的角色达成一致。在这个装饰的过程中,表演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装扮成合格的角色,即符号传递的过程。那么,这些装饰是通过信息的控制来实现的,如仪表、言谈、服装、表情等。同样,高校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就业的目标也必然要装饰自己。但是,通过信息的控制过度地包装自己就是一种失信行为的表现。很多毕业生过度浮夸自己的简历,甚至造假来提高自己被录用的概率。例如简历“注水”现象,毕业生在制作自己的简历时,绞尽脑汁利用各种高科技的手段伪造各种证书,毫无顾忌地冠以“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以及从未有过的社会实践经历来令自己的简历变得“浮肿”和“光鲜”,进而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都是失信行为的表现。2012年11月3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名为《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的文章,就折射出诚信“短腿”的不良现象。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不良现象导致了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结果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无章,社会失范成为一种常态,于人于己弊大于利,因此毕业生在制作简历进行信息控制时需注意:“浮肿”有风险,“注水”须谨慎。

2.身份管理:“枪手”的替代。身份分为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个人身份是指个体所独有的特征,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社会身份是他者根据个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而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个体身份是通过社会身份而被认识的,如果想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有效的身份“管理”来实现。一些高校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考试时,缺乏自信或本身不具备用人单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便聘用“枪手”替代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此来使自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厦门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林在应聘外企的体检中因自己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想找“体检枪手”蒙混过关。另外,还有在公开的考试中寻找“枪手”来替代自己进行考试等现象。

3.任意违约:“保底”的跳槽。根据权威部门的研究统计,我国目前有27%的用人单位和49%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违约的现象。我国的就业制度自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后,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毕业生就业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在现实中,毕业生违约、毁约等不履行协议的现象十分突出。很多毕业生认为先签约“保底”,再伺机“跳槽”是就业过程中的最优选择。臧传军在对270名毕业生的问卷中关于“毕业生对找工作签协议所持的态度”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毕业生普遍选择了“先尽早签一个保底的工作,如果遇到好的到时候再毁约”这一比例的毕业生多达194人,占到了 71.9%。在就业压力大的前提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先给自己上就业“保险”是稳中求进的个体理性选择。但是,违约行为给学校和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同时冲击了整个就业市场的诚信体系。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提高。失信成本(C)是行为人实施失信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失信收益(Q)是指实施失信行为所能给失信人带来的功利性利益。失信收益(Q)与失信成本(C)之比的高低,决定行为人失信动机(I)的强弱,即Q/C =I。失信成本越小,失信收益越大,失信行为的动机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毕业生由政府统一进行分配,一旦出现就业失信行为,就可能意味着永久的失业,所付出的成本较高,收益较小,失信动机较弱。但是,当今社会转型使人们生活的场域由“透明”转向了“匿名”,活动范围也进一步加大,这使得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提高,再加上社会的惩处力度比较小。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失信行为普遍增多。

2.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失信行为让社会成员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评价。但是,诚信缺失等违反社会道德的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这种行为的出现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当前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智育第一”为主要模式,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被冷落在边缘。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表现出“难得糊涂”的态度,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只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失信行为似乎已成为“潜规则”。我国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子女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们提供“业余大餐”,争取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德育。

3.工具理性的驱动。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是解释社会行动的科学,他认为,一切社会行动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取向的行动、价值取向的行动、情感的行动和传统的行动。在韦伯看来,“理性化”是“我们时代的属命”。按照韦氏理论理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是一种目的取向行为,即行为人作出该行动时,对行动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手段都经过了自己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大多数人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都表现出这种行为特征——趋于工具理性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他们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追求的“理性化”是一种在高校毕业生自己看来“满意”的选择,或者说是基于现实就业需要的理性行为。面对当前强大的就业压力,趋于工具理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这一目标,选择失信是一种必然的后果。

三、重建就业诚信体系的对策

1.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评价机制和惩处机制。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进行考评,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例如建立大学生个人电子诚信档案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用人单位通过对大学生的电子诚信档案对拟录用人员进行查询。学校和教育主管机关作为毕业生的就业主导单位,严格落实就业招聘的资格审查工作,对失信行为提供翔实的信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惩处机制就是对于毕业生失信行为的惩罚,增加失信成本,降低失信的收益,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事情的严重性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失信者予以公布、批评。而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按星级区分奖励,以监督管理的方式扭转失信风气。另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也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惩处,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进行制约。

2.加强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重要场所。首先,高校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毕业审核和推荐。就业指导部门要把好协议签订关,建立协议签订数据库,谨防多签、多占。其次,高校要对诚信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利用道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进行日常化教育,尤其是要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最后是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将诚信指标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体系。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和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父母在子女就学、择业的过程中,不应用功利化的取向来影响他们。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给子女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尤其在子女面前要言行一致,勇于担当,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也随之出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和信息传播的途径。我国传统社会中诚信等道德的功能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渐趋式微和消解。在是非对错的利益选择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趋于哪种价值体系已经模糊化。因此,在道德贫困、道德滑坡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工具理性化,即只在意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满意,这对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新时期如果要避免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普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利用良好的道德环境、健康的舆论价值导向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在全社会营造正当竞争、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所倡导和遵循的伦理价值体系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相一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性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安身健,李群如.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星华,周延东.规则僭越:转型期的社会失范[J].探索与争鸣,2013(2).

[3]马林.道德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1.

[4]许正.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03/c_131948471.htm,2012-11-03.

[5]沈华铃,程枝文.就业歧视催生特殊群体,厦门“体检枪手”生意火[EB/OL]. http://edu.qq.com/a/20110310/000277.htm,2011-03-

10.

[6]臧传军.高校毕业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作者:任建通 冯景

上一篇: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力系统稳定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