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微商交易习惯的司法审查

2022-09-12

1 主体准入

1.1 法律规定的考察

201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7条虽然规定:“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 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从事网络商品交易的自然人, 应当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经营活动, 并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交其姓名、地址、有效身份证明、有效联系方式等真实身份信息。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 依法办理工商登记。”但是这一条并不适用于朋友圈微商。理由如下:该办法调整的对象是持续的以盈利为目的在移动客户端从事的经营性的商事主体, 而商事主体是指依法参加商事法律关系, 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事经营活动, 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商主体的资格的享有需要以持续从事同一营利性行为为前提。但是朋友圈微商主体具有其特殊性, 其依靠的是“熟人社会”发展起来的商品交易。朋友圈微商行为是平等主体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易, 这就表明了其私法的性质。微商时不时地在朋友圈发布商品信息, 由此达成交易协议只是一种单纯偶发的民事合同行为;该办法是国家工商行政总局颁布的, 其位阶过低, 不能成为民法的法源, 由此并未有效规制朋友圈微商的行为。

1.2 当事人约定的考察

关于谁能在朋友圈发布消息, 订立民事合同, 微信平台并未与微信用户有约定, 微信用户之间也并未存在约定。

1.3 习惯的认定

任何人, 无须证件, 也无须实名, 只需要一个电子邮箱或随便一个电话号码, 就得以注册一个微信号码, 每一个微信用户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微信开展朋友圈微商业务, 没有任何门槛要求, 也无须任何技术支持, 也没有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这已经在微信用户中达成了共识。

1.4 司法审查

主体准入无门槛的习惯会导致朋友圈微商主体的广泛和行为的无规范性, 使得作为普通微信用户难以去辨别鱼龙混杂的商品。同时由于没有实名制, 发生争议之后难以维权, 这无疑会损害公共利益;而无公司登记, 减少了合法的纳税, 同样损害了国家利益。因此, 该习惯不能成为法源。

2 要约邀请

微商要约邀请的发出是通过在朋友圈发布关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文字状态和小视频的微信状态来完成的。该状态是否属于广告?我国现行广告法规定的广告, 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商业广告, 即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 通过一定的媒介或者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广告。2015年最新修订的《广告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广告主, 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 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见, 该法将广告主扩大到自然人。自然人以宣传和销售为目的地发布的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描述的文字状态、展示商品外观属性的照片和小视频属于该法调整的对象。但是并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行业准则来明确朋友圈微商所售产品的清单, 交易相对人并无途径查知该产品或服务的状态是否真实, 微商则可自由选择购买者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来进行宣传。朋友圈宣传消息的发布有现存法律加以规制, 排除了习惯的适用。

3 要约与合意

当朋友圈里面其他人看到微商发布的广告, 如果觉得对其中的商品或服务感兴趣就会通过微信私聊微商告知其愿意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要约。要约并没有法律进行规定, 也无行业规制, 这种要约的形式被广泛采用, 是一种习惯。最后双方在就会达成关于买卖合同标的物、价款以及支付方式的合意。此合意的形式要件无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定, 通常是在微信平台中以聊天形式出现。因此这种买卖合意通常难以体现在商品货单等其他外部性表现上, 这种合意是没有书面合同的。

司法审查:要约与合意的达成都不用采取正式书面形式, 这种习惯不利于日后纠纷争议的解决, 不应该作为法源。

4 支付价款

在达成合意之后, 向朋友圈微商支付价款不同于线下交易的实体性, 也不同于传统电商的有担保性, 朋友圈微商交易中的支付价款的行为融合了电子化交易的虚拟性与熟人之间的信任心理。通常买方会通过微信红包、微信转账、支付宝钱包或者直接通过银行转账将货款发给卖主, 这促进了交易的便捷, 但是也带来了交易风险。因为没有第三方平台的监管, 货款直接到达卖家账户里, 而此时若买家对收到的货物有异议, 就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了。不同于淘宝、京东等产业化发展, 他们自产生之初就配套了支付机制, 以第三方支付的方式“提存”交易额, 使得交易双方处于公平的地位, 避免了消费者钱货两空的局面产生。而朋友圈微商是基于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而兴起的新型交易模式, 尚没有第三方机构介入, 即便是微信平台提供者腾讯公司, 也只是作为微信账户的提供者, 并不参与交易和支付的任何环节。即使是腾讯推出的微信红包, 也只是作为朋友间的娱乐, 并无第三方担保的功能。并且我们并未有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制, 微信朋友圈的交易必须建立第三方交易平台。当事人双方一般会对具体是采用微信红包转账、支付宝钱包还在银行卡转账进行约定, 但是支付的价款直接打到卖方的账户是习惯。

司法审查:支付价款直接打到对方制度, 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

5 网购后悔权

5.1 法律规定的考察

法律是否规定了微信朋友圈购买者网购后悔权呢?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虽然有相关规定, 但是我们首先需要界定, 微信朋友圈购买者是否属于消费者, 微商是否属于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谓的消费者, 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或使用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微信朋友圈购买者满足关于消费者的定义;而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微商并不是从事商品生产的, 而是很多情况下类似于代理的。再进一步考察一下立法背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2013年最近一次修订, 那时微信平台尚处于上线运营之初, 并不像当今这么流行, 微信乱象问题还未显现, 立法者不能预见并将微商主体写入法律条文中, 而该增加的网络交易条款, 其主要是为了规范传统电商的交易秩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法律并没有规定微信朋友圈购买者的网购后悔权。

5.2 当事人约定的考察

微信朋友圈交易双方关于购买者是否享有网购后悔权,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约定的。一是基于朋友圈的交易是熟人之间的交易, 交易双方彼此信任而对此难以开口;二是微商不会主动提, 假如当对方提出的情况, 也会以各种理由拒绝。

5.3 习惯的认定

购买者不享有无理由退货权, 是微信朋友圈所公认的。购买者不能像在淘宝或者京东等传统电商交易中那样享有网购后悔权。

5.4 司法审查

该习惯剥夺了购买者的权利,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不应作为法源。

6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朋友圈微商目前的交易规制多数是由习惯构建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在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 更加理性地构建符合市场规律, 也符合我们熟人社会的交易规制。

摘要: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均未明确规定朋友圈微商的交易行为, 交易双方当事人基于熟人关系对很多问题也并未详细约定, 在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与微商交易出现问题之后维权困难的局面。此时, 朋友圈微商习惯性做法默认了微商的很多行为, 本文经考察后, 发现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判断标准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 朋友圈微信存在的交易习惯不能上升为法律习惯并成为法院裁判案件合法性的依据。

关键词:微商,交易习惯,司法审查

参考文献

[1] 骆迷俏.微商营销的兴起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 (5) .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1985.

[3] 侯怀霞.商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4] 王馨博.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6.

[5] 游潇萍.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6] 左佩佩.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国商贸, 2013 (36) .

[7] 李想.“微商”应纳入电子商务立法范畴[N].法制日报, 2014-12-08.

[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60号令《网络交易管理办法》http://www.saic.gov.cn/

[9] 朱薇薇, 朱光亚:朋友圈微商法律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校, 2016.

[10] 栾吟之:微信营销成监管盲区[N].中国妇女报, 2013-10-23.

上一篇:地下工程的抗浮优化设计下一篇:就海航科技并购当当网为例——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