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由此而生。开展职业心理辅导能帮助高职生确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心理,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文章就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 要]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引领时代风尚的未来主力军,其精神生态必然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及社会风貌。艺术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部分学生精神生态失衡的原因,研究优化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调查;对策

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也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引领时代风尚的未来主力军,其精神生态平衡与否,必然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及社会风貌。因此,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现状调研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现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课题组以入围浙江省优质高职建设单位、艺术门类齐全、在全国艺术高职院校具典型性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本次调查课题组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覆盖了表演类和非表演类的学生,共发出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35 份,回收率100%。

人的精神生态可以通过多方面反映出来,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从基本情况、理想信仰、大学生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展開,希望通过这些方面反映出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生态现状。

一、调查结果反映出的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现状

(一)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但部分学生随遇而安,也有部分学生对未来发展表示迷茫甚至悲观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2.6%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17.8%的学生是入党积极分子,63.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理想,有抱负,抱着乐观的态度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40%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46.7%的学生“希望在大学能加入党组织”,58.9%的学生“希望成为对社会有用、能为国为民做贡献、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但也有52%的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18.5%的学生表示“我就是我,我只信我自己”,27.4%的学生表示“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努力”,5.9%的学生“过一天算一天”,2.9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40.7%的学生对在大学入党表示“无所谓,能入就入,不能就算了”,20.7%的学生“希望做个有钱的人”,6.7%的学生表示“就想做个普通人”。

(二)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生活态度总体来看是端正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作息规律,努力学习,关心时事,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有自己的爱好,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生活状态令人担忧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59.3%的学生作息规律,83.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获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50.3%的学生认为大学里最快乐的事是“学习、交友、参加集体活动、参加各种竞赛”,42.2%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80.3%的学生关注社会,经常看新闻,91%的学生保持着自己的爱好,48.1%的学生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气”。但有40.7%的学生作息不规律,4.4%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该做的事是“应付学业、恋爱、做兼职挣钱”;27.4%的学生认为大学里最快乐的事是“上网和恋爱”;71.1%的学生除吃饭外的花费用在“上网、购买日常用品和朋友聚会”上,只有11.1%的学生用在“购买学习资料”上;对校园活动15.6%的学生“很少参加,除非强制性的”,3.3%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浪费时间,没有意义”,68.9%的学生课余时间用来“玩手机”,“参加社团活动、看书、运动”的学生只占14.1%;59.3%的学生只关注娱乐方面的新闻,对政治等其他方面的新闻毫无兴趣,有19.3%的学生“从不看新闻”;只有20%的学生目前“刻苦学习,为将来打基础”,21.5%的学生表示“缺乏目标,无所事事混文凭”;53.3%的学生上网“每天平均2小时以上”,对上网的主要目的有53.3%的学生回答“聊天”,43%的学生回答“玩网络游戏”,60%的学生回答“欣赏音乐、电影、小说等”,35.6%的学生表示“频繁购物”;对如果没有网络12.6%的学生表示“无法活下去”,36.3%的学生表示“生活没了滋味”。

(三)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他们对人生的目的、价值及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是客观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较为偏激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55.6%的学生认为,人活着除了生存和发展,还要“履行人生责任”,27%的学生认为还要有“精神追求”,43%的学生认为个人的价值最主要在于“事业是否成功和社会贡献大小”,22%的学生认为个人价值最主要是“生活是否舒适和自己及家人安康”,58.5%的学生认为“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人”是最幸福的,66.7%的学生向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尽可能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自由生活”,13.3%的学生向往平静稳定的生活,57%的学生表示“不会与同学进行生活用品的攀比”,对大学生“傍大款”现象,68.9%的学生表示“不可以为了金钱放弃一切, 自己不会这么做”。但也有12%的学生认为人活着要“享受优厚的物质生活”,追求“无尽的享乐生活”,7.4%的学生认为人的价值主要在于“财富多少、权力大小和名望高低”,5.9%的学生认为“锦衣玉食、有钱有势”的人是幸福的,8.9%的学生认为与同学进行生活用品的攀比“没什么不好”, 对大学生“傍大款”现象有5.9%的学生表示“有机会自己也会这么做”。

(四)艺术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观念较强,他们对善与恶、荣与辱、是与非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大多数学生也在努力践行,但部分学生在道德操守上相对较弱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89.6%的学生能准确或部分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认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68.9%的学生表示“从不在公共场合插队”;88.1%的学生表示如果不小心将垃圾丢在地上时会“捡起并丢进垃圾桶”;75.6%的学生表示如果家境贫寒会“坦诚承认”;52.6%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31.1%的学生表示“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49.6%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作弊,学校应从重处罚作弊行为”,对大学生抄袭作业或者论文、在墙上和课桌上乱写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嬉闹喧哗、从窗户往楼下倒水扔杂物、在校园内吸烟喝酒、说脏话、打架斗殴、上课或开会时聊天吃东西玩手机行为,47.4%的学生表示“从不做”。但有48.9%的学生对上述行为表示“偶尔做”,还有29%的学生表示“经常做”,其中3.7%的学生表示“经常”在公共场合插队, 如果不小心将垃圾丢在地上时5.9%的学生表示“如果周围有人就捡起来丢进垃圾桶”,5.9%的学生表示会“视而不见”;对诚信问题8.9%的学生表示“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2.2%的学生表示“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否则就不讲”;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32.6%的学生表示“十分正常,自己也偶尔操作”。

(五)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善于沟通,能够正确解决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出现的问题,但责任意识较差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40%的学生表示自己“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45.9%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能自己解决”;57.8%的学生表示与宿舍同学关系“亲密无间”;与同学发生矛盾时68.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沟通,消除矛盾”,19.3%的学生表示会“请别人帮忙,协调解决”。对大学生谈恋爱,80%的学生表示“顺其自然,一切随缘”;70.4%的学生表示“以前谈过或正在谈恋爱”;68.1%的学生表示希望恋爱双方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失恋的态度42.2%的学生表示“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靠时间恢复”,42.2%的学生表示“分析原因,自我完美”。但也有14%的学生表示“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0.7%的学生表示自己“人际关系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与宿舍同学关系25.2%的学生表示“时好时坏”,2.2%的学生表示 “势同水火”;28.9%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满足心理、生理的需要”,6.7%的学生“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对大学生男女同居现象71.1%的学生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对大学生中男女交往不得体现象7.4%的学生表示“完全接受”,78.5%的学生表示“可接受,但要注意场合”。

(六)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良好,对待挫折的态度较为理性,但也有差强人意之处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46.7%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快乐和平稳”状态,24.4%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压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65.2%的学生表示自己“有点压力,通過自我调节可以保持良好心态”,22.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压力,需要通过心理帮助维持良好心态”,4.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压力,不知怎么办”。对导致心理压力最主要原因,64.4%的学生表示是“学习和就业压力”,17.8%的学生表示是“感情问题”,8.9%的学生表示是“成长经历中的阴影”,24.4%的学生表示是“经济原因”。对大学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35.6%的学生表示是“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42.2%的学生表示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6.7%的学生表示是“对所学专业感到没有前途,失去兴趣”,15.6%的学生表示是“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关于在遭遇挫折、困惑,承受压力时经常采取的方式,42.2%的学生表示会“找人倾诉”,14.8%的学生表示会“哭泣或发怒”,38.5%的学生表示会“独自承受,不想被人发现”,28.1%的学生表示会“写日记,吃东西,购物,运动等”。对遇到问题时最可能的咨询对象,67.4%的学生表示是“同学、朋友”,28.9%的学生表示是“父母、家人”,25.9%的学生表示是“自己处理”,只有5.2%的学生表示会是“辅导员”。

二、艺术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精神生态失衡的原因

(一) 异质的价值观的冲击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的地位

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知识层次较低,加上思想上的稚嫩和不成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识别力。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面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质性的伦理文化及异质的价值观的冲击,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现代社会弊病的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猛烈的外来价值观念的冲撞,矛盾性、无序性、困顿性就十分清晰地显露出来,出现了现代化刺激伦理秩序和价值的失范与混乱局面,甚至出现较严重的道德沦落与社会生活失序现象”,这导致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认知上的混乱和游移状态。“这种对文化认知、定位的游移就会造成不同质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世界中共生并冲突,造成了困惑、茫然,学生易缺乏崇高的理想,缺少奋斗的动力,产生‘无所适从感’和‘信仰危机’”。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缺陷弱化了道德实践的养成

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高校目前的中心任务之一。但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往往多偏重于对其政治内涵上的解读与引申, 而缺少对其文化层次上的深入发掘,在教学评价中单纯以理论学习成绩为道德评价标准,把作为价值观念外化的日常行为规范忽略。在许多高校,合力育人仍旧是个概念,教师和政工干部各自为政,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课堂上的表现,辅导员班主任也很难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对学生的评价有失偏颇在所难免。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从小就学习艺术,参与过较多的艺术实践,受到负面影响也比较多,因而与一般的理工科学生相比,较为世故,遇到有失公允的事情时部分学生心里不爽,又闭口不谈,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三)学习和就业等压力下的焦虑打破了心灵上的和谐

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开始接受艺术素质教育,从小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中,文化基础普遍薄弱。进入大学以后,学分制教育改革背景下,文化基础课学分的要求使部分学生有压力,需要文化底蕴支撑的专业理论课更使其不堪重负,而无尽的专业训练和频繁的专业实践就可能成为压倒某些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另外,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给艺术人才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艺术领域唯有出类拔萃,方可独领风骚,因此艺术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这也使许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还有,艺术院校上学费用较高,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本就一般,如遇家人生病,困难在所难免,再加上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部分学生的情感问题、成长经历中的阴影等诸多因素,也使学生感到困扰、焦虑,随之心灵的和谐便无从谈起。

三、优化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的对策

(一)强化教育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

“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自觉的行为准则”。在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在各种思想差异中找到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有效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避免思想上的对立和混乱。当然,教育要讲求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生吞活剥,以免逆反抗拒。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价值观世界中的“多元性”,在此基础上春风化雨般深入分析各种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及阶级立场,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三个倡导’所彰显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理想与现实的诉求及折射出的包容精神,品味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而自觉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价值引领,并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统筹联动的合力育人格局

学生评价体系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如同一个指挥棒,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建立一套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与行相统一、言与行相统一,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不但可以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实现学生心灵的和谐,而且可以引导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能力的不断提升、精神的不断升华。因此,艺术高职院校要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为契机,“确立‘大思政’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部门优势,各级组织相互协调、互有侧重,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切入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以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位,教育、管理、服务各司其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整体合力,努力开创艺术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三)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阳光和谐的艺术人才

艺术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精神力量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把学生的精神成长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态现状,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重点群体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在解决好他们现实问题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也可以利用艺术院校自身优势, 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释放人的情感,满足人的自我观照、自我宣泄,实现人的自我需求,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维持人的心理平衡”,给自己的灵魂以栖息之地。对个别特殊学生,也可以运用当前心理学上比较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和正念行为疗法)进行训练和治疗。总之,艺术高职院校要把培养阳光和谐、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作为神圣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努力。

四、结束语

大学生精神生态平衡与否,关系社会未来的面貌。从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情况、理想信仰、大学生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发现,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态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但部分学生精神生态也存在失衡的问题。艺术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态现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文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阳光和谐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新华网,2015-10-14.

[2] 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Z].新华网,2017-10-18.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Z].新华网,2016-12-08.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02-27.

[5] 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5-26.

[6] 靳諾.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04-10-01.

[7] 陈思敏.追求大学生精神生态的平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8] 王占霞.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9] 王占霞.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7(10).

[10] 刘媛.精神生态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幸福观研究[J].科技视界,2014(12):5.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朱海闵 王占霞

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论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

摘要: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由此而生。开展职业心理辅导能帮助高职生确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心理,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文章就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心理辅导

毕业后择业就业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据了解,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社会的竞争使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关注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其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职业心理辅导,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性及特征

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成功就业或创业,而健康的职业心理是学生成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择业是大学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也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因此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

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形成各式各样不良的心理障碍,学生在求职前、面试前、就业前不同阶段往往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就是要协助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让学生们在就业前期调整好心态,增加自信心,提高对自身、社会的认识和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针对学生求职时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惑进行心理辅导、修正,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解决就业难题,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是对传统的学校就业指导思想的超越,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它不仅限于局部的人职匹配关系,而是从个体和整体生活的高度来考察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有如下几个特征:

1.职业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渗透于整个大学教育中,而不仅仅是毕业时的安置工作。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必须遵循人类生理、心理、职业及社会发展的原理,通过对个体进行有关生涯的意识、认识、试探、引导、准备、规划、决定、体验、自我实现、评价等一系列有步骤、有阶段的辅导活动,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2.职业心理辅导重在促进学生的职业成熟。每个学生都具有事业成长与发展的潜能,但有时会遇到阻碍,职业心理辅导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这种阻碍,使其获得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学生解决问题或替其做出某种决定。因此职业心理辅导不注重为学生选定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而重视为他们选择就业方向提供良好的指导服务,逐步提高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兴趣以及职业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其建立健康的职业自我形象。

3.职业心理辅导是对学生的一种帮助,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针对学生求职时面临的各种问题或心理困惑进行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为出发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职业,挖掘自身潜力和职业资源,实现人职动态匹配,从而达到学生成功就业。

二、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现状

1.学校职业心理辅导的独立地位和作用机制尚未确立,无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职业心理辅导机构,辅导机构往往附属于学生处,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职业心理辅导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指导服务上,未能形成完整健全的职业心理指导和服务体系。许多高职院校至今尚未单独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有的职业院校干脆就把职业心理辅导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中,忽视职业心理辅导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2.职业心理指导内容单一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内容比较单一,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各大院校的职业心理辅导教材或是偏于就业技巧指导,或是偏于一般的心理辅导,基本上无职业心理辅导专用教材,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职业心理辅导工作开展方面,大多数高校还只是采取举办就业形势讲座、开展就业政策咨询、提供求职择业信息等形式,内容多是一些就业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职业素质等方面,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身心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全过程心理指导。

3.就业心理指导方法缺乏个性化

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课程安排是以学科结构为主的课程设置,很难形成职业心理辅导的整体合力。所有的学科老师一般只顾片面完成其学科知识传授,完全不考虑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职责。而且对于职业心理指导教育,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就是举办各种专场讲座,面对的是毕业生群体,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共同关心的话题,而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很少,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特点学生的研究、了解和指导,顾及不到部分特殊学生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心态等细微之处,缺乏分类指导和个别关怀,更谈不上个性化和人本化的引导和帮扶。

4.专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职业心理辅导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辅导员既要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程序有足够的了解,具有丰富的指导学生求职择业的经验,又要对心理学、社会学等,有较多的研究认识。能经常性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并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而高职院校现有职业心理辅导队伍中兼职教师或辅导员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越来越重视职业心理辅导,也时常选送一些青年教师去参加心理咨询和职业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但由于这些教师往往并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缺少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深层次人文关怀,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深层次心理问题,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三、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的应对策略

1.开展科学、系统、全程化的职业心理辅导

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职业理想,不仅仅是对毕业生要开展的工作,而应该在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始终全面的、有计划地系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绝不是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提高而逐步积累起来的。职业心理辅导要做到计划性、针对性,步步深入,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效。职业心理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大学新生有意识地进行大学生涯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在低年级就适时开展职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职业,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到高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兴趣爱好和个人定向趋于明确,这时职业心理辅导也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及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具客观现实性,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對学生而言,有了成熟的择业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才能对自己和未来有充分的信心,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加入社会竞争。

2.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应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首先,开设单独的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之中。通过正规教学的形式,由专职教师和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职业心理辅导课可包括理论指导、就业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训练、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等)和订单式的职业实践课等。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知识和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有利于科学地探索职业世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够合理地设计自己职业定位和人生规划,从而为学生进行职业适应和自我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辅导和职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密切配合,形成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和咨询辅导体系。除课堂教学之外,高职院校还可采取其他形式,如利用补充读物或声像资料实施职业心理辅导,此外还有参观与访问、劳动实习等实践活动。通过课外的心理辅导,可以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

3.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学生调整择业期望值

学生倍感就业压力大,多源于缺乏对职业世界的深入的了解。就业信息提供是一种通过职业信息的提供来帮助学生增进对职业世界了解的方法。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的就是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信息发布。还需要深化的是如何针对客观形势,引导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野去看待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避免走入误区,造成职业定位不科学。高职院校做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职业信息的咨询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选择职业、指导择业和推荐就业等工作,特别要在减轻学生就业成本上多下功夫。辅导者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根据有关职业的知识进行对比性自我评价,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促进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4.科学开展职业心理测评与心理素质训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职业心理辅导通常包括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职业世界、寻求职业匹配、促进职业适应等几个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性向测验和职业能力测验等职业心理测评,对学生的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一般能力、职业特殊能力等作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定,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领域,也为学校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职业心理训练,训练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从而为学生走向完美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5.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发展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择业心理问题,高職院校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困难和压力。通过教学材料、戏剧、电影、音像教材和课堂讲授等多种方式,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等形式来开展职业心理辅导。通过团体辅导,大量有效的信息被广泛地加以传播,团体成员围绕信息展开深入讨论,从而便于参与者互相加深认识与了解,并从讨论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在职业认知、求职择业等方面共同的心理问题,为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同时教师或辅导员应因人而宜开展个体专项辅导。通过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及职业发展水平等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组织师资力量进行针对在职业选择方面个人心理准备不足的学生,采取一对一互动的方式进行辅导,可以通过面谈、电话、信函、网络等途径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涯发展和求职择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从而完成对学生择业观、人生观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成功教育。

6.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职业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目前,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门的职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机构。各高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将此机构建立和完善起来。同时,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培训一批了解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甚至应当了解不同部门、不同职业在选择人才时的各种试题、各种情景的职业心理辅导员,使他们尽快掌握心理指导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

指导对策[J].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2005,(4):

395-410.

[2] 李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分析[J].大众科技,

2005,(9):137-138。

[3] 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65-69.

[4] 蔡应昌.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中国大学

生就业,2007,(15):98-99.

[5] 王凤.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7,27(1):44-46.

[6] 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作者:覃海逢

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认知行为疗法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

摘 要: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创业心理问题是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及基本技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问题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在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辅导策略。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赵晓川(1982-)女,四川广安人,江苏理工学院讲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教育研究所成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咨询。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业就业双线融合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15JSJG156),主持人:张忠寿,陆玉梅。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发,建立创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创业、设立风险及奖励基金机制,对学生创业的培训和指导搭建全方位平台等,这些措施和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创新创业。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生学历层次及社会经验不足等现实情况,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风险极大,创业准备不足导致失败机率较高。一旦创业受挫,由此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健康成长。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问题的内涵,积极探索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干预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创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创业耐挫性,而且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模式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将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及技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矫正。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和基本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1]。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行为的改变也影响认知的改变,认知、情绪、行为、生理和发生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矫正技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将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结合起来,力求在两者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取代原来的恶性循环,进而减轻或消除原来的不良症状[2]。常见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技术有心理教育技术、认知重建技术、布置家庭作业、等级任务安排、问题解决技术及放松训练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创业心理问题可以理解为学生由于心理或社会原因,在面对创业时表现出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文化基础、学历层次、接受教育的理念及方式、社会的认可接纳程度等方面的影响,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在创业方面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创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问题

在学生自主创业开始时,情感上常常表现为对承担创业风险的怯懦和恐惧,缺乏成功创业需要具备的正向积极的情绪情感。创业过程中,学生常常表现出对能否创业成功的担心和焦虑情绪,在创业失败后产生悲伤甚至绝望的负面情绪。而许多教育家更重视如何调动高职学生创业的自主性、积极性等心理品质,却较少关注创业失败造成学生患心理疾病甚至放弃生命等问题。因此,创业教育不仅应重视创业前及创业中的情绪调动和管理,还应包含创业失败后的情绪修复能力的培养。

(二)认知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很多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体现在创业上的常见失调认知有: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即“如果我创业失败了,我就是个失败者”;灾难化的思维模式,即“如果创业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将是很糟糕的,是我不能应付的”;低估正性信息,即“我这次项目做得好,不是我能胜任,是因为运气好”;绝对化,即“我的创业必须成功,我一定要做到最好”,等等[3]。这些不合理的思维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压力,一旦遭遇困难,便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三)行为问题

创业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刺激,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既能彰显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又能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在积极行动的同时也存在著不够理性客观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创业行为,一些学生在没有经过充分审慎的市场调研、没有充裕的资金与经验支持的情况下,就盲目制定创业计划,甚至以牺牲大量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为代价,急于求成,结果导致学业既出现问题,创业又不能顺利实施[4]。二是消极创业行为,一些学生缺乏对创业困难的预期,以为可以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可以轻松获得成功,于是在创业时出现求稳心理,行为上不敢冒险,不想付出,不积极进取,只消极等待,所以一旦遇到创业挫折,就轻易放弃创业计划。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思考,以及合理制定行动计划,积极行动。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之一是从学生内心找到问题原因,通过改变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错误认知,改变消极归因,产生正确合理的创业动机,并制定理性的行动计划,积极付出行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问题的干预时,要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发现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时,就可以及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矫正。

(一)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创业心理问题中的错误认知

1.识别自动思维。改变学生创业心理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功能失调的认知和行为,引发了哪些情感和生理反应。通过心理教育,运用思维记录、引导性发现、角色扮演及检查清单等技术,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问题,了解自己在遇到创业问题时,产生哪些自动思维,即学生未意识到的习惯化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怎样影响了当时的情绪和生理,当存在不良情绪和生理反应时,又是怎样影响想法,从而产生恶性循环。例如,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出现“我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胜任创业的工作”、“我创业不需要靠人际关系”等想法,而这样的想法往往会影响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此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想法,启发他思考这些想法是如何影响其行为,虽然这些想法短期上似乎能够减轻创业焦虑,减少人际交流产生的紧张感,但是从长远看,否认或者压抑的想法,有可能使其产生回避社交场合、减少合作关系等行为,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降低创业动机甚至导致创业失败。通过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想法和行为是否适应创业目标,从而使其产生改变的动机,并和教师共同制定最终希望达成的目标。

2.校正歪曲认知。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歪曲认知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识别自动思维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矫正不合理的歪曲认知。首先,帮助他们学习一些典型的不合理的或歪曲的认知模式,如绝对化、灾难化、过度概括化、读心术、贴标签或者预测未来等。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个典型逻辑歪曲的例子进行认知错误的解释,如:“创业必须成功”的想法,运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对其进行追问,可以和学生探讨“创业必须成功的想法是否过于绝对?”“创业一旦有波折或者风险,是否就完全不能承受?”“过去曾经经历过挫折的你,是否能给现在的你一些建议?”“是否有一些名人的例子,或者是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能在这个问题上给你一些建议和意见?”等等。通过这些富有引导性的提问,使其发现他们的想法是否真实、合理并且是适应的。然后,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更进一步地学习这个过程,让他们阅读一些关于认知错误的科普读物,通过平时思维记录作业的内容,来识别自动思维中的认知错误。这个部分对学生很有挑战性,因为歪曲的认知往往都是多年重复产生的结果,所以称为自动化的思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地标记、识别歪曲认知,以减少这些逻辑歪曲认知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3.引出合理选择。在学生遇到实际的创业困难时,教师如果缩小创业真实的风险,忽视学生实际存在的个人缺陷,忽略创业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都是不能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教师应帮助学生以可能的最理性的方法看待创业心理困境,设计出适应的方法去应对。可以考虑如下方法:第一,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放开思想。建议他们试着像科学家或者侦探一样思考创业中是否存在歪曲的认知,并寻找各种可能的证据来反驳这些不合理的想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当前的思考框架,考虑其他可能更合理、更适应和建设性的观点。第二,头脑风暴。可以列出尽可能多的想法,不要考虑他们是否可操作或者准确有效。然后,整理所有的可能性,并寻找哪一种方法是最合乎逻辑的选择,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破他们狭窄的视野,更全面、整体地看待问题。第三,向他人学习。学生在遇到情绪情感问题时,常常会将思考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不愿依靠他人的反馈和帮助,便自己得出一些片面的、绝对化的结论。或者认为询问他人的观点或建议是存在风险的,如被人看低或者真的证实了自己的观点[5]。此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检查他们关于他人的想法是否真实,并如何增加询问成功的几率。可以询问问题,如“你觉得最可能为你提供帮助的人是谁?”“你怎样做最有可能得到他的帮助?”“询问此人的反馈可能存在什么风险?”等。教师还可以和學生提前进行角色扮演,教授他如何合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得到合适的反馈。

(二)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创业心理困难中的问题行为

当改变了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错误认知后,使学生有了转变的内部动机,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行为,接下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行为技术就会事半功倍了。具体方法如下。

1.放松训练。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完成各项创业任务,常常疲于奔命,牺牲睡眠和锻炼的时间,久而久之,神经就像长时间绷紧的橡皮筋一样,失去了弹性,产生失眠、焦虑、神经紧张等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放松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干预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放松全身肌群的紧张状态,实现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平静状态,缓和因平时过于紧张的学习、工作状态而产生的焦虑体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放松和调适自己。具体的放松训练方法有呼吸放松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表象放松法、音乐放松法等。

2.等级任务安排。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大的目标,这时可以通过等级任务安排法来逐步实现。等级任务安排是一种通过将无法完成的任务分为更小而且更容易完成的不同任务部分,以便使任务变得更可能完成的方法[6]。此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任务完成的掌控感与成就感。当学生向教师反馈他们取得的进步时,教师应当赞赏他们的努力并且询问他们行动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强化积极的认知行为模式,解释行动的积极变化有助于改善心情,增强自信心,并且产生为未来努力的乐观态度。完成一段时间后,学生将学会此种认知模式,获得积极的心理能量,并不再需要教师的协助。

3.使用问题解决技术。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常常存在问题解决技巧缺乏的现象,即使可能拥有解决问题的技巧,但是受到负性情绪、认知等影响,在调动和使用这些技巧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用理智的方法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方式的基本训练。一个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想法,用客观的方法看待问题,并贯穿整个完成的过程。第一,制作问题清单。把目前面临的问题逐一整理出来,列出一个问题清单;第二,选择一个目标问题。将问题按照重要或者急迫等程度进行排序,制作优先问题列表,选择最前面的问题作为初始目标;第三,准确地确定问题。用更明确、清晰的语言描述问题,更有可能产生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第四,产生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如通过阅读、网上查找资料研究,推迟计划的执行,寻找有利的资源帮助,学习和无法即时改变的问题一起共存等等;第五,选择最理智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从列表中剔除不现实、无效的方法,要求学生选择他认为最可能成功并愿意执行的方法,如果在两种或多种可能性犹豫时,可以帮助他做可能性的评估及优缺点的比较;第六,执行计划;第七,评估结果并逐步修订计划[7]。

(三)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学生创业心理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一味的说教、指导,通过问题或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应是开放的,并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关系;二是认知和行为两者必须结合使用,相互促进,并在使用过程中富有创造性地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8]。

参考文献:

[1]张帆.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1-134.

[2]周欣.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适用性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51-52.

[3]Judith S.Beck著.张怡,孙凌,王辰怡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04.

[4]崔永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77-80.

[5][6][7]Jasse H.Wright, Monica R.BAsco, Michael E.Thase.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图解指南[M].武春艳,张新凯,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9-90,102,111-113.

[8]韦耀阳,秦涛.认知行为疗法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4(11):21-23.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作者:赵晓川

上一篇:以德治国规避诚信缺失论文下一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