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管理模式的应用,企业管理者希望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在企业管理者的视线当中,在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应用当中,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篇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中的应用与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不容置疑的进入了让我国施工型企业的各个邻域,并在我国施工型企业的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提高施工型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施工型企业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大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力度。本文笔者详细提出了施工型企业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比较完整集成系统方案,并且结合施工型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计算机;施工型;企业;应用与管理

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运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运用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不容置疑的进入了我国施工型企业的各个领域,并在我国施工型企业的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就标志着我国的企业管理开始渐渐地向现代化与信息化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成为了施工型企业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型施工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严峻考验,如何使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实现施工性企业的电子化与信息化,创建一个集成的系统平台,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施工型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1.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大部分施工型企业都配备了计算机设备,然而由于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够彻底和完善,没有能够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应该具备的作用和功能,一些企业管理者以及计算机设备的控制人员,对计算机在施工型企业中的应用了解与认知还不够深刻,鉴于此,本文就对计算机在企业各个方面中的应用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中各项应用的分析

2.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系统化,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的技术含量。这是由于使用计算机的会让施工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快速准确。在适应计算机在施工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获得了信息后,还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统一处理以及认真分析,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恰恰能够使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环节变得更加简单和统一,从而防止以往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现象发生。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在施工型企业财务管理的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大大加快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企业如果要在当今长远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一定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不进行断的创新企业现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以及市场行情的认真分析和处理,不断完善施工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要与企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用于报表处理、对员工基本信息的查询以及对员工的整体分析等工作。在新型的施工型企业中,所管理的内容非常多,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的管理过程的所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人。人在企业管理的时,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种角色,处在双重的地位上。这也就是说,在对施工型企业管理进行管理时,人事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要想做好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则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想使人事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要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现在的人事管理工作,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保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单依靠靠传统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已经不能达到现代企业人事管理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工作效率极高的对信息以及数据进行处理系统,已经成为人事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其中的原因的是,计算机能增加信息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并且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过程中处理的信息量也比较大。因此,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量应用到施工型企业人事管理中,使企业人事管理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2.3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服务于企业所建造的成品,不是一次性就能消耗完的资本。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施工型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是非常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大中型的施工型企业中,施工型企业的企业特点决定了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的复杂性。在传统的施工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弊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在施工性企业中的应用就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运用计算机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有许多的环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根据施工型企业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选择或是自主研发适合该企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这是在施工型企业固定财务管理中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根据施工型企业现在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可用的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内。第三,要根据企业实际的状况,运用所选择或者是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要对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初始化的设置。当固定资产的初始化设置完成以后,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变动以及部门转移等日常的操作处理。在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注意安全工作,对企业固定資产及时进行数据备份,以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应用效果

3.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一线的应用效果

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更加有利于施工前的资料准备以及报验审批,使之更为简便的进行,而且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积极响应了国家无纸办公的号召这样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打印,减少了纸张的使用和其它耗材。同时,也就减少了对数木的砍伐,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性企业中的到应用后,通信网络的成功使用可以将文件、资料几秒钟送到各单位,而且免去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可以节俭用纸费、打印费、人工费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既可以建设节约型企业,树立对外形象,又可以彰显企业对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建设责任型企业的需要,企业运用计算机在施工过程中宣传报道,这样就能增加企业的知名度。计算机科学技术还可以很好的记录和整理施工中的过程资料,建立一个信息反馈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

3.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整体应用效果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应用是企业基础数据管理流程变得流畅,实现了企业财务部门和项目经理部之间财务信息的共享,使项目成的本核算制成为现实。企业中各项数据的处理也变得更加的快速和准确,数据的准确率都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企业数据的流动顺畅,施工性企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该部门或者是其他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企业高效准确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的依据。

4 小 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施工型企业的发展。使施工型企业的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大为改观。企业如果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就一定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广泛利用计算机科学来技术来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样企业管理水平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杨焕春,施晓秋.现代企业e-HRM与ERP系统集成和其业务流程设计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1).

[2]王宪云,李笑洁,黄晓东.走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误区的几点思考[J].技术经济,2003,(6).

[3]刘德峰,温旭辉.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技术与方法(七)第四讲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多元化维修管理体系[J].中国设备工程,2004,(8).

作者:李彬 张会林

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篇2:

分析学习型企业管理相对于传统管理的对比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管理模式的应用,企业管理者希望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在企业管理者的视线当中,在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应用当中,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但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市场经濟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不匹配的现象。本文就学习型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着重阐述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相应的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管理;传统管理;对比;分析;不同;建议

21世纪以来,我们迈入信息化时代、知识型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化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选择一定的管理方式日益重要。传统型管理模式虽然仍然被大部分企业所应用,但是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急需改进,而学习型的管理模式开始兴起,逐渐获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关注。本文就是对学习型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对比探究。

一、传统企业管理概述

1.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

传统企业管理按照工作职责的差异性,将企业的全体员工划分到三大部门当中,第一个部门是企业管理部门,第二个部门是企业行政部门,第三个部门是企业职能部门,然后每一个部门又细化为很多个部门,力求将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细化,保证企业员工岗位匹配、权责明确。同时,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科层制,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管理层主要负责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及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其他部门则负责执行管理层所规定的计划和制度,并对员工的行为实施监督,最后将企业经营的状况、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情况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保证企业管理层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实时情况。

2.传统管理企业管理的特点。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科层制的企业管理组织形式主要表现出五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职责明确,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相匹配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员工需要负责好自己的工作内容并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责任,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保证能够问责到人。第二个特点是规章制度明确,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相应的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并且员工的所有工作内容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事。第三个特点是每个企业都必须从下而上建立级次组织,并以此形成一个以管理层为核心的指挥体系或者组织级次体系。第四个特点是作为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保持理性,不能够受到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去做事情。第五个特点是企业需要有明确的晋升制度,企业在员工一进入企业之后就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且为员工许下职业发展愿景,只要按照企业的晋升制度去努力工作,员工在企业中一定会获得良好的发展。

3.传统企业管理的优缺点分析。

(1)传统企业管理的优点

传统企业管理的优点首先表现在这种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传统企业管理更加重视企业的规章制度,强调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人,以此来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在严格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下,保证了员工在企业内部命令的绝对服从。因为在执行过程中员工很少会进行反对,所以企业的管理政策和能够进一步的落实和执行,同时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反应能力更快。最后传统企业管理人员的聘用机制决定了企业并不能够随意的将员工解雇,这能够保持企业内部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传统企业管理的缺点

传统企业管理的缺点是因为等级观念过于严格,导致内部员工之间缺乏不要的沟通,所以其协作性非常差,很难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企业很难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概述

1.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概念。

学习型企业管理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它是指通过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员工的工作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并促进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最终建立起来的呈现扁平结构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

2.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

学习型企业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习型企业管理是以企业的共同愿景为基础,开展团队式学习,是具有扁平化和弹性的学习组织。第二,学习型企业管理在管理内容上,以增强员工的学习自主能力为核心,并且注重员工的创造力的培养。第三,学习型企业管理在策略上讲究以快取胜的柔性策略,并以学习为驱动促进学生学习。第四,学习型企业管理更为注重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无论员工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内容,都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职业道德素养。第五,学习型管理模式的管理手段更加多样化,它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以此对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管理,让企业的管理更为方便和快捷。

3.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缺点。

(1)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点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点有两个,第一它能够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尤其是管理时间成本这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第二学习型企业管理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特征,在最大限度上尊重了员工,这有利于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

(2)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缺点

学习型企业会增加企业成本的负担,同时还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风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稳定性比较差。

三、学习型企业管理和传统型企业管理对比分析

1.组织结构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最大不同点就是组织结构的不同,前者呈现从下至上的级次结构,后者则呈现的式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在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等级观念非常严格,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执行能力,员工并没有参与到企业决策当中的权力,决策权主要掌握在企业管理层的手中。这种决策权在管理层手中的优势就是有利于企业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应对反应,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学习型企业管理则恰恰相反,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式的要求是企业需要不断的对其管理结构进行精简,而更为注重员工的参与性,希望能够提升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将员工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减少管理者对于员工的高要求管理,让员工自主的为企业做贡献。在学习型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通常将员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分配,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来,并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同时通过有效的沟通,共同确定企业的经营决策,以此来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

2.管理理念的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第二大不同点就是管理理念的不同,前者更为注重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管理以及土地管理等,希望通过对有形资产的管理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后者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也就是说更加强调人的作用,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尊重员工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情绪,希望通过学习鼓励、互相帮助的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最大限度上将员工的内在潜能和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每位员工提供展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并对每位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不断的开发,以此来增加团队的合作能力。学习型企业管理师通过对企业人员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达到为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保持企业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企业人员的流失,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管理内容的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第三大不同点就是管理内容的不同,前者在管理內容方面更为注重对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十分重视规章制度在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针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会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制约,以此来达到约束员工行为的目的。同时,在传统企业管理中,强调企业员工必须要绝对性的服从于企业制度,丝毫不可违背,一点企业员工做出违背企业制度的行为,就必须要承担企业规章制度中所规定的惩罚。而后者在管理内容方面则更为注重对员工专业技术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学习型企业管理中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舒适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促进员工自主进行学习,自觉完成工作内容,首先将个人目标得以实现,然后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4.管理目标的不同,实现手段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第四大不同点就是管理目标的不同,导致其实现目标的手段也不同,前者企业在设置管理目标时,更加注重企业产量的增加幅度与企业最终所获得的企业利润额。在这样企业目标的要求下,企业想要实现其管理目标,必须对企业产量加以扩大,相应的也必须要将销售渠道扩宽。而后者企业在设置管理目标时更为注重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希望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样的企业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更为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企业员工能够创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备受市场认可的新产品,以此来满足消费者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最终保证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企业想要在繁杂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经营管理理念加以改革和创新,要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无论是传统管理模式也好,还是学习型管理模式也罢,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管理模式的选择不能局限于一种,而应该集多家之所长,综合运用管理模式,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林华. 论学习型企业管理相对于传统管理的对比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0:59-61.

[2]潘萍. 论学习型企业管理相对于传统管理的对比分析[J]. 中国市场,2016,22:69-70.

[3]马蕾. 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20.

作者简介:

凌治坤(1980.06-09),男,汉族,安徽阜阳人,本科学历,苏州工业园区市政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作者:凌治坤

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篇3:

浅析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Analysis of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HEN Dan-dan

(Tangshan Branch of Tangshan Jidong Cement Co., Ltd., Tangshan 063000, China)

【摘  要】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和实业兴国理念的深入推进,国家制定了更具宏观管控效用的政策,放宽了对微观实体的管控,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未能有效执行国家政策,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管理制度

1 引言

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和实业兴国理念的深入推进,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治理进入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国家的管控更多的倾向于宏观层面,将很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留给企业。但是面对如此外部环境,受内部因素制约,部分制造型企业并没有有效执行国家政策,特别是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界定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支出与费用支出的界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以下简称“4号准则”)第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该规定对固定的资产的确认只是在性质上进行了界定,没有在数量金额上进行界定,这给企业和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了中预留了一定空间,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依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以上两个规定对比,对于一个价值500元的凭证装订机确认固定资产合适,还是确认费用支出合适?从规定上,确认固定资产没有问题。但是从核算复杂性、重要程度和金额上看,确认为费用也可以,这就给财务人员的实务操作、以及企业其他人员的判断造成了很大问题。

其次,固定资产的入账时点问题。4号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予以确认,这也是一个原则规定,但实践中特殊固定资产的确认存在一定操作难度,如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原则上应在项目竣工决算完毕后,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但实践中由于项目决算时间过长,导致存在项目已实际使用,甚至已报废但尚未决算完毕的情形,这时固定资产的确认时点就成为财务人员难以判断的问题。

2.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存续期间的管理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问题。4号准则第十五条、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同时考虑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等因素,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实践中,初次执行或者没有行业惯例时,会计人员很难做出有效的职业判断,而业务人员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支撑。同时,在正常情况下,折旧年限又与税法规定、后续资产处置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给业务和财务的实际执行埋下了隐患。

其次,固定资产后续管理问题。4号准则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与原估计数存在差异的,应调整原估计数。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管理制度僵化、执行不到位,未依据固定资产实际状况,年末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未合理评价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及时处置不能产生效益或者使用成本过高的固定资产,未制定科学的制度和流程,提高固定资产退出效率,导致需处置固定资产长期积压,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2.3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资产维修管理由于具较高的技术水平、管理效率和效果较好等特点,对于降低企业资产管理、维护成本、提高资产使用质量、降低企业特定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得到制造型企业的青睐。但是,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不够完善,对于哪些固定资产可以委托修理,哪些可以自主修理,缺乏有效的判断标准和决策机制。同时,企业固定资产维修台账不健全,无法对固定资产形成有效的成本管控。

3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制造型企业应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的固定资产规章制度。国家站在宏观管理的角度,制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规定,将具体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和惯例、企业实际等因素在内的可管理空间留给了制造型企业自己,可现存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制造型企业尚未领会国家政策精神,没有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还处于粗放阶段。

其次,管理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理念的建立。关于固定资产的界定,4号准则出台之前,关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还有一个“单位价值较高”的条件要求,但后续修订时将该条件去除,原由在于价值较高需存在一个对比对象,对于确定的金额,不同的行业、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存在不同的判断,如上文举的例子,500元金额到底是大还是小,对企业是重要还是不重要,管理成本是高还是低,是否存在管理效益,这都需要根据制造型企业自身状况来判断,对于重要的、细化管理效益大于成本的,就应该按照准则规定,以固定资产管理,反之,可以直接作为费用管理,并保持前后一致。

最后,对会计准则认识不足,对财务监管职能支持不够。会计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货币化反映,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国家规范,保证会计核算的有效实施是企业不容置疑的责任和义务,执行财经政策是全体企业员工的基本守则。但实践中,会计准则并未被严格执行,制造型企业对业务部门财经约束力度不足,对财务部门监管职能支持不足。如对于在建项目的转入固定资产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实践中,财务人员一再提醒业务部门应该办理相关手续,但往往被以各种理由所延迟。

3.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落后

首先,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就资产自身可使用年限来说,不同的资产的寿命需要专业人员给出一个判断,如厂房有设计使用年限。

其次,就监管层面来讲,国家一般会依据行业情况,给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给予最高或最低使用年限,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制造型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受此规定年限限制。同时,基于税收征管的考虑,《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

再次,基于固定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的特性,以不同使用环境、技术更新、工作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存在一个收益基本等于成本的最高使用年限。但是,实践中,制造型企业并没有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制定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最后,基于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数量的特点,企业人工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制造型企业并没有采取信息化技术管理固定资产,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其信息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管理需要。

3.3 制造型企业对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不够重视

首先,制造型企业对自身固定资产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从战略和经营层面深入分析,没有从竞争优势、效益层面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心和非核心的区分,没有深刻认识到:核心资产,特别是自研核心资产,涉及企业核心秘密,是不能委托修理,非核心资产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也是不能外委修理的。

其次,缺乏深入分析固定资产维修业务管理的意识。一是没有建立或仅部门建立固定资产维修台账,没有针对不同固定资产维修原因进行分类分析,以此来制定维修计划。二是没有基于企业自身情况,对自身可维修能力进行判断,进而对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三是缺乏维修服务商选择、过程管控、结果反馈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只以价格或夹杂部分经济因素为标准,缺乏事前的分析判断,不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商;缺乏过程的管控,不能有效防止生产经营过程协同问题;缺乏结果反馈,不能有效改进、监督服务商改进服务质量问题。

总之,制造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机制,以防范外委维修风险的发生。

4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的策略

4.1 树立全员、全过程管理理念

首先,改变固有确定管理的理念,深入领会会计准则等国家财经政策精神,深入思考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为制造型企业预留的科学管理空间,发挥聪明才智,考虑实际执行规则。其次,引入现代精细化管理,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纵向上,它是从固定资产购置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横向上,它将制造型企业各个部门、人员全部包括在内。因此,要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就需要制造型企业树立全过程、全员管理理念,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有规划、有计划、分步实施。同时,需要生产经营相关的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全员参与。通过组织宣传、理论学习、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认识,做实实施、落地基础,发挥全员管理的作用,以實现固定资产的最优化管理。再次,强化沟通理念。加强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以业财融合为契机,深入剖析财务、业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发现并做好关键点的衔接和管控,有效实现资产效用最大化。加强与税收管理部门的沟通,深入了解最新税收政策,澄清企业业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获取税务部门的理解和帮助,进一步做好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避免纳税风险。加强与行业相关方的沟通,了解行业政策和惯例,对标先进制造型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为企业盈利夯实坚实基础。最后,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的进步,使企业人员永远处于不断的挑战中,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

4.2 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严格落实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从制度建设开始,从制度层面规范实际操作,严格管控具体实施过程,并考核奖惩。

首先,要制定操作性强、流程明确的管理制度,规范从固定资产采购到固定资产退出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通过制度传递的管理思维和工作方法,培育现代管理思想。同时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标准指标体系,包括效率标准、运行标准、考核标准等标准指标体系,通过标准进行对标,实现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的最优化。另外,充分做好重点环节的控制,做好供货方产品和服务评价,做好项目施工过程的监控,实现对前期的控制;做好投产转资、资产转固工作,缩短工程向决算时间,简化资产移交工作;每年末做好资产盘点、清查和价值评估工作,及时清退到期、无继续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和再利用。

其次,落实部门、人员责任。固定资产制度的落地需要企业全部部门和人员,制度层面已经明确了部门责任,企业各部门应该按照要求,落实部门人员责任,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对标制度和流程,编制固定资产台账,并定期与财务、实际使用人对账,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同时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状况,配合做好固定资产更新、淘汰工作。

再次,定期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对于维护企业利益,促进治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固定资产效率,优化固定资产资源配置,实现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制造型企业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聘任外部审计或者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针对性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评价企业是否明确固定资产责任人、是否明确领用程序和要求、是否办理领用登记、使用部门是否对固定资产运行情况进行监控、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是否定期核对等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建立,是否确实运行,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人员调查,及时发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偏差,针对性开展整改工作。

最后,制造型企業还应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门别类的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奖励先进,促进企业管理层、执行层积极主动地在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4.3 开展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首先,对于已有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制造型企业,应该依托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建立一体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将与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业务相关的采购、资产管理、设备运维、处置等建设在同一平台之上,实现固定资产数据信息的全过程跟踪和监控。

其次,对于规模较小的制造型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统一编码,分别建立财务、实务台账,定期核对、定期盘点。也可以单独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模块,打通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传递障碍。

最后,再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需要员工来执行,因此,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营造人人有责的固定资产管理氛围,深入推进员工信息化建设培训,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峰.关于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深入实践与思考[J].商讯,2019(27):94-95.

【2】张雨潇.TC天然气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0.

【3】张泰.浅析企业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J].时代经贸,2017(12):56-57.

【作者简介】陈丹丹(1986-),女,山东济宁人,会计师,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作者:陈丹丹

上一篇:湖南省产品发展农业科技论文下一篇:建筑设计开拓者的建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