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论文 篇1:

探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展开了详细的探讨。首先总结了当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重点探讨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体系的建构。本文的研究对于做好国有企业内部资产管理中的会计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对资产进行管理,实现权利、义务之间的统一,实现管人与管事之间的结合。国有资产的传统管理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如监管分散、出资人没有明确的责任、资产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国有资产存在严重的流失等。伴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的新型管理体制。然而因为这种国有资产的新型管理体制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同时新的监管模式也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所以,应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

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其加以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有资产管理新型体制已得到基本的规范和确立。但是因为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在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年,我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有些企业甚至有会计造假的恶劣行为。其特征主要为以下几种:第一,对利润进行虚增、以此来对亏损进行掩盖。第二,对于流转的税款加以侵占。第三,账外账、小金库的情况非常严重。第四,隐瞒企业的利润、从而逃避所得税。第五,企业的管理基础极为薄弱、在财务管理方面非常混乱。

(二)在会计监管标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会计监管标准上,我国仍然存在并存的新旧会计标准。虽然新的标准在上市公司中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实施,但是我国以前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等专业的核算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废止,这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企业集团要想执行新的标准和准则,就应该及时与国资、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其中的会计政策必须按照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要求来进行。否则,就会导致出现不统一的会计监管标准,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使得国企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降低,不能对企业进行积极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样最终会对会计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集团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

(三)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企业能够进行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会计师的制度存在欠缺,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它是公司得以治理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的总会计师还不完善,其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没有完善到位的组织,第二,没有完善到位的职能分配,第三,没有完善的组织管理,第四,没有完善到位的素质。在这四部分中职能的不到是最突出的问题。因为总会计师不能进行到位管理,所以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财务混乱和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企业要想进行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就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体制。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体系的建构

完善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体系设计应对以下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1)对交易成本能够有效的减少;(2)制度应具有高效率,这要求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在意见上达到一致;(3)提高成本效益的原则。

因此,我们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会计监管进行考虑时,可以建立科学的监管模式,如下:

1.在组织设计的方面,国务院应起到牵头的作用,从而引导会计监管合力的形成,防止出现会计和职业中存在的多头监管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行政部门之间出现权力之争和本位主义,避免对社会资源造成的浪费。

2.在监管的标准方面,应建立具有全国性的法律技术和会计鉴定服务机构,以能够给会计监管委员会的人员提供专业的支持,防止不同部门之间因为标准的不统一而出现矛盾结论,这样可以使得监管和惩处的力度得到提高。

3.在监管制度的安排方面,在会计监管方面应明确政府的行政权力,比如在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应有总体的要求,并且明确进入会计服务市场的标准,从而加大监管的力度。

4.在监管方式方面,应坚持例外管理的原则,既不能对市场力量进行完全的信赖,也不能对政府权力进行滥用。如果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市场,政府不能过多的进行介入,主要由民间机构进行监管。只有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出现混乱时,政府才应该进行介入,可以使用直接和间接监管相结合的模式。

5.对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等机构应加强内部监管的力度。基于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我们设立了监事会,其设立的目的是避免企业的经营者将自身利益高于公司利益。公司进行科学治理的制度保障是监事会,监事会的人员主要包括政府、职工、债权人、股东等。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监事会可以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监事会能够对公司的财务进行检查,从而有效的监督其经济状况、资产负债、经营方式、对外投资、利润分配等,通过对公司账册的检查和查阅,发现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及时的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报,以实现公司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

总之,企业的国有资产应进行严格的管理,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会计监管方面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使其得到完善,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钭志斌.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八项措施[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9).

[2] 李江萍.加强会计监管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税,2005(12).

作者简介:马云馨(1981-),山东省济南市,汉,本科,中级,研究方向:会计学、经济学。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马云馨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论文 篇2:

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摘 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涵 现状 建立

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

所谓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内部控制具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只有深刻理解内控的内涵才能明确如何强化内控。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

1.会计人员素质控制。内部会计制度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和程序,最终要有人来执行,所以最首要的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控制,包括以下内容:指定有效的用人政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轮训或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能力;岗位定期轮换,以加强责任心;实行会计委派制,切实把一把手形式权利的过程纳入会计监督的范围。

2.组织机构控制。在建立组织机构时,将具有控制功能的措施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使其具有防护性功能。具体包括:一是单独设立机构和会计人员,明确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二是会计人员职权要明确划分,明确各自应履行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三是会计内部人员岗位的划分要明晰。如出纳人员只负责现金及银行业务的收付款,结算经济现金及银行日记帐,银行对帐工作不应有出纳员负责,出纳人员不能接触和记录销售收入,往来帐目,坏帐核销等相关会计业务,以免从中作弊。

3.会计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控制是整个会计控制的核心,包括会计凭证制度,完整的帐薄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严格的帐薄核对制度,原始记录的管理与岗位交接制度,科学的收支预算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等,对这类问题,应按《会计法》要求办理。

二、企业内部控制必须解决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1.如何把握授权的度。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由量变到质变。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度量界定是关键一环。这样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2.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现在不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显然成为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的难点。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二是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

3.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提起内部控制制度,人们往往想起会计工作岗位在设置上管钱的不管账,管报销的不管稽核等,其实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这里的重点是管理人员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具体的标准,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设想

1.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协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还需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及人事等部门的参与配合。另外,在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中,还应注意相关法规的统一。

2.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权限。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机构;二是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

3.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4.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从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不是缺乏内部控制制度,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今后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一货币资金》

[2]王 玮:((COS0模型在会计控制中的应用”,《江苏财会》,2002年第2期

作者:石英丽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论文 篇3:

会计改革的企业基础

【摘要】 企业是导致企业会计发展的基础,企业会计总是随着企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企业改革分为探索期、突破期和完善期,并分别导致了与其相应的会计改革。各期间的会计改革均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企业变化,核心是维护特定的产权关系。企业会计改革表现了“企业会计——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内在关系;企业会计改革需在完善企业治理机制、改进管理水平上进一步发挥作用;有必要广泛宣传会计履行受托责任的目标。

【关键词】 企业; 会计; 改革; 产权

会计的存在与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影响会计发展的诸环境因素中,企业及其形态是重要的一项。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的所有制、组织形式、治理结构、融资方式、经济交往方式等,对会计(指企业会计)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企业会计,企业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指企业会计,下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企业的改革发展,对会计变化形成了直接的影响。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中极其重要的领域。这是因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企业则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会计总是与特定的企业形态相互一致,同时又制衡着企业的改革。企业发展与会计发展的这种互动关系与生俱有,只不过在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时的表现更为明显。探究我国会计变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充分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和会计对环境的反作用,有助于深化对会计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会计的基本理论。

根据部分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意见,可以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分为改革探索期、改革突破期和改革完善期三个阶段。本文即依据企业改革的历程,对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企业与会计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改革探索期的企业与企业会计

国有企业的改革探索期指的是1978年到1992年。这一期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发生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企业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重大改革事件。我国的企业改革是从向企业放权让利开始,一步步深入开展起来的。在改革探索期,企业逐步摆脱了政府的集权式管理,逐步成为独立自主的、具有活力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但是,这一期间的种种改革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的,改革的主体思想是在保留政府计划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放开搞活国有企业;实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调整政府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

改革探索期的企业改革是围绕对企业的扩权让利、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行的,尚未触及到企业的根本制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建设也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恢复在文化革命中被破坏了的正常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管理(如1980年、1985年、1989年重新修订和公布《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二是为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在不触动原有会计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更改某些环节的会计核算(如1984年发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5年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由于这一期间的企业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的,改革的主体思想是在保留政府计划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放开搞活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调整政府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所以企业改革对会计改革的要求并不高,新公布的企业各种会计制度基本保留了旧的框架与模式,其特点是表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的需要。在如此框架下进行的会计改革,基本是根据改革中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务关系的调整,对原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种类的增减。

除了以上会计调整外,这一期间特别值得提到的改革是1985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尽管不是针对国有企业制订的,却对以后的企业会计改革迈出了先行的一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与实务上的经验,历史作用十分重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利用外商投资的工作有了稳定的进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称“三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三资企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与国有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根本在于其产权关系与国有企业不同。比起国有企业来,合资企业的产权关系清晰,投资各方权利、责任、义务非常明确,企业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身份确定无疑。合资企业的产权关系需要有会计的支持。合资企业需要会计做到:界定和维护投资各方的产权,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与结果,报告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责任。合资企业还需要会计采用与国际惯例接近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报告方式,以使外方投资者够容易地看懂会计信息,以便依据会计信息做出决策。为此,必须根据“三资企业”特殊的产权关系和经营方式制订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在数年准备的基础上,财政部于1985年5月正式发布了《合资企业会计制度》,此后又连续发布了与此有关的补充规定和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

《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与当时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同,在于确定了会计要素、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等式、提出了会计原则;并在若干会计政策上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作法,如工业产品生产成本采用制造成本法;经批准可以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规定了汇兑损益的计算方法;规定了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明确了收入确认的一般原则;引入了谨慎性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规范了企业终结的核算;增设了国际通用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等等,其中最根本的不同,是会计等式的表达。会计等式表现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的财产关系。国际通行的会计等式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要素的这种表达,本质上体现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思想。《合资企业会计制度》采用这样的会计等式,是因为合资企业有清晰地界定产权关系的需要,而如果没有会计对企业产权关系的这种表达,兴办合资企业乃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不能准确表达资本,必然做不到“产权明晰”。

颁布《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时候,国家经济体制尚处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改革初期,当时的国有企业与今天的国有企业远不相同,在诸多方面保留着计划经济管理的特征,亦尚不具备资本市场等市场经济的条件;但出现了“三资企业”,有了表现这类企业特殊产权关系的需要,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会计制度。《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产生,充分地用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验证了产权关系对会计至关重要的影响,说明了会计的作用首先是要反映和保护特定产权关系。从会计改革的历史过程看,《合资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制订的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此后的各种会计改革,均是以这一制度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会计改革实践的起点和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历史标志性意义。

二、改革突破期的企业与企业会计

企业改革的突破期指的是1992年至2002年这一段期间。将这一时期称为企业改革的突破期,是因为该期间的企业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道路。

随着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其固有的缺陷逐渐暴露。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产权制度是维系和稳定商品经济社会条件下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陆续开展了通过股份制改造清晰国有企业产权,创建新型企业制度的尝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对股份制试点作出了肯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各地的股份制试点掀起了高潮。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是要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至此,国有企业改革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建立了起来。有学者总结这段时期改革的特征是:“企业理论不断深化,改革实践不断创新,开始冲破旧体制的框架,企业改革由对旧制度的修修补补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阶段。”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突破传统的公有制理论,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股份制。

回顾1992年至2002年这一期间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体会到两个突出的特征。首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使得国有企业具有了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组织形式,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则要有是清晰、完善的产权制度。其次,进行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形成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和布局,包括: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经济制度;以推行股份制为主,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重新确立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进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

围绕和服务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主线,这一期间的企业会计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其中意义重大、涉及面宽的,是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简称“股份制会计制度”,含《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简称《92年准则》)。

股份制会计制度当时适用于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特点,要求其会计核算对股东权益有着更为准确、完整的表达,并能够对股东权益提供,于是股份制会计制度在企业权益界定(准确反映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不同股东的权益)、资金使用(废除资金“三段式”)、利润如实反映(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允许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采用制造成本法)、报表体系(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合并报表、报表附注)等方面表现出与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同,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会计制度。

《92年准则》是针对国内大多数企业制定的。《92年准则》比起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有着很多变化,如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制造成本法、应收账款坏账核算的备抵法、快速折旧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报表体系、基本统一了各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但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投资者权益的资本保全制,从而迎合了现代企业制度下产权关系的需要。

《合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会计制度和《92年准则》是到本世纪初为止,企业会计改革最具标志性的举措。分析它们的改革内容和变化轨迹不难发现:股份制会计制度和《92年准则》实际上是在借鉴和参考《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资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股份制会计制度和《92年准则》也是按照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各项重大改革(如会计等式、核算方法、报表体系等)基本禀承了《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但又比《合资企业会计制度》更为进步、成熟。无论《合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会计制度还是《92年准则》,都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下产权关系所产生的,《合资企业会计制度》运用于最早出现的、带有试探性改革的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会计制度随后运用于数量较多的股份制企业,《92年准则》则运用于更大规模的企业范围,这一情况恰恰反映了我国企业改革和企业会计改革从小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的历史过程,是我国“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经济改革的一个侧面写照。

三、改革完善期的企业与企业会计

企业改革完善期指的是2003年至今这一期间。2002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这一时期企业改革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延续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以产权制度的完善为主线,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将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具体说,企业层面的改革重点是完善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治理层面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宏观层面的改革是建立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该次会议还明确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企业改革突破期和完善期的改革中心都是努力将国有企业建设成符合现代企业制要求的新型企业,但两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不同。突破期是要冲破旧体制模式的框架,寻找新的改革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的改革方向;完善期的改革则是使初步建立起来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得以完善与发展。

配合完善期企业改革的中心任务,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改革围绕完善现代制企业建设的需要进行,最突出的改革措施是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简称《06年准则》)。《06年准则》作为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成果,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要素计量、公允价值的采用、资本保全(如改变存货管理办法、改变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改变债务重组方法等)、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等多方面改进了原有会计制度的做法。《06年准则》的实施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中国企业与国际惯例的实质性趋同,对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举世公认的作用。

企业改革突破期和完善期的改革一脉相传,中心任务都是将国有企业建设成符合现代企业制要求的新型企业。企业改革的这一中心任务,使得两个期间的会计改革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要求的会计体系。但两个期间会计改革的重点又有所区别:突破期会计改革的重点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的模式,摸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体现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期间的主要会计改革措施都带有上述会计改革目标初创的特点;完善期会计改革的重点,则是巩固已取得的成就,将前一阶段的成果进一步升华,完善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会计体系。两个期间会计改革特征的差异,与这两个期间企业改革的特征完全吻合,都经历了先确立改革方向,初步建立新模式,再在接下来的进程中对新模式予以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企业改革和企业会计改革是一致的,从而清楚地表现了企业会计改革与企业改革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对企业会计改革历史发展的认识

通过对我国会计改革历史的回顾,可以从中总结出这样一些认识:

第一,企业会计改革是伴随着企业改革进行的,而企业改革最关键的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改造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指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法律责任形式的一种规范。它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描绘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产权清晰”,然后才能“责权分明,党政分离,管理科学”。同时,市场经济的规律是资源配置的规律,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有明晰的产权制度,产权失灵,必然导致市场失灵。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与核心,也是企业会计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可以将企业会计变迁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推导为:企业会计变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产权制度变革。企业形态和产权变化导致会计变迁,无论在近代会计发展期、现代会计发展期还是今天的中国,都是一再被证明了的规律。

第二,企业改革最核心的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心任务是转换经营机制、最终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产权制度改革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条件,具备了这个前提条件后,企业能否提高经济效益,还要靠加强管理,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来完成。单纯的产权改造绝不是企业改革的全部,通过公司治理的改进和引进竞争机制,持久地激励经营者的积极性并主动地防止内部人控制,同样不可忽视。因此,今后的企业会计改革还要在完善企业治理机制,改进管理水平上下更大的功夫;而当前提出的加强和深化内部控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下一步会计改革非常必要的工作,是会计管理工作必然的、战略性的发展与深化。

第三,以产权保护为基本功能的会计与会计受托责任目标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会计对产权的保护,就是完成投资人交付的受托责任,因此完成受托责任实际上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自然延伸,是会计的终极目标。认清这一点,就找到了会计目标与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发挥会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建设中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广泛宣传会计的受托责任目标,使履行受托责任成为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以推进现代企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3] 财政部会计司.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四),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 项怀诚.新中国会计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 财政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企业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讲解(199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 财政部编写组.1993企业会计制度讲座[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 盛毅.中国改革30年,企业卷[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8] 张卓元,郑海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 陈佳贵.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作者:付 磊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