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2022-04-29

【摘要】从“狼来了”到“狼真的来了”,当代中国电影业自20纪90年代以来始终生存在一种焦虑与困惑之中。时下,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片”早已经进入了国人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中国电影人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到逐渐了解、有所作为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好莱坞电影中西文化差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好莱坞电影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1:

《花木兰》:已尽力但不完美


本篇图:《花木兰》剧照

在推迟了大半年后,迪斯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终于在美国时间9月4日面世。9月11日,中国大陆影院也上映了该片。

迪斯尼真人版《花木兰》的故事讲述了1300年前,年轻女子花木兰为了拯救年迈的父亲,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从中原到西北的广袤征程中,她从紧张的训练和战争中存活下来,在同营好友洪辉和导师董将军的鼓舞下,以及女巫仙娘的激发下,发现藏在自己内心的战士,并且最终从外族侵略者手中救回了皇帝和她的祖国。最后,木兰选择回家看望父母和妹妹。她是否会接受皇帝的任命?故事的结局是开放性的。

2020年的《花木兰》通过一个父亲的角度讲述花木兰的故事。这估计是最贴近原著精髓的视角了,因为花木兰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代名词。她跟父亲的感情非常要好。

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化与时尚,是绚烂华丽的皇家旗袍,并没有鲜活的中国当地时尚与文化。

没有了1998年迪尼斯动画版中,花家祖先派出心地善良的木须从旁保护木兰,真人版《花木兰》赋予花木兰强大的“气”和军事兵法谋略,让传奇自圆其说。此外,该片重视呈现中国功夫和军事搏斗,木兰的人物价值观和情感内核是“忠勇真”+“孝”。
西方如何呈现东方?

迪斯尼真人版的导演是妮基·卡罗。她的电影作品曾于1994年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卡罗拍摄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决不让步/北国风云》(2005年),由查理兹·塞隆主演,根据1988年的真实事件改编—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桩起诉成功的性骚扰官司。该片曾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女配角奖的争斗,并获得金球奖提名。卡罗颇受好评的电影《鲸骑士》,讲述新西兰古老部落毛利族的酋长孙女的故事。卡罗拍摄的几个故事都是女性题材。由这位新人导演来拍,似乎也比较合理。

真人版《花木兰》开篇,木兰在家人要求下见媒婆,媒婆点出中国古代女性的美德是安静礼貌、沉静优雅,是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而非武功打斗、保家卫国。而那些不推崇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被视为“女巫”。在古代欧美,那些前资本主义时代想要进入男性主宰的劳动市场,或是拥有杰出技能的、不合主流社会规范的女性,被视为“女巫”,她们要么被淹死或烧死,要么像仙娘那样被抛弃、流放。

真人版《花木兰》的西方式改编还包括,将木兰的“传奇性”归结于其超强大的“气”,说她是凤凰化身;巩俐饰演的仙娘,拥有幻术(西方称为“黑魔法”),则是老鹰的化身。仙娘拥有比男性更强的能力而不被承认,继而走上“邪路”—正是这一人物形象,让很多中国观众感到牵强。
《花木兰》导演妮基·卡罗

一位豆瓣网友说:“巩俐战斗力和幻术这么强悍,就因为大家不认可她,她就给柔然人卖命?理由何在?那柔然统领就是被她一刀秒的水平,她为何要卑躬屈膝呢?”“巩俐也是多此一举,既然会巫术这么牛逼,干脆变成一个内侍或妃子,趁皇帝不注意把他干掉,然后直接自己做皇帝不行吗?”

显然,仙娘这个角色的人物塑造还需要更加合情合理化。杀人如麻的她,居然被花木兰一句话“女性也能领导军队,我们这样的人也有一席之地”就劝回了头,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前一秒还为获得人们的认可不惜忍辱负重,下一秒突然就不想活了,为保护木兰而献身?”正因为仙娘的转变塑造得不够深入,以至于观众看到她死的那一幕,心中毫无波澜,有些可惜。

此外,皇帝被仙娘假扮的丞相蒙骗,单人前往一处类似建筑工地的地方跟柔然统领约战,这也是西方的决斗文化。中国观众会觉得皇帝傻,区区一国君主,怎么随随便便单人去决斗?他最后被柔然统领五花大绑,还被后者用刀磨出来的火花威胁,即将命丧火炉,这个场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令一些观众感到荒谬可笑,缺乏常理逻辑。

这是“美国女兵”花木兰,根本就不是中华巾帼英雄。

对中国文化的错位解读,让中文世界的网友惊呼:外国人对中国故事的理解真是莫名其妙!这些让我想起一部讲述西方如何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呈现中国时尚的纪录片《镜花水月》。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化与时尚,是绚烂华丽的皇家旗袍,并没有鲜活的中国当地时尚与文化。它只呈现了镜花水月般的窥探,让人感叹:西方人能否真正理解中国服饰与时尚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是勇敢、风趣而聪明的“美国女兵”?

显然,迪斯尼真人版的优点,在于武术编排与好莱坞特效呈现。尤其是两军对峙时雪崩那场戏,以及木兰见媒婆防止茶杯摔落的那段动作设计,非常出色。

创作者还非常注重细节和颜色,木兰居住的福建土楼叫延福坊。木兰见媒婆前梳妆打扮的那场戏,展现中国服饰和化妆术,滑稽意味浓厚。演员们没有戏剧化地夸张表演,情绪克制,这很难得。刘亦菲曾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说,军队不同士兵阵列的服装颜色各异,木兰的红色战袍在荧幕上呈现得很好看,真人版擅长用颜色讲述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迪斯尼大胆起用西方观众眼中的新人—刘亦菲,以及非大牌导演妮基·卡罗和编剧劳伦·希内克。

遗憾的是,观众并没能看到木兰从“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战士,继而从一个战士成长为一个领袖,再从一个领袖成长为一个传奇”的过程。她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也有些潦草,难以跟观众产生共情。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是迫不得已才替父出征,并非迪斯尼真人版电影中,那么爽快地去参军。木兰似乎并不知道战争和男性世界的残酷性,或许是因为她拥有强大的“气”吧。片中木兰推崇的理想女性“勇敢、风趣而聪明,但不一定要漂亮”,这也很符合西方男性审美。有观众直接说,这是“美国女兵”花木兰,根本就不是中华巾帼英雄。

此外,中西文化符码的翻译转换,也显得不够流畅自然。片中,成语“四两拨千斤”被翻译成“4盎司可以移动1000磅”,让人捧腹大笑。还有皇帝赐予的玉佩上硕大一个“孝”字,与剑上巨丑无比的“忠勇真”,都未能呈现中国汉字书法之美。片中出现的强行融合中国元素,弥漫着熟悉的左宗棠鸡风味。例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竟然直接就拍了兩只兔子在草地上跑的画面,再配上木兰的台词:“我骑着马看到两只兔子并排奔跑,我想一个应该是公的,一个应该是母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不能真的分辨得出来,因为它跑得非常快。”这样的诠释,真的非常简单粗暴。

对于美国女性来说,花木兰的榜样作用或许没有那么强烈。她们的女性榜样,可能是在男权社会里无畏、冷静的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或是前第一夫人奥巴马·米歇尔,或是虚构的神奇女侠。再加上,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化,本身就非常困难,诸多弊病只待时间与更多具有跨文化叙事能力的创作者们来克服。不管怎样,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作者:尘雪

好莱坞电影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2:

“与狼共舞”:中国式电影“大片”的前世今生

【摘要】从“狼来了”到“狼真的来了”,当代中国电影业自20纪90年代以来始终生存在一种焦虑与困惑之中。时下,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片”早已经进入了国人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中国电影人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到逐渐了解、有所作为的过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也开始创作自己的大片,开始以自身民族电影的鸿篇巨制为有力武器,展开与好莱坞电影这匹“狼”的斗争,“与狼共舞”的局面于是便得以形成。

【关键词】大片 好莱坞模式 中国电影

一、“大片”一词的由来与其中国化

“大片”一词,并没有科学的定义及准确的内涵和外延,人们“一般把投入大资金、营造大场面、拥有大明星的电影称为‘大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格里菲斯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大片”了。大片并不是一下新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米高梅公司投拍的《乱世佳人》,制作周期长达3年,经过四次发行,引起全社会轰动,该片首次获得‘大片’之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电影的领军者好莱坞对于大片的界定又有了新的发展:“从那时起,好莱坞审时度势调整运营策略,‘钱是靠巨片赚来的’(money ismade on hits)——这一理念导致资金集中流向大片。自1995年起,每年约有lO部票房上亿的商业大片问世。”

无独有偶,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也肇始于1993年。从那时起,国家决定每年从国外引进10部“代表世界电影艺术与技术最高成就”的影片。好莱坞高成本大制作全明星阵容的电影的登陆,不仅使广大中国观众耳目一新,也令萎靡已久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重获生机。国人被好莱坞大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精美细腻的电影画面所深深吸引,传统国产片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失去了大量观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中国电影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尝试探索,以张艺谋导演作品《英雄》(2002)为代表,一系列中国大片系数登场:《满城尽带黄金甲》、《手机》、《天下无贼》、《十面埋伏》、《夜宴》、《无极》……2005年可以看作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转折点:《无极》在年度电影排行榜中打破数年来外国电影独占鳌头的状况,位列第一,正所谓“从十年前面对好莱坞大片惊呼‘狼来了’的恐惧,到如今中国式大片的崛起,夺回票房冠军的宝座,并努力拓展了国际市场,大片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中国化的大片可谓继承了好莱坞大片的全部衣钵,无论是从发行制作,还是影片上映前期后期的宣传,电影届对好莱坞模式的学习不可谓不到家。而从影片的题材类型角度来说,中国式大片也具有自身之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特点:古装电影是中国式大片的主要类型。从《英雄》的开创,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无极》,古装大片一路走来,不仅重新激发了国人对于国产片的兴趣,也使得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断在世界性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在肯定民族电影取得的巨大的成绩同时,笔者认为人们更应该看清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单一古装大片“一枝独秀”现象的深层困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但想达到这些目标,首先还应该从对中国式大片的基因进行分析开始。

二、中国式大片基因分析

中国式大片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对于这样宏大的问题笔者自然不敢妄下结论,窃以为,对于此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宏观和微两个层面进行把握。宏观层面,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赶超情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微观层面的考察,可以从阐述《英雄》等具体电影的代表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发行、宣传、制作来得出答案。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近代以来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使得国人心中始终存有一种赶超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国家政治制度到民俗衣着服饰,中国人始终在不断追求世界潮流,以期达到民族自立自强的目的。这种情结对于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以来,国产电影的持续低靡使得中国的专业知识分子、电影投资制作商都在苦苦寻求出路。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统治地位,使有志于振兴民族电影事业的中国人开始仔细研究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模式和成功原因。如前所述,彼时的好莱坞电影正处于向巨片时代发展的开端,他人高投人有高产出的事实使得我们自己也萌生了“大片救市”的理想。

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中国的民族电影能够取得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称雄于世的光辉业绩,让国产电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从电影发行制作商的角度来说,资本的逐利性,外国大片所取得的巨额利润,使得惨淡经营的中国电影公司看到了生机与希望:要想扭亏为盈,必须转变思想、转变方式。另外,中国人希望得到西方社会的了解与肯定,也是中国式大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想为被人所接纳就要学会效仿别人。中国式大片之所以以古装片居多,就是因为古装电影至少在外部特征上是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形式的,形式上的民族性使得中国电影能够以独特的姿态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西方主流社会。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凡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题材的电影就一定表达出了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相反,笔者认为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式思维方式表达的无力与不到位,是国产大片缺乏思想内涵的最主要原因,而想要分析这个问题,则需转到微观层面上来。

从微观层而上来讲,中国式大片在包装制作宣传上学习好莱坞模式已经初她成效、初步成功之后,是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譬如说,近年来影评界开始对国产大片,尤其是古装大片的生产制作过程进行反思:“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所实行的一直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有决定剧本修改和改拍的权利,他们往往更加追求影片在艺术上的高水平,缺乏必要的商业本领。”但是,自中国式大片诞生以来,这种模式逐渐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首先是导演的作用开始拓展,在有些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把主要的精力不是用于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融进自己的作品中,而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电影前期融资或者后期制作上。与此相伴随的,是制片人地位的提升,南于制片人是导演进行融资的主要依靠对象,他们对影片的内容风格开始逐渐有发言权:“制片人往往是影片的核心人物,而导演则是剧组的雇佣者,往往不同程度地失去了主导权…如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导演,尽管还没有被剥夺导演的权力,但也以转型的方式挥别了自己的电影理想,走上了和电影工业的‘共谋’之路……如果说,在《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中,我们还能看到张艺谋对地现实生活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的话,那么,在他与新画龙点睛面公司的合作之作的《英雄》中,那些思考和表达的冲动已经

完全被制作‘视觉盛宴’的渴望所抑制……所以被人讥讽为‘成功地把自己变回了摄影师,’”

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内涵在于表现美同精神和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向往,而国产的大片想要表现的内在精神层面中有没有东方哲学、智慧式的思考蕴涵于其中呢?在这里不妨拿《赤壁(下)》作为例子,影片结尾周瑜对曹操感喟道:“这场战争,我们都是失败者。”有人认为这表现了中同人“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观念,也符合“和谐世界”的主题。但是笔者认为,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但想达到西方电影那种蕴说教于无形之中的水平,还需时日。

三、大片现象利弊分析

对于大片现象的利弊分析,就是对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学习好莱坞模式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由于好莱坞模式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是中国人学习模仿它的主要动因,因此,从商业角度来说,中国式大片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否定的,它们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同电影市场的一剂强心针,是对好莱坞电影统治中国观众局面的一次有力反抗。

但是,在习得这种模式以后,中国人就不能满足于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正如从电影既是商品又是艺术那样,兼顾艺术性也是中国电影不得不追求的目标。从电影思想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等角度来看,大片独领风骚的局面也存有弊端。首先,古装电影一枝独秀,并不是一利,好现象,“文化进化的原理告诉我们,多元化文化形态共存以及各种形态之问的竞争和交融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更是单一文化形态生存的前提……如果古装武侠大片像恐龙独霸几千年前的地球生物圈那样独霸中国商业电影世界,那么我们真该担忧,有一天中国商业电影的‘生物圈’连同‘古装武侠大片’这一恐龙物种会不会一起消亡?”在这一点上,好莱坞与我们可截然相反,美国电影的类型片种类多样,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在少数;其次,古装大片的盛行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一种渴望走向世界,为西方所认可的情绪在起着主导作用。《英雄》等电影的获奖证明西方电影界已经初步肯定了我们,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仅西方观众可能会腻味,更重要的是这种电影精神本质的贫困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如果张艺谋陈凯歌们还仍然是一种符号,一个代表身价的数字,还不能做出回归过去的姿态、毫无各自风格之言,那么这种扼杀个体思想的电影生产体制还能走多远还只能是个未知数。

四、结论与对策

国产大片可以视作是好莱坞模式对中同电影业的最新影响,国产大片是个“混血儿”,是好莱坞模式中国电影产业之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化”。而好莱坞模式到底如何为我所用应成为中国电影界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限于行文的重点,笔者主要从宏观层面、从电影思想内容之转变的角度粗浅地提出两点对于解决中国式大片现存问题的对策:

第一,如何有效改变单一类型片是国产大片亟待解决的问题,罗素说: “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多种多样的类型电影各领风骚的局面,是中同电影努力的方向。古装大片运作模式之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用到其他类型片,尤其是反映现实的类型片的制作上来。最近两年来,《叶问》、《南京!南京!》、《风声》等非古装大片的成功体现出了影视人的努力,但是和好莱坞的类型片比起来,中国的类型电影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电影在拥有了向美国西部片那样的独特类型化模式之后,还应该学会试着用电影来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思考方式。如果国产大片只是徒具古装外壳,那么即使大片中的主角们身着汉服,口出文言,依然还是停留在对西方电影低层次的模仿上。毋庸讳言,这将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它或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因为好莱坞电影的长期统治地位已经于无形中塑造了全世界观众的观影理念,心理期待,而这些理念、期待的本质则是一种强调个人奋斗、团结友爱等“美国精神”(笔者姑目,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中西文化差异巨大,自不必说。中国电影怎样才能真jE拥有一颗“中国心”,怎样才能为广大观众接受理解、进而重塑好莱坞统治时代观众所形成的认识、理念?这项任务,真正任重道远。

作者:曹立行

好莱坞电影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3:

STX:我们为何与中国人合作

2012年,好莱坞资深制片人罗伯特·西蒙斯——那时他制作的影片总票房已经超过60亿美元——与一家投资公司负责人讨论一部预算7000万美元上下的中等成本影片时,决定成立一家专门投资、运行中等成本影片的公司。2年后,他担任主席的STX娱乐公司宣告诞生。
《琼斯的自由国度》电影剧照

在2015年春天宣布与华谊兄弟庞大的合作计划前,STX也公布了首批影片计划:马修·麦康纳出演的《琼斯的自由国度》;翻拍西班牙名片《谜一样的双眼》,主演包括由切瓦特·埃加福特、妮可·基德曼以及茱莉亚·罗伯茨;乔尔·艾哲顿自导自演、贾森·贝特曼和丽贝卡·豪尔参演的惊悚片也在计划之中。

STX还是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反恐剧《国事家事》已经卖给了NBC电视台,因《实习医生格蕾》而被中国观众认识的凯瑟琳·海格尔担任主演。STX还在与NBC合作翻拍1990年《宝贝反斗星》电影的电视剧版。

华谊兄弟也并非罗伯特·西蒙斯的第一个中国伙伴: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中专事股权投资及管理业务的弘毅投资是它最主要的资本支持者之一:早在2014年3月STX成立之初,弘毅投资就宣布联合美国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等投资STX,这也是中国股权投资机构进入好莱坞的第一单交易。

希望打破好莱坞六大公司的商业模式,STX有着自己的雄心。但是“要想在美国建立一个能与派拉蒙、环球和索尼相抗衡的电影公司,与中国合作势在必行。”罗伯特·西蒙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卧虎藏龙》电影海报

似乎都是死循环

对于STX的建立和未来,罗伯特·西蒙斯的解释是:“老牌好莱坞公司已经有60年没有转变他们的商业模式,这就是我们组建这个公司的原因。这种模式逼迫他们必须要做很贵的电影,如蜘蛛侠、钢铁侠、金刚狼等系列电影。他们从中保证巨大收益,但这意味着他们所制作的电影数量会越来越少,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市场空间。”

在他看来,“六大”的超大成本制作模式已经导致近3年来美国电影市场处于某种“萧条”状态:主流明星资源被闲置在市场上,美国电影总产量下降,影院利用率也大幅下降。

院线公司虽可以靠大制作电影获得超额票房收入,但由于影院利用率下降,它们正寻求与“六大”之外的独立电影公司合作。

经过调研,罗伯特·西蒙斯认为美国市场出现了中等成本影片的细分市场空白期和机遇,由此STX定位为中等成本影片制作公司。

到2013年下半年,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获知了STX筹备的消息。首先伸出橄榄枝的是STX,牵线搭桥的是罗伯特·西蒙斯的财务顾问。

那时华谊兄弟也在关注STX。但它此前屡次与好莱坞的资本合作都以失败告终,比如2011年与美国传奇影业的谈判、之后投资环球以及2013年合作Studio8。

虽然Studio8最终与复星集团合作,但“中国企业在与好莱坞的合作中受挫,好莱坞公司也未尝不是如此。中美双方有许多合作宣布,最终都没完成。摆在我们面前的似乎都是死循环。”罗伯特·西蒙斯如此表示。

让中国人成为公司的一员

对于这次投资,赵令欢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第一个考虑是罗伯特·西蒙斯本人的能力,“有很强的历史业绩,拍了30多部电影,加起来他是最挣钱的制片人之一。”

以中国人的眼光,罗伯特·西蒙斯还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制作电影,不收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制片人费,而将这笔钱纳入公司收入。

其二就是STX的定位,“拍中等成本制作的电影,在美国变成了很稀缺的东西。大的公司因为自己的特色,不做小投资及5000万到1.5亿美元的中等成本电影,STX就是要做这个,定位清晰很重要,定位定得很好。”赵令欢说。

第三则是STX明星云集的高管团队和人脉网络。最终STX与美国几乎所有的大院线公司都签订了排他性独家放映协议,由此掌控了85%的院线份额。

在找到弘毅投资前,STX的B轮融资得到了土耳其、西亚和美国等地的多家投资公司的青睐。

罗伯特·西蒙斯说,当时资金上已经相当充足,“我们最需要的不是钱。我们认为与其步履蹒跚、贸然走进中国市场随意挑选合作伙伴,不如在成立之初便找中国伙伴入股,让他们成为公司的一员。只有股东才会真正在乎公司的成败。弘毅是一座桥,介绍正确的中国合作方给我们。与它的合作,也催生了我们今天与华谊的合作关系。”

中国公司的条件

弘毅投资作为领投方,代表所有意向投资者与STX谈判,制订条款、算估值,建立STX董事会,“我们是牵头投资方,把条件谈好,其他人如果想进入就按照我们提出的条件来投。当时想进来的人特别多,但STX不需要太多钱。”赵令欢说。

这也是中国资本在好莱坞第一单成功的私募股权投资。

能够快速完成这一交易,一个关键因素是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放松:它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跨境投资减少了审批和制约。作为上海自贸区第一家注册的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弘毅投资用三天就完成了项目备案到转款。

2014年11月底,华谊兄弟与STX公司开始谈判,历时4个月,最终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同:包括18部电影的共同投资和收入分配协议。这个弘毅投资协助的合作,让STX在电影制作数量上翻番,将比派拉蒙、索尼和迪斯尼都要多。

其实,这是一次中国资本主导之下,美国成熟电影团队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合作。

STX还在寻求与中国人新的合作机会,“我们通过弘毅对中国的互联网视频企业有所了解,我们这次来也是为了投资合作中国的新媒体行业。相对于亚马逊和脸书等曾向我们提出合作意向的公司,我们更愿意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寻求合作机会。”罗伯特·西蒙解释。

同时,STX也在与弘毅投资投资的PPTV等展开合作。

2016年,STX将会为成龙量身订做电影,希望打造有中美影响力的合拍片。它与华谊兄弟的合作将覆盖“全方位类型的影片”,18部影片共同点是都会有巨星参与。

罗伯特·西蒙斯也赞赏了《功夫熊猫》和《卧虎藏龙》,并希望挖掘一些能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题材,以喜剧和戏剧的电影类型呈现。

但是,“将中国元素充分与好莱坞电影结合这点上还没有人真正成功过,现在最多能做的就是让几个中国演员到电影中演两分钟,他们既不是关键人物也不是这个电影的中心,而电影也没有一点的文化共通性或者中国的文化品位。我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人能真正找到适合中国和好莱坞共通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他说。

事实上,在投资STX之前弘毅投资一直保持与好莱坞的接触,期间与“六大”也进行过3年多的合作谈判。但对于赵令欢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团队,不仅需要中国的资本,更要愿意带给中国人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先进技术和系统营销手段。

而这次创世纪一样的合作,就是要“有个讲故事的人,把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品味做成你虽然觉得熟悉、但是还是愿意带着新鲜感去看的电影。”他告诉本刊记者。

作者:苗冉

上一篇:多媒体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基于廉政教育的法律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