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论文

2022-04-22

摘要:游商品产业是创造旅游消费,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泰安旅游商品以灵魂和生命力,也赋予了泰安旅游商品开发以永恒的主题和不尽的灵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店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酒店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论文 篇1:

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发展情况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近年来,东明县按照山东省旅游发展提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总体要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多措并举,推动了全县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带动等方式,东明县相继出现出了黄河森林公园、黄河大堤旅游观光带、庄子纪念园、玉皇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新兴景点。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碑林、高村黄河历史文化碑廊等多处宫殿式古建筑活动场所。

目前,东明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40家,文化企业从业人数约1900人。2009年,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总投资6.2亿元,产值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

二、做法及经验

1. 抓投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东明县投资7620万元兴建了东明国际大酒店。目前,该酒店已顺利投入运营,经营状况良好;为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能力,2010年东明县投资1.2亿元,筹建了一处五星级的定点旅游电业大酒店;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庄周文化广场,与庄子纪念园、东明黄河公路大桥、黄河旅游观光带等景点连为一体,成为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中心;建成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毛主席纪念馆,作为全县广大中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

2. 抓特色,推进书画事业发展。东明县书画文化底蕴丰厚,书法爱好者有1.6万余人,“书画之村”有28个。东明县因势利导,成立了各类书画协会。目前,书画组织遍布城乡,全县有中国书法协会会员10名,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60人,省级会员16人,定居他处的东明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美术家协会会员11人。东明县被批准为“中国书法之乡”,东明县实验中学被中国书协命名为“兰亭中学”,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学。这也是继“中国西瓜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戏曲之乡”之后东明县的又一张“国”字号文化名片。此外,东明县鼓励、帮助书画家外出举办活动。郝明然、翟永华等书画家常年在外办班、写生、办展等。

3. 抓结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村。规划了总投资4亿元的集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村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玉皇化工工业园、玉皇新村、玉皇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玉皇鲜果采摘园、玉皇森林公园、温泉度假中心六部分组成。

4. 抓品牌,启动庄子文化旅游开发。依托全国庄子故里暨生平思想座谈会,东明县在菜园集乡庄寨村原庄子观遗址上,规划兴建了庄子纪念园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亿余元,重点开发庄子观、庄子修炼建筑、庄子墓、庄子湖系列化的庄子文化旅游产业,开辟“庄子故里游”“庄姓寻根游”旅游线路。为提高庄子品牌的影响力,搜集整理了《庄子传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抓亮点,编撰东明文化历史丛书。为开发东明县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弘扬东明县传统文化,编撰出版了大型历史文化丛书《黄河的记忆》。

6. 深融资,重点建设项目深度开发。深度开发东明黄河森林公园,建设黄河文化风情园、森林游憩娱乐区、水岸渔家景区、湿地园、观赏植物园、天雨温泉6个景区,构成“一泉、两区、三园”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发展沐浴产业,推广有机食品,带动公园多方位发展。

7. 深挖掘,打造黄河大堤旅游观光带。为深入挖掘、开发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东明县规划设计了总投资2亿多元的黄河旅游观光带建设项目。

8. 抓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强化。2010年初,东明县委、县政府对东明县文化产业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县编委以东编发[2010]2号正式下文,成立了县旅游局,加大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为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仍处于萌芽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认识模糊,没有把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上考虑。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东明县农村基础薄弱,发展较慢。一些地方的文化与休闲农业企业周边环境建设落后,水、路、电等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 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经营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景点单一,淡旺两季分明,客源不稳定。

4. 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从投资主体上看,工商资本投资仍占主体,农民投资偏小。同时,由于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企业发展。

四、对策与思路

按照“以黄河文化、庄子文化为重要支撑,突出文化形象,注重市场产品,逐步把东明建成鲁西南的黄河旅游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庄子文化旅游胜地”的思路,健全文化、休闲农业产品体系,深度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性发展是东明县文化与休闲农业未来的发展思路。

1. 提高对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与休闲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有关部门对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认识,充分发挥文化与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文化与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 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学习外地文化与休闲农业成功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引导、扶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纪念品,如将腊肉、豆腐乳等土特制品,布鞋、绣花鞋垫等手工制品呈列销售;完善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与休闲农业配套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3. 科学规划,确保文化与休闲农业有序发展。紧紧把握市场需求,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生产者功能和载体功能,把重点放在文化传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农村和农耕文化;突出生态、安全特色,形成独特的生态休闲平台;通过发展文化与休闲农业,举办各类特色节会,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4. 创新思路,开发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一是把城市建设纳入大旅游格局。将城市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街巷;二是挖掘历史文化。整修文庙古建筑群、明七十二牌坊、黄巢起义纪念馆、卞壶墓,重建庄子观、庄子墓,开发单雄信墓、马军营墓群、五霸会盟纪念地、窦固堆古文化遗址等标志性古迹,突显千年东明历史文脉,逐步把东明建成以庄子文化为品牌的旅游胜地;三是深度开发万福公园、南华广场、东明湖、石化公园、站前广场,建设大型文化广场和图书馆,在万福公园建设文化墙和展览馆,增强东明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城市新形象;四是建设万福河长堤公园。对万福河两岸开发改造,建设沿岸文化旅游长廊,打造万福河水上景观,建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重要旅游景区;五是充分利用地方餐饮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餐饮系列,打造“地方名吃城”或“地方名吃一条街”。

5. 创新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把民俗风情与舞台艺术结合起来,推出一批旅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内容。利用黄河文化、庄子文化,依托其他文物古迹,借助大平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东明县文化旅游内容,提升品位。

6. 深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发展以庄子故里为主,书法绘画为两翼的庄子文化一条街。同时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机构和国家书画机构、协会组织于此设立分支机构、分店;以大平调剧团、民间艺术演出团体、戏曲音乐茶座等为支撑,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平台;以东方武校等为支撑壮大武术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将民间舞蹈、杂技、传统手工手艺、民俗等纳入文化旅游产业范围,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7. 突出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在景点开发上,高点起步,突出特色,在“奇”“新”“精”上做文章,在质量档次上下工夫,全面提高景点档次,打造东明文化旅游新形象。着力开发建设“黄河文化浏览区”。一是加大“两桥一水”景区开发的力度,在“两桥”间建设绿色生态园;二是挖掘黄河文化,开发黄河大堤沿线游览。建设黄河博物馆及黄河民俗文化村和黄河沙滩浴,完善60多公里长的黄河大堤绿色长廊建设。在高村黄河抢险处和庞庄黄河决口处建纪念碑,增强黄河文化旅游吸引力;三是保护性开发大堤沿线移民文化和王高寨红色旅游文化,建设革命教育基地,提升黄河文化品位;四是加快黄河森林公园建设。将公园建成集狩猎、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黄河旅游胜地;五是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以历史古迹为亮点、以黄河大堤为主线、以生态农业为支撑,点、线、面结合,逐步把东明纳入泰山-三孔-水浒-孙膑-牡丹-庄子-宋都(开封)的旅游长线,建起以牡丹为中心的牡丹-水浒-孙膑-庄子故里-黄河风情游-黄河森林公园的旅游短线;六是以黄河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为支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30万亩滩区林牧生产基地,兴建乡村林牧观光基地,积极发展乡村风情游。

8. 拓展筹资渠道,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个人参与投资开发,利用市场手段,逐步形成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多元投资体系,拓展投资渠道,加快项目开发步伐。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东明县委党校)

编辑/万晓艳

作者:朱铁刚

酒店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论文 篇2:

泰山平安文化旅游商品研究

摘 要:游商品产业是创造旅游消费,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泰安旅游商品以灵魂和生命力,也赋予了泰安旅游商品开发以永恒的主题和不尽的灵感。泰山平安文化,永远是泰安旅游商品的金字招牌,泰安旅游商品必将伴随着泰安旅游业的发展而走向世界

关键词:市场问题;泰山平安文化;设计审美原则;具体表现

一、泰安市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制约因素

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两大战略目标的要求,山东省实施游客满意度调查。2012年第四季度山东省泰安市游客满意度调查课题组按月通过现场问卷、游客网络评论和旅游投诉与质监等三种渠道收集游客满意度信息。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泰安市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1.89,在全省17个城市中排名第14为,处于“一般满意”水平。在游客网络评论满意度指数为70.39,全省排名第15位,购物、性价比和旅游行业管理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作为泰安市旅游商品,要承载着泰山自然与人文特色内容,更重要的是承载着泰山文化精神的核心——泰山平安文化,将“泰山平安文化”以旅游商品为载体,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扬光大。

二、泰安市旅游商品市场发展概况

据统计,2011年来泰旅游多达3700万人次,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整个泰安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近几年,泰安比较重视发展旅游窗口产业,旅游商品业把握住旅客资源,旅游商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市场主体培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据资料显示,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已发展到600余家,开发的旅游商品涉及8大类(旅游纪念品类、工艺品类、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品类、旅游食品与保健品类、旅游装备与纺织品类)20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2011年全市旅游购物收入达到68.8亿元,占旅游总收入21.6%,连续两年位列“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首,旅游商品行业成为引领全市旅游业的龙头产业。

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商品行业以《规划》为蓝本,逐渐重视了对泰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泰山文化旅游商品相继出现,以泰山玉、肥城桃木、泰山皮影、泰山女儿茶、泰山石敢当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泰安、泰山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并成为了旅游商品市场上响亮的品牌

三、泰安市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在这一哲学理论下,现实社会存在着一种现象:从60年代的连年饥荒,物质缺乏,生活贫困,到当今的生活富裕,物质丰富,但是五花八门的物质世界难以提起人们的兴趣,精神状态不佳。造成“意识不能根据物质的转变而转变”。这种现象在旅游商品行业也是如此,游客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促使他们厌倦了固定不变的旅游景点,唯一可变的,也可提起精神兴趣的就是旅游购物。所以就要通过旅游商品,来吸引游客的眼球,满足游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

泰安市的旅游商品工作起步较早,成立专门的办事单位,为泰安市旅游商品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指导。在政府的引导下,现已有不少成熟的旅游商品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再加上当地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不高、工艺简单,文化性和创意性不够等方面现象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还存在不少外界制约因素,影响着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

四、泰山的历史演变过程彰显平安文化的普遍性

泰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数千年来帝王封禅的圣地;是百姓祈福平安的祥地;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名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民俗山、文化山,再到精神山的演进过程,凸显出了泰山平安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泰山逐渐演化成为人民心中的“国山”,从而闻名世界。

五、泰山平安文化的源头——大汶口文化

远古时期,人类对“大”物体有着畏惧与崇拜的特殊情感,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人类也是如此。这个时期的人类对大山的崇拜,再加上对水资源的生活依赖,决定了这一文明在泰安大汶口地区的繁衍与发展。巍巍泰山,滔滔汶水,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考古发现,人类从简单的石器工具制造,逐渐丰富到自身的生活用品或饰品制造。人类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观,说明人类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意识的提升不断促进生产发展和文化的发育与繁荣。

六、泰山道教平安文化——登山祈福文化

在封建帝王文化发展的同时,泰山宗教文化也悄然的传播开来。泰山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大山,其中道教是泰山上最为彰显文化的宗教,它以登山祈福的思想引导人们登临泰山祈求平安,所以在登山途中,道观香火鼎盛的现象处处可见。传说释迦牟尼在和元君老母的千年斗法中最终处在了下风,佛教后来被道教势力逐出了泰山的主要区域之外,只能在山之阳或山之阴的山麓边缘觅到几处院落,顽强地显示着它们的存在。儒教仰仗着国教的地位,又有着孔子远在泰山名扬天下之前的历史性登临,才得以获得了与道教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七、泰山平安文化的重要性

泰山平安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往远了说,北京的天坛、地坛以泰山石为基;往近了说,全国很多城市的政府、单位、酒店、广场等,门口或建筑物前立泰山石,目的都是为了辟邪挡煞。泰山平安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其表现的特点为:寓意性文化深入人心,泰山平安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地域性文化特点突出,以泰山为中心,以大汶口文化为源头,泰山平安文化影响范围广泛;延续性强,泰山平安文化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长河,至今影响力深厚。

八、从设计审美原则角度分析泰山平安文化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作为与游客接触最密切的旅游商品,也是旅游商品最大的门类,在整个旅游市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就以旅游纪念品为研究对象,从设计的审美角度分析其开发的原则。

九、审美主题性原则的内容美与形式美

主题是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核心,是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关键。有明确的主题,所设计的产品才会有内涵,才能实现真正地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鲜明的主题可以对游人产生强烈视觉冲击感,提升视觉感官,触动心灵感受,加深视觉印象,从而引起的购买欲望。想要达到旅游纪念品的主题美,必须要以内容美和形式美为前提。

(一)审美工艺性原则。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工艺技巧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工艺性审美原则,不单只是制作工艺美,还包括质感美和造型美。现在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不但要具有传统工艺的“精”,也要有现代工艺的“新”。重视传统工艺保护的同时,也要更多的使用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新兴材料,实现工艺与材料的新结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弥补传统工艺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约束。在制作技法、材料质感、形态塑造上得以发挥出旅游纪念品的工艺性美。

(二)审美功能性原则。功能作为任何产品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也应该成为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核心概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文化三者之间紧密相关的联系。旅游纪念品的功能就是旅游纪念品的作用。旅游纪念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根本作用就是起到纪念目的。一种旅游纪念品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品,已经具备具体可感的悦人形象,即成了审美对象,但是如果它又具有积极的功能,那么它就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更能成为人们所喜爱和珍惜的审美对象。因此,功能美也就成为旅游纪念品美的一大要素和一种审美特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功能概念本身也是多层次的,旅游纪念品的功能美可以划分为纪念性功能美、审美性功能美、实用性功能美这三大要素。

十、结语

任何城市和地区都存在旅游行业,任何旅游城市和地区也都存在旅游商品。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入“平安”二字,那么非泰安泰山莫属。平安是一种文化,平安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是泰山的精髓,更是提旅游商品升物质价值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旅游业的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以泰山平安文化为主题,都是泰安地区旅游商品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将泰安旅游商品与泰山看齐,从旅游商品角度完美的展现出泰山的独特魅力。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还需要更多更好的设计人才和设计作品的积极参与,来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物质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家路.民间艺术文的化生态论(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田川流,刘家亮.艺术学导论(第1版)[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 冯骥才.中国符号[M].译林出版社.2008.

[4]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5] 吕胜中.造型原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肖羽翎

酒店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论文 篇3: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出门游玩。在人们游玩的过程中,住宿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民宿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人们的住宿又多了一个全新的选择。民宿绝不仅是一个住宿的地点,在更多的时候,民宿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游客们可以从民宿的建筑风格上窥见当地的文化底蕴,因此,保持文化真实性是建设乡村民宿的基本准则。要想做好乡村民宿文化真实性的保护,就要从多方面抓起,从保护当地的文化氛围、民俗结构做起,增强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留下一个完满的印象。文章从文化真实性的角度出发,简要地谈一谈乡村民宿建设的新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民宿;传统文化;文化真实性;民宿发展模式;旅游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住宿模式,民宿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为民宿的费用较为便宜,并且可以亲身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追捧,市面上的各种民宿纷纷涌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部分民宿过于追求商业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文化真实性的保护,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趋势来说十分不利。现代乡村民宿的发展一定要基于对文化真实性的保护,将游客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

一、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

民宿是先从国外开始流行起来的。最初,民宿这个概念还指的是家庭旅馆的营业模式,主打的是廉价与便利,并没有形成现今的运行模式。但是在中国,近些年来,隨着乡村旅游业的逐渐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走进自然,走进乡村,而不是体验豪华的旅行服务。因此,现代民宿应运而生,作为乡村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宿已经不再仅是低价住宿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它提供的是有别于传统酒店的,基于当地文化的特色服务,游客们可以从民宿的布局、条件上感知当地的文化特色。新时代游客对文化旅游向往,渴望体验一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碰撞。乡村民宿顾名思义,大多是由当地农民将自己所有的房屋进行改造,在满足住宿卫生安全等条件后,保持原来的传统格局不被破坏,尽可能地还原出一种当地农民的生活状态,借此与千篇一律的正规酒店拉开差距,让游客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旅游模式。民宿的建设表面上看只是将当地的一些建筑风格、生活习惯融入到了住宿设施上,实际这是一种对当地文化的展示,也是游客的主要来意之一。但是在乡村民宿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具体问题。有一部分民宿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保持当地原始的乡村风貌,对民宿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表面上看是迎合了游客的习惯,实质上却对当地文化真实的传承造成了影响,在游客心中留下了当地文化的错误印象,这些都是急需改正的[1]。

二、保存乡村民宿文化真实性的具体意义

从文化真实性的角度分析,文化真实性指的是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体验到最真实的当地文化,这种体验方式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变,在这个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时期,鉴于国家并没有相关的制度制约与政策支持,有很多人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对于一些可以体现真实乡村风貌的古老建筑、真实民居都予以拆除,反倒是建设起一些仿古建筑,用仿古建筑替换真实的古建筑,可以说本末倒置,对乡村文化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有可能一些地区的原始风貌都被迫消失,只剩下一些旅游气息浓重的、专门为了游客而设计的文化一条街。这是对我国乡村文化的一种破坏,因此,大力保护我国乡村文化真实性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2]。

(一)留存原始乡村聚落

在以往,乡村民宿或许存在着一些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至少做到了对真实乡村住宅的保护,展示给游客的是最真实的一面。但是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乡村旅游,面对着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民宿的所有者们发觉依靠原有的单一式建筑已经无法满足接待需求,因此将这些原本的民居建筑进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看似有着当地文化的,实质上不伦不类的新式建筑。这样一来,或许有了经济效益,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但是当地文化却已经消失殆尽,游客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原有的风貌了,甚至在有些地区,当地居民都已经不记得原先的样貌。这是对原始乡村聚落的一个重大冲击。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都是从一个个小聚落中发展起来的,聚落原样的保持,意味着一段段小文明得以延续,正是这一段段的小型文化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这些文化缺一不可。这就是维护原始乡村聚落样貌的必要性,在原貌丧失的同时文化也随之消失了,这绝对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因此,维护文化真实性就是在维护原始聚落,维护文化的根脉[3]。

(二)增强文化底蕴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表明了一种社会现状,即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追寻,试图在乡村游历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在获取了一些东西的同时,我们也损失了一些东西。在过去,大量的农村户口渴望挤进城市,渴望成为城里人,城市人口激增,乡村人口急剧下降,这在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文化思考,即远离了乡村,远离了农田的我们,还有原先的文化自信吗?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方式究竟在哪里?这些就是在本质上促成人们渴望来到农村的原因,因此,作为农村文化和乡下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民宿的文化真实性承载着一个地区文化延续的希望。游客们到访乡村,将最真实的乡土文化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就算日后回到了城市,回到了其他地区,都能在心中留存着一段属于乡土文化的记忆,这就是乡村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一个民宿是否具有文化真实性,是一个地区是否还具有最本源的文化底蕴的象征,保护乡村文化真实性,保护民宿的本真性,实质上就是在保护这一地区乡土文化的延续[4]。

三、如何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发展民宿

首先,应该从当地居民的意识层面出发,民宿是在当地现有民居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形成的。正是由于具有最本真的乡村文化,民宿才如此大受欢迎,如果在改建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将原始文化积淀拆得支离破碎,肯定不会有游客再愿意前来,因此传递给当地居民一个首要的概念,既然建设民宿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那么就更加应该保护文化真实性,不能因为一时的小利而破坏了整体的风貌,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物质层面的引导,最能够做到乡村文化真实性保护意义的准确传达。乡村民宿建设应紧靠当地文化特色,民俗内部的设施、布局、风格等方面,都应该保存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向游客们呈现出一个最真实、最具有文化气息的乡村聚落。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有一些优秀的建设范例,例如,安徽黄山脚下的西递古村,就是一个全国闻名的优先典范。其有较高的人流量,自然就不缺经济来源,这就告诉一些乡村民宿建设者一个道理,对文化真实性的保护绝对不是一件亏本的事,在保存乡村文化的同时依旧可以取得经济利益,只是这其中度量的权衡需要主导者认真思索。其次,如何建构一个新型的文化体现。乡村民宿的建设,绝对不是留给游客一个文化遗迹,文化不是死的,不是刻板不动的,而是应该在民宿建设的过程中,赋予乡村民宿全新的意义,对原有的乡土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整合,剔除其中不再符合时代精神的糟粕,保留其中的文化精髓,是一种对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5]。对于历史文化的再现,要求当地居民首先应对自身的文化底蕴有一个详尽的理解,经过一定时间的挖掘,找寻可能在时间的进程中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的原始文化记忆,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加以保护,合理融入到民俗建设中。民宿绝对不再仅是一个简单的住所,一个简单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住宿地,更多的应该是对当地文化的承载,游客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对本地人来说同样如此。总而言之,民宿建设的精髓在于,将当地的传统民俗、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整理,让人文记忆与自然记忆有效融合,带给已经远离土地、远离自己文化根脉的人们一个重新认识文化的机会。使其在旅行的过程中,体验到最真实的文化,这就是民宿建设的根本目的。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为了维护传统文化不被破坏,保留下最真实的乡村文化,展现给世人最本真的那一面,需要建设者们秉持自我,坚守当地的文化定位,为维护乡村文化,维护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6]。

四、结语

总之,在现今乡村旅游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主導者们一定要秉持自己的原则,在文化真实性保持上下功夫,力争将乡村民宿作为一个当地乡土文化的载体展现在世人面前。笔者相信,只要有心,一定能够在文化真实性基础上,使乡村民宿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让游客在民宿中体会到最真实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胡莹,王欣,邓念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民宿旅游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视角[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138-139.

[2]安亚琴.基于意象视角的民宿发展研究——以仙居县白塔镇为例[J].经贸实践,2016,(15):56.

[3]邓琪琳,牟江.基于文化创意项目打造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浦江甘溪镇明月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6,(13):239-241.

[4]丁晨阳,刘川.基于民俗文化传承与第六产业结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6,(14):235.

[5]汪婵娟.古村落民宿村发展模式探究——以皖南古村落为例[J].长江丛刊,2017,(1):196.

[6]李兆睿,陆军,温文雅.乡村旅游扶贫中民宿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以大新县堪圩乡民宿旅游为例[J].市场论坛,2018,(4):152.

作者单位: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周旭婷

上一篇:我国司法改革与人权保障论文下一篇: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