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文化与全域旅游

2022-08-06

第一篇:当地文化与全域旅游

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龙茂兴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建设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旅游活动也由此成为人民群众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自觉弘扬爱国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义作为长征文化资源的重要繁衍地,如何有效地利用长征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切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使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品中,对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遵义红色旅游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遵义市依托长征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但是,在红色旅游发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

1.红色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当前遵义已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纪念馆、纪念碑、遗址遗迹等静态的红色旅游产品为主,例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山烈士纪念碑、土城战役纪念碑、娄山关战斗遗址等。静态的旅游产品使得红色旅游仍主要以观光旅游居多,游客对长征文化的认识和长征精神的感悟不够。

2.红色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现有的红色旅游项目中多是资料展示式模式,虽有些项目采用了声光电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项目小,范围窄,对游客的各种感官的冲击力不足,文化体验效果受到严重削弱。

3.全域发展意识亟待提高

遵义红色旅游项目普遍存在局部、片段式的发展现象,很多项目是孤立的存在,项目间缺乏联系与衔接,未能形成大景区、大旅游格局。比如遵义市区是遵化红色旅游的龙头,遵义会议会址则是广大游客来遵义旅游的必游项目,红军街、纪念公园、红军山、烈士纪念碑等本是一个体系的项目,可是纪念公园的诸多内容与红色文化无关,文化广场则把红军山与红军街等项目割裂开,使这些项目不能联系成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红色文化氛围渲染不足

人们在红色旅游地不仅要观赏到各种红色文化事项,更应该体会到红色旅游地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广大游客产生“千言万语道不尽,只言身在此景中”的旅游感受。可是遵义会议会址附近的步行街却丝毫没有红色文化氛围,而作为红色之城,其街头景观却缺乏红色文化元素的点缀,未能形成应有的文化氛围与意境。

5.游客停留时间短

由于遵义市存在产品单

一、参与性不足、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致使来遵游客的行程普遍较短,大多为半日游的行程,造成“游遵义,住贵阳,宿重庆”的尴尬局面,严重削弱了遵义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渝贵高铁将于2017年底建成通车,遵义将步入高铁时代,遵义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如遵义旅游产品未能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质量,那么游客在遵停留时间极有可能更短。

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的红色文化方略

当前,遵义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何有效利用长征文化等红色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需做好如下几点:

1.树立红色旅游全域发展观

首先,红色旅游要与其它旅游全面融合发展。当年红军长征穿行于贵州的高山密林间,驻留于古老城镇与山野村寨,战斗于雄关峻岭上,制胜于江河天险中,他们所遗留的革命遗址遗迹融合与贵州的山山水水,存留于地方与民族文化中,贵州的诸多山水也因红军的英雄事迹而得“名”,由此蜚声中外,如娄山关、乌江天险、四渡赤水渡口等。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相互依存,因此客观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坚持整体开发,有效组合,形成红绿组合、红古组合等,使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文化品位。

其次,红色旅游内容的整体观。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是运动型的线性发展,决定其遗留的各种红色文化遗迹是呈线状联系,决定红色旅游开发必须从区域角度通盘规划,厘清区域内各红色旅游景区点间的故事脉络,使之有效对接,形成域内红色旅游一盘棋,避免相互矛盾与重复。各区点讲好各自的红色旅游故事,最组合成全域完整的大故事。

再次,局部完整性。作为某一个节点上红色旅也需树立整体观,各旅游项目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组合体系。如对遵义市区遵义会议纪念馆周边的项目进行红色文化加工,步行街的建筑进一步复古,街道小景植入红色文化元素;文化广场则应进行功能转换,建成长征文化体验广场,湘江河则应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使红军街、会议会址与红军山能够连接成片,从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拓宽文化体验空间。 2.确立体验导向的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观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眼、耳、鼻等身体感官与各种景物、文化事象进行零距离接触,获取各类感官感受,所以,人体各种感官感觉是人们获取旅游体验的基本途径。红色旅游开发应以提高旅游体验为导向,依据人们的感官认识规律,创新设计红色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旅游产品由观光型旅游产品向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转型发展。

第一,依据视觉感受设计红色旅游产品。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利用眼睛观察各类景物和文化事象而得到的视觉体验、视觉感受,是旅游体验中的首要途径和方式,人们通过眼睛观察,感受景物的形态、色彩、层次、变幻等,获取湖光山色、姹紫嫣红、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等视觉效果。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故而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设法从视觉角度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复活,使文化景物更具有观赏性,使游客在游览活动中获取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才能收到良好的开发效果。

当前,各红色旅游景区符合视觉感受规律的红色旅游产品众多,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图像、文件、卡片资料,并附有文字解释说明;二是各种雕塑、纪念碑等,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人物雕塑、红军山脚下的红军人物浮雕、红军纪念碑等;三是各处古建筑复原和实物陈列,诸多革命纪念馆内展示了大量红军战士和革命领导使用过的各种器物,如枪支弹药、生活器物、会场复原等;四是现代电子技术设计,运用3D电影等多媒体技术,展示行军作战等革命活动,如四渡赤水电子多媒体演示片,把红军四渡赤水的作战路线形象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红色旅游产品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信息,使人获得视觉文化体验。

第二,依据触觉设计红色旅游产品。触觉,即通过手足、身体及肌肤的接触所获得的体验。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总是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全面参与和投入游览活动,景物的可触摸、可依附,使景物更具真实感和可亲近感,从而使游客获得更为直观、真实的旅游体验。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中,理应对产品科学设计,使人们通过对红色文化景物的触摸、依附,获取对红色文化有形的真实直观感受。例如,遵义市现有红色旅游产品中体现触觉设计的主要是各类雕塑文化景物,如红军纪念碑、各种浮雕等。同时我们应注意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诸多人物雕塑虽然是直观有形的,因禁止触摸,故而只具有视觉观赏效果,而不具有触觉体验效果。

第三,依据听觉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听觉,即通过耳朵体验到的听觉效果。声音可以渲染一种氛围,使人领略到文化的气势。红色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重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意境和氛围,向游客传递文化气息。因此,遵循听觉规律进行产品设计,将对意境创设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中具有声响效果的文化景物虽然不多,但人们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通过电影播放、多媒体技术、实景模拟等手法获取声响效果,诸如延安保卫战实景模拟、四渡赤水电子多媒体演示片等,展示效果颇佳。

基于人类感官角度设计的红色旅游产品,其可观赏性、可感受性、可体验性得以明显提升,能够全方位展示和传递红色文化信息,使游客更易于理解丰富的内涵,感悟深邃的革命真谛,是促进红色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红色旅游发展需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加以创新思考与设计,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可观赏性和可体验性,把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展示给人们,从而满足人们的红色旅游体验需求。 3.着力营造特色宣明的红色文化氛围

文化旅游地的成功开发重在渲染一种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意境,使游客一进入旅游地便能感受到其独有的文化气息。遵义市是长征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在打造遵义市区红色旅游时,必须加强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从进入遵义的各条主干道的建筑物设计与道路景观设计均要充分植入长征文化元素,核心景区的红色文化元素则更加丰富多彩,使游客体验到遵义红色之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4.设计生产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红色旅游商品常为旅游开发者所忽视,因此也成为旅游地的薄弱环节。其实,购买旅游商品对游客而言,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环节。购买旅游商品与否,往往体现游客对该旅游地的接受度与喜好度,假如游客非常喜欢该旅游地,他通常会选择能体现旅游地文化特色与个性的旅游工艺品。如果游客不选择购买任何旅游商品,要么当地的旅游商品没有地方文化特色,要么就是对该旅游地喜好度不高。游客购买旅游商品大多是为了留念或赠送亲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宣传旅游地,传播旅游地文化。因此,遵义应着力生产设计富有长征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既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也弘扬了长征精神,传承了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升了旅游品质。遵义要成功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充分利用好其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红色文化元素,精心设计和打造旅游产品,从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以适应和满足广大游客的消费需求。

5.着力打造夜间旅游项目

当前游客在遵义旅游停留时间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夜间旅游活动项目匮乏,没有吸引游客住下来的夜间旅游产品。因此建议,一是尽快成功建设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二是进一步打造遵义夜景,把把遵义建成不夜之城,使夜观遵义打造成来遵游客必看的一项旅游活动;三是着力挖掘和宣传遵义美食。“吃”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旅游活动皆离不开吃与喝,餐饮的口味体验令人兴奋。各地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中各种菜肴的酸咸、苦甜、辣辛、麻鲜等,各式水果的酸、甜、香、涩,使游人大饱口福,尤其是各地的风味小吃更是大受游客的青睐,这都为游客提供了饮食文化的多维体验。同时在诸多情形下,独特的嗅觉体验往往能留下沁人心脾的难忘记忆。为此, 必须系统挖掘整理遵义特色风味食品、饮品,以满足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总之要努力使游客留下“游在遵义、吃在遵义、学在遵义”的良好旅游印象。

第二篇:以本土文化助推全域旅游业转型升级

海南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岛、旅游岛和健康岛,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有独特的自然景色,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深挖本土文化,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慢生活”节奏。这种慢节奏滋养了海南与世无争的“慢生活”。这种以休闲文化为底色的慢节奏地方文化特色,可以称之为“慢文化”。然而海南又是需要快节奏的。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起点是落后的,不加快就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但这种快节奏必须是稳步走的快节奏。2015年,海南被国家唯一授权为省域“多规合一”试点单位。坚持生态立省,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基础设施五网建设,确定六大类园区,集约发展十二大产业,其步伐无疑是快的。特别是2015年年底海南环岛高铁西段的开通运营,与海南环岛高铁东段实现连通。标志着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全线贯通。

此外,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国际大型选美赛事,海口系列国际会务会展等活动,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海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一边是外来人员在海南对快节奏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当地“慢生活”的习惯。于是,在海南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临这样的“快慢”冲突。然而,海南发展中的快与慢的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二者应是对立统一的,这种“慢文化”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促进经济“快发展”的因素。这是需要深入破解的课题。

“慢文化”助推海南旅游业“快发展”

如何从“慢文化”中挖掘出自己独特的人文与经济价值?每所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深圳有深圳的“快速度”,厦门与杭州亦有自己的“慢节奏”,但这些城市都实现了经济的较好发展。海南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岛、旅游岛和健康岛,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有独特的自然景色,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若只是自然风景独特,而全无文化内涵,那么其吸引力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海南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业、海洋、矿产、旅游和文化等资源,如何立足优势、统筹兼顾,化资源优势为竞争效益是海南未来发展的重头戏。海南要认准自身发展的优势。海南的地理位置,在“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中位于关键,它连接着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新加坡就是借助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与金融业的繁荣使之成为现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海南也可借鉴其发展模式,在自身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抓住战略性机遇,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

深度挖掘开发海南文化使其形成产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地区最有价值的资源。宜居的自然环境,加上恬淡平和的心态,闲适悠然的生活方式是海南人长寿的重要因素,海南也不可替代地成为我国长寿指数最高的地区,这样的社会氛围是发展度假养生产业的重要基础。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曾经有一句话,说人类的最终极产品就是休闲产品。休闲养生产业是时代的必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交通条件现代化,国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假日制度改革等有利条件的变化,也迎来了休闲时代。休闲养生产业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海南因其环境资源优势,自然是国内休闲养生的首选目的地,这是海南发展的一个机会。

海南发展休闲养生产业的基础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综合性强、带动性大,涵盖着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到农业、贸易、交通、服务等众多领域。近年来,海南积极打造以新产品、新效益为支撑的新形象,实现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结构升级;从以低档次、低消费的旅游市场目标为主向高档次、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目标为主转变;从以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向以效益扩张的高级阶段发展?

从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来看,2013年以来,海南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6年,海南接待游客总数达到6023.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旅游总收入达到669.62亿元,同比增长16.97%;入境游客数量增长19%,旅游外汇收入增长45%。

在旅游环境改善方面,2013年以来,海南加快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进一步放宽离岛免税政策、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以及“多规合一”等政策效应持续放大,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有效投资力度。海南省相继推出十大旅游套餐,海南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设施逐步齐全,带动了海南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在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方面,2013年以来,海南大力发掘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航天主题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游、养生健康游等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产品蓬勃发展。目前正在统筹发展海洋旅游,深入开发休闲渔业、滨海度假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构建多元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此外还不断开发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及环保理念的旅游纪念品,包括:黎族织锦制品、黎族骨艺制品、椰壳制品等,既实现了旅游创收,同时也扩大了海南旅游业的影响力。这些都推动了“十三五”期间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与创新。

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向

海南旅游业关系海南的知名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是拉动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最直接的渠道。未来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有两个方向。

一是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海南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全域旅游试验区,就要求各行业积极融入旅游优化升级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海南全省的旅游资源,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二是发展“全时旅游”。如果全域旅游是打破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割,实现区域一体化,那么,“全时旅游”就是要打破旅游目的地的时间分割,实现旅游目的地价值实现的时际均衡,打破淡旺季反差,实现均衡旅游。为此海南要加强旅游产品层面的平衡发展。多年来,海南省旅游淡旺季反差大,每年一到旺季,游客蜂拥而来,一房难求;而一到淡季,人迹稀少,客房闲置。从供给侧来看,长期以来海南的旅游产品开发偏重于服务外来游客而忽略了本地居民,偏重于观光旅游而忽略了休闲度假旅游。所以,海南必须实现全时旅游,加强文化创意,从供给侧改革设计旅游产品,布局合理化的高中低档酒店比例,大力发展家庭度假、乡村旅舍、汽车营地、青年旅馆等大众休闲旅游产品。

为了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而大力发展休闲养生产业,海南还必须做好多方面的准备。首先,要努力提高海南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以更新观念,把握机遇。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育形式应是多元的,大众文化担当的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吸引大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宣传工具,努力提高本岛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变旧有的传统观念及落后的生产方法,生活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其次,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建设群体。人口稀少不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比如陆地面积是海南6%的深圳,人口几乎比海南多一倍,人口密度是海南的30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通过外来人口的文化多元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使其从当年的渔村变成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香港也是个移民城市,香港能成为四小龙之一,就是因为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中外来人口,功不可没。所以,海南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然而遗憾的是,海南引进人才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但前景依然乐观,通过突出环境优势,特别是通过城市“双创”“双修”以及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来提升海南软环境的魅力,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塑造多元文化的融合来支撑海南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篇:全域旅游

去年河南旅业实现双"破五" 2016全力攻旅业转型

2016-02-26

中国网2月26日讯 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昨天,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

截止“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年均分别增长14.9%、1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会议指出,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呈现五大特点,即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转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影响广泛,市场秩序规范。

寇武江指出,“十三五”预期目标是: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正处于旅游形式良好,但也存在着多方面矛盾的转型关键期。“2016年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全省旅游业要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立足实际情况,克服井喷式市场需求等多重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打造新支撑。”寇武江指出,2016年旅游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以上。

会议指出,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开拓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保护优先,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化、个性化、标准化转变,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常态化。(伍策 一剑)

全域旅游核心发展理念:

1、全地域: 整合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地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2、全领域: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

3、全要素: 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 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 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 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 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 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 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1

10、全空间: 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2016年金猴闹春,开年出现了很多的火爆词语“IP”“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等等,对于全域旅游这个名词,是在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在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引发整个旅游行业及各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思索。笔者在这里就全域旅游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和探索。

一、什么叫做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这个名称其实很早就有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来了,当时作为一个新创名词,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例如奇创规划院和北二外的厉新建教授都曾先后提出来过类似的概念。笔者觉得其实全域旅游是之前的区域旅游和整体战略结合的升级版,是单一的旅游景点和目的地以地域扩展的一个方式。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及整合营销的结合。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链协作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二、全域旅游的意义

1、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出路。在2016年1月11日,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大力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对于旅游行业的供给侧,包涵了一个区域的酒店、景区、餐厅、车队、旅行社等等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业及其服务和产品。其未来发展,则要根据市场和目标客源的需要,相互结合、统一协作,方能以更好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水平来适应终端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全域旅游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当然也更好的诠释了旅游供给侧改则的方向。

2、全域旅游是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侧的产品升级版。2015年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的出游市场,出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周边游到度假休闲,从自由人到跟团旅行,从商务会议到高端定制,不同的出游客源市场的要求也各自不同,随着80、90后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后,所有的旅游产品都需要随着市场客源的需要升级和改变。过去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步失去了吸引力,这从旅游的散客和团队的比例基本达到7:3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全域旅游的思维也正是可以应对需求侧客源大潮的一个方式。通过全域协作和整合,到全体营销和服务,最后到全员树立口碑和品牌。

3、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产品营销及整合的创新版。过去我们提出过打造某个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即使是有打造一个区域为旅游目的地的想法,多数是停留在区域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及整合的创新上提出来,那就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更是需要调动区域内的各种旅游服务企业,不但拿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旅游产品。这种有机的结合,需要有协作的心态,更要有全局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营销思维和促销方式,

2 并且可以与其他的旅游产品和企业服务融合。

4、全域旅游会加速区域旅游的产业布局融合与协作提升。当一个地方提出全域旅游目标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协作。在以前传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旅游企业自己分析市场及需求,所有的营销传播的渠道基本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的协调和产品的差异化基本没有做过多的思维。也正是这样才造成部分区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形势严峻。当全域旅游的思维出来之后,旅游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结合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及产品,同时利用不同的产品的优缺点的互补,来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产品和竞争优势。

5、全域旅游会促进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管理服务提高。在全域旅游的整体模式下,在区域内的不同的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如果在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产品打造和营销品牌传播,那么对供应商企业的管理上也会有更大的提高,会在区域内形成高等级的产品服务的聚合,并且逐步由市场的手淘汰管理差服务差的企业和产品。同时为了维护新的聚合性产品和品牌,各供应商之间有一定行业自律的约束和协作的条款,来促进品牌的提升,最后达到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目的。

6、全域旅游加速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过去的区域化发展的思路演变到今天的全域旅游的模式,这也是一个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一个从初级产品往高级产品升级的过程。当全域旅游的概念实施后,从一个区域整体发展去布局,从一个区域所有旅游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服务和管理,整合和协作都是一盘棋去看,会加速区域旅游的品牌传播速度,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更符合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并且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有更强的推动力和提升力。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旅游企业的应对与思考

1、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思维转变。当我们谈到“旅游供给侧改革”说到“全域旅游”的时候,很多的企业都感觉到可能是一个机会,也许会有政策和方向的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大潮中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商,应该首先从思维上转变。先要开放企业的经营思路,从单打独斗到愿意协作,从靠自己到愿意整合,从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到愿意共同打造创新产品及品牌。只有先从旅游企业的内部观点先转变,才是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大潮的基础。然后,就是旅游企业的传统的算账方式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舍弃一点暂时的利益,需要让出一点眼前的收入,用包容的态度主动联手主动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新的区域旅游的产品。

2、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中的顺势和借势。全域旅游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原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演变,在现在的国内的旅游企业来说,国内的旅游大的OTA发展到今天基本都出现了各种瓶颈,而对于区域化的平台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过去我们去海南上去哪儿网查,我们去云南到携程网看,我们去黄山登陆驴妈妈网了解„„

这些大的OTA真的很专业么?为什么游客不能去海南到海南的平台,去云南到云南的平台。其实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机会,全域旅游的发展未来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的旅游综合平台,他们一面携区域性的优势,一面以更接地气的价格和服务来提供更好的产品。那么旅游企业在这样的大潮之中,顺势发展借势而为,积极主动的转换角色不就是一个更好的做法和发展方向么?

3

四、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

1、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扮演。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局或者旅游企业的战略,更是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结合全域旅游的战略,需要制定一些的地方性法规,发布一些地方性鼓励政策,协调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同时用行政手段加市场手段结合的方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来保驾护航,指导规范。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需要做好裁判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既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规范引导,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奖励。制约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也正是作为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对市场的指导及规划。

2、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在哪里。全域旅游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着力之处,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升级版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个好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作为全域旅游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政府的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合。在国家旅游局的262个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有些区域都还没有具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现在提出来全域旅游还是有一段路需要走的。所以当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不能落地的时候,那么全域旅游就是一个书本上的词语,无法实施。另外就是全域旅游实施中各个旅游企业的协作和整合,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联盟和各自旅游联合体都是开始的愿景非常好,但是慢慢的都是各算各帐逐步消失无影无踪。对于全域旅游的参与企业,不应该是区域内的几个旅游服务企业,它应该是全体企业全员参与整体发展,那么这样观念的一致,愿景的统一,动作的协调等难点也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最后关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的执行和标准,也是影响着全域旅游的效果的关键因素。

五、全域旅游的思考综述

全域旅游其实不是什么鬼,也真的没有那么神,更不是深不可测的。它更需要的是政策的鼓励与奖励,政府的支持和规范,企业的整合与协作等有机结合到一起,用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做的宗旨去做一件事。

全域旅游在2016年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研究的方向和思考的内容,经过区域内全体企业的参与并认真的打造和执行,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和品牌传播的关键,只有全域旅游的有效的执行,最后才能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增加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四篇:探究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溱潼之行

为积极实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探究旅游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分队于8月7日来到泰州溱潼风景区。采访当地游客,访问当地居民。

8月7日早上,我们一行人首先来到溱潼古镇居委会,向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得到工作人员对我们这次实践大力的支持。他们带我们游览了当地的风景名胜,品尝当地风味小吃。在溱潼,我们游览了溱潼八景,品味了溱潼八鲜。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溱潼八鲜中的簖蟹,听当地居民很自豪的跟我们介绍说他们的簖蟹还被端上国宴。

的确,溱潼的美景让我们着迷,溱潼的美食让我们垂涎。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溱潼在这些方面的特长,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业,在保留古镇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当地的旅游设施,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到溱潼的美景。同时,我们也需要发扬溱潼美食,将溱潼八鲜的知名度打响,让更多的人品味到如此美味。

但是,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些负面影响,这是很多旅游景点都应该注意到的发展问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在溱潼游览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地方的环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很多偏角垃圾堆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一些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污染了当地的河流,河流不再清澈,甚至散发出臭味;一些饭馆的卫生设施不完善等。这些负面因素都会对溱潼的发展造成影响,不仅影响了溱潼的整体形象,降低了游客的游玩兴趣,更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还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争取生态与经济都得到收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不断促进当地的经济与环境的进步。

第五篇:六解全域旅游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需多级联动丨六解全域旅游

2016-02-22 石培华 中国旅游报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需要国家、省、市(县、区)多级联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需要分类创新推动。对此,笔者概括为以下“三个六”。

三级联动 六位一体推进创建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国家、省、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动,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体系。在国家层面整体谋划和引领,在省级层面统筹,在市县区层面整合。还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六位一体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发展。各级旅游部门要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

一是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除了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八个优先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国家层面对全域旅游的推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写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大工程(项目包),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资扶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南,指导示范区的科学务实创建;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研究提出支持扶持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检查验收标准,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指挥棒。

二是在省级层面,发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特殊作用,省级层面要在“统筹布局、突破重点、强化考核、调动市县、整合资源”等方面着力,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中场发动机。建议省级层面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统筹规划,遴选和支持重点全域旅游发展区域,支持因地制宜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强考核,对创建全域旅游的重点市县区加强考核,使全域旅游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重点工作;高层培训,培训重点市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改革创新,支持各地进行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三是在市县层面,全力整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重点以市(州)县(市、区)政府为主体,是统筹推进、开花结果的责任主体。建议市县级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具体实施作用:创建单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制定全域旅游规划和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要求;整合资源,整理各种力量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确保首批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创新,探索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环境,优化提升全域旅游质量;按照检查验收标准,做好各项工作。

四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发展,市场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全产业链整合、产业聚集化发展、资本化品牌化运作,全域旅游成为现代大企业集团投资和发展的重点,成为大企业、大资本的大舞台。具体为企业搭建五个平台: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为大企业搭建一级开发、PPP投融资模式创新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为构建旅游产业基金等创造平台;为企业综合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搭建平台。

五是社会参与,共同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发展。具体主要有:共建全域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共享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果;共建全域旅游的文化环境;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独特生活方式;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服务环境。

六是科教支撑,创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具体主要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全域旅游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全域旅游的规划创意设计技术,为全域旅游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施工图、路线图设计;大力培养全域旅游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发展适合全域旅游的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创新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商业模式,也要加强全域旅游基础研究、引用研究,全域旅游统计改革创新等。

分类推进 找准创建发力点

初步考虑,将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区划分以下六种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域找准不同发力点,因地制宜找到不同主攻方向,结合各地总体战略重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独特模式。

一是全域旅游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模式。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其他老、少、边、穷地区,往往是旅游资源富集、民族民俗风情浓郁、发展旅游独具优势潜力的地区。可以将全域旅游创建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通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推动贫困人口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更多受益,促进当地居民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充分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共享经济,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旅游权利,使全域旅游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二是全域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模式。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大都市都越来越需要建设都市中央游憩区,这些区域可以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将全域旅游作为都市核心区提升优化的战略平台和实现路径。通过建一批都市旅游示范区,使其成为城市社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产业集聚区、现代商业区等多区功能叠加、和谐共享的新型城镇。此外,特色小城镇、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可以与全域旅游创建紧密结合,使全域旅游成为引领中小城市提升发展品质的战略平台与抓手。

三是全域旅游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将全域旅游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平台和有效载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的有效路径。在乡村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浓郁、旅游休闲发展条件优越的地区,探索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业依托型的全域旅游,大力推进旅游+农村、旅游+农业,构建美丽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生活方式。

四是全域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生态功能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下,生态旅游成为这些区域重要的优势产业甚至是主要的方向发展方向。在这类区域,要将创建全域旅游作为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全域旅游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释放转化生态效益。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旅游行动,实施绿色开发、绿色消费,推进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创新绿色发展机制,促进旅游业低碳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五全域旅游促进产业文化升级优化模式。对资源枯竭型区域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区,通过创建全域旅游,促进产业升级创新,促进整体环境优化提升,构建新型产业空间,构建增长新空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城镇和村落,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六是全域旅游促进目的地升级模式。创建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形成一个旅游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高品质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的不同类型与典型案例

根据全域旅游内在动力不同和发展路径差异,笔者将我国全域旅游的地域模式大致划分为六种:

一是综合型的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所依托的核心景区、城镇、乡村等资源丰富、品位高,有条件建成旅游胜地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例如桂林、杭州、苏州、张家界、黄山、阿坝州、琼海、三亚、丽江、黔东南州、黔南州、呼伦贝尔、宜昌、甘孜州等。这些区域是典型的全域旅游目的地,需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主打品牌和主攻方向,整合资源构建国际旅游胜地。

二是龙头景区依托型的全域旅游。有龙头景区做强最大、带动周边形成全域旅游区。典型的如河南云台山、四川九寨沟、贵州荔波、四川峨眉山、贵州黄果树、重庆武隆等。这些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先是景区做大,以市场消费带动周边景点、乡村、城镇配套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形成大规模综合性目的地型旅游景区,逐步优化形成全域旅游区。

三是都市功能区依托型的全域旅游。这些全域旅游区是城旅融合发展,典型的例子如北京中轴线、后海等区域,上海新天地、杭州西湖、成都春熙路—太古里区域、拉萨八角街、西安曲江旅游区、重庆朝天门码头区等,这些区域集休闲区、商业区、社区、文化区、产业集聚区、生态优化区等多区功能叠加,居民旅游者共享,成为城市的地标和名片。

四是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依托型的全域旅游。乌镇、周庄、琼海等依托小镇的全域旅游,有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特色业态等支撑,旅游引领风情小镇发展。郫县、湖州、婺源等美丽乡村依托的全域旅游,是就地现代化、就地城镇化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五是特色产业依托型的全域旅游。依托特色产业,构建全产业链联动的全域旅游新模式。例如山东烟台的葡萄酒旅游集聚区、云南罗平的油菜花旅游、北京海淀区的科教旅游区、深圳大芬村的油画村旅游区等,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创意体验,构建新型的全域旅游区和新的产业功能区。

六是生态功能区依托型的全域旅游。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全域旅游。典型案例如青海三江源旅游区、西藏林芝生态旅游区、贵州百里杜鹃生态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内蒙古阿拉善沙漠生态旅游区等。这类全域旅游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发展无景点、低开发、重保护的生态旅游区,将全域旅游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模式。

上一篇:党的十七大精神内容下一篇:党风廉政责任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