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讨论效果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小组课堂讨论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从讨论前、讨论中和讨论后,对小组课堂讨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小组课堂讨论“小组课堂讨论”,是新课程理论倡导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堂讨论效果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课堂讨论效果研究论文 篇1:

课堂讨论,想说爱你不容易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实而又有效;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主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前深入准备,提高讨论质量;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课堂发展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课堂小组讨论形式主义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合作学习能较好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最关键环节。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课堂教学改革以此为指导积极展开有益尝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理解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最近,听了不少初中数学教学的公开课,发现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喜欢设置课堂讨论的环节。当课堂内容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师会突然抛出一个思考问题,布置说,“接下来,请全班同学分成几大组,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展开讨论”。随后,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片热烈而又嘈杂的场面。老师设置该环节的初衷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但课堂反应和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让听课者无法认同,甚至有时感到它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破坏,有多余之嫌。为什么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讨论环节会留给听者这样的印象,这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和分析初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现状。

首先,课堂小组讨论曾几何时沦为“作秀”、“形式主义”的代名词。想办法“让课堂动起来”,是没错的,关键是教学形式与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实而又有效。“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活动而活动”,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出来的课堂讨论环节,往往停留在表层,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嘈杂一片,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各自的观点也并没有交换和改变。有时候,我们甚至看到,有的老师刚布置完讨论环节,没有进行必要的讲述和引导,不到两分钟,就要求同学起来分享讨论的成果,学生一脸茫然。拘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小组讨论往往易流于形式,“吵”而不论,甚至有的同学之间交流的问题与老师的提问毫无关联。类似这种的课堂讨论环节对课堂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没有此环节可能效果会更好。

其次,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机械而表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偏差。比如,有的学生之间平时缺乏相互了解与必要的交流,缺乏课堂小组讨论技巧和必要训练,只是因为公开课需要而临时拼凑,这样的互动结果可想而知。将课堂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其实也并非课堂讨论这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由于单一教学方式的滥用,学生逐步感到厌倦,失去了参与讨论的激情与兴趣。结果课堂小组讨论,有些同学懒得交流,真正讨论的也寥寥无几,大量教学时间被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在大力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较之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其突出优势的一面。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通过相互帮助、相互交流,汲取各自所需养分,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为了让小组讨论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课前我们需要对其做些必要的准备和深入地研究。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主题,做到有的放矢。讨论主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都适合用讨论的教学方式,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更不能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去组织讨论。一旦确定,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合适的讨论问题,以确保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讨论主题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实现。当然,切忌讨论主题偏离重心、离题万里,讨论次数过多导致随意性和形式化。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留给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去展开分析,设问新颖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其次,课前深入准备,提高讨论质量。提高讨论质量,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准备是防止無效教学和低水平讨论的前提。课前准备应该是双向的,既有老师的准备,也有学生的准备。一方面,要让课堂讨论发挥作用,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等都需要认真考虑,因为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还要对课堂讨论小组的构成进行综合考虑,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能力、兴趣和成绩等差异。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也要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小组讨论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缺乏认真思考的过程,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学生要在课前根据讨论课题,做好小组成员分工,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梳理好发言纲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最后,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课堂发展方向。讨论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从过去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认知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放任不管、随波逐流。其实,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引领着课堂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自然而恰当地引入讨论话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掌控课堂氛围,组织好课堂讨论的每个环节和步骤。另一方面,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要伺机而动打开局面,启发学生思维。当讨论步入高潮,尤其是出现争议或偏题时,教师又要因势利导,能将讨论拉回主题和引向纵深。最后总结时,要做出一些针对性的点评,肯定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分析原因,让学生收获知识和明白道理,使整个课堂讨论最后得到升华。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课堂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被更多地运用于课堂,也逐渐成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课堂小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有一点需要明确,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众多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我们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手段,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况且,良好的合作学习品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数学课程标准.2011.

\[3\]刘凤翥.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演变.教育科学研究,2001,(11).

\[4\]黄志刚.新课程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感悟与反思.教师,2009,(04).

\[5\]辜宝华.选准课堂讨论的焦点.四川教育,2006,(11).

作者:银霞

数学课堂讨论效果研究论文 篇2:

准备、具备、兼备

摘要:小组课堂讨论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从讨论前、讨论中和讨论后,对小组课堂讨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小组课堂讨论

“小组课堂讨论”,是新课程理论倡导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它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围坐的形式,按照老师提供的论题进行的讨论,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小组课堂讨论的“走过场”、“人云亦云”、“个人权威代替小组智慧”等现象,影响了小组课堂讨论的实效性。笔者在实践中探究其中相关的问题,认为高效的小组课堂讨论,一定要做好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三段的准备工作,若这三段准备工作到位,在课堂上落实到位,定能使小组课堂讨论达到高效的目的。下面就这三方面作浅述,望能为各位同事起到引玉之用。

(一)讨论前——学生做好“两个准备”

1、做好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环节的准备。

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是小组课堂讨论的基础,这是因为小组课堂讨论的本质是一种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认真思考,形成初步的认识和见解,或产生疑惑,从而产生要找自己的学伴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的欲望,小组的课堂讨论就能水到渠成。没有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前提,课堂讨论将会是一个空壳,讨论过程当然不尽人意,难言有效,更别说高效。

2、科学、合理论题的准备是有效小组课堂讨论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课堂实践表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的又点燃不了多数学生的讨论激情。通过教学尝试,笔者认为一个好论题应具备如下特性:①范围适合性(对学科促进性) ②开放性 ③挑战性。好论题需要教者的精心设计。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对顶角的导学案中,主编教师把下面的题目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论题:

基本图形 目标 名称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1与∠2

这种论题过于简单,学生通过课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这种论题没有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更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笔者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论题更为有效:

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 图A中,共有_____对对顶角.

(2) 图B中, 共有_____对对顶角.

(3) 图C中,共有_____对对顶角.

(4) 探究(1)—(3)各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____对对顶角.

(5) 若n条直线两两相交于不同的点,则可形成____对对顶角.你能将上述两种情形归纳一下吗?

从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形成的角度来看,第一题不失为一个好题目,但作为课堂讨论的论题而言,则有重复学习和讨论空间狭隘之嫌,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自主预习对对顶角的定义进行消化,再次以此为论题,恐怕难以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课堂讨论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设计第二题,让学生数对顶角对数,中心还是对顶角的识别,但不是对定义的反复,教师可借此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能促进学生对对顶角定义的深化和理解。此外,题目图形的设计由简单到复杂,问题的设置由具体到抽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进行不同程度的解题,第(4)(5)问颇具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有讨论的内需。这样的论题很容易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的讨论与合作的热情,有了学生的全情投入,有效的课堂讨论才有保障。

(二)讨论中——教师做好“两个具备”

1、教师应具备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有教师认为:课堂讨论倡导的是生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让出讲台。在观课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学生的课堂讨論中常常是袖手旁观,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自主预习的深入程度不一,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课堂讨论往往难于顺利进行。但如果教师的参与只是急于说明问题的真相,或对某些同学的偏离粗暴打断,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将难于得到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参与讨论时要注意表达的语言艺术。实践表明:在讨论过程中,有教师因势利导的言语引导,将会是有效课堂讨论的润滑油、催化剂。比如: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举一个相应相应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你能详细说说为什么吗?”“怎样才能……”,当平时少言的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教师可通过语言给予肯定:“咱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请再说说你的理由根据”。

2、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预计以外的问题或事件,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些突发问题干扰了课堂讨论的正常进行,为了维持讨论团体的目标指向性,此时教师往往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去消除突发事件;有些突发事件有意外的“生成”意义,如学生对某一术语的理解产生分歧,教师则必须权衡中途改变讨论方向的代价与收获。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教学机智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往往是课堂讨论的“点晴之笔”。我们来看以下的教学片段:

某节八年级公开课,课题是17.2.1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师安排了如下小组课堂讨论题:

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S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瓷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和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多少块?

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后,好几个小组的同学激烈争辩,其中我听到了如下对话:(甲)“我认为 中的S应大于零。”(乙)“那当然,为保证n为正整数,S还应能被5或者10整除。”(丙)“我觉得S不能等于5×103m2,因为这样就只需要一块瓷砖,太不合理了。”(七嘴八舌地)“对呀,不合理呀!那嵌2块,3块。。。合理吗?那S该取多少呢?”“……还是问老师吧!……”显然该是老师“出口”的时候了,但是这样的问题老师该“转”(转开话题)还是“接”(接着话题)呢?又如何“接”呢?真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但是授课老师充满教学机智的解答令人信服。只听她说:“能考虑到S大于零的同学,恭喜你,你的初中数学(相对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内容)过关了;能想到n为正整数的同学,老师为你自豪,你已经学会更实际的看问题了;能考虑到a的合理块数的同学,教师为你骄傲,你已经能更全面的思考问题了。”各层面的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接话更踊跃了。

A:“老师,你是说现阶段只要写上S>0就行了”,(老师微笑点头)

B:(追问)“用1块瓷砖行吗?”

师说:“从数学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允许的,但实际上我们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呢?”

C说:“那么大的砖块不好搬,。。。”

D说:“不美观,易碎”

师说:“你们说的很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只是单从数学的角度考虑。”

……

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机智,巧妙的语言艺术化一场“危机”为“生机”,给我留下了深刻现象。

(三)讨论后——做好评价的“两个兼备”

课堂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巩固和升华。一些老师往往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课堂讨论的过程,却忽视了讨论后评价这一关键环节,这就使得课堂讨论的有效度大打折扣。论后的评价除了对论题内容的知识性总结外,还应对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即情感评价。也就是说讨论后评价要做到“两兼备” ,即知识与情感的兼备。只有“两兼备”同时兼顾,才能确保学生在讨论有所获的同时,也能被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所吸引。

有效的课堂讨论是不会自动生成的,需要教师在讨论前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在讨论中具备较高的素质主持讨论,讨论后及时做好总结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激发思维碰撞,促进生生之间更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

2.课程与教学研究视点丛书《教学机智论》,刘徽 著

3.吴国芳 《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學习恰逢时》,《数理化解题研究》2011年第11期

作者:肖彩华

数学课堂讨论效果研究论文 篇3:

促进小学生课堂讨论的方法探究

[摘  要] 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实现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强化学习的成效,可以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文章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以下促进课堂讨论的方法:友好合作的课堂氛围,孕育讨论的情愫;富有价值的讨论问题,让讨论真正有效;合理的讨论要求,提高讨论实效性;适当的讨论调控,让讨论更深入。

[关键词] 课堂讨论;课堂氛围;问题;调控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合作学习”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而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课改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有一些教学文献同时指出,课堂讨论是指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中就一个问题畅谈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习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可见,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可以活化和深化学生的学习,可以强化学习的成效,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开展课堂讨论呢?文章将总结笔者在近年来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友好合作的课堂氛围,孕育讨论的情愫

兴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倘若对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积极主动且富有兴致地展开探究。此外,想要在课堂讨论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那么创设友好合作的课堂气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活泼、友好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讨论当中,使他们在主动求知的环境下勇敢表达、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案例1  认识和学习1到10的数字

游戏情境:创设“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让学生去数一数参与游戏的学生一共有几人?参与的男生有几人?参与的女生有几人?数一数穿粉红上衣的女生排在第几个?

教学说明:生活中的常见情景是打造课堂讨论的素材与载体,而链接学生的兴趣则是创设课堂讨论对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这就是说,课堂讨论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与兴趣去展开。本例中选取的游戏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达到了活泼生动的情境设置要求。这样的课堂讨论,才有机会彻底改变抽象枯燥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游戏,自然而然地进行讨论,并让他们通过讨论充分感知生活中蕴含的数和序数。

二、富有价值的讨论问题,让讨论真正有效

众所周知,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开放性和多向性信息交汇的过程,自然是热热闹闹的。而这样的热闹,则需要教师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围绕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去展开高效率的讨论。此外,教师所设计的课堂讨论的问题的难度,需要稍高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又恰好在多人合作所展现的能力范畴之内,因为只有高质量的问题、充足的探索空间以及有益的思维交流才能让学生高效达成课堂目标。因此,教师应钻研教学内容,把握教材核心,充分融合学生与教材间的关系,设计出新颖而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实现讨论的目标,让课堂讨论真正有效。

案例2  复式统计图

问题1:请运用今天所学的内容整理出4张单式统计表。(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得出图1)

问题2:观察这4张统计表,并讨论如何可以直接“看出”总人数?

教学说明:优质的问题设计基于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备课,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本质理解和对具体学情的精准把握。也就是说,课前的备课完成得越深入,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越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就越容易产生认知冲突,课堂讨论的效率也就越高。本课中,教师以足够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讨论意识,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有思维内涵的讨论活动,这样学生的交流才明确且具有方向性。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退回“幕后”,给学生的交流创造足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强化,也让他们对新知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合理的讨论要求,提高讨论实效性

课堂讨论中,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由于问题太宽泛而出现跑题现象。那么,教师该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又不让他们的讨论跑题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深度把握问题的本质,以关键词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讨论,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讨论要求,让学生清楚探究的目标,以这样的基准开展讨论才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当然,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讨论中将一些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以讨论提纲或活动提示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明晰讨论要求的情形下展开讨论,以提升讨论的实效性。

案例3  认识平均分

分一分:教师提供如圆片、小棒、饼干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开展“分一分”的学习活动,并讨论他们所接触到的“平均分”的概念。

(要求:①进行独立思考,对概念形成一定的认知;②多人一组各自采用不同的平均分方式,并表达自己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对其他同学所使用的不同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

教学说明:以上活动设计,正是由于探究方向已明确,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课堂讨论,特别是在讨论概念的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讨论热情高涨,对新知识的吸收效率也相对比平时更高。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理解知识时的感悟和体验。

四、适当的讨论调控,让讨论更深入

课堂讨论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合理的讨论要求,适当的讨论调控也是不可缺少的。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充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监督者,让讨论活动更加有序深入。

案例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问题:图2的方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厘米,你是否可将图中的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你是如何得出的?

生1:這个图形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面是一个面积为1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下面是一个面积为1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两者相加即28平方厘米,就这样通过数格子很容易得出答案。

师:那么,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你觉得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在数平行四边形时,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如图3,可以将这个图形左下角的小三角形沿着虚线剪开后平移至右下角,这样就可以将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再数出其面积是28平方厘米。

生3:也可以数出长是4厘米,宽是7厘米,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得出面积是28平方厘米。

生4:如图4,可以将这个图形的左上角的小三角形沿着虚线剪开后平移和旋转放至右下角,这样就可以将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数格子得出其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都是通过数格子或公式计算得出面积的。那么,生4这种方法你们觉得如何?

生5:相较于生2的方法,生4的方法有所欠缺,主要是因为长方形可以数格子得出面积,也可以算出面积,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就只能去数。

师:那此时,你有何想法?有什么新问题是你们想研究的吗?

生6: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很好,那我们猜一猜,该如何计算呢?

生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8:应该用底×斜边。

师:其他同学认可哪一种呢?我们又该如何去验证?

……

教学说明:课堂讨论开展时,往往会出现讨论深度不够的现象。这时教师的及时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中,教师通过直击问题根源的追问,对讨论的进程进行及时调整和掌控,在学生充分展现思维的过程中,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来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思考中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讨论落到实处,提升课堂讨论的效果,一线的数学教师应当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对被讨论问题的本质的认识,营造友好合作的课堂氛围,设计富有价值的讨论环节,及时提出合理的讨论要求,同时辅以适当的讨论调控。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讨论真正触发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

作者:龚雪芬

上一篇:自动站月报表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职业能力高职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