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困生群体是没有办法避开的。对于学困生而言,“少讲多练多阅读”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少讲”就是有重点地讲;“多练”就是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夯实基础,学会思考;“多阅读”就是要博览群书,学到更广更深的知识,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就“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引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浅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1:

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摘 要】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可有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但目前语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较差,这不仅跟学困生的自身因素有关,也跟学困生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家庭教育。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家庭教育对初中学困生学习语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以期能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往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部分家长也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不惜斥“巨资”在孩子的教育中投资。然而,从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现状来看,还是存在较多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其解决语文学习的困难,本文指出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1.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因素

1.1家长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部分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尤其是缺乏对语文学习的了解,意识不到语文对初中生的重要性。在初中阶段,语文是连接各种知识的桥梁,要想学好其他学科,首先要学好语文知识,它是获取其他知识的重要前提,特别是语文还是衡量人才文化与素养的重要标准,故语文学习尤为重要。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缺乏了解,既不主动联系教师询问情况,也常常缺席学校的家长会,有些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自身工作繁忙,疏于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少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重视语文学习。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越重视,家长文化水平高,孩子的成绩也相对好。

1.2家长的性格爱好

家长的性格爱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性格较沉稳的家长更重视家庭教育,会在语文学习中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这类家长一般会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同时,家长如果酷爱读书,便会引导孩子多阅读课外书籍,使其形成良好的爱好习惯。但性格暴戾的家长往往不大注重家庭教育,会对孩子大呼小叫,甚至实施暴力,还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打不骂,但却不能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只是唠唠叨叨,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造成语文学习下降,甚至会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一大原因。另外,家长身上的一些不良嗜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家长爱好打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沉迷在这些不良嗜好上,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困”现象更为严重。

1.3家庭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巨大影响。因此,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氛围良好,父母懂得教育,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比较理想。而语文学习较差的学困生,其所在的家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父母关系不好,学习环境不理想,没有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学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不利于释放天性,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除此之外,一些家庭不注重教育方法,有些家长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过分爱护,一味地宠爱,使孩子养成了不好的生活态度,如自私、自负等,这些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语文学习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2.解决策略

2.1家长需树立家庭教育意识

学校必须要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引导其关注家庭教育。学校可与家长联合在一起,充分做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学校可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讲座,让家长意识到目前自己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家长解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使学困生得以被转化。学校还可以借助教学平台,为家长介绍学习方法,帮助学困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家长要与语文教师建立联系,充分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帮助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2学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可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对此,学校要引导家长改变不好的教育方式,让其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学困生语文成绩不理想,会使家长陷入痛苦、担心中,因此,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换位思考,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其语文学习水平。

2.3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应是夫妻关系和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和谐,这样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充分认可并尊重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聆听其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困惑,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孩子攻克难关。对于学困生,家长需包容、爱护,引导孩子吸取错误经验,帮助其改正错误,增强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使其脱离“学困生”行列。

3.结语

学困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考虑到这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学校应帮助家長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帮助其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泓.城市新移民中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探究——家庭教育因素及其影响[J].语文天地,2014(32):73-74

[2]卢耿红.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7(41):10-12

作者:常芳平

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困生学习成绩策略研究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困生群体是没有办法避开的。对于学困生而言,“少讲多练多阅读”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少讲”就是有重点地讲;“多练”就是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夯实基础,学会思考;“多阅读”就是要博览群书,学到更广更深的知识,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就“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引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课堂反应;课堂教学方法

一、前言

作为一线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没有动力,不知学习是什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即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教学中遇到学困生经常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力。林肯曾经说过:“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学困生就是在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困生有两种:一是重理轻文型,一是完全不想学习型。关于学困生有效学习的教育教学已有很多研究论文,相对于教学,教育的研究更多一些。教师在教育中有共性有个性,个性更为突出。我认为一个具有“有趣灵魂”的教师教育学困生往往会更成功。本篇文章拋开教育不谈,重点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使学困生有效学习。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论文,当中有不少方法研究让人醍醐灌顶。教师对于语文学困生,往往关注度较高,花的时间多,下的功夫多,比如抽背、单独辅导等,但成效始终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转换教学方式,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多年教学中对学困生教学的一点拙见。

二、关注学困生上课时的反应

(一)学困生在讲解知识点时的反应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讲解知识点时,学困生的注意力往往是不集中的。即使开始的课堂氛围活跃,比如讲与作者有关的小故事,学困生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但在讲到枯燥一些的知识点时,学困生就兴致全无。比如讲表达方式、词语理解、句子成分等。很大一部分学困生不是听不懂,而是听课不能坚持,懒于动脑。稍有一点累便开始放弃。在课堂上教师因要顾及大多数学习的学生,没有时间叫醒这些“装睡的人”。

(二)学困生上课时用表演方式激趣时的反应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看到学生学得比较疲倦,比如翻译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时一方面要夯实字词句的翻译;另一方面讲解特殊句式特点时要对一些句子成分进行分析。这时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特别是学困生,会出现哈欠连天甚至趴台睡觉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多和学生互动,多提问,让他们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另一方面通过朗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对讲解过的知识有整体深入的体会。

根据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反应及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摸爬滚打,我认为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连睡觉的学困生都会醒来,参与到表演中来,而且有些学困生观看了别的同学的表演后,原本在他们看来枯燥的文言文也不枯燥了,也开始积极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还有些学困生参与表演的热情高涨,会积极参与表演,而且有部分学困生的表演非常准确到位。

(三)学困生在观看与课文有关的影视视频时的反应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作业中,还表现在对影视视频的观看上。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学相结合的课程。有时播放一些诸如《茶馆》《骆驼祥子》等视频,学困生同样不感兴趣,下课时间一到就出去活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学困生只对自己有兴趣的课会表现得活跃一些。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而言,兴趣只是流于表面的热闹好玩,如果让他们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背书、默写等是基本不存在的。能偶尔完成已属不易,无论再怎么鼓励怎么鞭策都只是“三分钟热度”而已,回到家没有家长的有效引导和督促又被打回原形。针对以上现象,教师要在课堂中下足功夫。

三、课堂教学中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方法

(一)少讲

“少讲”不是不讲,而是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讲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信息量太大的课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点,像蜻蜓点水一样,很多东西听了就忘,学困生更是如此。大量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养成对老师的依赖性,只要不讲的就不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本身就懒于思考问题,讲多了不耐烦听更不想动脑。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少讲”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少讲”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少,而是增加了老师的备课量,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少讲”需要老师充分深入地解读文本,思考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问题。比如在分析课文时,在阅读课文前高屋建瓴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比如我在讲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思考:(1)对于皇帝的新装,文中哪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都是哪些人说的,体现了这些人的什么共性?(2)哪个人对新装的评价与众不同,百姓有什么反应?(3)由此可以看出皇帝是什么样的人?(4)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就明确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理解了本文的主旨。长文短讲不仅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不会将文本讲得支离破碎,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从简单到深入的问题设置使学困生也能融入课堂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教学的宗旨。唯有让学困生从课堂中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并且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二)多练

对于学困生而言,讲的内容太多不利于他们去思考消化课堂内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保持有意注意是有时间限制的,初中生是30分钟左右。因此讲课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在少讲的基础上加大练习的力度,才能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我们知道学困生的形成大多跟家庭有关系。父母缺少有效的监督,所以回家做练习的效果不会理想,要么抄答案,要么敷衍了事,自己写的字自己都看不清楚,阅读理解题基本留白。而且有些语文学困生只是语文薄弱,理科学得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不能讲太多就是要留给他们做练习的时间。

对于练习的设计既要有基础知识训练如字词的拼音和写法、词语的理解、病句的训练等,又要有课堂上讲的重点知识的阅读理解题的训练,如描写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小标题的作用等。根据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教学重点。在讲完之后当堂训练,然后通过巡视和提问的方式,教师可以很快了解学困生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提醒、讲解或者讨论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一节课不在于讲多少,而是学生能充分掌握多少,内化多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对不同文章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教学难点,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重复讲解难点并进行相应练习,也让学困生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学会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有人说:“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这对于语文学困生尤为重要。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能减少学生无效或低效的学习负担,还能促进学生由低效率学习向高效率学习的转变。

(三)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造成语文学困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阅读,尤其是现在电子产品横行的时代,要想让学困生静下心来阅读是难上加难。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困生进行阅读。想让初中学困生读名著是很困难的,一是因为文言文读不懂,二是因为他们不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分步进行。

1.引导这部分语文学困生先在课堂上从阅读杂志开始,比如《读者》《意林》等,首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之后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篇来谈谈喜欢的原因,哪怕只有只言片语,只要能找出他所喜欢的文章就可以有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哪些情感打动了你,或者哪句话给了你什么启发,让你感同身受的是什么事情?这样不仅能跟学困生有效沟通,而且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在许多情况下思维还需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即在很大程度上逻辑思维发展还是“经验型”。[1]

对于有的学困生来说,他不一定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作品感兴趣,但是他会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阅读。教师可以跟他分析作品的吸引力在哪里,然后可以推荐他看一些类似的作品,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看其他作品,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3.用名著中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可以学习说评书的方法,讲故事留悬念,让学生充满好奇,自己动手去翻阅书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在作业中积累文言字词句,流畅地翻译课文,慢慢的学生就可以粗读古典名著了。在古典名著都能读的情况下再去读其他名著,就简单了许多。

四、结语

引导和督促学困生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很多学困生回到家缺乏监督或有效监督。对于学困生来说有效学习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师必须要不断摸索方式方法,等待他们成长。《麦田的守望者》贡献了一个词叫“守望”,心理学中有著名的“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2]教师对待语文学困生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需要的是耐心等待,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尊重,無论是上课还是阅读,都可以用激趣和让学困生积极参与的方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课堂接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维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姚小林.心理效应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妙用[J].科教导刊,2010(9):15.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广西教育学科“十三五”规划课题“有效促进初中学困生语文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7C11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罗澍

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3: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摘    要】“学困生”历来是一个让广大教师感到头疼的群体,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学困生”的存在不可避免。在素质教育全面渗透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对“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是教师着重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困生”  转化策略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困生”的增长和学生学龄升高成正比关系,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出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转化策略是深化新课改的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小学基础差,初中学习吃力

我国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必须要完成义务教育,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知识是重要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没有夯实自身的学习基础,那么就会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感到吃力,逐渐掉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困生”。

(二)学习习惯差,方法不科学

从有一些“学困生”的观察分析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认真的学习心态。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不成熟,认知不够完善,且有一部分孩子比较叛逆,玩心重,相比于学习更喜欢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样他们的精力就不会放置于学习之上而去关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使得语文成绩无法提升,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态,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三)教学观念和方法需要改进

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虽然有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但是部分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挣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对“学困生”存在歧视的心理。在教学中对他们不做过多的关注和关心,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更喜欢那些成绩优秀、学习认真的学生。教师的这种情感倾向更容易加剧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问题不仅不能够得以解决,更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班集体关系的构建。

(四)家庭和社会的客观影响

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家长不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约束和管教孩子,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缺乏家长的关心和辅导,孩子更加不愿意认真学习。同时,社会日益浮躁的风气也对学生有一些影响,当前教育环境日渐严格,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无用论”形成了认同,这种思想亟需纠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心关爱学生

作为新时代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职责和使命,积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将人本理念渗透于各项教学环节,将教育的工作和公平真正落实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关爱。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其实更渴望教师的关注,更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爱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困生”同样的关爱,为“学困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在课后生活中,教师也要多和“学困生”展开交流互动,多寻找和“学困生”的共同话题,了解“学困生”的需求和想法。如此逐步拉近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让“学困生”愿意主动亲近教师,慢慢敞开心扉,和教师进行沟通,让“学困生”对教师予以同样的尊重,认真听取教师的建议,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分层实施教学,制定个性化方案

“学困生”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在学习上存在许多困难,学习领悟力差,不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记忆知识的速度非常慢,很容易受到打击。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对语文“学困生”降低要求,分层次实施教学,为“学困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困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实现阶段性提升。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设计少量的简单问题,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提问互动中来。当“学困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认可“学困生”的表现,增强“学困生”的参与自信,从而提高其学习动力。在设计作业时,语文教师也要降低部分学生的作业难度,更多地考查“学困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夯实“学困生”的语文基本功,后续再逐步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由此才能实现“学困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

(三)融入小组合作,实现结对帮扶

语文教师可以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一对一帮扶学习小组。将“优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考虑到学生的意愿,鼓励“优等生”主动辅导、帮助“学困生”,使其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学习上的疑惑,逐渐克服学习障碍并消除学习畏难情绪。在课堂学习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针对问题互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均衡,既要有优秀的学生,也要包括“学困生”,倡导组内合作共赢,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语文教师还可以建立师生帮扶机制,以每周为单位分别对不同的“学困生”进行辅导,合理安排相关指导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帮助学生展开语文学习,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家校共育,营造健全的成长环境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加强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家长在“学困生”的转化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致力于构建家校共育模式,为“学困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比如可以通过微信、QQ等平台和家长实时互动,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并将“学困生”在校学习情况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加关注。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安排、有用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分享给家长,当“学困生”出现一些状况时,教师就要及时和家长商讨对策,共同引导“学困生”走出思维误区。这样语文教师和家长形成了一股教育合力,使得教學效益大大提升,那么学生自然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面对“学困生”的存在和转化,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全面的眼光审视这项工作。不能轻易放弃“学困生”,而要对“学困生”予以尊重和关爱,将教师的帮扶落实到位,让“学困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踏上热爱语文学习的道路。

作者:王峰

上一篇:现代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