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以多元文化和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改中进行人文建构的原因和措施,以资借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论文 篇1:

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构建

摘 要:蒙古族民族预科教育起着衔接普通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根据蒙古族预科生的学习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基于关于该族群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现状和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综述,将移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蒙古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实践中,提出了构建基于手机、无线校园网络和互联网三种媒介和平台的多模态移动学习资源的模式。

关键词: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多模态

蒙古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高等教育中落实党的民族照顾政策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有效保证。民族预科英语作为民族预科三大主课之一,其教学的现状和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从生源特点方面讲,首先,预科班学生汉语底子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从未接触过英语,有的则在初、高中学过一些英语,仅有少数学生具有一定的高中英语基础。其次,相当多的民族预科生认为学习英语课没有实用价值,因而缺乏学习的动机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对英语课的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再次,大多数民族预科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既不能够做到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也不能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并对学习进行评估。就教学现状而言,首先,由于民族预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层次,在内蒙古地区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学一直附属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挂靠在外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因公共外语教研室教學任务繁重、师资有限,外聘请教师代课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大学英语教师未能抽出精力来研究分析预科学生的特点并进行因人施教。其次,从事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的教师缺少参加有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修、培训,当然也缺乏专项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时间和经费。再次,由于民族预科生要在1到2年内基本完成普通初、高中6年的英语学习内容,而大多数教师还不同程度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紧凑的教学方式,既不重视师生互动,又不注重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英语学习成效欠佳。同时,大学里课外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所以处于英语水平较低水平的民族预科生没有适合自己群体的英语课外活动。

一、相关研究文献简介

英语作为民族预科三大主要课程之一,一直受到学者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因而对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研究的成果也很丰富。其研究层面从宏观上关注的是预科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措施,以及对预科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从微观层面的研究一类是关于英语教学中教材指导原则和编写内容、英语课程设置、英语学习效果的测试、考核和评价的研究;另外一类是与英语技能的教学或与学习策略有关的研究,如听说和交际教学、写作教学、语音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法,停留在一般的教学实践方法的论述上,关于如何优化预科英语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深层探讨甚少。

二、移动学习及相关研究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设备、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些移動设备包括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和手机等能够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的小尺寸屏幕的手持设备。根据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可以实施的移动学习模式基本上包括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和基于校园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三种形式。相对于传统学习来说,移动学习呈现出高度片状化的特点,它一方面使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得以分离,但又不影响双方的双向交流;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摆脱了教育机构的控制的同时,又不影响他们自由自在、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们传送学习资源,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内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最早见于2000年春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在上海电视大学40周年校庆召开的“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报告会上所作的报告《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报告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由此揭开了移动学习在中国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序幕。研究表明,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国外研究所做的文献综述或者国外研究对我国推进移动学习的影响;第二,对大学生和成人英语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极少数为实证研究;第三,关于移动资源设计的研究体现在手机游戏设计、校园无线网络和互联网在移动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方面。

三、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构建

(一)研究意义。针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还多集中为本科生和成人英语学习方面,关于具体族群的移动学习研究,比如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尚属前沿。本文通过了解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动态,挖掘他们研究中蕴含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积极探索适合蒙古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移动学习新模式,希望对以后从事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理论基础。蒙古族预科生移动学习模式构建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将移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蒙古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网上的信息资料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作为教育者,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尊重并引导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与移动学习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为教师构建学生的移动学习模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特长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访谈等实地考察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困难、教材现状和目前的移动学习手段及期望,设计研发适合他们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实现预科英语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两年内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其能适应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同时促进蒙古族预科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模式的构建。通过了解预科生英语学习状况和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最新成果为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建设提供依据。在资源建设方面分别以手机、无线校园网络和互联网三种媒介和平台,设计出适合蒙古族预科生学习特点的移动学习模式。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研究内容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分阶段逐步实施的。而且,这也需要教学团队的协作,力争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剖析及时解决问题,以逐步完善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同时,这也和学校在政策和网络环境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模式的构建分一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为了使蒙古族预科生的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更加合理,学校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同时收集中外关于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前沿信息。第二阶段为初试阶段。主要针对蒙古族预科生英语基础较差的现实,建立基于手机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库及平台。在为学生节约成本的前提下,由教师根据教材、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等开发适合学习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资源,并通过微信平台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随着预科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他们可以借助无线校园网络进行大学英语初级阶段的学习。第四阶段为自主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任务充分接触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资源,享受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第五阶段为多模态阶段。基于前期三种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具有蒙古族预科生特色的多模态的英语移动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期望研究结果和建议对为今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不同学生群体的移动学习研究提供一定參考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中国英语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蒙古族民族预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独特的环节和特殊的阶段,它起着衔接普通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使预科的少数民族学生在1至2年的学习中复习并巩固高中阶段所学到的英语基础知识并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牢固英语学习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

我们在对蒙古族预科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加以分析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而设计的适合他们英语学习的移动学习配套资源。在现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基础上,使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配套资源的建设呈现多模态化,即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态、基于校园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模态和基于网页浏览的互联网移动学习模态。希望在国家和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和学界同仁的积极努力下,使这个体系成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全区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贝艺.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9).

〔2〕张玟.浅析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

〔3〕汤跃明,付晓丽,卜彩丽.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07).

〔4〕魯雪.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6,(09).

〔5〕薛建强.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3).

〔6〕苗宁.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

作者:范秀丽

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论文 篇2:

大学英语教改的人文建构

摘 要:本文以多元文化和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改中进行人文建构的原因和措施,以资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改;人文建构;多元文化

在文化多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为了提高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育进行改革和人文构建。

一、多元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

1.多元文化的含义。随着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进步、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人际交往的频繁多样,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内进行碰撞与融合,产生出新的文化,并随着人们交往的继续而不断地产生新文化,这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2.多元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1)多元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理念。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多元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2)大学英语教学能够促进多元文化传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英语这个媒介可以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行为礼仪、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了解国家之间的差异,并将英语文化中好的部分进行吸收和利用;以英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实现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传播。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片面强调英语交际能力,轻视多元文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忽视对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只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对非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不多。大部分大学都是以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为主,很少有专门学习非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这容易使学生难以分清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的差别,体会不到文化的多元性。

3.着重于外国文化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缺少专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再加上教师和学生没有用英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

三、大学英语教改中加强人文建构的原因

1.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把学生依靠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叫作学习,即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和能力选择、获取、加工和处理外部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能够表达和理解的内容。它强调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主动性,即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和了解、对知识建构方法的掌握和体验来获得知识;情境性,即主张将学生放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并逐渐养成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社会性,即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发展及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需要。交际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构建,能够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从而带动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构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彰显了人文色彩。

四、大学英语教改中人文构建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文化的多元化。教学理念上,将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将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为主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为主,使学生能够更适应多元文化社会。

2.改变教学模式。大胆使用新的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支架式课堂教学等。

3.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了解。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自己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在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基于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现状,在大学英语教改中进行人文构建,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世界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9):147-148.

[2]彭逢春,金益云.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J].教师, 2013(32):72-73.

[3]任冰.试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71-173.

基金项目:湖南省省级教学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學英语跨文化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邵阳学院为例”(项目编号:湘教通(2015)291号449)。

作者简介:刘涛(1978— ),硕士,邵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作者:刘涛

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论文 篇3: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EAP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英语桥”项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英语桥”对中国大学实施EAP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大学EAP教学 语言经济学 “英语桥”

[作者简介]王琤,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09);钱激扬,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210096)

一、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一个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1965)提出的。他认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语言还具有经济学属性。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在经济中的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语言能满足人力资本的三个基本要求:能够提高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降低与他人交流的成本,因而具有生产力;语言技能是由人体现的,是与人密不可分的;语言技能的获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Chiswick&Miller,1995:246-288)。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性语言,并当仁不让地占据着支配地位。在学术、科技等领域的使用更是广泛,现有80%以上的信息是用英语储存在电子检索系统中的;此外,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中,90%是用英语写成的(Crystal,2003);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学术化、专业化的趋势。作为大学生,应该能听懂一般性的英语学术报告和科技报告,应该能用英语参加一般性的学术问题讨论,应该知道如何按照学术规范撰写一般的英语学术论文,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各类应用文等,如何正确地引用而避免学术剽窃,如何进行论文的陈述和答辩。因此,学术英语(EAP)技能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开设EAP课程势在必行。

2.学习语言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要考虑投资成本和预期效益

其成本取决于学习该语言所花时间、学费、学习用具和资料费以及学习期间所放弃的收入;其收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后使用该语言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或进行量化后经济收入提高的程度(汪桂英,2010:23)。目前大学英语正陷入一种教学窘境:即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全面覆盖大中小学、研究生、博士生英语教育的“一条龙”政策,存在严重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的问题(秦秀白,2003:81)。根据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主要定位在“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上,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主要定位在“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上,其听、说、读、写诸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应围绕学术活动展开;研究生、博士生的英语教学应该主要定位在“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上,即以某一学术领域的题材为主要内容的语言学习课程,旨在提高学习者在该领域的英语交流能力。

二、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英语桥”项目简介

2012年暑期笔者有幸参与历时十周的东南大学和蒙纳士大学联合举办的“英语桥”培训项目(ELBP:English Language Bridging Program)。“英语桥”的培训对象是有志于去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深造的东南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培训合格者可拿到准入蒙纳士大学的通行证,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留学期间顺利完成学业而提供的语言支持和学术技能培训。短短十周见证了学生们在学术英语方面突飞猛进的进步:他们可以洋洋洒洒写出1500字的符合学术要求的英语专业论文,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英文原版专业书籍,听懂20分钟的英语学术讲座,可以用英文唇枪舌剑地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胸有成竹地完成20分钟的论文陈述和答辩……。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EAP教学实践活动的成功,主要在于这是一套成熟、完备的学术英语培训课程,与当前费时低效、停滞不前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对“英语桥”成功模式的总结可以为中国大学EAP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导。

三、“英语桥”对中国大学EAP教学的启示

1.教学定位明确

“英语桥”的作用是承担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国际学生的语言预科教育,使国际学生的英语能力达到雅思6.5分以上的水平,以便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进行独立学习、独立参与学术活动并为今后出国留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因此,课程定位明确,强调学术英语(EAP)的学习。“英语桥”的教学大纲非常人性化,且细致具体。师生一开始就拿到《教师指南》和《学生指南》手册,每位教师及学生都十分清楚教学各个阶段的目标、内容、进度、考核内容和标准。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at-risk students)提供额外的帮助和补救措施(counseling and moderation),以保证“英语桥”授予证书的含金量和毕业学生的质量。

中国大学EAP教学的定位应是大学英语教学主干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及国际交流提供支持。具体开设情况可因校制宜,因学生的英语基础而异。重点大学可从第一学期开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从新生第一学期起就开设学术英语,并替代了综合英语,一般大学可从第三、四学期开设。

2.课程设计完备

“英语桥”课程设计重点突出,安排合理,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短短十周将学生循序渐进地领进学术英语的殿堂。从教学内容上看,涉及研究选题——文献综述——小组讨论——论文写作——论文陈述,每周配以相应的专家讲座,将如何完整地产出一篇学术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活动都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手把手指导他们完成。从教学板块上看,既有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先进的学术软件和计算机能力的学习,还有各种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补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借鉴“英语桥”成熟完备的课程设计,中国大学EAP课程可分成三大模块:技能课程、讲座课程和辅助课程。技能课程涉及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EAP的核心课程,包括:(1)学术文体写作。主要介绍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和过程,培养学生论文结构的设计能力,同时介绍学术文体、格式、风格及其要求。(2)学术文体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策略,使学生能够理解学术文体。(3)学术文体语法和词汇。补充学生相关专业的英语词汇,重点把握学术环境下英语语法和词汇使用的准确性。(4)学术文体听说。培养学生在专业语境下的听说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听说和记笔记训练。讲座课程为灵活多样的系列讲座,可每月一次,主要涉及如何阅读,如何引用、转述他人观点,避免学术剽窃等内容。辅助课程包括学术软件培训和计算机技能培养,向学生介绍并指导如何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学校的网上图书馆、剑桥网络词典、TED演讲网站、CNN与BBC官方网站等。

3.师资队伍专业高效

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要素,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英语桥”作为两所一流高校的合作项目,十分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4名外教由蒙纳士大学的英语教育中心负责选拔、培训和输送,是来自专门从事学术英语教学的教师团队的骨干教师;两名中教接受了蒙纳士大学英语教育中心为期一周的严格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上岗。“英语桥”采用全英文模式授课(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简称EMI)的教学管理战略,致力于营造最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英语能力,同时规范学术行为,包括学术写作、学术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研讨课上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当前最新的案例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各种讨论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只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师生共同参与,一起体验研究性学习。而且将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后,教师牺牲自己大量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在“英语桥”,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辅助者而非主导者、合作者而非监督者。

由此可见,学术英语(EAP)与受教师学历知识背景制约的专业英语(ESP)不同,大学英语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无需专业知识背景,也无需和专业教师合作,因而入门门槛低,具备在大学普及的条件(蔡基刚,2012:33)。

4.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刻苦学习、收获良多是“英语桥”最大的成功。“英语桥”学生动机明确——通过十周的学习和考核,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获取通向蒙纳士大学的通行证,为留学打下良好的学术英语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所学的是生存英语。因此,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英语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周制定个人独立学习计划(ILP:independent learning plan),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自主性学习”。课上,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如小组的学术讨论、个人陈述、学术辩论等等。Spratt等人调查证明,动机和自主性的关系是双向的,最终能激励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且“英语桥”的学生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在英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学习者个人因素是内因,也是外语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大学EAP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使整个学习活动得到强有力的驱动和维持。

5.教学评估科学有效

我国大学英语的评估模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英语桥”教学评估相对而言则更科学、合理,对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评估形式多样,有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补救性评估,不仅关心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基本技能,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全面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指南》和《教师指南》对各项评估都有详尽的评分标准可供参考。以论文的考核标准为例,具体细化成四个评估分项:(1)论文结构;(2)论文参与度,包括阅读质量、批判性分析的质量和论述水平;(3)语言水平,包括语法、词汇、过渡语和主题句;(4)参考文献。再以参考文献为例,其包含了详细的评判标准描述,如“优秀(ER)”的标准是文内引用和参考文献符合规范,格式正确,没有错误,转述到位,作者个人观点和引用观点清晰可辨;“合格(MR)”的标准是文献使用基本规范,格式基本正确,偶有错误,作者有转述意识,基本可以分辨出作者观点和引用观点;“不合格(DR)”的标准是文内引用缺失,参考文献格式错误,不符合规范,过度引用,没有进行转述,无法分辨是作者个人观点还是引用的观点。这些细化的评分标准清楚明了、操作性强,使学生考核前心中有数,得到成绩后心服口服。每个考核项目学生都可拿到评估反馈表,既有总体成绩,也有分项成绩,还有教师的评语和建议,并且所有的书面评价都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总之,“英语桥”科学、有效、先进的评估体系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反拨作用。

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其弊端不言而喻(王燕萍,2006),其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导致学生工具型的单一学习动机,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种评价方式也会遏制他们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英语EAP教学所倡导的理想评价体系应该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补救性评估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的效度和信度,改变“以分数定优劣”的片面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6.学术意识严谨规范

学术剽窃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令人头痛不已的学界“肿瘤”。发达国家高校对学术剽窃的预防与治理研究起步较早、收效良好,值得借鉴。“英语桥”十分重视防剽窃教育,一方面,通过系列讲座反复强调“Plagiarism is an academic offence(剽窃是一种学术犯罪),”努力营造诚信的学术风气;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集中的反学术剽窃教育活动,如公开讨论、案例分析、反剽窃方法训练等。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在网上查找资料、引用文献以及在引用处添加注释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反学术剽窃能力和撰写规范英语论文的能力。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不端事件屡见报端,高校一直是学术不端问题的重灾区和高发区。以“非故意剽窃”为例,Jordan(1997)提出“……尤其在亚洲……学生引用书籍或者权威资料而不注明出处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这一现象也没有得到重视”。在中国高校开展EAP教学,借鉴“英语桥”反学术剽窃的有效经验,督促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同时明确论文写作规范及论文引文标注规范,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论文学术水平,营造求是求真的良好学术氛围,更好地促进学术创新和国际学术交流。

总之,面对我国大中小学、研究生、博士生英语教学存在脱节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及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教学窘境,新兴的语言经济学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转换思路,关注语言的经济属性,考虑语言学习的投资成本和预期收益,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便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作出战略性调整。大胆尝试并推行EAP教学,与通用英语和应对考试的大学综合英语相比,更符合大学英语应有的科学定位,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将单纯的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借鉴英语国家成熟、规范、先进的EAP培训课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切实可行的高校EAP教学之路。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王琤 钱激扬

上一篇:初中语文学困生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