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选取1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2002年至2011年的相关年度数据,研究了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体现银行综合风险水平的破产风险和经风险调整绩效的角度看,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非利息收入的信贷化现象使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并不利于实现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银行风险研究论文 篇1:

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研究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在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间的关系,做好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将从经济下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影响入手,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了几点适用于加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成效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下行期  商业银行  风险管控  研究

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客户跑路、失联、涉案等风险事件频发,在表外和信貸等“创新”业务中的风险也在加大,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交叉问题,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之间存在互为转化问题,甚至在与集团客户、央企的合作中也出现了新的风险类型,这些金融风险的出现,给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带来了新的考验。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在下一轮激烈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将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1 经济下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影响

2008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给我国经济也带来重大影响,加之受我国原有经济制度问题的影响,造成我国经济的严重下滑。此外,通货膨胀也是造成我国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我国曾采取过积极措施进行挽救和治理,但依然无法阻止我国经济下行的趋势。

受经济下行影响,我国的原有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房地产业发展失去原有活力,出现购房者观望,不敢出手买房的问题,这一现状直接引发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紧张,继而资本市场也呈现出疲软状态,资金紧张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问题,诸多企业出现员工辞职流失问题,甚至一些企业还面临破产和倒闭风险。

有资料显示:早在八年前,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贷款余额问题,近年来呈现连年上升趋势,这种情况至少在我国有八家之多,商业银行作为四大银行之首,不良贷款具有双降趋势,但从不良贷款余额缩小幅度来看,降比有限。由此表明,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仍存在较高的管理风险,在风险持续加大的形势影响下,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面临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2 加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成效的措施

2.1 明确经营理念,坚守经营本质和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明确经营理念。始终秉承“理性、审慎、稳健”的经营理念,这一点可以从商业银行这么多年来的兴衰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只有经营稳健,才能长远发展,打造有品质保证的百年品牌。特别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处于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更应明确底线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转变经营思路,理性决策、审慎管理,练好内功,厚重银行文化底蕴。第二,坚守经营本质和原则。作为商业银行,应抓好“回归”工作,在经营中回归银行业法定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坚持“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严格“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审查工作流程,并进一步完善三部分的内控运行机制,保证贷前、贷中和贷后三部分内容的齐抓共管。第三,发挥务实精神。在明确经营理念和坚守经营本质原则的基础上,应将这种坚守传送落实到各个经营管理阶层中去,渗透到商业银行的所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以及后台流程管理中去。在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所有职员都必须发挥务实精神,实事求是地做事,认真负责地做事,严要求,重落实,最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2.2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竞争行为

政策措施包括:第一,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在兼顾国际标准的同时,还应充分结合实体经济的现实发展需求,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等的综合深入研究,通过完善银行重要系统的监管规则、金融机构退出制度,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危机预警及处置制度等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以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第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根据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适度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在存款产品业务的推进中实行市场定价法,并降低无风险利率比,以降低企业、政府和个人的还款压力,起到降低系统风险的作用,以此来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的经济能力。第三,调整市场机构,规范竞争。具体可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加大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力度、建立清晰的层级关系、避免同质化竞争等方式,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在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吸取欧美等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制定,为合理竞争提供制度保证,彻底消除无序竞争的不规范行为。例如,当出现多家金融机构对一家企业授信时,应根据企业类型和具体的授信形式,对该企业授信金融机构的最大数目进行限制,此举一方面能有效消除企业的过度融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加强银行的管理风险,确保金融秩序的正常化。

2.3 重视操作风险管理,加大信用风险管理力度

处于经济下行期的企业会面临倒闭的风险,但其恰能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转型,与此同时,也会使银行面临坏账风险。作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风险防控,从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的落实规范、业务水平的提高、预警能力和处置成效的提升方面下手,加强对各部门、各环节、各流程和各岗位的监管,在互相监督中制约发展,以保证银行业务流程的顺畅和风险控制的有效。

此外,对商业银行而言,经济下行期意味着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将更为复杂多样,企业的经济资金链随时存在断裂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用违约的风险,加之在融资模式越来越丰富的新时代背景下,交易的多元化、不规范化问题突出,极大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明显,从行业来看,其中房地产等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均给商业银行的管理带来新的严峻考验。为将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损失降到最低,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行业分析,及时了解国家产业调整发展政策,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严格信贷审查程序和流程,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实时跟踪监管,力争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降到最低,提升风险管控成效。

2.4 提升风险管控技术,兼顾基层道德风险管控

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要重视在风险管理数据IT基础建设,利用反欺诈技术、财务分析技术、检查与后评价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风险管理相关技术的升级完善,来提升其预警能力和面对突发风险时的反应速度及处置能力,实现智慧管理。此外,还应进一步丰富风险数据的范围,通过风险预警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的应用发展,来促进信息共享,以实现降低风险,推动资本朝着高收益业务领域发展的目标,将银行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作为商业银行,更应充分意识到经济下行期这一发展形势,做好专项压力测试,在经营发展中强化各业务环节,制定相关预案,与时俱进的调整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商业银行的持续、稳步发展。

在硬化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内控案防工作的重要性,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重点进行基层网点内控和操作风险管控管理。确保基层网点拥有正确的绩效观、发展观,让业务发展和风险内控齐头并进,以保證基层机构案防意识、完善管理构架,发挥各项风险管控职能,通过对基层网点集中授权、运行监控、录像监控、会计档案管理等内控管理,提升制度管理成效,减少基层网点管理漏洞,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日常监控,以消除现有问题,提升整改成效,降低基层网点的道德风险。

2.5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

对处于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来说,风险管理不只是管理部分的工作,而是这个机构和业务分支中每个流程、每个人的事。这也意味着,要做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要求商业银行全员参与,共同行动。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的,换言之,每个业务人员都肩负发展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的责任。作为一名风险管控人员,必须时刻看得到风险,找得准业务发展方向,通过风险管控促进银行业务发展。而在风险管控中,对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非常高,以银行信贷和风险管理岗位来说,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既要懂法律、知财务,还要通金融,熟市场,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知识的综合储备,才能更快速地将风险管控按照重要性进行专业排序,逐一解决。为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大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完善职工职业发展通道,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为加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控的过程中,应将加强风险控制作为首要任务,打好风险管控基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理顺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两者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问题中发展,在矛盾中开拓,齐抓共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统筹安排、协调管理、重视效益、强化风险转化率,找准发展契机,最终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杨云清.经济下行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财讯,2017(04).

陈信波.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

刘鹏飞.经济下行期间的银行经营风险及对策研究[J].新经济,2016(12).

张守川.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J].国际金融,2015(3).

阚纯斌.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5).

武永寿.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12(10).

作者:孙文绮 孙曼青

商业银行风险研究论文 篇2:

多元化经营战略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1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2002年至2011年的相关年度数据,研究了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体现银行综合风险水平的破产风险和经风险调整绩效的角度看,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非利息收入的信贷化现象使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并不利于实现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 银行风险 风险分散效应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在近两年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其背后是银行业在经济增长疲软、利差收窄背景下的借机转型,但由于监管层的审慎风险控制,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只能在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中迂回前行。因此,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探讨经营多元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有助于各商业银行不断优化银行收入结构和评估其业务风险,同时也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近年来,国外有大量文献对银行收入多元化问题进行研究。Demsetz和Strahan(1997)运用市场为基础的多元化衡量指标考察了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收入多元化与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更具多元化的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并不能减少风险。Acharya和Saunders(2001,2006)从银行贷款组合的角度分析收入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化不能降低银行风险。Berger等(2010)以中国银行业1996年至2006年88家银行为样本研究了业务多元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多元化程度越高,银行收益越小,成本越大。Vallascas等(2011)对意大利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收入多元化与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危机前多元化程度更高的银行在危机中收益下降最大,而那些集中从事以贷款为基础的业务和靠存款资金获利的银行在危机中表现更好。

(二)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大部分文献以中间业务为立足点对银行收入多元化进行研究。郭红珍和张卉(2003)认为我国近年来的高利差和中间业务存在比较严重的代理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充分重视中间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江西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2008)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收渠道进行了研究,认为拓宽中间业务增收渠道,保持中间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魏鹏(2008)指出随着充分竞争的深入,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会从持续增长向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趋势发展,因此关注风险防范比期待中间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更重要。杨锦(2009)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偏大以及全面混业经营受到银行产权制度、内拒制度和金融监管的限制是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充分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14家主要的中国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9家中小型商业银行。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以及浦发银行。本文所选取的14家样本银行2011年总资产为71.2万亿元,占当年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80.54%,在2011年全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总额中占比87.44%。因此,本文选取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随着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与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走上了业务多样化道路,开始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银行收入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基于此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选用2002年至2011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各家商业银行的年报以及《中国金融年鉴》(2003—2011年)。

(二)变量选取 本文的研究涉及三种变量:(1)银行风险。本文对银行风险的度量主要考虑银行多元化经营引起的银行收入波动性风险以及对银行破产风险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参照Stiroh (2004)、Gamra和Phihon (2011)、张羽和李黎(2010)、周开国和李琳(2011)等的研究,本文选取收入波动性、破产风险和经风险调整的绩效(夏普比率)作为银行风险的度量指标。其中收入波动性和破产风险将作为银行风险的主要度量指标,其他指标则作为备选指标,以便对参数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2)多元化经营。本文对多元化经营的衡量不仅考虑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多元化,还考虑非利息收入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的多元化经营。其中,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多元化程度用Stiroh和Rumble(2003)、张雪兰(2011)等根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计算的DIV指数表示,DIV值越大,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非利息收入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多元化经营程度用各组成部分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来表示。(3)控制变量。本文所选取的样本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结构和资本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特征差异可能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为了有效地分析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因此本文参照Stiroh(2002)、Stiroh和Rumble(2003)、周开国和李琳(2011)等的研究将银行规模、贷款规模和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度量指标如表(1)所示。

其中,RISK表示银行风险变量;DIVR为多元化经营指标;SHFE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SHIN为投资收益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SHEX为汇兑损益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SHOT是其他非利息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SIZE表示银行规模变量;LOAN为贷款规模;EQUITY表示财务杠杆。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模型估计所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波动性存在差异,营业收入对数增长率的方差最大为0.059719,最小为0.006696。多元化经营指标DIVR的均值为0.210039,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较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的平均值为0.721587,投资收益占比均值仅为0.08154,这表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占据主要地位,而投资收益的占比非常小。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贷款规模和财务杠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二)波动性分解 运用模型(1)通过对银行收入波动性的分解,确定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两者的协方差对银行收入波动性的贡献度。分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变动趋势可以知道非利息收入在2002年至2011年期间的增长趋势并不是连贯的,2006 年之前的变动幅度大体一致,而在2006 年之后呈现另外一种变动幅度。因此,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将样本区间分为2002年至2006年和2007年至2011年两个时间间隔相同的阶段,依次对14家商业银行作为整体以及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具体分析,实证结果分别用表(3)、表(4)和表(5)表示。根据表(3)可知,从2002年至2011年,14家样本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方差从0.014897下降到0.012949,表明银行收入的波动性降低了。在2002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11年两个阶段,利息净收入占比逐渐减小(由0.880964减少到0.826176),其增长率的波动从0.014734上升到0.017029,且其对总体风险的贡献度也增加了。2007年至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波动性提高与该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频繁变动有关。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和价格涨幅上升的趋势,为了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我国货币政策从之前连续几年的稳健货币政策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加深,我国央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方向,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至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利率水平和信贷规模的变化。从2007年至2011年,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共经历了16次不同程度的调整,人民币贷款余额逐年增长,货币信贷增速也经历了由低到高,然后再从高位逐步回落的过程。利率水平和信贷规模是影响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由货币政策变动带来的利率水平和信贷规模的变化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的波动性增加。

还可以看到,非利息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由0.118859提高到0.173824),其增长率的波动则由0.014124增加到0.015331,其对总体风险的贡献度也有所增加(从0.000200增至0.000463)。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的协方差则从0.006353下降到0.00265,其对总体风险的贡献度降低了。由此表明,银行收入波动性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的协方差的下降。从整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逐渐显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非利息收入业务从传统的支付结算、汇兑业务等发展到金融衍生品业务、代理证券和保险以及投融资顾问业务等各种新型业务,非利息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与利息收入的相关程度也逐渐降低。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空间更大,从而能更有效地实现多元化经营效益。

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收入波动性分解情况。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大型商业银行的收入波动性逐渐下降(从0.013776降至0.012839),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收入波动性却逐渐上升(从0.016147升至0.017319),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收入波动性风险扩大了。比较两者的多元化经营风险分散效应,虽然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方差从0.010508提高到了0.012377,但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的协方差却从0.007049减少到0.003720,其对总体风险的贡献度也减少了(从0.001537减少到0.001123);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率方差以及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的协方差都加大了对总体风险的贡献度,两者对总风险的贡献度分别从2002年至2006年的0.000106和0.001251增加到2007年至2011年的0.000434和 0.002747。由此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明显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比中小型商业银行要低。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比较大,具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能够开展多样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获取多元化经营效益。

(三)回归分析 根据模型(1)的分析结果,从银行收入波动性的角度看,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能够带来风险分散效应。但是当结合商业银行的其他风险影响因素时,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又是怎样呢?因此,本文运用模型(2)进行面板模型估计来研究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首先进行模型效应设定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Wald检验的F值是141.147,大于F0.05(13,118)=2.25,拒绝原假设,变截距模型优于混合回归模型。Hausman 检验的Chi-Sq值是103.119,大于X20.05(8)=15.5073,拒绝原假设,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对模型(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本文采用软件Eviews 7.0对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表的第二列给出了破产风险(ZSCORE)作为银行风险指标的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银行多元化经营(DIV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SHFE)与银行风险指标破产风险(ZSCORE)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分析银行多元化经营(DIV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SHFE)与破产风险(ZSCORE)之间的正向或负向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银行多元化经营(DIVR)与破产风险(ZSCORE)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形成的多元化经营并不会导致银行破产风险的增加;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SHFE)与破产风险(ZSCORE)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在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过高不利于分散银行风险。模型中三个控制变量与银行风险之间均存在显著关系。其中,银行规模(SIZE)与破产风险(ZSCORE)正相关,贷款规模(LOAN)和财务杠杆(EQUITY)均与破产风险(ZSCORE)负相关,说明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有更多得多元化经营渠道,从而降低银行风险,而贷款规模与财务杠杆的提高则会增加银行风险。

(四)稳健性检验 在以破产风险(ZSCORE)作为因变量的基准模型估计结果中,本文得出银行多元化经营(DIV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SHFE)与银行风险指标破产风险(ZSCORE)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的结论。该结论是否具有稳健性取决于其是否会随模型设定的差异而变化。因此,为了检验基准模型的稳健性,本文通过调整因变量,分别以经风险调整的绩效RAROA和RAROE作为银行风险指标进行参数估计,检验结果显示,银行多元化经营(DIV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SHFE)与银行风险指标RAROA和RAROE之间仍然不存在显著关系,而其他自变量的估计结果也与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本文所建立模型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四、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银行风险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产生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1)多元化经营产生的新风险抵消了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我国商业银行的多样化业务在给银行带来多元化收入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新增加的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商业银行在开展多元化业务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的隐蔽性比较强,而且其风险程度难以估算。一方面,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不断推出,银行的业务类型复杂多样,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中有很多属于表外业务,不能及时和真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了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无法对非利息收入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防范,也使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2)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存在信贷化现象。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信贷化是指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经营过程中,通过收取财务顾问费、贷款换股权、银信合作等方式,把部分信贷收入转嫁到非利息收入,或者以中间业务的名义,开展涉及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信贷业务,从而使中间业务实质上构成了银行的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利用“以贷收费”、“浮利收费”、“借贷搭售”等方式,将利息收入以财务顾问费、贷款承诺费等形式转变为非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以理财产品、票据信托等中间业务名义发放贷款,将实质上来源于信贷资产的利息收入转换为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的信贷化现象造成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虚增,使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不利于发挥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化效应。(3)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核算方式不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处理上,文本、凭证的格式不统一,会计科目不够细分。从各商业银行的年报上看,在较早年份(2002年至2004年)各商业银行对非利息收入的划分与统计口径也不一致。此外,非利息收入的各组成部分的一些细分项也存在差异。例如,在“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项下各银行都涉及结算,但各家银行的具体名称不一样,其统计口径是否一致也难以查证,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称之为“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称之为“支付结算手续费”,而工商银行称之为“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部分银行对“租赁业务收入”的归类也存在差异,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将其纳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项,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则将其归为“其他业务收入”。不规范的非利息收入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郭红珍、张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4期。

[2]刘明彦:《银行业收入结构:美国、德国和中国的一项比较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5期。

[3]张羽、李黎:《非利息收入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4]郑荣年、牛慕鸿:《中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与银行特征关系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

[5]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

[6]Baele Lieven, Jonghe Olivier De and Vennet Rudi Vand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value bank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7]Berger Allen N, Hasan Iftekhar and Zhou Mingming. The effects of focus versus diversification on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banks. Bank of Finland, Discussion Papers, 2010.

[8]Demsetz Rebecca S. and Strahan Philip E. Diversification, size, and risk at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

[9]DeYoung Robert and Rice Tara.Non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S.commercial banks. The Financial Review, 2004.

[10]Williams Barry and Prather Laurie.Bank risk and return: the impact of bank non-interest inc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 2010.

(编辑 虹 云)

作者:陈新民 王永海

商业银行风险研究论文 篇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水平必定会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资金供求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等而出现波动,有着非常严重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必将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甚至会对商业银行管理其负债资产、乃至未来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影响

利率市场化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金融领域关注的一个重点,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对风险进行控制时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形势,切实使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以立于经济形势中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1.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在金融自由化领域内,利率市场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初始理论基础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麦金农与肖所提出的金融深化与压抑论。近些年来,利率市场化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采取的一种经济措施。但是,利率市场化在促进金融市场不断活跃的情况下也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利若斯银行宣布破产到现在的美国次债危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于1978年,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直到1996年,我国才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标志就是各个银行之间采取了拆借市场利率这一突破性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入了高速发展期,与金融发展需求已基本相适应。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1. 利率市场化会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方面的风险加剧

市场利率的不断波动会直接对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活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是从这一点考虑,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一点开启,必将会带给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非常大的不可知性,这种不可知性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资金进入到项目后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使资金限制在某一经营项目当中,从而使银行资金在流动性方面的风险加剧。

2. 利率市场化会使商业银行在竞争和收益方面的曲线风险加剧

现阶段我国在对利率进行管制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控制、对贷款利率下限进行控制。这种控制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商业银行在利差方面保持高额程度。一旦放开管制,在金融得到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必然会使国内外各个金融机构在贷款及存款领域的竞争极大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缩小是必然趋势。但是,现阶段我国银行存在着业务单一的情况,其主要的利润是来源于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这必然会对银行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和影响。从这点考虑,在银行业务还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必然会增强银行存款与贷款业务,因为存款与贷款业务的利率在敏感性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利率不断浮动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出现负债期限构成以及银行资产不匹配的情况,进而加剧收益不可知性的收益性风险。

3. 利率市场化会造成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的结构性风险

存款与贷款利率出现不断波动会造成利率结构方面的风险,一般表现在存款与贷款利率在波动范围不相同的情况下,银行在净利息的收入方面不断减少。在市场利率化的进程中,这种程度的利率波动范围将会导致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使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的结构性风险不断加剧。

4. 利率市场化会使借款人在逆向选择以及信用方面的风险加剧

鉴于前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趋势,当前我国在金融工作中所需采取的措施就是相对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所以在金融市场当中市场资金的最为重要的来源已经由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转变。利率市场化一般会造成利率水平出现上升的情况,在利率出现上升情况后,因为在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一般就会造成信贷市场领域内出现逆向激励以及逆向选择的情况,进而使整体的信用风险极大加剧。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加强对银行风险控制的一般性措施

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将会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造成极大的隐含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着积极的准备来处理利率市场化出现波动时所带来的风险。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对资金的比例进行调整,使资金成本有效的降低,充分提高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方面的充裕率。在商业银行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内部运作所产生的成本是主要的一种束缚因素,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必将造成较高风险的产生。所以,成本上的降低是商业银行在保证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 进行金融类商品定价机制的优化,以使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方面的盈利性得到保障。一方面要使中间业务的实际发展得到切实加强,以避免在利差利润方面的限制。因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办理中长时间内收到传统业务的压制,利润受到存贷款利差的影响极大,所以进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能使这种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于银行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使银行在营销方面的力度切实得到增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从而是银行业务开展更加顺利,增加银行的市场认可度,使银行得到发展。

总结:利率市场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逐渐成为金融领域关注的一个重点,但是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对风险进行控制时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形势,切实使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以立于经济形势中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利率市场化是现阶段促进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发展的一条较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必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必须积极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研究,通过合理途径去减弱冲击所造成的影响,保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健康和快速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皓,石柱鲜. 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走势: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11(04)

[2]吴土金,周炳林,林松立,崔嵘. 利率市场化的案例与影响[J]. 资本市场. 2011(03)

[3]周小川. 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 西部金融. 2011(02)

[4]肖欣荣,伍永刚.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 国际金融研究. 2011(01)

作者:郎慧

上一篇:电力创新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