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论文

2022-05-14

第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论文

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研究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在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间的关系,做好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将从经济下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影响入手,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了几点适用于加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成效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下行期 商业银行 风险管控 研究

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客户跑路、失联、涉案等风险事件频发,在表外和信貸等“创新”业务中的风险也在加大,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交叉问题,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之间存在互为转化问题,甚至在与集团客户、央企的合作中也出现了新的风险类型,这些金融风险的出现,给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带来了新的考验。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在下一轮激烈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将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1 经济下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影响

2008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给我国经济也带来重大影响,加之受我国原有经济制度问题的影响,造成我国经济的严重下滑。此外,通货膨胀也是造成我国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我国曾采取过积极措施进行挽救和治理,但依然无法阻止我国经济下行的趋势。

受经济下行影响,我国的原有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房地产业发展失去原有活力,出现购房者观望,不敢出手买房的问题,这一现状直接引发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紧张,继而资本市场也呈现出疲软状态,资金紧张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问题,诸多企业出现员工辞职流失问题,甚至一些企业还面临破产和倒闭风险。

有资料显示:早在八年前,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贷款余额问题,近年来呈现连年上升趋势,这种情况至少在我国有八家之多,商业银行作为四大银行之首,不良贷款具有双降趋势,但从不良贷款余额缩小幅度来看,降比有限。由此表明,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仍存在较高的管理风险,在风险持续加大的形势影响下,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面临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2 加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成效的措施

2.1 明确经营理念,坚守经营本质和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明确经营理念。始终秉承“理性、审慎、稳健”的经营理念,这一点可以从商业银行这么多年来的兴衰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只有经营稳健,才能长远发展,打造有品质保证的百年品牌。特别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处于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更应明确底线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转变经营思路,理性决策、审慎管理,练好内功,厚重银行文化底蕴。第二,坚守经营本质和原则。作为商业银行,应抓好“回归”工作,在经营中回归银行业法定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坚持“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严格“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审查工作流程,并进一步完善三部分的内控运行机制,保证贷前、贷中和贷后三部分内容的齐抓共管。第三,发挥务实精神。在明确经营理念和坚守经营本质原则的基础上,应将这种坚守传送落实到各个经营管理阶层中去,渗透到商业银行的所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以及后台流程管理中去。在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所有职员都必须发挥务实精神,实事求是地做事,认真负责地做事,严要求,重落实,最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2.2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竞争行为

政策措施包括:第一,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在兼顾国际标准的同时,还应充分结合实体经济的现实发展需求,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等的综合深入研究,通过完善银行重要系统的监管规则、金融机构退出制度,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危机预警及处置制度等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以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第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根据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适度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在存款产品业务的推进中实行市场定价法,并降低无风险利率比,以降低企业、政府和个人的还款压力,起到降低系统风险的作用,以此来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的经济能力。第三,调整市场机构,规范竞争。具体可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加大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力度、建立清晰的层级关系、避免同质化竞争等方式,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在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吸取欧美等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制定,为合理竞争提供制度保证,彻底消除无序竞争的不规范行为。例如,当出现多家金融机构对一家企业授信时,应根据企业类型和具体的授信形式,对该企业授信金融机构的最大数目进行限制,此举一方面能有效消除企业的过度融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加强银行的管理风险,确保金融秩序的正常化。

2.3 重视操作风险管理,加大信用风险管理力度

处于经济下行期的企业会面临倒闭的风险,但其恰能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转型,与此同时,也会使银行面临坏账风险。作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风险防控,从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的落实规范、业务水平的提高、预警能力和处置成效的提升方面下手,加强对各部门、各环节、各流程和各岗位的监管,在互相监督中制约发展,以保证银行业务流程的顺畅和风险控制的有效。

此外,对商业银行而言,经济下行期意味着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将更为复杂多样,企业的经济资金链随时存在断裂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用违约的风险,加之在融资模式越来越丰富的新时代背景下,交易的多元化、不规范化问题突出,极大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明显,从行业来看,其中房地产等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均给商业银行的管理带来新的严峻考验。为将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损失降到最低,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行业分析,及时了解国家产业调整发展政策,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严格信贷审查程序和流程,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实时跟踪监管,力争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降到最低,提升风险管控成效。

2.4 提升风险管控技术,兼顾基层道德风险管控

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要重视在风险管理数据IT基础建设,利用反欺诈技术、财务分析技术、检查与后评价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风险管理相关技术的升级完善,来提升其预警能力和面对突发风险时的反应速度及处置能力,实现智慧管理。此外,还应进一步丰富风险数据的范围,通过风险预警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的应用发展,来促进信息共享,以实现降低风险,推动资本朝着高收益业务领域发展的目标,将银行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作为商业银行,更应充分意识到经济下行期这一发展形势,做好专项压力测试,在经营发展中强化各业务环节,制定相关预案,与时俱进的调整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商业银行的持续、稳步发展。

在硬化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内控案防工作的重要性,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重点进行基层网点内控和操作风险管控管理。确保基层网点拥有正确的绩效观、发展观,让业务发展和风险内控齐头并进,以保證基层机构案防意识、完善管理构架,发挥各项风险管控职能,通过对基层网点集中授权、运行监控、录像监控、会计档案管理等内控管理,提升制度管理成效,减少基层网点管理漏洞,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日常监控,以消除现有问题,提升整改成效,降低基层网点的道德风险。

2.5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

对处于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来说,风险管理不只是管理部分的工作,而是这个机构和业务分支中每个流程、每个人的事。这也意味着,要做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要求商业银行全员参与,共同行动。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的,换言之,每个业务人员都肩负发展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的责任。作为一名风险管控人员,必须时刻看得到风险,找得准业务发展方向,通过风险管控促进银行业务发展。而在风险管控中,对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非常高,以银行信贷和风险管理岗位来说,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既要懂法律、知财务,还要通金融,熟市场,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知识的综合储备,才能更快速地将风险管控按照重要性进行专业排序,逐一解决。为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大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完善职工职业发展通道,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为加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控的过程中,应将加强风险控制作为首要任务,打好风险管控基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理顺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两者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问题中发展,在矛盾中开拓,齐抓共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统筹安排、协调管理、重视效益、强化风险转化率,找准发展契机,最终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杨云清.经济下行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财讯,2017(04).

陈信波.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

刘鹏飞.经济下行期间的银行经营风险及对策研究[J].新经济,2016(12).

张守川.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J].国际金融,2015(3).

阚纯斌.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5).

武永寿.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12(10).

作者:孙文绮 孙曼青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策略研究

摘要:当前经济形势下,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违约事件时有爆发,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凸显。不良贷款指标持续恶化、问题资产不断劣变趋势愈发明显,信用风险问题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正常经营及资产质量管控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催生商业银行以更敏锐的风险管控意识、更先进的资产处置手段和更精准的战略布局来应对新常态背景下的信用风险。本文将围绕现阶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外部诱因展开分析,并基于此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  管控策略

近期,包商银行因信用风险问题被中国建设银行托管,这一热点事件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及处置推到新的高度。商业银行应如何有效应对信用风险持续攀升的问题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征,准确分析信用风险内外部诱因,并快速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征

(一)信用风险防控形势持续严峻

一是不良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笔者通过对比全国主要商业银行近几年的不良贷款额及不良率发现,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不良率整体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浙江、山东、福建、四川、东北三省等区域更为突出;二是关注类贷款持续高位。作为居于不良贷款及正常贷款之间的关注贷款,连年居于高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的难度和资产质量下迁的压力。三是拨备覆盖率明显承压。受不良贷款、关注贷款持续增加影响,各商业银行年度净利润增长率逐年降低,拨备覆盖率明显承压。从调查结果来看,多家国有银行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低位运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年度利润涨幅相对较高,但相比以往仍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个别银行拨备覆盖率甚至逼近150%的红线。

(二)风险分类偏离比较明显

随着信用风险的持续爆发,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部分银行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展期、平移重组等方式进行化解和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对资产质量快速下迁起到了遏制作用,有利于逐步利用利润和时间来有效处置信用风险。即使如此,各商业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银行仍存在逾期贷款与关注类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偏差,这也反映出风险快速暴露与短期内难以有效处置之间的矛盾。

(三)担保圈风险蔓延传递现象突出

在经济上行期,特别是在部分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各企业通过互保、联保、循环保等方式进行融资,构建了复杂交织的担保圈。但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区间,担保链条上部分企业发生风险后,信用风险快速沿着担保链条蔓延传递,对这些区域的商业银行及担保圈内企业造成明显负面影响,部分区域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区域金融环境,浙江温州、山东东营比较典型。

二、信用风险内外部诱因分析

从宏观形势来看,国外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疲软,有效需求受到遏制;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供需失衡,国家层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传统行业、两高一剩行业等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经济进入下行区间,大宗商品及产成品价格长期低迷,销售回款账期延长,企业经济效益难以快速实现,运营成本又持续提升,企业生产运营亏损或低盈利现状明显影响了企业的资金链,部分對银行授信依赖度较高的企业开始爆发信用风险。

从内部原因来看,一是因为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导致企业履约能力及履约意愿明显下降,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意愿也开始下降,甚至对部分风险高发区域采取了抽贷、压贷等强制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二是风险出现后,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控机制不够健全,各环节协同不够、信用风险快速处置能力明显不足,使之无法有效应对及快速处置日益增加的信用风险。三是风险处置手段相对有限,诉讼、打包、核销是目前常用的处置手段,但以上手段各有限制性条件或因素,难以短期内实现有效推动和实质性处置。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策略

结合当下的风险管控实践,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策略建议如下:

(一)牢牢把握外部市场大势,强化风控前沿性引领

在当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各商业银行要善于主动搜集并认真研究经济发展宏观大势,准确把握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结构特征,并以此作为业务发展方面及风险切入点,强化风控的前沿性引领作用。一是要加大对互联网经济、高附加值经济、双创经济、创新驱动经济、国家战略及区域战略重点推动领域的研究力度,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区域环境、金融产品等各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架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产品对接”的业务发展模式,信贷投放方向与经济发展大势相匹配,最大限度避免因盲目准入而引发的风险隐患。二是要切实推动风控前移,切实发挥风控的引领作用。从近几年的信用风险管控实践来看,除企业过度融资外,各商业银行盲目投放也是导致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风控理念、风控人员要前移支持,切实把住业务准入关,避免“病从口入”,也最大限度避免后续处置的被动。

(二)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信用风险管控的工具支持

商业银行内部要进一步健全信用风险管控机制,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传统管理模式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建立全面涵盖风险推送、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应对、风险处置五个环节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的信用风险管控。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日常业务运营管理中的运用,通过打造智能化信用风险管控平台,对外部市场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做到及时获取、实时应对,以求最大限度遏制因各类风险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智能化信用风险管控平台的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对银行内部风险管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和技能上的要求,实现平台支撑与风险管控人员的经验结合,是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亟需突破并快速提升的命题。

(三)创新风险处置思路,加快推动信用风险处置工作

在信用风险严峻的当下,存量信用风险的有效处置、快速处置是各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监管、银行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单户风险客户拟定一户一策。各商业银行要切实摸清信用风险底数,有针对性的拟定一户一策,并按照一户一策有效推动,这是单户信用风险快速处置的必然要求。二是对风险客户实施分类处置。各商业银行要根据信用风险客户的风险现状和一户一策,运用系统思维和分类方法,通过组合管理的思维,建立信用风险处置矩阵,动态做好风险处置,对于正常类客户,加强日常监测,无风险恶化迹象的情况下,强化授信支持,确保正常运行;对于潜在风险客户,要根据其所在的风险处置矩阵及一户一策,灵活采取增信、强化监测等措施,全力避免潜在风险劣变为信用风险;对于已经暴露风险的业务,根据其持续经营能力和履约意愿,分别采取重组化解、现金清收、诉讼施压、打包、核销或债权转让等策略,有步骤、有差别的推动有效处置,加快风险出清,尽快甩掉资产质量包袱。

(四)对接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切实打击逃废债务行为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规划期为2014—2020年。这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控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商业银行要配合好各级政府、监管等机构,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增强银行从业人员和企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将法律法规真正贯穿到信用风险管控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信用风险环境和地方金融环境。对于一些企业的逃废债务等不良信用行为,要切实加大打击力度,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将不良信用行为永久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强化信用约束。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江澜.智富时代.2016(09).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汪嘉卉子.经贸实践.2016(01).

[3]做好信用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J].陈应雄.中国农村金融 2015年12期.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析[J].何亭.中国市场 2015年21期.

[5]信用风险管理:治标更要治本[J].李晓海.中国农村金融 2015年12期.

[6]商業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J].陈敏.中外企业家 2015年02期.

(作者单位:平安银行济南分行)

作者:殷朋

第三篇: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银行贷款集中度不断提高,集团客户占比明显上升。本文首先定义了集团客户的四个要素,并分析了其三个特点,即贷款扩张、关联交易和融资复杂。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集团客户产生了信用膨胀风险、资金挪用风险、信息虚假风险和担保虚化风险。其次,归纳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原因是对集团客户认识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落后,信息不对称,特有的风险偏好,专业人员不足;外部原因是银行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息、信用环境差和法律缺失。最后,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银行、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客户授信

一、银行集团客户的概念和特点

(一)集团客户的定义

银行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一是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二是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三是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四是存在其他关联关系以致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尽责原则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

(二)集团客户的特点

1.集团客户规模扩张往往伴随银行贷款迅速上升。大部分企业集团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相当一部分贷款是由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由于集团企业对银行资金依赖程度较深,贷款规模增幅大,绝对量呈上升趋势,信贷风险也迅速攀升。从集团客户经营角度来看,其通过频繁的兼并收购活动进行多元化投资,迅速扩张规模,对其自身也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2.集团客户的经营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集团内关联企业投资关系复杂。不少集团客户的关联企业主要是通过投资链条形成的,投资形式主要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三种。投资呈现出多层次特征,而且层次之间不平衡。二是通过频繁的兼并收购多元化投资,扩大资产规模。混业经营的企业集团兼并收购活动频繁,它们围绕市场热点做题目,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多元化投资。三是集团发展往往以融资促投资,以投资带融资。企业集团多元化投资是以其独特的融资能力为基础的,并与其融资能力相互助长。集团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也有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的。在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的资金市场上,多元化投资既是融资冲动产生的原因,又是融资能力增强的通道。集团控制的关联企业越多,融资能力也越强。四是注重培养同政府的关系。企业集团为寻求更大发展,高度重视培养同政府部门的关系,并注意形象塑造,经常参与捐助活动、助学活动、大型演出以提高知名度。

3.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特点。一是财务管理模式以集权型为主。多数集团的财务管理都集中于集团总部,便于集团的投融资统一管理。二是融资原则是集团融资规模最大,财务成本最低。集团的融资和投资是一盘棋,哪些企业需要用款,由哪些企业充当融资通道,都由集团资金或财务部门统一计划和安排,通过统一调度,集团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降低财务费用。三是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四是财务管理的通行做法是以投资扩张带动融资。强烈的投资冲动激发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表现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银行不能按时收回贷款本息或给银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信用膨胀风险。从形式上看,一般情况下,集团企业各成员的授信金额不是很大,如果将集团企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则控制企业贷款量往往大大超过其授信额度,形成集团企业整体的信用膨胀。

(二)资金挪用风险。大多数集团在内部实行统一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造成各银行贷款转入企业集团的结算中心后形成了“一锅粥”,集团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任意抽调挪用银行贷款。因此,经常出现集团客户成员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与申请用途不符的购买基金、关联公司增资、收购股权等用途,甚至用来挥霍的现象。

(三)信息虚假风险。由于关联企业间交易的复杂性,银行缺乏可靠信息来源和调查手段,很难全面掌握关联企业的各种资料,难以准确判断关联客户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致使对关联企业的贷款业务无法准确把握。集团客户的信息虚假主要有:一是为满足贷款条件,利用关联企业相互控制的特性,通过进行关联交易来随意调节会计报表的相关数据,粉饰借款主体的财务报表,使各项财务指标达到借贷条件,直接影响了银行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二是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投资参股虚增资本,使银行信贷营销人员误认为公司资本实力雄厚,从而给贷款带来风险。三是集团企业在关联交易的披露上极不规范,财务反映严重不实。

(四)担保虚化风险。集团客户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现象普遍,看似担保手续合法规范,但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利益相互联系,实则掩盖了贷款风险,使银行的担保措施形同虚设,扩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五)生产经营风险。同样的风险环境下,企业集团的风险会高于普通企业。这是因为企业集团以融资促投资的发展模式和资金统一管理方式的结合,对集团的资金管理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如果集团管理效率的提高跟不上集团规模增长的速度,集团的经营风险就可能出现在某个节点上。在集团企业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母子公司、子子公司之间往往生产配套产品或上下游产品,关联交易在其生产经营中占很大比重。一旦关联方发生变化,相互间交易受到影响,其生产经营就会产生很大波动。

(六)道德缺失风险。我国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集团客户信用观念淡薄,道德伦理缺失,其常常利用兼并、重组、贸易、置换等关联交易手段进行成员企业财产和利益的不当转移,蓄意逃废银行债务,将自身的经营问题转嫁形成信贷风险。

三、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制约因素分析

近年来,银行业机构越来越重视集团客户的风险管理,在制度建设、审查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不适当授信额度分配以及关联交易等风险的管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内外等多方面因素,致使银行集团客户授信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集团性客户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对集团性客户的经营风险认识不足,盲目迷信企业集团,对其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认识不够,把集团性客户简单等同于优良客户,导致在贷款调查、贷款决策、贷款定价、贷后管理、贷款追偿等过程中降低要求,“三查”制度不落实,把关不严,这常常导致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弱化了贷款的后期管理。二是对集团性客户的法律风险认识不够,偏好于对母公司贷款用于整个集团成员单位信贷需求,忽视了集团客户中无论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都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规范。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首先,对集团客户的甄别缺乏规范有效的程序和手段,无法或者不愿意准确识别集团客户的关联方,对关联企业互保风险的监管也形同虚设。

其次,对集团性客户出现的新特点应对不及时,信贷管理制度相对滞后。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不规范,信贷管理粗放,贷前调查阶段没有将集团性客户中各关联企业的产权结构、投资关系、关联交易、相互担保作为贷前调查内容,贷后管理阶段对贷款流向缺乏必要监督,未建立对集团客户总体风险的监测机制,缺少对整体情况的监测和把握。

再次,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一些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疏于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大型银行集团客户管理办法中所涉及授信管理的条款散见于多个时期的文件而未集中整理和更新,缺乏系统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制度往往无所适从。

最后,缺乏分行层面的、可实际操作的对集团客户授信限额的管理规定。我国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金余额的比率不得超过10%,但分行尚无单一客户授信资本金限额管理,原因是分行非法人银行,无独立资本金。对于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企业集团较为集中的地区,缺乏对应的量化管理指标不利于风险控制。

3.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大多数银行对集团客户挪用信贷资金、关联交易等行为缺乏有效地监测手段。另外,风险管理手段也不尽完善。如对集团客户核定最高授信额度时,大多数银行只对集团客户的基本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以及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缺乏对企业授信额度的测算分析,为各子公司分配授信额度时,也未充分考虑子公司的资金需求状况及使用计划,导致部分集团客户在授信有效期间出现实际用信额度超过银行授信额度的情况,银行不得不为其“特别授信”或“追加授信”。

4.银行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在授信方面,各行往往只考虑本行对客户的授信,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银行已有的授信及贷款情况,使借款人的授信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在贷款管理和风险处置方面,各银行间也缺乏信息互换平台和制度规范,且将重要信息作为商业秘密相互屏蔽,一旦集团企业出现问题,不能站在共同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来处置风险。另外,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也助长了集团客户逃避银行监督的行为,配合监督的意识差。

5.银行业风险偏好一致导致信用风险高度集中。银行在信贷营销战略中,不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存在严重的从众、追星冲动,风险偏好集聚于一些知名企业、品牌企业,导致信贷结构严重失衡,风险巨大。

6.高素质多技能的专业人才缺乏。集团客户涉及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和地区,关系盘根错节,关联交易错综复杂,识别集团客户风险需要具备严谨的敬业精神、专业的财务技能、扎实的法律功底、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广泛的行业知识,目前银行信贷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需要,更不能准确识别和有效防范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

(二)制约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外部因素

1.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财务制度不科学、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甚至数据失真等问题,银行与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极易误导银行信贷决策和正常的信贷监督管理。

2.社会信用记录、公示制度的缺失,使银行掉入“信用陷阱”。如铁本公司在常州市的关联公司有5家,在扬中市2家,而这些信息各银行并不完全掌握。

3.公共监督力量较弱,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以打击逃废债行为,但出于地方或部门的利益,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对法人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等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个别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逃废债行为充当保护伞;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履行职业准则,提供虚假的验资报告和审验结果等,约束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社会力量薄弱。

4.法律制度有漏洞。我国集团客户法律制度中欠缺对公司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规定,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以规范控制企业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因此,目前的法人制度实际上是严格的股东有限责任,加之信用基础和信用理念的薄弱,使得银行在面对集团客户通过关联交易侵害债权时,难以找到合法有效手段来维护合法债权,最终导致贷款偿还出现风险。

5.基层银行机构缺乏对集团客户信贷支持的合作机制。虽然银监会鼓励银行业机构通过银行业协会组织对集团客户发放银团贷款或俱乐部贷款,但由于在地市级地区普遍不存在银行业协会,而且银监局受法定职能所限又不能组织银行开展类似业务,因此在基层缺乏银行对集团客户信贷合作的平台。

四、对改进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防范和控制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需要银行业机构、监管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银行业机构

银行业机构是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体。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业机构应主动采取措施,加以防控。

1.完善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办法。办法应包含:(1)“一个债务人原则”。即将企业集团整体作为一个债务人进行管理。(2)风险集中控制体系。建立与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要按照集团客户分布范围确定管理层面,即总行层面、一级分行层面、二级分行层面。(3)统一授信。实行主办行制度。主办行负责对客户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定期发布客户信息、授信使用和资产状态,协办行在主办行指导下开展信贷活动。(4)建立客户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2.严把贷前调查关。贷前调查要突出重点,把对企业组织结构、资本构成、注册资本到位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摸清集团客户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其次,在资本构成方面,必须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方注册资金、股权分布的真实情况。再次,深化财务分析。要求借款人出具经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集团客户合并报表和承贷主体的财务报表。最后,准确核实集团和各成员的真实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根据核心资产确定承贷主体和授信额度。

3.加强担保审查。根据集团客户综合实力,对外担保总量控制在一定额度以内。严格审查集团客户新增授信担保,应以集团外部企业担保为主。在担保方式上,坚持以集团外部资产抵押、质押担保为主。对于私营集团客户,追加企业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作为担保,避免企业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关联企业不应作为主要担保人,而应作为追加担保对象。

4.控制授信总量和结构。一是严格控制集团客户整体授信总量。通过对集团整体经营性资产、主营业务、现金流分布以及关联关系分析核定集团整体授信总量,一方面可防止分散授信夸大集团客户的信用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关联交易只是使有关利益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统一考察集团整体承受能力可消除集团内部因控制方式而造成的人为影响。二是做好借款人结构安排。在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中,除了核定整体授信总额外,还要对授信总量在集团成员间的分布作出详细安排。

5.在借款合同中设置预防性条款。主要包括:(1)信息披露。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借款人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债权银行披露相关信息,包括关联方关系、关联交易及对外提供担保情况等。(2)资产转让限制。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借款人重大资产转让行为必须征得债权银行的同意。(3)关联交易限制。借款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重大关联交易影响到银行债权安全的,必须取得银行同意;未经银行同意不得改变贷款用途,否则即构成违约,银行有权宣布合同提前到期或解除合同,并追究借款人违约责任。(4)利润分配。设置一些条款限制其利润分配,约定利润分配的比例限制,并约定利润分配需经银行同意。(5)终止合同。贷款对象不遵守合同或有影响贷款安全的情形时,贷款人有权单方决定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

6.加强贷后管理。一是重点监控借款人的关联交易构成,注意剔除因关联交易引起的非正常利润因素,严格监控关联交易中有关资产(资金)的无偿或低价转移行为。二是防止信贷资金在集团内不同法人间的随意流动,防止以子公司名义多头套取银行贷款而由集团公司长期占用。对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的,应及时调整信用额度或追究其违约责任。三是密切关注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和核心管理层的个人素质,客观评价其品行和能力。

7.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建立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业绩考核体系,用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等指标核定分支机构信贷经营业绩。

(二)监管部门

1.加强信息共享。银监部门应借鉴国外经验,搭建银行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平台,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的信息服务。一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二是要求银行加强系统信息共享,三是加强跨行间信息共享。

2.创新信贷组织方式。银监部门应加强和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通过组建地方银行业协会或公会等组织,为创新信贷组织方式,促进银团贷款和俱乐部贷款等业务发展搭建平台。

3.加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管理制度建设、执行和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通过检查,防止银行间恶意竞争、银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以及客户欺诈贷款和挪用贷款。

(三)政府部门

1.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建议政府协调人行、银监、工商、统计等部门,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将企业真实、完善的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推进银行信贷登记信息集中化、完整性和真实性建设,发挥信息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合作,建立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发挥监管合力。

2.完善立法保障债权。一是借鉴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建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二是借鉴德国推定关联企业学说,确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确定控制公司的责任。三是借鉴德国立法,建立通过提高法定盈余公积金、限制移转利润的最高数额、对损失进行补偿及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措施等事前保护措施。四是借鉴深石原则,确立非关联债权相对于关联债权的优先制度。

(责任编辑:张艳峰)

作者:单 悦

上一篇: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论文下一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