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档案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艺术档案属于专门档案的一种,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于1981年,与其他门类的档案研究相比,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笔者通过对艺术档案三十年发展进行梳理、比较,提出艺术档案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档案管理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字化档案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字化档案研究论文 篇1: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促进档案文化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档案是学院办学历史的真实记载,高职院校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升华,是档案的灵魂所在。学院秉承以“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档案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是展现学院的特色、特点及其特有的文化,从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中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档案文化的传承与校史文化的积淀相贯通,一同谱写学院档案文化建设新篇章。

【关键词】档案文化 职业教育 特色 建设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数字化档案研究——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NJSY17551)。

档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档案文化建设的支撑点,档案文化建设既是優质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高低的展现。以“职业教育”特色为抓手,突出学院自身的档案文化特色,促进档案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推动学院建成具有特色的实用新型数字档案室。

一、突出特色,传承积淀

高职院校的档案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记载了学院创建、发展的艰辛历程,是学院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不同的阶段,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在档案中有详细的记载和陈述,囊括各类科研项目成果、重大活动资料等,这些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亟待深挖。高职院校档案是高职院校办学文化的积淀,是职业教育文化的积累和发展的信息“储藏室”。

学院以“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产生的档案自然以“职业”为特色,充分实时展现出学院的精神风貌。建成灵活、丰富的档案资料库。职业院校是学术成果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双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汇聚之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所产生的档案材料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档案文化与校史文化的融汇贯通

职业院校的档案文化记载着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包括:办学过程、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和创业过程的经历。涵盖了不平凡发展历程,锻造了优良的校园风气,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档案中的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浓缩了高职院校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创业历史。显示出学院的精神风貌,对于提升学院声誉、提高社会影响力是非常有效而实用的方法和措施。校史馆的建成和展览可以让社会了解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树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对外形象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宣传途径。

档案是校园文化演变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校史文化是根据档案记载的内容,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在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发展阶段各个方面进行细化的研究。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前身是原伊盟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是2007年4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009年4月在教育部备案,由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这一历史背景下,通过获取档案记载信息,充分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师生员工的文化、传统、精神的校史文化。通过对校史等档案的宣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更树立了以校为荣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中学习时做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重要指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档案记录的信息为主题,充分展示当年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让校史文化与档案文化的价值发挥独特魅力,书写学院档案文化的新篇章。

三、建强档案人才队伍,做好“三到位”

档案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需要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强、作风过硬的工作队伍。高职院校的档案工作更不例外,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大力推进,做到“三到位”。

首先,人员力量配备到位。把好人员入口关,切实把政治素养好、专业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中国共产党员选拔到档案工作岗位上来,切实配齐配强工作力量。

其次,潜心培养教育到位。档案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党性教育和政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能力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运用实践教学、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对管档人员进行轮训。

再次,关心关爱激励到位。档案工作平时看不见,用时少不了,具体工作很枯燥、很辛苦,需要长时间与铁柜、案卷为伴,常年接触年久霉变的有害物质,存在健康的风险。需要组织给予工作人员们关注、关心、关爱,切实营造暖心、安心的工作环境。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参考文献:

[1]刘焕霞.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档案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黑龙江档案.2017(5):80

[2]田净.档案管理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档案.2016(1):79

[3]张文娟.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档案工作.2019(总第307):106

[4]罗任新.职业院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4):70

作者简介:

柴瑞(1987-),女,馆员,研究生,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事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研究、信息化建设。

作者:柴瑞

数字化档案研究论文 篇2:

我国艺术档案研究三十年发展之我见

[摘 要]艺术档案属于专门档案的一种,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于1981年,与其他门类的档案研究相比,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笔者通过对艺术档案三十年发展进行梳理、比较,提出艺术档案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档案管理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艺术档案;研究;发展

艺术档案是艺术活动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我国关于艺术档案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梳理,对于推动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艺术档案研究发展的趋势及阶段

笔者以“艺术档案”为主题,通过CNKI检索了从1981年至2013年间的文献资料,从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十年来,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形的上升趋势及阶段性特征。

以“艺术档案”为主题的具体年发文量如下图:

笔者以“艺术档案”为主题,通过CNKI检索,获得1981年至2013年间的相关文献记录共902条,其中与档案研究密切相关的有效记录共613条。

从上图可以看出,1983年以前“艺术档案”类文章很少,年发文均不足5篇;1983年《艺术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制定实施后,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显著提升,1984、1985年出现第一个小高潮,之后发文量逐渐回落;进入90年代,随着管理理念引入艺术档案,高等院校艺术档案管理意识此时也开始萌芽,艺术档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繁荣社会主义文艺”(1),艺术档案研究又出现了第二个小高潮,之后同样呈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2001年《艺术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研究角度更多样化,艺术档案的开发、数字化建设等问题成了档案人热议的话题;2005年“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后,我国的文化艺术活动更为丰富,学者们对艺术档案的关注度大幅增加,年发文量也逐年递增。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力发展档案事业写入了报告,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明确指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3),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档案事业和文化艺术发展的持续关注。随着文化艺术活动的高度繁荣和文化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档案的相关研究也必将呈现出繁茂纷呈、百家争鸣的态势。

纵观我国艺术档案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萌芽阶段:1981年—1985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艺术档案的起步阶段,共检索文献49篇。这阶段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艺术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对艺术档案具体工作的探讨等方面。虽然这期间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不多,但却为艺术档案工作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缓慢发展阶段:1986年—2004年

此阶段共检索文献239篇。这阶段我国的艺术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相关文献数量有所增多,内容有所充实,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管理理念引入艺术档案管理中,研究思路不断拓展。

3.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此阶段共检索文献267篇。这阶段正值“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的文化活动更为丰富,学者对艺术档案的关注度大幅增加,对艺术档案的研究更加深入、观点更加新颖、成果更加丰硕。

二、我国艺术档案研究发展的成就综述

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发展反映出我国艺术档案工作从无到有、逐步成熟的探索历程。在1983年以前,由于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做指导,“艺术档案”类文章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周解在1981年的《档案学通讯》第5期发表题目为《对艺术档案工作问题的探讨》的文章,第一次大胆提出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同年第6期继续以《对艺术档案工作问题的探讨(续)》为题,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在艺术档案工作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的时期是一种前瞻性的创新。

在1983年《艺术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制定实施后,艺术档案的管理有了依据,档案工作者对于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虽然此时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介绍各自单位的具体工作,但其中也不乏亮点,例如,刘淑英老师在1985年《档案工作》第4期中撰文《浅谈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区别》,第一次提出区分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不同点。在《图书情报知识》上王东明发表的《关于艺术档案的几个问题》中对艺术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有一定的探讨,这些文章在艺术档案工作初期都是一种创新尝试。

从1988年开始,艺术档案的研究内容更加充实,例如李世慧、李广伯在《档案工作》上发表的《从艺术档案的角度注视录像》、刘敏在《辽宁档案》中发表的《建立个人艺术档案的两个问题》、《上海档案》中刊登的《艺术档案在职业改革工作中发挥作用》等等,档案工作者从更多的角度发现了艺术档案的价值。

进入90年代,管理理念逐渐引入艺术档案中。例如1997年,朱爱兰在《浙江档案》发表的《现代化管理是文化艺术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国栋在《内蒙古艺术》上发表的《艺术档案管理的有序运行与利益协调》等,都对艺术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同时,高等院校的艺术档案管理意识在此时开始萌芽,例如,宫宝勤在1992年04期的《齐鲁艺苑》发表的《高等艺术院校档案综合管理初探》中,首次将艺术档案纳入了高校的档案管理范畴,并提出:“将艺术档案纳入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管理,会更好地发挥它为艺术教育服务的作用”。

到2001年《艺术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艺术档案的关注度有所增加,艺术档案的开发、数字化建设等问题成了档案人热议的话题,例如,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高红缨在2002年04期的《档案学通讯》上发表的《试析艺术档案的特征和开发利用》,将艺术档案的特征与开发利用联系起来,他提出:“艺术档案的多样性、丰富性、成套性、独特性的特征,在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始终贯穿交错体现”。

艺术档案工作者的素质问题在这一期间也得到关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高红缨在2001年7月23日的《中国档案报》发表的《当代文化艺术档案人才要素初探》中对艺术档案工作者的发展方向、人才要求做了简单的论述,并提出应培养文艺档案人才,使档案工作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另外,一些大胆的设想也被提及,例如,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彭梅玉在2003年的《广西地方志》第2期提出《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的断想》,她认为:“21世纪的世界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大,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及思想基础已经具备”,提出了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的大胆设想。

同时,高校艺术档案研究在这一阶段重新引起学者的关注。例如,2005年,临沂师范学院的潘金枝在《兰台世界》撰文《高校艺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具体要求》,将《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结合高校艺术档案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的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要求进行了阐述。2007年,张爱华在《办公室业务》第3期发表的《浅谈高校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引入了高校艺术档案研究。

2008年文化部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意见》后,与艺术档案相关的发文数量进一步提升,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档案的研究理论。艺术档案的利用问题在这一时段也得到档案人的更多关注,如张洁在2008年01期的《云南档案》发表的《论艺术档案的保存和利用》、郭季在2010年01期《档案管理》发表的《如何发挥艺术档案的作用》、王劲松在《兰台世界》2011年S1期发表的《艺术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档案的信息化问题也引起不少学者的思考,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的潘革在2011年12期的《兰台世界》发表的《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探索》,文章对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各个工作流程,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我国艺术档案研究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艺术档案30年的文献分析发现,虽然近年来艺术档案的发文数量显著提升,鼎盛时期的2012年年发文量达42篇,但与数量庞大的档案文章相比,艺术档案研究仍处于边缘位置。据笔者在CNKI检索统计,1981至2013年间,主题为“档案”的研究文献已达160588条,艺术档案仅占其中的0.38%。其次,从艺术档案文献的作者单位比较来看,研究所、档案局馆和大专院校等研究性机构撰写的相关文献较多,而对艺术档案工作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文化厅和产生艺术档案最直接、最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等发文量较少。在笔者搜索的结果当中,从高校或艺术团体角度探讨的相关文献均不足15篇,且大多数文献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大多高校艺术档案文章仅仅有高等院校之“名”,而无高等院校艺术档案管理之“实”,而文艺团体相关的艺术档案大多是对文艺团体对自身艺术档案工作的介绍,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第三,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据CNKI的搜索结果显示,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对于“艺术档案”专题研究相对丰富,华中、东北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研究较为匮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致各地对文化发展及艺术档案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关。据笔者在相关网站调查的情况看,“内蒙古、上海、江西、甘肃经省(区、市)级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省则在省艺术研究所内设立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中心,如2008年11月成立的贵州省文化艺术档案资料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全省文化艺术档案资料。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海南由省文化厅办公室或艺术处负责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指导”(4)。我国西南地区除贵州省成立了艺术档案资料中心外,其余各省均未涉及艺术档案组织机构。第四,就目前已发表的文献而言,研究的关注点过分集中,且多数文献缺乏创新,对艺术档案发展意义不大,“炒陈饭”者居多,与我国文化艺术事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

鉴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健全各级艺术档案组织机构,加大对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扩大艺术档案的知晓面是当务之急。只有越来越多人了解并重视艺术档案,档案管理者才能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艺术档案的收集并促进艺术档案的移交和永久保存。,艺术档案研究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艺术档案是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证,是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国的艺术档案研究起步至今仅三十余年,在形成和摸索阶段出现诸多问题也是必然。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艺术档案必将会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艺术档案管理者都应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时期,乘势而上,为艺术档案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周解.对艺术档案工作问题的探讨[J].档案学通讯,1981(5).

[2]刘淑英.浅谈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区别[J].档案工作,1985(4).

[3]宫宝勤.高等艺术院校档案综合管理初探[J].齐鲁艺苑,1992(4).

注释:

(1)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

(2)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

(3)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4http://www.ccnt.gov.cn/xxfb/xwzx/whxw/200812/t2008120

5_59986.html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3062)

作者:陈晓

数字化档案研究论文 篇3:

2000年—201O年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人事档案研究述评

摘要:人事档案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与个人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专门档案,一直是档案界、社会上有关部门还有个人关注的热门话题。2000年以来,人事档案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2000年—2010年我国档案学10种核心期刊所刊载的有关人事档案的论文,从数量、期刊分布、主题分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我国人事档案研究的整体状况,以期进一步推动人事档案的理论及实践进程。

关键词:人事档案;统计;核心期刊

1研究数据的获取途径

笔者于2011年4月20日,借助“中国知网”,对我国2000年—2010年人事档案研究的期刊文献报道情况进行查询。由于人事档案的特殊性,对其研究不仅局限于档案界,还有社会上的一些其他部门,比如人力资源部,因此,刊载人事档案方面论文的期刊众多。为了确保检索文献学术性价值居于较高地位以及检索数据的准确性,在检索过程中,笔者分关键词进行了多次检索。具体情况如下:首先,笔者借助“中国知网”采取跨库检索模式,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这三个数据库作为检索文献来源库,以“人事档案”为检索词,时间确定为“从2000年到2010年”进行检索,共检得论文2456篇。其中,包括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0篇。然后,笔者分别添加10种档案学核心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管理》、《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为北京大学制定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期刊名为关键词进行再次检索。如,以“(题名=人事档案)并且(来源=档案学通讯)时间为2000—2010”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得出人事档案论文在核心期刊的分布情况。

2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检索途径,对人事档案研究论文总数量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表1论文数量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核心期刊的发文量为539篇,占总发文量的21.95%,其他期刊发文量为1887篇,占总发文量的76.83%。说明社会各界对人事档案的研究众多,成果非常丰富。而且,体现的理论水平已经很高,有着相当的学术价值。另外,2000年以来,以“人事档案”为主题的硕士论文有30篇,但鲜见以人事档案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报道。同时,笔者对10种档案学核心期刊所刊载的539篇论文进行了进一步考察,统计出这些相对来说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的年代分布如表2,和期刊分布如表3:

从表2可以看出,除2001年以外,相关人事档案期刊论文呈曲线上涨趋势,2005年以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57篇以上,2006年达到一个鼎盛时期。2000年到2010年间,10种核心期刊的发文总量为539篇,平均发史量为每年49篇。这都足以说明人事档案一直是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另外,从期刊分布上看,《兰台世界》发文量最多,占到47.12%。这与《兰台世界》是半月刊有很大关系,相比于《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双月刊,其在发文量上本身占很大优势。撇开《兰台世界》,其他9种核心期刊平均发文量为31.7篇,《档案学研究》的发文量最少,为9篇,《山西档案》最多,为72篇。

从期刊论文的主题分布角度考察,如表4,相关人事档案基本理沦综合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发文量为241篇。该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人事档案的内容,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体制等内容的研究。发文量居于第二的主题是“高校人事档案”研究,如此丰富的研宄成果与高校得天独厚的具体条件密不可分。发文量居于第三的是其他主题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人事档案的部门众多,而不仅仅局限在档案部门,其研究视角也难免有所不同。发文量居于第四的是干部人事档案方面的研究。结合人事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少学者开始从法律视角探讨人事档案的相关问题,2000年以来,档案学核心期刊共刊载了23篇从法律角度研究人事档案的文献。近几年来,随着流动人员的增多,流动人员这种新型人事档案管理也开始受到关注。另外,是医院人事档案和中外人事档案比较研究的相关成果。

表4

论文的主题分布

3我国人事档案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以上,笔者根据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宏观上概括了人事档案研究涉及的几大主要方面。通过对获取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及分析,以下,笔者将结合上述涉及的主要方面,具体剖析2000年—2010年人事档案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3.1关于人事档案的综合研究。关于人事档案的综合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分析、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分析等。具体来说,朱玉媛和周耀林在《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对话录》中,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人事档案内容中存在片面、空泛、短缺、重复、不真实;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差与保管条件落后:人事档案案卷质量有待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与专业素质偏低;人事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不够。并从观念、人员、体制三个方面简单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王英玮和张秋燕在《关于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一义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r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改革:一是明确用人单位建档和管档机制:二是调整人事档案的宏观管理机制:三是建立相对人有效参与和监督机制;四是建立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的无偿管理、有偿服务机制;五是建立相对人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六是建立人事档案所有权、管理人、相对人、第三方使用人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冯湘君在《信用经济建设视角下我国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研究》中,提出我国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路径:一是修正人事档案政策定位,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二是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平衡“公权”和“私权”;三是重视人事档案记录功能,提供个人信用信息。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相关学者对人事档案的综合研究己相当成熟。从表面的“弃档”、“死档”、“一人多档”、“无头”档案等现象,总结出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人事档案内容老化,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信息需求;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环境差,管理混乱、管理手段陈旧: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多、素质低、专业技能差、服务意识不强;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分散化、非专业化;相关管理法规滞后,制度不健全。相关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并对症下药。从各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力求从实质、根源上解决问题。从宏观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到微观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和服务意识的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在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法制建设一旦完善,带动管理体制的革新,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崭新局面即将来临。

3.2关于高校人事档案的研究。2000年以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高校的扩招,高校人事档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人事档案研究的又一焦点。张江红和董树伟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事档案研究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对1978年~2007年间,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事档案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逐渐在整个干部人事档案理论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成为干部人事档案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对高校人事档案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开发利用和信息建设等方面。陈小红指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转变和更新观念,二是健全规章制度,三是开展人事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四是做好人事档案数据资料的保密和安全工作,五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队伍。

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从基础管理到信息化建设再到管理现状以及问题分析,等等,研究也比较全面。但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笔者总结出,学者们对高校人事档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人事档案层面,并未突出强调高校特质,因而,研究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3关于干部人事档案的研究。干部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档案研究的另一关注点,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包括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管理模式、改革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人民大学的邓绍兴老师对这一专题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取得了颇多成果。邓绍兴提出,改革干部人事档案业务工作,应走“量化收集、简化整理、强化鉴定(和鉴别)、细化检索、深化利用(服务)”。针对现有的过于封闭和单一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对于创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强化公务员人事档案管理: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公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员工档案可建立人事文件(档案)中心的管理模式;三是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成为体现公益性特点的人事档案代理机构;四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内建立人事档案中心。另外,关于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邓绍兴也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统一领导与规划;二是软件的开发应用要有明确要求;三是标准规范建设要常抓不懈;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学者对干部人事档案这一专题的研究比较早,也突出强调了干部人事档案相对一般人事档案的特殊性,并且,随着我国人事体制的改革与时俱进,这些理论成果对实际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是,在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理论指导还有大片空白,相关成果较少,而且,已有的成果某种程度上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4有关人事档案法律视角的研究。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学者追根溯源,从法律法规角度寻求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以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实际工作中,人事档案的更改、丢失、弃档等带来的问题,引发学者们对人事档案的所有权、知情权、隐私权等的探讨。魏勤政在《关于人事档案所有权的思考》中,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界内关于人事档案所有权的主体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人事档案所有权属于个人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缓解弃档现象;二是有利于解决人员流动时原单位的卡档案问题;三是有利于解决一人多档现象;四是有利于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五是有利于保证人事档案的客观真实性;六是有利于回答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困惑;七是有利于更好地明确人事档案的“责权利”三者关系。孙振嘉在《人事档案的知情权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造成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存的死档、弃档现象严重;人事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人事档案内容空泛等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是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当中的知情权的缺失。并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真正赋予个人和单位对人事档案的知情权:一是摒弃人事档案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传统神秘观”和“现代淡薄观”,从思想上解放。二是赋予用人单位知悉本单位员工真实档案的权利。三是解决个人查看本人档案的问题,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

我国现有的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朱玉媛和张煜在《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立法与执法探析》一文中,具体陈述了三部法律法规中关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条款和内容,并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立法、执法情况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法制建设中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填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立法空白;二是剔除立法条款中不衔接及矛盾之处;三是增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执法力度。

我国学者从法律角度对人事档案进行研究,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法律法规,相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存在着一些空白和不明确的地方,从根本上导致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诸如弃档、死档等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肃清我国人事档案所有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方面的权利问题,能极大提高广大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进而缓解甚至解决人事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很多问题。这一视角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是对人事档案实质、根源上的研究。这一视角的研究,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有待更多学者的关注。

3.5有关人事档案的其他关注点。我国关于人事档案研究的成果极其丰富,涉及范围也相当广泛。除了上述四个主要方面外,还有医院人事档案的研究、中外人事档案比较研究以及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专题研究和弃档、死档现象的专门研究,等等。黄霄羽在《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中,总结出国外人事档案管理在管理机制、机构设置和开放利用等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并提出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两点启示:一是应当适度、有效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我国现有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二是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尊重我国的国情,避免盲目照搬和机械照抄,保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特色。

总之,伴随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践的不断完善,相关人事档案的理论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理论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相信我国人事档案理论研究成果将会迎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崭新的春天。

作者:李财富 张锦云

上一篇:渔业反补贴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务员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