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滞后、文化发展机制不合理、高文化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导致的,提出有效解决途径: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改革创新农村文化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论文 篇1:

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探讨

摘 要: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状况各地差异很大,应该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要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各地的文化发展状况,深入农民的实际生活,了解他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看法,尊重农民的意愿,广泛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来,使得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这样才能让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农民生活

1 辩证看待农村现有的各种文化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形式多样,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又受着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也为人们所接受。农村文化构成复杂,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这是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对于这种情况,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农村文化冲突带来的机遇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主体优化,提高亿万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二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系,过去是城乡文化比较,现在增加了中西方农村文化比较。三是扩展了农村文化空间,吸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四是可以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更好地融合创新。五是在碰撞冲突中给本土农村文化带来压力,产生动力,加快变革。六是为本土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有利于农村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引、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各地区农村文化的特殊现状,正确的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更要注意区别对待农村地区存在的其他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主观的盲动,防止对农村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原则,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总要求。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一定要注意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将其应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来。运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来加强我们当前社会的道德教育,运用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习俗来改善我们当前社会的风气,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治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人们道德水平的下滑,抑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这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要举措。因而,加强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发挥传统文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化要有所发展,还必须借鉴和吸收外来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整体中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都可以为别的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互动,使得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能够在相互的交流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传播,不断丰富各地区的文化内容和提高各地区的文化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既注意保持和发展各地区的优势,又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在相互交流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真正有益的文化精髓能够在这一融合当中显现出来,发展壮大,并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共同具有的文化内容,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的整体繁荣。同时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更为先进的内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文化产业

所谓文化产业,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讲,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其本质特征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转换成供人们消费、享用及交换、买卖的文化商品。它是一种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幅度大、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

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本地区文化的竞争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文化既具有统一性,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在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争奇斗艳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特色。农村地区在我国社会结构中能够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由于这里的少数民族居多,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在研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宏观研讨把握中华文化统一性的同时,许多学者也注重地域文化研究,他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文化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界定。

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我国目前农村文化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还是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国家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来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像城市那样修建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的乡村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农村文化的发展不能光靠国家的投入,而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

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从而调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将会推动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农村文化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搞清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不同的文化资源要不同对待,不能盲目的进行破坏性开发。对于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应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进行产业化转化。其次,在农村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对待农村文化资源不能不加改造的按照原本形态推出。农村文化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有些还带有消极、负面的色彩,因而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的现状当作是文化底蕴,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人们当前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充分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必须对他们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和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从思想上真正的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尤其是对乡村基层干部,更要加大教育的力度,使他们真正能够具备乡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觉悟,从而主动积极地发挥他们带动作用,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只有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才能为文化建设做好思想保障,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正确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好,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培养和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具备农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依靠力量。要对基层干部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始终能够掌握最新的文化发展理论,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始终能够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文化发展的趋势。其次还要重点培养民间文艺骨干力量,积极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文艺技能。经常性的组织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使他们的文艺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它既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因而我们必须从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建立学术科研机构同基层农村合作关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学术科研机构可以选择在农村地区设立科研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和考察,从中提取可靠的研究素材,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不断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中,各地区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并推广和介绍到其他农村地区,促进各地区农村文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文化的整体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28.

[2]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6,(2).

作者:王臣

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论文 篇2:

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合理应对策略

摘 要: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滞后、文化发展机制不合理、高文化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导致的,提出有效解决途径: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改革创新农村文化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文化 有效措施

农村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概念,主要指农村现有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历经农村历史洗礼进行沉淀和磨练,逐渐被农民所接受和认可,呈現出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价值理念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1]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较为滞后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践行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出现一些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整体来看,主要包含的是倡导农民勤劳、善良、诚信、孝悌、节俭、爱国、讲情义等传统美德,其优点还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但同时也受到一些冲击,存在一些问题。

2.基础文化设施较为缺乏。

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设施较为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调查显示,除城区及乡镇附近行政村的文化设施比较完备外,较偏远、交通不便的村落则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这些行政村一般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设备,如戏台、广播、文化活动中心等。村里的乒乓球室、报刊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里的设备简单。这些场所仅有一两张桌子、几只凳子,乡镇文化中心的图书数量极少,而且陈旧,新书较少,更少一些当前农村实用的科技类书。

3.文化活动开展不足。

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三个要素:完善的文化设施、充足的活动经费、专业的指导人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设施、活动经费、专业人才缺乏,以致出现了文化活动无场所,娱乐健身无设备,活动举办无经费等问题,制约了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观念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发展困境,党和国家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30多年高速发展的巨大成就。当前,为了破解发展中的问题,厚植发展优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2.文化发展机制不尽合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存在文化机制不尽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管理机制缺失。乡村文化站主要由乡镇管理,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农村文化工作效率偏低,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缺乏交流。由于各部门之间逐渐合并,整体协作能力较低,影响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第二,投入机制缺失。由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较低,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整体上文化事业费用在各地财务支出中的占比很低。第三,评估机制缺失。评估机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落实与实施具有非常大的监督作用,但在现阶段文化机制运行中,其评估机制存在缺失,评估内容强调文化硬性建设指标,在评估方式方面没有以农民为核心,评估标准制定混乱,进而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3.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工作不同于简单的体力工作,文化的研究、挖掘、演绎、创作、表演、推广等都需要有基本文化根基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专业文化人才。由于部分地区没有真正把文化人才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置于农村文化工作大局,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进行部署落实,因此促进人才成长发展的具体措施不多。由于财力所限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农村文化人才的基本待遇难以保障,加之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欠发达地区农村往往出现文化人才引不进来,或虽引进来但挽留不住的难题。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为了解决农村文化问题,要先从思想入手,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深刻理解文化发展重要性的基层干部,为农村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经济功能愈发强大,文化产业正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领导干部应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功能。其次,领导干部要重视将文化发展着眼于改善民生。文化发展的根本意义是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民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这样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建设,防止文化利民形式化。再次,领导干部对文化的管理要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领导干部在文化管理上要有全局化、战略化的眼光,努力学习并掌握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2.强化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农村文化发展应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更多有参与和创造能力的农民,即文化农民,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文化事业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服务干部队伍。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加强对农村文化管理服务干部进行系统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有效提高整个文化工作队伍的素质。二是建立以农民群众中有文化特长的文艺骨干为基础的文化自我服务队伍,并对其进行关怀支持引导,以优惠政策帮助其稳定和发展。三是努力扶持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带头人特别是农民党员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的领头人,充分发挥领头人的引领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农民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将建立城市支援农村文化发展渠道,通过政策引导教师、艺术家、文艺骨干和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支农支教工作大学毕业生等到农村,为农村文化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3.改革创新农村文化管理监督机制。

促进农村文化健康发展,要全方位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相关部门共建的领导局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发展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地将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創新同政府机构改革有机结合,丰富农村文化站的功能,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公共文化资源的数据库,利用现代手段将文化资源面向广大农民开放。要做好监督和考核工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对搞得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搞得不好的给予一定的惩罚,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专项资金投入、文化活动开展、群众参与率等工作都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4.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要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通过完善和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推动农村文化复兴的步伐[3]。针对贫困地区农村文化设施不够完善及利用不充分的现状,应该从两方面加大完善力度:一是大力建设和妥善维护文化设施。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应通过政府扶持、群众捐赠、部门共建、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一方面制作活动版面、制度、牌子,购置音响器材、服装、图书等文化用品,进一步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尽快推动农村文化大院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贫困农村提供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策划指导、技能培训、文艺演出、咨询服务等多种文化服务及民主议事和乡风评议等文化活动的综合性文化重要阵地。二是充分有效利用文化设施。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要真正担起责任,努力立足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不要让文化设施成为一项面子工程。比如通过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团体到农村拓展服务,同时着力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各类文化人才,广泛开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活动真正贴近农民文化需求。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背景下,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转换思想观念、完善文化体系,促进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设施,不断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0.

[2]秦红增.农民再造与乡村发展——文化农民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5(2):66-70.

[3]潘家德.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9-93.

[4]李丽.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合理应对建议[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30).

[5]陈丽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理论与当代,2013(05).

作者:周长龙

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论文 篇3:

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文化冲突因文化差异而萌发。不同的物质生产及其条件、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及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是文化差异性及文化冲突形成的机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文化自身的调整与创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由冲突走向和谐。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冲突;文化和谐

张凤华(1965—),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湖北武汉 430079)

农村文化是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产品,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习俗、价值观等。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来,中国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劳动力就业、公共财政支出等经济方面着力固然重要,但农村文化发展的脚步能否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同步有特别的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问题日益显现,另一方面是只有文化上完成城乡一体化,才有实质意义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从学界研究看,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农村文化问题成为关注热点。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的描述性研究;二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视角对农村文化进行的个案研究。这些研究非常有价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矛盾及其背后的机理,分析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从文化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一、冲突: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国在计划体制下采取的“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战略,造成了农村发展整体滞后的局面。基于农村落后的事实,从现代化意义上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走向现代、与城市隔离趋向与城市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冲击到农村文化领域,原有的农村传统文化模式不能有效地规范农民群体和个体行为而陷入矛盾,农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等融合过程中必然出现矛盾和冲突。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冲突主要有:

(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冲突

农村与城市有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必然有不同质的文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来自城市文化的碰撞和冲击。

中国农业社会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农耕技术进步缓慢,社会变革滞缓。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勤劳踏实,比较关注眼前利益,胆小守旧,求安稳,知足常乐,不敢冒风险,创新意识不强,惯于守业而不敢创业。而城市市民受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侵染,加之商品交换的需要使得市民容易走出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到新的社会空间去寻求生存与发展,故城市市民独立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较强。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比较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市场经济不发达使得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这使得农民家族观念很强。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与外界联系少,农民比较孤立、分散。而城市信息灵通、交通便捷,现代化的大生产使得市民重视合作、注重人际交往、包容性强、家族意识不浓。

农业生产遵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对每天从事农业劳动的具体时间要求宽松,农民时间观念淡薄,效率意识不强,悠闲自在,从容不迫。城市生活呈现一种快节奏的状态,城市居民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较强。

商品经济是契约经济、法制经济。在城市生活,必须遵守社会秩序和各项规章制度,故市民法律意识比较强,不少市民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遇到争议纠纷,往往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如果说农村文化是本土文化,那么西方文化就是外来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广大农村也被卷入全球化的大潮,城乡一体化又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农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农村文化与西方文化这一外来文化必然发生交流、碰撞、冲突,正如亨廷顿指出:“某些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产生冲突的倾向。在微观层面上,最强烈的断层线是在伊斯兰国家与其东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在宏观层面上,最主要的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以穆斯林和亚洲社会为一方,以西方为另一方之间,存在着最为严重的冲突。”[1](P199)农村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

在中国农村,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家长制文化还大有市场。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往往是父亲 ,子女无条件维护父辈的权威和尊严;在家族中,以辈分和年龄决定人的地位,服从族长的权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动摇了封建家长制文化的根基,但封建家长制文化余威犹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后,封建家长制文化又一定程度上死灰复燃。而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推崇民主、平等、竞争的西方文化逐渐侵染农村,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中逐步接受了自主、平等和竞争观念,家庭成员平等、男女平等、自主决策与尊卑界限明确的封建家长制文化产生了冲突。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国农民长期秉承着勤俭、简朴的优良传统和“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美德。但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西方文化中的“金钱至上”功利主义思想也影响和改变着农民。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铺张浪费、炫富比阔;一些农民为了追逐个人利益,甚至损害国家利益、他人利益。“金钱至上”的西方文化与“重义轻利”的传统文化在农村交汇、碰撞。

(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

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倡导的、发挥主导作用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现阶段的主流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具有农村地域、传统、风俗及农民职业等特征的文化属于亚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下乡”的进程,农村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这两种不同品格的文化交汇必然有矛盾和冲突。

主流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崇尚民主、科学。而中国农村文明与愚昧、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共存。少数农民信仰迷茫,精神空虚,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信念淡化,热衷修建庙宇、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

主流文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倡导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如今的农村人,手里有点闲钱就凑在一起打麻将娱乐,其他形式的赌博活动也屡禁不止,因赌博造成打架斗殴、邻里不和、妻离子散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主流文化提倡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在农村仍有市场。

二、城乡一体化中的文化冲突机理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等具有不同的品格,具有差异性。差异就是矛盾,是潜在形态的矛盾,对立、冲突是由差异发展而来,文化冲突因文化差异而萌发。分析文化冲突的机理首先得了解文化差异的形成机理。

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物质生产及其条件是文化差异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它根源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孕育出不同品格的文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82)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以城乡文化为例,农业生产及乡土社会,塑造了乡土文化。构成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是不能挪动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依靠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也不能随便流动。“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3](P6)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气候的变化,春种秋收只能顺其自然,年成丰歉由天而定。农业生产及其条件使得农村文化具有勤劳、节俭、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等特质。与农村不同,“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4](P104)。城市人口主要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城市具有工业集中、商业繁荣、交通发达、信息灵通、流动性强、经济实力较强等特点,城市社会熔铸了平等、竞争、开放、法治、逐利等特质的城市文化。

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是文化差异产生的现实依据。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经过长期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P273)。而实践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多样性来自于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中介的多样性。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是异质的文化,是彼此之间有差异的文化。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产生新需求,并锻炼和改造着实践中的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6](P494),这些又进一步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

文化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也是造成文化差异性的原因之一。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其一,文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历史和现实都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未必是较高的;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马克思就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7](P51)故即使在物质生产及其条件相同的社会也可能存在差异性的文化。其二,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后人是在前人积累的文化基础上,增添新的文化要素,对文化加以改造和发展,故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仍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彼此有差异的文化在相互隔离、各自独立发展的时候不会发生冲突,但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型的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启动,又加速了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进程。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遭遇城市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等的交汇、碰撞和冲击,从而引发文化冲突。

三、和谐:城乡一体化中文化发展的趋向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交汇进而引发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文化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和条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文化自身的调整与创新,农村文化将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经过交流、交锋、交融,相互适应,相互融合,逐步走向和谐。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发展趋向是农村文化发展走向和谐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8](P22-2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但可以这样理解:城乡一体化是通过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使相对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表现在:城乡生产力分工和布局逐步优化,城乡产业发展互补;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公平分配等。城乡生产方式的一体化必然引起城乡生活方式逐步趋同。农村居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享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农村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逐步缩小。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又会引起城乡居民思维方式变革。农村居民逐渐摆脱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养成讲卫生、爱清洁、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农村文化在保持自身合理特质的基础上,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中吸取先进元素,创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和谐发展。

实践的多样性决定文化的多样性,但实践又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包含的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具有普遍性。不同类型的文化是不同环境中的人们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具有差异性,但不同类型的文化都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认识和追求,这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共通性、普遍性,故各种文化在交流、冲突中得到理解,走向和谐成为可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主流文化都是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都有着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美好追求,这些共识使得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具有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趋向。

城乡一体化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冲突打破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封闭、僵化状态,激发了农村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失衡、价值失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在文化创造中是能动的,在文化冲突中,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解冲突,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

首先,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从地域空间看,城市文化及西方文化对农村文化而言都是外来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我们要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也要尊重差异,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化解冲突,促进农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毕竟代表了现代文明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发挥城市文化的示范作用,从城市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果,建设新农村文化。

其次,科学认识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广大农村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和有益的文化资源,我们要科学认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给农村传统文化增添时代内容,在统筹城乡中建设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新农村文化。

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在文化建设中起着凝聚共识和引领导向作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农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广大农民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尚。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广大农民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广大农民的思想,这是化解文化冲突,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费孝通.乡土中国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立霞】

作者:张凤华

上一篇:牙科材料研究现状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艺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