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近几年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阐述了新疆农业面源污染中对化肥、农药及地膜的使用量情况,并按照时间顺序对环境规制进行梳理,整理出针对农业的相关环境规则制度,分析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作用,并对此提出新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1: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受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应势而出。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农业环境影响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借鉴,促进农业环境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保护;作用;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农业生产受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对农业本身也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的项目和规划进行监控,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把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从大气、土壤、水和生态方面来进行,农业环境由于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没有列入其中。本文主要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入手,对农业污染现状、污染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农业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借鉴。

1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1.1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分析固定项目实施进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再根据区域实际环境情况提出控制和预防措施,之后对区域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控和跟踪。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快速应用到农业环境保护中,可以使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1.2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

农业环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可以进行识别,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达到对农业环境的监控,促进对影响农业环境因素的了解程度,针对不同影響因素的特性找到其对环境影响的通道,进而识别各种可能对农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在识别过程中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地域环境特点、地区环境保护要求等进行多方面考虑和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识别中,农业环境是最重要的一项因素,需要高度重视。

1.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主要是根据对区域实际情况的监控和跟踪,对不同污染浓度和污染物可能产生的破坏进行预测,同时要预测出和空间的时间转换过程中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提出预防措施,达到对环境的最大保护。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一定技术来明确农业环境污染因子,通过对因子的分析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制定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的依据。通过预测,针对环境特点对不达标的项目进行防控,使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小,以达到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2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2.1农业环境污染源

2.1.1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我国农业环境染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大概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5,有2000万公顷,导致每年重金属农业生产减产大概2200万吨,经济损失达200亿元。相关调查显示,在基本农田区域,有的重金属超标达12.2%。另外,有许多工业生产后排放的石油和其他对土壤有污染的物质也在侵害农田土壤,使土壤不能正常使用。农田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使得土地退化严重,不但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也影响人们食用农产品的安全。

2.1.2水体污染 我国农业环境的水污染,主要包括降水污染、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全程灌溉的农田面积大概有360余万公顷,约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8%。黄、海、辽、淮是我国农田灌溉集中区域,也是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区域。相关调查显示,在这四大流域中的污染中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污染,主要有酚类、酯类、取代苯类、醇醚类、多环芳烃等。这些污染物通过农田灌溉进入农业用土壤,严重污染水体资源。

2.1.3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对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基本是在无形中造成巨大损害。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大气污染面积大概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有545.34万公顷之多,累计损失达1.8亿元。

2.2农业环境污染源事故

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劣,农业环境事故也呈现增多趋势,农业环境污染的隐蔽性使人们容易忽视污染本身。只有当污染超过了农业环境自身的净化力,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原生环境,使农产品减产或绝收,人们健康受到损害,才开始重视。

2.3影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一是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主要排放到农田中,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由于污水处理环节不良,使得大量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农田中,对农田造成一定的损害;二是城镇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发达的技术使工业生产先进化,但是工业生产后会有大量含有硫化物和氨等的有害物质产生,会造成大气污染和酸性、碱性的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可能会流向大气中,也可能渗透到土壤中,不管是哪种方式,都会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工业废气。与工业废水、工业生产废物等相比较,工业废气也是一个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污染源。

3环境影响评价在农业环境保护中的不完善问题

3.1农业环境保护标准不健全

农业环境保护标准是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在健全的保护标准基础上,环境影响评价才能發挥作用,才能对要评价的项目进行精准评价,才能将评价进行量化,才能保证评价的精确性,进而达到对环境质量的科学判断,为环境的保护奠定良好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目前针对农业环境保护有相关法规,但是我国工业也在快速发展中,工业生产中对农业环境产生污染的种类越来越多,污染程度在加大,危害比较大的主要为二氧化物、粉尘、重金属等,这些都没有相关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不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预防农业环境污染,通过控制措施将农业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环境影响评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作用,在项目实施中和农业环境保护中,在评价进程中,一些污染物迁移、扩散后的计算需要一些计算机模型来实现,以达到精准的对敏感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影响的计算。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重点是决策,通过决策达到预防作用。而目前许多评价方法并没有把污染物扩散和迁移加入其中,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污染物迁移扩散和水土流失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将这些都计入评价方法中,才能完善环境影响评价,进而起到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作用。

3.3控制措施不到位

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决策后,需要根据评价进行控制,以对环境承载力和不达标排放污染进行控制。农业生产环境比较复杂也比较特殊,一些污染源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工业生产后的达标污染物的正常排放不代表其对环境无污染,一些污染物积累之后就会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目前我国对污染的控制主要是处理污染物和禁止污染源,如何防止污染物和污染源进入到农业环境中,目前还是空白。

4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农业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1充分意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对农业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工业生产的排放物,所以工业生产是农业环境污染最重要因素。对农业环境保护要做的主要是防止或减少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进入农业生产用的土壤大气和水源,以提升农业环境质量。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政府和社会开始重视农业环境的安全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将农业环境评价作为其重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长期过程,主要是解决日后农业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健康生产。

4.2构建健全的农业环境保护制度

农业环境保护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标准和执行指导。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当地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和政府农业环境保护制度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建构科学合理的适合区域农业的环境保护制度,为环境评价后的控制措施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做出的环境影响报告要及时审核,将农业环境保护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来,以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4.3有针对性的制定评价和控制措施

环境保护评价进行之后,相关人员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保护和控制措施,例如,根据不同种类农作物生长时期受不同污染物影响进行分类;在研究污染物危害机理时要根据分子和细胞的角度出发;在农作物污染控制过程中,要加强农艺措施的思考,把这些都融入到农业环境的特点中,以提升控制措施的科學性。

5结语

农业相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制度中,对环境影响报告进行审批和把关,使环境影响评价重视农业环境保护,以保证农业环境的质量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要加强农業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标准的制定,对污染物、污染源和污染浓度做出量化评价标准,评价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和控制措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勇,汪力斌,李小云.农民对农业政策及其环境影响的评价——以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为例[J].生态经济,2015(02):30-33,49.

[2]王秀娟,钱凤珍,白丽荣.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以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为例[J].北方环境,2013(07):83-85.

[3]李长健,张磊,董芳芳.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农业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探究视角[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62-65.

作者简介:李燕,硕士,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李燕

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2:

新疆农业面源污染及环境规制分析

摘要 随着近几年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阐述了新疆农业面源污染中对化肥、农药及地膜的使用量情况,并按照时间顺序对环境规制进行梳理,整理出针对农业的相关环境规则制度,分析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作用,并对此提出新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规制;现状;新疆

作者简介 周子渭(1995—),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近年来,新疆农业的生产水平力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极大地增加了对化肥、农药、地膜等的投入,对新疆的农业产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农业污染问题也使得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施肥、农药以及地膜残留等对农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及地下水质污染[1]。新疆面源污染造成的破坏包括土壤性状的失衡、地下水的恶化等,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及村民的健康生活质量受到威胁[2]。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也制定了许多环境规章制度,而目前制定的环境规制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新疆面源污染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因此,笔者对新疆农业面源污染及环境规则现状进行分析,对解决新疆面源污染生态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化肥污染情况

化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为35%~45%,化肥在土壤、水体中残留或者不合理的使用严重导致了土壤的板结问题,致使土壤出现碱化、盐化的现象,对土壤造成严重的破坏。根据《农村统计年鉴》和《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表1),2007—2017年新疆化肥使用总量增加了2倍,从131.5万t增加至250.7万t,其中增长最多的为氮肥的使用量,新疆氮肥使用量从2007年的63.5万t增长至2017年的109.6万t,参照全国化肥比例来看,新疆增长速度非常迅速;全国化肥使用量水平,以2015年为转折点,2015年全国化肥使用量最高,为6022.6万t。2015年后,国家制定《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计划方案》使得全国及新疆的化肥使用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而新疆化肥使用量呈现稳步增长。2018年新疆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总用量为541.98kg/hm2,超出了安全化肥施用量225万t,是标准水平的1.7倍,新疆整体化肥用量明显超标。从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来看,氮肥使用量最多,而钾肥使用量最少,“重氮肥、轻钾肥”问题十分突出,施肥结构不平衡现象嚴重。

2农药污染情况

农药的使用可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农民的丰收,但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新疆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高毒的农药也造成了对益虫的伤害,导致病虫害的治理得不到控制。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表2),全国农药使用量在2012—2014年使用量最高,最高达180.69万t,随着农药的品种及效果的增加,新疆的农药使用量也迅速增加,从2007年的1.66万t增加至2017年的2.77万t,2014年新疆农药使用量高达3.04万t。2015年国家颁布《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使得全国农药使用量得到缓慢控制,我国农药使用量呈现下降趋势。

3农用地膜污染情况

1979年,地膜栽培技术便开始被新疆引进,除了少数农作物不使用地膜覆盖,如小麦、杂粮等,大多数农作物都采用地膜覆盖生产,新疆成为农膜使用最多的省区。新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因地膜使用量的提高造成了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的大幅度增加。2007—2017年新疆地膜使用量从12.47万t增加至21.95万t,2017年地膜使用量相比2007年增加了近2倍;其中2015年新疆地膜使用量最高,达23.15万t(表2)。据调查,新疆农田地膜的残留率高达25%左右,残膜的污染造成新疆农田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严重威胁了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疆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区域[3]。为切实解决地膜污染问题,2016年5月,新疆施行了《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其中规范了农田地膜的使用厚度(≤0.01mm),农户所使用的农田地膜覆盖薄膜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地膜参数,且废旧农田地膜必须按照要求回收处理。2018—2019年地膜回收率达76.04%,地膜回收量为12.77万t,新疆地膜回收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4]。

4环境规制情况

目前我国环保法律已经有10余部,1971年“环境保护办公室”在我国正式批准成立,1979年在我国先后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环境保护法(试行)》[5]。总体而言,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比较早,但是针对农业污染治理问题的规章制度很少。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注重度的提高,在1989年,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其中便针对农业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意见,要求各级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合理規范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6]。但并没有直接针对农业污染提出治理,从1993年颁布《农业法》开始,直接针对农业污染防控的规定逐渐增多(表3),并且涉及的农业污染类别也不断增加,增加了有关薄膜使用的治理问题,使用农用薄膜的农户应该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地膜残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997年国家发布了《农药管理条例》,针对农药使用问题也提出了方针,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制定的农药规定,在农业生产投入时做到正确配药及施药,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年,国家环境保护部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控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土地防治的实施意义和具体工作措施等作出了规定。我国虽然对土壤污染治理问题有了重视,但在2010年才开始对水源污染问题中农业污染问题进行补充加强,2010年修订了《水土保持法》,其中增列了严控化肥农药使用以及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规定[6-7]。

2014年修订的《中国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第48、65条规定政府应当派遣技术指导员对农户农药、化肥生产投入品的正确使用进行指导。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提到了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对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进行正确使用,并及时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回收治理,防止对农业面源进行污染。正是由于2015年对化肥和农药的污染都施行了具体的治理方针,从2015年开始,全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得到缓慢控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农用土地及其土壤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的检查进行了严格防控面源和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污染治理[8]。2017年颁布了《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农药使用量进行严格的限定,对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也提出禁止使用的规定,明确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并预防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规划以来,我国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任务作为目前发展农业经济的一项战略任务,并针对此任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针。在“十二五”期间,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意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检测土壤农作物施肥质量的配方施肥工艺和施肥处理方法等施肥技术应用规范》)也相继出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将环境治理问题作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应当加强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十三五”时期,中国将“绿色”定位为“发展理念”,农业部门成为这时期绿色增长的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就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无专门规定,并且各环境规则的法律中限定内容具备局限性,势必导致相关部门多头监管、分散执法和职责不清等实践问题[9]。在新疆的连队里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更没有专门针对关于土壤污染治理的管理机构设置,在新疆只有每年每季度才会多农户进行一次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在强制性的罚款制度中,农业环境法律制度缺乏过程管控,由于各村民之间的互相掩护与包庇,加上监管力度的不规范性,也使得污染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时环境规制中也只强调造成污染的要按规定处罚,却并没有规范制度具体的惩治救济措施。因此,应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制定一套完善具体的规范惩治治理制度,针对明确的污染行为提出具体要达到的目标任务,增强监管力度,并进行环境治理改善情况考核绩效评价,对每年每季度完善情况进行评估,狠抓重点领域,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5对策

我国目前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所制定的环境规制较少,政府对农业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相比工业来说要低,在环境资金投入方面政府的补贴力度强度也不大,而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空间却很大,环境规制的健全也有待完善[10]。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5.1明确制定农业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的环境法规,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明确的方针政策,应当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章,围绕农业污染防治问题设置考核指标,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督的作用[11]。而环境规制执法体系失效是造成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应当明确部门及地方政府的职责,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命令强制性惩罚制度的监控。严格依照环境规章制度的规定,认真落实环境规制的每一条例,同时加强监管力度是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环节。

5.2增加农业污染治理投入,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构

目前新疆只有个别地区有独立的环境保护机构,且环境保护机构并不健全,在对环境保护工作安排的人员力量上也较为匮乏。缺乏农业环保的专项事业经费,没有系统的信息传导机构,也造成政府下达及掌握环境污染信息与农户接收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应当增加农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环境保护机构,落实到每一个特别是污染较重的典型区域。构建能及时有效处置农业污染的执法行动机制,以及对环境执法机构执法情况的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促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监测和监管力度。

5.3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培训,提高农户的环境素养

充分利用媒体及团队例会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对农户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农业污染防控、绿色生产方式及绿色生产技能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相关接受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提升农户的环境保护素养,切实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各项路线方针和基本原则,将农业可持续利用理念深入农户群众的内心,同时引导农户保护生态环境,发扬生态卫士精神。通过综合措施,提高农户土壤污染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和加强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参与力度。

参考文献

[1]金山.新疆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23(4):56-59.

[2]秦天,彭珏,邓宗兵.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规制与公民健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4):91-99.

[3]哈尔克木,张新华.新疆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5(6):77-82.

[4]新疆废旧地膜回收率达75%以上面源污染治理初步取得成效[J].蔬菜,2019(12):62.

[5]张弟.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规制研究[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28-32.

[6]蔡守秋.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的主要领域[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1-6.

[7]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J].改革,2016(3):84-93.

[8]傅晶晶,赵云璐.农村环境法律制度嬗变的逻辑审视与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8(5):32-42.

[9]席利卿,彭开丽.环境规制对产业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综述[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27(2):65-70.

[10]李元吉,王有强.我国农业环境侵权行为的类型化及法律规制[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4,29(6):101-105.

[11]苏海英,秦晓辉,周明冬.新疆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14(2):51-52.

作者:周子渭 马琼 侯玉龙 岳东芹 姚心雨

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3:

地方环保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以贵阳市地方环保立法实践为例,分析我国地方环保立法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地方环保立法中仍然存在不少空白,同时,还存在立法缺乏明确统一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未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以及针对农村的环保立法工作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环保立法 贵阳市 生态文明

地方环保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的立法是地方环境立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生命力,各地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所立之法基本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贵阳市为例,作为全国闻名的“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规模环城林带,其对“森林、树木、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数量就很多,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经过了多年努力,各地在地方环保立法方面始终围绕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来进行,在环保立法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贵阳市循环经济立法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开创了全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先例。贵阳市结合自身多年来建设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努力,于2004年11月1日年制定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系全国最早的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后来国家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其他地区的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如《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无不受该条例的影响。

各地的地方环保立法工作也勇于创新,推动了环保立法的发展。如在生态补偿方面,学界公认其是重要的一个环境保护制度,但相关的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均显滞后,贵阳市制定了专门的《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也有体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贵阳市的环境保护立法还与制度改革等紧密结合,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宗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如以水污染防治管理为例,贵阳市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专门成立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制定了《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行政处罚委托暂行规定》,通过委托行政处罚的方式,将市、区(市)两级环保、规划、建设、农业、水利、林业绿化、卫生、交通、城管、旅游等部门涉及两湖一库管理范围内实施与保护水资源环境有关的行政处罚,委托给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统一行使。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管理体制避免了多头管理、利益分割的局面,对于保护贵阳市的饮用水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然,上述规定是否违背《立法法》尚值得商榷,但该类地方立法的规定在贵阳市司法机关得以迅速贯彻,其起到的实际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地方环保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地方环保立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如贵阳,已经基本建立了特有的生态城市法规体系,但毋须讳言,各地的地方环保立法尚存在众多不足之处。

立法工作仍然存在空白之处。以循环经济立法为例,贵阳市仅有一部《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纵观日本、德国、美国等循环经济先进国家的立法,都是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系统。以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日本为例,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其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专项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及《食品回收法》,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这也保证日本成为了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①

立法缺乏明确统一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环保立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有一以贯之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以贵阳市综合性的生态立法《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和《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为例,前者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了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后者第一条和第四条体现了该条例的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但对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的表述都较为啰嗦、复杂,仅仅是对于中央立法的简单照搬,并没有明确具操作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未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公众参与得范围狭窄、规定简陋,公民主动行使或激励公民主动行使基本环境权利得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不足;缺乏促进公众参与得配套制度;立法上欠缺对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对规定;缺乏政府职责、申请调查、提起诉讼等保障公众参与等措施规定;公众参与欠缺有力等司法保障。②现行国家立法对公众参与机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善,各地纷纷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来进行弥补,但仍有不足。比如《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第二十五条关于环保公益诉讼的规定就是具有突破性的规定,对于环保公益组织(NGO)提起环保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其基本上也是对公众参与国家立法的稍详细的表述而已,关于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配套制度、法律责任、司法保障等方面仍然无法得到落实,公众监督自然也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针对农村的环保立法工作薄弱。目前,全国并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保护虽有涉及,但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其他如《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但是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在组织实施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目前唯一一个针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计划,还未上升到法律层次。目前我国地方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颁布了省级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这些省级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内容差异并不大,着重点是农业生物的环境因素保护,未把农村、农民、农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来关注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贵阳市也一样。

地方环保立法完善建议

以明确的立法目的统一环保立法工作。世界各国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方面并无不同,但就终极目标而言,多数国家主张环境法的最终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的健康,其次才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即“目的二元论”。我国《环境保护法》采用的即是“二元论”。当然,有的国家,如日本、匈牙利等法律规定,环境法的唯一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即“目的一元论”。③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贵阳市提出了“环境立市”、“不与发达地区拼GDP,要与发达地区比生态环境”的口号。但其实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将立法目的突出出来,并以“环境优先”作为地方环保立法的基本原则,明确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时,必须保护环境而不是发展经济。这样,才足以真正体现贵阳“环境立市”的特色,彰显建设生态城市的决心。当然,在确立环境优先指导原则后,在相应的制度中应当体现这一原则。比如,国家一直提倡的绿色GDP核算就应当从各地方逐步推行。

强化公众参与及监督机制。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贵阳市民的环保意识相当强烈,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基础。地方性法规对公众参与程序保障机制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知情权、信息公开。地方立法可以先行一步,对环境信息公开的实体内容和程序保障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二是明确监督、检举、控告、征求公众意见的实体内容,并着力完善保障实现上述权利的程序性规定。如建立环境保护监察员制度,在中央立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目前吉林、湖北、福建等省都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确立了该项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创新对于充分发挥群众作用,营造政府负责、公众广泛参与的环保监督新局面是十分有效的。

加强农村环保立法。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在组织实施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目前唯一一个针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计划,但还未上升到法律层次。在全国性的农村环保立法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各地应及早进行农村环保立法,控制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农村优美的环境。贵阳市也应尽快制定《贵阳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作为贵阳市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规,就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做出安排。

总之,除上述建议外,各地方环保立法应在进行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强立法工作,填补立法空白。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环保协调(联合)立法的探索工作、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经济手段等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开展。(作者为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为作者参加“贵州省教育厅2008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贵阳市地方环保立法及司法实践研究2010年6月结题”中独立完成的部分成果,项目号:08QN010)

注释

①毛如柏:《论循环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②常纪文,杨朝霞:《环境法的新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12~416页。

③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作者:臧兴东

上一篇:情景会话教学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影视广告剪辑艺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