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律论文

2022-05-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保护法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企业是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但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最关键的主体。企业履行環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和责任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性社会意义重大。

第一篇:环境保护法律论文

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初探

摘 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环境法治发展的方向。然而,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治建设已不能满足于实际需要。尚存在诸如公众参与权不明确,参与范围有限,环境信息公开存在诸多限制等现实问题,民众的相关权益也难以保障。故应当尽快建立煤矿环境保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关键词: 煤矿环境保护;环境权益;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

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吴鹏(1981-),男,安徽淮南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Brief study on the legal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oal mine

WUPeng

(School of Civil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Laws,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oal mine; environmental right; public participation; opennes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一、公众参与是实现采煤地区公众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

环境权理论是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是公民环境权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权天生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以及排污权的侵犯,也容易受到政府权力的不当侵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方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排污等活动是公民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没有资源的利用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连公民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同样,在公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然产生排污的问题。因此,获得自然资源的利用权和排污权是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两项基本人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这两项具体权利的实现又可能导致侵害公民另一项基本人权,即其环境权益的后果,这就会使不同利益体之间产生矛盾。通过公众自己参与到环境利用及保护的各项活动中去,可以避免权利的滥用,充分发挥协商作用,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实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缓和因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环境法律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克服政府由于缺乏制约而造成权力滥用带来的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减少政府决策不当等“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

煤矿在开采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问题,煤炭开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直接污染也有间接污染,既有化学污染又有物理污染,还有生物污染。以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例,目前,采煤造成的塌陷已成为制约淮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据统计至2007年淮南市塌陷区(不含九大地区)已达15.42万亩,因此受损耕地11万亩,受灾人口达19 817户,至2007年底,搬迁安置居民5 040户。重度受损房屋占受灾房屋的40%[1]。此外,道路(桥涵)、供水、供电、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给当地人民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灾难。诸如此类,民众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流失,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就业率下降,社会矛盾激化等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一方面需要公众能够及时的参与到煤矿环境保护的全过程中去,通过法律规制将公众的环境权益维护和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求政府能够提供公众及时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权利的途径;能够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实现公众应有的权利,并保证义务人能够及时履行相应的义务。公众有话可以说、有委屈可以诉、有苦难可以解决,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公众参与煤矿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也在于实现社会的民主进步以及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公众参与煤矿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

二、公众参与煤矿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煤碳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煤矿环境保护对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煤矿所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现有煤炭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煤矿环境保护的规定较为笼统,在公众参与煤矿环境保护相关权利的明确、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公众参与范围等方面更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 煤矿开发相关法律中公众参与权规定不明确

目前国际公认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公众的知情权,决策过程的参与权、决策权,获得司法救济以及获得补偿的权利。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和一些单行的法律文件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题做了规定,但是并没有明确公众参与权的概念及其内容。在我国现有的有关煤矿管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中更鲜有类似规定。一些规定即使赋予公众监督检举权却没有落实监督检举的具体办法;现有法规在赋予了矿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权的同时,却将公众参与排除在煤矿环境保护行动之外。同时,现行各种环境保护立法均未设定公益诉权,使普通不少公众丧失了通过司法途径救济其环境权以及通过诉讼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控告检举权、协助公务权、程序抵抗权、救济权等权利的缺失使我国环境公众参与权与各国通行的公众参与权内容及范围要求相去甚远。

(二) 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

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是公众顺利获得环境信息、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同时也是保证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实质要求。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企业对于环境信息的垄断是公民获得环境知情权的最大障碍。依据现有的《政府信息公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政府和企业均具有环境公开的义务,公民也具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公民在获取煤矿环境信息的过程中却往往难以获得真实、客观的煤矿环境信息。

首先,公开环境信息的主体理应包括环境行政机关与企业,即义务主体。虽然《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在第二章“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中对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政府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只将环境行政机关作为信息公开的唯一主体,这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不相符的。当前,环境信息公开主体范围扩大己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理应包括:有义务公开环境信息的政府、企业和有权利获取环境信息的“任何人”。这些人也应当包含环境信息的监测等事业单位。但这些事业单位却往往不在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内,使得一些重要环境数据无法直接公布于公众。因此,公众无形中缺少了获得环境信息的多种途径。同时,基于环境问题本身相当复杂,政府在公开环境信息过程中也常以国家秘密等理由予以设置种种限制,这将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最终导致公众对公开的环境信息不信任,从而不利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真正落实。因此,煤矿环境信息真实性、客观性大打折扣的同时也使得公众在获知相关煤矿环境信息的途径不畅。

其次,作为公开环境信息的另一义务主体——企业,现有法规也仅将其限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其他可能会同样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企业没有作如此的要求,这样就势必导致与居民生活环境有关的工程建设知情权、决策信息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居民无法得知具有高环境风险的企业的环境信息。这种规定无疑会放纵那些在生产中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和有其他影响环境行为的企业,从而为环境污染和环境事故埋下隐患[2]。由此,煤炭企业作为环境信息公开另一义务主体却往往难以自觉公布自身的环境信息,为公众煤炭环境信息知情权的获得制造了又一障碍。此外,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仅仅规定商业秘密作为例外情形,但“商业秘密天生具有的秘密性使其所有者易成为拒绝公开信息的理由,它往往成为环境信息公开的障碍。”[3]并使得煤炭企业加以利用回避敏感的环境信息的公开。

再次,《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种类和形式。但是对企业等其他单位或组织环境信息公开的种类和方式并未予以相应规定。使得煤炭企业难以保证真实、客观、自觉实时公开相应环境信息。公众获取煤炭环境信息的途径也大打折扣。

(三)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范围不明

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五条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该法第十八条同时规定“国家规划矿区的范围、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的范围、矿山企业矿区的范围依法划定后,由划定矿区范围的主管机关通知有关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可见,现有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均以政府为主导,从矿区的规划、批准再到设立的全过程没有一个环节要听取公众的意见,这也导致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是主角,公众既没有参与的必要也没有参与的可能,政府的“公告”就可以决定一切,公众参与矿区的环境保护既没有划定范围也没有任何的程度可言。2003年的《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第六条规定:“听证参加人包括拟听证事项经办机构的指派人员、听证会代表、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等。”现有法规下,听证参加人的范围也仅仅限定在当事人。而实际上公众参与应当包含了预案参与、过程参与、末端参与和行为参与,也应当包含了事后的监督,并且参与者的范围也是广泛的。此外,虽然2009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颁布规定了监督管理的问题,但其监督主体仍然还是政府相关部门,公众参与的条款还是没有出现,其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而且其检举控告的范围也仅仅只限定在针对违法行为上。综上可见,在我国现有矿区资源管理体制下,广泛的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将无法实现。

(四) 公众参与的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主导模式,形成“环境保护靠政府”的片面理解,把公众排斥在环境保护领域之外,造成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意识一直比较薄弱。近年来,虽然公众参与制度逐步建立,但由于相关信息难以充分获得、参与的效力和参与的程序没有保障机制,依然难以调动起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总体来看,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情况可以概括为:情绪虚高,即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的表面化、功利化;呼声虚高,即政府和媒体对于公众的环保科普依然是缺乏的,公众没有正确的了解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代价高,即政府费劲宣传,但出了事公众反映了又治理不了,公众逐渐丧失环保参与的兴趣和信心;社会效益低,即由于政府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锐减,许多民众实际持观望态度,对一些环境事件无法做出正确评价,导致国家环境政策得不到公众的响应[4]。这些问题在煤矿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中也普遍存在的。

三、煤矿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权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 明确规定煤矿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权

首先,从实体角度,建议制定专门的《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明确规定公众享有煤矿环境保护参与权,赋予公众煤矿环境保护知情权、决策过程的参与权、环保组织结社权、获得司法救济以及获得环境补偿等权利;要明确规定公众在参与煤矿环境保护中有获得赔偿、补偿以及获得奖励的权利,鼓励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决策;建立煤矿环境保护公益基金,为公众参与矿区环境问题或提起诉讼提供物质支持,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在排污费、资源税、罚款等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项基金)、环保组织募捐、社会支持等方式获得。其次,从程序角度,考虑在《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中明确规定公众享有通过诉讼维护公众环境利益的诉权。

(二) 构建合理的煤矿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扩大煤矿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的范围。除相应政府部门要建立煤矿环境信息数据收集的专门机构,定期公开煤矿环境信息数据外,还应当在《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中明确规定煤炭企业及从事相关环境信息监测和管理事业单位均应当公开其掌握的环境信息。

其次,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范围。一方面在规定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形时,规定煤炭环境信息是否是国家秘密应由专门的国家相关部门审核并予以确定,煤矿环境信息中确属国家秘密的部分应当不予公开。另一方面,同时在充分保护煤炭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要求其公开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信息及污染物信息。企业的主管部门及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强制企业设立环境信息数据库,随时向社会公开,并保持按时更新。煤炭企业不得擅自决定某项环境信息是商业秘密,拒绝公开。企业认为是商业秘密的应当举行相应的说明会,说明会应当不公开进行,但说明会的结果应当公布。说明会应当由政府聘请的专家、法律专家、环保专家及申请公开信息方与被申请方企业代表参加。会议的决议应当成为信息公开与否的依据。确定应当公开的信息应由政府强制其公开。再一方面,企业的诸如水污染信息,煤矸石带来的空气污染信息,采煤塌陷带来的土地污染等信息不应属于商业秘密。这类信息应当无条件予以公开。

再次,煤矿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形式应当予以明确。煤矿环境信息公开的种类除依据《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规定公开的范围外,还要依据煤矿环境信息的特点重点公布相关信息。一方面造成煤矿环境破坏的因素主要分为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粉尘、岩体移动、矿井热、噪声七种,因此,煤矿环境信息应当包含这七种信息的具体参数及其危害形式。另一方面,煤矿环境破坏的结果应当包括了地下水的污染、地面塌陷、有毒气体的外泄污染等等,按此划分煤矿环境信息的公开应当把污染的途径、程度、范围污染源等信息;地面塌陷产生原因、范围、可能产生的危害、受灾人群的安置和赔偿情况等信息;以及环境信息申请方感兴趣的其他环境数据予以公布。煤矿环境信息的公开形式可以多样化,媒体是现有信息公开最为快捷便利的途径,因此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应当将相应环境信息公开在企业网站上,通过网络回应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的咨询。煤炭企业还可以通过发行定期的环境信息通报向社会公布其环境信息情况。总之,煤炭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获取和公布技术的便利及时向社会公布自己的环境信息。

(三) 明确煤矿环境保护之公众参与的范围

未来的《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应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矿区环境保护的具体范围。首先,应明确规定在煤矿矿区环境监督管理、煤矿矿区规划、煤矿矿区修复等主要制度中都应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应包括:重大煤矿矿区环境决策;煤矿矿区规划的制定;煤矿煤矿矿区建设项目的论证、实施;生态工程的论证、实施;煤矿矿区行政处罚的决定与执行;煤矿矿区行政许可的设定;煤矿采矿权的设定;煤矿矿区生态补偿决定、实施;煤矿矿区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等等。其次,公众参与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于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还应当包括对于煤矿的规划、采矿许可的设定、采煤地区生态补偿、煤矿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煤矿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罚与执行的全过程。使公众参与从当前的末端参与向包括预案参与、过程参与、末端参与、行为参与的全程参与扩展。

(四)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煤矿环境保护

首先,完善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使公众能通过参与使其自身利益得到充分的表达与保护,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应当建立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奖励制度,给予参与煤矿环境保护的公众适当的物质补偿以示鼓励,使参与煤矿环境保护的公众除了可以通过诉讼等途径获得经济补偿、赔偿之外,还能够通过物质方面的补偿获得参与的相应利益以鼓励公众参与煤矿环保活动。第三,鼓励环保组织参与煤矿环保活动,改变以往环境问题由政府独自承担的观念,发挥公众的作用共同解决环境问题。鼓励公众设立各种环保组织,保护环保组织的权利,加大对环保组织的扶持力度,让环保组织承担起宣传环保、支持公益诉讼、为环境保护募捐、配合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政府环保工作等责任,以此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明.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研究[J].发展研究,2009(1):61.

[2]严育恩.论《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26-28.

[3]王灿发,崔赟.论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例外情况规定[J].环境保护,2008(17):59.

[4]宋欣洲.环保公众参与的三高一低[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3):41-43.

[责任编辑:范 君]

作者:吴鹏

第二篇:浅析企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

【摘要】企业是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但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最关键的主体。企业履行環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和责任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性社会意义重大。本文从法律角度着眼,分析了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含义、依据、现状,并用案例来说明司法实务中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承担和履行。

【关键词】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含义;依据;环境保护

一、企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总和,源于20世纪初美国关于企业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的理念。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三个方面:经济责任、政治文化责任和环境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方面,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致力于维护环境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事关每个社会组成部分的普遍利益。现如今,运用法律规制人类行为,使人类行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起来已从理论认识走向现实立法。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所以环境立法的发展来看,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已从企业环境保护道德责任逐步发展为企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环境保护法律责任是企业目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形式。

二、企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依据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一个社会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最大利润,消耗着属于全社会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也破坏着全社会生存环境,这些都是企业获得经济利润时,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根据社会公平原则,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而且要对环境负责。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成本和盈利状况外,也要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考量。资源是有限的,维护所在社会的环境,并做好节能减排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符合社会整体对企业的合理期望,不但不会分散企业的精力,反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

(二)公民环境权

环境权是自然人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也就是说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它是人权的一种。企业利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发生,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公民环境权的保护越来越为公众所知系。公民的环境权和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法律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环境权。

三、企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现状

2015年新环保法在突出强调政府的环境监管责任的同时,秉持“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的理念,主要从行政处罚(检查、查封、扣押、拘留)和公益诉讼等方面强化了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从此不难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都偏重环境责任的惩戒功能。罚款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新环保法注重用重罚来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而企业则逃避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损害后的修复责任。《民法典》规定的10种民事责任形式中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都能适用于环境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是环境民事责任中应用最广泛的责任形式,环境侵权责任多以赔偿损失的形式承担。我国环境侵权中“赔偿损失”这一民事责任的承担,严格遵循着传统民法中的同质赔偿原则,即民事侵权所致的损害赔偿以受害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为标准进行赔偿。而在环境侵权事件中,受害者往往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依据同质赔偿原则获得的赔偿却非常有限,侵权责任法的预防功能无法实现。鉴于此,有学者建议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使受害者通过惩罚性赔偿弥补潜在损失,以实现社会实质正义,切实发挥法律的预防功能。

下面以中华环保联合会、金华市绿色生态文化服务中心等与湖北雄陶陶瓷有限公司等大气污染责任纠纷((2019)鄂01民初6127号)为例,来说明司法实务中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承担和履行:

雄陶陶瓷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向大气排放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是湖北省重点排污单位,但雄陶陶瓷公司却未采取有效措施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定在标准限值内。华特安泰公司主要从事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类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集成安装和运行维护服务,雄陶陶瓷公司向华特安泰公司购买3套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由华特安泰公司安装并提供运行维护。华特安泰公司在运行维护监测设备期间使用管理员权限篡改数据使其达标,向雄陶陶瓷公司告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方法。此后雄陶陶瓷公司多次违反规定,对污染源监控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修改、增加,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雄陶陶瓷公司长期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以及华特安泰公司帮助其篡改数据逃避监管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以及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金华绿色服务中心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1.判令被告雄陶陶瓷公司在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前停止生产;2.判令被告雄陶陶瓷公司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使污染物排放符合限值标准,消除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危险;3.判令被告雄陶陶瓷公司和华特安泰公司共同承担因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损失及生态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819822.36元(2016年9月19日至2017年6月26日);4.判令被告雄陶陶瓷公司和华特安泰公司就伪造监测数据、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在湖北省省级媒体湖北日报上公开道歉;5.判令被告雄陶陶瓷公司和华特安泰公司承担本案评估和鉴定费、专家咨询费,及原告金华绿色服务中心律师费30万元。本案当事人围绕诉讼请求依法提交了证据,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了证据交换和质证。

法院在查明了基本情况之后作出如下判决:被告湖北雄陶陶瓷有限公司、武汉华特安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赔偿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失;共同支付合理费用;在湖北省省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下面着重讨论湖北雄陶陶瓷有限公司、武汉华特安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应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1、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的诉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行为,原告可以请求被告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其中,停止侵害是要求加害人立即停止其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形式,主要适用于环境污染、破坏的致害行为正在持续进行的状态;消除危险是要求侵权人消除因其行为给他人合法权益带来的危险,即危险已经形成,但危害尚未发生的状态。本案中,雄陶陶瓷公司在危害结果造成后,重新委托了在线检测设备的运维公司,并对有关污染防治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当地环保部门也证实近年来雄陶陶瓷公司在线检测设备运行正常,且在高频次检查中未曾发现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因此,两原告要求判令雄陶陶瓷公司在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前停止生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使污染物排放符合限值标准、消除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危险的请求,事实上已经实现,本案中已经没有判决被告“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的必要。

2、赔偿损失的诉请。被告雄陶陶瓷公司、华特安泰公司的行为已经造成环境损害,应当赔偿环境污染损失。根据《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的规定,虚拟治理成本是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治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支出,利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计算得到的环境损害可以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依据。

3、赔礼道歉的诉请。赔礼道歉属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被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被告雄陶陶瓷公司、华特安泰公司的行为造成环境损害的同时,其行为影响了社会公众享有美好生态环境的精神权益,造成公众精神利益上的损失,故雄陶陶瓷公司、华特安泰公司应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原告请求被告雄陶陶瓷公司、华特安泰公司就其违法行为在湖北省省级媒体公开道歉的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应当予以支持。

4、承担合理费用的诉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原告请求被告承担检验、鉴定费用,合理的律师费以及为诉讼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綜合考虑原告中华环保联合会先行起诉及出具专家意见等工作,以及案件性质、办理难度、工作方式、交通方式等,法院酌情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宋峰.我国企业社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J].经贸实践,2018(04):15-16.

[2]周丽.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J].中外企业家,2015(28):158-159.

[3]徐静.论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特点及构成要件[J].科技视界,2011(04):14-17.

[4]崔彩娜.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03):53-55.

[5]戚小乐.新《环境保护法》对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发展[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4):122-124.

[6]罗莉娅,杨旖.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0):163.

[7]参见中国裁判文书网:(2019)鄂01民初6127号.

作者:项梦佳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摘要: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文中主要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以及环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权利和我国的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保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农业生产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充分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1 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与之有关的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密切相关的所必须的土壤、森林、草原、空气、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从目前我国农业生长的环境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等造成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2 土地沙化

由于森林采伐、植被或者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而形成的土地沙化现象。

1.3 盐渍化

由于浇水不当或者不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盐分过多,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1.4 贫瘠化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肥质下降,造成土地不肥沃现象。

1.5 沼泽化

由于长期向土地排放水,使水长期积蓄于土地导致土地泥泞无法利用的现象。

1.6 地面下降

指由于长期抽用地下水导致的地面下降现象。

1.7 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生活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改善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更需要广大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环境保护变成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作为农民,有义务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能实施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还应当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行治理。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也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2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对于农业环境来说,其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要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用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2.2 “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3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环境中排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排施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有关资料。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排放的去向等。

2.4 排污收费制度

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并用于污染防治。

2.5 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指以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在一定时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的。

环境保护法除規定上述制度外,还规定了防止境外污染转嫁制度、自动应急措施与强制应急措施、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制度、禁止国内污染非法转移制度等。

3 环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权利

《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行为人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因此环境污染的受害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行为人给予赔偿。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时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4 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水土流失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它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引起局部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环境的容量,加剧了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我国颁布实施了《水土流失法》。

4.1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预防水土流失的义务与责任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义务参加政府组织的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轮封放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不得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2)不得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开垦种植农作物;(3)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沙土流失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4.2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权利与义务

(1)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应参与政府组织的对禁止开垦25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耕地的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可以承包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治理,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按合同约定继续承包。

作者简介:贾春梅(1968-),女,汉族,吉林大安人,就职于吉林省大安市环境监测站,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保护。

作者:贾春梅

上一篇:英语教育硕士论文下一篇:数字标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