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2024-04-18

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精选8篇)

篇1: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环境污染法律涉及讨论

赵欣然

摘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增设的新罪名。目前,法学界对本罪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试就本罪的构成要件、本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等作一些探讨。

关键字:环境污染、法律、相似犯罪。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338之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为了正确认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本罪的构成要件。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

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侵害客体,在研究中歧见纷呈。有人主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和国家为保护环境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以及公私财产权、人身权[1]。有人认为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2]。还有人认为是国家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秩序[3]。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的特征,既有合理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属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污染环境犯罪,本罪的客体除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以外,主要侵害的客体为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国家为了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条例》等法律、法规。违反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行为,即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的侵犯。除此之外,笔者以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还严重侵犯了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4],虽然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但在《宪法》第26条关于环境方面的规定和《环境保护法》第1、第6条的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实质内容与环境权是一致的,而且举国上下正实实在在的享受着由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所保障着的环境权益,一旦有犯罪分子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也就侵犯了公民实际拥有的环境权。因此,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益都是重大污染环境罪所侵害的客体。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而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的客观方面的内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观方面则囊括了以上三项内容。

1.危害行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这里的违反国家规定并未存在于《刑法》本身中,而是体现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或命令里。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禁止向水体排放或倾倒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高、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防护的规定和标准;排放含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能排放等。如《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应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等。又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处置的活动;禁止混合处置属于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等等。行为人违反上述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就是本罪的危害行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具体行为方式为排放、倾倒和处置。所谓排放是指把各种危险废物直接排入土地、水体、大气的行为,包括溢、泄、漏、跑等;所谓倾倒是指通过车、船、航空器或者其他运载工具,向土地、水体、大气倾倒危险废物的行为;所谓处置是指以焚烧、填埋或者其他改变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

2.行为对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行为对象是危险废物,具体包括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所谓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放射性的废物是指放射性元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放射性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是指含有传染病病菌的污水、污物、粪便等废物的统称;有毒物质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为生物摄入后能导致生物或其后代行为反常、遗传异变、生理机能失常、机体变形或死亡的物质;其他危险废物则是指上述列举之外的,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一般废物不能成为本罪的行为对象,如行为人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的是一般废物,则不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3.危害结果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为结果犯罪,构成本罪客观上要具备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即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加以认定,如该行为造成重大环境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则构成本罪;如该行为仅造成一般环境污染事故则不构成犯罪,应依照环境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根据刑法第338条规定,可将“严重后果”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二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如何认定“严重后果”,其标准刑法未予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未作出司法解释前,可根据司法实践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年颁布的《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作判定,该办法按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危害程序,分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等四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由于污染与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可能导致伤残后果;(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犯罪

主体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能够对自己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所以本罪的犯罪主体即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另外,根据《刑法》第346条之规定,单位可构成本罪,因此,本罪的犯罪主体亦包括非法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刑法》将单位作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对构成犯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单位的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自然人犯罪论处,这对于惩治环境污染犯罪,打击单位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可以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那么此5种单位是否都可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呢?笔者认为,除国家机关外都可构成本罪的犯罪主体。因为国家机关“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专政的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监狱等。”[5]它是依法从事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工作职能的单位,这些单位或其代表人并不直接从事开发利用环境和生产经营的活动,因而不可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事故,都是伴随着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所以,本罪的绝大多数犯罪主体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够产生危险废物并足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那些与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直接相关的人员。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包括了故意与过失两种形态,两者合称罪过。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法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构成本罪必须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是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而仍然实施,过失不构成本罪[6]。二是认为本罪主观方面既可以出于故意,也可以出于过失[7]。三是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否则不能以本罪论[8]。笔者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的,行为人对这种事故及严重后果本应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至于行为人对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这一行为本身,主观上既可能出于过失,也可能出于故意,但这并不影响本罪的过失犯罪性质。在刑法理论上,犯罪的类型可分为结果犯与危险犯。结果犯是以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其主观方面主要依据行为人对其行为所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而危险犯是以实施危害行为并出现某种法定危险状态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该罪并不要求出现某种危害结果,所以其主观方面主要看行为人对于实施特定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可。从《刑法》第338条之规定可看出,本罪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所以本罪属结果犯,其主观方面应根据行为人对某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是某些学者混淆了结果犯与危险犯对主观要件的不同要求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

(一)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界限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侵犯的是同一类客体,客观上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犯罪行为对象仅限于进口的固体废物;而本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属于危险犯,即构成该罪无须危害结果的发生,只需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将使环境受到威胁的危险状态就已足够;而本罪则为结果犯,必须有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发生。第二,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违反国家规定,并可能污染环境而故意为之;而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二)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均为过失犯罪,客观上都造成重大事故且后果严重。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厂矿等企业、事业单位正常的生产安全;而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和公民的环境权。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各种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第三,犯罪的主体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人员;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三)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均为过失犯罪,所造成的重大事故都与危险物品有关,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犯罪行为对象是特定的,即能够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物品,包括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品;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其犯罪行为对象是危险废物。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为。第三,犯罪的主体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是从事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职工,而不能是单位;而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四)与投毒罪的界限

因违反国家规定向水体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导致的重大环境污染罪与因向河流、水源等投放毒物导致的投毒罪于客观上的危害结果或危险状态极为相似,但两者在构成要件方面的差别是很明显的: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投毒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投毒罪具体表现为行为人向河流、水源等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则表现为向水体等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投毒罪是危险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中毒或重大公私财产遭受毁损的实际结果,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物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为结果的加重犯。而本罪并不处罚危险犯,只有出现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时,才构成犯罪,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以犯罪论。第三,投毒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第四,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投毒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而本罪在主观方面是过失。

【参 考 文 献】

[1]尹常庆.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探讨[N].环境导报,1997,(6).[2]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106.[3]王灿发.论新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及其实施[J].政法论坛,1998,(1).[4]周利平.试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5]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010.[6]张穹主编.刑法适用手册(下)[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01.[7]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132.

篇2: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论文关键词:物流;物流法律;物流法律环境

论文摘要:我国物流业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流法律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成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现代物流需要国家制定、实施、完善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等法律环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业现状,尤其是物流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基本思路。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由此可见,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从而达到运输合理化、存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及信息管理网络化,由此实现海、陆、空、内水及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与集成。总的来说,物流是一个涉及运输、保管、信息服务等庞大的工程,因而也面临非常大的法律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因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物流业内市场不规范,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诚信缺失,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所凸显的一个严重问题。诚信缺失、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竞争不规范、不公平,加之相关法律不系统、不完善,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合作不和谐、继而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非法经营,导致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严重的扰乱了物流业的市场秩序,也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市场的诚信危机。

2.物流行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程度高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物流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使得物流布局不合理。表现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是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国98%的仓库、90%的铁路专用线、70%的汽车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公路货运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运力不足;水运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物流过程中的物资消耗十分惊人,据有关资料统计,物流造成的财产损失仅蔬菜一项全国一年损失价值达1354亿元;钢材锈蚀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2]。

我国物流系统装备落后。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如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比例极低(70%是普通平房仓库,70%以上是普通车辆),且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

3.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国外物流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事现代物流业的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国外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系统。而我国的物流市场,并不缺乏懂得运输、仓储等专业素质的物流人才,但十分缺乏通晓现代物流各环节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障碍。

4.现阶段物流法律环境现状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与物流有关的职能又分属于不同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和部门利益制定规章,致使物流法律法规分散。因为缺乏统一、协调的行业法律体系,难以对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形成很好的保护。表现为:

(1)物流业没有系统而专门的法律,物流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海陆空运输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的有关文件中(如:交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外经贸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铁道部颁布的《铁路货物运输管理条例》,中国民航总局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国际运输规则》),国家现代物流标准只有《物流术语》。因缺乏物流行业统一系统专门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秩序混乱,无序竞争。

(2)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位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法律效力不强。

(3)物流法律法规分散欠协调。物流立法上涉及交通、铁路、航空、海关、外贸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协调沟通不够,存在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现象,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形成行业优势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4]。

二、构建我国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

物流企业在建立、发展中,涉及的法律环境庞大、复杂。所以物流企业要“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强大的法律体系支撑。

1.整合现有的单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构建统一的物流法律体系

物流法律制度的内容涉及到物流业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单行法以及“各自为政”的行政法规、规章等充斥着整个物流市场。为解决现存的法规相互冲突的问题,首先要疏通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的承接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协调和衔接;其次汇编、修订、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和适当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流行为规范化和物流运作效率化;再次要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将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合理的交易,这无形中为减少现代物流中的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屏障”,从而有利于物流企业公平竞争,合法竞争。

2.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立法经验,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我国的物流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通过立法改革我国的物流运输法律环境。如日本的《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美国的《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机场航空通道改善法》等,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销售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保证道路畅通,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立一个便捷、安全、透明、低成本的全国大物流系统,推动运输业向“自由市场的体系”的迈进[5]。为此,我国的立法机关应高度重视对现代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尤其要分析研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物流法律制度,汲取可借鉴的内容,为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3.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要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废除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整合现有的运输管理部门,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构建统一、高效、权威、经济的连续运输管理系统。营造现代物流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创造并维护优良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在统一、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中平等地进入市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

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提高依法监管水平。

4.加强物流行业自律,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和行业自律作用,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从法律上予以支持(如协会可以了解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的真实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并实施物流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体系等)。这样既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又可以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构建优质服务、行业自律的“诚信物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物流行业自律和物流企业形象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诚信交易的相关政策,依法处罚诚信缺失的经营交易行为。

三、总结

现代物流业的兴盛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与之匹配的完善的物流市场法律环境。通过制定一套有利于我国现代物流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系,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步入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使中国相对混乱无序的物流市场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为物流业的腾飞创造一个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第三条第二款.

[2]赵静.试析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12:66-71.

[3]柳彦君,李文生.试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30(7):121--123.

[4]李善友.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EB/OL]./html/ShangChangXianDai,2007-8-6.

篇3:煤炭的科学开采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1 完善煤炭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 煤炭资源处于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 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不仅如此, 我国人民的生活也离不开煤炭资源, 取暖、做饭等都离不开煤炭资源。可以说, 我们的生活与煤炭资源息息相关。没有了煤炭资源, 我们的生活就无法很好地开展下去。

然而, 我国当前的煤炭开采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使得我国的煤炭开采无法达到充分开采, 煤炭资源回收率非常低, 并且存在着很多的危险。此外, 煤炭的开采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 这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因此, 完善煤炭开采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炭开采的特点及其负外部性

2.1 煤炭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

(1) 一般产业的特点是通过技术对原料进行物理和化学的改变形成产品, 因此科技水平直接与产品质量、数量和市场价格相关。而煤炭产品质量 (发热量、灰分、含硫量等) 决定于几十亿年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条件和变质过程, 而不决定于开采技术。但煤炭赋存状况不同, 所采用的开采科技含量会有很大差别, 开采技术与所开采对象的难度和数量有关, 而与煤炭质量和与其相关的市场价格关系不大。

(2) 煤炭企业大部分分布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经济结构单一, 大部分要依靠煤炭开发来发展经济。由此, 企业背负着解决地方沉重的劳动就业的压力。

(3) 煤炭开采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经济学提出“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是“外部性”, 指一种消费或生产对其他由于消费或生产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

2.2 煤炭产品的形成特点、作业环境及其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 产品形成特点。煤炭是森林经过巨大的自然力 (物理化学过程) 和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的自然资源, 自然界只给一次, 因此应该属于宝贵的不可再生和耗竭性自然资源。显然煤炭因其具备的天赋性而难以对其定价, 又由于其易于取得而被廉价使用, 不被人类所珍惜。

(2) 行业工作环境。我国煤炭赋存地质条件复杂, 客观上容易发生严重事故。煤矿井下作业环境是人工开凿于地层的有限空间, 开采形成的有害气体和粉尘, 直接对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形成影响。因此是属于本质不安全的高危行业, 百万吨死亡率是衡量安全的重要指标。因此不应该将煤矿视为安置劳动力就业的场所。而机械化程度是开采业的重要指标。显然, 安全费用在成本中应该占很大比例。

(3) 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采矿将直接破坏亿万年来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土地、水、植被、草原等环境要素, 以目前科学技术还无力复原被破坏的包含全部信息的环境资源。因此环境要付出巨大代价。由于各地区生态环境的差别, 保护环境的费用也不同。

由于以上煤炭产业的特点, 难以对采矿进行有效和科学的管理。如企业技术力量和装备不足;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等各项费用的外部成本难以商品化, 管理不善很易于形成不完全成本和低廉的价格。若矿区与地方挂钩, 其经济环境促使其成为解决劳动就业的场所, 因此机械化进程缓慢。

经济状况差的国有煤矿为了生存投入也将严重不足。以上两种状况都将内部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 再加上由矿区形成的城镇, 其经济将随资源耗竭而衰落, 这样就使资源输出地经济得不到发展, 而成为“资源陷阱”。

因此, 从煤炭企业层面上就如何为自己求得一宽松的经济环境, 以解决国家、社会对煤炭企业以及企业自身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问题, 已成为采矿业的现实。如何实现采矿业以人为本与科学和谐发展?经济是发展科技的推动力, 科学发展的主体是企业, 如何使企业具有宽松的经济环境以实现采矿业的科学发展?这些都成为当务之急。

3 科学采矿的主要方面

科学开采是开采过程与地质环境在相互协调状态 (保护环境) 下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然资源, 是在不断克服各类复杂地质和工程环境下带来的安全隐患中进行安全开采。而且我国具备各类开采条件, 因此在煤炭开采的科学与技术方面理应处在世界的前沿, 即不仅要达到世界水平, 而且要解决世界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实现科学采矿是采矿者的责任。实现煤炭科学开采, 在技术上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高效开采;绿色开采以保护环境;安全开采以保护人身作业安全;高回收开采以提高资源采出率;经济开采以降低成本。若不在这些方面进行管理, 肯定不是科学采矿, 而是在利益驱动下的野蛮采矿。

然而, 由于我国很多的煤矿处于尚不发达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较为廉价, 使得开采时不顾员工的素质, 并且一些开采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减少成本预算, 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设施, 这给开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因此, 一定要加强管理, 不断完善开采技术, 提高开采的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 由于地质条件等的影响, 如地质变异及小构造等地质缺陷都会造成一定的事故。我国有很多高瓦斯矿并且煤层透气性低, 难于抽采, 因此对这类矿井必须开发有关的监测技术, 加强对开采工作的监管力度。

此外, 我国还应该倡导“绿色开采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要达到完全消除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所付出的高昂成本。因此应对开采可能对环境的损害和经济损失作出评估, 以使开采工作更环保, 更洁净。

结论

煤炭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与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我国的煤炭开采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但阻碍了我国煤炭开采业的发展, 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 完善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 提高我国煤炭的开采率及利用率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完善煤炭开采技术, 做到科学开采、安全开采、绿色开采, 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鸣高, 许家林.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几个问题的讨论[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6, 2.[1]钱鸣高, 许家林.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几个问题的讨论[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6, 2.

[2]钱鸣高, 许家林, 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 2004.[2]钱鸣高, 许家林, 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 2004.

[3]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 4.[3]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 4.

篇4: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一、深入讨论,摸清规律

笔者特意设计了以下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将得出的结论提炼成为规律,用来指导解题实践.

问题 取两份物质的量均为a mol的金属铝,分别与含溶质物质的量均为b mol的强酸HnX(

n=1或2)、强碱NaOH溶液反应.如果不考虑铝与强酸或铝与强碱恰好反应的情况,试分别讨论:

1.铝与HnX、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存在几种情况?为什么?在这几种情况中,同时满足铝与HnX、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a、b之间是什么关系?

2.铝与HnX反应生成氢气体积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体积之比又各是多少?

讨论:

对于①式,在不须讨论恰好反应前提下,a mol Al与b mol HnX反应只有2种情况:要么铝不足,要么铝过量.

对于②式,在不须讨论恰好反应前提下,a mol Al与b mol NaOH反应也只有2种情况:要么铝不足,要么铝过量.

同时符合①②两式要求的,理论上有四种组合,预测出现四种情况,分别是:

第一种情况:铝对于①式酸、②式碱均不足;第二种情况:铝对于①式酸、②式碱均过量;

第三种情况:铝对于①式酸过量,但对于②式碱不足;

第四种情况:铝对于①式酸不足,但对于②式碱过量.

现对预测的四种情况逐一详细讨论,看能否成立以及a、b关系、生成氢气体积比将如何.

第一种情况:铝对于①式酸、②式碱均不足

(1)讨论是否成立及a、b关系

①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不足,HnX过量,所以有ab<2n6,即a

②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不足,NaOH过量,所以有a

因为①式a

图1

由上述得知a、b关系为:a

(2)讨论生成氢气体积比

①式中生成H2的物质的量:由于Al不足,故用a来求H2的物质的量,为3a2mol;

②式中生成H2的物质的量:由于Al不足,故用a来求H2的物质的量,为3a2mol.

故①②两式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比:

此结论是可逆互推的.在等量的铝分别与含相等物质的量溶质的酸溶液、碱溶液反应中,如果Al对于酸、碱均不足,则必定存在V酸(H2)V碱(H2)=11或

ab

第二种情况:铝对于①式酸、②式碱均过量

(1)讨论是否成立及a、b关系

①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过量,HnX不足,所以有ab>2n6,即a>nb3;

②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过量,NaOH不足,所以有a>b.

因为①式a>nb3和②式a>b存在交集,为a>b,即能在a>b范围内找到同时满足①②式要求的a、b的值,所以第二种情况会存在.

由上述得知a、b关系为:a>b,亦可变形为ab>11.

(2)讨论生成氢气体积比

①式中生成H2的物质的量:由于HnX不足,故用b来求H2的物质的量,为nb2mol;

②式中生成H2的物质的量:由于NaOH不足,故用b来求H2的物质的量,为3b2mol.

故①②两式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比:

V酸(H2)V碱(H2)=nb23b2=n3

由此可得出结论:Al对于酸、碱均过量

V酸(H2)V碱(H2)=n3

或ab>11

第三种情况:铝对于①式酸过量,但对于②式碱不足

(1)讨论是否成立及a、b关系2nAl + 6HnX2AlnX3+3nH2↑ (n=1或2)①

a molb mol

2Al + 2NaOH+2H2O2NaAlO2+3H2↑②

a molb mol

①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过量,HnX不足,所以有ab>2n6,即a>nb3;

②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不足,NaOH过量,所以有a

因为①式a>nb3和②式a

由上述得知a、b关系为:nb3

(2)讨论生成氢气体积比

①式中生成H2的物质的量:由于HnX不足,故用b来求H2的物质的量,为nb2mol;

②式中生成H2的物质的量:由于Al不足,故用a来求H2的物质的量,为3a2mol.

故①②两式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比:

V酸(H2)V碱(H2)=nb23a2=nb3a

来讨论nb3a的取值范围.

利用得到的nb31b,然后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nb3,得nb3a>n3.

nlc202309082001

综合起来,得:n3

由此得出结论:

铝对于酸过量但对于碱不足

或n3

<11

或n3

可以看出,在铝对于酸过量,但对于碱不足的情况下,生成H2的体积比刚好介于第一、第二种情况生成H2体积比之间,而ab亦介于第一、第二种情况比值范围之间.

第四种情况:铝对①式酸不足,但对②式碱过量

(1)讨论是否成立

2nAl + 6HnX2AlnX3+3nH2↑ (n=1或2)①

a molb mol

2Al + 2NaOH+2H2O2NaAlO2+3H2↑②

a molb mol

①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不足,HnX过量,所以有ab<2n6,即a

②式中a、b之间关系:由于Al过量,NaOH不足,所以有a>b.

因为①式ab没有交集(图2),即不能在某取值范围内找到同时满足①②式要求的a、b的值,所以第四种情况绝不会存在.

图2

当然,如果还考虑铝与强酸或强碱恰好反应的情形,则远不止上面几种情况.例如当

ab=n3和ab=11时,会分别出现铝与酸恰好,但对于碱不足以及铝对于酸过量,但与碱恰好的情况.但此两种情况在解题中应用不大,本文不加予讨论.

根据以上讨论,将相关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规律一 等量的铝分别与含相等物质的量溶质的酸、碱溶液反应,在不考虑恰好反应前提下,只能有三种反应情况:

第一种情况:铝对于酸、碱均不足;

第二种情况:铝对于酸、碱均过量;

第三种情况:铝对于酸过量,但对于碱不足.

不存在第四种情况:铝对于酸不足,但对于碱过量.(×)

可以用数轴将反应情况直观地表示出来(图3),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规律.

图3

当ab11时,处于(Ⅱ)区间内,属于铝对于酸、碱均过量情况;当

n3

规律二:上述三种反应情况与

V酸(H2)V碱(H2)

或ab比值之间存在可逆互推关系,即由生成氢气的体积比或ab可推知属于哪种反应情况;反过来由某种反应情况亦可推出生成氢气体积比或ab.具体为:

互推1:V酸(H2)V碱(H2)=11 或 ab

互推2:V酸(H2)V碱(H2)

=ab>11或ab>11 Al对于酸、碱均过量

互推3:n3<

V酸(H2)V碱(H2)<11

n3

(H2体积比、ab均介于第一、第二种情况之间)

二、迁移应用,指导解题

可以将这些规律迁移应用到解题实践中.

例1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2SO4、NaOH溶液分别放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各加入等物质的量的铝,生成H2体积比为5∶6,则甲、乙两烧杯中反应情况可能分别是().

A. 甲、乙中都是铝过量

B. 甲中铝过量,乙中碱过量

C. 甲中酸过量,乙中铝过量

D. 甲中酸过量,乙中碱过量

解析 在等量的铝分别与含相等物质的量溶质的酸、碱溶液反应中,根据规律一,知道只有三种反应情况,不存在第四种情况:铝对于酸不足,但对于碱过量,从而迅速排除答案C.第一种反应情况生成H2的体积比是11,第二种反应情况生成H2的体积比是23(因为H2SO4是二元酸,n取值为2,故

n3=23).此题中生成H2体积比为5∶6,刚好介于23与11之间,即介于第一、第二种情况生成H2的体积比之间,根据互推3知应为第三种情况:铝对于酸过量,但对于碱不足,即甲中铝过量,乙中碱过量,故答案为B.

篇5: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法律论文的分类

法律论文分为民法、经济法、国际法、行政法、刑法、国家法、宪法、法律理论、司法制度

法律论文所包含的部分

一篇完整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包含诸多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传达着作者的学术观点。一般而言,本科法学毕业论文的要求比法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的要求要远远来得低,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具体部分上,两者是一样的。做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必须首先明白其包含哪些部分,再开始写作也不迟。

我们总结本站的写作经验后,认为本科法学毕业论文一般包含以下几部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其中第十项:英文参考资料及其汉译,并非必要项目,很多学校都是不要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各大高校均要求学生能够提供英文参考资料及其汉译,以表明文章的学术性。

第一、论文题目

第二、论文摘要(中英文)

第三、目录

第四、前言(绪论)

第五、正文

第六、结语(结论)

第七、注释

第八、参考文献

第九、致谢

第十、英文参考资料及其汉译(各高校要求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电大、函授、专升本、党校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一般要求没有这么严格,但是也基本包含:论文题目、中文摘要、前言、正文、结语(结论)、致谢等项目,因此也必须谨慎对待,不可疏忽。

法律论文选题和内容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格式正确。在自考的论文答辩中,每年都有好多的考生所写论文格式错误;

第二、观点前后一致。不能前后观点冲突;

第三、自圆其说。

篇6: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从规范化来讲,目前我国还未制定统一的、完备的行业内标准,而对于物流行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则缺乏系统及专门的相关法律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及直接的物流法律法规的层次比较低,法律的实际效力比较小,物流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因而现在物流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阻碍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1.2物流合同的法律风险

物流合同的法律风险,也就是服务需求方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服务主合约风险[4]。物流服务主合约指的是:在合同中,物流服务需求方一方与供应商一方之间订立的合约[5],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供应商与需求方,针对“服务”的采办,进行合约的约束与签订,然后在合约里面规定详细的利益关系。但是,物流企业在执行合约的时候,货物其实一直在其掌控下,一旦物品发生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必须承担相关法律的风险。在实际案件中,一种情况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合同的格式条款中,其作为物流服务提供方,将要承担对其做出不利阐释的后果。而另一种情况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挽留客户,被迫地履行了一些不平等的条目,因而在无形当中给企业增长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1.3违反合同法律约定的责任

根据物流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的危机主要来源于运输、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违约责任中最为常见的有物流过程中货物的损毁、货物不能按时送达,以及对错误送达的赔偿责任[6]。基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分类,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违约责任,是合同风险的重要体现。在实际案例中,物流服务合同里,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会将如在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损毁、错误送达以及延迟送达等问题,进行责任的分配。当第三方物流企业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全履行的时候,客户便依照合同追究其违约的责任。依照《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企业承担违约责任是一般情况,但免责是特例。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如果进行了加害的给付,也存在侵权的风险,这样在最后就会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因此,客户会二者选择其一来进行追诉。这种竞合的情况,虽然在实务中时有发生,但毕竟是加害的给付,要有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存在才可能发生[7],因此法律风险研究的重点就要放在违约的责任上。

1.4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物流分包的行为对客户进行负责

篇7: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转眼之间过去了九年多,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

得了长足的 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 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1987 年,世 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这个 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 人类要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他不应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关键词:城市 大气污染 危害 原因分析 政府行为对策 相应措施 大气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 《环境空气质量周报》 《百科百度》

我 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 康,已经破坏自然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重视,特别是在观看了录影之后,我对大气 污染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最深的感受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大自然已经 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的身心健康也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坏,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后果,不断地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大自然。我现在就几个方面阐 述:一是大气污染的危害;二是大气污染的原因;三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 空 气和吸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 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2、对生物的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 物 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

3、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 成 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

4、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5、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6、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增暧,导致 全

球天气灾害增多,又如烟尘等气溶胶粒子增多,使大气混浊 度增加,减弱太阳辐射,影响 地球长波辐射,可能导致天气气候异常。原因

一、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 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 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 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 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 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 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 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二、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 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 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 总煤量的 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 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 成是很不合理的。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 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的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 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 22%,发达 国家一般多在 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 69%。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 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 遍。全国工业锅炉 50 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 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 40%;城镇 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 22%左右。D: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 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 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 染欠账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 50~60 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

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市的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 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B: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 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C: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 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 放量。D: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两 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公斤二氧化硫 0.20 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公 斤 1 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 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四、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A: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 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 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 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 或将资金挪作他用。B: 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C: 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 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 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 率平均为 30%,工业窑炉平均为 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 40%。D:机动车污 染防治起步晚,排气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 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 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 监督。

五、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 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 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 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 进程和效果。

措施 现在要防止大气污染继续加剧,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提高城市大气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做好各项工作,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城市大气的质量,与市民的身心健康。政府行为政策:

1、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 各部门职责,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环保法规的各项具体行为进行 界定。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或贯彻不力导致辖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部门、机关给予相应处分。此外,还要给环保部门下放实权,权责明确,才能贯彻有力。

2、搞好监督调查工作,统一布局,分类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 治结合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A、政府环保部门应切实做好环境的监测调查工作。实施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预报,使社会有关各方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情况。同时,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以监控、信息、检测等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环境指挥中心,配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加强环境监理标准化 建设。B、立足现有规律、规章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

3、对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警醒合理的规划管理。A、政府要加大投入。(1)增加对公共设施的投入。(2)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来治 理城市垃圾。当然,出路垃圾也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B、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

4、针对各个城市大气污染的几个主要方面原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强化管理。A、政府应利用经济手段来治理工矿企业。使企业改变观念,拚弃环境保护部经济的成 见,树立起重视环境更益于经济的观念。宣传和执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这补偿、开发者保 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对破坏环境和随意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单位,按照 污染种类,数量和程度进行罚款或征收排污费; 对排放污染物损坏群众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失 的排污单位,责令向受害者赔偿损失; 对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产品给以减免税收或其他经济上 的优惠;实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予以征税收费等制度。B、制定严格的标准,控制扬尘和废气污染。C、利用行政手段削减机动车污染。加快机动车燃料改造,使用天然及电力等清洁能源; 同时,可以开设电车等无污染车辆。对一些新增公共汽车要购置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清洁型车 型,建设天然气加油站。D、调整工业布局实现工业布局园区化。政府要加大力度,逐步改

篇8:法学论文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及讨论

一、办学思想大讨论的具体做法

根据学院党委《关于开展办学思想讨论活动的通知》, 同时为迎接学院教学评估工作, 我系严格按照学院党委行政的部署, 一方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 对大讨论进行了学习动员, 要求全系教师要积极参加到学院开展的这次办学思想讨论活动中去。另一方面, 系领导结合系部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系部办学思想讨论活动方案。其后, 我系紧锣密鼓地围绕学院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主题, 组织召开了两次大型研讨会, 两次座谈会, 听取学科专业特色化建设的专题报告及评估专题报告, 组织全系教职工学习一系列关于办学思想大讨论的文件, 积极向党委宣传部提供本系在办学思想讨论中的有关材料, 组织教职工撰写讨论心得体会等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讨论、写体会等活动, 对进一步理清学院的办学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 办好本科教育, 凝练办学特色, 进一步明确法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要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办学思想大讨论的活动特色

(一) 领导重视, 思想统一

领导的重视是我系成功举办大讨论活动的一个法宝。活动期间, 学校领导多次到我系进行调研, 对我系开展这次办学思想讨论活动作了重要指示, 为搞好这次办学思想讨论活动指明了方向。

活动成功的其二利器是系部领导班子思想统一。为了搞好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 我系成立了系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工作小组, 系领导亲自挂帅, 具体负责组织制定大讨论活动活动的方案、并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系领导研究认为, 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不仅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且也关系到我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关系到我系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的问题,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 抓出实效。

(二) 联系实际, 求真务实

学院为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确立了三个学习讨论专题, 十四个思考解决的问题, 六个重点思考解决的问题, 布置了十二个学习的书目和有关文件。我系一方面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这些专题和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重点思考和解决两个问题, 即“建设什么样的法律系和法学专业?”“怎样建设法律系和法学专业?”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系召开了两次办学思想研讨会, 第一次会议解决系里发展的宏观问题, 提出了我系新学期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重点建设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方向,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以科研兴系为战略, 以制度建设为保证, 以合格评估为初步目标。第二次会议解决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微观问题, 确定了法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精法律、懂经济、会管理的法律专门人才;合理设置了课程体系, 科学安排全部课程, 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逐步形成具有广西财经学院特色的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 精心策划, 全员参与

我系在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中, 不仅组建了活动的工作机构, 而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每次活动有周密的计划, 有主题, 有过程的记录, 有总结, 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每次活动, 要求每个教职工必须参加, 并把教师参与活动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措施得力, 每次活动全体教师都能主动参加, 并积极发言,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在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中, 我系还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学院指定的学习书目和学习文件, 同时, 还组织学习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座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系部还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启动青年教师的导师制, 举办优秀教师示范课, 开展青年教师的“说课”活动, 进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 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教学规章制度竞赛,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争, 师德演讲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 使得我系的办学思想大讨论生动活泼, 寓教于乐。

三、由大讨论活动引发的对法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一年来, 我系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关于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决定, 组织全体老师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学院教学实际, 认真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思想研讨。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使我系上下在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特色观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也引发了系部对法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 端正办学思想

一个系部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 我系明确了在法学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总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精法律、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法律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 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我系的定位是为区内培养法律工作者, 这样的法律工作者首先应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具备成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熟练运用法律语言的能力;其次, 他们还应当懂得有关经济、会计、审计、贸易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最后, 他们还应当能够很好地掌握法律专业外语并熟练地加以运用。具备这样三个方面能力:即精法律、懂经济、会管理。坚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我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而人才的培养根基正是本科教学。

(二)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1. 抓好课程体系改革

法学本科关于课程建设规划方面, 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有关法学专业学生必须修满的基本法律课程外, 应该突出以企业法律顾问为特色的专业法律教育特色;在继续坚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 针对法学基础课程的发展相对薄弱的情况, 重点加强这些课程的建设, 包括法理学、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等。

利用我校在会计、国际贸易、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资源优势, 不断充实法学专业的会计审计、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课程, 加强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 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 使学生对人文、经济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

2. 抓好教材改革

教材建设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成果和教学与科研水平的进步。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制定和调整教材建设规划, 使教材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 教材选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同一门课程 (除采用双语或全外语授课外) 应使用同一名称、版次的教材;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优先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的法学专业教材、精品教材等。同时, 应该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3. 改革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表现在:首先, 教师并不直接告知结论, 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讨论, 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由此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正确的思路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其次,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这种互动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而且能“逼迫”教师在备课和施教的整个过程中采取最积极的态度, 从而得到教学相长的互动效果;再次, 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 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真实发生的案件, 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的问题所在, 引导学生把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 它要求学生课前对下发的案例资料进行预习, 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和思考, 而不是消极地记录教师讲授的东西, 从而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第五,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知识, 而案例教学则是训练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而方法可以使人受益终生, 尤其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 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案例教学方式是更好的选择。

(2)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的开展同样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作用, 通过提问、质疑、争辩、评论和讲解等必备手段, 实现学生在课程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对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锻炼技能有着重要意义。

讨论式教学既可在案例演示的环境中进行, 也可用于对“教学资料”的讨论, 适合对比较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的澄清。由学生事先预习教师提前下发的材料, 兼有课堂上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这样既增加了课堂讲授的信息量,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法是为了在专业能力培训中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而设的。目前在2007级的教学计划中, 开设了《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法律英语》、《世界贸易组织法》等四门课程作为双语课程。通过双语教学, 提升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

(4) 诊所式教学

法学专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将真实的案件资料按课程进度发给学生, 让学生写出申请书、答辩书、判决书或裁决书并组织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去律师事务所和法院实习。我院已经与多家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和法院达成书面协议或口头意向, 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 近距离与律师、仲裁员和法官接触, 亲身参与真实案件的处理, 获取珍贵的直接经验。

四、结语

如何培育办学特色、打造办学亮点, 是一个关乎系部甚至学校生存和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 我系必须依据自身教学资源、条件以及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 努力培育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摘要:文章以广西财经学院法律系开展的办学思想大讨论为例, 对在大讨论活动中引发的法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提出了法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

上一篇:活着读书笔记下一篇:浅谈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