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3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品格教育运动。美国品格教育是目前美国进行道德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因此,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是针对美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和解决青少年道德问题而产生的,而我国也出现了和美国类似的道德问题,表现为青少年道德滑坡现象极其严重,甚至出现道德缺失的状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篇1:

中西方高校德育的比较研究

摘 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表明了我国对于德育的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德育经验来开拓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体系,响应《纲要》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这个想法,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同特点、目标、内容、形式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西方高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提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纲要 高校教育 道德教育 比较

高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其目标除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塑造高素质、有道德意识的公民。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中西方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有着各自的目标、模式、特点和经验,通过两者对比,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 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比较

在中国,国家教委通过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西方国家很少对德育目标作统一、明确的阐述,各国都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精神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且各国很少专门设立德育课程,而是将德育内容分散到人文教育及专业课程中进行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让学生不知不觉提高德育水平,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例如,美国的德育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美国“国民精神”;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

2 中西方高校德育内容和形式比较

在中国,德育内容在各阶段变化不大,高校德育课程主要包括:(1)马列主义理论课。(2)毛邓思想理论课。(3)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等。而德育形式则基本上以单向的课堂传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差异性和独立性的认识,忽视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随着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独立性、主观性特征越来越凸显时,我国道德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和呆板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及抵触情绪。因此,我国高校德育课已出现边缘化、形式化的现象,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化,通过综合利用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各种软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影响,以全面实现德育目标。

首先从教育形式上来看:西方国家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进行道德教育,如通过建设各种社会文化设施,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对年轻人进行陶冶。另外,国外高校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方式,如电影、电视、舞台、多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等来辅助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此外,重视与家庭合作,定期与家长会面,交流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育设想。

其次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西方国家虽然未专门设立德育课程,但德育内容通过融入各种课程,且课程设置多样化,即同一课程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不同。例如,美国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历史课在小学阶段以讲故事为主;中学以系统学习史实为主;大学则重注对史实进行分析。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受到了道德教育,又不会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除此之外,美国高校还会采取角色扮演、讨论会等各种形式,通过参与达到德育目的。

3 中西方高校德育特点分析

通过对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由于文化传统及国情不同,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1)显性化和隐性化。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明确,而西方国家高校道德教育很少对目标进行统一明确的表述,我国高校专门设置道德教育课程,西方高校则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中进行。

(2)单一性和多样性。我国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课程设置,且课程内容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停留在灌输及应试阶段,造成高校德育教育流于表面,而未能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有所影响。而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德育教育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有兴趣主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德育认知水平,达到德育目标。

(3)政治化和宗教化。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体现出政治性,如:德育课程设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及党的理论为主,同时考查时事政治。在西方高校,道德教育则体现出宗教性,如在美国,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在灌输宗教信条,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且这种教育方式较易被学生接受。

4 西方德育教育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中西方之间社会体制并不相同,但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4.1 以人为本,贴近学生需求,建立全方位道德教育系统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从“以人为本”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需求,激发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改变重复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方式,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以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另外,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通过实践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避免理论认知和实际行为的脱离。

4.2 全面教育,促进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道德教育同专业教育一样,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却出现了边缘化、形式化、教科书化的现象。我国高校德育应尝试将德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促进两者的融合,让高校成为道德和专业高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综上,尽管我国已经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但是由于我国德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我國德育系统的构筑中,要充分认识和肯定我国德育内容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德育内容的宝贵财富,同时借鉴西方德育经验,以达到高校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益谦.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 陈昊.当代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8).

[3] 杨清.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作者:俞兰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篇2:

美国品格教育复兴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品格教育运动。美国品格教育是目前美国进行道德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因此,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是针对美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和解决青少年道德问题而产生的,而我国也出现了和美国类似的道德问题,表现为青少年道德滑坡现象极其严重,甚至出现道德缺失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把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及时转向回归与挖掘传统品格教育的思想与道路上。其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理性并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文化。

一、品格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要阐明“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考察什么是品格教育,什么是德育。品格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品格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培养人们形成社会需要的具有普遍性的核心价值的道德教育。品格教育是一种与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相对照的、缘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传统,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美德为目的。正如丁锦宏认为“具有人类共同性、普遍性的价值获得,进而形成具有个体主体性的德性品格。”新品格教育虽然是美国传统的品格教育的复兴,即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强调品格训练的传统道德教育途径。但今天的美国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简单继承,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和发展。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概念的界定是我国大陆德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论的一大“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争论主要体现在对德育范畴的不同理解,研究德育概念的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指的就是道德教育,即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笔者比较认同后者,这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认为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相一致的,英语中也只有“moral education”与之相对。只有研究狭义的德育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德育无所不包,那将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

品格教育的目的、落脚点与归属点都在受教育者的个体品格形成与发展上。德育指的就是道德教育,即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品格教育与德育归根结底都是“对人”和“培养人”的教育。品格教育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品格教育就是道德教育。从相关的文献来看,许多时候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是混合使用的。在许多研究美国品格教育的专著和文献中,人们在探讨传统品格教育时,把传统品格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等同的情况很多。

二、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的缘由

1.陷入严重道德危机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一直处于道德危机之中,并且正在经历道德衰退。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糟糕的道德状况。利考纳将其主要概括为十个方面。第二,美国社会的道德问题。社会道德危机给了儿童一个恶劣的道德成长环境,青少年出现了许多道德问题。“自二战后,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日益下降而只关心特殊的和个人的利益,热心于追求名誉、财富和权利而缺少羞耻感,公众人物的不道德行为以及社会舆论和媒体对邪恶鬼魅的迷恋。另外就是没有共同接受的一套标准。”第三,道德共识困境。美国社会处于道德共识崩溃时期,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2.重视科技教育忽视道德教育

忽略品格教育让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也是美国传统品格教育走上复兴的关键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后来的美苏冷战动摇了全世界人的道德信念,也彻底改变了美国道德教育的方向,从根本上转变了学校教育的职能和方向,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衛星的发射成功对美国产生了强烈刺激。学校的道德教育逐渐让位于科学技术教育,教育的天平出现了严重倾斜。此时,道德教育已形同虚设,正如一位美国教师所说的:“在人造卫星和计算机中间,品德被遗失了。”学校道德教育步入荒凉时代也就不足为奇了。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很快就让人们尝到了苦果。1964年美国纽约街头出现的38个人目睹一歹徒追杀一妇人却无一人出来搭救或主动报警的悲剧,这件事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震动。美国朝野上下纷纷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到底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很显然在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导向科学技术教育,严重忽视了道德教育。

三、我国德育的核心问题:“忘掉了自己的根”

美国品格教育的经验和价值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我们的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我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道德滑坡”,甚至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也出现了与美国同样的在价值选择和究竟信仰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念方面陷入迷茫和困惑的严重问题。这是我们要抓住的重点问题。从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的过程当中,笔者认为核心问题即“我们忘掉了自己的根”,盲目地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在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西方道德教育的态度方面有失偏颇,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只要把传统道德教育发扬光大,就能解决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另一种观点是“道德重建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应全盘否定。在大多数人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只是简单否定的今天,特别是针对我国青少年当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教育遗弃、甚至简单排斥的状况,充分说明盲目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可悲状况,即“忘掉了自己的根”。

四、美国品格教育复兴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1.美国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与复兴

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品格教育作为西方的一种传统道德教育形式,它的复兴与回归反映了美国教育界对传统道德教育因素的重视。近年来,不仅仅是美国,世界各国都非常关心传统美德和传统道德教育。凡是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其发展程度高低,都绕不开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就是如何处理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问题。寻求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促使人们逐渐在传统文化中特别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寻求帮助,使人们认识到现代道德教育的局限性,认识到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德性的教育。而我们都知道关注德性的培育正是传统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反映了人们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视。总之,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人们在不断探索道德教育新途径的同时,也不断地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追寻失落的美德和传统的道德教育智慧。美国品格教育的回归和复兴就说明了这点。因此,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告诉我们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对传统道德教育统统抛弃,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我们应重新正确和全面地理解传统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其现代价值。

2.理性审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

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道德?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待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传统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既要看到它的落后性,也要吸取其合理的内核。传统道德教育有合理的内核留待我们去挖掘。今天对待传统道德教育,我们需要更多的是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激烈的批判。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道德教育并不随着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被打破而消失,必定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就可以相互继承、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我们华夏文明几千年,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这是发展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所无法比拟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二百年历史的美国非常重视挖掘其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而这恰恰是我们缺少的。当我们很多人遗弃甚至排斥我们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把学习的目光转向我们中国,而他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发展历史仅几百年时间,但美国人民却非常重视从其传统道德教育中挖掘,更何况我们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理性审视并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订版).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

[2] 郑复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学凤.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Madonnna M.O.Murphy,Character Education in America’S Blue Ribbon School:Best Practices for Meeting the Challenge,Lancaster ,Penn.: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Inc.(责任编辑郭振玲)

作者:王晓娥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篇3:

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摘要]笔者对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提出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 道德教育 比较

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魅力的公民。实现前者可以通过学校专业传授式教育来完成,实现后者则方法各异,也不是朝夕之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中西方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各自的方法和经验,通过两者对比,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比较

通过对中西方高校德育现状差异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呈显性化、单一性和政治化的特点,而西方高校则呈隐性化、多样性和宗教化的特点。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国情,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1.显性化和隐性化。在我国,对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表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内容基于目标,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教学内容全面,也包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明确的高校德育体系。完成这些课程的途径主要是以老师讲述为主,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道德观意义和人格内涵。这种带显性化特征的道德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界限分明。

在西方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很少有统一明确的表述,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道德教育内容。各国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情怀;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美国学者黑渥勒曾在1970年提出“隐形课程”概念,所谓“隐性课程”说的是学生在学校可以无意识地接受某种影响。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西方高校很少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而是把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文教育及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倡导多渠道、全方位渗透,达到隐性教育效果,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完成道德和人格的修养。

2.单一性和多样性。任何国家的道德教育都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但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各阶段皆有所不同。从道德教育各阶段来看,我国的德育内容、形式在各阶段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单向的课堂传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主体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学生日趋成熟,主体性、独立性特征在他人身上都有所凸现,对于灌输教育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德育课就显现出边缘化、弱化、形式化特点。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即道德信念,还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不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途径上都力求多样化,综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和各种软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影响。很多国家都极为重视社会文化设施对年轻人的熏陶,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在手段上,国外高校普遍使用各种先进科技教育方式,如电影、电视、广播、唱片尤其是互联网等来辅助对学生道德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此外,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与家庭合作,成立“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

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课的设置呈多样化,即同样课程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不同。例如,美国将历史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途径,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下来要求各类学校必须开设历史课程。但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历史课的侧重点不同,如:小学主要以讲故事,伟人轶事为主;中学系统历史为主,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则以对历史事实的理论分析为主。这样,使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既能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增长爱国热情,又不会因长期重复学习而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

3.政治化和宗教化。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表述中可看出,我国的道德教育是和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意识形态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是显性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程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对时事政治的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毋庸置疑,高校德育教育的政治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讲授,且知识重复,难以和学生平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在西方高校,尽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西方国家长期对学生进行美化资本主义民主和妖魔化的非亲西方国家政权的思想灌输,但由于这种思想灌输是通过多种途径隐性地进行,表面上并没有呈现出政治色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另外,他们道德教育也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如在美国,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在以上帝名义向大多数美国人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信条,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虽然在政教分离的思想影响下,法律规定大学课堂上不能进行宗教思想教育,但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教堂,有神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宗教方面灌输和影响。因此,高校宗教思想灌输和家庭宗教生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且这种教育方式也较贴近美国人的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中西方德育现状差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中西方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但西方高校德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探索解决。

1.消除教育界限,促进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专业教育得到了很好地开展,但道德教育却出现了边缘化、形式化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僵化的德育模式所导致的。为了改变这“单足跛行”的现状,在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处理上应进行新的尝试。在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强调道德学习必须跟一般的知识学习整合起来,极力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及科技融合,认为德育应该不只限于资讯的传播,更应在各种训练中容纳所有能增加个人联系不同学科的能力。这种德育思想对我们探索新的德育模式提供了参考。西方高校注重各科教学对德育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因此,我国高校德育除保持目前旗帜鲜明、高度集中的政治立场外,也应尝试将德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促进两者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健全人格,做到德育过程“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2.改变单一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全方位道德教育系统。大学生喜欢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各方面教育也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若仍以单一的讲授灌输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显然不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势必会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观念多元化、沖突化的情况出现。因此,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急需改变单一地、反复地教学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方式,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课堂中,可多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学生多做独立思考,多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后形成的观点才能成为其外在道德行为的可靠基石。教师在这方面应更多地起引导作用。

课堂外,应充分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在这一点上,可借鉴西方国家教育的先进经验,让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践他们的道德观点,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避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离。

3.加强审美教育,内化学生道德意识。高校道德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认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道德行为成为个人面对外部环境的自觉反应。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培养和内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这一方面,西方国家往往利用宗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灌输。

在我国,我们坚持的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当然不允许宗教参与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但一条途径可供我们尝试,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让正确、积极的审美观来强化道德规范的内在强制力。正如爱因斯坦在《论道德》中谈到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

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应增加审美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观。对内要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外注重对学生的各种礼仪的教育和培训。只有内外道德教育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讀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陈晓芸.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电子教育,2006,(4).

[3]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 1999,(1).

[4]冯益谦.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5]陈昊.当代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8).

[6]杨清.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7]徐纯.浅谈中外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J].理论月刊, 2007,(7).

[8]马晓璐,宁凝.论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J].现代企业教育, 2007,(8).

[9]徐俊川.当代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7,(9).

作者:林建英 于 欣

上一篇:北方住宅交往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