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国际化对策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分析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模型,研究丝绸之路青海段经济发展状况,再根据多元线性模型的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单位根检验以及建立协整方程,分析经济发展指标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而分析各因素对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技国际化对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国际化对策论文 篇1: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包括思想观念、体制因素、自身因素及国际因素等方面,从而提出了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对策

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发展正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对每个国家都是一把双刃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在融入这一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丧失这一机遇,就可能不断被边缘化,成为一个落伍者。因此,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①”。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军工企业必须充分研究、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以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策略。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建国60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顺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不断扩大和发展。不仅实现了常规武器装备、部分高技术武器的国产化,满足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还在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发射上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这期间,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合作由于受到国际形势及敌对势力的封锁和阻挠,进展非常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科学判断,果断实行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参与国际合作和发展军品贸易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不仅建立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而且也在有限领域建立了同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下,不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国防建设也进展迅速、成绩斐然,开创了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例如,中国研制的K-8飞机、85式主战坦克、85式装甲输送车、FM-80防空导弹等,已在许多国家军队中列装。②目前,我国已经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及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分析

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参与国际化的资历还较浅,经营观念尚处在打磨转换之中。突出的表现有:第一,思想没有完全解放,对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机会把握不准。第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不强。受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军品不是商品”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定式,使得军工企业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三,风险意识不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合作,是要受制于国家政治、军事战略的左右,受国际政治势力的监视和干扰的,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体制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影响依然存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军工企业走向国际的障碍。我国虽然于1998年进行了军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了十大企业集团,然而还没有形成一套真正科学、运转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致使我国在参与国际合作的管理和经营上还显得比较混乱。当前,我国军贸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宏观管理体制不顺,军工军贸的管理不够科学,表现为或者过于僵化或者过于松散,对外协作、出口的收益分配也不尽合理。这使得军工企业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于在市场风浪中锤炼企业,限制了整个国防科技工业整体效率的发挥。

(三)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因素分析

首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总体水平不高,与国外大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知识积累与技术储备不足,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在军工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动力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其次,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设备老化严重,资产质量不高,国际合作的硬件不硬。最后,缺乏参与国际竞争力和竞争经验。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博弈过程。博弈各方要在对局中占得上风,就必须占有优势,否则就会显得被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还处于不平等地位,达不到效用最大化。

(四)国际因素分析

多年以来,美国为对我国进行军事技术封锁,遏止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干扰破坏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化,先后游说欧盟、恐吓巴西、要挟巴基斯坦、诅咒俄罗斯,对我国实行武器禁运、技术封锁、经济制裁,企图遏制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另外,遵守国际有关武器装备贸易公约、协定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当前,我国对有关国际公约、条约、协定研究不够,不会用来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而美国等一些国家却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常常游刃其中,妨碍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的正常开展和国防利益的维护。

三、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在世界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为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步伐,我国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军情、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策略。

(一)解放思想,确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的战略指导理念

首先,要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重要性。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各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步伐加快,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国际合作的战略作用备受重视。因此,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重要性,具备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熟悉国内情况,把握国际趋势。其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国际合作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化的步子就迈不开。因此,我们要把握合作的正确方向,摒弃传统守旧的观念和定势思维,在国际合作理论上推陈出新。最后,确立“开放合作共赢”的战略指导理念。我国无论和哪国进行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合作,都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对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效应进行认真评估,制定“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开放合作共赢”的战略。

(二)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培植一支走向国际的一流军工队伍

军工企业要培植一支走向国际的一流军工队伍,以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具体的措施有:第一,必须从改变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外在生存环境、打破军民分割的格局入手,将竞争作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政策。要形成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允许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形式参加军工企业的合作和竞争行列中。第二,要找准并确立自身的核心优势,慎选国际合作领域。只有确定了自身的优势和可能合作的领域,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力。第三,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到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到自主创新上,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第四,要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方式。要实现国际合作的渠道和层次多元化,而不是局限于个别国家和采取单一的合作形式。

(三)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国防工业规模与结构

我国国防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大、基础弱、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低。对此,军工企业必须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保障重点。一是优化军事科研、武器装备生产、常备力量、后勤保障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突破军民界限,军事科研、武器装备生产、武装力量建设要广泛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事力量于国家经济建设之中。二是优化军队人员、武器装备、工程设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突破组织方式的束缚,寻求军队人员、武器装备和工程设施的最佳组合形式。三是优化军民之间、三军之间的比例关系,突破体制界限。要着力解决“三军一体”和“军民一体”的问题,坚持三军之间、军地之间不搞重复建设,在三军范围内合理使用资源,在全社会优化资源配置。四是优化军费投向投量结构。要压缩维持性经费开支、行政消耗性开支,加大对“杀手锏”装备、高技术军兵种、主要作战方向重点战备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制定和完善国际合作法规,规范合作行为

法规制度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顺利实施的法律保障。因此,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国际合作法规,以规范国际合作行为,保障国际合作的有序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方面虽然也出台了相关规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军品出口管理清单》等,但是, 目前还缺少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现有的法规、条例的实施情况还存在一定缺陷,如法律法规本身尚不健全、不能依法行事及执法不严等等。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国际合作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军,按章办事。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页。

②李宣良:《中国卖武器合理合法》,《环球时报》,2003年6月9日,第16版。

参考文献:

[1]基斯·哈特利(英)、托德·桑德勒(美)主编.国防经济学[M].姜鲁鸣,罗永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洪.科学发展我国国防工业的几点思考[J].国防技术基础,2006,(8).

[3]朱建业.当前我国军工企业面临的问题研究[J].后勤学术,2006,(2).

(责任编辑/石银)

作者:任玉彬

科技国际化对策论文 篇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分析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模型,研究丝绸之路青海段经济发展状况,再根据多元线性模型的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单位根检验以及建立协整方程,分析经济发展指标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而分析各因素对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关键词:经济发展;时间序列;共线性诊断;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2.07

1 引言

青海处于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丝绸之路青海段上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和丝绸之路的历史,青海曾经为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1]。青海作为西北腹地,其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乃至西北地区甚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但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发展结构究竟是怎么构成的,虽然已有学者研究得出,但相关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的结果。

2 丝绸之路青海段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青海省GDP逐年攀升,2019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2965.9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近几年除了小幅波动以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第三产业占比较大。青海省草场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上升趋势,但由于自然气候等条件恶劣,发展农牧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较多[3]。

在旅游外汇收入方面,李环、解家安认为,青海省公路旅客运输量与各项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各项指标间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75,相关度均较高,且相关性显著。所以青海省仍需从构建旅游骨架路网,强化特色景点与核心旅游区的互联以及推进重点旅游线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4]。

居民消费方面,消费总额逐年攀升,侧面体现出青海省居民收入增加,同时青海省建立了消费扶贫和农副产品销售平台,与农户和消费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5]。姜璐、余露等(2019)从影响家庭非商品能源使用的因素的角度,对青海省用能信息进行调查,提出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升农牧民节能意识以及构建面向能源清洁化的政策框架,走生态发展经济道路[6]。

刘瑶对丝绸之路青海段进行研究,分析其经济建设的成就与不足,从科技支撑及对策的角度给出思考和建议,利用青海能源和交通的优势,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出青海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由内部竞争走向国际化外部竞争,由单一的产业一元合作走向多元化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从而带动他省经济[7]。

3 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1)经济指标: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指企业通过交易直接售出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丝绸之路联通亚洲和欧洲,必然带来消费的增长。经济增长促进收入增加,进而刺激消费增加。

(2)碳排放相关指标:能源消费总量。青海是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作为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碳排放的强度测度显得尤为重要。选取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衡量碳排放强度的指標,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能源的消耗对于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影响。

(3)人均非农产业增加值与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青海省地处高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本文选取非第一产业作为指标,即非农产业增加值。

(4)公路网密度:青海是西部交通的战略枢纽。选取公路网密度来评价交通的现状,是由于公路网密度是区域公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公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满足交通需求的直观指标。公路网密度指每百平方千米或每万人所拥有的公路总里程数。计算公式为:

(5)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科技发展同样是促进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拥有技术,提高社会生产率,从方方面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影响丝绸之路青海段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根据协整理论分析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发展与主要影响因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而分析各因素对丝绸之路青海段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大小可通过相关系数进行测量,两个变量X和Y的总体相关系数为:

其中是变量X和Y的协方差,分别是变量X和Y的方差,给出X和Y的一组样本,i=1,2,…n,样本相关系数为:

建立样本函数:通过系数β,即待估参数估计值的正规方程组得到:

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首先利用图示初步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平稳,然后采取ADF(Unit root test)即单位根检验,根据以下三个模型,选取适当的之后差分项,以使模型的残差项是一个白噪声(不存在自相关性):

最后进行协整检验,得到协整方程。

结合青海省研究现状,使用大量数据为基础,以spss软件和eviews软件为工具,对丝绸之路青海段的经济发展作出量化分析,形成技术路线。

4 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整理

采用青海统计年鉴2000-2019年中相关指标的数据,选取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均能源消费总量(千焦/人)、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元)、人均非农业产业增加值(元)、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公路网密度(km/100(km)?),分别命名为y、x1、x2、x3、x4、x5、x6,其中能源消费总量=∑消费量×能源折标准煤系数。

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个解释变量之间易出现相关性,即存在多重共线性,会导致完全共线性下参数估计量不存在等后果,运用判定系数检验法、逐步回归检验法对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首先判定系数法对较大判定系数的回归方程作F检验:

再进行逐步回归检验法,判断拟合优度是否显著,以此判断新引入的变量是否是独立解释变量。判断结果如表1所示。

4.2 单位根检验与分析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Y=-3681.025+1.766x1+0.308x3+1.996x5+-324.225x6(1)

非平稳序列很可能出现伪回归,为此,本文采用ADF方法对所有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显示X1、X3、X5都是原序列含截距项的平稳过程,X6是不含截距项的时间序列趋势平稳。这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非农业产业增加值、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此时时间序列{Xt}的均值和方差等于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协方差也只与时间间隔有关,而与t无关。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从长期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非农业产业增加值(元)、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人均非农业产业增加值以及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3个因素对青海省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影响,而公路网密度对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产生负影响。某种程度上,经济发展必然依靠能源的一定量消耗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科技方面,青海省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虽然青海省步入了发展科技的道路,同时引进技术,但若经济滞缓,技术市场科技的引进不再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青海省是农牧业大省,可以看出,農业仍较大程度地影响着青海省的经济,反而非农业产业的发展无法完全正向地促进经济发展。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快整体建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青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若能借助这一特殊区位优势,加强工业、农牧业、能源、交通和科技等多领域合作,大量引进技术,发展科技,以科技引领经济发展,建设面向东面开放的经贸体。依据经济带上沟通交流性强等特点,加强各省区之间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的沟通协商,整合资源,实现共同发展[8]。

5.2.2 取长补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青海省在科技创新上的短板非常明显,大型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系统也有待提高。只需要制定科技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研发制度;政府通过创新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扶持产业发展,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创新系统主体结构,建立完备的技术配套与转化机制;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推进交通、电力、物流、信息技术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口岸开放,继续开辟更多的国际(境外)航线。

5.2.3 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经济互惠的大平台上不缺乏好的资源来源、境外投资管理体制以及各新兴产业的管理模式。我国应当加大“向外看齐”的力度,推动与中亚乃至欧美国家的密切合作,并且积极强化激励机制,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经验的高端复合人才,在国内大力培养人才,给予良好的待遇,以达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杨自沿.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N].青海日报,2014-04-28.

李富生.乌成云会见巴基斯坦外宾[N].海东时报,2017-06-05.

姜昀,王文燕,史常燕,等.生态功能改善目标下的青海省“三线一单”编制实践[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05): 1293-1299.

李环,解家安,向程,等.青海省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现状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5):76-82.

青海省海西州开展三大消费扶贫行动[J].农村百事通,2020(13):29.

姜璐,余露,薛冰,等.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调查分析研究[J/OL].经济地理,2019-07-10.

刘瑶.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科技支撑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杨自沿.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N].青海日报,2014-04-28(006):2.

作者:周静雯

科技国际化对策论文 篇3: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知识流动分析

摘 要: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高知识化的产业,知识流动促进创意产业技术扩散并使原始创意转化为创意产品。本文在对知识流动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将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划分为横向知识流动和纵向知识流动,横向知识流动细分为显性知识流动和隐性知识流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流动方式和相互关系;最后构建创意产业的知识轨道发展模型分析知识流动与新知识轨道的形成,并从创意产业组织单元、创意产业组织和政府三方面提出促进知识流动的建议,为我国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创意产业;知识流动;组织单元;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DOI:10.16315/j.stm.2020.06.007

文献标志码: A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理念、方法和技术等知识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增加,实现产业链价值增值,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音乐及表演艺术、动漫等行业[1]。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意思想、方法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要素。高知识性是创意产业的核心特性。创意产业组织是由多个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综合体。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是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创意产业内所有组成企业及其相关辅助机构的统称,它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多个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进行知识流动能够有效推动知识扩散、转移和共享,使原始构想快速转化为创意产品并产生大量的附加值。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流动不仅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且是创意产业组织单元开展“双创”和践行“创意文化+”的有效途径[2]。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流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横向知识流动方面,顾新等[3]认为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扩散和转移的现象;Rupietta等[4]将企业的知识储存与流动整合成一个包含4种理想类型的知识创造系统,在知识创造系统中由于知识流动产生知识增量创新。王文静等[5]研究了产学机构合作网络中知识流动的现象,发现在产学机构合作网络中高校和企业属于比较重要的节点;王莉等[6]指出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创新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协作和技术转让、人员流动等促进知识流动。在纵向知识流动方面,Nonaka等[7]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4个过程,组织中知识的流转均包含在这4个转化过程中。唐春晖[8]认为企业知识的获得、传递、共享、更新的不断循环是知识形成的动态机制;江文年等[9]提出企业知识链演化过程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使用、创新、评估和淘汰10个步骤。在知识流动影响因素方面,雷俊霞[10]阐述了影响创意产业知识流动的5个因素:知识势差、知识溢出水平、知识吸收转化能力、创意产业的杠杆效应、知识共享的成本;王亚楠等[11]认为建立创意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连接有助于知识流动效率的提高;阮平南等[12]研究了网络结构、合作关系、节点属性因素对知识流动的影响,密切的价值网络联系对知识流动效率有积极的影响。在知识流动模式及机理方面,张庆普等[13]提出了创意产业集群創意扩散的3种模式;蔡坚等[14]研究了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运行机理;许晖等[15]以华为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其研发国际化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机理;史良等[16]提出知识势差是引发知识流动最主要的源动力,知识位势越高,知识流动的能力就越大,并提出“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Gaur等[17]提出在跨国战略和知识转移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知识流动受到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3类因素的影响;Dalmarco等[18]通过产学关系中的案例研究,提出知识流动受国家和部门创新体系成熟程度的影响;Secundo等[19]提出医疗生态系统知识流动主要因素包括医疗生态系统的参与者类别、参与者开放创新的动机以及参与者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众多学者从横向知识流动、纵向知识流动、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知识流动模式及机理等方面对知识流动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探讨创意产业知识流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但目前鲜有学者对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知识的纵横向流动进行系统研究,亦缺乏对创意产业知识流动方式的深刻剖析。由于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理念、方法和技术等知识要素,以及创意产业的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性和高风险性特点,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对创意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知识流动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技术轨道理论构建创意产业知识轨道发展模型,对创意产业组织的知识轨道升级进行分析,揭示创意产业组织发展与知识流动的演化关系。

2 知识流动相关概念界定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

知识流动是指知识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流动过程,知识流动包含3个重要因素:主体、内容和方向[20]。知识存在于知识主体内,显性知识的主体可以多种多样,隐性知识的主体只能是人。组织单元通过知识流动实现知识互补,达到知识共享,进而提高创新效率与产出。

按照知识流动的方向和属性本文将知识流动分为横向知识流动和纵向知识流动。横向知识流动包括知识的转移、吸收和应用,纵向知识流动包括知识的异变和新知识的创造。发生知识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知识位势差的存在,且不同类型的知识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知识流动的类型、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进行系统分析,以厘清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知识流动的本质。

3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横向知识流动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横向知识流动是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知识转移、吸收和应用。由于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以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横向知识流动细分为显性知识流动和隐性知识流动,并根据流动速度的快慢分为互补性流动和扩散性流动。知识互补性流动是指知识沿着时间和空间实现知识转移的方式,反映了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互补关系,知识流动的速度快于知识扩散性流动。知识扩散性流动是指知识从“熵值”高的地方向“熵值”低的地方流动,是一种自发的知识流动。知识互补性流动结果是知识需求方获得所需的知识,而知识扩散性流动的结果是组织单元普遍获得新知识。

3.1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显性知识的横向流动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显性知识包括专利、软件等,亦称为知识产品。知识产品通常固化为具体的实物,并具有一定的价格和相对固定的市场。例如软件,创意产业组织单元中的供应方根据需求方要求提供专业化的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测试及后期的维护更新,而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需求方则支付相应的报酬。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显性知识流动的特点是组织知识流动频率相对较高、流动速度相对较快和流动知识的互补性高。虽然组织单元间知识流动不受空间限制,但是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通常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空间之中,组织单元对彼此的需求更为熟悉,组织内显性知识的流动频率相对外部更高,流动速度与知识的自发扩散流动相比较快。最重要的是组织单元的显性知识流动往往是需求方与供应方的直接流动,流动知识的互补性较高。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显性知识流动主要方式为互补性流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的位势差、市场供需状况和时间。知识位势差是产生显性知识流动的根本原因,只有知识需求存在才可发生知识的互补流动。市场供需状况则会影响显性知识横向流动的速度,因为市场供需状况影响知识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知识产品在市场中的流动速度。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特定显性知识的需求热度下降,显性知识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这会促进显性知识产品在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

按照知识互补的特点,创意产业组织内显性知识互补流动可分为附加互补性流动、序列互补性流动和复杂互补性流动,如图1所示。3种不同的互补方式通过组合创造价值,所以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更倾向于知识互补。

显性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或产品,在创意产业组织内的流动主要受组织单元间知识需求信息的影响。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通过对知识需求信息的发布,招標等措施及时满足自身对显性知识的需求,促进自身更好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流动介质,包括构建创意产业园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和跨创意产业园区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可为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显性知识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加速创意产业组织显性知识流动。

3.2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隐性知识的横向流动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隐性知识是指组织单元内不能固化的各种知识,它存在于人的大脑或组织单元内部,包括创意、研发经验等各种难以编码的知识,该类型知识的载体只能是人和创意产业组织单元。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隐性知识流动特点是流动速度慢但受益范围广。流动速度慢是相对于显性知识流动速度,因为隐性知识往往只集中于少数几个组织单元内或被少数员工掌握,使用后产生的效益不明显,因此需要时间去验证;受益范围广是指一旦该隐性知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组织单元的认可,那么该隐性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被组织单元普遍接受并显性化。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隐性知识流动主要方式为扩散性流动,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该隐性知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当地社会包容度和知识发出者的发出意愿与知识接受者的接受意愿。隐性知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影响其扩散性流动的主要因素,拥有良好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知识,在社会选择下成为普遍接受的知识;当地社会包容度是指社会对影响隐性知识流动的因素或载体的包容程度,例如:社会对于雇员的工作变动包容越高,隐性知识的流动就会越快,还有当地社会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会影响隐性知识的流动;最后知识发出者的发出意愿和知识接受者的接受意愿直接影响到创意产业组织单元内的隐性知识流动。

依据知识载体的不同,本文将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隐性知识流动分为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雇员与其他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组织单元间的隐性知识流动主要以兼并、合资等形式实现,这种隐性知识的流动经常在性质类似的组织单元间发生,所产生的小范围隐性知识流动的速度相对较快;雇员的流动是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隐性知识流动的最主要形式,作为隐性知识最主要的载体,雇员的工作变动可以为隐性知识的融合、发展、创新提供机会。

3.3 创意产業组织单元间横向知识流动模型

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编码后的表现形式,因此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显性知识的流动离不开隐性知识的流动。例如:软件产品购买后通常包含后续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特殊情况的处理,这些都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流动往往产生显性知识。随着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新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管理方法和应用技术的出现,隐性知识在流动过程中会显性化。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隐性知识显性化方式越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比率越高。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横向知识流动既有同类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也有不同类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知识流动过程涉及知识需求方、知识供应方、流动介质(科研院所、咨询公司等)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作用,如图2所示。

4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纵向知识流动

知识的纵向流动是指知识的融合、异变、选择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横向知识流动是知识融合的起点,也是纵向知识流动的重要基础。一切知识均来源于实践,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知识生产既包含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也包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新知识。知识在纵向流动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不同的流动方向和流动轨道,在知识选择条件作用下,部分知识逐渐成为主流知识,即形成新的知识轨道。因此在创意产业知识的纵向流动过程中,知识选择条件尤为重要。创意产业的知识选择条件主要包括政府、市场和理论。政府作为知识的选择条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表现明显;市场是知识最重要的选择条件,知识能否产生经济回报以及回报的多少决定知识价值的高低,进而决定其能否成为主流知识;理论需要也是知识选择的条件,虽然有些知识本身不能产生市场价值,但是可以作为知识进步的储备,为具有良好社会效应和价值回报的知识产生和新的知识轨道诞生创造条件。

创意产业的纵向知识流动包括知识的融合、异变、选择与新知识的产生4个过程。知识的横向流动是知识融合的前提,进而为知识异变创造条件。知识异变有助于产生新知识,而知识嵌入、共享增加了知识异变的机会。根据知识转移的速度和加速度,知识的异变类型可分为突破型异变、扩展型异变、内化型异变和歧生型异变4种,并相互转化[21]。此外,在知识选择条件下,异变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形成多种知识共存的新的知识轨道。最后,再次进入知识横向流动。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纵向知识流动的根本动因是创意产业组织单元对知识价值的追求,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会选择条件和知识网络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价值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创意产业组织单元也不例外,此外社会价值对于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知识创新也有影响。只有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知识,才会被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重视,最终的创意产品才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知识的网络结构会影响到知识的异变类型,进而影响到知识选择。知识的选择条件(包括社会价值倾向、异变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理论需要)会对异变知识进行选择、分类和淘汰,从而找出有价值的知识为创意产业组织单元开发利用。创意产业组织知识网络结构是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知识流动的复杂网络结构,包括同类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构成的知识网络结构和不同类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构成的知识网络结构。由于创意产业涉及行业众多,创意产业组织知识网络结构能否为知识创新和知识轨道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取决于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知识创造方式。音乐、表演艺术的知识创造更多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灵感,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前者在组织单元集聚条件下有利于产生新知识,后者在组织单元集聚条件下,为新知识的融合、创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新兴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22]。

纵向知识流动是创意产业组织内产生新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是创意产业组织升级的必要条件和形成更高级的知识轨道的理论前提。因此,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纵向知识流动是时间和空间综合选择的结果。

5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横向与纵向知识流动的关系

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横向知识流动和纵向知识流动是密不可分的。横向知识流动为纵向知识流动提供前提,纵向知识流动是横向知识流动的升华;横向知识流动为创意产业组织升级提供必要条件,而纵向知识流动为创意产业组织升级提供方向。

知识的创造、流动、吸收和应用是相互连接的循环过程,知识的横向流动即为知识的转移、吸收和应用,而知识的纵向流动是知识的创造过程。创意产业由于产业自身的特点,横向知识流动的速度相对外部更加快速,这为知识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加速了新的知识轨道的形成,如图3所示。

新知识轨道跃升所实现的知识创新跨越在创意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意产业的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性和高风险性特点,使知识流动成为创意产业组织中的“血脉”,为创意产业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创意产业组织的横向知识流动使创意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创意产业的纵向知识流动则为创意产业的升级提供更多的选择。

6 启示与建议

知识流动加强了创意产业组织单元间的联系,促进了创意产业组织的知识轨道升级。创意产业组织为组织单元间的知识流动提供路径选择,使创意产业单元间横向知识流动沿不同路径进行,组织间的联系也因为知识流动而更加紧密。知识流动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前提,为新的知识轨道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启示与建议:

1)创意产业组织单元作为知识流动的主体,是知识流动的源头。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积极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是知识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和知识创新政策,大力支持创意产业组织单元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拓宽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渠道,丰富创意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源泉。

2)在创意产业集聚过程中,创意产业组织采取不同措施搭建知识流动的平台,畅通知识流动渠道。如建设公共的知识流动平台,方便知识需求方与输出方的对接,降低雇员流动成本,方便雇员的流动,为隐性知识流动创造条件。创意产业组织建立有效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激励制度,奖励为新知识产生而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意产业组织单元或个人,激发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3)政府建立完备的市场法律体系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企业的兼并,这有利于知识的横向流动和知识创新;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兼并过程中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的知识产权常常受到侵害。因此,政府应建立完备的市场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知识创新者利益从而激发创意产业组织单元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于泳波,彭华涛.创意产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力与均衡投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3):78.

[2] 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上海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4(3):1.

[3] 顾新,李久平,王维成.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软科学,2006(2):10.

[4] RUPIETTA,C,BACKES-GELLNER U. Combining knowledge stock and knowledge flow to generate superior incremen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Swiss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9,94(1):209.

[5] 王文靜,赵江坤.产学专利合作网络:结构演变与知识流动:合作形式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7):1.

[6] 王莉,游竹君.基于知识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仿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6):48.

[7] NONAKA I,TAKEUCHI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

[8] 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10):68.

[9] 江文年,杨建梅.基于多视角知识演化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4):65.

[10] 雷俊霞.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创新策略研究[J].管理世界,2015(5):180.

[11] 王亚楠,虞重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知识流动: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158.

[12] 阮平南,顾春柳.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的微观作用路径分析: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7):22.

[13] 张庆普,李沃源.创意产业集群创意扩散过程及扩散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1):22.

[14] 蔡坚,杜兰英.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运行机理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0):23.

[15] 许晖,单宇,冯永春.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过程中技术知识如何流动:基于华为公司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0(5):433.

[16] 史良,曾立,孟斌斌,等.新兴领域知识、技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9(4):1.

[17] GAUR A,MA H,GE B.MNC strategy, knowledge transfer context,and knowledge flow in MNE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9,23(9):1885.

[18] DALMARCO G,HULSINK W,ZAWISLAK P A.New perspectives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flow within two sectors and two countries[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9,31(1):1314.

[19] SECUNDO G,TOMA A,SCHIUMA G,et al.Knowledge transfer in open innovation:a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for healthcare ecosystems[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19,25(1):144.

[20] ZHUGE H.Discovery of knowledge flow in scien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5):101.

[21] 王斌.基于知识网络结构的知识转移速度异变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7):134.

[22] 姜玲,王丽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益分析: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6(4):176.

[编辑:厉艳飞]

作者:胡瑶瑛 李煜华 舒慧珊

上一篇:鲁迅婚恋观分析论文下一篇:房地产法制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