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资源分配不均、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户口迁移及相关行政争议案件逐渐增多。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具有地域性、政策相关性、影响广泛性等诸多特点,在审判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如户口迁移法律规范效力层次低,户口的工具性价值和利益性特征明显,行政机关在户口迁移审批过程中执法程序不严格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法律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行政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1:

行政审批监督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关于党和国家廉洁政府的建设最基本标准就是完善国家行政审批监督体系,同样也关系到行政机构的深度改革监督体系的配套与完善、行政审批监督的有效行使、保证审批程序公开、透明进一步落实、真正意义上达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是行政审批制度革新的重点。我国行政审批在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在问责制度上也需要完善。本文将对行政审批的概念进行梳理,简介目前我国行政审批的现状以及对解决行政审批监督的有效对策进行深层次论述。

关键词:行政审批;行政监督;司法审查;公众参与

如今,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行政审批制度的方式和主题两方面是重要方向,而我国学者对行政审批制度的研究时间并不是特别长,研究也不是特别深入,研究成果特别少。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加快步伐,政府转变职能的重中之重任务就是行政审批制度的变革,评价行政审批的制度变革效果的基本标准就是行政审批监督系统的组建与完善。但是,我国对于行政审批监督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没有过多的经验和积累,为了我国能够进一步实施对行政审批监督体系的完善与改革,就需要我国学者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监督的概述

在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产生,因为私有财产的分配问题而产生了“监督”这个词汇。在原始社会后期,监督一词拥有限制、管理两层含义,限制就是监督者对被监督着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限制和制约的作用;而管理就是通过行使权力的方式对被监督者进行管理。监督在现代社会上指为了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运用基本的行政权力解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审核、考察。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监督的意义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变得更加广泛,同时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监督的方式、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二、行政审批监督法律存在的问题

1.瑕疵行政审批的问责制度需完善

西方国家由于人权、契约与政府责任等基础理论,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障碍,并首先出现了行政问责制,也使政府管理体系产生重大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官员作为社会主导的情况影响,大大延迟了行政问责制的产生和实施,在中国古代,权力代表一切,拥有权力的官员就是社会的核心,而人民需要做的就只有服从。时至今日我国开始推广与落实行政问责制,但是只有理论的界定却没有落实实践的情况,使行政问责制终究只作为概念存在着,此时,法律的缺失也成为了行政问责制发展道路上严重的阻碍。

2.行政审批部门利益化

在行政审批行使没有达到规范化的情况下,加上地方政府在管理政府工作下出现的严重偏差,地方政府随意设置行政的许可范围成为了最严肃的问题,而有些官员甚至违反国家规定私自设立没有必要却可以为地方政府制造高收益的审批内容,此时行政审批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牟取暴利的部门,导致地方政府不但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严重降低了办事效率,更是对经济的创新与发展设置了重要障碍。滥用审批权同时导致了政府的垄断行为,在政府机构变革的道路上,多数的行政机构直属企业独立,但是历史原因以及长期以来和政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使政府部门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会因为利益的影响而出现偏颇,行政审批权已经完全成为了部门垄断的工具。

3.行政审批领导小组权利来源

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尽快实行行政变革,经过研究决定,国家建立行政审核改革工作小组,以对国家行政审批了解和调控为核心,但是国家建立工作小组并不代表地方也需要建立,而各地方创建的行政审批领导小组却在当地的行政审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领导小组在具体行使权力的时候,规定的權力并不符合相关的法律。

三、解决行政审批监督法律问题的有效对策

1.将瑕疵行政审批的问责制度进行完善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之中的一个本质属性,其主要构成是民主问责制,是我国在法制建设和行政监管的完善道路上的基本方向。官员会在民主问责制中受到限制和监督,同时民主集中制的实施也令官员在上任时直接受到人民在各个环节的监督。责任的追究制度建立,要做到审批的人负责,将责任落到各个权力部门和个人,使监督职能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对职员权力的高效行使获得最大化的提升,与此同时也能够将滥用职权的人员清出行政审批监督部门。

2.隔离部门权利利益化

我国当前对政务审批体制改革还存在着较大障碍,其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思维定式,在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政务审批手段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习惯,仿佛脱离政务审批就不能实现对社会进行更好的管理,所以政府审批改革过程中有过多的不和谐。在市场体制中,政府行使权力的依据是建立规则和法律,以达到确立市场主题的权责和通过市场平稳运行确保稳定市场秩序的目的,有必要创立新型综合执法机制。

3.以行政审批相对人为中心

因为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存在职员滥用权力的可能性,所以政府机关本身就应该受到群众的监督,而在行政审批中最高效的监督方式就是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在行政审批制度过程中可以组织听众会、效能投诉能方法使全民积极参与进来。当群众发现问题及可以通过公开投诉电话、投递举报信和上访的方式投诉,政府应当及时给予处理,同时对于一切打击报复行为给予严肃的惩治。如果放任地方政府滥用职权,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不统一,各个行业出现壁垒。对地方的发展来说,每个群体的手中都存在着垄断行业内所有具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如果政府机关不注重地方职业群体的作用,就无法对行政审批体制提供建设性作用。

四、结论

就政府工作来讲,行政审批权需要得到最基本的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会造成对社会、生活严重的影响,国家部门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国情有些复杂,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意损害了国家、大众和公民的权益。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而弥补不足的根本办法就是加强监督体制的确立,与此同时假设合理的调解体制,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明确的掌握各个行政部门的活动以达到高效监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婷.非行政许可审批法律规制问题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张冬梅.完善行政审批监督体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

[3]朱艳.消防行政审批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王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3):1-4.

作者:吴秉锲

行政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2:

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资源分配不均、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户口迁移及相关行政争议案件逐渐增多。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具有地域性、政策相关性、影响广泛性等诸多特点,在审判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如户口迁移法律规范效力层次低,户口的工具性价值和利益性特征明显,行政机关在户口迁移审批过程中执法程序不严格等。通过提升立法层次、完善执法程序以及注重协调化解在,在行政审判中的侧重适用是解决户口迁移行政争议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户口迁移;行政争议;户籍制度;司法建议

户口是经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确认并实际管辖的本国居民及其人口信息的总称,其具有户籍行政管理的主观功能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客观功能。作为我国特大城市的上海,对户口迁移的管理与调控尤为严格。而在近些年,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户口迁移越来越频繁,所引发的行政争议也越发显著。

一、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

户口迁移在程序上是指公民依法改变法定住址从而依法改变常住户口所在地的过程,其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迁移审批和迁移登记两个部分。与之相对应,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的主要争议多围绕着有关当事人对公安行政机关在户口审批与登记过程中所作决定的不满而展开。从2005年至2010年间,上海虹口法院受理的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在受理数量、案件涉及领域与区域、裁判结果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案件数量情况

从受案数量上看,2005-2010年虹口法院共受理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40件,其中,2005年案件数量为5件、2006年为6件、2007年与2008年分别为3件、2009年为14件、2010年为9件。其中,2009年较之2008年增长了近370%,2010年则继续保持高收案率。案件受理数量总体上稳步上升,近两年呈高发趋势。

(二)案件涉及领域及类型分析

在虹口法院受理的40件户口类行政案件中,基本涵盖了当前上海市在户口迁移管理过程中可能引起行政争议的大多数领域及类型,其中户口迁移案件较为常见的5种传统类型案件总量为22件,约占收案总量的55%。传统案件主要是指在户口迁移领域较常发生的、涉及区域范围主要为本市居民之间的案件类型。其他类型案件总量为18件,占案件总量的45%,这些非传统案件主要是指与上海特殊户籍政策有关的案件以及一些疑难少见的案件,如蓝印户口遗留问题引起的行政案件以及申请赴港定居等特殊类型案件。

(三)案件涉及迁移的区域范围概况

在我国,户口迁移主要涉及四个调控层次及相应的区域范围空间:一是从严控制层次,主要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以及一般城市迁往京津沪等大城市;二是适当控制层次,包括镇迁往市、小市迁往大市、农村迁往城郊等;三是不予控制层次,主要是从市迁往镇,从大城市迁往小城市,以及同等市镇村人口间的相互迁移等;四是鼓励支持层次,如鼓励科技人员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内地到边疆等。

在虹口法院受理的40个户口迁移行政案件中,户口迁移集中在不予控制与从严控制两个层次范围,具体表现为:有31个迁移案件是本市同城间的户口迁移,占案件总量的77.5%;有8个案件涉及到内地其他省市申请落户上海的户口迁移,占案件总量的20%;此外,有1个案件是涉及到内地人员申请赴港定居的特殊情形,占案件总量的2.5%。

(四)案件判决结果概况

2005-2010年,经虹口法院审理的40个户口迁移行政案件当中,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案件数量为15件,占案件总量的37.5%;判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案件数量为5件,占案件总量的12.5%,这两类案件总数为22件,约占案件总量的50%;此外,裁定撤诉的案件数量为14件,占案件总量的35%;以裁定驳回起诉与以判决撤销的方式结案案件数量各为3件,比重均为7.5%。

从户口迁移案件的二审情况来看,在40件户口迁移案件中,当事人提出上诉的有16件,约占案件总数的40%。在这16件上诉案件中,有1件以当事人撤回上诉方式结案,其余15件案件以二审法院判决维持的方式结案,占上诉案件总量的94%。

二、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的主要特点分析

(一)涉及同市区间的传统户口迁移案件所占比重较高

在虹口法院审理的40个户口迁移案件中,涉及本市居民之间的传统类型案件占案件总数的55%,产生户口迁移案件类型主体传统化的主要原因与上海市对外来人口来沪落户实行的从严控制政策有关。

户口迁移的背后是有着复杂社会背景的户籍制度,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的。从50年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早期设置来看,由于受当时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制约,尤其是粮食、住房和就业等问题的困扰,所以户籍制度的设置初衷即体现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与限制城乡人口的户口迁移。虽然从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城市化方针的改变,对小城镇的发展开始鼓励,但仍然主张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发展,这种观念至今仍支配和影响相关户口政策的制定。而上海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自然成为其户籍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大量的户口迁移及有关争议较多发生在本市居民之间。

(二)案件争议内容与上海地方性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户口迁移是当前我国户政管理领域中法治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全国统一性的法律法规,户口迁移领域表现为绝对的“政策当家”,其多由各省市区公安部门制定的内部户籍政策进行具体调控。

从虹口法院审理的40个户口迁移案件类型来看,案件呈现出涉及类型领域的多样性特征与上海市多方面多层次的户籍政策有关。户口迁移案件呈现出地方性特征,如涉及蓝印户口方面的行政案件与上海市《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现已失效)有关,这些案件多是因蓝印户口遗留问题所引起;而来沪投靠子女类户口迁移案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公安局<关于解决本市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的批复》以及上海市2009年8月24日起实行的“70号文”即《关于本市投靠类户口迁移的若干实施意见》的有关内容直接相关。

(三)因房产继承与期待动迁利益引发的户口迁移案件较多

如上所述,同市居民间的户籍迁移依然占了户口迁移案件的大多数,在40个户口迁移行政案件当中,有近31个案件涉及此陛质类型。同时,在这31个本市之间的户口迁移案件中,多数案件的产生与房产继承以及期待未来的动迁利益有关。

如在张某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某分局行政公安机关一案中,原告张某某的母亲去世后私房归其兄妹四人共有,但其母过世时该房屋处并没有户口,后行政机关先后同意其兄妹三人户口落入而未同

意张某某户口的迁入,原告不满诉至法院,最终经调解行政机关同意其户口迁入,原告申请了撤诉。房产继承与动迁利益成为诱发户口迁移的主要动因也从侧面反映了户口与利益资源挂钩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四)协调化解在案件处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户口是公民个人进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关系到公民的房产继承等核心利益,在虹口法院受理的40个户口迁移案件中,有许多案件的发生是由于行政机关工作疏忽或程序上的瑕疵所产生的,也有的案件与原告亲属之间的内部家庭矛盾所引起,这些争议客观上具备良好的协调化解基础。

在虹口法院审理的40件案件当中,裁定撤诉的案件数量为14件,占案件总量的35%,协调化解对解决案件争议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在14件撤诉案件当中,有10件是以被告行政机关主动为原告履行相关职责后原告申请撤回起诉方式结案,约占71%;剩余4件撤诉案件是经法院向原告释明相关政策规定后原告申请撤诉,约占29%。协调化解在解决户口迁移案件中的优势在于节约诉讼成本、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看,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三、户口迁移类行政案件在审判中

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一)户口迁移法律规范效力层次低,正当性不足

户籍制度是指与户口或户籍管理相关的一套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而包括户口迁移制度在内的现行户籍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的,其中,该制度在确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表现为户籍法规的效力层次低,大多由不同年代下的红头文件逐步累积而成,这种特征造成了现行户籍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正当性不足。就户口迁移制度而言,当前在我国,除了1958年一部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之外,其他多为公安部门特别是地方公安部门制定的内部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户口迁移法律规范的低层次造成许多当事人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对地方户口迁移法规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直接造成户口迁移管理过程中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被动。如在朱某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某分局户口行政管理一案中,原告就认为,被告做出决定时所适用的由上海市公安局、司法局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对本市常住人口捡拾弃婴及其他有关收养问题的处理意见》中关于“须在办理《收养登记证》后随收养人在本市共同居住5年以上且未成年的,经公安机关审批同意后在收养人户口所在地办理户口登记手续”的有关规定违反了上位法的规定应当无效。虽然法院认可了被告辩称的《户口登记条例》制定年代久远、政策的制定是户籍管理需要等意见,但仍然难以掩盖规范性文件效力层次低和正当性不足所造成的被动。

(二)户口的工具性价值和利益性特征明显,间接引发许多新的社会矛盾

户口的工具性价值主要是指户口是行政机关据以进行人口管理与控制城市规模的载体;户口的利益性特征表现户口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依据。户籍制度本原功能主要包括证明公民身份,掌握户口资料,维护社会治安等,但在我国,户籍制度在确立发展过程中功能逐渐发生异化,户口成为管控社会的“大工具”,也成为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总根源”。

从虹口法院审理的户口迁移案件有关内容看,户口迁移过程中户口的工具性价值与利益性特征表现明显。在户口迁移审批过程中,户口作为控制人口规模的主要工具被从严运用;而在上海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房屋拆迁大环境下,拆迁补偿标准在早期主要根据房屋内常住人口数量来确定,这种与户口因素相挂钩的补偿政策造成许多本市居民有目的引进户外人口,以争取获得较多的拆迁款项。在上述特征表现下的户口迁移又因对户口迁移政策宽严理解不一、对公安机关准予他人的户口迁移不同意、补偿款项分配不均等原因,间接引发了许多家庭和社会矛盾。

(三)行政机关在户口迁移审批过程中执法程序不严格

如上所述,在14件以撤诉方式结案的户口迁移案件当中,有10件是在原告诉至法院后,被告行政机关基于可能承担败诉风险的考虑,而主动为原告办理相关户口迁移登记之后,经法院居中协调化解后原告申请撤回了起诉,比重占25%。这些案件诉至法院的原因多由行政机关在户口迁移审批过程中执法程序不严格,对相关户籍政策把握不准、审查不严造成的。

从法律层面和行政职权内容层面看,行政机关对迁移审批具有裁量权限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这种裁量权限应当依法合理并谨慎进行。户口迁移事项涉及公民诸多核心重大利益,行政机关有义务在严格履行相关审查职责后才能做出迁移决定。

(四)行政机关基于纠错做出迁移决定时未充分考虑有关当事人利益的保护

除由司法机关通过审判或协调化解方式及时纠正行政机关所作出的错误的户口迁移决定外,另有一部分案件是行政机关在执法监督或接到案外人申诉之后,基于内部纠错自行撤销有关错误的迁移决定。在虹口法院审理的40件案件当中,有7件是行政机关基于内部纠错撤销有关户口迁移而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约占12.5%。但行政机关在纠错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如在江某等诉上海市公安局某辖区派出所一案中,被告在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江某户口迁入时依据的户主同意书已经超过6个月的有效期,不符合《上海市户口管理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第九条的规定,直接做出纠错决定,将江某户口迁回原处,原告不服,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江某户口的迁入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被告的同意行为使原告相信其户口迁入行为是合法有效的,其信赖利益应当受到保护,被告实行的纠错行为有悖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执法目的,依法应予撤销,据此,法院判决撤销了被告基于纠错做出的行政行为。

(五)居民个人对户口政策的理解不当,对户口权益重视程度不够

现行户籍制度虽然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但是在承认其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作为居民个人应当十分注意自己的户籍变动状况,及时关注相关户籍政策。在相关案件的审判中,有许多案件是由原告自身不能及时正确了解有关政策、对户口权益关注不够造成的。如在郑某某、戴某某不服上海市公安局某分局户口审批决定一案中,原告郑某某所在单位在1997年为其申办了蓝印户口,1999年至2001年原告均按《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办理复验手续,但是在2002年,原告从媒体上获悉上海市蓝印户口停办后,自认为随之的复验与转常等也随之停办,故未再办理任何手续。2003年8月,被告通知原告在同年9月15日之前办理转常事项,原告未予答复。2009年,被告书面通知原告联系其蓝印户口事项。原告遂于2009年8月24日申请转常,其女儿为随迁人员。被告经审查后认为二人不符合现行户籍政策,于同年11月26日作出注销其蓝印户口的决定。于是原告诉至法院要求撤销注销决定。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未能及时、主动了解相关政策,未能履行规定要求的复验义务,

应当自行承担户口不能转常的后果,据此,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四、解决户口迁移行政争议的司法建议

以往学者对户口迁移以及整个户籍制度的研究更多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但包括户口迁移制度在内的户籍制度具体是以法律和政策形式存在的,因此户籍制度又是一项具体的行政法律制度。通过对上海虹口法院5年间40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户口迁移领域产生越来越多行政争议的原因既有现行户籍制度根本上的不合理性,也有立法、执法等方面的不完善与不规范等。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户口迁移领域有关争议的解决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应对。

(一)立法机关应积极制定与完善有关户口迁移方面的户籍法律法规

如上文所讲,造成户口迁移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与有关户籍方面的法律政策结构不健全、法律规范的效力层次低、内容不合理等直接相关,特别是在我国,法治的进步是由立法为主导逐步推进的,因此完善户口迁移领域相关立法对从根本上消除有关争议将有关键意义。

首先,修改宪法,写入公民迁徙自由等相关内容,建立以迁徙自由为核心的国家人口迁移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现行户籍制度的确立与功能的异化,应当说是从抛弃迁徙自由的价值观念后逐步形成的,通过写入迁徙自由,能为户籍制度回归正义提供根本上的依据。

其次,要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性的户籍法律,消除地方户口迁移各自为政的局面。户籍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加剧了城乡及地区间的不平等,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之一,而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户口登记条例》从颁布至今未进行过任何修改,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制定全国统—性的户籍法律十分必要。

最后,及时清理户口迁移法规中与利益相挂钩的内容条款,使户口回归其本原价值。户口与社会资源相挂钩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对当前有关户口迁移法律政策中的不合理内容进行清理,“剥离附着利益、恢复户籍制度本来面目,即管理住户人口基本信息以服务全社会的基础性行政制度”。

(二)户口管理行政机关应依法行使户口迁移审批权

现行户籍制度下,户口迁移的审批主要属于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公安机关对户口迁移的审批主要包括实体上的审查与程序上的依法履行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结合相关行政案件的审判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公安机关在日常的户口迁移审批与登记过程中要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保证有关户口迁移相关的法规政策的公开透明。在虹口法院审理的户口迁移行政案件中,产生行政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据以作出决定的户籍政策不知情。特别是行政机关在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中,给出的理由往往是“不符合相关户籍政策”,但对是什么户籍政策,当事人无从知晓,这就要求公安机关的决定应当附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也有的当事人对施行多年的户籍政策是否变更无法及时获取,导致权益受损,行政机关此时应按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保证有关政策的公开透明。

其二,正确区分实质审查与形式审查在户口迁移审批中的具体要求。因审查不严引起的户口迁移争议数量比较多,这就要求行政机关正确把握审查的程度要求。如《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经本市居民系房屋产权人或承租人或农业户户主的同意,其本市非农业户口的直系亲属可以在其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在虹口法院审理的案件当中,有许多情形下是当事人持有伪造的同意书骗过了公安机关的审查而达到了非法目的。行政机关在此情形下宜通过当面或电话征询户主或承租人的意见后做出决定,避免因审查不严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三)审判机关应综合运用多种有效措施,及时化解户口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争议

在户口迁移有关行政案件的争议化解过程中,法院综合运用审判、协调化解等方式对及时解决案件争议,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及时发挥了司法对行政的监督作用。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上海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审判机关在对户口迁移案件的审判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完善:

首先,继续发挥协调化解在户口迁移案件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户口迁移案件中许多争议是由家庭内部矛盾或民事纠纷所引发的,行政判决作出后,争议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此外,还有很多行政纠纷的解决,需要处理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而单纯的裁判无法达到。从虹口法院案件审理情况来看,协调化解方式对解决户口迁移中的矛盾纠纷取得了的非常良好的效果,从根本上实现了案结事了,在此后相关案件的审判中应继续注重此种方式的运用。

其次,严格审核户口迁移相关事实,制止为谋取不当利益的非法户口迁移。法院是介于原被告之间的居中裁判机关,同时,又是法律的适用机关,具有维护法律权威、杜绝违法行为的法定义务。现实中,南于户口与有关社会资源利益相挂钩,特别是在房屋拆迁安置过程中与房屋拆迁补偿款项等联系密切,有些经行政机关审批后的户口迁移是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而通过非法手段所获取的。在此些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院要依法查清迁移事实,既要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又要杜绝某些损害国家集体利益行为的发生。

最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的解决相关争议。在行政诉讼整体受案领域中,因户口迁移引发的行政案件较之其他案件类型还比较少,同时,由于地方户籍政策变动性比较大、法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在为数不多的户口迁移案件当中经常遇有许多疑难复杂问题,且通常没有可供借鉴的裁判经验。这时,通常需要审判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法并有创造性的解决其中的有关争议。

作者:施海红 林兴乐

行政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3:

我国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法律问题的应用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工程随之增多,其中包含大量的违法建筑,针对这些建筑的治理,我国的《行政强制法》中对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的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实践中,引发了各种行政强制拆除法律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进行行政执法体制的深化改革,并促使行政效率在法律当中得以提升,为行政权的有效行驶做保障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鉴于此,积极加强我国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法律问题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违法建筑 行政强制法 强制拆除 法律应用

近年来,我国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逐年增加的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事件,这一执法行为是受到国家《行政强制法》保护的,但是在实际应用法律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人民财产权等造成了损害,在强制实施的过程中,还遭到了一些极端的抗法现象,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种现象的产生同我国法律的不完善具有一定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我国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法律问题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

一、我国行政强制拆除法律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针对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的相关法律内容主要为《行政强制法》,其在执行强制拆除的过程中,主要流程如下:首先,书面催告以后才能够决定实施强制执行;其次,陈述以及申辩的工作由当事人实施;再次,对当事人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掌握,详细记录并复核当事人提供的各项资料和证据;第四,当催告以后,如果在特定时间内,当事人没有对各项行政决定进行执行,同时没有给出正当的理由,应立即作出书面强制执行决定;第五,将决定书交与当事人;最后,强制执行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生多起违法建筑强制拆除的事件,例如,某违法建筑搭建在原油管道之上,这属于严重违法搭建行为,同时多处乱堆乱压现象产生于油管的上方,相关机关在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的过程中,最初采用了口头劝说的方式,然而并没有得到理会,而实施治理行动的过程中,反复现象严重。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行政强制拆除法律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首先,无法有效维护公共安全。在应用《行政强制法》的过程中,是能够对部分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然而,它的有效实施,也一定程度上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如无法及时拆除违法构筑物和建筑物等,因为这种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发生混乱现象,更无法及时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其次,无法充分体现行政权有效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违法建筑强制拆除工作,其难度非常高。在应用《行政强制法》的过程中,行政机关日常运行中,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职能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更无法体现出行政权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性;最后,将影响到公民心中法律的公信力。国家运行过程中,制定法律的最终目的是在对公民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的基础上,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部分法律内容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出刚性的一面,如果法律无法及时的消除违法行为,将导致法律的威信力下降,这一过程中,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以及秩序,同时也无法制止违法行为,最终将丧失自身的力度。

二、我国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法律问题的应用

首先,将法律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对法律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对个体以及公民的利益进行保护至关重要,当行政关系特定时,在将法律的人文关怀进行充分体现的过程中,需要将保护程序权利以及特定公民实体作为媒介。然而,如果在对法律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过度的重视保护个人利益,将导致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鉴于此,维护公共利益是保证个人利益得到发展的基础。针对违法建筑来讲,这属于相关行为人的一个目的,其希望可以更多的对公共利益进行占据,这是损害公共利益的做法,在对此类行为进行打击和消除的过程中,应对合理的法律程序进行应用,应用法律程序的主体为行政机关,从而在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的过程中,才能够促使我国的法律真正意义上对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尊重和保护。其次,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作用,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良好的基础。法律在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国家强制力量进行应用;在发挥法律的功能过程中,它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影响,正因为如此,法律被作为公共事务治理的工具在世界各国中发挥自身功能。事实上,在法律发挥功能的过程中,能够引领社会秩序向和谐的方向前进,也能够引领社会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的法律还存在一定缺陷,应当在实践中逐渐进行完善,从而将法律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例如,针对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相关《行政强制法》在近年来的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對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危害,因此应当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法律条款进行完善。再次,在行驶行政权的过程中,应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在近年来的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的过程中,《行政强制法》的实施迫切需要得到法律依据的保护。政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干预,需要对一定的行政权进行形式,而这一过程中,应设置相应的法律以及措施,才能够保证行政法的各项工作任务得以实现。从违法建筑拆除的角度来看,在实施《行政强制法》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制定“快速处理”方法,从而为《行政强制法》对特殊情形的高效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法律的内容应当可以对普通的状况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也能够针对特殊状况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还应当针对《行政强制法》中有关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法律内容的使用范围进行有效的规定,还应当将明确的界定应用于法律条文当中,其中应包含设备、构筑物以及违法建筑的类型以及含义等,同时还应当明确在没有建成的房屋中,其是否可以被称之为“建筑物”等细节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在积极进行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功能的建筑增多,违法建筑业随之增加,为了加大违法建筑的治理,我国实施了《行政强制法》,在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对公民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了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我国违法建筑行政强制拆除法律问题的应用研究,在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法》有关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内容基础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丁晓华.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行为定性与规范——基于对《行政强制法》第44条的解读[J]. 法学,2014,10:77-86.

[2]沈福俊. 法律应当如何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以《行政强制法》第44条和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规定为分析起点[J]. 东方法学,2016,01:74-83.

[3]吴伟,凌冰,姚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四条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J]. 规划师,2015,12:51-56.

[4]源涞. 解读《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J]. 华北国土资源,2014,03:6-8.

[5]杨红.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行政强制执行问题研究——以兰州新区建设为例[J]. 西部法学评论,2015,01:87-93.

作者:彭漾

上一篇:广播时政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互联网对税收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