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菜多熟复种技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冬季瓜菜之后轮作水稻是海南省一种重要的栽培模式。为了充分利用前作的肥效,一般后作水稻都会减少肥料的使用,这时前作肥料条施所导致的田间肥力不均会较大地影响后作水稻的生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瓜菜多熟复种技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瓜菜多熟复种技术论文 篇1:

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们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通许县基本情况

通许县总面积767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5万公顷,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3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同比增长7.6%。

2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

2.1 5年来农民收入情况

2009年全年总播种面积13.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幅5.97%;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万公顷,棉花、花生、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公顷。在经济作物中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7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43。全县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小麦—越冬菜—无籽西瓜—辣椒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到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幅11.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1 2005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69.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8.7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37.3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08.0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3.12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0%;家庭经营收入4011.8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64.84元,林业收入26.33元,牧业收入1088.17元,建筑业收入3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0.1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131.62元,社会服务收入18.11元,文教卫生收入1.16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5.9%;财产性收入17.24元,占总收入的0.37%;转移性收入81.91元,占总收入的1.8%。

2.1.2 2006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88.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95.9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92.63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81.07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22.2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4.8%;家庭经营收入3764.81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79.61元,林业收入39.7元,牧业收入872.23元,建筑业收入4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9.9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63.77元,社会服务收入12.91元,文教卫生收入0.08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财产性收入131.94元,占总收入的2.8%;转移性收入96.16元,占总收入的2.1%。

2.1.3 200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5621.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6.43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79.80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389.19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7.44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4496.90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901.61元,林业收入30.21元,牧业收入1338.30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34.90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3.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0%;财产性收入27.10元,占总收入的0.5%;转移性收入101.40元,占总收入的1.8%。

2.1.4 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3.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58.4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4.5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05.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8.61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5051.69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039.31元,林业收入76.24元,牧业收入1553.09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29.69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22.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77.3%;财产性收入91.1元,占总收入的1.4%;转移性收入232.17元,占总收入的3.6%。

2.1.5 2009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6.7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313.7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7.55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54.05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632.1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0%;家庭经营收入4679.97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147.36元,林业收入78.95元,牧业收入1106.7元,建筑业收入47.83元,交通运输收入19.7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266.15元,社会服务收入9.93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71.6%;财产性收入99.85元,占总收入的1.5%;转移性收入44.18元,占总收入的0.7%。

2.2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通许县的种植业由小麦—玉米,小麦—棉花等一年两熟转变为一年三熟至五熟,产值由原来的2.25万元增加到6.0万元,如小麦—菠菜—无籽西瓜—棉花,小麦—黑白菜—无籽西瓜—大白菜等一年四熟、五熟种植模式,一般公顷产值5.25万~6.0万元;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胡萝卜等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一般公顷产值6.75万元左右;大蒜—棉花—玉米等三熟种植模式,一般公顷产值9.0万元左右,日光温室一般公顷产值60万元左右,塑料大棚一般公顷产值13.5万~15万元。

2.3 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免交公粮,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免交公粮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00元左右,良种补贴农民人均收入30元,种粮综合补贴农民人均收入81.68元,惠农政策使农民增收211.68元。

2.4 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几年,粮食、瓜菜等农产品价格有增无减,如大白菜每千克1.6~1.8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0.4~0.8元。马铃薯每千克2.0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0.6元,市场小麦每千克1.9~1.96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0.3~0.4元,黄瓜每千克7~8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1~2元。

3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就通许县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通许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县,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同时,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向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测防范能力弱,容易使农业及农村经济遭受重创。近年来,首先是随着农业单产水平的提高,部分农产品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导致价值均衡点下移,城乡居民农产品需求对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率的支撑能力下降,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虽然从2003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大多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有的甚至亏本。其次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通许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再次是通许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农产品品种、品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经常出现“卖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3.2 人均占有土地少,产业规模较小

通许县农业人口人均土地占有量仅933.8平方米,由于耕地少,生产效益也就不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致使农业效益不高,自然影响到农民收入。

3.3 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明,农产品质量不高

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缺乏信息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面对小农户大市场的基本状况,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中盲目性较大,不清楚该种什么,而且大多数农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差,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特别是瓜菜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致使农户所生产的瓜菜长期处于卖原料的状况,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

3.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负担较重

有些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乡村公路、农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等)的投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难以承受。致使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农民收入的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使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一方面,农村教育还相对比较落后,致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传统观念甚至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使得农民智力资本严重不足,很难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收入。另一方面,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费昂贵,导致农民有病难以及时治疗,小病转大病,造成农民身体素质不高,如果医疗开支增大,就会出现因病返贫,影响到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4 提高农民增收的建议

4.1 加快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因地制宜,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好优质粮油、瓜菜、林果、牧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化经营步伐,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通过结构调整,调大、调新、调优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4.2 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科技教育和思想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科技实现兴农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首先,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根据国家农村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开设农业职业初中班、高中班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从根本上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其次,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利用阳光工程、绿证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农民进行各种劳动技能的继续教育,从做大劳务经济、加强健全服务体系建设入手,实现多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解决技能单一的问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从农业内收入和农业外收入两方面增加收入。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小城镇实力,增强小城镇承载功能,切实起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以外收入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4.3 整合财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上,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要采取争取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办法,整合财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快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村道路建设、农网改造、通讯设施等建设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要尽量使用农民工,为农民增收提供环境,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4.4 围绕“一带三区六大基地”发展特色农产品

要围绕“一带三区六大基地”(“一带”即沿密杞公路两侧,总长31公里的高效经济作物开发带;“三区”即以邸阁、大岗李、竖岗、厉庄为主的麦、瓜、菜一年多熟种植区;以孙营、城关、朱砂、冯庄为主的露地菜种植区;以玉皇庙、练城、四所楼、长智为主的反季节瓜菜种植区;“六大生产基地”即以邸阁、大岗李、厉庄为主的无籽西瓜生产基地;以长智为主的小杂果生产基地;以孙营、城关、冯庄为主的土豆、菜花、胡萝卜生产基地;以朱砂、四所楼、竖岗为主的大蒜生产基地;以城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玉皇庙、练城、长智、四所楼为主的温棚西瓜、黄瓜生产基地。)结构调整的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要通过法律、行政等有效手段进一步落实好订单农业,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彻底改变服务职能,尽快跳出“计划经济”时的老圈子,把精力放在为农民生产的优质农产品找市场、打销路、创名牌上。同时,下大力气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上规模、出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5 抓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

根据通许县实际,加快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卖原料的现状。通过新上项目,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流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汴南翠黄瓜、无籽西瓜、马铃薯、菜花、胡萝卜等重点农产品要扩大生产规模,打造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通许县作为农业县,虽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比较明显的地理、区域、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但县委、县政府根据通许县得天独厚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已将农副产品加工业确定为主导产业,通过扩大农产品外延,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带动农民增收。

首先,依托种植业资源,积极兴办项目。通许县有小麦、玉米、瓜菜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在原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积极开发和储备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优势项目,形成产业群,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其次,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凝聚发展优势。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引进集聚区,集中摆放,凝聚发展优势,使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和扶持同步到位,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再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通许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全县产业化的发展。

4.6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部门的服务作用,为提高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

要创新农业技术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服务部门要帮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有关法规和提高鉴别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真伪的能力;同时,指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帮助解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销售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农业发展受自然与市场的影响,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建立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张国领 徐金义

瓜菜多熟复种技术论文 篇2:

豇豆水稻轮作模式下水稻生长的不均匀性

摘  要  冬季瓜菜之后轮作水稻是海南省一种重要的栽培模式。为了充分利用前作的肥效,一般后作水稻都会减少肥料的使用,这时前作肥料条施所导致的田间肥力不均会较大地影响后作水稻的生产。本研究以豇豆水稻轮作为对象,以杂交稻品种‘聚两优747’为材料,于分蘖末期、成熟期分别在不同肥力下生长表现强势(T1)和生长表现弱势(T2)的行间取样,分析了豇豆水稻轮作模式对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生长在不同肥力行间的植株,在分蘖末期,其生长发育性状上有明显的差异,如株高、分蘖数、地上部干重、倒三叶叶面积、植株含氮量等方面差异显著,其中,T1植株根、茎、叶的含氮量分别比T2植株的高117.1%、368.8%、72.3%,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成熟期,与产量构成相关的指标,如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T1植株的穗数和结实率分别比T2植株高64.0%和9.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稻米品质方面,虽然在出糙率、精米率、精米的长和宽及长宽比、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T1的垩白粒率比T2低4.5%,而T1的整精米率则比T2高5.5%,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在豆稻轮作的情况下要获得水稻的高产优质,需要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方案,改进耕作技术、均衡前作的遗留肥力,并注意在水稻當季合理施肥。

关键词  豇豆-水稻轮作;生长不均;稻米品质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9.07.002

海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光温条件,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1],为缓解冬季瓜菜供需矛盾、保障全国各大城市冬季菜篮子工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3]。在冬季瓜菜之后轮作水稻是海南的一种重要的栽培模式。所谓轮作,就是按照确定的顺序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4]。研究发现类似的水旱轮作模式能够使水稻茬充分利用前作的肥效,对水稻生产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5-7],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8-10],并减轻连作障碍[11],减少农田病、虫、草害[12-14]。大多数研究都对轮作减轻连作障害、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给予了积极评价。

海南省的主要冬季瓜菜,如辣椒、豇豆、丝瓜、圣女果等,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会投入较多的肥料,且主要采用垄作和肥料条施的方式,所以这些冬季瓜菜田间的肥力是不均匀的。豇豆生产的效益高,但豇豆不耐连作[15],而通过豇豆与水稻轮作既可以避免豇豆连作障碍的发生,又可以实现豇豆和水稻的双丰收,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16-17]。豇豆-水稻轮作在海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栽培模式,但轮作水稻以后,由于未进行彻底的翻耕,前作肥料条施导致的肥力不均依然存在,并对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至于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却少有人关注且并未充分研究。本研究以豇豆水稻轮作为对象,分析了前作豇豆垄作和肥料条施技术导致的养分不均对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海南省冬季瓜菜-水稻轮作制度下的水稻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海南省澄迈县瑞溪镇罗浮洋冬季瓜菜生产基地进行,以杂交水稻品种‘聚两优747’为材料,该品种由广东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育成,具有丰产性好、抗病虫性好,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试验地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瑞溪镇北畔仔村,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3.8 ℃,日照时数2059 h,降雨量1786 mm,且雨熱同季,终年基本无霜,生产条件优越,是澄迈县重要的粮食及冬季瓜菜生产基地。试验区土壤为潮湿黏土,pH 6.7,有机质含量为45.58 g/kg,碱解氮含量为147.35 mg/kg,有效磷含量为32.69 mg/kg,速效钾含量为133.28 mg/kg。该试验地前作为豇豆,起垄作畦,沿垄进行条形施肥,每公顷使用4478 kg羊粪肥,746 kg复合肥(N、P、K三种元素各15%)做基肥,每隔半个月左右追施149 kg/hm2复合肥作追肥。2017年4月中旬水稻育秧,5月初对豇豆撤架整田,整田时未进行翻耕,采用小型旋耕机旋耕松土,并在整田时以尿素149 kg/hm2、复合肥(N、P、K三种元素各15%)448 kg/hm2作为基肥,5月中旬水稻移栽,惯行管理,未施追肥。

由于豇豆作肥料条施的影响,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势的差异(图1)。于6月10日(分蘖期)、8月12日(成熟期)分别在生长势不同的行间取样(前作豇豆的种植行,水稻生长旺盛,设为T1;前作豇豆的空白行,水稻生长较弱,设为T2),4次重复。同时在同区域惯行栽培的连作水稻(晚造,同品种且播种期相近)田里取样作为对照(CK)。该水稻连作田前作水稻施尿素448 kg/hm2、过磷酸钙597 kg/hm2、KCl 299  kg/hm2,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不再追肥;连作水稻亩施尿素179 kg/hm2、复合肥(15∶15∶15)537 kg/hm2、KCl 179 kg/hm2,也是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不再追肥。取样时,分蘖期的植株样品连根挖取,洗净后用干毛巾擦干水分,带回实验室测量株高、根长、分蘖数、主茎粗、倒三叶叶面积,每重复剪取3~4片倒三叶的部分叶片置于20 ℃保存用于叶绿素含量测定,其余部分分成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放入干燥箱中105 ℃杀青30 min后70 ℃干燥至恒重。成熟期取样时,分单株收获地上部分,分离茎叶和稻穗,分别放入不同的干燥箱中干燥。

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形态指标的测定:测定了株高、分蘖数、根长,主茎粗系用游标卡尺测量主茎基部3个角度的平均值,倒三叶叶面积测定采用长宽法[18]。电子天平称重法测定干物质重。

根、茎、叶总氮的测定:参照林咸永等[19]的方法测定。

产量指标测定:按单株考测穗数、穗长、实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指标,根据单株重量换算每公顷理论产量。

稻米品质指标:精米长、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出糙率、整精米率,精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品质相关指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的规定进行。

1.3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2007和SPSS 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豇豆-水稻轮作模式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T1植株的生长性状指标中除了根长之外的各项指标值均显著大于T2植株,而与对照相当或大于对照。可见,前作豇豆的残留肥效对后作水稻的营养生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完全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除了根长、根干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对照没有明显差别外,T2植株的其他指标如株高、分蘖数、倒三叶叶面积、主茎粗、地上部干物质重等均低于对照植株,其原因可能是T2植株由于养分不足而在营养生长上处于劣势。

对豇豆-水稻轮作模式下水稻不同部位的含氮量进行比较分析(表2)。由表2可知,在分蘖期,关于植株根、茎、叶等部位的含氮量,T1植株与CK植株相比,T1植株的根、茎含氮量和

CK植株的没有明显差异,但叶氮含量比CK植株高18.6%,达极显著水平。T1植株和CK植株的根、茎、叶等部位的含氮量都极显著地高于T2植株,其中,T1植株根、茎、叶的含氮量分别比T2植株的高117.1%、368.8%、72.3%;而CK植株根、茎、叶的含氮量分别比T2植株的高102.4%、325.0%、45.3%。以上结果显示,生长在前作豇豆种植行的水稻植株(T1)得到了充足的氮素供应,但生长在前作豇豆空白行的水稻植株(T2)则氮素供应不足。但是,茎、叶含氮量上的这种差异,在进入成熟期以后就消失了,成熟期茎、叶的含氮量在各个处理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2.2  豇豆-水稻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对不同长势水平下生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T1植株的产量构成因素与T2植株相比,除了穗粒数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之外,其他与产量有关的因素,如穗数、穗长、结实率、千粒重等,相互之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尤其是T1植株的穗数和结实率分别比T2的高64.0%和9.3%,达极显著水平。这些差异最终导致T1植株和T2植株的理论产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T1的理论产量为11.81 t/hm2,T2的理论产量仅有5.72 t/hm2。可见前作豇豆的养分后效对保证水稻产量起了关键作用。

2.3  豇豆-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对不同长势水平下生产的稻谷进行稻米品质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大米的外观品质上,不同条件下生产的稻米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其精米在长度、宽度和长宽比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但T2的垩白粒率极显著地高于T1和CK,T1和CK的垩白粒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加工品质方面,3种稻谷的出糙率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整精米率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主要是T2的整精米率极显著地低于T1和CK,T1和CK的整精米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营养品质方面,3种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介于18.68%~20.8%,没有明显的差异,但T2的精米蛋白质含量为7.20%,显著地低于T1的8.10%和CK的7.91%,而T1和CK的精米蛋白质含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蒸煮特性方面,3种稻米的糊化温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但T2的胶稠度为56.6 mm,低于T1的63.8 mm和CK的62.8 mm(表4)。

3  讨论

菜—水稻轮作方式已是现今极为普通的一种复种方式[20]。稻田的类似复种形式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等社会问题,对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4, 21]。早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有记载,农业生产中盛行豆谷轮作的种植模式[22]。豆稻轮作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减少土壤容重等良好效果[23-24],这对促进后茬水稻生长与稻米品质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对豇豆-水稻轮作制度下后作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和稻米品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豇豆-水稻轮作模式较好地保证了后作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供应,其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田块相当或大于对照,而同一田块中不能利用前作豇豆的肥料后效的水稻植株生长发育指标如株高、分蘖数、倒三叶叶面积、主茎粗、植株含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重等则明显低于对照植株,说明没有前作肥效可供利用的这部分水稻植株因为养分不足而在营养生长上处于劣势。虽然水旱轮作时一般水稻当茬都是减量施肥的[25],但是,与洪丽芳等[26]的研究结果一样,我们认为轮作水稻的栽培不能只考虑依靠前作施肥的后效,在水稻当季的施肥也十分重要。

水稻的产量构成特征与其生长环境条件密切相关[27-28]。实行水旱轮作后水稻有效穗及每穗实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千粒重通常也高于单季稻模式[6]。本研究发现,产量构成因素中,如穗数、穗长、结实率、千粒重等,相互之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导致T1植株和T2植株的理论产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关于稻米品质,豇豆-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米出糙率、精米率、精米的长宽及其比值、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并降低垩白粒率和增加胶稠度。这与一般栽培條件下适当增加施氮水平,能提高整精米率及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结果一致[29]。

调查结果显示,豇豆-水稻轮作的情况下农户一般都会大幅度减少后作水稻的肥料使用量,但由于农田整田过程中未能采用合适的耕作技术导致了田间的肥力不均匀现象,在后作水稻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能够利用前作养分的植株能够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获得较好的产量并维持较好的稻米品质。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未能利用到前作养分的植株,其生长发育明显受到抑制,产量降低,米质变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豆-稻轮作模式下,前作豇豆等主要采用沿垄进行肥料条施的施肥方式,所以这些冬季瓜菜田间的养分是非常不均匀的。在冬季瓜菜收获后进行整田时,理应以犁具对土壤进行翻耕和移土以平衡田间肥力差异,但因为翻耕机具的缺乏,一般农户都是使用自家的小型旋耕机直接旋耕耙平,代替翻耕,这样前作肥料条施导致的田间养分不均在后作水稻季依然存在,对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所以,在豇豆-水稻轮作的情况下要获得水稻的高产优质,一方面需要改进耕作技术,进行翻耕移土以均衡前作的遗留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仍需要在水稻当季进行合理施肥,注重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结实率、千粒重指标,并充分考虑与稻米品质相关的整精米率、精米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和增加胶稠度等指标,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廖道龙, 邓长智, 伍壮生, 等. 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7): 485-486.

周  鹏, 杨福孙, 陈汇林, 等. 海南岛旱季气候变化对冬季瓜菜生产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3, 34(6): 1054-1059.

罗红霞, 王玲玲, 李玉萍, 等. 海南冬季瓜菜种植区划分析系统构建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 2014, 34(8): 26-29.

陈先茂, 彭春瑞, 关贤交, 等. 红壤旱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效益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6): 75-80.

王  飞, 李清华, 林  诚, 等. 冷浸田水旱轮作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5): 1469-1476.

李清华, 王  飞, 林  诚, 等. 水旱轮作对冷浸田土壤碳、氮、磷养分活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6): 113-117.

Hamid A, Paulsen G M, Zandstra H G. Performance of rice grown after upland crops and fallow in the humid tropics[J]. Tropical Agriculture, 1982, 61(4): 305-310.

黄国勤, 熊云明, 钱海燕, 等. 稻田轮作系统的生态学分析[J]. 生态学报, 2006, 26(4): 1159-1164.

卢欣欣, 那茂玉, 姚陆铭, 等. 扁豆-水稻轮作对土壤环境影响的比较分析[J]. 上海农业学报, 2016, 32(5): 92-96.

何  杰, 李  冰, 王昌全, 等. 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氮素供应与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5): 2957-2968

瞿云明, 杨新琴, 赵建阳, 等. 豇豆连作障碍消减关键技术[J]. 北方园艺, 2017(4): 205-207.

沈学年, 刘巽浩. 多熟种植[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3: 113.

许如意, 李劲松, 李世龙, 等. 甜瓜—豇豆—水稻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蔬菜, 2011(7): 55-57.

郭宏波, 张跃进, 梁宗锁, 等. 水旱轮作减轻三七连作障碍的潜势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2(1): 161-169.

邢后银, 滕宏飞, 王常春. 水稻-豇豆水旱轮作栽培效益高[J]. 科学种养, 2009(6): 22-23.

张献平, 赵  洪. 花生、水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06(3): 115-116.

许如意, 李劲松, 李世龙, 等. 甜瓜—豇豆—水稻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蔬菜, 2011(7): 55-57.

郁进元, 何  岩, 赵忠福, 等. 长宽法测定作物叶面积的校正系数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7(2): 37-39.

林咸永, 倪吾钟. 植物营养学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36-42.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 土壤学报, 2008(5): 915-924.

杨滨娟, 孙  松, 陈洪俊, 等. 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的能值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价[J]. 生态科学, 2017, 36(1): 123-131.

曹隆恭, 咸金山. 我国北方旱地用养结合的历史经验[J]. 中国农史, 1985(4): 63-77.

陈富英, 吴冬梅. 毛豆—水稻轮作高产栽培技術[J]. 福建农业科技, 2014(6): 60-62.

范明生, 江荣风, 张福锁, 等. 水旱轮作系统作物养分管理策略[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2): 424-432.

周昱磊, 陈轩敬, 杨  敏, 等. 不同轮作制度减量施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11): 77-82.

洪丽芳, 苏  帆, 胡  靖, 等. 豆一稻轮作体系下土壤养分平衡的系统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7(2): 54-60.

胡大明, 钱益芳, 蒋其根, 等. 应用HSC法评价水稻新品种(系)丰产稳产性[J]. 上海农业学报, 2010, 26(4): 159-161.

赵  洋, 郑桂萍, 张文秀, 等. 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4): 84-86.

马  群, 张洪程, 戴其根, 等. 生育类型与施氮水平对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9, 35(7): 1282-1289.

作者:顾骁 吴孚桂 刘慧芳 马启林

瓜菜多熟复种技术论文 篇3:

江苏省南通地区榨菜优质高产栽培及高效模式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摘要:探讨榨菜生态适应性及集约种植技术途径,筛选并确定榨菜高产优质主推品种,建立大田优质高产管理技术,研发出多熟集约高效种植模式,构建产销一体化、多元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南通;榨菜;高产;高效;产业化

收稿日期:2014-11-18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科技推广项目(编号:320684-2012-11、320683-2010-10、320683-2008-03)。

作者简介:杨美英(1966—),女,江苏张家港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耕作栽培研究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Tel:(0513)87571955;E-mail:tnyangmy@qq.com。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名特作物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地处长江入海口的江苏省南通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江苏省特粮特经特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多元集约种植典型区,通过种植名特作物开发提升农田效益的潜力极大[1]。榨菜是芥菜的变种,以膨大的瘤状茎作为食用器官,因将其嫩茎经腌渍、压榨加工成微干状态后供食用而得名,是世界三大著名腌菜之一[2]。榨菜在南通地区具有较长的种植历史,但均为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属农民自我种植、自行腌制、自家食用的自给型生产与消费模式。榨菜喜冷凉湿润的环境,较不耐霜冻,露地种植,收获产品为膨大的瘤状茎,采收期早,大田生产期短,更适宜集约农作区进行多熟种植。将零散种植的榨菜升级成具有“调优结构、农田增效、农民增收”功能的高效大田作物,须要突破制约榨菜大田规模化种植的技术瓶颈,建立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榨菜生产技术规范;将其纳入区域农作结构与模式体系,通过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增产增效;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创建产销对接模式,完善产业链,提高组织化程度。本研究探讨榨菜优质高产栽培及高效模式,旨在为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江苏省如东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海门市悦来镇、通州区东社镇、海安县曲塘镇等榨菜生产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试验示范点,采取研究与示范同步、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相配套、区域特色与模式优化相衔接、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榨菜优质高产种植,筛选榨菜优质高产品种,研究榨菜标准化技术规范,确定榨菜主推品种。根据区域农作模式,研发包括模式结构设计、关键技术集成、优势区域规划为内容的榨菜集约高效种植模式。围绕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进行榨菜产品产销模式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研发。

2 结果与分析

2.1 榨菜的区域适应性

榨菜在南通市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2-4],喜冷凉湿润的环境,幼苗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0~26 ℃,叶片生长适温15 ℃左右,较长时间的霜冻可导致榨菜冻害或死亡,榨菜茎膨大的适宜温度范围为8~13 ℃。如果瘤茎膨大期温度适宜瘤茎生长,榨菜空心率会降低。0 ℃以下榨菜肉质茎易受伤害,如气温连续3 d在20 ℃左右,则榨菜空心率大大增加。榨菜喜湿润,幼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瘤茎膨大期对水分要求不高,但土壤要保持湿润,水分过少会影响榨菜生长,导致榨菜瘤茎纤维增多、筋多皮厚、不利于加工;水分过多导致植株柔弱徒长,软腐病等病害加重。榨菜适宜在保水保肥能力强,富含有机质和磷、钾等营养元素,便于排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中种植。南通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历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月最低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2.5 ℃),极端最低气温为-10.8 ℃。冬季气温能确保榨菜安全越冬,极端低温时采取适度保温措施。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变化趋势有利于榨菜优质高产。南通地区的日照条件能满足榨菜冬季正常生长需求。

2.2 榨菜集约种植技术

南通地区榨菜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移栽,4月上旬收获,全生育期180~190 d,大田生长期140~150 d。榨菜为越冬作物,具有移植大田迟而收获离田早、大田生育期短等特点,因而其茬口布局比较灵活,通过多熟制茬口优化高产技术,实现周年增产增效的潜力较大。由于榨菜植株矮直,除纯作外,也宜与越冬蔬菜、大(小)麦、蚕豆等作物间作,后茬可接种棉花、水稻、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以及各类夏秋蔬菜,实现1年多熟集约化种植。在不影响桑树、梨树生长的情况下,利用桑(梨)树枝干的御寒挡风作用,营造有利于榨菜生长的环境,合理利用桑(梨)园浅层土的养分,提供榨菜收获后所削根皮及茎叶埋青以培肥园土,实现榨菜与桑(梨)树协同增产增效。

2.3 优质榨菜品种

本区域多采用农家自留榨菜种子播种,种性杂、产量低、商品性差等问题突出,一旦进行规模化大田生产,易导致病害暴发。引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的榨菜品种在南通地区表现出明显差异。四川省、重庆市等地榨菜品种熟期早,前期生长旺盛,肉质茎膨大快,瘤大,皮色淡,商品外观较好,但普遍存在抗寒性差、抽薹早、空心率高等问题。据研究,浙江省的榨菜品种在南通地区适应性较强,其中余缩1号、浙桐1号适合在南通地区推广种植[5]。余缩1号总叶片数14~16张,生长期保持绿叶4~5张,单个瘤茎质量为200~250 g,具有适应性广、耐肥、耐寒、抽薹迟、叶片直立、株型紧凑、开展度小等优点。浙桐1号株型中等、半直立,叶片羽状半裂、绿色,肉质茎圆球形,瘤形浑圆、瘤沟浅,耐寒性强,抗先期抽薹,商品率、成品率较高。

2.4 榨菜优质高产管理规范的建立

2.4.1 播种育苗

2.4.1.1 苗床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邻作、前作为非十字花科作物,排灌方便的地块,按秧本比1 ∶ 10备足育苗地。苗床土及早翻耕晒,苗床施用腐熟人粪尿15 000 kg/hm2、磷肥 225~300 kg/hm2 作基肥,整地作畦,一般畦宽(连沟)1.5 m。播前可用药剂对土壤进行处理,消灭害虫。

2.4.1.2 适期播种 9月中下旬播种,大田播种量 1 500 g/hm2。播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 min,然后清洗10遍,以钝化病毒。播种前畦面保持潮湿。撒播,做到细播、匀播。播后轻轻拍实畦土,用细土或腐熟有机肥或砻糠灰撒施盖种。萌芽前选用适宜除草剂喷洒畦面除草,并覆盖遮阳网或其他遮阳物,出苗后及时揭开。

2.4.1.3 苗床管理 防虫网覆盖隔离育苗,定植前7 d撤除防虫网,使菜苗尽快适应大田环境。秧苗拉十字时间苗,去除小苗、杂株、病株,做到互不挤苗。每隔7 d间苗1次,育苗期间苗2~3次。秧苗2~3张真叶时,施用尿素75 kg/hm2,天旱时兑水泼浇,下雨时撒施。以后每隔7~10 d施肥1次,施尿素75 kg/hm2。苗床保持湿润,土表干燥时浇施稀薄粪水或清水。移栽前5 d施好起身肥(施尿素90~105 kg/hm2),移栽时苗床要浇足水,施肥、浇水均宜早晚进行。苗床防治蚜虫2~3次。

2.4.2 定植 4~5张叶约35 d苗龄定植为宜,通常10月下旬移栽定植。定植前翻耕整地,施腐熟有机肥 30 t/hm2、复合肥750 kg/hm2作基肥。整地作畦,畦宽1.5 m(连沟),沟宽20.0 cm、深20.0 cm,畦面呈龟背形。栽植密度因植株形状、品种熟性、播期、地力水平等而异。定植22.5万~30.0万株/hm2,每畦栽种5行(畦间行距24 cm),株距12~15 cm。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边起苗边移栽,起苗时宜轻拔,苗根部带土,移栽时主根向下,根系不能弯曲,栽苗不宜过深,以泥土掩至根颈为宜。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水,促进成活。

2.4.3 大田管理 移栽定植到翌年1月中旬,充分利用冬前生长期,促进菜苗生长,做到叶片厚、叶色绿,壮苗越冬,抗寒性强。移栽后5~7 d幼苗成活后用60~75 kg/hm2尿素加水15 t/hm2或用薄粪水7.5t/hm2浇施。冬前如遇长期干旱可灌水1次,并及时排干,不能漫过畦面。如雨水过多,应清沟排水,以防烂根死苗。翌年1月中旬至2月初榨菜进入瘤茎膨大初期,要求叶片老健。1月下旬用375 kg/hm2碳酸氢铵、300 kg/hm2过磷酸钙、75 kg/hm2氯化钾加水22.5~30 t/hm2 浇施,清沟排渍,清除杂草,并进行畦边培土、盖草以抗寒防冻。2月上旬至4月上旬榨菜进入瘤茎膨大期,要求茎叶生长协调,减少空心。2月下旬重施瘤茎膨大肥,用375 kg/hm2尿素、187.5 kg/hm2氯化钾加水浇施,7 d后再用75 kg/hm2尿素加112.5 kg/hm2氯化钾(或者单用氯化钾)补肥1次。生长后期结合防病叶面喷肥1~2次,清沟、排水、降湿,及时防控病虫害。

2.4.4 采收 菜头充分膨大、植株刚现蕾时用手分开植株顶部2~3张心叶,有淡绿色花蕾时及时采收。

2.5 榨菜集约高效种植模式

根据作物相宜性、生态合理性、市场需求性、产出高效性原则,研究开发适宜在特粮特经田、棉田、梨园、桑园种植的榨菜集约高效种植模式[5-8]。特粮特经田复种的主要模式有大麦+榨菜/西瓜—秋豌豆、小麦+榨菜/冬瓜、榨菜—玉米、榨菜—春玉米/秋玉米、榨菜—春玉米—雪菜、榨菜—玉米(鲜食)—西兰花、蚕豆+榨菜—玉米、(蚕豆+榨菜)/春玉米/小辣椒、榨菜-(春玉米+红小豆)/甘薯、蚕豆+榨菜/玉米/甘薯、(蚕豆+榨菜)/(春玉米+青毛豆)—马铃薯、(蚕豆+榨菜)/(春玉米+洋扁豆)/毛豆。棉田主要复种模式有榨菜-棉花、蚕豆+榨菜/棉花。梨园与桑园间作主要利用梨园与桑园冬季空闲实现榨菜冬季间作。

2.6 榨菜产业发展格局

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并创建榨菜加工企业,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民经纪人队伍,实现产销对接,现已形成企业加工外销型、农户腌制市售型、域外订单基地型等多元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2.6.1 企业加工外销型 南通地区相继创办了南通市如桥菜业有限公司、海安县好福来食品有限公司、盛禾斋蔬菜有限公司、爱宝食品有限公司等榨菜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农户+基地形式,有效推动榨菜规模化、高效化生产。其中,南通市如桥菜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南通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6.2 农户腌制市售型 农户自行腌制榨菜,分时段批量上市,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还能够形成较好的加工增值效益。

2.6.3 域外订单基地型 目前,浙江省等地榨菜加工企业纷纷来南通建立榨菜产品基地,通过订单形式保价收购,实现产销一体化。

3 主要成效

榨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推进榨菜生产区域化、模式化、规模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9—2013年,南通市建成百亩榨菜规模示范区106个,累计推广面积 10 020 hm2,新增纯收益2.817万元/hm2(按各类模式加权平均),其中榨菜接茬瓜果、榨菜接茬玉米等模式新增纯收益稳定在3万元/hm2以上。榨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实现了榨菜产品的量、质齐增,增产增效显著,南通市已成为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腌制类蔬菜基地。二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榨菜标准化种植的推进,提升了土地流转规模,推进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南通地区现已成立如东县大同榨菜专业合

作社、海门市悦来镇悦宏榨菜专业合作社、通州区严灶榨菜产销合作社、海安县曲塘镇榨菜协会等近10家榨菜专业生产合作社,注册有“悦来” “如桥” “于老大” “好福来”等榨菜商标。三是通过开发榨菜多元集约种植模式,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不仅成功推动了我国榨菜产业化基地北移,而且对于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新型农作制度构建以及现代农业新生产点培育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 建. 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型农作制度——兼论沿江地区耕作制度的研究及发展方向[J]. 南京农专学报,2001,17(2):1-6.

[2]徐 坤,卢育华. 50种稀特野蔬菜高效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杨美英. 江苏东南沿海地区榨菜生产的生态适应性及多熟集约种植模式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9):57-59.

[4]陈竹君,龚 兰,汪炳良,等. 榨菜瘤状茎形成及其与花芽分化的关系[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3):267-272.

[5]刘 建,魏亚凤,杨美英,等. 特种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刘 建,魏亚凤,杨美英,等. 四青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刘 建,魏亚凤,杨美英,等. 高产桑园管理及其间作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刘 建,魏亚凤,杨美英,等. 旱田多熟集约种植高效模式[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杨美英 刘建 魏亚凤 汪波 李波 沈俊明 薛亚光

上一篇:室内设计原理管理论文下一篇:法学限期治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