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技术论文

2024-05-01

刑事技术论文(精选6篇)

篇1:刑事技术论文

做好刑事申诉工作的几点建议

刑事申诉是申诉人对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或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不服,依法提出要求重新处理的一种诉讼活动,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方式。人民检察院的控申部门担负着复查刑事申诉案件主要工作的任务,通过受理、复查刑事申诉案件,维护正确的决定、判决和裁定,纠正错误的决定、判决和裁定,保护申诉人的合法利益。在办理刑事申诉案件中,应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工作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高检院的工作部署,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为目标,坚持以办案为中心,以促进“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改革和完善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机制。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做好刑事申诉工作谈点自己粗浅看法:

一、做到认识到位,是做好刑事申诉工作的前提

刑事申诉工作具有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为了把刑事申诉工作做好,控申干警应当认识到当前执法工作中确实存在滥用职权、执法不规范等侵犯当事人权益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每位干警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办理刑事申诉案件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提高对刑事申诉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认真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自觉性。

二、做到以妥善息诉为核心,通过公正执法提高办理案件质量

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业务部门,承担着办理刑事申诉、刑事赔偿案件、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等重要职责,是检察机关的“窗口”,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

和纽带,控申部门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因此,在办案中对申诉案件复查完毕并不能代表案件已经终结,而应以申诉人对处理结果满不满意,把如何做好申诉人的息诉罢访工作,作为衡量申诉案件办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进一步加强文明窗口建设的有效措施。检察干警应自觉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本着对法律负责,对申诉人负责的精神,深入细致,客观公正地审查案件,做好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服务。

三、认真做好刑事申诉“两见面”工作,提高刑事申诉案件办案质量

刑事申诉是公民的一项权力,越来越多的当事人行使这项权力,使得申诉案件呈逐年上升态势。而申诉案件中绝大多数需维持原来的决定,只有极少数才需纠正,案件改正率普遍较低。而申诉人却对申诉结果的期望值较高,把它作为达到本人要求的最后一线希望。因此,就要求控申干警既要依法办案又要妥善息诉,否则就可能出现缠诉现象。为了强化首办责任意识,要求控申干警对每件申诉案件坚持做到“两见面”:一是做到立案前的见面。刑事申诉案件是被处理过的,有明确结论和处理决定的案件,申诉人提出申诉,必定有一定的理由和根据来证明案件确实存在问题,以引起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为了避免先入为主、走过场,使申诉案件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控申干警应当改变过去“书面审”的习惯做法,坚持做到承办人在立案复查案件前,必须与申诉人见面,给申诉人充足的讲话机会,让其充分阐述自己的申诉理由和观点,承办人要认真倾听、注意观察,并做好笔录。这样,既熟悉了案情,又对申诉人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息诉打下了基础。二是做到结案后的`见面。当面答复申诉人是审理刑事申诉案件的最后一关,也是做好息诉工作的关键时刻。控申干警应改

变以往通知申诉人来院宣布复查结论或邮寄复查通知书的简单做法,把答复过程变成法制宣传的过程。实践证明,“两见面”工作是落实首办责任制,提高申诉案件质量的最佳选择,它既拉近了承办人与申诉人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双方沟通、交流,增进了感情,对结案后的息诉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做到阳光办案,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

随着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的全面推行,控申干警应当大胆创新,使公开审查不局限于“听证会”一种形式,而是把公开审查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以公开为手段,以公正为目的,不断深化检务公开,宣传检察职能,密切检群关系,增强首办责任工作的透明度,对正确履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起到了促进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在办理申诉人董某不服法院刑事判决案件时,被申诉人黄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缓刑,申诉人董某不服,认为法院量刑畸轻且法官存在循私枉法。受理后承办人经过反复阅卷调查核实,仔细听取申诉人的申诉理由,明确申诉焦点,并多次与公安机关侦查人员、法院审判人员及申请人的律师进行交流,法院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量刑。承办人将此情况向检察长作了详细汇报,随后立即通知当事人和当初办案人员,对此案进行公开审查,复查人员出示了所有相关证据证明及有关法律规定,证实法院定罪量刑并未违反法律规定。申诉人董某认为参加这次公开审查案件,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并表示息诉。

五、做到纵向和横向联系,架构信息平台

当前刑事申诉案件办理是“有申有办,申了才办”,使刑事申诉工作处于被动地位,虽有矛盾排查,但也是事后行为。检察机关要将申诉案件办理从后置行为转变为前位防范,对检察机关“二不一撤”案件,对法院判决及无罪案件动态的防范,

加强纵向和横向,建立信息平台。一是了解动态,与公诉和侦监部门建立案件处理信息反馈制度。二是掌握动态,在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建立案件管理信息平台。三是预防前置,建立案件资讯衔接机制,对检察委员会决定的不捕、不诉、撤案的案件或在法院审理环节撤回、可能判无罪的案件,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控申部门,由于掌握了决定原由,在来访接待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提高预防实效。四是前位排查,建立重点案件排查机制,在掌握了案件动态基础上,进行重点排查,定期分析动态情况,防范于未然。

六、做到依法办案、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控申检察工作担负着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的重任,是检察机关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控申部门要当好最后关口的卫士,就必须严格贯彻依法办案、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到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不错不纠,以维护正确的判决、决定和裁定。这就要求办案人员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又要具有较高的法律政策水平,切实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刑事法律的统一实施。由于我院控申干警始终把妥善息诉、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刑事申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注重案件法律效果的同时,注重办案的社会效果,使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统一,做到办结一件,息诉一件,切实维护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稳定,收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平息一方、带动一片”的社会效果,提高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质量,降低重复申诉率,切实把好了检察机关的最后关口。

篇2:刑事技术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财、物的进一步大流动,使得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化;同时,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武器,另一方面也被犯罪嫌疑人所利用,犯罪嫌疑人往往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自身的犯罪能力及反侦查能力,智能化、高科技化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当前的刑侦工作必须实现侦查工作与技术工作的有效衔接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破案效率,有效地遏制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关键词】:刑事 侦查 勘查 科学技术 犯罪

一、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衔接配合概述

刑事技术,亦称刑事科学,是侦查机关在刑事侦查活动中,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发现、记录、提取、识别和鉴定与刑事案件有关的各种物证、书证,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各种专门技术的总称。刑事技术检验是刑事侦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刑事侦查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在刑事技术渗透到刑事侦查各个环节中去时,才能真正转化为物质力量,使侦查人员由单纯的体力型向科技型转化,使在刑事办案中获取的各类物证更具价值性和证据性,对犯罪分子的认定作用和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及与国际法的逐渐接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对刑事侦查各环节进一步加以规范。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刑事侦查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仍然墨守陈规,靠打“车轮战”、“人海战”,靠“程咬金三板斧”式的审查讯问方式,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也无法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刑事侦查提供了获取科学证据的强大武器,为提升刑事侦查战斗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第一战斗力”的地位,改变思路,从观念到行动上真正重视起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通过加大侦查的科技含量,持续地增强控制、发现、揭露、制服犯罪的能力,无疑是刑侦改革的重要内涵。所以,各级刑事侦查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教强警、科技强侦”的战略措施,从而使刑事科学技术在侦查破案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刑事科学技术是第一破案力。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由于侦技人员所处的地位不同,各自的工作方法、方式和工作对象不同,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地衔接配合,分离脱节现象严重。特别是在现场勘查、侦查讯问等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刑侦工作中的侦查和技术人员来说,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不对的。必须清醒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必须做到各局部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的效能。在技术和侦查最应密切衔接的“一线”基层责任区刑警队,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刑事技术部门在思想上要强化与侦查工作衔接的意识,既注重本专业的发展拓宽,又注重与侦查部门的密切协作;刑事侦查部门则要紧密依靠刑事技术的科学力量,多联络、多沟通,使我们每一起案件的侦破和办理都存在技术因素。美国著名学者克里希南在《现代犯罪侦查导论》一书中专门论述了刑事技术与侦查工作的关系:“侦查员和实验室意见的交流。首先要会辨认、采集原物确凿证据然后把它们送抵实验室进行检验。侦查员和犯罪实验室检验人员问的密切合作,是充分利用相互间的才能的基础„„犯罪实验室在刑事犯罪侦查中所起的作用在日益增长,这大概是警察作假想训练时,在某个犯罪的实际侦查过程中,对警察的各种职责有了起码认识的缘故„„同侦查人员磋商,有助于实验室的科学家恰当地安排他们的试验,也有助于他们避免做不必要的工作。”

二、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衔接配合的表现 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应在现场勘查、审查讯问、发现和认定嫌疑人三个阶段有效地衔接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刑事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第一破案力的作用。

(一)行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在现场勘查阶段的衔接配合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白景富同志指出:“现场勘查是侦查工作的门户,如果连这个门都进不了,其它工作都无从谈起。” 这个论断非常精准。现场勘查是侦查破案的第一道工序,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首要环节。刑事案件现场是犯罪行为的发生地,是犯罪证据的保留地,是犯罪信息的储存地。正是因为犯罪现场如此重要,所以长期以来公安部都是严格要求现场勘查要遵循“依法、及时、全面、客观、细致”的原则。

所谓犯罪现场勘查,是指侦查人员依据法律规定,为从犯罪现场收集证据,研究犯罪信息而进行的犯罪现场访问和犯罪现场勘验、检查的总称,是一项综合性的侦查措施。犯罪现场勘查的两大核心内容是犯罪现场访问与犯罪现场勘查、检查。现场勘查工作是刑事侦查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又是刑事技术工作的重头戏。但在实际工作中,现场勘查工作与侦查工作存在脱节现象,部分侦查员认为现场勘查工作仅是技术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结果现场勘查时有些侦查人员不到场,绝大多数案件的现场勘查情况无人过问;部分勘查人员技术至上观念较重,侦查意识不强,常常是就现场看现场,就痕迹论痕迹,不能依据现场实际及客观态势对犯罪及其过程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判断、推理,以致在接下来的现场分析环节中不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也就是说技术人员只能谈技术ABC,而不能讲侦查一二三,不能科学地进行现场重建,更加有效地服务侦查,指导破案。在某些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眼中,现场勘查]_作是例行公事,仅仅起着弥补法律卷宗的程序作用及为已破案件提供一套现场记录的资料及出具鉴定佐证的作用而已,这种状况导致了侦查工作严重脱离犯罪现场。出现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侦技人员的片面认识造成的。因此,如果在现场勘查中侦技人员有机结合、相互交流,技术人员同时加强侦查意识,既讲技术,又讲侦查,科学地重建现场,必能有效地服务侦查,指导破案。

要提高刑事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使刑事技术真正成为提高破案率的现实力量,把刑事技术和侦查破案有机结合起来,必须首先过好现场勘查关。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要改变观念,打破刑事技术人员只单纯埋头于现场勘查,侦查人员只管制作调查访问笔录,相互间不闻不问的状况,两者应是一个共同的战斗体,技术人员要有侦查意识,侦查人员要有刑事技术意识,共同来承担起现场勘查和现场调查访问工作。这样便于侦查人员在侦查的初始阶段就能“吃透”现场,了解现场,立足现场来看问题,分析案件研究侦破方案能从现场出发,避免了脱离现场的胡思乱想和无客观依据的乱想瞎猜。及时地对一起现行案件进行勘查,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在时空上缩短了到达现场的时间,既有利于现场的保护和痕迹物证的采集,又有利于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案发情况,发现犯罪动态,提取有价值线索,并能及时将第一手的现场信息反馈给侦查员;对于侦查人员而言,既有利于侦查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使案件快速侦破,又利于侦查员熟悉技术业务,掌握科技手段,充分了解案件的发展动态和痕迹物证情况,及时把现场信息转变成活的侦查资源,从而增加了破案效能。可见,积极利用现场信息,可以将许多案件的侦破工作解决在现场勘查阶段。

(二)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在审查讯问阶段的衔接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指具有侦查权的侦查人员为了查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犯罪情节的轻重而依法对其进行的一种面对面的审查活动。讯问的目的是为了查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犯罪情节的轻重。审查讯问工作是对归案的犯罪嫌疑人,为证实其犯罪进行的面对面的强制性的调查活动,是侦查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侦”和“审”的统一。当前的模式是,审查讯问是侦查人员个体的事,勘查现场是技术人员的事,技术人员很少甚至几乎从未参与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讯问中去,导致了侦查人员审讯时就案论案,工作粗糙,在一些现场条件差,无过硬证据的案件中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审查讯问很容易陷入僵局,从而影响侦查效果。因此,初次审查讯问工作最好由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周密的讯问计划。在开始审讯之前,侦查员应该尽可能多地占有现场资料,了解串并案情况。关心技术人员的检验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现场痕迹是如何形成的,受害人的致伤、致死原因,在多种伤并存的情况下,哪一种伤是主要致死因素等等。尤其要注意分析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特征、作案过程的细节特征和反常现象,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最大限度地深挖罪行。另外,技术员通过参与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讯问,从技术角度分析犯罪嫌疑人供述,反思和解决现场勘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对已勘查现场的得失总结,有利于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也有利于进一步的案件串并的汇总工作。

(三)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在发现和认定犯罪嫌疑人阶段的衔接配合

发现和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刑事侦查破案的主要目的,但在传统的侦查模式中,单纯依靠摸底排队、调查访问的做法已无法适应当前刑事案件的发案特点。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地区间不平衡和人、财、物大流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外来流窜犯罪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典型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都是外地人。且以侵财型、跨省地市、系列型为主要特征。犯罪分子异地作案、异地住宿、异地销赃,团伙作案、时分时合、交叉结伙,手段多样,对侦查破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侦查部门要想有效地遏制其扩张恶化,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机制,紧密依靠刑事技术中的科学技术力量。1.要充分发现和利用犯罪痕迹物证及各种信息

技术部门要及时将含有现场信息、手段特点、物证资料等串并汇总材料传递给侦查部门,便于侦查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去发现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及时消化案件信息,将有关信息传递到特情耳目,并及时进行阵地控制等,当发现嫌疑人员时,及时将刑事资料送技术部门查对,便于及时认定犯罪嫌疑人,从而在调查审讯中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能及时地发现认定犯罪嫌疑人

以现代科技对付现代犯罪,应是刑事侦查破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缩短破案时间的制胜捷径。当前,在全国各级公安机关逐步建立起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这一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破案力。此外,DNA检验鉴定、声纹鉴定、笔迹鉴定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更使公安机关破案如虎添翼。相信随着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应用到公安工作中来。

三、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衔接配合的前景展望

刑事技术与侦查工作的有效衔接是靠人来完成的,作为主体的人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侦查员和技术员的业务知识应该互相融会贯通,这就需要两者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著名刑侦专家刘持平说过,未来刑侦工作发展的趋势是,侦查人员技术化,技术人员专业化。一名好的侦查员必须掌握现场勘查常规技术,包括勘验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痕迹,物品的寻找、发现、固定、分析、提取、包装、运送、保全等工作以及现场照片的拍摄、制作,现场图的绘制,现场勘验笔录的制作,现场录像的制作,侦查测量、登记等。

要了解科学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要在详细占有现场资料的前提下与技术人员分析现场情况,交流意见,为准确分析案件确定侦查方向、范围打下基础。同时要增强侦破案件的证据意识,结合侦查获得的线索,提醒技术人员注意现场证据的提取,为破案积累更多的条件。一名好的技术员应该也是一名好的侦查员,应该具有良好的侦查意识。将侦查意识和思维运用到现场勘查中,将勘查现场的情况客观完整地提供给侦查人员,并及时了解侦查人员工作中发现的可疑情况,结合现场勘查,为侦查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分析意见,为案件侦破打下基础。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基层侦查部门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人员,这些基层的所谓的技术人员与侦查人员通称为侦查员。刑事技术部门应直接参与到侦查办案中去,真正实现技术与侦查的接轨。作为基层刑事技术部门,太专业化了并不利于技术工作的开展,会狭隘技术人员的视线。考虑是否让技术人员来参与案件的侦查和办理,不能只局限于只让技术员参加案情分析会,而不让其参与后续的侦查工作。对刑事案件尤其对一些恶性的大要案件、系列流窜案件及一些含有技术手段的案件,有技术员的参与,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想,积极参与案件的侦破,将有利于我们技术员开拓思路,有利于现场勘查、案件串并工作,有利于提高技术人员突破案件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技术员专业性和实战能力的统一。当然,该建议的提出,必须建立在有足够的技术人员配置的前提下。

篇3:刑事技术侦查制度解析

技术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采取秘密的方式调查犯罪嫌疑人, 来获取犯罪证据, 从而揭露犯罪, 证明犯罪事实的一种侦查措施, 它主要包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录音、秘密拍照、秘密录像、秘密截取电子资料信息等。

目前我国国内对技术侦查之概念有广义上和狭义上的两种概念, 我广义上的概念理解, 我们所说的技术侦查, 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各种侦查手段的总称。依据该概念界定的标准, 所有的适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设备的手段我们都可以看作是技术侦查措施, 比如测谎、鉴定声纹、指纹通讯检查、秘拍密取。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非技术侦查措施, 比如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搜查、扣押等等。

而从狭义上来讲, 我们说的技术侦查, 指的是侦查机关当办理危害国家安全和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案件之中, 根据法律所赋予的特殊的侦查的权利, 也就是运用各种专门技术方法即技术装备进行侦查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狭义的技术侦查措施, 实质上是以是否公开实施侦查手段为标准, 对广义的侦查措施又做了以此划分, 其中秘密实施的才被看做是技术侦查措施。

二、技术侦查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技术侦查措施因其强制性和隐蔽性难免会与公民的个人的隐私权相互冲突。现代法意义上的隐身权已经从最初的关于涉及个人隐私资料方面的规制扩大发展为在现代社会中独处的权利。

技术侦查措施为了解决特定案件侦破难度大所采的相关监听、监视等措施毋庸置疑是会侵害到现代法意义上的隐私权的, 二者价值冲突的解决更类似于一种善和善的抉择。在进行这种价值冲突的抉择之时, 理论界一般采取公众利益的价值优先选择的价值位阶模式, 将隐私权的侵害视为一种迫不得已的必要的代价, 这也就是技术侦查措施的合法性理论基础所在。我国传统上延续大陆法系精神, 在诉讼程序的价值上更倾向于重实体而轻程序, 强调犯罪控制的功效而忽略正当程序的意义, 在进行技术侦查这种以牺牲公民隐私权为代价来保证社会利益的措施时要想限制其滥用, 需有健全的程序体制保证其正确而有效的运行, 我们已看到现行立法的努力, 但是由于首次立法, 有些程序方面还不尽完善。

三、对与我国技术侦查制度完善建议

不可否认“技术侦查”是具有高效的作用, 但是也很容易出现权利的滥用, 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规定来限制其本身的危险性。尤其是修改过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问题尚不明确。作为隐私权牺牲的必要代价也不能无限牺牲, 那么如何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这应当是我们在本此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技术侦查之后的细化上寻求的价值目标。初次立法规范由于技术和实践的问题, 仍有许多问题趋待于完善。

(一) 关于补救措施的完善

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刑事诉讼法中》考虑到技术侦查的危险性, 因而在补救措施中规定了销毁不必要材料, 和对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密与封存, 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庭外核实, 但是对于当事人的告知确置若罔闻, 完善技术侦查的正当程序应当增添告知当事人的规定。采取此种措施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当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由于价值选择遭到侵害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尊重他的知情权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涉及到他在诉讼程序中辩护权利正当行使, 对此德国和意大利的刑事诉讼法中都有相关规定,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二) 当事人应当享有求偿权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目前的国家赔偿中并没有纳入因违法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而导致公民合法利益受损的情况, 这是趋待完善的。首先技术侦查是国家在刑事过程中的公权力行为, 当侦查人员违法使用而导致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侦查措施的合法性基础就丧失了, 理应由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这也符合技术侦查措施慎用少用的立法理念, 并且使得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不法侵害时的得到了赔偿, 尽力减少对公民的侵害, 因此, 在之后的相关立法理应将滥用技术侦查纳入到国家赔偿的范畴, 是公民获得求偿权。

参考文献

篇4:刑事技术论文

关键词:刑事技术;刑事侦查;衔接;配合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69-02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带来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凸显,使得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化;另外,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时犯罪嫌疑人也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自身的犯罪能力及反侦查能力,智能化、高科技化犯罪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当前的刑侦工作必须实现刑事侦查工作与刑事技术工作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破案率,有效地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刑事技术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案件侦查和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的增强,以及应用于刑事技术方面的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缓慢,基层刑事技术在侦查破案中发挥作用面临瓶颈。

一、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概述

刑事技术,亦称刑事科学技术,是侦查机关在刑事侦查活动中,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发现、记录、提取、识别和鉴定与刑事案件有关的各种物证、书证,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各种专门技术的总称。

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1款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侦查是刑事诉讼的一个基本的、独立的诉讼阶段,是公诉案件的必须程序。公诉案件只有经过侦查,才能决定是否进行起诉和审判。因此,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侦查的目的是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最轻或者最重的证据材料。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的第一道“工序”。虽然刑事诉讼活动是从立案开始的,但是全面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等实质性活动却是从侦查阶段才开始的,所以它是以后各个诉讼阶段活动的基础。从侦查阶段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来看,侦查是在为起诉和审判做准备。因此,侦查工作进行的如何,对案件能否得到正确、合法、及时的处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侦查工作进行得好,收集的证据确实、充分,就会有利于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侦查工作有疏漏或者偏差,往往会给起诉或者审判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有的不得不退回补充侦查,有的甚至可能给办案工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配合

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应在现场勘查、审查讯问、发现和认定嫌疑人三个阶段有效地衔接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刑事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第一破案力的作用。

(一)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在现场勘查阶段的衔接配合。

现场勘查是侦查破案的第一道工序,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首要环节。刑事案件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和留有与犯罪有关证据的地点或场所。刑事案件现场是犯罪行为的发生地,是犯罪证据的保留地,是犯罪信息的储存地。正是因为犯罪现场如此重要,所以几乎所有刑事案件发案后,都是现场勘查人员首先到场对现场进行勘察和保护,长期以来公安部都是严格要求现场勘查要遵循“依法、及时、全面、客观、细致”的原则。

所谓犯罪现场勘查,是指侦查人员依据法律规定,为从犯罪现场收集证据,研究犯罪信息而进行的犯罪现场访问和犯罪现场勘验、检查的总称,是一项综合性的侦查措施。犯罪现场勘查的两大核心内容是犯罪现场访问与犯罪现场勘查、检查。现场勘查工作是刑事侦查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又是刑事技术工作的重头戏。

要提高刑事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使刑事技术真正成为提高破案率的现实力量,把刑事技术和侦查破案有机结合起来,必须首先过好现场勘查关。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要改变观念,打破刑事技术人员只单纯埋头于现场勘查,侦查人员只管制作调查访问笔录,相互间不闻不问的状况,两者应是一个共同的战斗体,技术人员要有侦查意识,侦查人员要有刑事技术意识,共同来承担起现场勘查和现场调查访问工作。这样便于侦查人员在侦查的初始阶段就能了解现场,立足现场来看问题,分析案件研究侦破方案能从现场出发,避免了脱离现场的胡思乱想和无客观依据的盲目推断。及时地对一起现行案件进行勘查,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在时空上缩短了到达现场的时间,既有利于现场的保护和痕迹物证的采集,又有利于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案发情况,发现犯罪动态,提取有价值线索,并能及时将第一手的现场信息反馈给侦查员;对于侦查人员而言,既有利于侦查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使案件快速侦破,又利于侦查员熟悉技术业务,掌握科技手段,充分了解案件的发展动态和痕迹物证情况,及时把现场信息转变成活的侦查资源,从而增加了破案效能。可见,积极利用现场信息,可以将许多案件的侦破工作解决在现场勘查阶段。

(二)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在审查讯问阶段的衔接。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指具有侦查权的侦查人员为了查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犯罪情节的轻重而依法对其进行的一种面对面的审查活动。讯问的目的是为了查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犯罪情节的轻重。审查讯问工作是对归案的犯罪嫌疑人,为证实其犯罪进行的面对面的强制性的调查活动,是侦查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侦”和“审”的统一。因此,初次审查讯问工作最好由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周密的讯问计划。另外,技术员通过参与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讯问,从技术角度分析犯罪嫌疑人供述,反思和解决现场勘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对已勘查现场的得失总结,有利于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也有利于进一步的案件串并的汇总工作。

(三)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在发现和认定犯罪嫌疑人阶段的衔接。

发现和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刑事侦查破案的主要目的,侦查部门要想有效地遏制其扩张恶化,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机制,紧密依靠刑事技术中的科学技术力量。

1.要充分发现和利用犯罪痕迹物证及各种信息。

技术部门要及时将含有现场信息、作案手段、物证资料等串并汇总材料传递给侦查部门,便于侦查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去发现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则及时将有关的信息进行传递,收集情报,当发现嫌疑人员时,及时将指纹、DNA等刑事资料送技术部门鉴定核对,以便及时认定犯罪嫌疑人,从而在调查审讯中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能及时地发现认定犯罪嫌疑人。

以现代科技对付现代犯罪,应是刑事侦查破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缩短破案时间的制胜捷径。当前,在全国各级公安机关逐步建立起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这一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破案力。此外,DNA检验鉴定、声纹鉴定、笔迹鉴定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更使公安机关破案如虎添翼。随着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应用到公安工作中来。

三、当前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现状及瓶颈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及与国际法的逐渐接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对刑事侦查各环节进一步加以规范。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刑事侦查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仍然墨守陈规,靠打“车轮战”、“人海战”,靠“程咬金三板斧”式的审查讯问方式,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也无法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侦技人员所处的地位不同,各自的工作方法、方式和工作对象不同,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地衔接配合,分离脱节现象严重。

(一)刑事技术的现场勘查工作与刑事侦查工作。

部分侦查员认为现场勘查工作仅是技术员的事,与自己无关,对现场勘查情况仅仅关心是否提取到有效的痕迹物证,特别是指纹。对现场勘查的详细情况无人过问,结果现场勘查时有些侦查人员不到场,绝大多数案件的现场勘查情况无人过问;部分勘查人员技术至上观念较重,侦查意识不强,常常是就现场看现场,就痕迹论痕迹,不能依据现场实际及客观态势对犯罪及其过程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判断、推理,以致在接下来的现场分析环节中不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也就是说技术人员只能谈技术ABC,而不能讲侦查一二三,不能科学地进行现场重建,更加有效地服务侦查,指导破案。

(二)刑事技术工作与刑事侦查的审查讯问工作。

审查讯问工作是对归案的犯罪嫌疑人,为证实其犯罪进行的面对面的强制性的调查活动,是侦查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当前的工作模式下,审查讯问是侦查人员个体的事,勘查现场是技术人员的事,技术人员很少甚至几乎从未参与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讯问中去,导致了侦查人员审讯时就案论案,工作粗糙,在一些现场条件差,无过硬证据的案件中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审查讯问很容易陷入僵局,从而影响侦查效果。

(三)刑事技术工作与刑事侦查的发现、认定犯罪嫌疑人工作。

很多案件的侦查工作没有技术和侦查紧密结合的意识,殊不知有时也可“柳暗花明又一村”。单纯的依靠技术或单纯的依靠侦查,都可能取不到好的效果,技术员仅仅局限于现场案件的指纹比对,在后续的侦查过程中缺乏与侦查员的有效沟通衔接,天长日久,案件可能会变成积案,比中的指纹也会变得毫无价值。在传统的侦查模式中,单纯依靠摸底排查、调查访问的做法已无法适应当前刑事案件的发案特点。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地区间不平衡和人、财、物大流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外来流窜犯罪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典型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都是外地人,且以侵财型、跨省地市、系列型为主要特征。犯罪分子“素质”也越来越高,犯罪分子异地作案、异地住宿、异地销赃,团伙作案、时分时合、交叉结伙,手段多样,对侦查破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新刑诉法的出台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诉讼阶段。刑事技术人员不了解案件的诉讼情况,不利于发现刑事技术在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规范现场勘查活动,提高刑事技术在佐证犯罪事实方面的作用。

四、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结合的发展前景

刑事技术与侦查工作的有效结合是靠人来完成的,作为主体的人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侦查员和技术员的业务知识应该互相融会贯通,这就需要两者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著名刑侦专家刘持平说过,“未来刑侦工作发展的趋势是,侦查人员技术化,技术人员专业化”。

一名好的侦查员必须掌握现场勘查常规技术,包括勘验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痕迹,物品的寻找、发现、固定、分析、提取、包装、运送、保全等工作以及现场照片的拍摄、制作,现场图的绘制,现场勘验笔录的制作,现场录像的制作,侦查测量、登记等技能,同时要了解科学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要在详细占有现场资料的前提下与技术人员分析现场情况,交流意见,为准确分析案件并定性确定侦查方向、范围打下基础。还要增强侦破案件的证据意识,结合侦查获得的线索,提醒技术人员注意现场证据的提取,为破案积累更多的条件;而一名好的技术员应该也是一名好的侦查员,应该具有良好的侦查意识,将侦查意识和思维运用到现场勘查中,将勘查现场的情况客观完整地提供给侦查人员,并及时了解侦查人员工作中发现的可疑情况,结合现场勘查,为侦查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分析意见,为案件侦破打下基础。

其实,基层刑事技术受到实际工作要求以及“人、财、物”的限制,如果单纯的从技术角度寻找破案的突破口,至少短期内面临着死胡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基层侦查部门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人员,这些基层的所谓的技术人员与侦查人员通称为侦查员。作为基层刑事技术部门,太专业化了并不利于技术工作的开展,会狭隘技术人员的视线。考虑是否让技术人员来参与案件的侦查和办理,不能只局限于只让技术员参加案情分析会,而不让其参与后续的侦查工作。刑事技术部门应直接参与到侦查办案中去,真正实现技术与侦查的接轨,多加强经验丰富的侦查员和技术员的交流,把侦查经验和技术经验分别带到技术上和侦查上,这样更有利于侦查工作和技术工作的快速发展。

另外笔者根据各地公安机关的现实情况,在警力允许的情况下,多把警力向一线刑侦部门倾斜,或是多加强公安派出机构同刑侦部门的警力交换,让更多派出所同志到刑侦部门锻炼。而交换到派出机构的有经验的刑侦人员将侦查破案经验带到派出机构,增强派出所在侦查破案中的堡垒作用。

总之,刑侦部门作为公安工作的尖刀,侦查工作和技术工作,一定要有机、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发挥整体功能。针对新形势下的犯罪特点,制定出可行性的预防和打击方案,引进新科技、新成果、新手段和新方法,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少走弯路,少犯不必要的错误,还能培育出侦查破案的新增长点,为提高破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刑事侦查工作论文

背景:

关键词:刑警 刑侦体制 刑警战斗力 公安机关 刑警保障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治安形势更趋复杂,公安机关体制改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作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刑事侦查部门更是加快了改革步伐。但应当看到,在影响刑警战斗力的相关因素中,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刑侦基层调查情况来看,上述问题不容乐观。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提高刑警战斗力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

一、从刑侦体制本身来看,存在许多制约刑警战斗力发挥的问题

1、基层刑警晋职、晋级难没有完全解决,论资排辈问题仍然存在,使刑警工作缺乏吸引力 刑警是战斗在第一线的警种,他们必须面对面与罪犯打交道,通过艰苦的工作去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因而其工作既辛苦又紧张。我国加入WTO后,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刑事犯罪越来越呈现出跨国化和国际性特点,犯罪数量大幅度攀升,危害程度加深;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和国外境外的黑社会犯罪集团相互勾结,打击难度日趋加大;劫机、投毒、绑架、暗杀等带有恐怖色彩的犯罪严重危害广大社会公众的安全。一方面,客观形势对刑事警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破案难度大增;另一方面,刑侦工作也存在着刑警晋职难,选拔人才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

实践证明,要保证刑警具有战斗力,刑警晋职、晋级难这一瓶颈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尽管刑警出生入死,辛辛苦苦,默默奉献,风险性大,牺牲性强,但在晋级晋职方面与其他警种相比仍然机会不多。如,某地刑警大队24名刑警,警龄皆10年以上,除正、副大队长和教导员外,仅有主任科员1名,副主任科员2名,其余都只是科员。这种状况有碍于刑警对自我价值的认定,难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造成士气低落。另外,在用人机制上,尚未完全打破论资排辈陈规,让优秀刑侦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刑警的工作潜能的发挥。

因此,在加强刑侦体制改革的同时,多给刑警一点晋升的机会,革除弊端,打破“顺次而上,依级而进”的陈规,对于提高刑警战斗力大有裨益。2002年江苏省公安厅实施“111工程”,在全省刑侦部门选拔10名刑侦专家、100名刑侦行家、1000名破案能手。此举一出,在基层刑侦部门引起强烈的积极反响。这种让优秀刑侦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刑侦体制改革进程中,在基层刑警工作价值认证体系方面,迈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一步。

2、办案经费不足使基层刑侦部门正常工作运转艰难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基层刑侦部门正常工作运转的大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严重。由于经费开支不能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导致刑侦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捉襟见肘,办案经费、通讯车辆维修费、油料费、日常工作开支、干警福利等在收支方面严重失衡。不少地方刑侦部门不得不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去搞罚没款,以维持正常开支,越是基层部门这方面问题越突出。

江苏苏北某地刑警队由于经费不足,不仅无法按期完成追逃计划,还出现了乘车换船去追坐飞机的逃犯的局面,极大地妨碍了追逃任务的按期完成。

截止2000年,江苏省扬州市全市公安经费缺口近3000万元,其中公安民警应报未报的出差费、医疗费达407万元,不同程度地妨碍了刑警战斗力的实现。

2001年6月,重庆酉阳县公安局刑警二中队3位民警在破案过程中,因经费制约,无法按期完成破案任务,只能以个人名义贷款3000元弥补破案经费不足。此事在重庆市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使刑警特别能战斗,在办案经费上建立保障制度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3、基础设施简陋,装备条件差,极大制约了刑警战斗力的发挥

从基层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基层刑侦部门基础设施简陋,装备条件差,难以适应实战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慢,跟不上形势发展。(2)车辆少,车况差,燃油及维修费用不能保证正常供应,无法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3)办公用房不到位,给日常工作带来极大麻烦。按照公安部要求,区县刑警大队技术用房应达到120平方米,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地方都实现不了。责任区刑警中队大部分仍在和派出所合用办公用房甚至外线电话,没有条件独立办公。(4)技术装备落后,不能适应变化的治安形势。老少边穷地区问题更加严重。有的连最基本的勘查现场器材都不能及时配备。(5)警械配备不全,非杀伤性武器(催泪弹、高压水枪)的配备处于空白状态,防弹背心不能保证人手一件;杀伤性武器的配备不能到位,从管理到使用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与犯罪分子进行交锋过程中,赤手空拳上阵的时候多,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性,也难以有效发挥辅助实战功能。

4、教育训练处于空白状态,技能技巧训练难以有效落实

从基层刑侦部门反馈信息来看,刑警的常规化教育训练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参加刑侦工作十年以上的刑警,除了参加晋衔培训、相应的法律法规素质培训外,基本上都没有参加过刑侦业务培训和查缉技能技巧的培训活动。过场式的学习活动,达不到真正培训提高的目的。

刑警知识结构老化、查缉技巧低下成为普遍问题,由此带来执法水平低、伤亡率上升等问题。资料显示,2001年牺牲的民警有458人,因暴力袭警牺牲的有68人,执行查缉、追捕时牺牲的有38人。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领导同志不够重视,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不少领导同志认为凭老经验、老办法足以应对公安工作,没有必要搞什么教育训练。(2)由于刑侦工作紧张辛苦,大部分人都在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教育训练。(3)办案经费普遍不足,在场地、设施、师资方面都存在问题,没有能力进行教育训练。

因此,更新观念,创造条件,加强刑警的教育训练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01年专门拨款35万元用于支持民警体育达标训练,并将体能测试列入民警基本素质考核内容,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从保障机制来看,存在许多影响刑警个体战斗力的相关因素

1、生活待遇问题

(1)住房问题

各警种由于所处科室不同,生活待遇差异也大。分配在省级或市级公安机关的警察时间不长即可获得住房并交付微少的房款。而同龄分到基层的刑警则相形见绌,即使有了分房的机会,也要全局上下论资排辈,各科均衡。刑警虽然辛苦紧张,风险性大,但因为种种原因,很难通过分房渠道解决住房问题。某地刑警大队20名刑警,已成家的有15名。其中,民警贷款买房的7人,占人员总数的47%;与岳父岳母合住的4人,占人员总数的27%;由爱人单位提供房源的2人,占人员总数的13%;住单位集体宿舍的1人,占人员总数的6%;通过分局分房的仅1人,占人员总数的6%。由于房源混杂,居住分散,一旦有大要案需要召集警力时,除少数值班人员外,其余大部分因交通、车辆等各方面原因,难以做到招之即来,极大地妨碍了破案时机的把握和战斗力的发挥。应建立刑警楼,让刑警住地相对集中,使其既有安身之地,又能及时奔赴一线,同时为刑警家庭的互帮互助提供便利,真正解决刑警生活困难。要实现这一点,光靠公安一家不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2)工资以及福利待遇问题

从基层情况来看,发达地区刑警工资能够按时足月发放,而经济落后地区刑警工资则难以为继。江苏作为发达省份,仍存在着苏北有些地区民警工资不能足额发放问题,西北、西南地区

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宁夏某贫困县80%民警在农村,工资时常拿不全,警衔工资拖了近十年才发。由于工资无保障,直接影响刑警身体健康,积劳成疾者越来越多。该地区约有80%的民警患有肝病、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刑警更首当其冲。由于地区差异,刑警的福利待遇也存在很大差别。对老少边贫地区来说,工资尚且不能按时发放,福利待遇更成了一种奢望。按照刑警职业性质,发放刑警津贴应该成为必然,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地区津贴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与此同时,同一地区派出所与治安部门明贴暗补的福利远高于刑侦部门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2、医疗保健问题

刑警工作的艰苦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但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大批刑警体质严重下降,患有各种疾病者越来越多。1999年福州市台江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在体检中,发现83%的民警患有肝病、胃病、心血管病等各种带有职业特点的疾病,并且在40岁左右处于高发态势。原福州市刑警郑祥金,长期劳累,积劳成疾,在加班工作时突发脑溢血死亡。

公安系统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目前正在深入进行。对于医疗费用的报销,刑警由最初的全额报销,改为不同警龄、不同年龄、不同职务、分层次、按比例报销,并划定定点医院。对于不同疾病,使用药品种类上也进行限制。种种附加的限制,决定了刑警不能随时随地根据身体状况看病,并要自己负担部分医疗费用。不少刑警小病拖成了大病。贫困地区拖欠民警医疗费问题一直十分严重。1999年,福州市辖四县937位民警中,有328人治病后公家无钱报销,累计医药费发票达到100多万元,其中有187人因病无钱治疗而使病情恶化。在这些生病人员中,刑警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刑警这支队伍拉出去、打得响,就必须从医疗保健方面给刑警提供足够的保障。一些地方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如,上海市公安局树立科学养警的观念,采取措施,努力减轻民警医疗负担,保证每年对民警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民警健康档案,由专人将民警的健康检查状况录入电脑,同时掌握病情;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完成休假的发放奖金,不休假者取消评选先进资格。面对将来的治安形势,科学养警,从优待警是大势所趋。

3、人身保险问题

根据公安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有90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10多万民警因公负伤。刑警作为打击犯罪的尖兵,历来是风险性最大、伤亡率最高的一个群体。江苏省南京市有一位刑警,从事刑侦工作十几年来,抓获过1万多名犯罪嫌疑人,搜出数千件凶器。

刑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随时有为事业献身的可能。因此,对于一直在承担生命风险的广大刑警来说,必须从机制上给他们一定的保障,应该建立刑警人身保险机制,切实有效保障刑警的生命健康权。江苏省公安厅正在筹备建立“江苏省公安民警抚恤互助协会“,进一步扩大抚恤范围,提高抚恤标准,使抚恤补助的对象由目前因公牺牲民警家庭扩大到因公伤残的在职民警。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逐步扩大到民警正常死亡的抚恤和特困家庭补助,刑警正在成为最早受惠的群体之一。各地公安机关还陆续建立了民警因公负伤紧急救治网络,形成了畅通的绿色通道,为因公负伤的民警及家属提供紧急救治,受到了广大民警的拥护和好评。

4、家庭后顾之忧

刑警常年无暇顾家,家庭负担普遍较重,刑警既不能分担家庭责任,又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家庭与事业的矛盾难以妥善处理,天长日久,难免滋生矛盾。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不仅影响了刑警的工作质量,也严重影响到刑警家庭关系的稳固性,有些家庭因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引起家庭解体。

因公捐躯的警察群体中,其家庭更因经济困难、结构残缺而使赡养父母、子女教育问题无法解决而陷入困境。据杭州市公安局进行的问卷调查,95%的刑警感到愧对妻子儿女。福州市公安局在问卷调查中得知,82.6%的民警感到精神压力较大,50.8%的民警表达了对父母、妻子

儿女的愧疚之情。有位老刑警说,当了一辈子刑警,干了两辈子的活,苦了三代人。

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刑警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冲突将更加激烈。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势必削弱刑警工作的内功和后劲,严重影响刑警战斗力的发挥。应当注意的是,仅靠刑警个人力量解决家庭困难显然有一定难度,必须借助一定社会力量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江苏省公安机关为了解决刑警的家庭困难,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建立民警家政服务中心,切实帮助民警家庭排难解忧。江苏某县级市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分层次的原则,专门召开劳动、邮电、乡镇企业等7个单位的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决定解决刑警家庭困难,使广大刑警深受鼓舞。

新形势下要增强刑警工作的内功和后劲,光强调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使刑警家庭走出困境,振奋精神,才有助于提高刑警战斗力。

5、休息休假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从基层刑侦部门反馈信息来看,刑警休息休假制度很难得以落实,双休日、节假日形同虚设。据对某刑警大队调查发现,该大队民警在双休日年人均加班达1536小时,在法定节假日年人均加班达300多小时。也就是说,刑警在国家规定的法定休息日期间,连1/3的休息时间都无法保障。至于公休假在该基层刑侦部门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该队刑警从未有过公休假。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基层部门领导对民警自身权益重视不够,观念落后,仍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方式,动用行政手段擅自取消刑警休息休假制度。(2)基层刑侦部门破案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只能动员刑警加班加点,打疲劳战。(3)因专项行动和突击性工作冲击临时取消休息、休假,但事后又无暇补休。(4)基层警察执法素质差,工作效率低,在规定时间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没有按期完成,只能向节假日要效率。

在当今呼吁从优待警的大背景下,要求刑警无偿加班加点之风不可长。目前江苏、上海、大连等市公安局都出台了鼓励民警休息休假制度,规定凡民警未完成休假的单位,将被视为班子目标管理不达标予以整改。可以说,这给那些不重视刑警休息休假权利、不懂得科学养警用警的部门敲了警钟。

6、心理危机问题

随着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违法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一些作案现场可以做到无指纹、无足迹、无嗅源,给侦查破案带来极大困难,一些疑难案件久侦不破,成了无头案件。社会公众过高的期望值和疑难案件难以侦破造成的巨大落差,使刑警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造成刑警身体素质普遍不容乐观,40岁不到大多疾病缠身,45岁以后刑警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态势;家庭后顾之忧的难以解决使刑警的家庭矛盾愈演愈烈。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在广大刑警心理上积淀起一系列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刑警的身心健康。

面对着不断深入的刑侦体制改革,刑警任职资格考试、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激励机制,在给广大刑警带来工作动力的同时,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刑警处于身心交瘁,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刑警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畅通的减压渠道,给刑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在刑侦实践中存在的刑讯逼供、激情杀人问题;由于家庭与事业的矛盾冲突难以调和,导致家庭关系恶化甚至破裂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在社会救助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建立刑侦心理咨询机构势在必行理咨询机构可以有效疏导刑警在工作、前途、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心理压力,调节刑警的工作情绪,使他们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开展工作,不至于将心理上积淀的不良情绪带入工作中造成不应有的后果。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各种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刑警工作的内功和后劲。

事实上,国外警界早就采用了将心理医生引入警察机构的做法。上海、天津等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刑警心理健康工程。2000年,深圳成立了首家警察心理服务中心,为常年工作在第一线的民警进行心理减压。2002年4月,北京刑侦总队实施“首都刑警心理健康工程”,为常年奋战在刑侦一线的刑警提供心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入世后,我国违法犯罪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刑警在打击犯罪斗争中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将进 无忧论文网 一步加剧。在我国刑警警力严重不足、装备待遇相对滞后、后顾之忧日益突出、犯罪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决策部门应当将用兵与养兵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养警的观念,注重刑警的切身利益,从优待警,切实解决刑侦体制和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刑警战斗力的提高。这对于推动刑侦体制改革,顺应新形势下的刑侦实战需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 要:刑警战斗力的实现由诸多因素促成,目前公安机关从刑侦体制本身到刑警保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刑事侦查工作论文发表许多制约刑警战斗力的不利因素。探讨上述问题的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提高刑警战斗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篇6:刑事诉讼法论文

关键词:新刑诉法;故意杀人;现场勘查;证据

2013年1月1日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正式施行。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刑诉法刚刚出台的大环境,便于案件的顺利诉讼,这就要求刑事技术人员就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一是要解放自身思想,着力调整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惯性思维从思想根源逐渐适应新刑诉法的规定;二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重点提升三个“工作能力”———提高现场勘查能力、提高检验鉴定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精益求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证据的发现、固定,提取,提高证据的利用率,力争为案件的认定起到关键的技术支持作用。2013年新年伊始,我们对一起故意杀人案现场进行勘查,为了符合新刑诉法对证据的要求,以该案为例笔者将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简要案情

2013年1月8日晚19时许,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某小区内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被害人与朋友在其家中喝酒,酒醉状态下与犯罪嫌疑人发生口角,后被犯罪嫌疑人用匕首捅死在家中,犯罪嫌疑人后投案。

二、现场勘验分析

这样一起事实清楚“一发一破”的杀人案件,往往因为刑事技术人员的麻痹大意,造成证据链条不充分,给案件后续的审理过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对待此类命案要以未破命案的标准来认真对待,结合现场情况制订详细周密的现场勘查计划。

(一)询问调查犯罪嫌疑人

此案中,我们要求派出所保护好犯罪现场,首先前往哈尔滨市道里区某派出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询问调查,到达派出所后我们先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拍照,然后细致观察犯罪嫌疑人的着装、身体部分,敏锐地观察到在犯罪嫌疑人左手上有疑似血迹的斑迹,拍照固定后采用纱线转移的方法提取该处疑似血迹的物质(经抗人血实验后呈阳性,确定为人血)。随后我们询问抚顺派出所是否找到作案凶器,经过与派出所核实,作案凶器匕首已被派出所扣押,我们进行拍照固定并原物提取该匕首。

(二)犯罪现场勘查

在完成对犯罪嫌疑人的调查询问后,随即奔赴犯罪现场进行勘查。在本案的现场勘查过程中,刑事技术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现场勘查工作,同时还要安抚被害家属的情绪、维护现场秩序稳定。现场技术民警有条不紊地迅速开展现场勘查工作,通过细致反复的现场勘查,技术人员在凌乱的现场地面发现甄别,初步排查,共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血鞋印,其中一种血鞋印确定为犯罪嫌疑人脚穿的鞋所留并拍照固定,另一种为被害人在家所穿的脱鞋所留。在发生打斗的门口附近墙面,发现疑似潜在血手印的痕迹,通过用四甲基联苯胺化学试剂的显现,在该处发现右手连指血指纹,后期通过指纹比对确定该连指血指纹为被害人所留。在对现场血迹的分布进行详细的拍照固定后采用纱线转移法提取多处现场血迹,通过血迹的形态特征分辨出滴落血、喷溅血、擦拭血、血泊等多种形态特征,从而刻画出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

三、探讨分析

该案中,虽然犯罪嫌疑人案发后立即投案,但强有力的证据链条———犯罪嫌疑人手上的血,作案凶器匕首一把,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血指纹和血鞋印,生物物证现场血迹及其形态分布无疑都为案件之后的顺利诉讼提供强大的证据支持,确保案件在诉讼阶段万无一失。综上所述,在新刑诉法的大环境下,对证据链条完善的要求愈来愈高,刑事技术民警只有在这种大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强化业务水平和证据意识,才能通过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为案件顺利诉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若琳,司洪黎.浅谈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刑事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J].法制博览,2016(09).

[2]李金秀.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刑侦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04).

[3]王磊,吴宇航.论现场勘查与诉讼证据————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对现场勘查工作的展望[J].法制博览,2015(08).

上一篇:剥橘子托班语言教案下一篇:美丽的神木园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