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菜产业考察报告

2024-04-22

瓜菜产业考察报告(通用8篇)

篇1:瓜菜产业考察报告

为了扩大公司业务,充分发挥利用已有的人员和设施,带着这一目的我们对*的文昌县、陵水县,*农垦三亚市南滨农场、澄迈县金安农场等瓜菜产地进行了考察,具体如下:

一、*瓜菜的生产现状

*省属热带气候,主要以热带水果和蔬菜、稻米生产为主,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对于我们北方来说是个天然的温室,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蔬菜,蔬菜水果是*农业的.主业。

1、主要产品

全岛蔬菜以豇豆、辣椒、茄子(矮瓜)、黄瓜(青瓜)、冬瓜、瓠瓜、苦瓜种植为主,搭配毛豆、佛手瓜、西瓜、甜瓜、空心菜等,几乎什么菜都可种。

2、种植方法

蔬菜品种由土地所有者自行选择,以广东农科院蔬菜所、*蔬菜所和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的种子为主,多采用露地种植,起高垄,一垄两行。水浇地多采用菜、稻、稻轮作制,蔬菜产品上市期间在12月至翌年4月,也就是大陆春节前后,此时价格高效益好。

3、加工方法

*的蔬菜绝大多数是即收即走,加工是简单的保鲜,过冰水后加冰用泡沫箱包装。辣椒茄子预冷后纸箱包装。在全省各地有很多制冰场。

4、销售方法

*各地建有许多的蔬菜购销市场,如文昌县大致坡永青公司购销市场、陵水光坡市场、三亚海棠湾市场、澄迈永发市场等,农户将蔬菜交售至市场由大陆各地商贩收购或由当地经济人代收,价格随行就市。

也有些简单的订单方法,就是由订购人将种子发给农民种植,到时由订购者按市场价收购,如果有人来要货,只要价格不低于别人0。1元,则不会出售于他人。

5、毛豆种植情况

目前*毛豆种植地区有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文昌市,开始是由贩毛豆的菜贩,多为湖北、福建、浙江人在当地承包土地或将种子发给农民种植。

二、*蔬菜市场的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产品丰富。

*以其天然优势可以在冬季生产出各类蔬菜,蔬菜面积大产量大。

2、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抗风险能力强。

由于蔬菜种植收入高,占全年收入的70%强,当地农民只要是有条件种植的田块均会种上蔬菜,并每天都会下地精心管理。由于是自主种植,农民均具备承担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去年的低温对*蔬菜影响很大,冻灾后,农民还是自已重新播种。

3、蔬菜生产由市场经济无形之手调节,无指标计划。

蔬菜品种面积多由农民自已掌握,并无政府和大公司的计划,完全是自由发展。

4、蔬菜产品质量不一。

在市场看到,蔬菜的分级工作做的很细,成品菜外形标准高,几乎是长短一样,但其内在质量不得而知。*的虫害特别多,用药量惊人,我们了解了各地包括农场的农资供应情况,全部由私人经营,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高毒农药在各地可见,我们亲眼见到农民用有机磷治辣椒虫害,因此蔬菜质量令人担忧。

三、考察后的感想和发展计划

1、感想

此次考察学习了*的瓜菜生产,所到之处只要是平原有水的地区几乎全部是蔬菜基地,其规模之大、管理之精、产量之高、效益之好令人振奋也令人反思。我场的现状在排除与*地域上的差异之外,我们基础条件、配套设施比他们好,但对蔬菜的种植管理与*农民差距甚远,缺少抗风险的意识;作为组织者的我们对市场的调研不足,网络不健全,缺少对品种的准确把握。这些不足之处亟待提高加强。

2、工作计划

建立毛豆基地:经过考察论证,位于澄迈县金安农场适合发展基地。该农场位于海口以南40公里,是*省最好平原地区,几乎全部是蔬菜种植地,该场有蔬菜市场、冷库、制冰厂,经过和农场领导洽谈后,自营办的林主任认为有发展前景,其本人就从事瓜菜购销工作,我们计划由自营办在当地牵头先做300亩,其中少部分自已种植,大部分发种子给农户种。

篇2:瓜菜产业考察报告

(2011年6月)

近年来,曲子镇立足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把设施瓜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全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曲子镇瓜菜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80年代的自给自足阶段,90年代以后的产业攻坚阶段,从21世纪开始,曲子镇瓜菜产业开始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全面攻坚阶段。从2004年开始,曲子镇瓜菜产业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全面发展阶段,采取政府扶持、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利益驱动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以设施瓜菜为主的农民增收工程。在环江川、合道川条件较好的孟家寨、刘旗、高李湾、楼房子等8个行政村,推广日光温室、钢架拱棚和竹竿拱棚,种植作物以瓜类为主,每年保持在2000亩以上,设施农业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目前全镇瓜菜产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发展势头良好。一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二是政府扶持力度和调控能力初步显现。三是利益驱动,政府与农户两辆马车拉动曲子镇瓜菜产业正在实现由“自给型”向“外销型”的历史性转变。

二、发展潜力分析

瓜菜产业是曲子镇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发展瓜菜产业是遵循自然规律,从对抗性农业走向顺 1----关于曲子镇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应性农业的必然选择。曲子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兼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东风灌区、楼房子灌区、许家河灌区四大灌区丰富的淡水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曲子镇成为全县21个乡镇中雨热相对充足的为数不多的乡镇,选择发展瓜菜产业,也是改变多年来的传统种植习惯,由对抗性农业过渡到顺应性农业,是我镇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发展瓜菜产业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由自然型传统农业走向市场型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从比较效益来说,一亩瓜菜的收益相当于五亩小麦,而且瓜菜产业又是一个简单短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曲子镇又具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瓜菜是具有运输指向的大宗农产品,特别是鲜销瓜菜对交通运输的依存度很高,而曲子镇便捷的交通优势,为发展瓜菜产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三)发展瓜菜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从特色产业走向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对曲子而言,实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就是依托“曲子小甜瓜”的地域品牌优势,在种植业上加大瓜菜种植面积提升总量,在加工业上依托产业优势,延长瓜菜产业链条,在瓜菜加工运输上求突破,实施产业聚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

(四)发展瓜菜产业是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从温饱型走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欠发达乡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忌搞自成体系的全门类经济,从曲子镇这样一个拥有近3万农民的农业镇的产业发展实践来看,瓜菜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充分发挥

了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三、目前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镇瓜菜产业发展较快,效益显著,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瓜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灌溉条件差,制约产业发展。两川四个灌区,三座抬高水位坝,所辖明渠34.9公里,倒虹吸3座,渡槽3处,渡管2处,泄水31处,涵洞13处,共有楼房子、王湾、李家湾、斗沟渠、黄道咀湾五座提灌站。但有3座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有10公里左右渠道损毁淤塞严重,灌区设施严重老化,9998亩水浇地真能提灌面积不足1000亩,大部分都是自流面积。

二是日光温室少,产出效益大打折扣。目前,全镇能正常使用的日光温室不足30座,培育瓜苗和种植反季节蔬菜规模太小。

三是科技含量低,技术指导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很少,科技服务跟不上。

四是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瓜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品种结构方面,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技术较差,没有进行产品加工,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是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少部分的瓜菜产品仍有污染。目前,在瓜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而导致蔬菜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瓜菜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四、产业进一步发展对策

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瓜菜产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解决灌溉问题,扩大产业规模。积极争取实施合道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修大型提灌站1处,中型提灌站5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投资新建日光温室,每年设施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打造环县最大的瓜菜基地。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品质量。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包装、保鲜、冷藏技术指导,创办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无公害种植。引导瓜农、菜农逐渐减少农药、化肥等施用量,坚持使用有机肥做底肥,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确保瓜菜安全、卫生、无公害。

三是培育龙头,发挥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仓贮业和产品深加工,加强扶改力度,挖掘生产潜能,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一批存储、运销、加工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篇3:福建省饲料产业考察报告

1 福建省饲料产业的主要特点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在海西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福建省饲料产业也较为发达, 从考察的情况看, 福建省饲料产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饲料生产企业依据畜牧、水产业科学布局, 合理分布

福建东南部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城市由于毗邻海洋, 海洋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 动物蛋白原料丰富, 这些地方的水产饲料、鱼粉等动物蛋白饲料生产企业分布较多。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猪养殖受到用地空间挤压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 福建生猪产业完成了从沿海向山区、从平原到山上的转移。畜禽配合饲料生产企业相应集中在漳州、龙岩等地, 生产能力强劲。

1.2 率先建立饲料地方标准, 确保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

饲料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饲料安全、减少饲料对环境的污染, 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饲料地方标准, 严禁饲料生产中添加砷制剂。同时严格饲料企业从业条件审查, 按照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条件的要求逐一审查, 把企业申请办证的过程, 转变为企业整改, 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过程。

1.3 立足全国市场, 走精细化耕作之路

为充分有效利用福建本地丰富的资源, 保证生产的有效掌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福建饲料生产企业几乎都在当地生产, 很少在外地设立子公司或分厂。为克服饲料销售半径的影响, 大多数企业在外地设立办事处或销售公司, 在营销方面精耕细作, 扩大产品销售量。

1.4 立足科技创新, 走专业化生产之路

福建饲料企业不仅集约化程度比较高, 而且呈专业化发展趋势。其专业化发展, 扎根于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福建饲料企业十分注重科研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如福建闽科于1997年就成立新闽科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 科研中心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创建动物营养学博士工作站, 在厦门大学设立深纳研发中心, 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建成生物发酵产品研究基地, 与国际公司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获得多项专利和科技奖项。扎实的科研成果, 使同行企业难以逾越, 同时确保了产品的销售回报和效益的不断增加。

1.5 立足企业文化, 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之路

福建省大型饲料企业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用企业文化指导经营的全过程, 形成良好的风气, 建立了依靠制度管理企业的良好机制。企业管理层更是以人为本, 为员工谋福利、求发展。福建闽科为全厂294名员工都办理了社保和医保, 其医保资金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企业人员进多出少, 人员队伍稳定, 尤其是当今招工难的形式下, 员工以厂为家, 充分发挥生产能动性、积极性, 与企业共进退, 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经营水平和效益也不断增加, 实现了稳定发展。

1.6 政府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 引导推进饲料产业健康发展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持饲料产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先后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民营企业等政策促进饲料行业发展。漳州市饲料管理部门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的同时还极力营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 不仅本部门主动服务产业, 还积极协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 共同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 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申报的老企业, 他们现场举办培训班, 督促和帮助企业建立内部质量软件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对申报的新设立企业, 他们提早介入, 帮助企业厂区布局规划, 人流物流规划及工艺流程规划, 既避免企业走弯路, 又能保证一次审核过关, 提高了行政效率, 节约了行政成本, 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2 几点启示

福建省与赣州市相邻, 是赣州市大部分饲料生产企业的重要销售区域。比较福建省和赣州市饲料产业的优势, 可以加强两地合作, 在很多地方可以借鉴福建的经验, 促进赣州市饲料产业进一步发展。

2.1 加强投资调研, 做好项目认证

近几年, 赣州饲料产业飞速发展, 一些企业纷纷到外地投资建厂。继双胞胎、加大、柯恩集团在漳州设立分厂并取得成功后, 有企业有意向到福建建分厂。这些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特别是饲料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了解掌握当地的产业政策与规划、用地价格、人流物流、用工等情况, 做好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确保投资成功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2.2 加强饲料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转变饲料增长方式

一些企业非常重视销量的增长, 企业的扩张多是规模的复制, 对产品内在品质的提升往往忽视。如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机构;提高产量的技术多, 改善质量、生态和环境的技术少;外来引进技术多,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 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少;研究和推广存在脱节, 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障碍。因此, 饲料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研发中心, 进行课题研究, 承担项目实施, 推进专业化生产。加强饲料行业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对饲料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 形成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生力量, 实现饲料和养殖行业信息对称。

2.3 引导饲料行业与养殖、加工业紧密衔接, 延长产业链

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 积极鼓励大型饲料企业参与养殖、加工环节。大型饲料企业应利用自身的人员、技术优势向饲料的上游产品--饲料添加剂进行研究开发, 增强企业竞争力。

2.4 充分发挥福建和赣州市饲料产业的优势, 加强合作, 促进两地饲料产业共同发展

福建地处沿海, 海上交通便利, 动物源性饲料蛋白丰富, 饲料贸易发达。赣州市饲料企业集中, 规模大, 生产能力强, 对外辐射广。两地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 如原料合作、加工合作、销售合作等, 推进两地饲料产业共同发展。

2.5 完善扶持政策, 改进监管服务

篇4:瓜菜产业考察报告

关键词:冬季瓜菜;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85-02

收稿日期:2013-09-30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编号:2012GA800002);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编号:CARS-25)。

作者简介:廖道龙(1981—),男,湖南衡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蔬菜栽培与育种工作。E-mail:liaodaolong.963@163.com。

通信作者:邓长智。E-mail:dcz138@163.com。多年来,海南省利用得天独厚的光温条件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据2011 年调查统计,全省冬种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7.33 万hm2,年总产量达390 万t,其中280 万t 运往全国170 多个大中城市,为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及发展海南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1],其中反季节哈密瓜和西瓜等设施产业已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新亮点。冬季瓜菜已成为海南优势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冬季异常天气发生频率加大,全国对海南冬季瓜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海南在我国冬春蔬菜供应全局中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市场消费需求已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瓜菜消费需求向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2]。海南冬季瓜菜产品的质量迎来严峻的考验,同时随着全国种植结构的调整,在北方大棚蔬菜众兵压境以及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秋冬瓜菜的冲击下,海南冬种瓜菜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1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1.1海南冬季瓜菜生产还完全处于“气候农业生产”阶段,仍靠天吃饭

海南冬种瓜菜的效益与全国冬季气候异常密切相关,综观2001—2013年冬季(12月至次年5月)全国蔬菜批发价格指数,发现若当年为冷冬或倒春寒等冰雪灾害严重的年份,也是海南冬种瓜菜价格高、效益最好的年份[3]。若当年为暖冬时,则是海南瓜菜销售困难和经济效益差的年份,此时广东、广西等地的瓜类、椒类、茄子等采收期可延长至翌年1—2月上旬,而北方大棚蔬菜的上市时间能提前到12月至次年2月,这导致全国瓜菜产品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便捷的交通条件给其他省份提供了低成本的运输优势,因而少有客商跨越琼州海峡收购海南瓜菜,导致海南瓜菜难卖。

1.2瓜菜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品质差、产量低

海南冬季独特的温光资源优势,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瓜菜害虫的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农民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方法,由于安全生产意识的淡薄,长期以来对瓜菜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认识,过分依赖农药,导致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现象比较严重。同时田间水利配套条件差,大部分地块还采取大水大肥漫灌,水资源和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同一地块常年种植同一品种,导致连作障碍、土壤肥力退化、土传病害严重,瓜菜种植成本不断抬升,质量与产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海南瓜菜产业的发展。

1.3农产品监测体系不健全,瓜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市、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和检测设备。但由于海南蔬菜生产大多数为分散经营模式,其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因而一般呈现规模效益差、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经营经济实力弱、管理难度较大等方面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些都不利于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全程监控,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其责任追溯落空。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的结果显示,近年来海南瓜菜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超标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运销信息网络不健全,严重制约瓜菜产业的发展

海南冬种瓜菜生产目前还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状态,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较少,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面对全国农产品总量过剩、季节性过剩、区域性过剩的市场,各级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也难于驾驭。暖冬年份瓜菜产品供大于求,广东、广西等地的秋冬瓜菜凭借低成本的运输条件抢占了市场。海南同类瓜菜产品则处于劣势,出现运销亏本的现象,此时省、市、县龙头企业已不见踪影,当地运销商亦束手无策,冬交会邀请的客商也望洋兴叹。

1.5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瓜菜加工产业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海南大部分从事瓜菜物流的企业拥有的运输手段单一,运输网络也不完善,重复、对流运输比率较高,货运汽车返空现象严重,导致出岛的农产品运输费用非常高,加之冷藏设备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据统计,海南农产品出岛的运输费用就占了农产品收购成本的20%~50%[4]。目前海南蔬菜加工轉化率只有2%左右,且局限于保鲜果蔬产品的出口;加工水平非常低,绝大多数蔬菜即收即走,加工不过是简单的保鲜,即过冰水后加冰用泡沫箱包装,或者辣椒、茄子等预冷后纸箱包装,深加工的精致包装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糖盐渍果蔬产品及干果产品都很少[5]。

2提升海南省瓜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2.1构建瓜菜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增强瓜菜竞争力

nlc202309020600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制定全省冬季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确保蔬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准可遵循。着力建好瓜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瓜菜质量认证,实行品牌化经营,从生产源头抓好产品质量,尽快塑造出海南特色品牌优势,提高瓜菜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以优惠政策、市场手段、行政措施推动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推动瓜菜标准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6]。

2.2大力加强瓜菜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海南瓜菜产品质量

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1)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农业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育成一批适于热区气候条件的优质、多抗、高产的优良新品种,丰富种植品种,增加特色精品瓜菜品种,培育具有高效益和高附加值新品种,扩大市场份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2)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学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大力发展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集成技术和应用无土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嫁接育苗等新型技术;增加土壤肥力,克服连作障碍,减少病虫害的侵染,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产生态小环境,真正实现无公害生产。这不仅有利于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还能更好地发挥海南农产品“早、优、特”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切实保证海南冬季瓜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瓜菜设施栽培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瓜菜设施栽培技术标准化和生产管理科学化:大力推广瓜菜设施栽培,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自然气候、季节的制约,不仅可以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长,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提高生产水平,促使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符合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设施栽培,着力研究设计适宜海南生产需求的设施大棚棚型,研发或引进推广大棚适栽的高效瓜菜品种和安全的栽培管理技术,增加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设施栽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

2.3进一步完善瓜菜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

省级财政需加大对各市(县)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体系的项目和资金上的扶持,全面加强蔬菜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入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力争在每个市(县)至少建立一个快速检测站,实现全市(县)范围内定期流动检查。同时在大的农产品销售批发市场建立起农产品快速检测机制,便于全省各级农业质量管理机构动态地掌握农产品的质量状况,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4构建市场平台,改善农产品物流加工功能

在构建市场平台,改善农产品物流加工功能过程中,应加大对海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重扶持市场的供水、供电、场地硬化、交易和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7]。

要提高加工保鲜包装技术,培育瓜菜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瓜菜附加值。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把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同时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和扶持一批集冷藏保鲜加工、包装、物流、质量检测于一体的、上规模的冷藏保鲜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海南瓜果菜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冷藏保鲜加工基地、质量安全检测的主阵地,力争在 2~3年内实现未经冷藏保鲜、加工、商品化处理的瓜果菜不出岛,尽快改变冷库建设滞后局面,提高瓜菜产品的附加值,做实做强海南冬季瓜果菜品牌[8]。

2.5加强瓜菜产销信息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应加强瓜菜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的海南热带农产品经济信息系统,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通过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情况落实种植面积,指导瓜菜生产者按计划组织生产,实行以销定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生产市场型”向“市场生产型”转变,避免盲目扩大瓜菜生产。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流通方式的力度。完善“农超对接”渠道建设,逐步构建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经营网络,使农特产品快速进入全国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助农增收。其次,应积极扶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改变从前一家一户生产“散打”模式,逐步走向“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通过企业或协会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增强农民组织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积极主动开辟多种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肖日新. 提升海南北运蔬菜产业的有效途径与技术对策[J]. 中国蔬菜,2012(19):14-17.

[2]黄成彬. 潍坊市绿色蔬菜生产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6.

[3]蔡尧亲,陈德清. 海南冬种瓜菜的发展优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瓜菜,2009,22(2):56-57.

[4]王萍,董定超. 海南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2009,29(3):39-43.

[5]胡勇,罗美玲. 海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0(11):49-51.

[6]陶應虎.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78-13479,13482.

[7]章胜勇,杨菁,吴春梅. 以现代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J]. 农村经济,2003(1):9-10.

[8]佟玲,李成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05(5):11-15.

篇5:瓜菜产业考察报告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瑞安市瓜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5月23日-25日瑞安市农业技术联盟协会会员参加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农业厅承办的2013年中国•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展会会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为期3天。目的是组织成员参加实地考察学习,同时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

全体人员于23日抵达位于海宁的浙江省农科院示范基地,参观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并参加了农科院专家的培训讲座,进行理论知识更新和学习。24日展会期间,全体人员在展示展销会场和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参观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展会现场,考察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对瑞安市瓜菜品种结构调整的意义。此外,还参加种业单位洽谈会,进一步了解瓜菜这个巨大市场的空间和前景,及广大市民的需求,以便确定联盟未来产品的培育走势。

篇6: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我的家乡是有名的茶叶之乡----安溪。在这个地方,应验着“靠山吃山”这句话,大部分人以茶为生。红土壤是大自然的赠予,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让山俊水美,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则是安溪人民劳动与汗水演绎的美丽。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关于茶的文章都难以结尾,因为它不曾结束。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依靠着茶产业,依靠着茶文化,依靠着茶叶链条在中国百强县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安溪产茶始于1725。安溪铁观音天下闻名,安溪县的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茶叶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台湾乌龙茶由安溪传入,随着乌龙茶传入台湾,安溪的茶俗也传入台湾。以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等民间习俗加强与台湾同胞的交流往来,如今已成为安台加深联系和乡情的重要方式。

文化源于生活,又不断的推着生活不断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茶文化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的积累下来,慢慢的形成一种无形的意识、习惯。所有的这一切源于市场对于铁观音茶叶的需求,人们有喝茶这种习惯。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有泡茶用的茶具。客人一到,就会请客人喝茶。喝茶,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人买,自然就会有人卖,要卖自然需要有成品的茶叶。然而一个成品的茶叶是需要很多道工序的。从种植开始,施肥,除草,防虫,到茶叶的采摘,晒青,摇茶青,再到制作,烘培等等,满园的茶香弥漫,这还不是成品的茶叶,还需要经过挑梗,包装这才算茶叶制作的完成。在整个链条中,就带动了很多的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从茶树的施肥需要化肥就带动了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量是非常大的:在除草,采摘,制作等等过程中又需要使用到机械农具,相应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到包装阶段,茶叶的包装是一门艺术,包装是否精美,是否到位,是否有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本身的销售,居于安溪茶都的周围有大大小小的包装店有上百家之多。

整个茶产业链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来做,有的直接靠卖半成品茶叶为生,最辛苦,最累,人数也最多,他们甘于辛苦却也活的非常的自在,农忙时,可以不分昼夜的做茶,累也不会抱怨,就是默默的做着,农闲时,他们的业余生活显得非常的令人羡慕。打牌,喝酒,唱歌,骑着车到处玩,山清水秀在照片上衬托着他们灿烂的笑容,一切显得那么的和谐与美丽。这就是他们,敢干敢做敢玩让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他们开始懂得去享受生活,去感受生活。

有的人靠贩茶为生,相对于前者,他们的工作会相对轻松点,收入也会高很多。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到各地去收集茶农刚做好的茶叶,以当年的茶叶市场行情去收购茶叶,统一到店里,进行简单的挑梗、包装然后转卖给别人。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要快一些,他们需要不断的跑地方去收购,然后找客户,把收购到的茶叶以较高的价格转卖给客户,利润空间较大。当然他们的生活也会较为繁琐,酒桌上的应酬必不可少,深夜归家也在正常不过了。

有的人靠做包装,做礼盒,在茶产业的链条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都拥有一定的资金,在茶产业聚集的地方---中国茶都周围开起自己的包装店。因为靠近城乡,拥有了很多廉价的劳动力,他们不断的帮茶企业做包装工作,收入相当的客观。不断的到企业接收单子,不断的产出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老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管理者,他们掌握着包装店的运转,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自己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

还有的是以服务业为生。他们有自己的店铺,从购买的茶叶,到精细的包装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店铺的设计,物质的排放都让你感觉一种古朴的味道,空间里充满了茶的文化。他们的服务理念都是顾客就是上帝,即使做不成生意,也依旧是好朋友。他们的主要目标客户不仅仅是本地区内的顾客,他们更多的有和台湾商家在做生意。精细的包装和优秀的服务团队让茶叶的价格一翻再翻,他们的盈利的模式真正让茶文化为其服务,为其创造利益、价值。

就是这么一个产业,让安溪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带动了安溪人民的就业,让一方富庶,让一方太平。

在整个茶叶产业链条中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茶企,他们有自己的茶叶庄园,有自己的加工工厂,有自己的包装、营销团队,规模相对较大,一定规模下就会重视企业的自身文化。其中八马茶叶、华祥苑做的是很好的茶叶企业。我们有幸于2014年4月份去参观了八马茶叶整个园区。他们的品牌理念正如著名茶业品牌专家兰晓华指出的一样:深圳八马茶叶和天福为代表的模式的精髓在于不做生产型企业,而是将企业定位于能够控制终端销售的营销型企业,通过委托加工,什么茶好就卖什么茶,通过搭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充分供应能为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从而化解销售压力。他们以市场为主要导向,适时的推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各种品型的茶叶,有赛珍珠系列,铁韵系列,品韵系列等等。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实体店,公司参与管理茶园基地50000多亩,现有西坪和龙门两个加工厂,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6000吨,其中龙门加工厂是目前亚洲最具现代化的乌龙茶铁观音精制加工厂。八马茶企只是安溪茶企业的一个简单缩影,还有大大小小的像八马这样的茶叶企业在不断的为茶文化的形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由传统茶企业带动了当代的旅游发展。茶叶大观园位于铁观音之乡——安溪县城北郊的凤冠山上,1998年初兴建,1999年6月竣工,包括茶叶品种园和凤苑两部分,与东岳寺、城隍庙、凤山碑林等连成一片,构成安溪新的旅游景点——凤山风景区。从东岳寺边拾阶而上,不远便见一石砌拱门,上书“茶叶大观园”,入得门来是陆羽雕像,背后就是茶叶品种园,步入品种园,种植着国内外50多种名茶品种,有6个国家级良种,6个省级良种和30多个地方品种,一眼可以览尽全国茶树之精华。

“茶叶作坊屋”,游客可以亲眼目睹世界名茶铁观音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亦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泡芳香的铁观音。“民俗馆”里,陈列着安溪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从中可以了解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国际茶艺表演厅”,游客既可以边品茗、边欣赏独具一格的安溪茶艺,也可以欣赏唐朝、清朝、日本、韩国、台湾、杭州、苏州、广东、昆明等古今中外、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和茶歌茶舞。

在“凤苑”里还设有茶餐厅,游客可以品尝50多种精美绝伦的安溪茶餐和茶糕茶点;“茶叶博物馆”里,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茶文化史,国内外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各类茶叶、茶具、实物和有关产地、制作方法以及茶艺、茶文化的资料。园中的凤山碑林,汇集全国各地书法名家之精华,展示着中华书法艺术的精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叶大观园是安溪茶文化的缩影,集中华茶文化之大成,只要一进入茶叶大观园,所有与茶有关的东西应有尽有,使您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饱口福,留连忘返。

就是这样一条茶产业链条让安溪人民以茶为生,以茶为乐,不断的在南国之乡打造中国第一茶叶铁观音品牌。未来茶产业发展方向会不断的向服务业方向转变。让自身塑造的茶文化不断的为安溪的经济主体服务,不断为安溪营造更好的茶文化范围。同样安溪也注重于人才的培养,其与福建省农林大学合作,在安溪创办安溪茶学院。为安溪将来的茶文化继承与传播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

篇7:瓜菜产业考察报告

(2007-2012年)

为充分发挥我县温光土地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已经初步形成设施瓜菜产业优势,突破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由扩大外延转移到挖掘内潜上来,做大做强我县蔬菜产业,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1、面积逐年下降。2003年我县设施瓜菜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总面积为10.8万亩,2004年下降到9.5万亩,2005年8.6万亩,2006年8.5万亩。面积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国家出台粮食生产优惠政策,实行良种补贴,致使许多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改种菜为种粮;二是种菜费工费时劳动强度较大,因此大部分农民放弃种菜,外出打工;三是设施老化加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不愿再更新设施加大投资。

2、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农膜、农药、化肥、架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农民种瓜菜的成本增加较快,比较效益有所下降。以小麦与越冬辣椒为例,两种作物生长期基本相同。2003年每亩小麦纯收入可达220元,每亩辣椒纯收入可达3500元,平均每亩辣椒可比小麦增加收入

3280元;而在2005年每亩小麦纯收入可达260元,每亩辣椒纯收入2850元,平均每亩辣椒比小麦增加收入2590元,与2003年同期相比相对收入减少690元。

3、高效轮作模式全面推广。魏集镇的春早熟西瓜一-夏白菜,凌城镇秋冬芹菜--春早熟蕃茄(黄瓜),官山镇大棚菜套菌,及王集镇大棚“苞菜--甜瓜、夏大白菜、芹菜”一年四熟栽培模式,庆安镇大棚“辣椒-地梅-芹菜-瓠瓜”多元高效栽培模式,以及棚室“早春萝卜、春生菜、夏白菜、秋延迟辣椒”轮作栽培模式。这些种植模式不但茬口衔接得当,作物搭配合理,充分利用了棚架设施及温光资源,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做到了设施周年利用。

4、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设施栽培无公害化生产,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加大设施栽培无公害基地建设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建成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1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6.5万亩,认定各类无公害产品23个,制定25个主要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申报注册了“晋陵”牌无公害产品商标,促进了我县设施瓜菜产业健康发展。

5、加工企业应运而生。我县始终坚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理念,通过招商引资、申报项目等措施,积极创建蔬菜加工企业,目前有花府苔干,远鸿食品,古良食品,玉谷食品等蔬菜加工注册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10.5万吨,实际加工量

7.5万吨。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古良”牌,“远鸿”牌“玉谷”牌等腌制蔬菜,脱水蔬菜,罐头制品,保鲜蔬菜等四大系列产品,加工品种以苔干、青刀豆、辣椒、黄瓜、生菜等为主。

6、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在政府引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以专业大户为主体,以技术人员为骨干,以涉农部门为依托的各种蔬菜专业协会,把分散经营的菜农联结成一个整体。目前,我县有各种瓜菜产销合作组织、协会9家,参会会员总人数达1500余人,年销售西瓜、辣椒、蕃茄、马铃薯,大白菜等主品种蔬菜10万余吨,年销售额3500余万元,实现利润380万元。县内建成蔬菜交易市场5个,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年成交额6.2亿元,销售蔬菜70万吨。

目前,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连续重茬,病害严重,土地流转不畅。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产品附加值较低。三是名特优稀品种比重较小。四是设施瓜菜田间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五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市场前景分析预测

(一)市场需求预测

1、国内优质安全产品的市场需求巨大。目前我省蔬菜总产已超过4000万吨,但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蔬菜仅占总产的10%左右,因此优质产品的市场空间还十分巨大,我县

工业欠发达,环境无污染,水、土壤、温光、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有17个瓜菜品种、12万亩耕地通过无公害认定。只要我们在质量建设的方方面面走在全国前列就能占领广阔的市场,反之则失去市场。

2、国际市场需求巨大,抓住机遇抢占市场。首先,我们有低成本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价格低,是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的1/5-1/20,蔬菜产品价格是发达国家的1/5-1/8,甚至更低,因此我国蔬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价格竞争优势。我县劳动力价格在全省偏低,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我县蔬菜同样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第二,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际蔬菜产品年出口贸易为2300万吨左右,随着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蔬菜产品自给率呈下降趋势,国际贸易量将进一步扩大。

(二)竞争优势分析

1、优越的温光资源

睢宁县位于徐淮腹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优于苏南,热量优于华北,光热条件兼有南北之长,特别是早春气温回升快,秋季昼夜温差大,持续时间长,属黄泛冲积平原,土层松软深厚,地下水位较低,且工业欠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非常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设施瓜菜高效产业。

2、便捷的交通条件

睢宁西距徐州80余公里,东距连云港150公里,全由高速公路相连。徐州观音机场座落睢宁境内,距县城35公里。宁徐高速公路途径睢宁近60公里,设有4个出入口;近距京沪、京福、连霍高速公路,东上、西下、南来、北往,十分便利。104国道、省道以及县镇公路纵横交织成网,全县村村互通公路。北距陇海铁路仅30公里。

3、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县是农业大县,工业欠发达,环境污染较小,特别是我县“一稻两菜”轮作模式的推广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连作带来的病虫多,用药多,污染重的弊端,随着无公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加大了生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田园环境进一优化。目前,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的申报工作,已认定无公害基地105万亩,2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并注册“九镜湖”、“三水梨”、“晋陵”、“垒山”等粮食、蔬菜、水果商标。

4、配套的栽培技术

多年来,我县科技人员积极探索创新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了节水栽培、反光幕、CO2气肥等实用技术,制定了2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并加以落实,实现了无公害生产,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三)市场前景

我县蔬菜主要包括西瓜、甜瓜、辣椒、蕃茄、西芹、大白

菜、西葫芦等品种,总面积10.8万亩,是销往国内市场的主体品种。优越的温光资源和环境条件,使我县的蔬菜产品具有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交通运输快等特点,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传统的东北市场因本地设施菜发展而销量稍有下滑,但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对设施菜有较大的需求。根据近几年资料显示,上海蔬菜市场1-4月份蔬菜销售量48万吨,其中50%的菜源为安徽怀远县和山东仓山县供应,我县地理位臵比这两个地区优越,如果争取占领该市场份额的20%,销售量可达9.6万吨,加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和本县的自食量可达30万吨,从本地市场需求来看,若按人均每天消费茄果瓜类设施菜产品0.3千克计算,全县130万人口,年消费鲜菜14.5万吨。因此,我县设施瓜菜生产市场前景较好,产品销售没有问题。

四、产业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县设施瓜菜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思想是: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突出无害化生产,发展贮藏加工,完善中介服务,积极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型蔬菜生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设施瓜菜产业,形成“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品种精细化、加工系列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新格局。

(二)产业建设目标

1、规划建设期

项目规划建设期拟定为2007年-2012年,建设期为5年。

2、建设目标

到2012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复种)6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15万亩,复种30万亩,蔬菜总产量160万吨,总产值15亿元,总效益10.8亿元,消化安臵劳动力25万人,蔬菜生产布局为:

1、稻——菜连作区:东南稻区应重点推广“芹菜——番茄(黄瓜)——水稻两菜一粮(或大蒜——水稻)种植方式,即稻菜种植区;

2、出口创汇蔬菜区:废黄河故道(古邳、姚集等镇),应充分利用砂质土壤,土层深厚的特点,大力发展以大蒜为主以及土豆、黄皮洋葱、牛蒡、胡萝卜等出口创汇蔬菜;

3、设施蔬菜区:中西部地区重点巩固提高春早熟、秋延后等设施栽培水平;

4、浅水藕种植区:低洼地区如邱集镇南部、古邳镇东北部、庆安镇东部等重点抓好浅水藕生产。打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品牌-“晋陵”牌,再创省级以上知名品牌2-4个,新增瓜菜加工龙头企业3-5家,加工转化能力20万吨,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15%以上,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提高到300元以上。建一个现代化设施工厂化育苗种苗供应基地,发展壮大蔬菜产销协会,增强服务功能和手段,积极引进设施栽培主体品种5-10个。

3、建设进度:2008年全县蔬菜复种总面积4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0万亩,复种20万亩,产量90万吨,总产值11.5亿元,总效益8亿元,消化安臵劳动力15万人,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4万亩,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培育一批以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工转化能力10万吨以上,占总产的10%以上,外销50万吨,占总产量50%以上,其中出口5万吨以上,净菜和超市连锁销售占全县蔬菜上市量的50%以上,人均种设施瓜菜纯收入达到250元以上。

2009-2010年,全县蔬菜复种总面积5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2万亩,复种24万亩,总产量110万吨,总产值13.5亿元,总效益9.5亿元,消化安臵农村劳动力22万人,建无公害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瓜菜25万亩,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壮大一批以大型龙头企业和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加工转化能力15万吨以上,占总产量的15%以上,县外销售50万吨,占总产量45%以上,其中出口8万吨,净菜和超市连锁销售占全县蔬菜上市量的50%以上,人均种菜纯收入270元以上;

2010-2012年,全县蔬菜复种总面积实现60万亩。

五、发展重点

(一)兴建蔬菜贮藏加工贸易龙头企业。

目前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已引进三个蔬果生产、贮藏、加工

贸易企业,即睢宁瑞克斯旺蔬菜有限公司、官山玉谷食品有限公司、徐州金辉薯业。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示范带动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设施蔬菜产业化水平。

(二)加速名优新品种引进,提升我县设施瓜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百利种苗有限公司的建设投产为契机,大力引进名优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使我县瓜菜品种始终处于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特别是我们已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设施栽培西甜瓜及设施栽培茄果类作物,更要引进前瞻性的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种,如彩椒、水果型黄瓜、洋香瓜等,以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三)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打造一批瓜菜品牌。逐步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县级蔬菜质量监测检测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蔬菜生长期间和产品上市前,定期组织抽测,确保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建立基地田头档案,每个农户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全过程采取的措施(生产资料购买、播种、施肥、防病)记录在册,一旦发生质量问题,通过档案即可查清。通过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提升我县蔬菜产品的知名度,打造出过得硬叫得响的产业品牌。从而赢得市场,赢得信任,最终赢得效益。

(四)积极申报实施好蔬菜发展项目,加强基地及园区

建设。

主要包括:

1、王集镇万亩设施蔬菜基地。该基地以王集镇陈楼、双营、庄楼等村为中心,重点建设2000亩高标准设施蔬菜核心示范方,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争取尽快建成万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2、双沟镇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好瑞克斯旺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百利种苗100亩育苗基地、1000亩拱棚生产基地,示范带动沿故黄河的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

3、凌城镇万亩“一稻两菜”模式示范基地。以方庄村为中心,以凌官路为主线,大力推广“一稻两菜”生产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各村发展,努力打造万亩“一稻两菜”生产特色示范基地。

4、魏集镇万亩西瓜生产示范工程。放大魏集西瓜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服务,集聚发展能力,努力形成规模生产优势,建设万亩早熟西瓜生产示范基地。

5、古邳镇万亩浅水藕生产基地

该基地包括古邳镇的郭庄、张楼、陈吴、湖东、双河、旧城、陈老庄、陈平楼等村。

6、万亩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基地

该基地包括庆安镇的杜巷、杜圩、邱庄、东李楼、西李楼、胡巷、袁庙等村,主要发展大蒜、黄皮洋葱等;姚集镇的金

五、邵庄、李漫、姚集、姚南、郭卢等村,重点发展山药、牛蒡、胡萝卜等;古邳镇山西、半山、望山等村,重点发展苔干、金丝瓜等。

六、保障措施

1、制定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三资投资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除出一部分资金对基地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外,还对生产设施进行一定的补贴,并明确县各单位与设施瓜菜重点村形成一对一帮扶,对蔬菜专业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全面推动全县设施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快制定关于扶持蔬菜生产的政策措施,在目前农户市场意识淡薄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进行必要的宣传,引导,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手段,规划种植品种、面积及有组织地管理、收购等,形成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做好产品的市场预测和销售网络建设。

3、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筹措发展基金

蔬菜是生产投入大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产业发展要上规模,上水平,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资金筹集和

使用的新机制,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开发资金、支农资金等,通过财政支持,农户自筹,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形式用于设施瓜菜产业规划的实施。县财政部门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资金,为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重点用在品种引进、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农民培训、企业扶持、市场完善等方面。

4、加强蔬菜产业标准化建设

全面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建设进程,促使蔬菜生产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设施瓜菜生产重点镇要有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广泛开展培训,技术咨询,及时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技术落实到位。二是加快实施无害化生产技术规程。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和实施设施瓜菜标准化示范基地,使设施瓜菜生产走上区域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四是建立健全大型农贸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配齐全县主要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农药残留检测点,形成快捷、规范、层次清楚、职责明确、功能和优势互补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5、扶持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瓜菜产品只有步入市场,变为商品卖出去,才能产生效益,这就需要大批的经纪人参与流通,扩大销售渠道。对于这些经纪人,一是要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建立瓜菜产销协会,加强信息交流与传递。二是给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扶

持。三是加强宣传,提高他们知名度,便于群众了解和联系。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创建龙头加工企业,不仅能使产品增值,而且遇到市场低谷时,通过低温冷冻、速冻等方式延长蔬菜供应时间,缓解市场压力,化解种植风险,平定菜价,不至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形成龙头带动型,农一体化的营销格局。

篇8:安溪茶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1 安溪的基本情况

安溪隶属泉州市,面积3057平方公里,占泉州市总面积1/3;辖24个乡镇、473个村(居),现有人口112万人,占泉州市总人口1/6,是福建省设区县的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侨、台胞400多万人,其中旅居的侨胞130多万人,旅居台胞250多万人,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10%。全县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近70%。安溪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239.15亿元,工业总产值360.52亿元,财政总收入(含基金)18.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 18元,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十强第十位,经济发展位居福建省十佳第一位。

安溪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年产茶叶6万吨,涉茶总产值73亿元;8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茶农每年的茶叶收入达4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安溪茶业拥有众多全国第一,无论是茶园种植面积、年产茶叶、涉茶行业总产值、茶业受益人口,还是在外茶商、在外茶店、中国茶都市场交易额和交易量等,都是全国最多。2009年,安溪县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

2 安溪的主要做法

2.1 以生态茶园为基础,致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安溪全面推行“5+1”生态茶园发展模式,夯实茶叶品质基础。①“5”即以推行“树+草+肥+水+路”五位一体的生态茶园构建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小气候。2005年以来,全县建设生态茶园20万亩,其中示范片6万亩;完成低产茶园改造10.8万亩;退茶还林、退茶还粮、退茶还果1.2万亩。从2010年起,每年对100座茶山进行山体绿化,推动茶园生态全面优化。②“1”即以推行无公害清洁化生产技术,确保茶叶质量卫生。先后承担和实施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国家级安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安溪乌龙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推广了“草生栽培法”、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封园、生物农药应用等一批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23个重点茶业基地推行茶叶加工全程清洁化生产;在茶叶主产区建立10个茶树病虫害测报站和30个测报点;华祥苑茶叶庄园、中闽魏氏茶叶庄园投入运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2 以专业合作为纽带,致力构建联作管理体系。

2010年,在全县推广华虹茶业联作管理模式。①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该县自2006年3月成立第一家专业合作社一一长坑珍田茶叶合作社至今,已组建茶叶合作社168家,覆盖24个乡镇,12300多名茶农,73500多亩茶园,总产量8000多t,总产值7.2亿元以上,通过“龙头企业+自有(合作、协议)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专业合作社+茶农”等形式,基本实现规模经营。质量管控的茶园由年初的18.5万亩增至现在的35万亩。②以“五个统一”为合作社基础。突出“五个统一”(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指导防治,统一技术交流培训,统一茶叶品牌,统一质量管理),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茶农的双向服务中,探索形成了华虹茶业联作制管理模式、八马茶业“点对点”原材料生产供应管理模式、茶叶专业合作社“五个统一服务”等三种卫生质量管理服务模式。③以责任共担为保障措施。通过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茶农之间,增设“组”(由10户的茶农自愿组成的联作小组)这一层级,一人违规,牵动全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有效解决了产品的原始质量责任承担缺失问题。④以打造专业合作社品牌为重要目标。目前,全县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的有28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有4家,有机食品认证的有2家,推出了“安珍”、“三安”、“举源”等合作社品牌。

2.3 以质量追溯为核心,致力构建质量信用体系。

围绕“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工作主线,探索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熔铸茶叶绿色信誉。①突出制度建设这一基础工作。以农事管理制度、进货加工销售台账制度、质量检测制度、规划标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五项制度”为基础的6种簿册(即《茶园农事记录薄》、《茶青收购记录薄》、《茶叶初制加工记录薄》、《茶叶收购记录薄》、《茶叶精制加工记录薄》、《茶叶销售台账》)在各试点单位推广使用。②突出“茶业万人培训工程”这一教育平台。2006年以来,坚持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纳入“茶业2万人培训工程”的培训内容,每年受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有了‘身份证’,茶叶身价高”正日益成为安溪广大茶农的共识。③突出示范带动这一有效手段。总结推广八马茶业以质量追溯为重点的茶叶标准化管理模式;在中国茶都率先推行入市交易的茶农实名登记制度,开展有机磷、有机氯、菊脂类、三氯杀螨醇、重金属铅等5个项目的快速检测工作,月均检测茶叶样品300批次,社会各方给予积极评价。④突出信息技术这一必要支撑。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基本完成签订茶产业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与网上茶庄建设项目软件开发工作。全县推广应用条形码的企业达463家。⑤突出等级评价这一政策导向。制定对茶园、加工点、茶叶企业、茶店、合作社、茶叶庄园实行分级管理的等级评价方案。“十佳”茶叶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启动实施。

2.4 以地标认证为主线,致力构建品牌发展体系。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提质量,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①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组织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安溪乌龙茶》、《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积极参与《乌龙茶》国际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福建乌龙茶》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乌龙茶工作组落户安溪。②质量认证方面:目前,全县茶叶企业有57家获得ISO9000认证、2家获得HACCP认证,1家获得ISO14000认证,1家获得GMP认证;14家获得有机认证,14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405家获得QS认证;GAP认证在全县出口企业中全面推广。③标准注册登记、标志管理方面:茶叶标准注册登记率95%以上,茶叶标准实施覆盖率100%。全县获得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资格企业75家、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企业216家,年销售额52亿以上。④质量创牌方面:目前,全县茶叶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3个、泉州市知名商标30个;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企业1家,福建省名牌产品(农产品)称号企业1 0家;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4家。⑤品牌销售方面:持续开展有特殊、有影响、大中小型相结合的茶事活动,巩固提高安溪茶产业的品牌美誉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2005年以来,该县通过开展十佳品牌和十佳企业评选等品牌推荐活动,共向社会推荐42家茶叶品牌企业。

2.5 以严格执法为保障,致力构建监管检测体系。

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强化监管检测的技术支撑和法律支撑。①卫生质量控制上严检测。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国家级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整合农业、工商、质监、国检、中国茶都五家单位资源,基本形成覆盖生产管理、加工制作、产品流通和市场监管等环节的联动联控网络,每年检测茶样3600个以上,合格率98%以上。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安溪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并争取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②投入品管理上严准入。全面推行农资专营、准入报备、凭证存药等管理制度;组建“安溪县新合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实行农资归口统一经营管理;主要农药品种严格按照“四比”(比质量、比资质、比价格、比服务)要求招投标。③专项整治上严查处。组建专门工作队伍,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和农资拉网式大清查,严厉查处销售、使用违禁农药、茶园除草剂等行为,铁腕打击毁林种茶。三年来,全县查处违法开垦林地种茶案件605起,其中违法开垦林地种茶刑事案件1 5起,判刑1 9人,有效遏制了毁林种茶行为。④净化市场环境上严打假。组织开展针对各种侵权行为、滥用规范标识、假冒伪劣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2007年至2009年1 1月,共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40起,案值34.32万元,罚款20.87万元;各类商标违法案件72起,其中查处侵犯“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专用权案件19起,案值24.94万元,罚没22.76万元。组建安溪铁观音全国市场联盟、建设省外安溪铁观音专营市场等正在探索之中。

3 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短,且仅仅是考察其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但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安溪茶叶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并且感受到了安溪茶业之大之强。安溪原本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如今是一个以茶叶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强县。它是如何发展的?它的成功之路带给我们何启示?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将茶产业的发展作为民生工程来做。体现在三个方面:

3.1.1 高规格的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了“安溪县茶叶工作委员会”,这是安溪县茶产业最高领导机构,由一名正处级的县委副书记任主任,相关部门主官任副主任。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质监、工商、农业等相关部门;

3.1.2 政策扶持力度大。

在2000至2005年发展初期,政府出了一个政策,凡是安溪人在外开茶叶店,凭营业工商执照、身份证,一个店补5000元。此外,茶农新植一亩茶园补700元,买一台空调机补500元;

3.1.3 将茶叶质量安全纳入地方立法。

将农药经营单位统一起来成立”安溪县新合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统一经营,从源头上禁止外县市农资流入,这在市场经济社会是难以执行的。

3.2 发展规模是基础。

安溪县茶叶面积上规模,全县60余万亩,比整个南平市还多。规模效益显现。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落户在安溪,国家级、省级一批茶叶科技示范项目在安溪实施,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集团准备上市。等等,都是一种产业做大之后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3.3 多部门携手齐抓是保障。

茶产业链条的各环节由多部门明确责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安溪农业局负责茶叶生产,安溪茶叶总公司(事业单位)负责市场(茶都),安溪茶叶协会负责茶叶品牌打造,质监局负责茶企质量认证和质量抽检,工商局负责市场秩序和标志管理等。多部门携手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茶叶这一民生产业。

3.4 强大科技力量是推力。

安溪县茶叶拥有多种科技力量,分别是茶叶局、茶科所、职业中专学校、茶都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可以说,安溪茶产业从管理、生产、加工、审评、购销等一系列环节都有技术力量提供保障,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科、教、训为推力的强大产业链。

4 借鉴

安溪茶产业发展的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成功经验与做法很值得借鉴。当然,地域不同,市情不同,要因地制宜,根据邵武市的茶产业现状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

邵武地处武夷山脉,产茶历史悠久,有一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目前武夷岩茶市场行情一年比一年好,发展武夷岩茶积极性高涨,但武夷山境内“自然遗产”保护的需要禁止开垦种茶,于是,发展岩茶的人才和资金势必向邵武扩张,这就是邵武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局目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茶产业发展的主攻目标是:面积上规模,品种调结构,走开发武夷岩茶之路。茶园面积通过3~5年的努力,发展至6~7万亩,品种大力推广种植金观音,黄观音、肉桂、水仙、大红袍。为此,采取以下对策:

4.1政策引导。目前已出台了一个扶持政策,2010年新植茶园或改造茶园每亩补助100元。

4.2增强技术力量。目前市茶叶站业务骨干只有2人,今后拟配备至3~5人。

4.3引进大企业。积极引进有实力(资金、技术)的大企业和财团到邵武办茶企,通过茶企带动我市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4.4健全和完善茶叶交易市场。目前的茶叶交易市场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全,管理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显现,在新的茶叶交易市场没有建设之前,对现有的一些服务功能应当给予完善,例如,农残快速检测仪的配置,管理服务力量的加强。

上一篇:押证不押车借款合同参考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商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