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技术论文

2024-04-16

穿刺技术论文(精选8篇)

篇1:穿刺技术论文

电气照明系统穿刺线夹应用

技 术 总 结 报 告

该项新技术应用必要性研究

在高层建筑的供电系统中,供电主干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好似人体中的大动脉,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上海东江明珠商办楼工程电缆系统复杂,竖井空间小,怎么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电缆的连接,及如何准确购买电缆,加快工期,是项目部的一大难题。2 电缆干线系统分析

分支一般采用传统T 接、预分支电缆或者绝缘穿刺线夹(IPC)等方式,传统T 接由于在接头质量、防水性能等电气性能方面无法达到技术要求而越来越少用。2.1 预制分支电缆

预分支电缆技术是我国近几年来引进和开发的,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动力与照明供电主干线系统的新型结构的电缆产品,它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在施工现场制作电缆接头的历史,同时它又是低压配电系统用电缆的一大突破。它具有配电安全可靠,防水性、气密性、耐腐蚀性、抗震性良好,环境要求低、免维护、更经济等特点,但由于预分支电缆在工厂一次成型,因此对订货这一环节,用户必须提供完整而准确的资料,特别是配电系统图和电气竖井内配电系统的实际尺寸(主要是竖井的高度、层高、每层接头位置等楼层标高剖面图)。预制分电缆与母线槽相比,无论在制作工艺、材料性能、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安装技术和施工方法上,都体现了较大的优势。但是,预制分支电缆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即线缆的额定电流在1600A 以内,超过1600A为非标产品,性能价格比就无优越性。2.2 绝缘穿刺线夹

绝缘穿刺线夹分支具有预分支电缆不具备的优势,它不须预定,在施工现场制作,可以在电缆任意位置做T 型分支,不需要截断干线电缆,不需要剥去干线电缆的绝缘皮,不破坏电缆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线夹的金属刀口可随着力矩螺栓的拧紧而穿透绝缘层接触到干线芯导体,从而将干线电源引出(T 接),接口处是密封结构防护等级很高,力矩螺栓在拧到设计力矩会折断,从而避免刀口与干线导体接触不实造成接触电阻过大,或刀口过分切入造成干线导体的机械损伤,绝缘穿刺线夹更换电缆截面方便,安装方便,密封、防水、防腐蚀。绝缘穿刺线夹保留了传统T 接方式现场制作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同时完整解决了传统电缆T 接的各种技术难题,从而可能发展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供电线路分支技术,特别适合于用在高层住宅干线系统等供电容量较小的配电系统中,使供电线路具有佳的性能价格比。

商办楼电气系统结构复杂,电缆多,竖井小。用一个电缆系统做例子,如此庞大的系统采用预分支电缆是无法敷设的,采用穿刺线夹可以巧妙的解决这一难题。3 项目实施

1、剥除多芯电缆的外护套时,严禁割伤线芯的绝缘层,万一损伤后应及时按照一般电缆绝缘补救规范处理,并接受绝缘测试。

2、外套的剥除长度应不大于50倍的电缆直径,在安装方便的同时尽量减少剥除长度。

3、外护套剥除后,应同时剪除裸露的电缆敷料,两端口用绝缘塑料胶带缠绕包裹,以不露出电缆内填充敷料为准。

4、在多条电缆并行安装的井道内,多个穿刺线夹的安装位置应不在同一平面或立面,应保持3倍以上的电缆外径的距离,错开安装位置,以减少堆积占用的安装体积。

5、用13号、17号封闭扳手、眼镜扳手、套筒扳手紧固穿刺线夹的力矩螺母直至脱落。力矩螺母脱落前,严禁使用开口扳手、活动扳手、老虎钳等紧固螺母,遇到较硬电缆绝缘皮时,可以适当紧固力矩螺母下的大螺母,以不压裂线夹壳体为准(通常3圈以内)。

6、紧固双力矩螺母的穿刺线夹时,对两个螺母应交替拧紧,尽量保持压力的平衡。

7、支电缆应留有一定余量后剪裁,但不应在井道桥架内盘卷。

8、以电缆绝缘层的颜色或编号为准,严格检查对应支缆线的相位后再拧紧穿刺线夹

9、支电缆的外护套也应剥除,剥除断口主缆平齐,同时严禁割伤线芯的绝缘层。

10、支电缆应完全穿过线夹,并露出足够余量以套紧支线端帽。对有硬质支线赌端或端帽的穿刺线夹,应使支线完全触到端帽底面。

10、选用穿刺线夹应满足电缆截面标称范围,在此前提下选用较大型号的。

11、电缆应夹在穿刺线夹的弧口中间位置,目测不得偏高。

12、在潮湿的电缆井道内,要严格注意支线断口毛刺不许刺破端帽,在极端潮湿环境下,用热缩材料或塑料胶带包裹支线端头后,再戴紧端帽。

13、用一个穿刺线夹做电缆续接时,严禁其承受径向拉力。建议一个连续点使用两个穿刺线夹,以承受电缆径向拉力。注意这时一个穿刺线夹要使用两个端帽。

14、原则上不许重复使用穿刺线夹,也就是不能安装力矩螺母已脱落的穿刺线夹。

15、安装完毕穿刺线夹后又要调整电缆摆放位置时,要注意不能使穿刺线夹的紧固螺栓直接顶触电缆,如有直接顶触,应采取缠裹交代的或套戴帽等隔离措施,防止电缆电动力振动线夹螺栓截破电缆绝缘层。项目取得研究成果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穿刺线夹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复杂电缆系统的连接; 2)降低成本;

3)解决了电缆计划失准难题,减少浪费。5 存在不足

1)电缆干线护套,绝缘被破坏,这是电气工程的大忌;

2)电缆干线的导体被穿刺损坏,降低了载流量;

3)接触可靠性差,接触电阻大且不稳定;

4)不能做到全密闭,接触处会被氧化,使接触电阻变大;

5)接点处经过多次热胀冷缩后会产生松动,随着时间的延长,松动会越来越严重;

6)适合中短期供电,不适合长期供电(接头氧化或松动);

7)平时需要对接头经常检查维护;

8)故障率相对较高。6

项目应用前景

虽然绝缘穿刺线夹分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30 余年的运行经验,但目前上海地区的高层住宅(包括商住合一的)主干线分支一般采用预分支电缆多一些(90%以上),在纯商业的写字楼内使用密集型母线的会多一点,绝缘穿刺线夹还没有被广泛应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工程实践绝缘穿刺线夹的优越性会得到不断的体现,也会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认可。

篇2:穿刺技术论文

【目的】

(1)抽取腹水化验检查,明确腹水性质(2)适量放腹水缓解压迫症状(3)腹腔内注射药物及腹水浓缩回输等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注意患者安全,做好环境准备,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注意项并取得合作

【用物准备】基础治疗盘、腹腔穿刺包、量杯、腹带及中单、卷尺,按医嘱准备药物及2%利多卡因1支,治疗卡 第一部分专科护理授术操作瓣范 【操作步骤】

(1)若装整齐,进行查对,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向患商告知井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合作

(2)签署腹腔穿刺术知情同意书。瑶患者排尿(防考刺损伤膀胱),清洁局部皮肤

(3)铺中单,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腹水少量者取左侧位,艘背部铺好腹带,测腹、脉搏血压及腹部体征并记录。

(4)协助术者配合定位,选择适宜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巾,配合局部麻醉

(5)术者左手固定穿剩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穿过壁腹膜,即可抽取腹水。

(6)术中协助留取标本,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术中患者如出现面色苍自、心慌、头量,出汗血压下降,腹痛等症状,应停止放液,安静平卧,并遵医嘱给子输液,扩容等对症处理。如覆水为血性,留取标本后即技针

(7)放液: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与针座连接引流管,以输液夹子调整滴速;放液速度不宣过快,放液量不宜超过300oJm(8)术毕:木者取出穿刺针,用无菌布按压穿刺点数分钟,用控布固定。测围下连层

(9)按规定将用过的材料分类放入垃圾袋内,洗手

(10)记录水颜色,形状和量,放水后围同,避医嘱送检标本。【操作流程】着装→评估一备物→告知并解释一签暑知情同意书→穿刺抽液一观察→留取标本→送检标本一整理用物→洗手→测量一记录 【注意事项】

(1)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穿刺点位于上方,如不适应立即报告医师。

(2)腹带不宜过紧,以防造成呼吸困难。

(3)穿刺处如有腹水外渗,及时更换敷料及腹带,防止穿刺处感染。

(4)如放液流出不畅,可嘱患者椭微变换体位或将穿刺针稍做移动,以助液体流出通畅。

(5)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腹腔内感染

(6)如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结核性腹膜炎、卵巢囊肿者禁忌穿刺。

肝穿刺术护理配合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1)肝疾病性质不明,需取活检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2)确定患者肝组织损伤程度,观察肝病的发展与转归。(3)为肝脓肿患者穿刺抽吸脓液和注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 【评估】

患者病情、心理状态、对肝穿刺意义的认知程度,注意患者安全,做好环境准备

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取得合作 【用物准备】

基础治疗盘、无菌肝穿刺包、穿刺针、无菌手套、一次性注射器(10ml)2支、4%甲醛溶液标本瓶、,带、无菌敷料、治疗巾,遵医嘱准备治疗药物、局麻用药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治疗 【操作步强】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着装整齐,佩戴胸牌(2)核对床号、姓名、床头卡

(3)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意义、方法、操作配合及注意事项。(4)签署肝穿刺知情同意书。为患者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5)遵医嘱用药嘱患者排尿,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身体右侧靠近床沿,并将右手至于枕后,让患者保持固定的体位,训练其深呼吸和屏吸呼吸方法,以利于术中配合。

(6)协助术者定位,配合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孔巾,用2%利多卡因由皮肤至肝被膜进行局部麻醉。

(7)术者进针时嘱患者深吸气,然后呼气末屏气,将穿刺针迅速刺入肝内并立即抽出,总计穿刺深度不超过6cm。(8)穿刺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血压、脉搏的变化。(9)协助术者取下孔巾,用腹带束紧沙袋加压包扎4~6小时(10)遵医嘱将所抽肝组织放入4%甲醛固定液中或涂于载玻片上及时送检。

(11)按规定将用过的材料分类放入垃圾袋内。洗手(12)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穿刺结果。

【操作流程】着装→评估→核对→解释一签同意书→肝穿刺→束腹带观察→记录一留取标本送检→一体息→整理用物一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术后绝对卧床休息6~8小时,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开始4小时内每15分钟测1次,如发现头晕、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出血征象时,应立即通知医师紧急处理。

(2)若穿刺部位疼痛明显,应仔细检查原因,如果是一般组织创伤性疼痛,可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发现气胸、胸膜休克胆汁性腹膜炎时,应及时处理。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敷料有渗血,及时更换,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4)禁忌证:全身情况衰竭及严重贫血者,有出血倾向者,大量腹水、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外梗阻性黄疸者等。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护理配合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1)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2)取异物、息肉摘除、胃镜下止血等。

【评估】患者病情,询问有无青光眼、高血压、心脏病及药物过敏史,做好环境准备,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取得合作, 【用物准备】内镜,冷光源、吸引器、内镜台车、治疗者、基础治疗盘、一次性注射器(10m)1支、弯盘、牙垫、手套、纱布、纸巾、垫巾、管道清洁刷、活检钳、标本固定瓶、黏膜染色 剂、喷酒导管小毛巾、含酶洗漱剂、消毒液、治疗卡、镇静药、解癌药、去泡剂、咽喉麻醉药、盐水

(1)衣帽整洁,进行查对,向患者告知目的并解释注意事项以取得合作

(3)检查前需禁食、禁水、禁药6小时,幽门梗阻者应先洗胃再检查。

(4)检查前取下活动义齿、跟镜,解开衣领、腰带。

(5)询问有无青光眼、高血压、心脏病及药物过敏史,如有以上情况应与检查医师取得联系

(6)备齐用物,于检查前10分钟进行咽喉麻醉

(7)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躺于检查床上,在患者颌下放一弯盘,嘱患者张口咬住牙垫(8)协助操作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并遵医嘱进行处理。

(9)操作中留取活检或治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10)操作完毕,应用钞布将镜身外黏液擦掉,并嘱患者将口腔内容物吐出,用纸巾擦拭口

【操作流程】着装→评估→备物→签署同意书取卧位→嘱患者咬住牙垫→胃镜检查→擦拭患者口唇→·洗手→记录→→送检标本 【注意事项】

(1)检查后少数患者出现咽痛、咽喉部异物感,崛患者不要用力咳嗽,以免损伤咽喉部黏膜

(2)胃镜检查和治疗后注意有无腹痛、呕血或黑粪,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3)严重心、肺疾病,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生命体征不稳者、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检查者、急性咽炎者明显主动脉瘤、腐蚀性食管炎性期、疑有胃肠穿孔者禁忌做胃镜检查。

胃肠减压技术护理操作规范

一、【目的】

1.缓解或解除肠梗阻所致的症状。

2.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3.术后吸出胃肠内气体和胃内容物,减轻腹胀,减少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伤口疼痛,促进

伤口愈合,促进伤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4.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情变化和协助诊断。

二、【评估】

1.查看并确认医嘱及治疗卡,了解患者目前状况。2.对清醒患者解释操作目的、方法、配合要点,取得患者合作。

3.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迷)及自理能力:如了解患者既往有无插管经历、是否接受过类似治疗、是否紧张、是否懂得利用吞咽动作配合插管等。

4.评估患者有无假牙及鼻腔状况:包括鼻腔黏膜有无肿胀、炎症,鼻中隔弯曲、鼻息肉,既 往有无鼻腔疾病等。

三、【操作前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①铺好的无菌盘,内备:一个内盛温开水治疗碗,纱布2块、镊子、压舌板;

②治疗盘外备:治疗巾1块、棉签、弯盘、一次性手套1 副、20ml及50ml注射器各1个、石蜡油球罐(内盛石蜡油球)、胃管、胶布、水温计、橡皮圈或夹子1个、别针、松节油(拔

管用);③听诊器、手电筒;④必要时备医嘱执行单、笔;⑤负压吸引装置1个。

3.环境准备 清洁,无异味。

四、【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告知患者操作中配合方法。

2.有眼镜或义齿者,取下妥善保存。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适当卧位(半卧位、坐位或平卧位)。

3.掀开床头盖被,将治疗巾围于患者颌下,弯盘放于方便取用处。

4.用手电筒观察鼻腔以确定插入侧鼻孔,用棉签清洁鼻腔,准备胶布。

5.用注射器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戴一次性手套,测量胃管放置长度并做好标记(成人长度45—55cm)。用石蜡油球润滑胃管前端。6.再次核对患者,嘱患者头稍向后仰,一手持纱布托住胃管,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 选定侧鼻孔先向上,然后平行再向下缓慢插入。

7.插入至10—15cm会咽部时,①清醒患者嘱其作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向前推进,直至预定长度(置管过程中患者如有呛咳、呼吸急促、发绀、可能是误入气管,需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再行插入;如患者有流泪、流鼻涕应及时擦净,并给予安慰)。如果插入不畅,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

②昏迷患者置管时,撤去患者枕头,将头后仰,当鼻胃管插入约15cm时,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缓缓插入胃管至预定长度。用注射器回抽有胃液后,用一条胶布初次固定胃管。

8.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有三种方法):

①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进行抽吸,抽出胃液;

②置听诊器于患者胃区,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空气,听到气过水声

③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无气泡逸出)。

9.确定胃管在胃内后,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及耳垂部。

10.粘贴胃管的标识,记录置管的有效时间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11.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进行抽吸,见有胃液抽出,先注入30ml温开水冲洗胃管。12.调整减压装置,将胃管与负压装置连接,妥善固定于床旁。

13.胃管冲洗。将胃管末端连接20ml注射器缓慢注入生理盐水20ml,再将生理盐水全部抽出至治疗盘内,确认胃管在胃内。

14.拔管时先将减压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向外拉,估计胃管接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然后清洁鼻腔。拔管指征:病情好转,腹胀消失,肠鸣音 恢复,肛门排气。

15.清洁患者口鼻、面部,擦去胶布痕迹,协助患者漱口,采取舒适卧位并整理床单位;对患者或家属的配合表示感谢。

16.洗手,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

1.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受压、脱出影响减压效果。

2.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

3.留置胃管期间应当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湿润及通畅。

4.胃肠减压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水电解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篇3:家畜常用穿刺术及技术要点

用于检查胸膜腔内渗出液性质,排除积液,洗涤胸膜腔及注入药液。马在右侧第六或第七肋间,左侧第七或第八肋间,胸外静脉上方2~5cm处。牛在右侧第七或第八肋间,左侧第八或第九肋间,胸外静脉上方2~5cm。犬、猫在病侧肩端水平线与第五至七肋间隙相交点的下方。站立保定,剪毛消毒, 左手将术部皮肤稍向上方移动,右手持带胶管的静脉注射针头或小套管针,在紧靠肋骨前缘处,垂直刺入,针头进入胸膜腔后,阻力骤减,如有液体时则自然流出。操作完毕后,拔出针头,术部涂碘酊。穿刺中应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

2腹膜腔穿刺术

用于诊断或治疗胃肠破裂、肠变位、内脏出血、腹膜炎等疾病。马的穿刺部位在剑状软骨后方10~15cm,腹白线两侧2~3cm处。也可在左下腹壁,由髋结节到脐部的连线与通过膝盖骨的水平线所形成的交点处。牛的穿刺部位在剑状软骨后方10~15cm,离开腹白线右侧2~3cm处。犬、猫、猪的穿刺部位同腹膜腔注射部位。大家畜站立保定,中、小家畜侧卧保定。术部剪毛消毒,用注射针头垂直于皮肤刺入。针头刺入腹膜腔后,阻力消失,有落空感。一般腹膜腔内有渗出液时可自行流出。如不能流出,可用注射器抽吸。术后局部涂碘酊。

3肠管穿刺术

常用于马。适应症是肠内积气。马盲肠穿刺在右肷窝的中心处,结肠穿刺在右侧腹部膨胀最明显处。站立保定,剪毛消毒。用静脉注射或封闭针头穿刺。盲肠穿刺时,向对侧肘头方向刺入6~10cm;结肠穿刺时,可与腹壁垂直刺入3~4cm。 针头刺入肠管后,气体则自然排出。排气完毕,可根据需要经针头向肠内注射药液,最后拔出针头,涂碘酊。

4瘤胃穿刺术

常用于瘤胃臌胀和向瘤胃内注入药液。牛一般在左肷窝部,由髋结节向最后肋骨所引水平安到中点,距腰椎横突10~12cm处。但不论是牛还是羊,均可在左肷窝膨胀最明显处穿刺。站立保定,剪毛消毒。在术部作一小的皮肤切口,插入套管针,向右侧肘头方向迅速刺入10~12cm,固定套管, 抽出内针,用手指间断堵住管口,间歇放气。若套管堵塞,可插入内针疏通。气体排除后,为防止复发,可经套管向瘤胃内注入防腐消毒药。对牛注入5%煤酚皂液200m L或1%~2.5% 福尔马林液500m等。拔针前需插入内针,并用力压住皮肤慢慢拔出,以防套管内污物污染创道或落入腹腔。对皮肤切口行一针结节缝合。局部涂以碘酊。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套管针或放血针时,可就地取材,如用竹管、鹅翎等削尖后迅速进行穿刺,以挽救病畜生命,然后再采取抗感染措施。

5瓣胃穿刺术

用于治疗瓣胃阻塞。牛在右侧第九至十一肋骨前缘与肩端水平线交点的上下2cm范围内。站立保定,剪毛消毒。用15~20cm长的穿刺针,与皮肤垂直并稍向前下方刺入10~12cm,当感觉抵抗力消失时,即是进入瓣胃内。为慎重计, 可先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稍等片刻,回抽注射器活塞,如抽出液为黄色混浊或有草屑时,证明刺入正确,再注入25%~30% 硫酸钠溶液250~400m L。注完后用手指堵住针尾片刻,最后慢慢拔出针头,术部涂碘酊。

6骨髓穿刺术

常用于焦虫病、锥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的诊断。马是由甲顶点向胸骨引一垂直线,与胸骨中央隆起线相交,在交点侧方1cm处的胸骨上。牛是由第三肋骨后缘向下作一垂直线,与胸骨正中线相交,在交点前方1.5~2cm处。站立保定, 剪毛消毒。用骨髓穿刺针或普通针头,稍向上内方倾斜,刺透皮肤及胸肌,抵于骨面后,再用力向骨内刺入,成年马、牛深约1cm,幼畜深约0.5cm,针刺阻力变小即达骨髓。拔出针芯, 用注射器抽取2~3次,可见骨髓液流出。穿刺完毕,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术部涂碘酊。

7颈椎穿刺术

用于采取脑脊液检查诊断或治疗脑脊髓炎等疾病。

篇4:静脉穿刺技术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衡量护理人员的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操作。现将多年静脉穿刺技术体会如下:

1 血管的选择及穿刺方法

1.1 血管较好的病人 注意保护血管,应从远心向近心端选择小血管一次进行穿刺,左手拇指賁直血管下端,在选择穿刺点下方1-2cm处进针,进入皮肤约1/3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向前进针少许,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内。

1.2 浮肿病人 此类病人组织间隙液体积积聚过多,浅表静脉不易触及或看到。穿刺前,可以不用扎止血带,只要用手指挤压穿刺部位,使组织中的水分挤向周围,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

1.3 肥胖病人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的病人 此类病人皮下脂肪丰富,血管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在扎上止血带后,嘱病人反复握拳松手3-4次,还可以用大拇指按压静脉2-3次,如果暴露还是不明显,可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沿解剖位触摸,探明静脉的走行方向和深浅度,右手持针,沿静脉的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大一些,但不超过40度。

1.4 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皮肤松弛,血管暴露充分,易滑动,弹性差,难固定。一般应选择小静脉的远端,手背较直的血管。可以热敷穿刺部位,将肢体下垂等方法让血管充分充盈。穿刺时采用握指法,嘱病人五指自然伸直,用四指和掌根部握紧病人的手,使手背高高突出的血管,又回到肌肉当中,顺血管方向穿刺,缓慢进针,见回血在稍作前进即可。

1.5 小儿 小儿头皮静脉细小,易固定,但穿刺时小儿好哭闹,因此穿刺时需将小儿头部固定,绷紧皮肤,回血后不再前行,立即固定。

1.6 狂躁不安不听劝阻的病人 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应选择腕关节3cm以上、肘窝2cm以下处的静脉,足背静脉及小腿静脉。穿刺后针头部位固定好,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管,不要牵拉太紧。

1.7 慢性病人需要长期输液者 选用血管从近端到远端。穿刺时,患者的手自然放松,左手绷紧患者皮肤,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后再稍进一点即可。

1.8 失血、失液性休克病人 休克时偱环血量急剧减少,血管萎缩、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此时应立即纠正休克,選择较大的静脉穿刺。可对周围静脉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易于穿刺。对于严重脱水病人的静脉,穿刺时可将注射器抽取液体直接连接与头皮针,边抽回血边进针。

1.9 瘫痪病人 宜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因其易固定且易穿刺,不影响肢体活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1.10 化疗病人 化疗药物对局部静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静脉硬化、萎缩。应选择弹性较好且较粗的血管,从远端到近端。如果病人血管条件极差,可采用指间静脉交替使用的方法,可以避免了主要静脉的破坏。

2 体会

2.1 首先作为一名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及保持静脉穿刺成功的信心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护士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2 病人的准备 操作中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做好输液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放松,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导致血管收缩,由于病人的紧张及陪人的干扰也可导致护士的情绪紧张,造成静脉穿刺失败。

2.3 血管的准备 根据不同病人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穿刺逆行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

2.4 穿刺的方法 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多年来一直广泛的应用与临床各类病人。但现在采用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此法利用护士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这样既可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更易于穿刺成功。

2.5 判断穿刺成功的方法 有些病人穿刺后不回血,可将调节夹的位置放置高一些,以加快回血速度,也可暂停穿刺,一手固定针翼,另一手拇指在穿刺的血管上方离针头2-3cm处向针头方向挤压,如果针头在血管里,由于压力作用很快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如果未回血,说明穿刺未成功。这时不必将针头完全拔出皮肤,只需将针头穿入血管即可。

2.6 固定的方法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落、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穿刺静脉,造成病人再次穿刺的痛苦。

篇5: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概况

肢体垂吊法

高山英等[1]将随机分组的B组普通患者(年龄>12岁)2000例次为观察对象,采用改良静脉输液法一,即取上肢并使其垂吊至床沿下握拳,肢体与床沿成<30°角,约1~3min后,见肢体远端表浅小静脉充盈。轻轻摩擦手背皮肤1min,常规消毒皮肤,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刺入血管,见有回血时再沿血管前行约0.1~0.2cm。在操作过程中一般不用止血带,其他操作步骤同常规输液法。选择周围静脉充盈不良的静脉输液患者(年龄>12岁)400例次,随机分为C、D两组,D组采用改良静脉输液法二,即在肢体垂吊3~5min后,选择血管,系上止血带,其余操作步骤与改良法一相同。A、C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方法。结果:A、B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明显差异(P>0.05)。C、D两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中则有明显差异(P<0.05)。认为在外周静脉充盈不良的血管,用肢体垂吊法二更有利于静脉穿刺的成功。

改进静脉输液操作程序法

韩艳萍等[2]选择360例内科普通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操作程序法,实验组采用新法,即: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松开止血带—准备胶布—扎止血带—消毒皮肤—挂液体排气—穿刺。两组所选用患者一致,先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输液,次日由同一护理人员用新法对同一人群患者行静脉输液,操作者均从事临床护理工作6~13年。实验采用双盲法,患者自身对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药物丢失量减少36.8%,避免了输液过程中的污染。

手背部非握拳法

胡立菊等[3]选择200例健康状况近似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取平卧位,护士先选择穿刺血管,然后扎止血带,嘱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后,再用左手握其并拢的五指,使手背部皮肤绷紧形成自然斜面,在血管上方找一合适部位,常规消毒后,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沿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常规固定。对照组也取平卧位,穿刺时则握拳按传统方法操作。结果:观察组中,感觉只有微痛的78%,痛感明显的12%,一针见血95%,穿刺失败5%;对照组中,微痛62%,痛感明显38%,一针见血84%,穿刺失败16%。许日香等[4]用新法:让输液者松拳,在穿刺部位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小指放在患者手指背面,其余三指放在患者手指掌面,使患者手指与手背成弧状;右手持针,在静脉上方与皮肤成20°~30°角进针。通过对168例的观察,与传统常规法比较,在一次成功率和减少疼痛方面有显著意义,新法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疼痛。

握手法

李金娥[5]等认为在穿刺时改变患者的传统握拳方法,穿刺者用左手紧握患者的手(掌指关节以下),并向指端与掌心面拉近,这样手背静脉的穿刺点在横向的最高点,能有效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且易固定,此法适用于各种患者,尤其是静脉较细和肥胖型的患者。赵庆英[6]等则在穿刺时,让患者的手放松,操作者用左手紧握患者被穿刺手的4或5个手指,使其手向掌面弯曲成弧形,用直接进针法并加大进针角度约为60°角。实验证明,此法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及提高穿刺成功率、血管的重复利用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穿刺法。

离心穿刺法

陆继彩[7]用离心穿刺法观察了312例的患者(内科和儿科住院患者),发现离心性穿刺的回血率和成功率都高于向心性穿刺法,且离心穿刺可提高远端小静脉的利用率并易于固定。黎小妹[8]对100例的患者在手背静脉输液时用反方向穿刺法进行观察,也认为此法与常规向心穿刺法相比有上述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负压进针法

刘月春[9]在穿刺时,用持针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将输液管屈折,当针头斜面进入皮内时松开无名指和小指,此时管内形成负压,继续穿刺,当针头入血管即可迅速见回血,使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孙萍[10]等把负压进针法用于老年人,效果良好。张云红[11]则用止血钳自穿刺针与输液管衔接上方夹紧输液管而形成负压,此法回血好,穿刺成功率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其他

张玉英[12]等采用增大进针的角度及陆秀杰[13]等改变持针方法并增大进针角度也有满意的效果。此外,尚有具有进针速度快、准确率高、疼痛轻、损伤少等优点的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14,15]和对周围循环不足或衰竭致血管充盈不佳者较适宜的双止血带结扎法[16]。

篇6: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目的】

1、保护静脉,减少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和血管的损伤。

2、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利于抢救和治疗。

3、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营养物质、输入药物等。【适应证】 1.需长期输液者。

2.静脉穿刺较困难者。【禁忌证】

局部感染、静脉炎、血管硬化者,躁动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后进行。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准备:安尔碘或碘伏、一次性输液器2个、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各1个、无菌棉签、弯盘、敷贴、胶布、止血带、治疗巾、小枕、药物;治疗车一侧放手消毒液;治疗车底层准备:锐器盒、医疗垃圾容器、止血带消毒容器等。

【操作步骤】

1、评估

1)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目的,取得配合;

2)询问、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评估病人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与病人进行交流。

2、操作要点

1)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准备输液架、胶布、敷贴。

2)核对医嘱,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和有效期等,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将瓶倒置,检查药液是否浑浊、沉淀或有絮状物。消毒瓶口,悬挂于输液架上。

3)检查输液器及留置针的型号、包装的完整性,有效期等。取出输液器,打开留置针,持输液管及排气管针头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左手持针头,使输液管内充满溶液,茂菲滴管内有1/3~1/2液体,排气一次成功。检查管内有无气泡,将针头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排尽留置针内的空气,将留置针放回输液袋内。(排气时药液经过过滤膜时速度要慢)

4)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手臂下铺治疗巾,将小枕置于穿刺肢体下,在穿刺点上方 8-10cm处扎止血带,选择静脉。

5)嘱握拳,消毒3 遍,消毒范围 6-8cm。待上一次消毒干后再次消毒。6)再次核对

7)取下留置针的护针帽,旋转松动外套管,进针,见回血,压低,再进 2mm,针芯退 5-10mm,送软针,松止血带,松拳,抽针芯至锐器盒,打开流量调节器。

8)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用透明敷贴将白色隔离塞完全覆盖。延长管呈U型固定于敷贴上方的皮肤上.9)撤治疗巾和止血带。10)最后一次核对。

11)调节输液速度,根据年龄、病情以及药液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通常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老人以及心脏疾患要适当减慢滴速。或按医嘱调节滴速。

12)注明穿刺时间,整理床单元,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放置传呼器开关于病人可及处;告知注意事项;向病人致谢。13)按照使用后物品种类进行处理。

14)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者手消毒,做记录,签名。将签字后的输液巡视卡挂于输液架上。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于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确认针头已进入血管后再输入。

3)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4)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滴入是否通畅、有无溶液外溢、有无输液反应等,每次观察后应及时记录。

5)血管显示不佳时的处理方法:放低穿刺肢体,轻拍静脉、运动拳头、热敷扩血管、超声引导。

篇7:EICU穿刺技术规范

胸腔穿刺术

(—)适应证

1、大量的胸腔积液或积气,穿刺抽出液体或气体以减轻其对肺或大血管的压迫,改善呼吸或循环障碍。

2、胸腔积脓时抽出脓液,减轻中毒,防止脓胸的进一步发展,并可对脓液进行检查如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

3、抽出胸腔积液进行化验明确其性质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4、通过胸膜腔穿刺向胸膜腔内注入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粘连剂等)以行局部治疗。

(二)禁忌症

1、穿刺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大咯血者。

3、病情危重不能耐受者。

(三)并发症及处理

1、气胸:为最多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刺破脏层胸膜或穿刺装置漏气,穿刺过程中病人咳嗽亦可引起。穿刺前后应仔细查体,一旦怀疑气胸,即应行X线检查。如果损伤肺引起的气胸较重,影响病人通气功能或张力性气胸,应安置胸膜腔闭式引流管。

2、出血:轻微的胸膜腔出血并不少见,故第一管不宜做细胞计数检查。损伤肋间血管或胸内较大血管,可见明显出血。若穿刺液开始清澈,以后变为血性,应怀疑损伤引起出血。此时需立即停止穿刺,严密观察数小时。

3、咯血:大咯血罕见。若穿刺针刺入肺并损伤肺血管,或进入炎症区域,可造成咯血。牢记勿进针过深可预防。

4、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胸膜腔穿刺时偶尔发生心动过缓,应有一助手观察脉搏。若病人感到软弱无力或出虚汗,要立即停止穿刺,让病人平卧。几小时后可以再穿,大多数不会再发生低血压。

5、肺水肿:抽出胸腔积液或气体,使肺迅速复张,可以发生相应部位的肺水肿。肺压缩持续3天以上,可发生此症。此种肺水肿一般预后良好,3~4天内即自行消退。大量胸腔积液的病人如采取分次抽液,一般不会发生肺水肿。

腹腔穿刺术

(—)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腹水,行试验性穿刺抽液检查积液的性质以协助明确病因;

2、大量腹水引起呼吸困难,利尿剂无效者,可用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腹腔内给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二)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巨大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

7、穿刺点皮肤感染

(三)并发症及处理

1.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处理:①术前了解患者有无穿刺的禁忌症。②放液速度不要过快,放液量要控制,一次不要超过3000ml。③出现症状时,停止抽液,按照肝性闹病处理,并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

2.出血。处理:①术前要复核患者的出凝血时间。②操作的动作要规范,熟悉穿刺点,避开腹部血管。操作中动作要轻柔。

3.感染。处理:严格按照腹腔穿刺的无菌操作。4.损伤周围脏器。处理:同第二点。5.腹膜反应、休克。(头晕、恶心、心悸、气促、脉快、面色苍白,由于腹膜反应,或腹压骤然降低,内脏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现象所致)。处理:①注意控制放液的速度。②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如补液、吸氧、使用肾上腺素等)。

6.麻醉意外。处理:①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麻醉药。②如若使用普鲁卡因麻醉,术前应该做皮试。③手术时应该备好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

腰椎穿刺术

(—)适应证

诊断性:

1、检查脑脊液的性质成分,对诊断颅内炎症(脑膜炎、脑炎等)、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寄生虫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2、测定颅内压力,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或减低。

3、检查脑脊液的动力学,了解椎管内是否阻塞及其程度。

4、注入造影剂或核素等介质以行神经影像学检查。

治疗性:

1、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某些颅内炎症时,放出有刺激性的脑脊液以缓解头痛等临床症状。

2、鞘内注入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等。

(二)禁忌症

1、颅内压明显增高,或已有早期脑疝迹象者;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肿瘤者;

2、穿刺点局部皮肤或脊柱有感染者;

3、病情危重处于休克或濒死者;

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有脑脊液漏者。

(三)并发症及处理

1、头痛:最常见,多由于腰穿后颅内低压所致,特点为平卧时头痛减轻或缓解,而坐位或站立时症状加重。治疗主要是补充液体如生理盐水500~1500ml,或鼓励病人多饮水;多进咸食,少进甜食,以免利尿,卧床休息,一般5~7天缓解。

2、脑疝:最危险的并发症,多见于颅内压增高或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其腰穿后可引起钩回疝或枕骨大孔疝,延髓受压危及生命。处理主要是予脱水剂,停止放液。

3、腰背痛及神经根痛:多为穿刺不顺利或穿刺针损伤神经根引起。

4、感染:未严格无菌操作引起。

腰大池引流术

(—)适应证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颅内感染。

3、脑脊液漏。

4、颅内病变的显微手术。

5、术后残血引流。

(二)禁忌症

1、有脑疝征象者绝对禁忌。

2、颅内压明显升高者。

3、穿刺部位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4、穿刺部位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

5、全身严重感染、休克或濒于临床休克者。

6、躁动不安不能合作者。

7、高位颈段脊髓肿瘤,腰穿后可至脊髓急性受压,出现呼吸麻痹。

8、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原因未去除者。

(三)并发症及处理

1、颅内感染:由于置管时间过长或者操作不正当引起的逆行性感染。有颅内感染迹象时,注意分辨引起感染的原因。在发现腰部穿刺部位有红肿或流分泌物时,应当及时拔除引流管,严格消毒后缝合局部瘘口,然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必要时可以从其他椎间隙穿刺腰大池引流。

2、颅内血肿:由于过快过量引流导致颅内压过低所引起。

3、张力性气颅: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流量过多,颅内压和大气压之间负压梯度使空气经漏口进入颅内。

4、引流管不通畅:主要原因有引流管打折、位置过深或过浅,以及脑脊液中有碎片组织或蛋白含量过高导致。

5、神经根刺激症状:约1/3病人可有腿部不适或轻度神经根性疼痛,可酌情对症处理,一般在拔管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6、穿刺处脑脊液漏或渗液:由于带管时间长引流管摩擦所致。

中心静脉穿刺术

(—)适应证

1、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

2、需长期输液或静脉抗生素治疗。

3、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4、需接受大量、快速、输血、补液的病人,利用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可随时调节输入量和速度。

5、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危险性较大的手术或手术本身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变化

6、研究麻醉药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收集有关资料。

7、经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

(二)禁忌证

1、一般禁忌证包括穿刺静脉局部感染或血栓形成。

2、相对禁忌证为凝血功能障碍,但这并非绝对禁忌证。

(三)并发症及处理

1、误穿动脉:常见于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原因:主要是由于穿刺操作不熟练,解剖结构,吡邻关系不清。处理:a.立即拔针,指压5~10min,否则可发生血肿;b.若伴有胸膜刺破,胸膜腔负压作用,形成血胸,肝素化、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应特别谨慎。

2、气胸:常见的并发症,大多发生经锁骨下或锁骨下凹切迹穿刺病人。原因:a.操作技术不熟练;b.病人不配合,烦燥不安;c.胸廓畸形。表现:a.一般发生局限气胸,病人可无症状,自行愈合;b.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X线确诊。处理:胸膜腔穿刺,既可作为诊断,也可用于治疗。

3、气栓:少见,但可致命。原因:a.穿刺置管过程中,只要按操作常规,发生的可能极少;b.导管接头脱开,占气栓发生率的71~93%(100ml空气即可致命)。表现:a.突发呼吸困难;b.右室流出道阻塞,CO下降,缺血、缺氧。诊断:a.应与心律失常,大面积肺栓塞,急性心梗,心包填塞区别;b.心尖部可闻及水轮样杂音;c.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处理:a.左侧头低位,通过导管抽吸空气;b.经皮行右室穿刺抽气;c.急诊行体外循环。

4.心包填塞:不常见。原因:a.置管过深;b.导管质地较硬,不光滑,钝园;c.心脏原有病理性改变。表现:a.突发紫绀,颈静脉怒张,恶心,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b.低血压、脉压变窄、奇脉、心音低远;c.心超可协助诊治。急救:a.立即中止经深静脉导管注输;b.将CVC输注器的高度降之低于病人心脏水平;c.若经导管吸出的液体很少,病情又未得到改善,考虑行心包穿刺减压。预防:a.选用质软,硬度适当的导管;b.置管不宜过深(12~14cm),管端位于上腔静脉或右房入口处为宜;c.防止导管移动,固定确切;d.注意观察导管回血情况,当测压水平面不随呼吸波动或显著异常,或发生房早、室早等心律失常时,应警惕导管移位。5.感染:原因:a.无菌操作技术;b.病人全身状况,机体抵抗力;c.导管留置时间及无菌护理;d.局部组织损伤、血肿、感染灶;e.输液种类:高营养液。表现:a.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b.局部压痛和炎症反应;c.白细胞数增高,血培养确诊。处理:确诊后即应拔除导管,并作细菌培养,以利于治疗。

6.神经和淋巴管损伤:原因:颈内静脉穿刺进针太偏外侧, 损伤臂丛神经。表现:上臂由触电样麻木感或酸胀或上臂抽动。处理:退出穿刺针,调整后重新穿刺或重选穿刺部位。淋巴管损伤: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有胸导管汇入,损伤致乳糜胸。

动脉穿刺置管术

(一)适应症

1、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等。

2、重大手术监测:如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器官移植等。

3、术中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等。

(二)禁忌证:

1、穿刺部位局部感染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

3、动脉近段梗阻

4、桡动脉穿刺时,侧支循环差者(Allentest试验阳性);

5、躁动不安无法约束的患者。

(三)并发症及处理

1、远端肢体缺血。原因: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局部包扎过紧等。处理:尽快明确原因,并予相应处理,持续稀肝素冲洗装置可减少栓塞的机会。护理措施:桡动脉置管前行ALLEN试验;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选择适当的穿刺针;观察远端手指的颜色及温度;切勿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2、局部出血血肿。处理:穿刺置管成功后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穿刺失败及拔管后有效压迫止血,压迫止血应在5min以上。

3、感染。处理:置管过程中应加强无菌技术管理;加强临床监测,若出现高热、寒战,及时寻找感染源;置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7天,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拔除导管。

经皮气管切开术

(一)适应症

1、喉阻塞。任何原因引起的3~4度喉阻塞,尤其是病因不能很快解除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2、下呼吸道阻塞,因昏迷、颅脑病变、神经麻痹、呼吸道烧伤等引起喉肌麻痹,咳嗽反射消失,以致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或呕吐物易进入气管不能咳出,可做气管切开术,便于通过气管套管吸出分泌物,减少呼吸道死腔,改善肺部气体交换。

3、颈部外伤,为了减少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可行气管切开。有些头颈部大手术,为了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须做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二)禁忌症

基本同传统气管切开术,小儿禁用。

1、绝对禁忌证(1)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感染。(2)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恶性肿瘤。(3)解剖标志难以辨别。

2、相对禁忌证(1)甲状腺增生肥大。(2)气管切开部位曾行手术(如甲状腺切除术等)。(3)出凝血功能障碍。(四)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可由气管切开时止血不彻底,或导管压迫、刺激、吸痰动作粗暴等损伤气管壁造成。患者感胸骨柄处疼痛或痰中带血,一旦发生大出血时,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压迫止血。

2、脱管:常因固定不牢所致,脱管是非常紧急而严重的情况,如不能及时处理将迅速发生窒息,呼吸停止。

3、皮下气肿:为气管切开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气肿部位多发生于颈部,偶可延及胸及头部。当发现皮下气肿时,可用甲紫在气肿边缘画以标记,以利观察进展情况。

4、感染:亦为气管切开常见的并发症。与室内空气消毒情况、吸痰操作的污染及原有病情均有关系。

5、气管壁溃疡及穿孔:气管切开后套管选择不合适,或置管时间较长,气囊未定时放气减压等原因均可导致。

篇8: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1 婴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特点

小儿从出生至12个月这一时期称婴儿期, 这一时期婴儿手足面积小、脂肪较厚, 手足静脉多不显露, 加之婴儿哭闹, 四肢摆动, 即便穿刺进入血管后, 也不易固定, 容易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 导致穿刺失败。婴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无瓣膜, 分支甚多, 互相沟通交错成网, 呈网状分布, 血液可以通过这些网状分枝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 再汇集到上腔静脉回流至心脏。因头部皮下脂肪少, 静脉清晰表浅, 故婴儿输液时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不影响婴儿的活动, 便于固定和保暖。头皮静脉穿刺通常选用额静脉, 颞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首选额静脉, 因为额部静脉浅、较粗直易见, 有利于静脉穿刺成功、固定。

2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界定[1]以护士静脉穿刺1次, 采血到所需要的量或推注液体通畅, 能完成本次静脉注射治疗的药量或维持到当天输液完成为成功。赖江玲[2]认为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 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詹宏博[3]认为静脉穿刺回血不畅的患儿, 可利用负压原理进行穿刺。将输液瓶与患儿头在同一水平线上, 排尽空气, 关闭调节夹, 消毒皮肤, 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 松开调节夹, 常规穿刺。也可将头皮针与输液管分离, 用5mL注射器连接头皮针边穿刺边回抽, 防止因回血不畅造成穿刺失败。宋海燕等[4]应用减压穿刺法在患儿头皮注射输液中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即降低输液瓶, 升高调节器高度进行患儿头皮静脉输液, 静脉回血早, 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李建平[5]认为, 对静脉血管细、皮肤弹性差、静脉充盈不明显的患儿采用负压穿刺法, 即左手将头皮针的软管对折, 使软管内形成负压, 右手持针与头皮呈5°~15°角进针, 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 右手持针平行进针, 进人血管后立即见到回血, 再将头皮针稍向前进1~2mm即可。针头只要进人血管立即能见到回血, 不会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 显著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李泽义[6]认为头皮静脉穿刺时, 主张手持针柄换手法, 此方法穿刺成功率较高。右手拇指、食指上下持针柄, 首先以15°~20°角进针, 针尖进入穿刺点皮肤, 然后再换成食指、拇指前后持针柄, 沿着血管走向平行轻轻缓慢刺入, 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白容荣[7]认为采用一看二摸三指压可提高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即一看血管走行, 二摸血管是否搏动及其弹性, 三指压局部皮肤有利于充分暴露血管, 左手紧绷皮肤的着力点在近心端有利于血管充盈及固定。全活兰等[8]认为, 头部不同位置的静脉穿刺方法不同, 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额静脉位于额部正中发际, 一般情况下有两条较粗的静脉, 穿刺时进针角度可在20°~30°之间。皮肤特别黑的患者, 如果静脉不显露, 绷紧皮肤发际根部有一纵向凹陷, 可沿凹陷方向穿刺, 一般可以成功。如果整个头部静脉都显露不清, 可以让另一名护士协助, 两手向额部正中蹙紧皮肤, 有一隆起特别明显, 可以在隆起部位穿刺, 多数情况可以成功。耳后静脉及颞浅静脉所在部位皮肤松弛, 穿刺时应拉紧上下两端, 小角度几乎平行进针, 进入血管见回血后, 不必再进针, 固定针头即可。宋雪娴等[9]认为对较胖、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 选择头皮血管较困难, 护士按解剖位置, 凭手的感觉找头部大的血管, 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滑动摸到静脉沟, 然后按压静脉, 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这样可提高头皮穿刺成功率。刘艳梅[10]也认为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据静脉解剖位置, 在额正中静脉, 颞前静脉, 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 用手指横向触摸时, 可触及“沟痕”感, 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 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 进针速度宜慢, 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 见回血时, 穿刺成功。黄丽群[11]认为通过改进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方法, 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即传统的固定方式是见回血后, 打开输液开关, 待液体通畅后立即胶布固定, 第一条胶布直接粘贴在针柄上, 第二条胶布粘贴在针柄前暴露于外的头皮针针头处。改进后的固定方式为见回血后, 用左手食指直接压住针头剩余部分, 右手打开输液开关, 待液体通畅后立即胶布固定。第一条胶布直接粘住针头, 避免小儿哭闹乱动时针头刺破血管壁, 第二条胶布固定在针柄前2/3处, 余两种方法一样。张维珍等[12]报道, 不同人员应用静脉穿刺引导仪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对比观察, 他们在临床操作中总结认为: (1) 穿刺时屏幕上出现静脉方向弥漫模糊一片时, 说明静脉有破损, 不宜穿刺; (2) 如沿静脉方向按压血管, 血流方向充盈不明显。可能是静脉硬化, 不宜穿刺; (3) 有时当用手触摸难以判断动、静脉时, 可以用仪器进行分辨。实际操作中多数小儿容易躁动, 在屏幕上找到静脉后, 在皮肤上定位。轻轻在皮肤上按显示屏上的静脉方向划痕, 确定进针点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要求操作者手、眼和仪器屏幕的动态显示能很好的协调。静脉穿刺引导仪对小儿肉眼不可见头皮静脉的寻找、定位、引导作用明显。并能区分静脉是否硬化、破损, 区分小儿头皮动静脉.有效避免误入动脉, 提高护士对小儿头皮静脉的整体穿刺技术, 提高穿刺成功率, 解决穿刺难题。

3 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位选择

陈杏芝[13]认为患儿的哭闹时间、陪护的情绪表现与穿刺体位是相关的, 抱位穿刺法与传统的平卧位穿刺法相比, 在穿刺成功率、哭闹程度、患儿心理变化等方面, 两种穿刺体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传统的平卧位穿刺法仍是国内外公认的头皮静脉穿刺法。其方法将患儿平卧于操作床上, 由一名护士固定头部及四肢, 另一名护士选好静脉剃除局部毛发, 消毒后迅速进针, 固定后再抱起患儿交给母亲, 给予喂奶或逗引。张惠珺[14]、张湘茹[15]也认为采用抱位穿刺法优与传统的平卧位穿刺法。具体方法是母亲将双腿夹住患儿双下肢, 头部靠在母亲肘部, 紧贴母亲身体, 母亲一手同定患儿双手, 一手向内侧固定患儿脸部, 选好静脉后, 剃除局部毛发, 消毒后迅速进针并妥善固定, 固定后嘱母亲可放松双腿抱好患儿予以喂奶或逗引。高艳梅等[16]对给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时的体位进行了改良, 即指导患儿家长将患儿斜偎在其母亲或亲人怀里。一手搂住患儿的上半身并拦住其上肢, 另一只手扶住患儿头部, 暴露其穿刺部位供护士操作即可。必要时请助手约束患儿下肢。岑瑛群[17]认为在头皮静脉穿刺时, 使用婴儿背带把婴幼儿背在看护者的胸前, 即看护者与患儿面对面、胸贴胸, 使患儿的四肢分别插于看护者的身体两侧, 看护者腹部固定患儿下半身, 两臂夹紧患儿双手, 而看护者双手可以很好地固定头部, 还可以和患儿两眼对望, 跟患儿交流, 稳定患儿的情绪。

4 头皮静脉穿刺过程婴儿及家属的心理变化及护理措施

患儿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 对白大褂会产生恐惧的条件反射, 护理人员一触摸患儿头部, 患儿便会哭闹不止。同时, 紧张、焦虑、急躁是大多数患儿家长的共同特点, 现在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在操作中, 家属对护士的技术水平期望值较高, 故家长常常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护士, 这时护士要沉着冷静、胸怀大度, 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情[18]。小儿活泼好动, 爱哭闹是他们的天性, 加上疾病造成的不适, 注射后的疼痛以及来到医院后陌生的环境所带来的恐惧, 使小儿更加烦躁不安。患儿输液注射时家长怕护士的技术不过硬, 而且孩子疼痛, 常表现出易激动不信任的情绪, 他们总是在旁边指指点点, 如这里穿刺会痛, 那里的注射静脉针头易滑出, 哪里的静脉难以固定等[19]。国外护理研究表明[20], 婴儿在不确定情境中会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通过参照母亲的表情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后继行为。因此, 根据婴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 郑菊芬[21]认为, 在穿刺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心理干预方式。如分散患儿对穿刺的注意力;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克服恐惧、紧张心理等。临床实践表明, 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减轻了患儿穿刺时负性情绪的表现, 也提高了患儿的合作程度和穿刺成功率。郝秀丽[18]提出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特点, 安抚逗引患儿, 也可以轻轻拍一拍, 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 用爱心体贴和爱护患儿幼小的心灵。

4 小结

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是一项难度大、要求高的工作, 它的对象是1岁以下的儿童, 更需要耐心。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哭闹程度、患儿心理变化与穿刺体位有关。传统的平卧位是将患儿独自平卧于一个陌生的环境, 使患儿容易产生害怕甚至恐惧情绪, 接着是剧烈的哭闹与挣扎, 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 还使在一旁等待的父母既心痛又着急, 甚至会怀疑护士虐待患儿而放弃穿刺, 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每次操作需要两个以上护士配合才能完成, 从而增加护理工作量。也有研究显示[14], 传统平卧位穿刺法使患儿脱离母亲怀抱, 产生分离性焦虑及恐惧, 会使患儿有被惩罚、被遗弃的体验, 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抱位穿刺法[14]与高艳梅[16]的改良后的头皮静脉穿刺体位都能照顾母亲和患儿的心理, 操作后不需改变体位, 缩短了整个操作时间, 也减少了更换体位时的不慎导致漏针。但由于这两种体位均是以陪人悬空的肘部为支撑点, 护士穿刺时缺乏稳定性, 穿刺视野也受到限制, 不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岑瑛群[17]在头皮静脉穿刺时, 使用婴儿背带对婴幼儿四肢乱动有一定的限制力, 而且看护者借助背带限制力能够有效地固定穿刺部位, 方便穿刺者穿刺, 对于提高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帮助。但根据人体力学平衡原理, 此方法不能维持一个较大的支撑面, 婴儿的头部容易左右摆动, 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分腿式平卧位穿刺法在婴儿头皮静脉穿刺中操作方便、简单, 省时, 稳定性好, 患儿哭闹少。具体方法是, 让陪人取坐位面对面抱患儿, 护士并拢双腿坐在陪人对面, 与陪人膝盖相触, 让患儿平卧在由陪人与护士双腿搭成的小床上, 患儿的双下肢分别放在陪人的左右腰际 (起固定双下肢的作用) , 头部枕在护士的大腿上 (垫有一次性无菌治疗巾) , 利用并拢双腿与双膝之间形成的凹陷, 陪人只需用前臂与双手按压患儿的上肢及头部, 便能很好地固定患儿的身体及头部, 轻松配合护士完成操作。婴儿睡在家长与护士双腿搭成的小床上, 其四肢完全被家长控制住, 不能随意活动, 成为一个固定点。家长用适当力度把婴儿的头部按压在操作者的双腿与双膝之间形成的凹陷上, 成为另一个固定点。婴儿的头部在两点上维持一个较大的支撑面。根据人体力学平衡原理:重心低, 支撑面大, 重力线在支撑面以内时物体的稳定度大。重心不变, 支撑面增大, 稳定度增大。婴儿在家长的怀抱进行头皮静脉穿刺, 有安全感, 在穿刺过程中还可嘱家属逗引患儿, 有熟悉的面孔和声音相伴, 达到安慰和分散患儿注意力, 减轻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的目的, 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儿与家长最大程度的配合, 减轻患儿穿刺时的负性情绪甚至心灵创伤, 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家属满意度随之得到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尽量使用无痛技术进行操作, 因此, 探索、改进更加节时、省力、无痛的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已成为护理人员的研究热点[22]。但迄今为止, 仍各抒已见, 这仍需我们不断探索, 找到更能减轻患儿痛苦, 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穿刺方法, 为患儿带来福音。

上一篇:医院国医节活动总结下一篇:身边的艺术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