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程结题报告

2023-01-06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结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就业指导课程结题报告

演讲课程结题报告(2018)

青春歌一曲,演讲长精神

——秭归一中“演说青春,展示自我”实验结题报告

执笔:王艳妮 审定:王学勇、何亮、王小玲

一、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背景

2016年中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其主要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六个关键词。即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秭归一中是坝上明珠秭归一所有75年建校历史的龙头学校,特别是随着县政府推进学区的建设,我们的生源和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县的全面铺开。为此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了课程教改,努力探索开发特色课程的新思路和方法。

秭归一中紧紧地围绕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要求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我们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策略。在实验探索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涉及文化艺术和科学精神的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和实施,高考成绩年年攀升,各类提前批次的面试和录取取得了突破,我校学生已经由不谙世事、学识浅薄、经验闭塞的山区孩子成长成大气仁爱、敢说会说,有厚实的学识学养,有坚定的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的中学生。2016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 制定了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其中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为人的基础和根本。演讲的舞台是灵动自由、创新民主的展示空间,“演说青春,展示自我”特色课程从2016年度起在我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已经实施三个年头,取得了阶段性显性成效。

二、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的核心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内涵:

演讲与口才是学生终生发展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们可以透过当众讲话看到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娴熟得力的说话和表达是对自我素养的培植和突破。所以当众讲话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我们人整个素质提升的过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并能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这也才是我们开展本课程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对高中阶段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当众讲话、演说自我”不仅仅是一门培训演讲与口才的拓展课程,更是全面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学会视野和空间的必要课程。

针对高中生知识的容量和心智发展的程度,秭归一中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学会为人的基础和根本。运动和学习是身体知识,是学会为人的目的和保证。我们立足于培养有生活情趣、健康向上的好少年,我们立足于给学生以灵动自由、规矩民主的大空间。学会说话,看似简易,实则大有可以探究和改善的地方。秭归地属偏远相对落后地区,我们将近有三千学子,其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孩子偏安一隅,生活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大山深处,见识的逼仄,胆识的狭小,给了他们淳朴和善良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局促的个性和木讷的表情,更遑论什么侃侃而论,表达与展示自我。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开拓了贯穿于高一到高三的演讲培训与口才培养课程,该课程由学校校办、政教处、团委、语文教研组四个处组负责开展,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

1 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维习惯,让他们切实关注到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潜能,“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二)演讲课程课题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1、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演讲能力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会交流和表达、建立和谐善美的人际关系事关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也是将来学生独立面对复杂起伏的社会人生的必备要素

2、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

2016初国家教育部联合各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修订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我校根据其精神要旨和需求决定2016秋季开学伊始开展演讲课程,以讲启智,以讲养德,以说审美,以说发展核心素养。

3、屈原精神的传达

传承屈原精神,做青春向上好少年,秭归一中一贯以屈原文化为根本,以求索、爱国为古训,心有传统,不舍不弃;心有祖国,坚定不移。通过演讲课程的开启和演讲活动的举行,我们把演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把传统精神和追求贯穿于我们的演讲课程中,让屈原精神呈现出鲜活年轻的状态。

4、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秭归一中早在五年前就明确指出和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这一德育目标中的“学会说话”的点直接指向演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说是一种严苛的技术,也是一种迷人的艺术,更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会正确鲜明地表达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还是修正和提升我们德育素养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课程设置的步骤落实演讲课程的开展。

5、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演讲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得来的,古今中外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我们的语文学习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把阅读——信息的输入、演讲——信息的输出作为我们教学的双线,培养有书香、有情怀、有胆识、有口才、有担当的好少年。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力争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正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2 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们的演讲课程正是基于这些需求全面开设,步步浸润。

6、具体达成效果

高一学生明确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 高二学生自信讲出来,讲精彩,讲透彻——人人想讲,人人会讲; 高中生有述说和交流的娴熟技巧和能力,能在和谐的沟通与清楚的表达中打下自我和谐成长成才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灿烂的基础;建立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成为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柱。“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方案及措施

(一)课题实验组人员组成: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冯万虎 课题主持人:王学勇

课题组组长:王小玲 何亮 全新武

课题中心组成员:王艳妮、颜昕、 袁玉兰、向冬云、谭玉枚、

张珊虹、屈莉丽、姜建发、唐艳、 谢诺冰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 组 长:颜昕(团委书记)、王艳妮(语文教研组长)

组 员:资源包配备与搜集、课程安排与实践、演讲活动策划与开展 【资料包】校本演讲教程 实施人员:姜建发、王艳妮

校园演讲词读本(名家时文+学生作品) 实施人员:张珊虹、谢诺冰 电子资源包(特色演讲视频、教师课件) 实施人员:屈莉莉、唐艳 【活动策划】颜昕 向曦

【课堂实施】谭玉枚、袁玉兰、向冬云、

(二) 课题实验研究主要方法

本课题与全国中学特色学校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和目的都相同,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反思与调整。课题研究方式以对比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组织教学班级、教学实效的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演讲素养教学操作策略及操作模式,确立培养学生深厚的演讲素养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有效的实施。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相关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的发展策略和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力争达到研究有实际效果,成果有实际用途,实施简便易行。 2问卷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全校各个教学班的学生演讲素养的实情,为演讲课程相关的资料选择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

3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演讲活动的启动和评比,激发师生在口才与学识方面的反思和改进。

4、对比研究法。由本校的课题研究人员分别在各自的班级进行比较研究,综合我校学生在“自主招生”“演讲活动”“学科活动”等场合的表现和成效进行比较调整。

5、资料汇编与整理法。课程资源的有效收集,编纂《演讲与人生》、《中外演讲—名家百篇》两本校本教材;收集学校演讲活动视频、演讲教材视频共计二十来段;准备了高一高二各9个课时演讲教学课件;汇编一册学生出彩演讲稿集萃;共举行2016(18+18)、2017(18+20)、2018(5)三年,四个半学期,79周的“国旗下讲话”活动。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11—2017年2月)

课题解读和课题申报,完成资料汇编和活动一体化安排,完成课时计划的设定和专职任课老师的安排和工作量核定,

2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月) ①课程实施——课堂教学

以一周一个单位课堂为阵地,开发课程为载体,以演讲艺术与文化滋养为途径,进行平等、尊重、对话、合作的课堂教学,普及演讲的基本技巧和基本功,学习演讲主题的拟定和演讲稿的写作。 ②定期开展班级演讲

演讲是一个自己心灵的窗口,好的演讲,是自己的心声,坏的演讲,是别人的心声。心灵,又是诞生思想的地方,思想又是诞生传奇的地方。仅仅拥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独乐乐,不如众一乐",演讲的时候,演讲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打开,把思想传输到话筒,最后再进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演讲和音乐是一样的,音乐的美妙,演讲的盛情,音乐的优雅,演讲的庄重。好的音乐会如同良医一样治愈别人的身心,好的演讲,也会如图春雨般沐浴我们的思想。思想的力量,演讲的力量,是无穷的。 ③确立资源包和校本教材

当前的教育改革,其实是一种教育回归,回归到育人价值的层面。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激发想象力,提高思维力,发现潜质,指明方向,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演讲课程是一门实效而灵动的课程,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定向清晰的课程体系,符合学校传统的特色课程。

④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把学校的精神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灵。

常态活动搭建锻炼和展示的平台:高

一、高二各班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学校重点文化阵地和载体,在各类团委活动中大展手脚。同时也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自信程度和,审美情操,拓宽他们的眼界及精神视野。常态活动:每周一有“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读报时间“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春秋体育文化艺术节期间有“我展特色”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加上主题月演讲(政教处拟定),建构起了演讲常态工作,实现了一中的演讲品牌。

4 3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我们举全校之力,在语文教研组、政教处、团委的潜心合作下全面展开工作,对各种展示进行痕迹管理和反思。在三年的实施过程中以课题的实施为载体,在课程的开发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屈原精神的传达,并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在本学期我们组织年级组进行总结评比,完成了系列资料的整理收集,形成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数个微型课题的生成和研讨。最后搜集分析了相关数据,举办了校级、年级组多个层次的研讨总结会议,开始汇总资料、汇编成册、结题反思。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实施措施

1、分工协作,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全方举措;

我们专门把演讲课程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全面确立和展示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

早在2014年秭归一中就被评委宜昌市“诗歌校园”的称号,我们一直秉承教给学生终生求学、静心阅读习惯和素养的教育初心,积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和秭归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了秭归一中初具规模的系统化的成熟的阅读教学。本次演讲课题和“诗意校园”与阅读活动相辅相成。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的《朝读经典》读本和《起点阅读》(高中版《古代诗歌鉴赏》读本)教学实践为演讲教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意诵读、双读双足、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朝气蓬勃的秭归一中的未来发展之路的三驾马车。

2、把握方向,明确目标,确保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有的放矢;

高一年级: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体系构建(18个课时)以“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为中心任务。第一阶段(9月初~11月底)实现演讲语言、逻辑、体态等基本功的准备和练就。我们以课程为依托落实基本功的日常训练,开展了心态练习、朗读练习、体态练习。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进行演讲稿的撰写技巧指导

高二年级:中外演讲名家名篇欣赏及活动策划(18个课时)。第一阶段(9

5 月初~11月底)实现了演讲礼仪与演讲主题的确立,特别是以精彩视频系列和演讲系列鉴赏为依托,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演讲典例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讨。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顺利开展演讲稿的撰写及演讲礼仪实践,并在各班级策划开展两次“我是演说家”活动,从撰稿、定论、演讲、点评、打分等全程历练和提升学生的演讲技能。

学校社团活动(整个学年)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了演讲课程的第二课堂,学生大力展示自我的风采。“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浸润到学生高中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

3、多种渠道开展演讲课程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念支撑; “新课改的最大阻力来源于教师”,这是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课改的很多兄弟学校的共识,所以我们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为突破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三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用新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新高考,新征程。学校近三年来共组织近百人到夷陵中学、枝江一中、远安一中、宜昌市一中、宜昌市二中等学校考察学习交流。此外学校还分期分批派各学科的骨干教师赴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宜昌等课程开发与教改走在前列的地区和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培训和课程开发研讨,特别是王学勇校长奔赴北京十一中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学习,校办主任周育英三次到北京大学参加教改培训和研修,学校还重金聘请昌乐二中教授和江西金太阳集团的专家来我校讲授前沿教改和课程开发研究的相关理论。2018年春季学期以来我校又计划分三个级别,以教科处牵头外派年级组管理人员和各个学科教研组长再次充电学习,这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都给学校已经成熟的课程开发工作注入了更加炽热的能量和动力。

走出去、请进来虽然让很多教师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要让所有教师投入到课改试验中去,并让教师将有效教学行为常态化,最根本最持久的办法还是校本培训。从课改开始推进到现在,我们编印了《“读-练-品-拓”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流程》、《“读-练-品-拓” 导学案编写指南》、《“两型四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行动指南》、《有效课堂各环节操作指南》、《关于小组管理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建议》等学习资料,为老师们系统学习提供了保证。请王晓玲、颜爱明等校内骨干教师以“‘两型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和“小组建设”为内容对全校老师进行了数次集中培训。学校还把每周星期四的下午作为教研组活动培训的时间,让老师们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相关理论。

4、科学决策实验方式,稳步推进演讲课程课题研究;

确立演讲课程的计划性;高

一、高二发放《演讲课程》,根据确定的演讲教学内容在日常的教学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并以课时、学分保证,充分发挥演讲课程的育人功能。

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学校将给教师学生客观的评价,充分利用演讲视频、演讲课件、演讲稿汇编资源包。

6 活动推动,荣誉保证;学校颁发优秀学员证、校园演说家、最有价值秭归一中人等各类别的荣誉证书和奖励。汇编,刻录学子精彩演讲稿和演讲视频光盘,以纪念册和纪念光盘的形式作为高中阶段最珍贵的记忆。

5、反复调研反思提升,不断完善并汇编研究方案和资料。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成果

(一)学校层面:形成了秭归一中学校“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的文化品牌;科学课题模式逐渐完善,活动评价机制趋向科学

屈原文化精神的培育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屈原文化的内核是“终生求索,忠心爱国”,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根植屈原文化,提炼出学校的育人目标: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境界。通过演讲增强自信,克服紧张,让学生用语生动,表达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表现力强,能积极正向地对待生活。该课程以自我为本,以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拓展自我、发现自我、找回真正的自我为主线,针对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设计了系统的演讲与口才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及突破自我的训练,所以训练演讲技能的同时,也是一次自我的心灵之旅。由于训练采用互动的模式,所以整个训练生动有趣、大家在很快乐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带动我校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演讲课程完善了秭归一中课程体系,配合、丰富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秭归一中具备基本素养课程(法制教育课程、生命健康课程、礼仪修养课程、国防教育课程)和特质塑造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素养课程、责任与使命课程),我们的育人目标指向合格的人和有建树的人才。“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我校各项工作的有效的助推器。

3、设置可效性课程:

系统规划,团结联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以语文教研组和三个年级组为依托,让课程有延续性,有生命力。

语言可以制造各种情境,是力量。通过实践告诉学生即使你的话并不能改变什么,你也不要因此而放弃说甜美的话,因为这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每天对自己输入不同的语言,生命的质量将会完全不一样。

(二)教师层面: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转变自然,教学教研硕果累累

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很多老师勤于笔耕、乐于钻研,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唐艳、韩春燕、袁俊容、严丽等87位教师获省、市优质课竞赛、说课比赛、课件竞赛各种奖励,王艳丽、姜建发两位青年教师在全省青年教师五项全能大师中分别斩获一等奖,全校教师

7 共有300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134名教师获教学质量奖,303名教师获辅导奖,71名老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45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10名教师被评为县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8名教师被评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名教师被评委宜昌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等。

(三)学生层面: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学习成绩逐年提高

自本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展示的各种小创作、小发明成了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内外人士争相观赏的风景;近三年来我校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多名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10多名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

无论什么样的课改实验,都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不顾,社会、家长更关注的依然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本身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的部分反映。因此如果新的课堂研究实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课改就是失败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2016年,我校高考捷报频传,秭归一中高考各项指标再获重大突破。大文大理上省一批线328人(理工类223人、文史类105人),上线率达到50.6%,创历史新记录。体艺类本科上线61人;本科上线率97.1%。我校文化课600分以上41人,理科状元陈理坚682分,全省第191名;文科状元向金玮629分,全省第58名;二人均达到清华、北大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线。理科考生宋朝阳顺利通过空军招录全程体检,政审合格,文化成绩646分远超空军录取线,有望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实现秭归县空军飞行员招录零突破。可见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大踏步发展。

五、反思与展望 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资源包的筹备与完善;

2、对学生的评价:完成学时与活动安排;

3、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第二篇:《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西岗区音乐学科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于2001年9月在小学先行启动,在不断实施研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遵循“先实验,后推广”地思路,2003年9月,中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相继开始了。 特选题为“中学音乐新课程实施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

 1 验证出课标与实验教材的适切度

 2 探索出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法

 3 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并应用

 4 探索出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的方法与途径。

 5 探索出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方法与途径。

三、 研究的内容

1 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适切性的研究

2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3对学生学习音乐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四、研究方法

在这一实验研究中,全体教师通过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自主研究与互动研讨相结合、学习研究与实践总结相结合,把课题研究贯穿于培训、教研及教学活动中。实验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

 1文献资料法

 2经验总结法

 3调查法

 4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

从2003年—2005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3年7月至2003年10月):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2.研究阶段(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研究前期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实验中期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和骨干学校引入实验研究的层面。研究后期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的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并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9月):全面总结课程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研究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适切性的研究

音乐教学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载体进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切,直接影响课程实验的效果。因此,我们首先对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进行了研

究。

主要做法如下:

1. 比较分析:将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新教材与原教材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教材编者的意图。

2.记教学札记:对照课标、教材与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找出适切与不适切之处,并坚持做教学札记。

3.讨论交流:定期通过座谈会、访谈、研讨等形式,了解实验过程情况,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4.调查问卷与专题研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对研究课题的建议。课标和教材研究小组根据大家提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专题研究、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已形成《中学音乐教材、课标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研究内容之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首先是教研方式的改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主要做法如下:

(1)比较教研: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教师们对照课标,富有创造力的个性设计,便于我们在教研中发现共性的东西和个性的凸现,引发大家的学习和思考,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2)联动教研:一是指学校各部门的互动合作。如:培训室举办

课改讲座,问卷调查;科研室在教学理念上的指导,带动全区;二是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担当教研任务,与教研员、教师联动合作的教

研。

(3)校本教研—区域教研:教研的问题来自基层,解决之后需要回到学校进行实践检验,所以以校为本的研究形式尤为重要,教学的问题从关注自我的教到兼顾学生的学,通过互动研讨解决实际问题并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带动了音乐教学方面相对薄弱的学校和个别组。

(4)专题讲座教研

(5)采用中小学联合方式,进行艺术实践教研。

其次是探究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与教方式: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们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除教材有“冗长难懂”的乐曲和“枯燥乏味”的乐理外,还有教学形式乏味单一的原因,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验中保留教学中有效的方式,尝试新的教与学模式,强调两方面的参与,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方式。

(1) 将学生的“学”融于教师的“教”的知识互助学习方式:实验中采取把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搜集相关知识、分批参与到讲授中,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知识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利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此方法同样适应一欣赏课的教学)

(2) 歌唱教学中教师“弹”、学生“诵”的共同参与学习方式:实验中采取教师弹奏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诵,深入体会歌词的文学含义,感受文学艺术美,再随音乐的起伏快慢中深情的朗诵,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同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全心投入家深对作品的理解,中体

现教与学的共同参与,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在歌唱教学中师、生从机械重复的“唱”到全身心的“动”起来的学与教方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多方面的,除了唱、听还可以是奏、节奏感受、肢体语言感受等方面,从前机械重复的“唱”虽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但也磨平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实验中教师的适度的进行歌唱的内容,再精心的设计,如典型节奏的提炼(合声)、与音乐相匹配的舞蹈、运用身体和身边的实物进行打击乐的声势训练等等,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让教师和学生 “动”起来,教学才更有效。

(4)欣赏教学中的从单一的“听”到参与“唱”的教学方式;实验中我们通过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大家的讨论,认为采用欣赏------感受----分析----歌唱-----欣赏------感受-----分析------体会的尝试,体现了“听”和“唱”并重的方法,感受和体会更深刻。

研究内容之三:对学生学习音乐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具体做法:

1构建以“全面多元”为主线,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评价:课堂五分钟个性特色栏目自主答卷+自我个性展示:

终结性评价:“班级音乐会”“强力组合”“智力大考场”从参与及合作的态度中保证了评价的基本底线。

“闪光记录”、“星级评价”激励性评语

在期末用一周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评价结果不满意进行弥补,-----设满意考:注在每一学期教师留出一周的时间,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可以进行弥补,因为我们明白这是学生进步最快的时机,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我们提出:合格看基本,优秀看个性。

如,某中学生音乐学习成绩报告单如下:

班级:学生姓名:

项目 成绩 闪光记录

音乐参与 ★★★★★ 舞蹈之星

2005校“十佳歌手”

音乐知识、相关文化知识 优良

音乐技能及能力 一般、须努力

合作与创造 ★★★

从2003年初一新生入学起,对实验班的同学采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现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关于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几点优势:评价体现出新的理念:

(1) “公平竞争“评价.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2)评价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3)关注的不仅是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对于教师来说,评价提供学生进步和退步的信息,并根据情况,及时做出反馈。评价直接影响教师自己的教学情绪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教学“评价”,“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爱好与兴趣,学会欣赏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我们的“评”才是富有“价”值的。我们提出:优秀看个性,合格看基本。

研究内容之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开发《大连音乐名人歌曲》

围绕大连著名的音乐人杨洪基、谷建芬、徐沛东、秦咏诚、铁源等为课题的相关歌颂大连的歌曲《大连,我的故乡》、《难忘大连》、《大连,我永远的爱》《旅顺口,我的第二故乡》,成为我们音乐课堂不可缺少的内容,体现地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2、家长、身边教师、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区内学生的家长可能就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和行家,所以我们挖掘了这一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目前37中的萨克斯、新华中学的京剧特色表演得到家长的参与指导,在省市多次获奖。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达到了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开发。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住着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朝鲜族学校就在我们区内,聘她们为师帮助我们搜集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料和文化,欣赏和演唱身边的少数民族音乐和歌曲,跳少数民族舞蹈,让学生了解更多地了解它乡文化。

3、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开发:

(1)课件教学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最新方式,在全区内,我们开展了每校选取一个课题,从设计——搜集素材——合作完成的活动,一学期我们完成了13——16册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通过区域网、互联网,达到共享的目的。(2)我们利用学校的资源策划和设计了“空中课堂”活动,利用网络基地的优势,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回头看自己的课,既提高了自我又作到了资源利用。(3)区域网络的利用:将教师的教学资源通过区网站上传和下达,作到方便快捷。

六、研究成果

(一)课标与教材、教参是否相适切:现行研究使用的为人音社教材十三册至十六册版的线谱教材,通过全区参与研究的23名教师和区内参与实验的学生的调查中了解,经过两年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教材,13-----16册共28个章节,包括音乐欣赏和歌唱两大主要部分。三十一首歌曲中 9首(35/100)适切。三十一首欣赏作品中有7个板块(33/100)适切。部分章节的教材内容被学生和教师们认可、受到欢迎的原因:

1、作为课改的产物,教材结构打破原有的音乐知识的单一主线,注重音乐兴趣的提高,同时考虑学科和学段的特点和发展性,注意与生活和实际有机结合,且有时代气息。如:十三册《行进中的歌》、十四册《难忘岁月》,《春之声》,《轻歌曼舞》等活动板块,加之图文并茂,学生能根据提示理解作品,进行音乐创造,这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使用教材。

2、在实际应用中,实践中,我们还是发现就其内容安排来看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还

不够理想。课标与教材中个别内容淡化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其他值得商榷的细节。如:

(1)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表现出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课标和教参中有关指挥方面的目标要求,更没有相关的知识内容,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9年来学生应该能用简单明确的手势象音乐指挥家一样来指挥音乐的一般合唱与小乐队,如果我们的专家和教材的编委们,对我们的学生和普通音乐课堂教育没有了解和缺乏信心,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成为残缺不全,我想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共同培养目标。

(2)十三册《青春舞曲》一课,作品为bA调,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是存在难度的,而且与前一章的C 调,F调之间缺少知识难易的梯度。学生每每见到五线谱如同天书一般,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得到解决,就没有达到课标7年级识谱教学目标要求,建议教材编写者进行考虑。

(3)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教材这一单元的歌曲《阿伊亚》对于中学生演唱来说难度大,能否换成旋律流畅上口具有非洲地方特点的现代歌曲,如果在学习非洲音乐之前,先安排《亚洲音乐》一单元呢?让学生对相对熟悉的亚洲国家音乐风格,体裁,流派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到比较陌生的非洲音乐的学习,这样就容易理解作品,让学生更好理解多元文化。因此教参涉及的知识需:实用—广泛—全面。

(4)教材提供给教师的材料十分匮乏,教学光盘与教材不符。教参的内容大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性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如:十三册第一单元中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作品作者谭盾是现代非常有创意的一位作曲家,他不但把民间音乐交响化,还把民间音乐通俗化,他的音乐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如果教师对谭盾和他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又没有进行教材的深挖掘,只是浏览性的欣赏,那等于没听一样,针对这节课做过这样的实验:上课简单地听了作品中的编钟,童声合唱等,作者及作品没有更多的介绍,结果三周以后,学生再听到这部作品时90/100学生不记得了。

(5)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材中欣赏乐曲,新课标提出充分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而我们教材中所选用的乐曲,有的难度较高,学生没有兴趣聆听,如十三册《天山之春》一单元中《褐色的鹅》,这一课难度较高,旋律不易掌握,虽是一首经典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疆乐曲,但我们音乐课针对的是普通的中学生,不是音乐教师和音乐专业者。难易程度应适合,否则学生会敬尔远之。

作为一线教师在思考、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应不断地在自我提高。同时也建议新教材从选材、排版、每册书的知识衔接以及教师配备的参考书都要更系统、更全面、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学习素养有所提高

自03年以来,我们从37中初一的二个班的新生作为实验班级,通过摸底调查发现: 初一(4)和初一(12)班共:127人音乐情况的调查分析 :

(1)歌曲演唱能力 (初一年为【前】 初二年为【后】)

【前】背唱1-5首:20%,5-10首:31%,15-20首:9%,20首以上:8%

【后】背唱1-5首:25%,5-10首:50%,15-20首:16%,20首:10%

(2)音乐鉴赏能力

A、音乐感受:

【前】令人愉快36%,音乐真美31%,没感受33%

【后】音乐感受:令人愉快46%,音乐真美42%,没感受12%

B、民族与外国音乐

【前】能分辨 19%基本分辨 40%完全不能分辨 31%

【后】能分辨39%基本分辨50%完全不能分辨 11%

(3)欣赏歌曲

【前】能分辨三种唱法10%,基本分辨40%完全不能分辨50%

【后】能分辨三种唱法24%,基本分辨71%完全不能分辨5%

(4)音乐知识技能

A、 【前】识线谱:20% 识简谱:67%

B、 【后】识线谱:25% 识简谱:75%

C、 记得音乐家名 :

【前】一个都不记得18%,记得10个以上9%

【后】一个都不记得2%,记得10个以上78%

(5)能演奏乐器

【前】会一种乐器24%,会二种乐器10%,会三种乐器5%

【后】会一种乐器95%,会二种乐器86%,会三种乐器30%

(6)音乐兴趣与爱好 一生对音乐的需求

【前】永远需要50%,不需要25%,将来从事音乐25%

【后】永远需要75%,不需要1%, 将来从事音乐24%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音乐学习素养 方面,突出的表现在:

1、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面积提高:在对实验班学生的音乐学习意向调查中,喜欢上课的占全班总数的13%,2005一班的调查中,喜欢上音乐课的增加到70%。

2、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参与能力,如在节奏、节拍、音高、旋律、调式听辨及识谱能力的测试中,有79%----89%的学生回答正确。如对《春江花月夜》、《命运交响曲》等名著有关问题回答,其正确率达92%---98%。

3、音乐评价的全面多元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参加音乐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艺术潜能,把握其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能积极主动地发展。

4、对音乐有兴趣,能爱护及携带音乐书与课堂乐器,能够安静地倾听音乐,能够认真地倾听教师讲课与观看同学的表演,能够自信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够认真地参与乐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前预习,正在成为学生的一种好的习惯。

5、在课堂中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一位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每一位学生都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感悟生活感悟美。我们的教学是有意义的。

(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课改的成功与否,教师尤为关键。以课改为契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 的

共同目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两年来伴随着课改,我们大部分教师迅速成长、成熟,成为市区乃至省级的音乐教学骨干。同时本课题我区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研究。我区的黄玉老师正在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审美素质对中学教师影响的实验研究》,26中音乐组的课题《将美育融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实验研究》在进行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随着业务的精深而提高。每位教师能生动活泼的组织课堂教学,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少了严肃,枯躁,呆板,多了轻松、愉悦、和谐。在课外活动上每位教师尽心尽力,大显身手。推动了我区音乐教育蓬勃发展.

五中 :潘青:学科带头人、区骨干论文获省二等奖、优秀校园三 队活动二等奖、兼职教研员钟声“希望杯”二等奖。

黄玉:2004年大连市评优课《图画展览会》

六中 :刘志平:省市基本功大赛一等李书君奖“希望杯”一等奖

七中 :孙晓航:在课改中崭露头角,“新星杯”一等奖

34中:吕红杰;市级骨干教师、省美育评比二等奖全国课改现场会比赛一等奖,大连市送教下乡课、

周小乐;参与与安徽阜新地区的教学交流,获省评优课一等奖

26中:于兰:市评优课一等奖区“希望杯”大赛一等奖大型合唱舞蹈比赛获得殊荣曾新:区骨干教师,“新星杯”一等奖

37中:苗莹:市区基本功一等奖,学生的萨克斯在省多次获奖

71中:陈睿“希望杯”获二等奖,多次大型活动有他们的身影

西 岗:高冰:市骨干、兼职教研员,论文获省二等奖

新 华:周林:凭«青春舞曲»成为大连的唯一代表参加辽宁省课改现 场会的展示 。区骨干教师

朱晶“希望杯”二等奖省“基本功”比赛舞蹈二等奖,“新星杯”一 等奖

七、结论

1通过实验我们认为新课标与教材的适切性达到了60%。

2我们研究的评价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可行的,是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实施新课程的。 3通过研究探讨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有利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八、问题与思考

1、对于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评价应当把握好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动力。

2、教学相长更要强调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单纯夸大某一方面,都是不科学和违背教育规律的。

3、教师个人聪明才智结合教师的整体实力的提高,是教学研究的前提。

4、形成自上而下管理、组织和目标确立是教育研究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5、社会、家庭、学校及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动教育科研进程的推动剂。

6、参与实验的教师教学工作和演出任务教重,力不从心,对参与教师和学生给予人文性的关怀是教育研究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008年6月15日

第三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

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2014年3月26日正式立项。2004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

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 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

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皋地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蕴藏丰富,历来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让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也是在总体上增强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明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教育,其着眼点主要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繁荣具有如皋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实现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实现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如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我们如皋县始置于东晋义熙七年,即公元411年,其时白蒲地区同时设置蒲涛县,石庄地区同时设置临江县。古邑如皋有着3000余年的文明史,置县历史亦近1600年。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如皋市的人民群众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性优良传统和作风,如淳朴敦厚、勤劳俭朴的民风;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作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文风;刻苦自励、精于研究的学风;热情待客、诚实不欺的商风;……例如:北京胡瑗、王观开一代儒风;明末冒辟疆、董小宛传千古佳话;清代许容、齐林领东皋印派之风骚;……千百年来名人辈出,硕果累累,优良传统和作风薪尽火传,代代不息,生生不止。这些是我们如皋地方和人民的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传统,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不仅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而且要使传统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使其在青少年的思想中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怎样使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的时候,不仅要充分体现如皋的历史传统,而且要体现出时代精

神;不仅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倡导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美好情操,而且又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在编选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克服消极因素的同时,要突出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精神层面及其对现代的有益的借鉴意义。

⑸、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我国之后,克服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显得尤为急迫。

列宁说过,“要建设共产主义文化,必须学习、吸收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置优秀文化传统于不顾,国粹主义固然是错误的,而在文化上搞民族虚无主义更是极其错误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中国之后,很多文化产品良莠混杂,对一代青年人往往产生不少负面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外来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的同时,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开掘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就显得尤为急迫。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续,今天的如皋是过去如皋的拓展。历史的“因”,铸成了现实的“果”。人们可以不提及历史,但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人为地割断历史。事实上,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仍然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不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受传统文化的制约,更不能超越传统侈谈当代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如皋几千年的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消溶力、包涵力、再生力。民族虚无主义者主张搞文化上的“全盘西化”,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毁于3500年前雅利安人的入侵;埃及文明只留下金字塔、木乃伊供人凭吊;欧洲文化的“家园”古希腊、古罗马,虽曾极盛一时,但也先后中断……世界上那些一度星汉璨灿的古老文明几乎全部光华暗淡过,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大幅度的“断层”,颇能引起后来者发出“白云千载,人去楼空”的感慨。然而,只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一次又一次表现出

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中不曾中断的古代文化,成为联结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炎黄子孙的强大纽带,成为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丰富源泉。我们的如皋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数千年生生不已,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一个佐证。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正是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是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一次实际行动,也是对现代社会广泛流传的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的有力鞭笞。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有力地策应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

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突现,教育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我国的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从“国定制”到“审定制”的转变,这一转 变为保证在统一要求、统一审订的前提下,编制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实

现中小学生教材“一纲多本”,构建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世界各国在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有过 许多可资借鉴的教训。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

切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是有

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 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实,考虑未来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

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教材。

如皋市别名雉皋、雉水,雅称东皋。历史上的如皋曾包括今天如东、海安的部分地区。它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风景城,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是博大精深的博物城,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城,是物产丰富的丰乐城。古代的文化底蕴既是今日如皋人民前进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力材料。人文素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如皋地方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开发,可以填补如皋地方校本课程的一项空白。

3、课题研究的目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⑴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在学习国内外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认真总结学校在过去办学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搭建强有力的研究机构,广泛征求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与帮助,本着培养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特色突出的学生和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目的,拟通过三年左右的实验、研究,开发极富时代特征、如皋特色及蒲中特点的校本教材,促进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协调发展,探索校本教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

对学生来说,目的是使他们能德、心、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对教师来说,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有三个方面:校本教材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 ①开发机制:着重研究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创造性。

其一,关于校本教材的科学性。

《如皋地方文化简史》作为校本教材,其科学性体现在:它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无所不包,它应有适度的范围和重心。它既以如皋地域的人群为主要对象,当探求和介绍各个社会各个时代“如皋人”所创造的生活情境、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所期盼的人生意义、所遗留下来的特具文化价值的成果。《如皋地方文化简史》首先应该是一面镜子,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所有史料的取舍都应该有根有据,切忌任何意义上的主观臆断和歪曲虚构;同时它又不是形而上学地反映历史,而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到有取有舍,体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为现代教育服务。丧失了科学性,则失去校本教材的灵魂。

其二,关于校本教材的普适性。

所谓广义的“普适性”,是指不受地域、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局限,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创造和发展。《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所体现的“普适性”是狭义的,它是有特定区域限制的普适性,它以数十万如皋市中小学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生活在如皋地域之中或之外的“如皋人”的阅读需要。教材的编写语言应准确、简洁、活泼、明快、易懂、宜用,富有文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鲜明的教育实效。失去了读者群的校本教材会成为丧失生命力的“废品”,普适性是校本教材赖以存在和发行的根本。

其三,关于校本教材的创造性。

批判是R·默顿所说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实践,它要求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不轻易确认和接受,而应在经验和逻辑的基础上反复考察、避免谬误。批判是理性的、革命的,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前提。创新是科学生命力的体现,它是批判的继续和必然发展。批判和创新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衍生出校本教材的创造性,构成校本教材的鲜明个性。我们的教材开发工作从批判开始,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又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批判与创新相辅相成,推动教材编撰工作持续不断地发展,这正是使我们的认识无限地趋近客观真理,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的必然要求。因此,戮力同心,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教材的创造性,是课题组的重要使命。

②使用机制: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在本校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两个起始年级试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使用人数为:初一142人、高一1258人,计22个教学班级。每周开设1节课时,列入校本课程范围。至2009年6月止,通过三年滚动教学,覆盖全校4007名学生(其中初中399人、高中3608人),计66个班级。经过三年试用,边使用边修改,最终完成定稿,交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并向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申报,争取列入全市范围兄弟学校可以选择使用的校本教材。对使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效果及时注意总结、交流和研讨,形成文字资料档案。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课题的教育意义体现在教材的使用上。

③评价机制:2009年9月至12月组织教育专家、历史学科同仁及有关师生代表对《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较客观的综合评价报告。

⑶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教材的编写

1、概论篇:

从如皋地域和历史演进的特点,扼要揭示:⑴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源泉;⑵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根基;⑶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遗产;⑷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及特点;⑸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冲突;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如皋地方历史文化。

2、文学篇:

据现有资料,文学篇时限上溯至唐宋,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文学的沿革;⑵如皋地方历代名人名著;⑶如皋地方著名现代作家及代表作;⑷如皋地方文学团体与刊物。

3、戏剧篇:

据现有资料,戏剧篇时限上溯至明、清,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戏剧的沿革;⑵如皋地方主要剧种;⑶如皋地方戏剧创作;⑷如皋地方著名的演出团体。

4、音乐篇:

据现有资料,音乐篇时限上溯至宋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音乐的沿革;⑵如皋地方的戏剧音乐;⑶如皋地方的民间器乐;⑷如皋地方的民歌及参赛佳绩。

5、舞蹈篇:

据现有资料,舞蹈篇时限上溯至明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舞蹈的沿革;⑵如皋地方民间舞蹈精品介绍(如皋莲湘、如皋花担、如皋耥子灯、如皋倒花篮、如皋扒沟狮子、如皋木虾舞。)

6、书画篇:

据现有资料,书画篇时限上溯至元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书法沿革;⑵如皋地方印章沿革;⑶如皋地方绘画沿革。

7、工艺篇

据现有资料,工艺篇时限上溯至东晋,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灯彩的沿革;⑵如皋地方风筝的沿革;⑶如皋地方贴绒的沿革;⑷如皋地方木偶的沿革。

8、文博篇:

据现在资料,文博篇时限上溯至1957年,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文博事业的沿革;⑵如皋地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⑶如皋地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⑷如皋地方其他文物点要揽;⑸如皋地方的重要考古发掘;⑹曲艺、摄影、图书、电影等。

9、人物篇:

人物篇拟选取60位如皋地方名人,按时间年代顺序逐一作介绍:

(1)吕岱;(2)胡瑗;(3)王观;(4)王觌;(5)王俊义;(6)郭师古;(7)冒梦龄;(8)黄经;(9)李之椿; (10)李渔;(11)冒襄;(12)董小宛;(13)蔡含;(14)沈歧(15)许容;(16)姜任修;(17)石学仙;(18)冒春荣;(19)姚鹏春;(20)黄振;(21)姜恭寿;(22)范驹;(23)乔人;(24)戴联奎;(25)熊琏;(26)陈国璋;(27)顾锡爵;(28)沙元炳;(29)顾仲起;(30)沈卓吾;(31)许树桧;(32)冒广生;(33)陈一清;(34)沙元榘;(35)俞铭璜;(36)沈序;(37)黄七五;(38)戴师古;(39)宗教忱;(40)蒋峻基;(41)黄星楼;(42)许大同;(43)陈膺浩;(44)张德义;(45)冒舒湮;(46)吴敬基;(47)薛宝田;(48)邱陞;(49)何坤;(50)王玉文;(51)徐家瑾;(52)何景平;(53)季恺;(54)张正藩;(55)沙白;(56)叶邦瑾;(57)徐浩泉;(58)蔡迪;(59)黄蓓佳;(60)刘培林

10、民俗篇:

民俗篇主要简介如皋地方的生活习俗和农历岁时,如:(1)礼节;(2)婚俗;(3)生育;(4)寿辰;(5)丧葬;(6)春节;(7)灯节;(8)清明节;(9)端阳节;(10)六月六;(11)中秋节;(12)重阳节;(13)冬至;(14)腊月、腊

八、送灶、除夕等。另附方言词句撷要60余条。

11、特产篇:

特产篇主要简介如皋地方的一些久负盛名或驰誉海内外的土特名产和名菜名点,如:(1)董糖;(2)如皋火腿;(3)白蒲茶干;(4)白蒲陈元酒;(5)林梓潮糕;(6)如黄鸡;(7)如皋东串猪;(8)如皋白萝卜;(9)白蒲黄芽菜;(10)如派盆景;(11)吴窑山羊;(12)蟹灌鱼丸(蟹包腐);(13)如皋汤包;(14)水晶肴蹄;(15)董肉(跑油肉、虎皮肉);(16)如皋三醉;(17)赛海参;(18)芝麻肉;(19)扒红蹄;(20)五仁馒首;(21)如皋香肠;(22)如皋肉松;(23)“东皋牌”萝卜条;

12、人口篇:

人口篇由三个部分合成:⑴关于姓氏的常识;⑵如皋人口变迁概况;⑶如皋主要姓氏寻踪溯源。

13、长寿篇:

长寿篇由三个部分合成:⑴如皋长寿现象概述;⑵对119位人瑞的抽样调查;⑶长寿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

第二个方面:教材的试用和推广

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本校起始年级连续三年试用本教材,着重探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的使用价值、创新程度和实际效果。

列入如皋市校本教材使用范围后,着重探讨6所省级重点中学和本镇范围初中使用本教材的实际效果。

第三个方面:教材及课程的评价(略)

二、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

1994年8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课程论等基础理论: ⑴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辩证的科学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如皋地域的人们在形成对于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即一般世界观(宇宙观)时,必然或首先会形成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即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存在和意识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贯彻和特殊表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同时强调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和反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劳动在自然界中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关系,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人口作为自然前提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生产方式本身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劳动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等等,以及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经济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对我们编撰《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⑵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即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也是课题组开发校本教材理论基础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关于世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按照规律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观点、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诸多规律和范畴(如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观点以及衍生出来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等等,都是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时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尤其是,为了正确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做到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从而促进理论思维的发展,并进而完成向实践的飞跃,在实际

运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效益,我们就应当自觉地遵循辩证逻辑,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把唯物辩证

法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阐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唯物辩证法贯彻于理论思维,揭示出思维形式和过程的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即辩证逻辑。我们的编写开发工作应当体现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性。

⑶创新的理论思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尤其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

快。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需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理论工作上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也是全体《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编撰者的重要责任。

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课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不断开拓新境界,提出新观点,创建新学说。此外,还必须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不拘泥于某些个别词句,不固守某些确已过时的理论,对经典史料中的具体观点,该坚持的要敢于坚持,该修正的要敢于修正,该破除的要敢于破除。要运用创新的理论思维,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学术氛围,使全体课题组人员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素养;提倡百家争鸣,反对内耗;提倡开展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反对打棍子、扣帽子;提倡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团结,反对文人相轻和相互拆台。

⑷现代课程论相关理论:

现代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关于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深刻地左右着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课程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单化,儿童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发展心理学为我们编写、使用和评价《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课程论基础。

此外,新课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论基础”,应该是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理论基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历史学科亦不例外。至于后现代主义、建

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新理论”进行解读、批判、改造、借鉴,既不能采取简单拒斥,也绝不能简单搬用、套用,更不能说它们就是当前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因此,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其说是按照课程基础理论施工的工艺学过程,倒不如说是在一定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体系基础上的理论探索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把握和方法运用

回顾我校近3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在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上下功夫,作了一番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第一,强调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大兴科研理论学习之风。 教育的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提高教育质量同经济工作一样,也有个以外延为主还是以内涵为主、走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之路的问题。显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靠“加法”是不可取的。根本出路在于把立足点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轨道上,唯有教育科研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我校是江苏省暨南通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我们依靠科研传统优势,从增强历史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入手,大兴科研理论研究之风,为课题研究进一步夯实思维理论基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措施:⑴组织课题组老师研究有关的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党的决议和意见文献资料,提高历史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自觉性。⑵组织学习如皋市教育局编写的小学和初中的乡土教材《如皋的三张名片》(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从中领悟和借鉴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模式和方法。⑶不惜花重金聘请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江苏教院王斌华、郑金洲、黄宗敬等8位教授、博导到校开设“月末讲座”,更新和重构教师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的实现廓清认识上的迷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指点迷津。⑷学校教科室组织一批资深教师编写《理论·观点·信息》(中小学教育科研必读)一书,搜罗600多个科研理论资料,计60万字,引导课题组老师认真研读,武装思想,为实现课题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理论基础。⑸学校研究、制订和完善了《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把历史课题研究的成果列入奖励范围。

第二,凸显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严格课题管理,分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科研课题的运作关键在管理,管理可以出效益。课题管理是课题主持人的第一责任,也是学校教科室及学校分管领导的责任。我们从严格课题管理入手,抓课题的具体运作。首先,将立项课题列入教科室工作计划和学校的议事日程,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赢得学校行政的支持;其次,不断地对研究的进度、成果进行认真自查、总结和表彰,并及

时向市县有关部门汇报;再次,对少数研究人员发生工作调动、生病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补充研究力量,调整工作安排。如朱亚新老师调往一中后,我们及时将杨卫宏老师递补进课题组;第四,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研讨会,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三,注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争做学者型科研带头人。 课题主持人发挥带头作用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其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但主要的、大量的、经常的,是体现在率先垂范、注重创新,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每阶段的研究任务上。课题主持人刘名华老师带头创新,下了一番功夫,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第一,牢固树立课题意识。她团结课题组成员,不断强化对课题的明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实施课题看成是学校和教研组的一种集体追求。第二,提高历史学科教育科研本领。提高科研本领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学习。为了熟悉如皋地方文化历史,刘名华老师认真反复地研读如皋市文化局编印的《如皋文化志》、如皋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的《如皋历史文化》并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历史教研组教师在她的带领下埋头读书,四出采访,收集了丰富的史料文献。第三,争创一流业绩。历史组9位老师一手抓历史教学,一手抓教育科研。在历史教学方面,他们创造了如皋市的一流佳绩,高三年级在南通市2007年高考一模考试、二模考试中获得了如皋市均分第一和第二的成绩;在如皋地方文化史研究中,他们结合实际撰写了一批富有新意,很有创见的研究文章,为校本教材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课题组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研究文章近40篇,在各级学术会议和论文评比中有22篇获得不同奖项。

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1、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⑴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历史组老师坚持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努力探索“立足学科教学,着眼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身心健康成长”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新路。在辅助性课外活动的开发方面,历史组教师与校团委、政教处密切配合,精心设计了一些文化育人活动,努力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如“传承中华美德,过一个中国年”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锻炼,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养成了尊长敬师、礼让助人、孝悌勤勉等良好行为习惯,学生们知中行、行中悟、悟中觉,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净化心灵。去年3月,学校编印了《白蒲中学校园诗词字帖》,聘请著名书法家沈正挥毫,印制5000册,人手一本。历史组老师主动请缨,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鉴赏优美诗词、精美书法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心灵、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市关工委来校举办《如皋胡瑗展览》,历史

组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按照如皋乡土文化历史,在全校范围掀起了一股“研究历史,传承文化,培养美德”的热潮。市电视台记者还专程来校现场采访并给予报导,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⑵课题研究有效地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素质水平。 历史学科以实现育人的全员性、全程性、全局性为目标,营造了浓郁的学科氛围,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努力构建科学的学科教学模式。教研组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效地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师德素养。历史教研组组长杨卫宏同志先后被评为2006年如皋市师德标兵、如皋市第六届文明新风典型、南通市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他的事迹感人泣下,《南通日报》以半版篇幅、题为《道德良心的典范言传身教的楷模》给予报导,在六县一市三区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以青蓝工程和课题研究为抓手,持之以恒地实施培养青年教师的“四策”:一策“出点子”,为每位青年教师提升自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出谋划策;二策“放样子”,运用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成功之道去启发青年教师,如“低起点高落点”、“严而不过格”、“松而不懈怠”、“亲而不过密”、“放而不抛弃”等具有独到性的教学策略给青年教师指点迷津;三策“建模子”,构建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寻求高效优质之路,提升青年教师的学养和教艺;四策“搭台子”,组织青年教师人人上汇报课、评比优秀课、开设公开课,让其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尽管学校生源是“二类苗”,不尽人意,但历史组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一直保持高位走强,稳居如皋市第

一、二名。“一花引来百花放,万紫千红春满园”,曹娟、朱亚新、徐静、季燕、施炜炜、陈建军等6位老师先后与杨卫宏结成师徒对,相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成长为教学骨干或把关教师;季燕、施炜炜所执教的评优课在市,校多次获得一二等奖;朱菲菲老师所上的示范课以理念新、方法活、效果好赢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2003年,杨卫宏与季燕获得“南通市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对”光荣称号。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历史组教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后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文章35篇,其中张俊老师的论文《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谈》刊《环境教育》杂志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给予转载。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如果在统一的、真诚团结的集体里,……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我校历史组教师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新课改为契机,不断步入充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教改天地,领略“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

⑶课题研究凸显了校园文化特色,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优化。 三年来,我们以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联结点,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作为高中学段的教育重点。在目标的确立上,

我们既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兼顾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既考虑高、初中的衔接和差异性,又考虑高中学段教育的渐进性,把地方文化史教育的目标落实在“立身、做人”四个字上。在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上,我们力求地方文化历史、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突出“爱国、富国、强国”教育。在教育的途径方法上,我们配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和各班班主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本,努力开掘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方面,我们向学校行政建言献策,不遗余力,为全校形成园林式的育人环境提供诸多合理化建设。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成为中国瑞典环境教育小硕士教育(YMP)实验学校,《南通教育》报以“为了永恒的绿色”为题及时报导了我校的环境教育活动,历史组在这方面也功不可没。

2、课题研究成果形式、数量、刊发及获奖情况: ⑴专著类:

《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试用本)[约20万字]全一册,主编:刘名华 编写组成员:历史组全体老师

⑵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类(计41篇)

1、《历史学科说课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刘名华,刊《南通教育研究》。

2、《“牧羊业大潮”与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形成》,刘名华,刊《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3、《张謇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主张与实践》,刘名华,刊《南通工学院学报》。

4、《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同步训练》,刘名华,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报》。

5、《解读文综试题,学会应对策略》,刘名华,刊《考试报》。

6、《白蒲一代名仕沈歧》,沈恒希,刊《南通今古》杂志。

7、《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沈恒希、夏健,中国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

8、《清代白蒲镇地图解读》,沈恒希,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

9、《如皋历代状元何止一人》,沈恒希、仲彩燕,刊《江海晚报》

10、《范湖洲胜迹探幽》,沈恒希,仲彩燕,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

11、《百年老校范湖洲小学始创述析》,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教育研究》、《如皋文史》。

12、《清范湖洲“南园十子”述略》,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文史》。

13、《大和尚碧山抗倭》,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4、《天缘巧合的冯氏家庆》,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5、《法宝寺的巨蟒》,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6、《状元朱希周其人其事》,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17、《朱氏源流与如皋朱氏族人略考》,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18、《清代白蒲名仕沈歧》,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9、《<张氏宗谱>残本谈片》,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20、《为徽、京剧<双合印>(通如本)反面角色郑东海正名》,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21、《巧于周旋,为我所用》,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

22、《英日两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

23、《德国何以成为二战的元凶》,曹娟,刊《中学历史教学》报纸。

24、《浅析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杨卫宏,刊《南通教育》杂志。

25、《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的二重性》,杨卫宏,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6、《试论班主任工作中的角色变换》,杨卫宏,刊《现代教育方略》一书。

27、《新教材再修订建议两则》,曹建平,刊《历史学习》杂志。

28、《三百年来第一宪——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几个问题》,曹建平,刊《中学历史教学》。

29、《冲刺600分——高考二轮复习资料》(2.5万字),曹建平,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

30、《高中新课标阶段测试卷》,曹建平,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31、《必修本历史教参》(4万字),曹建平,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32、《木兰诗主题商榷》,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之友》。

33、《“宗法制和分封制”教学方法》,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4、《调整顺序,优化教学》,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5、《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伪探究》,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6、《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谈》,张俊,先后刊《环境教育》、《人大复印资料》。

37、《名篇指瑕二则》,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38、《教泽长流的吴敬基先生》,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39、《林梓的史话与趣说》,沈恒希、彭新奎,刊《江海晚报》、《如皋动态》报。 40、《白蒲近代名仕吴敬基》,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41、《同根连枝的葛氏与诸葛氏》,沈恒希、葛汝根(待刊)。 ⑶获奖论文类(计22篇):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刍议》,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师形象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3、《未雨绸缪迎挑战,课堂教学担重任》,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4、《对中学生“蛋壳心态”的几点思考》,刘名华,江苏实验区优秀成果奖。

5、《解读文综试题,点击应对策略》,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6、《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成长》,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7、《OEH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8、《以“四敢”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9、《模糊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0、《简析热月政变发生的原因》,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1、《2003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及2004年的备考方略》,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2、《生命中的重要一站》,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13、《略论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曹娟,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14、《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度》,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5、《同名异义和“名不副实”的历史概念》,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6、《关于一些历史概念的辩正》,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7、《创新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18、《班主任效应刍议》,曹建平,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19、《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曹建平,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20、《“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曹建平,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21、《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张俊,江苏省“师陶杯”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

22、《改革历史教材,挽救学科危机》,张俊,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 ⑷优秀公开课类:

1、施炜炜:2003年市“三课”比赛三等奖。

2、施炜炜:2005年市“三课”比赛二等奖(另,开设公开课多次)

3、朱菲菲:2005年开设市示范课。

3、课题研究的结论:

旨在策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本课题,以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以开发和普及地方文化历史遗产为重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验,不仅初步证明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具有针对性,而且证明了其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60多件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历史学科教

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班团队会为活动载体,创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以及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学科组整体联动为特色,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科研过程,彰显了本课题研究的模式特征。我们立足于建设先进文化,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以育人为落脚点,寻找中华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的最佳融合点,这样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不仅积淀了学校自身的文化,而且初步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历史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一份可喜的贡献。

4、思考与展望:

⑴《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

三、五年的实践就可圆满完成的。有些研究内容,如年级滚动教学的周期性、教学效果评价的量化问题等等,尚需时日进行深入的实验。此外,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轻视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高考升学率具有强大挤压作用的问题等等,都还没有妥善地解决,有待本课题的延续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去寻求历史的解答。

⑵对高、初中学生进行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政府做主体,只有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就不能调动教育以外的有关资源,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实。“十一五”期间,应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出发,不断修改、完善这一校本教材,力争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取得更大的教育效益。

(二OO七年五月)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 负责人:荣志军 邮编:835200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

二、课题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电脑已经成为一件日用商品逐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的服务。但任何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其它课程有效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发展。单一的信息技术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教学的现状已越来越呈现出种种不足。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绘制电脑图画,制作FLASH动画、网页,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诸如复制粘贴、各种工具的应用等电脑技术外,其中的许多环节如色彩(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色相环知识)、构图、素材的绘制,透视关系等都与美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脑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所掌握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更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提出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工具,要把信息化做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二是要把信息技术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的。

而在以上大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我校美术欣赏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以“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课题的教学研究。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整合,不仅是美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知识拓展和深化的需要。

首先,影视广告针对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代表性,因为影视广告本身就是媒体艺术,是各种信息流的综合与协调,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影视广告的欣赏。

其次,影视广告欣赏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在以往一只粉笔一张挂图式的传统美术课中,影视广告不可能深入开展的,只能一代而过,学生也只能是“望梅止渴”。只有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堂才能使其变成为可能。

再次,影视广告欣赏具有时代性,符合时代的发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影视广告欣赏符合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影视广告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其审美、社会责任、创新、感受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酝酿期:在2003年正式启动课题前,就利用多媒体教室辅助影视广告教学,已尝试到利用电脑教学在美术课中所呈现的多样式及多容量的优势并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二)发展期:2003年7月以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分类》入手在高一三班开展试验,初步构建基于单机的“情景-探究”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实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深入研究期:2003年11月通过初期的探索,总结经验和不足,摆正课件、教学、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创意》中大胆实践课堂模式的改革,引用竞争机制激励学生思考,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

(四)完善期:2004年起着手于影视广告赏析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深入进程,通过《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典型课例,针对探究式学习展开研究,总结和开创出探索 发现 学习 巩固 验证 ,这一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五. 形成课题研究的结果

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各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比较法、问卷调查法。

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结构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可行的,在探寻其规律中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影视广告赏析在课堂实践中实践的问题及整合的可行性。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有指导、可实践、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课堂实践,将设想付诸实现,并从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我校影视广告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结果主要是:

(一)完善学习过程,实现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在实现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通过改革课堂结构与模式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和表现力,主动的建构知识,并促进学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合学习和竞赛式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鉴别力。 只有老师通过对信息不断处理、组织、引导让学生自我感知、体验发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比,才能使学生不断丰富表现经验及情感的积蓄,最后实现应用做一个有审美鉴别力的人。

(三)改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以适合教学改革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判断和感悟及创新的能力,相互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能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三节典型课例在多媒体课堂的实践,得出以下结果:

(一) 教师、学生、课件三者的相应角色 1 教师美术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形势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他要给学生在课堂中探寻中提供有力的帮助和适当的引导,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外,更是一个顾问和意见交换者。

2学生 体验者与参与者

作为美术学科,他是一个强调感性与体验的学科。特别关注学生的情趣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可通过实际体验来锤炼悟性和感受力。在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课中,我们模拟拍摄了几个校园公益广告。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3 课件 教学的辅助手段

通过实践我们已经走出了"为课件而课件"的误区,真正的理解到课件在整体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如:在学生讨论影视广告的制作的基本方法后随机播放了教学光碟,没有太多的注解,本着拿来注意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思考。随着对课题的深入展开,更加感受到课件越朴素越好,越直接越好,让其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

(二) 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1 创设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 改革模式,使学生能探究

关于探究式教学,我们应走出误区,不应"神话"。什么都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猜,这是不科学的。探究也是有尺度的,比如本课中,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是很专业的,对同学们来说是陌生的。如:在播放教学片时,除将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完整流程图删除外,部分流程图的片段还是适当保留的,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加深了理解。

(三)附:运用调查问卷得出如下数据

(1)在没有多媒体教室前98%的学生是在家中欣赏影视广告; (2)91%的同学对自己平时电视上接触到的影视广告不满意; (3)100%的同学认为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比家中效果好,普遍认为:可以看到世界上更优秀的广告影视作品;加深了对影视广告专业性的了解;为以后欣赏影视广告指明了方向,提高了鉴赏力;

4、100%的同学认为通过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的学习,对自己的各方面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1)创造力(2)想象力(3)观察力(4)感受力(5)反向思维能力(6)审美力(7)逻辑思维能力(8)表现力。

由此得出结论,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结果,课堂实践是成功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学生的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可行的。

七、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无论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件辅助还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是在多媒体这个教学平台上展开的。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得影视广告欣赏课的开展成为可能,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育所呈现的优点更为突出,好马还需配好鞍,只要好的理念没有好的平台,一切都是空谈。而探究式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必然将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自身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

在进一步研究中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搞花架子,在技术上求新而淡化了教学思想内涵,本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而去走弯路。更应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更主动、更有效的学习。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结 题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0月,根据瑶海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申报了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合作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的子课题,经过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的审批,成为瑶海区第二批“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实验校”之一。在瑶海区教育局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四小全体领导和老师的几年摸索和实践,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有困惑,有思考,也有收获。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都是以培养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为目的。美国——培养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素质:在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教师学生使用系统化的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分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在以前、现在与将来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韩国——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培养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质,并把它能动地、创造性地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信息素养,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侧重记忆,忽视能力培养;过多重视考试的分数,忽视了考察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目前我国有关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新课改理念的带领下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迎接挑战。同时我校经过2007年的校舍改造,拥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微机房,多媒体教室,宽带网的接入,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外在条件,同时在第一批实验校开展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触动下,我校的课题应运而生。

蚌四小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工作,试图通过研究,借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1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助信息化手段营造教与学的优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常态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科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出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并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办公等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与实验区、校之间的资源及智慧共享;力求通过研究,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全新课堂带给学生,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课堂焕发出全新的色彩。追求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

教学方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互动方法。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教与学互动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辩证统一。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基于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全面的评价,但主要是对作为课程产品之一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授质量的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思路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2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成有一定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推动我校信息化程度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让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2、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实现本项研究的目标,依据瑶海区教育局文件和东北师范大学与瑶海区教育局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方案,蚌四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部分研究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模式与方法,资源及软件的建设模式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备课、讲课、组织学生学习的模式及方法等方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采取专题报告、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实践应用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促进传统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1、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摸索出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教师不断进修,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

2、建构和完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寻找恰当的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总结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上,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以促进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3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我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切入点,然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整合到全部小学学科。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2007年10月——2011年3月

研究对象:二十个普通班,两个特教班 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时间划分: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

制订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并进行了分工。课题组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准备,课题组组织学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等相关理论知识,并上网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思想,研讨具体操作策略,为课题的教学实践做好了理论准备。课题组成员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2、实施阶段: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4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时间划分: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

在学校的二十个普通班及两个特教班具体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组围绕各学科教学进行研究,尝试寻找信息技术在常态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模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教学汇报撰写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学生参加各级信息技术竞赛。

3、中期论证:

时间划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

课题组继续课题实践,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师获奖证书、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4、结题鉴定:

时间划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

课题组继续课题实践,同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成果鉴定书。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获奖证

七、研究探索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力争取得研究实效,自从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整合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不可缺少。近年来,蚌四小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筹资金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兴建电子备课室,专人负责和维护;学校开通了东北师大网络平台,购买了软件资料,让老师直接享受东北师大的优质资源;学校依靠教育局网站资源的同时,还开通了校园网站,并设有课题研究专栏。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必须依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较高,大部分已经过了“因特尔未来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全国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课题立项以来,更是把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列为重点工作。为此,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5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2007年10月,邀请东北师大刘茂森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11月邀请东北师范大学老师在五楼微机房给全体教师进行“东师大信息化理想平台”使用培训,并要求每位老师登录、注册;12月进行“如何制作幻灯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培训与考核,采用听课与上机交叉等方式,教师全员通过。2008年7月,组织暑期为期一周的短训班,听取区信息中心左广的《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讲座;8月,集中教师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参培的教师达到35名,培训效果十分突出。我校先后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对青年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经过两年的培训和教学实践,90%以上的教师均能使用电脑或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熟练自信地面对电脑和网络操作,造就了一支观念新、素质好、能力强的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教师队伍。

2.加强研讨交流,促进整合成效。

课题研究重在研讨,贵在实践,方能出成效。因此平时日常教学时,要求课题组成员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上好每一堂课。教师要时常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机会,形成获取信息的强烈欲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等。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每学期都安排了以课题研究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帮助教师边学习边提高。学校的研讨和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先后组织了“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观摩课”、 “青年教师教研月” “骨干教师示范课”、“中青年教师跟踪课”教学活动…每一次观摩活动都认真组织:执教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课题组有关成员参与讨论定教案,上课观摩,说课或讨论评议;整理修改形成案例挂网共享。为了更好地体现课题研究理念,强调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设计和使用。课后当场对学生进行效果测试,及时评课,要求执教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及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技能的整合,从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究,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07年10月仇宝树,刁丽萍在全区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摩课,08年四月任卫华在全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6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区展示《轴对称图形》一课;陆晓波主任,程蓓蓓,刘俊,谢小妹,朱庆庆老师代表我校各学科参加全国,市区级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崭露头角。

学校还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特色教研活动,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每次教研活动的研讨重要议题之一。学校通过每周的分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研讨交流中成长。我校教研活动紧扣学校的工作要点,归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题,分阶段研讨交流思想;我们尝试以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群体为单位,组织活动,进行交流。我们已开展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巧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等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发展。我校不但注重校内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还经常请名师进校园参加学科教研活动。07年和08年,请来区数学中心备课组成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08年4月,与蚌二小,蚌五小共同开展数学研讨;09年10月区小语备课组来校对《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进行研讨,一次次交流互动,使教师真正在研讨交流中尽快成长。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际研讨交流活动。08,09两年,学校组织一部分骨干教师去合肥市三十埠小学,方桥中心小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法开展帮扶支教活动。既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在学科整合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3.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整合能力。

为了增强全体教师能力素养,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观摩课、研讨会,及时了解新信息,学习新观念,增长见识,并形成规定:参加会议或听课的教师回来后,要交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与课题组成员共享资源。2008年陈校长,陆晓波主任参加了东北师大理想信息学院的举办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瑶海区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班。2008年4月,学校先后选派语文,数学,英语5名教师前往淮北参加全国教学研讨观摩课; 仇宝树老师代表合肥市数学教师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全国数学研讨活动; 2008年4月2008年10月近10名教师参加安徽省第二届教学观摩及名师报告会;音苏,刘玥两位老师有幸参与新课改教材编写培训;2009年2月,英语组教师参加省级观摩课及教材研修活动;4月许丽妮,张敏老师代表瑶海区数学教师参加在安庆举行的全国研讨活动;5月,组织10名教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7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师参加在淮北举行的全国观摩课活动;2010年上学期本学期安排16名数学教师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观摩课;周智老师前往南京参加全国英语课观摩;汪燕枝、许昌琼、唐素梅、任卫华、孙雪芬等七位语数外教学骨干参加全省新课程报告会。陆念钊主任参加全市骨干教师人员培训,并到上海受训一星期…学习的教师在回来后将所获与同科教师交流,写成博文发于网上,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提高。现在,蚌四小“教师科研讲坛”十分活跃,教师不仅将在外学习的收获传达,而且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畅谈,讲的精彩,讲的实在。

同时学校不忘教师培训工作,注重培训质量,确保东北师大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每年充分利用暑假,开展教师培训: 2007年,邀请瑶海区教育局王兴桥局长做了题为《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讲座;2008年暑假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大练兵活动”,邀请左广教研员做了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媒体技术》的讲座,2009年邀请刘茂森教授做了《课程整合中的“3”》专题讲座,2011年邀请区信息中心凌英渡主任做《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的思考》,左广教研员《网络与博客教研》,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巧妙结合案例,深刻到位地讲解了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每次讲座结束后,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写一篇心得体会在教研组内交流,接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学校大会交流、讨论。从形式到内容上,真正起到了通过研修提升整合实效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能迅速提升驾驭课堂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学校在08年开展了首届“信息技术之青蓝行动”,由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自愿接成师徒,校课题组领导都直接参与,引导和督促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使用的“精,勤,全”,从授课环节起----电子备课,搜集信息,处理信息…逐步形成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得到提升,还间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打造信息化校园奠定扎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学校开展“跨校青蓝活动”,让教师与名师手牵手:区教研室邬丽荪,钱敏主任,语文教研员夏春梅,数学教研员伍万东,经常受邀来校指导,英语组的3位青年教师拜傅京主任为师…多次的学习经历,让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中心力量。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8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4.发挥区网络、学校网站资源优势。

学校网站开辟“课题专栏”,包含课题动态,课程资源,课题学习,课题成果四个版块,每个版块设臵不同的栏目,有教学设计,活动信息,理论学习等。课题组成员在每次活动后及时上传资料,方便教师群体上网查阅。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调动教师的兴趣,在每个版块中,创新设臵“评论框”,即在浏览内容之后可以发表评论,对内容进行评价,即使不能面对面交流也能在第一时间互动,这一方式为大家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收到热烈的欢迎,并逐步成为我校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网页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成为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大园地。我们还把一些教师自制的课件、优秀整合案例等研究成果进行归类,上传至学校的资源库中,做到研究成果资源共享,推动了学校全体教师整合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成员的展示平台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教师的兴趣被充分调动,扩大影响到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参与,其中不乏一些老教师,他们被网络平台深深吸引,反过来跟在青年教师后面学习,打字,排版,制作课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练习,成为信息技术大军中的一份子。吴胜兵老师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二十余载的老师傅了,以前他的教书生涯中只有课本,但现在吴老师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上网浏览搜集信息,发表评论,是大家公认的“楷模”,吴老师却说道:“不是要干到老,学到老嘛!”

教师们对学校网站的热衷,让课题组成员们萌发另一个想法,在瑶海教育局网络建立“蚌四课题研究博客圈”,不仅能在校内交流,还可以与其他实验校互动,扩大范围,得到的资源会更多。这一想法得到课题领导小组的支持,08年蚌四博客圈子正式成立,成员们积极拥护,至今有近三十人在线。成员们十分活跃,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加强网上交流的力度和范围,受到来自同行,家长,甚至学生的关注,尚亚娟,解蓓蓓等数十人被选为“博客之星”。 学校因此被评为瑶海区首届“博客优秀组织单位”。它从建立到至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因为展示的舞台更大,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教师们的兴趣充分调动。

5.加强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学科教学的研究。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9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开展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使信息技术真正的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而开展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入手:

(1)、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 研究重点:

①找准整合点,研究课件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间。何时何地使用最恰当,实践证明,这是一门学问。不能将课件当作摆设,而是要将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设计使用,使课件深入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并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力图能够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探索出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校级教学公开课和竞赛课、学校对外的各种汇报活动为依托,组织上课教师和本教研组人员集体讨论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课的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研究重点:

①利用多媒体技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识字和健康生活,识字和陶冶品德,识字和培养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研究方法:

我们摸索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识字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英语合作教学整合的研究。 研究重点:

探索创设情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

英语学科抓住课前的英文歌曲热身-----课初5分钟的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对话三大创设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问题情境。如;英语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10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课文教学和对话练习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展示大量生动有趣的事物、情景、形象等,作为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素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通过学生的自由组合和讨论,激发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学习模式在学习之初是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学习深入过程中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升华所学的知识和本身的思想境界。

(4)信息技术与特教教学的整合研究。 研究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声频、视频对学生的学习是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侧重体育课程的开发,把肢体运动、平衡、活动能力作为重点,形成我校特色的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教学。

研究方法:

成立团队,专题研究,探索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校本课程。

八、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一) 、研究成效

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经过五年的课题实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成长 ①、教师认识上的转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老师们的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的优势。尤其是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能够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机的贯穿于其中;二是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教师态度上的转变

我们惊喜地发现,参加课题研究以后,课题实验教师乐于实践、勤于反思;乐于合作,交流互助;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渗透于课堂的每一环节,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11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整个课题组洋溢着热情,凝聚着人心,释放出巨大的潜能。目前,我校 45岁以下的教师能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自制课件、下载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等。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广阔的信息天地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融入教育教学和工作学习之中。现在,凡是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及说课等教师都能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支信息技术能力和意识强的教师群体。

③、教师行为上的变化

教师自发成立了课件兴趣小组。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邀请专家指导,逐步掌握课件制作技术,制作出了多个校本课件,并进行资源共享。小组成员们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找到自己所需的课件资源,给教师们教学提供了方便。青年教师成立博客小组。学校的青年教师是比较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活跃在课题研究的每个过程之中,当他们发现网络资源的优点时,充分利用教研博客平台,与同行教师交流取经,与专家互动,并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结合自身的水平发表博文,真正实现网络学习与交流。现在我校35周岁以下教师均申请注册了博客。

(2)、学生乐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操作外,还能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辅助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育,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社会肯定

我校课题研究开展的富有特色和实效,提升教学效果,受到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好评。《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先后发表课题研件及文章几十篇,准确真实的报道给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课题组的带领下,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形成本校课题研究模式。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与语文、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本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12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整合教学研究工作的作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2)、形成一支信息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成员勇于实践,行动出成效。2007年在瑶海区教学能手评比中,王宏、刘玥共六位老师获“区教学能手”光荣称号;2008年陆晓波主任的«美丽的南沙群岛»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大赛二等奖;2009年程蓓蓓老师的在南京的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刘俊老师获得全国二等奖。2009年瑶海区第四届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校共有6位老师后获得一等奖,三位老师二等奖,2010年朱庆庆老师荣获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一等奖。2007年至今,褚维群、陈慧、汪燕枝等老师撰写的论文获省级

一、

二、三等奖;吴胜兵、唐红玲等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市级

一、

二、三等奖;朱庆庆、周智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区级

一、二等奖;沈德发老师第一次参加区课件制作比赛获三等奖;褚维群、王宏、陆晓波三位老师经过层层选拔,担当区体育,音乐,综合实践学科兼职教研员;田祥君,王慧,程蓓蓓三位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科研论文入选国家级刊物(论文集与2009年全国发行)。

(3)、提升了教育、教学、教研水平。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培养了一批课题研究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2009年4月,我校“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子课题“有效技能与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结题评估验收,并获得优秀等级,研究成果获得全国一等奖;闻波,朱庆庆两位老师获得“合肥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10月,我校方继成,陈慧,闻波被聘瑶海区“骨干教师” ;2010年,陈慧、蒋丽、解蓓蓓、任卫华、程蓓蓓荣获“瑶海区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同时学生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进步,获得可喜的成绩。特教班徐宁宁同学获宋庆龄奖学金,2008年我校学生在参加安徽省书画比赛中有20多位同学获得

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获 10多位体育苗子在省、市体育大赛中

一、

二、三等奖;鲁艺同学的电子画报获合肥市一等奖。学校教学成绩进步明显,在08年瑶海区三年级调研测试中,我校语,数成绩名列第六;同年毕业班汇考中,由全区32名提升至第十名,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13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并获得瑶海区“教育教学进步奖”,09毕业班在瑶海区调研测试中语数学科分别获得“优秀奖”和“进步奖”, 学校荣获2010年“瑶海教研博客优秀组织奖”,“瑶海区优秀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而这一切的取得应归功于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由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九、课题研究的经验

课题研究获得成果的同时也让我们参与研究者得到了许多启示: (一)、领导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专家理论指导是课题深入研究的关键; (三)、学校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四)、校际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同伴互帮互学是课题研究的催化剂; (五)、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突破口;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由于学校教研气氛和教科研水平都相对薄弱,因而研究工作起点低;

(二)课题组成员中,大多数是年轻教师,虽然有较强的积极性,但缺乏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及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致使在研究过程中层次不一,发展不够均衡;

(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了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个案研究有待加强;

十一、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

(一)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模式;

(二)以此次课题研究作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起点,对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做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

(三)创建高质量的、丰富的“信息教学资源库”,从而满足教学及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

十二、研究后的思考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进程,我们认为课题研究过程是正常的、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14 页 共 15 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效果也是明显的。新课程的实施,使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课题组发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导致了课题研究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机房上实践“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时,有的学生会脱离教学内容,去浏览不相关的网页或者玩游戏,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如何引导学生的对信息技术兴趣转化为其内在的素质,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做好了这一步,就可以开发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的潜能,这些学生可以去参加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甚至奥林匹克竞赛。

由于申报课题时,课题内容范围较大,同时课题组受到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课题研究还不够非常的深入与彻底,课题组还需要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方向上继续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组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小组协作学习方法”、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是我们课题组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讨论比较多的,也是我们课题组以后需要继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教育科研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给学校走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保证。我们将抓住新的机遇,用我们的语言叙述我们的实践,以我们的实践提炼我们的经验,让我们的经验体现我们的特点,走出一条宽阔的学校发展之路。

☆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

第 15 页 共 15 页☆

上一篇:建筑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下一篇:经营西餐厅的四大要点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