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图书馆专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各地图书馆之间较大的差异性、经费的紧张、缺乏信息化的管理人才、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機制、管理老旧效率不高、规范化建设有待强化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化图书馆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化图书馆专业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探讨

摘要:信息化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信息化管理创新,以满足用户新的需求。文章结合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了制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因素,就高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文献中心。在信息化背景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加大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投入,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仍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知识信息化潮流冲击下,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了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并实现了公共检索、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导航、馆际互借的信息化。许多高职学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在线图书服务平台,满足了广大师生对图书信息的便捷和海量需求。也加快了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整体来看,我国高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主客观因素制约,高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仍处在许多问题,且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信息化意识淡薄,许多高职学校的领导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多买电脑、多装软件,忽略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加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障碍。

(二)信息化管理缺乏制度保障。如今,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规范逐渐健全,但是,在诸多与图书馆法律条文和管理规范中,却缺少有关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明确规范。一些地区、学校虽然在图书馆服务规范中加入了信息化管理创新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规范约束力不强、使用范围狭窄,根本无法为图书馆管理创新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都会遇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

(三)信息资源建设和安全建设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在信息搜集、加工、储存和检索上虽然实现了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管理还局限于实物处理和较为简单的信息管理层面,数据库安全系数也较低,信息资源共享率低。

(四)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技能不高。高职学校图书馆较低的薪酬、狭窄的发展空间,根本吸引、留不住高素质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都缺乏信息化管理知识。

2高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策略

2.1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

高职学校领导应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积极转变体制观念,将图书馆当做一个产业来看,同时将更多的商业经营管理模式引用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去,以增强图书馆造血功能。图书馆领导应树立市场意识,借助企业经营模式,引导图书馆管理人员将工作重心由事务向服务转变。其次,建立信息化管理创新机制,根据市场定位、自身优势和信息市场供需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服务重点,发展特色信息产品,加强图书馆品牌建设。再次,提高管理队伍的信息化意识,以满足读者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开展信息化服务技能培训,切实发挥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作用。

2.2创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信息化环境下,文化行政部门要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机制,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提供制度支持。这就要求文化行政部门结合数字环境特点,从信息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图书馆创新管理体制,将图书馆数字环境下的新功能、创新原则、信息服务形式、人员管理要求、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内部激励制度等在制度中体现出来,为图书馆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文化行政部门要对低服务能力图书馆进行合并、组建,或按照强化、综合原则,强化图书馆新技术服务职能,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高职学校图书馆可从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决策、激励机制入手,统一数据库建设标准,推广数字技术和信息手段,实现图书馆数据库低成本使用与维护,形成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同步发展的大环境。

2.3优化图书馆运作模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校图书馆要创造更多具有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信息化服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图书馆借助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方法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通过人机紧密结合实现图书馆借阅、馆藏、检索流程的一体化、网络化,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加强与其他图书馆、信息部门的交流、合作,在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发展环境。如高职学校图书馆首先要按照业务流程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平台、技术中心、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如文献整理部负责书刊采编,技术服务部负责电子图书馆信息化安全管理和网络维护,发展研究部负责战略制定和高层次服务开发。其次,体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它们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的宝贵经验,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率,借助信息服务用户服务合力实现图书馆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

2.4提高馆员信息化服务能力

信息化管理给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校图书馆要加强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高馆员的信息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图书馆要加大图书馆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具有信息处理和研发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图书馆信息化管理需求。与此同时,图书馆要依据内部培训和激励机制,开展信息化服务、竞争理念、发展理念教育,定期组织信息技能再教育,鼓励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学历学位教育等提高个体素质。高职学校图书馆还要为管理队伍新知识学习提供机会,通过选拔有发展潜力的馆员参加短期培训、聘请专家来馆讲座、组织培训的等形式,提高馆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同时,图书馆要完善内部激励、考核机制,将图书馆岗位专项培训、全员普及培训结果与员工薪酬、晋升等直接挂钩,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咏枚.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青春岁月,2013,04:208.

[2]潘洁.图书信息化管理探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6:189.

[3]程波.浅析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216.

作者:孙鳕琴

信息化图书馆专业论文 篇2: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摘   要: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各地图书馆之间较大的差异性、经费的紧张、缺乏信息化的管理人才、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機制、管理老旧效率不高、规范化建设有待强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在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干预、拓展投入工作、安排定期培训、大力开展图书馆信息化教育和服务的相关宣传工作、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等内容。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图书馆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并将之列入图书馆重点建设工程。图书馆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纷纷表示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功能,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图书资源多元化、全面化及网络化,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图书馆信息化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1.图书馆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有关图书馆信息化的定义,学术界给出多种不同的阐述,所谓图书馆的信息化指的是将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多种能够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使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使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互动性来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搜索、传递与共享,进而在图书馆的管理中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也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解释。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的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使图书馆的各工作环节逐渐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的信息化指的就是将传统的信息从获取到共享的过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完成。当然,在国际上对图书馆的信息化也有相对较为权威的解释,这种解释将图书馆信息化的定义描述为,信息化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引导的,通过信息资源在图书馆中的建设以及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递,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实现对图书馆信息化的管理。

2.图书馆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首先,图书馆信息化具有自动化特征。通过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信息化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中,不仅能帮助图书馆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最大化,同时还能为图书馆服务管理各环节节约成本。而对于读者来说,通过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计算机终端对自己要阅读的书籍进行定位,使其在图书馆中的书籍借阅变得更加效率化。

其次,图书馆信息化具有资源共享特征。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一个将图书馆的资源实现网络化的过程,只需将信息资料利用计算机传输到网络中,并选择对信息资料的公开,那么人们只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便可利用计算机、智能化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对信息资料进行阅读,实现了信息共享的最大化。

第三,图书馆信息化具有容量大的特征。传统的图书馆受空间的限制,在资源的储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帮助图书馆扩大信息资料储存的容量,除了原有图书馆的空间储存之外,通过信息化的运用可以将资源转换为信息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中,一方面,能有效扩大图书馆资源的储存量,另一方面则能有效防止周围不确定因素对资源的损害。

三、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如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对促进图书馆加快改革进程带来了积极作用。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改变了图书馆以往以手工为主的操作模式,使图书馆变得更加智能化。应用信息技术既可以为图书馆带来更有效的方式和渠道来获取更具实效性的信息,还可以对图书馆内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调整,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可以更加快捷地保存资源。如今,图书馆主要是借助于网络平台来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服务理念发生很大改变,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数字图书在图书馆内的发展为读者查找资源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查找的效率。与此同时,应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供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图书馆可以将预约和推荐图书的活动放在网站上,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1.使图书馆的全球化服务进程不断加快

如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各国不仅在政治与经济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在文化方面加强了交流。图书馆将网络技术运用到了管理工作当中,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功能,推动图书馆实现对外开放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共享资源,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它不仅可以增加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还可以加快服务全球化的进程。在交流文化的同时,各国也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了共享与整合,其中最典型的合作案例有,美国对数字图书馆所实施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我国所开展的将汉语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相关研究。

2.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以往,图书馆所有的操作都是由手工完成,如今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图书馆走上了自动化管理的道路,步入了现代化进程,并且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图书馆馆员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工作、服务、管理以及价值等方面的观念都与以往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这种变化也会进一步促进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的目标。

3.提高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以往图书馆中所使用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提高信息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质量,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一直以来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将该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努力提升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并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当中,借助于计算机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4.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传统的图书馆之间之所以很难开展有效的合作,主要是因为缺乏先进技术与物质条件的支持,如今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中得到了积极运用,它本身有着很大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图书馆之间合作的成本,還能够为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机会,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无限可能。

5.使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及人员组织发生了巨大转变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图书馆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传统运营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于当今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发展步伐。因此,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馆有必要对现有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体制进行信息化变革。目前总的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转变图书馆馆藏重心,对业务部门进行整顿重组;二是加强对自动化系统中心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充分保障图书馆服务的高度信息化;三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品质,以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信息化服务为最终目标。

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包括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文环境等等,但其中有很多因素会彼此产生影响,对图书馆建设信息化的进程造成一定的阻碍。现如今,我国在建设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各地图书馆之间较大的差异性

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当地社会经济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信息化进程发展迅速;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社会信息化进程则发展缓慢。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这就使我国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整体上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一线大城市;第二是沿海地区省份;第三是内陆省份;第四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2.经费紧张

一直以来,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组织机构,其实质经营利润并不多,维持图书馆运营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补贴。然而,一方面在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传统公益性机构的投资比例向来偏低;另一方面图书馆对有限资金的使用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缺乏统一规划,造成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面临着投资不足、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建立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中心,还需要有一批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作为用户与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之间的桥梁来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功能,因此,引进并培养优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才是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策略。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操作能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时刻与图书馆的发展变化节奏保持一致,适应图书馆的业务发展需求。然而实际情况是,除了少部分一线大城市拥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大部分地区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人才结构中很少有符合这一要求的。此外,由于历史遗留因素以及现实原因等,图书馆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及内部培训制度存在着一定缺陷,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在看待图书馆性质时一直有着这样的误区,认为图书馆只是单纯的教学辅助单位,在分配图书馆人才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阻碍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4.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绝大部分图书馆均受上级主管部门管辖,内部人事制度严重缺乏自主权,图书馆想引入新人才必须严格服从上级的分配安排,自身没有对人才的选择权。这也就使部分官员利用职位之便,照顾关系户,强行安排图书馆不需要的人才,形成“有用之才进不来,无用之才出不去”的错位现象,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且队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5.管理理念老旧效率不高

部分图书馆过于注重互联网对图书馆管理的意义,而忽视了实质性的成效,且在创建过程中过多吸收外部图书馆资源,没有围绕图书馆本身特征进行创建,如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的缺失、馆内藏书无法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并无法切实服务公众。甚至部分图书馆根本不重视管理,生搬硬套传统管理模式,仅管理物资与制度方面,以管理图书的借还为管理目标,没有切实考虑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此状态下,一旦面对较大信息量时,图书馆便无法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以及完成工作。

6.规范化建设有待强化

图书馆信息化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实现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馆藏数据库的支持,但事实上,当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化。究其缘由,一方面各个图书馆没有统一购买相应软件系统,即每个图书馆都是依据自身需求自行购买,所以标准不同,系统兼容性也不同;另一方面,各个图书馆在数据方面采取的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无法通用。由此可见,规范化建设是各个图书馆的首要任务。

五、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政府要加强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干预

当前图书馆信息化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资金、政策与人才等方面。图书馆信息化的良好建设需要国家、个人、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图书馆与个人的努力毕竟有限,只有国家积极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计划与详细规则,才能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拓展投入工作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一是要促进图书馆技术与资源信息化的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需要得到图书管理者与相关负责人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制订图书馆信息化的合理计划,多方面筹集资金,改进图书馆设备,为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因此不断更新与完善图书馆陈旧的硬件设备尤为重要。二是要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创建,即图书馆既要有效处理与解决纸质文献又要有效整合多媒体资料,如磁带、光盘等。信息网络时代下,数字文献传递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且逐渐发展成为文献传递的主要方式,图书馆还需健全电子文献建设,即及时更新电子图书与期刊数据库,从而真正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安排定期培训

图书馆服务人员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所以图书馆需要定期安排服务人员进行素质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加强服务人员对网络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掌握图书编辑与检索等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此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持,所以积极招揽部分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网络知识人才至关重要,这些高素质人才是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4.大力开展图书馆信息化教育和服务的相关宣传工作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程不仅依赖于全体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工作,更依靠广大读者的信息意识和素质。除此之外,图书馆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教學的宝贵资源,是学校课程教学实践的信息化中心,因而馆内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平台。除了为学校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外,图书馆还应适时发挥自身的网络化优势来实现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依托当前的现代化网络信息背景,实行二十四小时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完善并革新图书馆内部服务功能,深化并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教育辅导的功能。

5.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

在开展当前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过程中,馆内各项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都需要正确而又科学管理方式的支持,构建一个以现代化管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断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技术管理研究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创建和完善,需要完成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网络信息和数字信息工作。而在目前信息化发展环境下,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直接推动了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和发展历程。因此,图书馆应持续强化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积极完善图书馆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从而为提高图书馆信息化质量和工作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图书馆应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采取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系统,努力实现图书馆各项活动的完成,从而促成图书资源、文献资源共享的局面。

六、结语

图书馆要想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途径和渠道,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功能,完善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敖俊.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6(11).

[2]王文凯,王帅杰.关于三网融合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趋势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15).

[3]陈显龙.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6(9).

[4]陈显龙.试析微信在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

[5]陈显龙.虚拟化技术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0).

[6]高兵.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6(9).

[7]刘芷彤.三网融合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5).

[8]陈显龙.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讨[J].新媒体研究,2016(11).

[9]香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3).

(编辑:王天鹏)

作者:游哲钫

信息化图书馆专业论文 篇3:

读者服务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切实优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总体成效,备受业内人士关注。本文介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分析了读者服务导向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从强化理念,增强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基于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路径,有助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实践。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读者服务   信息化建设   方法与对策

1.引言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图书馆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知识的海洋,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类知识资源,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及科研工作。当前形势下,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质量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简述

2.1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高校图书馆是收藏各类典籍的重要场所,是传播知识、服务学术的关键载体。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知识传播路径与模式,加之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高校广大师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出现深刻变革,需要拥有更灵活多变的方式与方法,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不同阅读需求。上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技术方法的应用面越来越广、覆盖率越来越高,所服务与支撑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多,技术创新节奏加快,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合理整合优化文献资源配置,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1](158-159)。

2.2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可充分提高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將所有馆藏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打造一个系统化、综合化、整体化的资源海洋,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丰富可靠的全面服务,极大程度上满足各类阅读需求,符合现代图书馆管理服务需求,符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及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可切实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依托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将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从枯燥乏味的管理环节与程序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化服务。同时,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环境下,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可实现互联互通,在文献资源数字化与信息化改造方面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提高馆藏文献资源传播效率,强化馆藏文献资源利用价值。

3.读者服务导向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3.1读者知识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态势。

高校师生是高校图书馆实施读者服务的主要面向对象。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开始对现代化各类知识产生极大的渴望,需要用更多的知识满足自我学习与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承担的知识传播职能更加重要,面临的知识需求量呈爆炸式增长态势,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人群对知识的需求量在过去三年内实现了翻番式增长。现代高校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集散地,信息类型种类较多,知识需求相对集中且统一化程度较高,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与考验[2](208-210)。

3.2读者获取文献资源的方式趋于多样化。

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所有服务对象在文献资源获取方式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模式下,读者更多地在图书馆内部检索查找实体文献资源,需要根据文献分类目录到相应位置去借阅,不仅查找效率相对低下,而且对图书馆内部服务模式要求较高。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所有面向对象不再仅仅拘泥于上述单一化的模式寻找所需资源,而是期望通过登录高校图书馆网页或智能客户端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获取资源信息,需要高校图书馆相应地调整优化服务流程。

3.3读者网络化、个性化趋向明显。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专业体系建设日趋丰富,设置的专业课越来越多,无论是教师教学或科研,还是学生学习,均体现出典型的个性化倾向,需要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结构、更加快速准确的图书信息服务。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可在读者之间实现互动与交流,在集中化的交互平台上,分享自我阅读感受,追求对某一知识脉络的共鸣与互动。因此,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贴近读者心理,适应读者需求。

4.读者服务导向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化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基于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及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人员发挥的职责作用越来越重要。纵观当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实际,普遍存在信息化素养较低,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甚熟练等共性问题,阻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机制的全面落实,不利于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行稳走远。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全面正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涉及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无法适应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节奏与工作强度,在图书文献资源数字化转换、文献资源管理系统运营维护等方面的短板极为突出[3](332-333)。

4.2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利用效率较低。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开展信息化建设重要载体,提高图书馆管理系统利用效率是强化信息化建设总体成效与质量的题中之义。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实际来看,部分管理系统利用率不足,利用层次与范围相对狭窄,更多地停留在资源检索、图书状态查询等层面,应用活力与创新动力缺失。同时,部分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程度相对不足,片面地认为信息化建设会额外增加经济成本,增加运营管理维护难度。这种狭隘认识的存在,已经逐渐成为阻碍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利用效率优化提高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4.3高校图书馆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不够健全。

在高等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优势逐渐凸显,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域的层次性愈发突出。如何通过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强化高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曾几何时,高校之间缺乏协作与沟通,数据资源、专业优势、学科建设方面的协同化程度严重不足。通过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这一重要路径,可在各大高校之间架起高效沟通与协作的桥梁与纽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并进。但现状表明,各大高校之间的图书馆信息数据资源依旧处于分散化状态,图书数据库兼容程度较低,管理系统、搜索界面、检索语言等功能差异突出,无法构建稳定的信息数据分享机制。

4.4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模式单一化。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与根本,只有首先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才具备生命力。从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新型技术与设备的配置进度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进程。以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为例,设计理念相对简单,层次化与模块化程度不足,面向读者的综合服务水平较低,图书管理服务系统与信息网络技术衔接效果不佳,无法充分彰显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久而久之导致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模式单一化,满足读者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远远不足。

5.基于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5.1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打造信息化专业团队。

信息化时代,面对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承担更多专业化职责,若无法及时紧跟信息化时代发展脚步,充分高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工作,则势必会被时代淘汰。要积极组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讲解面向读者服务的基本内容与现实要求,提高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认知程度,自觉运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新技能与新方法,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难题。要强化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信息化应用技能的督导与考核,形成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及时科学评判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成效,找准薄弱环节,予以强化提升[4](268-270)。

5.2强化信息化理念,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

基于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不断强化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思维观念融入高校图书馆管理全过程,充分彰显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关键价值。一方面,应强化图书馆管理者角色理念,明确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馆管理者的时代角色,进一步明确图书管理责任,细化图书管理方法措施,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统筹、整合与挖掘力度,将高校图书馆真正打造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学术科学研究、文化遗产馆藏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应强化图书馆服务者角色理念,服务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使命,应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密切分析高校师生对馆藏文献资源的需求类型,强化读者大数据收集,实现读者服务引导,促成现代化阅读与信息化阅读。

5.3及时更新图书馆文献资源,提高管理系统利用效率。

信息化时代,高校师生的图书文献资源需求越来越旺盛,对知识的更新发展节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文化资源与科学研究前沿阵地的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图书馆文献资源,牢固树立时代标杆,优化调整信息化管理方式。要充分遵循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规律,创新应用方法,强化管理系统运行维护,提高整体利用效率,对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精准分类统计,为高校师生精准快速地获取相关数据信息提供良好平台支撑。同时,应将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与互联网技术相连接,不断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打造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业务服务体系[5](111-113)。

5.4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建立信息数据共享机制。

信息化时代,为有效提高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水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精准把握读者现实需求,实现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向现代电子化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的转变,在智能化服务与数字化服务方面开辟出新的路径。要积极创设具有自我特色的图书文献资源检索与阅读软件,突破传统模式下读者服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广大高校师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到所需文献资源信息。同时,可将无声书籍加工整合为有声读物,搭配丰富多样且充满吸引力的音频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舒适、更加惬意的有声阅读体验,并以信息资源技术为渠道,搭建信息化咨询系统,在特定范围内形成一体化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

5.5坚持自主创新,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千篇一律的格调样式,将信息化理念、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等整合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营造浓厚的图书馆阅读氛围,迎合各类读者不同需求。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方法,深度分析高校师生阅读习惯与行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与方式进行精准有效反馈,并且充分融合图形化、多媒体和智能终端进行直观呈现,促进高校图书馆始终沿着自动化与智能化的道路发展。此外,还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下典籍和线上数字化内容相结合,丰富智能移动终端功能类型。

6.结语

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优势决定了其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与运行整体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创新路径趋于多样化,对此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应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与节奏,充分遵循读者服务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信息化建设策略与方法方面做出更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为切实促进高校图书馆建设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国良,张露露.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及读者服务思路解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22).

[2]耿正萍,蒋国泰.基于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21(11).

[3]黄鹤楠,李江华.探析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4]汪友欢,莫晓飞.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下旬刊),2020(22).

[5]雷素芳,張玲涛,胡华强,等.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领导力理论模型与评价指标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9,40(12).

作者:黄岚

上一篇:我国职高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国古代婚姻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