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资源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改变图书馆管理的基本模式,也能够改变图书馆的基本定位。以资源建设、人才建设为核心的改革措施,不仅为从事此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也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图书馆资源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图书馆资源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

摘要本文拟以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当前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弊端,并提出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高效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高效管理

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新的社会形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正向着复合型、多功能、智能化、电子化、自动化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前进,资源类型日趋多元化,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为读者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也多种多样。然而光有先进的硬件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思考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设备最大限度、高效地为读者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图书馆员不但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还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检索等服务。

因此,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从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进而转向对人的关怀,让馆里的人力资源能持续性发展。据美国图书馆界研究表明: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工占75%。由此可见图书馆员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让读者便捷、快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桥梁和纽带,是信息化环境下信息产品的设计者和传播者。有效地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素质才是图书馆内在发展的动力。

本文拟以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当前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弊端,并提出对策以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问题。

1 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优势和弊端

1.1 人力资源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新建成并已经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图书信息中心,在硬件设施上是国内一流的,在人力资源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现就我馆人力资源情况(共计103人,含2008年新进职工64人,不包括临时工)按性

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岗位编制等进行了如下统计:(见表)

1.2 具备的优势

1.2.1 以中青年职工为主,是一支年青、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中50岁以上职工16人,占总人数的15.5%;41-50岁的职工24人,占总人数的23.3%;31-40岁的职工21人,占总人数的20.4%;30岁以下职工有42人,占总人数的40.8%。

1.2.2 高学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9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60%以上。”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全日制专科以上毕业的人员有93人,占总人数的90.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84.5% , 远远超过规程中60%的标准。而且还有8人为在读硕士研究生。

1.2.3 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拥有高级职称的占总人数的3.9%,副高占24.3%,中级占20.4%初级占18.4%。此外,还有近50人将在年内参加职称评选,申报晋升初、中级职称。

1.2.4 专业背景广泛。图书馆员分别来自20多个不同专业,涉及的学科广泛。87.4%的馆员是正式的干部编制,8.7%的馆员是属于工人编制,在湖南农业大学严格的人事制度下,馆员个人素养是有目共睹的。馆内聘请的临时工也基本只参加图书的加工工作。馆里的信息建设,文献服务等工作都是由正式职工担任,有利于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新馆开馆后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在95%以上。

1.3 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3.1 高校图书馆往往都没有最终的人事决定权。多年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图书馆的工作一直被人认为是简单、机械且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工作。而且,在人员招聘、培训等方面都要遵从学校的指示和安排, 缺乏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作为非创收的服务性单位,虽工作稳定,但在业绩考核等方面没有长期激励性的规划, 工资福利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图书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员缺乏,很难满足现代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致使图书馆发展后劲不足,不能适应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1.3.2 选聘范围受限制。从近几年关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把图书馆当成安排引进高级人才家属、安置教职工子女就业、院系干部退养的地方,学校甚至为了加快学校扩建工作,安排拆迁户家属到图书馆就业。图书馆的老师中有科级或处级干部退养的,有其他二级单位分流的,图书馆没有人事权,完全听从学校的安排。有的老师还在其他院系兼课。诺大的一个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的却只有9人,仅占总人数的8.7%。其中有1个中专,1个大专,2个本科,5个硕士。

1.3.3 管理制度有待规范。和大部分的图书馆一样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也是以岗位责任制为考核标准。每个馆员都是严格按照自己所在岗位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对于很多牵涉到读者利益的事情处理起来就缺乏效率。

1.3.4 岗位设置不合理。图书馆的年终考核一般都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为主要参考。但图书馆员的工作并没有科学合理地“量化”,竞岗过程中也缺乏公平、公开、公正,使岗位变化小。实际工作量有很大差异,劳动强度也不一样,光看“德、能、勤、绩”太抽象,不能体现具体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2 创建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考虑改进以下几点

2.1 图书馆的管理者要转变管理观念,创建人性化管理模式

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创建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引进、竞争上岗和激励机制,创建科学可行的人事考核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图书馆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藏书高效地被全校师生利用,发挥高校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2.2 学校要合理优化人员配置,科学完善用人机制,考虑图书馆的实际用人再选聘人才

在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根据馆内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馆员中大部分来自其他专业,馆里应该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探索推行学科研究,鼓励馆员对自己所专长的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学院里的专家一起探讨,努力建立该学科特色资源库。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里英语专业的老师就有10多个,但外文书刊和数据库的利用率却相当低,那么为什么不成立调研小组分析外文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呢?图书馆要充分利用馆里的人力资源,尽可能挖掘馆员才能,人尽其才。

2.3 实施岗前培训制度,营造学习、科研氛围,争取科研项目,建立培训机制和馆员职业生涯机制

加强馆内交流,专业老馆员应在业务上对新馆员进行“传、帮、带”,培养图书馆新的中坚力量,适应馆员的新陈代谢。图书馆应该定期对馆员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对网络数字信息的处理上;另外,图书馆应为馆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在职培训,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

2.4 馆内定期实行“轮岗制”

轮岗可以让馆员熟悉管理各项工作,除了像信息部这样对专业有特殊要求的岗位,其他岗位一般馆员都是能够胜任的。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还可以让大家对不同岗位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利用科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轮岗还可以减小馆员对工作的倦怠,让大家感受到管理的公平、公正。像电子阅览室的老师长期在400多台电脑的辐射下工作,对身体是有很大影响的。

2.5 呼吁图书馆法的颁布,建立和实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认证,就是按照国家或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中国图书馆行业对从业者的准入控制,将成为广大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的标准、依据和凭证,通过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成为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成为图书馆招聘、录用图书馆员的依据。我国为了解决教师缺少的问题,实施了教师资格认证考试,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在通过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考试和普通话测试后,经过学科试讲,成绩合格就可申请教师资格证。图书馆大部分的馆员都不是图书馆学或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与图书馆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所以馆员的整体素质难以保证,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建立和实行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让图书馆有真正的科学的选聘机制和合理的人事自主权。不但可以限制了无原则、无标准选人用人的现象,还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变图书馆工作给人留下的非技术、非知识性的观点,让图书馆工作者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同。

3 结语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现代图书馆工作已经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标准严格、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型职业。在人事管理中更应该突出其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图书馆工作的高效管理不但呼吁法律的支持,期待图书馆职业资格的立法,更实际的是需要管理者改变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

作者:戴志敏

图书馆资源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摘 要]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改变图书馆管理的基本模式,也能够改变图书馆的基本定位。以资源建设、人才建设为核心的改革措施,不仅为从事此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也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深远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当今社会的多个行业也由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所提供的便利,而发生着变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原有的书籍储备、知识传播功能有所削弱,其所被赋予的知识创新能力则更为凸显。作为一项承担着重要社会公益事业职能的社会机构,传统图书馆已无法全面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有效地推进图书馆功能的改善和转型,需要针对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着重从资源建设、人才建设两个层面来展开工作。

1 图书馆管理信息建设的现状

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叶,早期主要以公私藏书机构为主、其后则主要由现代大学和社会性质的图书馆承担相关功能。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得到不断发展。“实现了基本功能的信息化,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给图书馆管理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但人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书馆发展存在着地域性不平衡的现象,东南沿海地区和较发达城市的图书馆由于当地政府具有较高的财政收入,能够给予相对较高的资金支撑,使当地的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第二,图书馆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模式转型,体制内外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是阻碍图书馆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第三,我国图书馆主要由政府出资兴办,属体制内管理,其与社会资源融合之间存在的信息沟通、管理模式对接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由此可见,就当下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是推进和改善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力量。

受前述3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图书馆信息建设存在着下述问题:“图书馆数据系统之间协调兼容性差”“数字信息化技术建设水平不高”和“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作为以纸制书籍、电子书籍和电子资源等多种形式信息储备为基础构建的现代化图书馆,面临着各种问题,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图书馆之间数据库协调兼容性差”的考验。不同级别、不同社会功能定位和不同文献储备状况的图书馆虽然已经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珍贵、稀缺文献尚未完全实现电子化,以及不同图书馆之间所采用信息化平台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数据库建设的严重滞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是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无法实现建立跨地域、跨学科的数据库系统。由此导致的不同图书馆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协调差等问题,都将进一步加剧数据库资源共享效率低下。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之后,新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客观上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受众群体对信息化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和图书馆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尽管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已经尝试着以大数据技术对自身拥有的文献资源进行整理,但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的资源深度挖掘尚未形成气候。总的来说,当前以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化图书馆尚存着数据资源处理功能的单一化问题,诸如信息自动检索的识别能力、数据仓库技术和海量数据存储技术都存在着很多缺陷,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

正是基于协调兼容性差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信息共享程度低的问题。一方面,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以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现实目标;另一方面,图书馆管理信息化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也迫使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者采取多种措施,为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二者相互制約所形成的共生性现状,正是当前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资源建设

无论是从传统的评价标准来看,还是以图书资源实现电子化之后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来考察,图书馆管理都围绕着信息处理、信息储备为中心来开展工作。因此,在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中,确立以资源建设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必须被视为工作的中心。具体来说,图书馆的资源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基本特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其自身的特性作出合理安排。只有根据纸质文献、电子文献、期刊文献、外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多种文献自身的特性,给出合理有效地安排,才能让现代化的图书馆发挥其最大效应。在这一点来说,单纯扩大图书馆占地面积、增加图书储备只能被视为基础性手段加以应用。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即以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化为物质载体。所谓“信息化”主要是指“指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品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品牌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将此概念借鉴至图书馆管理,则是强调要以图书馆在承继传统定位和社会功能同时,还要能够形成明确的“品牌”意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人倾向于采用信息化方式获取资讯的阅读习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图书馆管理的传统模式。图书馆管理信息建设的第一项改革应该从资源建设入手,即以传统纸质文献为主要储备方式的同时,还应强化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工作。以珍贵、稀缺古籍为例,此类资源具有社会需求量逐年提升和保存难度较大的现实考验,为有效缓解社会需求与珍贵纸质文献利用难的现实问题。以国家图书馆、各高等院校图书馆为主体的各类图书馆机构,或采用影印文献出版、或采用人工电子化的方式,储备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源,初步实现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此项工作主要是从两个层面开展。第一,从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内部来说,通过改革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根据图书馆的实际特点,为内容研发提供了全新的借阅、查询方式,从而实现了信息綜合社会工作。读者可以采用个人申请和信息登记的方式,以远程登录方式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图书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时,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感受,也为图书馆自身形象的转变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随着以互联网为技术载体、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化为物质载体的图书资源实现信息化,相关领域的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第二,从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外部因素来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图书馆得以借助通信手段,实现信息共享、馆际互借,从而为读者提供了内容丰富、获取便利、技术成熟的现代化图书馆信息沟通平台。

3 图书馆管理信息建设的人才建设

在图书馆管理信息建设工作中,需要人们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以藏为主”“以用为辅”的思维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根据这一文件的基本精神,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绝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革新为手段的图书馆日常管理,关键在于依托强大的网络技术,努力让信息化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出生产力作用。尽管图书馆并不能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发挥出生产力影响,却始终应被认定为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应全面重视人才建设。一方面,是要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其成为适应当下图书馆事业发展新趋向的工作者;另一方面,人才建设必须成为维系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结构性组成元素,让文献资源在社会产生和文化普及工作中发挥影响力。在通过阶段性的技术培训、人才引进工作之后,部分已经掌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人员成为推动现代化图书馆事业的主力军,并成为以图书馆为信息传播源的信息网络。总的来说,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将形成以累进式信息发展为基本模式的,满足现代人信息诉求和提供信息获取方式的信息枢纽。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信息化工程才能最终实现,成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引领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因此,在推进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努力淡化传统图书馆以资源储备的自我定位,为建构以功能转型、技术更新为表征的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创造有利条件。“打破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旧观念、旧思想,强化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对于图书馆管理原有的理论基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创新。”进入“十三五”规划之后,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明确提出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兴战略定位。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的各项事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预示了新时代话语背景下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广泛共识。受其影响,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必须能够迎难而上,充分利用资源建设、人才建设所提供的便利,努力让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达到新的高度。在延续传统图书馆的社会信息储备、文献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努力让图书馆的文化普及功能与社会生产力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4 结 语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保存文献资源、传播文化知识和延续民族文化先进成果的文化普及机构,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重视。因此,采取何种措施使传统图书馆管理与当下的信息化社会实现完美对接,是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命题。本文基于我国图书馆管理在信息化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从资源建设、人才建设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尚不足以涵盖我国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全部问题。作为一项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伟大事业,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面临诸多考验,唯有不改初心、坚持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基本信念,才能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演进中应对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林元.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科技与创新,2015(16).

[2]荆琦.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大庆社会科学,2016(1).

[3]刘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Z].2006.

作者:田耕

图书馆资源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

摘   要:从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含义、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等方面浅析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也指出“要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而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没有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谈不上教育的信息化。本文即从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含义、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等方面浅析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一、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音、图片、课件、试题(库)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更大意义上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文件等内容。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可供教与学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就是指把为供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虚拟化、数字化,形成包括数字多媒体教室、远程协作教室、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含政策文件库、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视频公开课、教学录像、专业群(课程群)网站、教师业务档案、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

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这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超文本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由于超文本结构信息组织的联想式和非线性,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所以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另外,由于超文本结构的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按照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

(5)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尤其是支持自主学习的资源往往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现状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够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应用,一部分院校已经建成高标准的数字校园。目前一些院校已经引进较为先进的诸如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校园资源计划(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数字化学习门户、卓越课程中心等众多适应时代信息化发展的、高效的集教学、管理、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些平台能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应用更为广泛的、操作更加快捷的、使用更加流畅的、管理更为方便的途径,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

(1)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其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该平台以云技术作为支撑体系,以平台空间为构成要素,创新了教学教学管理服务学习等一系列新模式,学校云平台可以管理全体师生的空间,可以汇聚本校所有的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全国平台空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中提出的“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有力引领教学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

(2)CRP( Campus Resource Planing)即校园资源计划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CRP由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独立研制开发,目前已在全国诸多高校成功应用。CRP是整合校园资源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平台总称,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和科学的校园管理理论基础上,以系统化、校园化、特色化的管理思想,为校园团体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成员个体提供组织管理、活动开展、成员互动沟通的一个集管理、交流、互动的平台。该平台旨在对师资、课程、教材、学生、教学、科研、资产、后勤等各种校园资源进行识别、分析和规划,以期达到资源的最佳组合和管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数字化学习门户

将学校所需要的各类教学用的软件平台(如精品课程制作平台、网络课程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等)统一认证管理,提供各个平台的入口,将所有平台中的核心数据都集中起来呈现,并且实现同步更新,它将集中体现学校数字化学习的开展情况,更方便地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该门户可以集中一所院校诸如院系门户、班级门户、视频资源、课件中心、案例素材、教学录像、试题库、文献资料、教育政策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网络学习资源统一管理。

(4)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是专业从事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育信息化软件研究、开发、推广与服务的业务部门。下设资源发展中心、网络课程制作中心、微课程制作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及泛在学习研究院。通过项目实施,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有效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推进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为网络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服务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进而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具体目标包括:建构分布存储、统一管理的资源库系统;建立高效运行的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连接主要学习平台及教学管理系统,支持百万量级用户规模;整合不少于5000门课程,容量达50TB;初步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模式,面向机构和社会成员开展资源共享应用服务。目前,该中心已下发《关于在职业院校推广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的通知》通知,希望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整合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以此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及教育信息化建设。

(5)课程中心

卓越课程中心由上海某公司开发,目前也已在全国多所院校推广使用。中心集学校专业建设的展示平台、教学管理监督平台、教师创新工作平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教学团队建设和资源共享平台于一体,充分展现学校的教学成果。中心还内集合课件、课程、网站建设等在线教学工具及“云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快速建立课程网站,搜集整理及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互动,方便生产教学成果。中心紧跟国家及地方教育教学改革,较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

(6)能力天空

能力天空,英文名称AbleSky,是全球在线教育和知识交易平台。每个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或组织都可以通过AbleSky发布和分享知识,使个人价值达到最大化延伸;每一个渴望学到新知识的人,也可以通过AbleSky,足不出户学习新知识,使个人求知欲达到最大化满足。能力天空旨在让互联网成为学习的新型手段,让教育资源得到更公平的配置,让知识得到更有效的传承和分享,使每个人都能更平等、更方便、更低成本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7)中国数字大学城

中国数字大学城是天空教室联合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立的面向大学教师的互联网教学免费服务平台。中国数字大学城从教学的日常工作入手,以服务教师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增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为目标。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和互动网站,实现教学资源(课件、习题、教案、试题库等)上网,还可实现网络提交批改作业、在线问答、在线考试等,将教与学在时空上延伸,是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8)其他

诸如国外一些商业化的平台有Blackboard、Moodle、Sakai、Claroline;其他国内商业化的平台如清华教育在线(THEOL)、南京易学天空教室等。部分院校也都根据平台的功能特点和各自的实际选择使用。

还有一些院校只是搭建了一个个相对较为独立的网络平台,如教务平台、精品课程平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等,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优化重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只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和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几乎都有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网络教学中心等相应的机构,强大的资金投入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型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网络核心交换机、防火墙等硬件设备为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各种所需的平台业已购进,但是只局限于初步应用,没有把教学资源重构化、共享化。另外,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只局限于网络工程师维护服务器、保持网络的稳定,缺乏各自专业建设人员的规划、指导与监管,没有考虑到专业、专业群及行业长期发展的需求。

(2)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优化,部分平台之间形成信息孤岛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在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课程中心等平台里面有了很好的体现,但往往各自为战,不能互联互通,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发挥不了教学资源信息化共建共享的最大效益。再者有的平台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无法与其他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导致数据资源无法实时更新,造成了信息孤岛,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发展。

(3)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当前高职院校教育者的信息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者信息获取、检索、运用等的能力也不一样;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尽相同,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的建设接受程度也不一样。

(4)缺乏能有效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石。高职院校当前并不缺乏教学资源,但真正适合学习者需求、能够充分利用的资源为数不多。大多数资源只局限于简单的初加工,把教材做电子教案、讲稿转变成PPT、教学录像不加编辑和设计直接搬上网络,没有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建设。这样即使有了资源,但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建设的资源不受学习者的欢迎,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三、对策

1.加强软件资源建设和顶层设计

当前高职院校间的教育装备差别已不明显,但在软件资源开发建设方面差距显著,正是后者导致各校之间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出现两极分化。重视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模块的引进,把软件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重构资源化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专业资源库、远程视频资源库等软件资源,以研究促应用,应用带动发展。特别像是仿真实训教学软件的开发,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组建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型教学体系。此外要加强顶层设计,对教学资源从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角度进行分类、整合、优化,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专职化指导、管理,以期更好地服务员专业建设。

2.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现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仍然比较无序和非系统性,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很难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即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被利用到的一切资源按照功能类别有机划分,使其成为系统化、结构化、功能化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学习者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也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学校可以通过课题立项及一定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的进行,从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3.教学资源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者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教师首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加强培训逐步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熟练应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只有教育者掌握信息化的教育过程,才能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另外,教育者在建设教学资源的同时,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教学设计;在熟练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化资源平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动手开发设计一些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实践表明: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职业教育的专家队伍,还形成了一些信息资源研发的专业队伍。

(2)学习者掌握一定的信息素养是实施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技能、而是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也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必要条件。信息化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习者现代信息意识的培养,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借助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自己,从而提高发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注重教学资源与全媒体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博客、空间、微信等新媒体涌现出来。当前在无线终端与无线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和推动下,“移动学习”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借助新的信息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时代已悄然来临,为此必须积极开发研制适合“无线移动学习”情境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要。

四、结束语

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离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为使用者提供丰富、有用、易于接受的学习材料,使其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还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如何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应用,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深刻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祖鹰.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建设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7):235-236.

[2]潘穗雄,邹应贵.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3):7-9.

[3]余艳,王忠华.易鹏教育信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教育技术导刊,2006(8):19-20.

[4]程训勇.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2(83):125-126.

[5]雄方圆.浅谈信息化教学资源[J].教学研究,2012(1):195.

[6]刘忠秀.重视教学资源开发 构建信息化研究平台[EB/OL].http://www.hsjy.gov.cn/qita/ShowArticle.asp?ArticleID=951,2011-10-31.

[7]吴小瑜.浅谈信息技术与发酵工艺学的整合[J].科技信息,2012(36):325-327.

[8]刘明国.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8):30-32.

[9]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及特征[EB/OL].http://ett.lnjcjy.com/courses/CZDL/html/module4/hd1/hd1_bz1_1.html.

[10]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S].

(编辑:杨馥红)

作者:冀国强 陈国强 邱召法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