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环境质量保护研讨论文

2022-04-28

摘要: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于大陆,生态资源环境较为脆弱。文章对平潭岛生态资源环境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的原因,并提出了平潭岛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区环境质量保护研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游区环境质量保护研讨论文 篇1:

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一、格尔木市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提出了第一个与旅游直接有关的生态学概念——“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1983年,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瑞(H. Ceballos Lascurain)首先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并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1988年,谢贝洛斯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你的风光和野生动物。”当时他就生态旅游给出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我们现在谈到生态旅游,一般指1995年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色彩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它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指到观光地或到具有特殊的自然和生态特点的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或为促进这种旅游所提供的服务。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保护性、参与性、计划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二)格尔木市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格尔木市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西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境内,在格尔木以西50多公里的拖拉海河滩,介于北纬36o32′—36o40′,东经90o20′— 90o26′,总面积4200公顷,其中胡杨集中生长面积为23.4公顷,散生的胡杨面积为109.6公顷。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7公里,海拔2730—2813米。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525公顷,实验区面积3675公顷。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温度2.8—4.3oC,7月平均温度17.9oC,1月平均温度-13.0oC;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7.5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2150毫米以上,年日照时数3225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均风速2.7—4.2米/秒,大风日数12.5—22.6天。土壤主要以灰棕漠土、风沙土为主,分布有少量的盐漠土。植被以超旱生植被为主,乔木树种主要有胡杨,总面积117.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其中有林地面积7.9公顷,郁闭度0.2—0.3,平均每公顷55—82株,平均胸经14.6—32.1厘米,平均树高5.6米,林下植被以芦苇为主,以散生木形式分布的面积有109.5公顷,郁闭度0.02—0.08。胡杨为多代荫蕖,高低参差不齐,形成复层林,第一层为主林层,树龄25—30年,第二层为亚林层,树龄10—15年,下层多为近年根蘖幼苗、幼树,每公顷2356株,长势一般。灌木树种主要为多花柽柳和长穗柽柳,面积2447.6公顷,在保护区面积分布最大,生长稳定,在东南部形式柽柳沙包,据抽样调查,每公顷有柽柳990株,白刺60株,罗布麻660株,覆盖度16%。伴生种类有黑果枸杞、盐爪爪等。草本种类有芦苇、佛予茅、早熟禾、盐生风毛菊等,在拖拉海河滩有水柏枝混生。

格尔木市胡杨林是青海省唯一分布的天然林,也是我国高海拔地区保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原生性最强的天然分布区,在高海拔荒漠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生态学特征,以前由于保护措施不力,区内植被破坏严重,胡杨林处于衰败状态。

格尔木市的耕地面积1986年达6.3万亩,1990年增长到7.7万亩,1995年达到8万亩,大面积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严重盐碱化,撂荒后短缺。近50年的屯垦种田、人口增长使得胡杨林及其他沙漠绿洲变为戈壁和流沙。大面积大量耗水型的传统粗放农业种植方式使格尔木河流域农耕区水量供给不足,耕地面积已超过水资源所能满足的最大开发面积。农业绿洲在扩展,生态绿洲在萎缩,沙漠无情地包围和吞噬着戈壁新城格尔木。

1999年五月格尔木市林业工作站组织技术人员对拖拉海胡杨林实地进行了调查,当年总面积117.4公顷,其中散生木面积109.5公顷,集中生长林地面积7.9公顷。为保护胡杨林资源,格尔木市政府2002年8月5日批文建立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自建站以来,区内自然资源得到全面保护,以胡杨林为主要的荒漠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景观保持了高度完整,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自然保护区和村镇初步形成了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为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坚实的社会基础。并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06年5月份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组织技术员及职工收集了较完整的资源本底材料,为保护区的评价定位、规划发展以及管护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林地恢复有林面积11.4公顷,但由于受经济诸多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尚未走上规范化、现代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保护设施不够完善,科研设备、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保护工作与村镇经济发展问题较突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铁路格拉段及中国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青洽会”召开以来,格尔木市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但格尔木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沙漠化发展日益加剧,影响着格尔木胡杨林旅游业的发展。

二、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格尔木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可以促使区内农牧民收入增长

由于受气候、水源的限制,人口较少,保护区内很少人居住。保护区周围有郭勒木德乡的新乐村和拖拉海牧业社,人口1700人,主要为汉族、蒙古族,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人均纯收入2371元。若该地区农牧民从事或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可以使原本单一的收入渠道转向多元。牧民从单纯的牧马、牧羊、牧牛形式转而经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农牧民所在地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还可以成倍增加农牧民收入。2004年在对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牧民进行座谈调查时得出以下分析:由于胡杨林古老树种稀奇,在每年7-9月份旅游旺季,所接待的旅游人数占到全年游客接待人数的60%。假定一户牧民拥有300只羊,若一年以畜产品形式售出100只,每只当年市场价为500元,年收入为5万元。若该牧民从事或参与到草原生态旅游业,一方面可以适当规避国内畜产品市场价格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使原本单一的收入渠道转向多元。仍以该牧民为例,若将活羊转为民族特色旅游食品和工艺品出售,旅游市场上羊肉可以卖到25元左右,全羊肉可以买到800—1000元,羊皮市场价在60—80元,全羊风味杂碎、风干肉等特色肉食的售价至少在其原料价格的5倍以上。以鲜奶为原料的风味奶制品像奶酪、酥油、奶茶等市场价格也都远高于其成本。今年格尔木至胡杨林支线公路的修建,旅游者人数以两倍的速度递增,因此,从单纯的牧马、牧羊、牧牛形式转而经营草原生态旅游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农牧民所在地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还可以成倍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可以提高格尔木市生态旅游效益

1.生态效益。青海拖拉海荒漠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功效。同时,拖拉海胡杨林位于格尔木市西北部,处在格尔木市主风向的前沿,有效地阻挡了风沙扬尘,是格尔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屏障。

2.社会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在安排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兼顾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保护站的建设中带来了交通、通讯、用电、用水的便利,将直接起到促进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总体规划中结合保护和恢复植被安排了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等项目,大大提高了植被的覆盖度,改善了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中药材的种植、野生经济动物的养殖等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门路,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格尔木市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保护区管理水平低

胡杨林生态旅游区离格尔木市区较远,因区位条件差,直接影响了投资能力和开发规模,致使景点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长期得不到整合,闲置的旅游资源也长期不能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以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经济优势。资金缺乏、经费匮乏、自身造血机能衰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不足是胡杨林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保护宣传措施不健全

1.有关法规制度不健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法规不健全,相关部门都把保护区旅游资源视为“肥肉”,多头管理,急功近利,只讲开发不讲保护,只讲产出不讲投入,只讲效益不讲管理,甚至边开发、边建设、边经营,缺乏统筹和长远规划。保护区管理部门甚至被剥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权利,给保护区资源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和损失。目前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区的专门法律法规仅有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要求,亟待出台《自然保护区法》等相关法规体系。

2.景区环境监测和游客旅游体验监测体系没有建立。环境监测及游客体验指标的监测是进行游客管理工作的基础,而胡杨林生态旅游区对这类指标的监测还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胡杨林地区对于游客体验指标的监测,目前还没有开展。

3.环境保护宣传措施不健全。目前进入胡杨林生态旅游区可以看见的宣传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指示牌很少,更不用说环境保护教育,来景区游玩的游客对生态旅游的含义并不是很了解。经常会在一个风景地开放之后,出现垃圾满地、景点(物)遭受破坏等令人心痛的现象。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盲目利用

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以及统一规划,盲目地粗放式地进行开发,而且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经营项目单一,没有在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基础上放开经营,这样就很难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

四、格尔木市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区调查,不断优化空间结构

1.遵循生态原则。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冲击,开发胡杨林生态旅游需要遵守下述原则:(1)发展生态旅游前应事先规划整套区域性的旅游及旅游者管理计划,规划依自然而行,避免过多人为景观;(2)发展生态旅游前应事先调查分析当地自然与人文特色,评估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拟定长期管理与监测计划;(3)除了限制旅游者人数外,发展生态旅游应以辅助地方原有产业为原则,以避免当地对旅游产业的过度依赖;(4)在生态旅游的规划、执行、管理、监测与评估中应邀请当地村镇群众参与, 征求他们的意见,和他们达成共识,确保旅游者和当地群众的和谐相处。

2.开发与保护并重。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对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要尽量做到零污染。避免开展超过旅游区环境承载力的过度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内人口超出承载力的应采取生态移民措施。生态的常规容量不超过环境最大承载力的30%~50%时,才能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的。要教育旅游景点的经营者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逐渐改变他们的经营方式,提高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的自觉性。

3.实现资源的生态利用。生态旅游区内不宜新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景区外可建满足生态旅游的基本设施,如旅游者服务中心、科普展览馆等。建筑物和旅游设施就地取材,以不引起环境质量退化和诱发自然灾害。固体废物的堆放须做到定点、隐藏、封闭并及时清运,尽量采用节能设备和清洁燃料(如电、煤气罐等)。景区宾馆饭店和野外旅游路线上设置环保宣传教育警示牌和有关科普知识的宣传牌,旅游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

(二)确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加强资源保护,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特定区域的需要应以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的需求为前提,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可持续。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在开发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时也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考证保护区对其它资源、其它要素及整个旅游环境的影响,兼顾代内和代际公平原则,对后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为他们能够享受旅游乐趣留下充分余地。我们树立这一观念,就要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保护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并在利用时尽可能加以保护,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防止各种掠夺性旅游开发和经营,克服为经济利益而驱动的短期行为。

2.依法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管理人员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单纯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

(作者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胡杨林管理站)

作者:嘎 达 胡建文

旅游区环境质量保护研讨论文 篇2:

浅析平潭岛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摘要: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于大陆,生态资源环境较为脆弱。文章对平潭岛生态资源环境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的原因,并提出了平潭岛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海岛;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海岛及其周围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开发利用海岛是解决我国面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海岛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独立性,与大陆及其它岛屿之间被海域隔绝,相互间的联系较为困难;且海岛土地面积相对狭小,地域结构较为简单,淡水极其缺乏,生物资源品种数量有限。因此,海岛是生态资源环境的典型脆弱区。多年的实践表明,人类社会对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对脆弱的海岛生态资源环境的损害程度和破坏速度惊人。要是不加强对海岛生态资源环境的脆弱性研究,在开发活动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将很容易导致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72年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指的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其中包含了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阶跃性原则六大原则。

二、平潭岛自然地理条件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东邻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73海里,西部隔海坛海峡与福建省福清市、长乐市相邻,南部与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相隔于兴化水道,北至海坛石与白犬相峙,岛屿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平潭素有“千礁岛县”之称,全县由126个岛屿,702座岩礁组成。全县陆地总面积371.91平方公里,主岛海坛岛面积267.13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简称“岚”,别称“东岚”,旧称“海山”。

三、平潭岛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大气污染严重威胁到海洋物种的生存环境

大气的污染主要是细颗粒物和酸雨。酸雨不但腐蚀建筑物,还会污染农作物,更是污染周边海域,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方政府开发经验不足,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盲目引进外资,导致不少有污染的工业进驻平潭岛,给当地带来了严重污染。经科学研究表明,颗粒物越小,对生态物种的危害越大,细颗粒物十分的微小,能轻易的穿透呼吸道的防护结构,深入到物种体内,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

(二)海岛植被严重破坏,恢复工作更加严峻

森林是海岛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的生态体系,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而平潭岛地处台风口,常年风大,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在平潭岛开发初期,地方政府未能重视岛上植被的保护,导致乱砍乱伐的现象时有发生,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生物群落结构状况出现异常,浮游植物数量高于正常波动范围,物种多样性较差。红树林有“海底深林”之称,具有防浪护岸功能,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并且能够净化海水,保护海域环境,减轻污染。而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海岛周边的红树林已受到严重破坏,目前面积不足0.04平方公里。【3】随着红树林面积的大幅减少,岛屿周边海域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三) 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恶化

周边海域生态物种的数量,海域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海岛物种的多样性。从水质上来看,平潭岛周边海域的水质不容客观,呈现出高程度的海水富营养化,同前几年相比,各项理化的数据都有飙升,表明平潭岛周边海域的水质在恶化;从地质上来看,平潭地底的HG、PB 指标只达到三、四类要求,形势较为严峻;周边海域生物物种减少,许多鱼类已经濒临灭绝。同时,平潭岛近岸海域海洋贝类,主要品种包括花蛤仔、文蛤、螃蟹、珊瑚、海蛎等。这些物种体内污染物残留变化趋势为:周边海域贝类石油、总汞、镉,等物种呈上升趋势。

四、平潭岛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一)海洋法律法规不完善且执行效率低

现有的海洋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在用海问题上,有些时候甚至还会存在无法可依或者处罚较轻微的问题。在海洋执法领域,海洋行政处罚有些时候没有形成威慑力。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入海,加上船舶排污、养殖排污、农业排污等造成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传统渔业资源衰减。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以此对应的却是,有些部门环保意识不足,治理动作迟缓,往往不能形成有效的执法力度,不能形成威慑力,使环保工作总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例如,对在苏澳镇倾倒淤泥的管理等,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困难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化。违法电、炸、毒鱼和乱采滥挖等损害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行为仍有发生,部分海洋保护区受养殖、旅游、围填海及航运等开发活动的干扰,局部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主要保护对象受到影响。

(二)海岛过度开发,大众环保意识薄弱

首先,由于当地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人口过剩,资源需求量大,一切可能利用的海岛资源尽可能地被人们开发利用。而且人们对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目标的追求,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对其它目标和事物的追求。因此,一切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实现经济目标的物质财富均被充分地利用;

其次,当地的海洋意识,特别是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生态资源意识淡薄,在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的同时,许多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海岛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懂得可持续地利用海岛资源,最后导致由于海岛开发的管理水平低下,对依法管理海洋的认识不高,相关的海洋法律制度仍不完善,造成对于一切破坏海岛生态的行为不能给予应有的制裁。

(三)长期无序、不合理的开发海岛

平潭周边附属岛屿众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岛礁被长期性非法占有和使用。或者被用来开发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或者成为私人领地;也可能是以集体或共有的名义而被私人实际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海岛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海岛上的沙滩被掩埋,海滩上的沙石被掠走,有些沙、石或者被出卖,或者被愚蠢地用作建筑材料。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重要的海岛面临着致命的威胁,使得海岛永久性地失去了它原有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五、平潭岛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海岛生态资源环境的脆弱性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人类开发活动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则是脆弱性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点从人类活动规范管理的角度来实现对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调控。

(一)控制海岛开发强度,合理利用海岛资源

海岛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理单元,对海岛的开发利用必须十分慎重,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因此, 在未来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精心做好海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平潭岛面积相对较小,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应珍惜海岛的每一寸土地,精心搞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每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合理满足土地环保需求,真正做到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海岛生态得到修复和保护。

二是根据海岛周围浅水海域的特点,适度发展海岛周围的海水养殖业,并切实保护海岛周边的红树林,保护好海岛岸线的生态系统。

(二)加大力度发展海岛生态旅游

平潭岛地理位置优越,海港条件好。背靠大陆,与台湾隔峡相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奇特优美的滨海风光、秀丽多姿的自然山水、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工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福州市委、市政府依托发平潭经济实验区契机,结合平潭岛实际提出了“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的战略发展目标,构建平潭旅游区。

但发展海岛旅游光靠现有的景点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开发平潭其它海岛的旅游资源。如:平潭岛上有36个大小各异的淡水湖,参差错落,称为“三十六脚湖”,极具开发价值。但是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平潭岛上沙滩洁净细柔,海水蔚蓝清澈,下海可沐浴,上滩可纳凉,并且沙滩一片连着一片,面积广阔,可同时容纳上万人;另外,平潭的海蚀地貌甲天下,被许多国内外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因此, 应充分发挥平潭的海岛旅游资源优势,从传统的海岛观光、滨海娱乐向海滨度假、海上运动、会议旅游、专题旅游、科普旅游、海岛探险等多层次、多方式的方向发展,构建具有中国海洋特色的平潭海岛生态旅游区。

(三)加大海岛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全社会共同参与海洋环保工作

环境保护,事关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大局,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而海岛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怎样强调海岛环境的保护都不为过,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袖手旁观,而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经常不断地对群众和企业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对海洋环保和海岛环保工作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对海洋环保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局面。其次,政府必须加大对环保工作的资金、人员、设备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环保知识,灌输环保理念,发动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来实现海岛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海洋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应该继续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例如,就如何加强沿海城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质的治理和管理;如何做好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工作;如何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海洋环境污染预警预报机制;如何禁止乱填海、乱倾废;如何保护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如何解决涉海部门的职责交叉矛盾等,都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应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海洋环境规划的实施为前提,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和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相符合、相同时。一定要把关新污染源,做好源头上预防,对已经照成污染的污染源,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认真治理,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确保污染得到控制和治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海岛环境保护相和谐。同时也要加大对海岛开发项目的预审,提高对沿海工业项目的环保要求,加强监管,从严从重的加强管理,在源头上,过程中,后期上各个阶段追踪,把关,并坚持把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同时,要强化海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其“三废”治理技术、排海工程技术以及施工、竣工验收的审查审批,并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做到海洋管理有法可依,审批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平潭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平潭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2]陈传明,黄义雄.福建沿海岛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平潭岛为例[J].海洋科学,2002(4).

[3]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编写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章 薇,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中国海监第六支队;章德传,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连江海洋站)

作者:章薇 章德传

旅游区环境质量保护研讨论文 篇3:

试论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广西是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旅游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从内涵与特点入手,阐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广西的重大意义,并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了加快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有利于和谐广西的构建和秀美八桂的打造,实现广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广西旅游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谐广西

[作者简介]李芳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杨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桂林541004

[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发展经济,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发展下去并安居乐业,以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实现代际公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政府曾组织了国内各学科一流的专家率先研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框架,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登上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

旅游业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基础上的第三产业,它主要依靠资源禀赋和社会馈赠,是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综合体,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其发展与资源环境联系紧密,自然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联合国《21世纪议程》明确了实行统筹规划、管理和协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旅游大省,广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渐突出,但在其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破坏环境和生态的问题,直接危害着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广西、打造秀美八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与《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此后,旅游可持续发展渐成国际潮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对各种资源管理的指导,使人们在保持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系统持续性,并努力增强人类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互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彻底否定了以“物”为中心、片面追求旅游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强调将旅游资源环境作为发展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承认并体现旅游资源环境对旅游经济增长固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以及旅游业内部各个环节。其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容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方面的持续促进作用及其高效运转的大质量,如旅游产业总供给与旅游市场总需求的平衡质量、增长质量、管理质量及环境质量等;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创收来满足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综合质量(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提高、旅游者对更高生活质量与享受的渴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同代人之间的社会平等以及不同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点。1.持续性。持续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它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由于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且具有稀缺性,所以在开发中要尽量保持原有特色,强调持续性,避免任何不可逆转的开发或破坏行为发生,以维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并对子孙后代的发展不构成威胁。

2.和谐性。和谐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与社会、经济的和谐,也要求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和谐。大多数旅游资源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还会随着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而变得更有价值,更有利于人类、环境和资源的整体和谐与协调。

3.统一性。统一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容,这由旅游业的综合性所决定。旅游是一种大产业,内在关联性强。因此,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体,只有三者达到了高度统一,才能有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4.合作性。合作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但要求政府、旅游部门、旅游者和环保部门齐心协力,而且要求地方、区域、国家甚至全球性的通力合作。因为某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可能会给另一个地区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只有各方共同合作才能保证旅游开发成为环境的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

二、加快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广西的重大意义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影响深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和谐”,就是协调、融洽、合作、共进之意。而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到广西就是要构建和谐广西,开展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和平安广西建设,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

由此看来,建设“生态广西”是构建和谐广西的一种具体构想与实践,它要求必须坚持把环境资源保护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旅游业是广西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生态广西”至关重要,所以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加快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广西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搞好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造就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和谐广西。

三、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从国内情况看,广西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旅游景点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品位高,广西在区位上拥有沿海、沿边、沿江、临近港澳台粤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等优势,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旅游业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全区旅游创汇仅为0.04亿美元,到2005年全区旅游创汇已达3.2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近80倍。2005年全区国内旅游收入高达277.8亿元,占当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的6.84%。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广西建设旅游大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不到位。对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充分,跟不上形势发展,容易导致旅游业财力、物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难以得到保证,这严重影响了广西旅游业经济效益和整体优势的发挥。虽然广西旅游资源赋存颇丰,但真正开发成产品的为数不多,有些已开发的产品也因缺乏换代更新而逐渐失去吸引力,游客在桂停留时间不长,人均旅游消费也低于国内同类地区。此外,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还导致了旅游投入不足、产品开发后劲乏力,从而使广西旅游产品规模小、知名度低,没有形成能引起轰动效应的大景观。

(二)旅游管理不规范、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政策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广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管理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部门、地区画地为牢,未经科学规划就匆匆立项上马,急速迎客,这种“圈地式”的开发没有严格的政策法规来加以约束,必然会造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脱节,使旅游开发形式粗放,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最终导致资源破坏、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旅游经营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与学习不足。有些从业人员在旅游服务中未能很好地遵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规范,也无法给游客以满意的示范和周到的服务,影响了游客在广西旅游的情感体验。由此看出,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学习必须加强,整体素质尚需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旅游景观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自然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种种问题。山青水秀历来是广西旅游景观的典型特点,近年来却出现了河水断流、观赏石自然崩溃等现象。据统计,广西发源于水源林的364条大小河流,目前己断流的21条,流量减少1/2的103条,流量减少1/3的141条,漓江也出现季节性枯水现象。其原因主要有过度砍伐、取水和旅游区超负荷开放、游人过多。同时,广西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一些相关设施建设、新建项目与旅游景观不协调,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旅游区所具有的而且应该保留并需极力保护和充分予以表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

(五)旅游垃圾污染增多、水土流失严重。旅游区旅游设施不完善、游客素质不高及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了景点果皮、食品袋、罐头盒、饮料盒等固体垃圾的增多,使人们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时,一幅幅与之不协调的垃圾图也映入眼帘,既影响了游人的游兴,也降低了旅游景观的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大部分景区及旅游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旅游垃圾污染问题。另外,水土流失也是旅游景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风景旅游区的不适当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受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

(六)旅游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恶劣。旅游中心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西旅游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由于工农业生产布局密集、人口过快增长和管理不到位等,一些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佳,尤其是酸雨污染严重。据对广西9个主要城市的监测表明,全部有酸雨现象出现,其中柳州市酸雨频率达85.98%,成为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除此之外,噪声污染、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也加剧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四、加快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就广西而言,加快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如何因势利导,多管齐下,实现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广西“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综合分析,笔者就加快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加强政府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旅游部门在旅游管理中的权威和作用,健全旅游管理部门的机构和职能,变多头管理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接受严格监督,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加大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鼓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对旅游创汇企业以接近于创汇的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的优待等。

(二)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进行。旅游企业是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体,其管理体制顺畅与否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旅游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严格按照IS014000国际环境标准和相应的IS09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对景点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使企业获得国家认可的“免检”证书,以便及时与国际旅游业接轨,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加大旅游立法和执法力度,为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广西实际尽快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强化实施。另一方面,广西要密切联系自身情况出台一系列旅游法规条文,如《广西旅游规划管理条例》《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为规则》等,以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维护旅游行业的正常经营秩序,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展现广西旅游的巨大魅力。

(四)加强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研究。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域壁垒,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不同类别和等级综合评价、规划与配置旅游资源。这方面临桂县以321国道为主轴发展县域旅游,打破行政区划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次,以定期举办“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等方式,着重加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配套产业政策、客源市场开拓、旅游环境承载能力及保护措施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贯彻到广西旅游发展规划中付诸实施,以便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五)加快广西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有关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其在执业中的示范作用。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的规定,政府必须为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教育,如举办培训班、宣讲会和现场观摩等,方能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坚决遵守这些行为规则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但当前广西旅游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旅游人才的培养还远不能满足建设旅游大省的需要。

(六)制订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切实加强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对旅游业发展的评估和统计不能只注重经济指标,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子,而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为适应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研制出一整套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体系,根据质量指标,责成有关机构及时监测和评估,并把结果存入数据库,定期公布,及时分析、发布预警,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及时、全民、全方位地控制旅游污染,对旅游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以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七)健全旅游环保机制。为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旅游环保机制约束人类活动于各类环境规范允许的限度内。根据目前旅游生

态情况,广西在《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框架下,还需建立四种环保机制:(1)行政立法机制,对到保护区旅游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限制性规定;(2)经济计划机制,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对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进行宏观调控;(3)旅游开发的经济核算和有偿使用机制,即补偿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旅游造成的损失;(4)环保问责机制,对给旅游环境造成破坏的任何个人、单位进行问责,如经济处罚、制裁等。

(八)大力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指导下,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新型专项旅游活动。开展生态旅游,游客本身将成为旅游区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游客直接参与考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森林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被公认为是解决旅游与保护这一矛盾的理想方式。广西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等都是建立可持续生态旅游区的理想之地。此外,还应大力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满足游客的需要,以延长游客在广西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支出。

(九)尝试建立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按照《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的要求,为加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和支持普及率高的科学试点工作。如广西可根据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以大化县瑶山或兴安县猫儿山为中心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因为这些景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好,维护环境的投入少,且都是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具备了一定的旅游业发展基础,列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后,更容易发展成为国内外旅游的新热点、亮点。

(十)加强区域性旅游合作。拓展旅游活动空间。区域性旅游合作包括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组合与互动,旅游产品的互为利用,对外旅游促销的合作以及区域旅游枢纽建设等。目前,西南和华南已有两大旅游枢纽,即广州、昆明,广西应力争把桂林建设成为一大旅游枢纽。从旅游资源的匹配状况看,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湖南等省市区都各有优势,但开展区域性合作后,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广西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广西作为旅游大省,资源十分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广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努力加快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推动和谐广西的全面建设,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周天华]

作者:李芳云 杨 燚

上一篇: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关于科学发展观企业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