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论文

2022-04-18

摘要生态旅游,在近年以来得到了众多旅游爱好者的竞相追宠,作为一项新生的旅游活动体系,生态旅游最初的发展的确对环境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但是伴随着其逐步的繁荣,日益呈现出了诸多影响环境的因素,因此在当前加强对生态旅游方面的管理,做到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当前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论文 篇1:

大东海生态旅游现状及环境保护建议

摘 要 阐述了大东海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生态旅游模式以及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的成效。尽管大东海珊瑚礁生态系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都很高,但仍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遭受损害,应加强保护。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大东海

Key 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Dadonghai

三亞市大东海是海南著名的海滩之一。大东海旅游名胜区位于三亚市东郊,与榆林港毗邻,在兔尾岭和鹿回头两个山头中间,是自然形成的半月形浅水海湾,带有月牙形沙滩,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区内沙平水清,风轻浪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滨海游览区。冬季水温在18-22 ℃之间,是冬泳避寒胜地,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四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大东海周边海洋的开发活动主要是旅游娱乐用海,沿岸满布四、五星级酒店,如南中国酒店、珠江花园酒店、银泰酒店、荷泰酒店、丽景海湾酒店、山海天酒店等,为度假休闲者潜海观光、海水浴、阳光浴的理想之地。

1 大东海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1.1 水质、沉积物环境

2016年8月调查结果表明,大东海近岸海域的水质现状良好,悬浮物含量较低,各站之间及同一监测站位在不同层次监测值之间变化不大;溶解氧含量较高,除少数几个站位外,其余站位监测值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无机磷含量较低,均符合第一类水质标准,表层油类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所有测定值均小于0.2 mg/L,优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海域表层沉积物硫化物含量较低,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有机碳符合第一类沉积物标准,沉积物表层石油含量分布规律与硫化物相似,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1.2 珊瑚礁海岸

大东海湾口向南,海湾面积达6 km2,湾口水深12-16 m,湾顶中部为沙滩,两侧珊瑚岸礁发育,3-6 m浅水区是造礁石珊瑚茂盛集中生长区域。大东海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9科19属34种,造礁石珊瑚主要优势种是鹿角杯型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伞房鹿角珊瑚(Acropora corymbosa)、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等[1]。

1.3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2016年8月,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32属74种,种类以硅藻、甲藻为主。调查期间,各站位细胞丰度差异不大,平均为10.80×104 cells/m3。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明显,以紧挤角毛藻(Chaetoceros coarctatus)、叉状角藻原变种(Ceratium furca var. furca)、短柄曲壳藻变窄变种(Achnanthes brevipes var. angustata)、威利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笔尖形根管藻粗径变种(Rhizosolenia styliformis var. latissima)、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等为主,其中以紧挤角毛藻的优势度最大,为0.312,平均细胞丰度为1.90×104 cells/m3,占总细胞丰度的31.20 %。多数站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浮游植物种类丰富,种间比例均匀,群落结构稳定。

2 大东海生态旅游现状

2.1 生态旅游开展模式

大东海沙滩岸段东起南中国大酒店用地东边界,西至山海天大酒店。用地东北边界长1 400 m的海岸,设置2个公共海水浴场,面积分别是3.98 hm2和5.77 hm2。大东海湾东、西两侧有2个潜水区,即B区和G区,面积分别是4 hm2和2.55 hm2,开展水下旅游活动,设有水肺潜水、浮潜。东侧透明底船观光区A区面积为5.84 hm2,西侧透明底船观光区H区面积为5.94 hm2,限设开展透明底船观光活动,限设透明底船2艘。在大东海西侧机动艇通道区作为摩托艇、快艇、拉伞等水上运动娱乐活动的通道。海上平台区限设浮动式平台1个,供海上游乐项目使用。

2.2 生态旅游发展成效

大东海是三亚市传统的旅游景点,因大东海浴场而闻名,后来三亚的潜水业从这里崛起,曾有十余家企业在大东海从事潜水旅游,开发强度较大。于2001年重组后,由三亚大东海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大东海为开放式旅游景区,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大东海接待游客量为230万人次,2011年为227万人次,2012年1-9月份为148万人次。在2014年,旅游公司全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2015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2016年(1-10月)接待游客105万人次。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到三亚旅游的游客大幅增加,特别是参与海洋旅游和海滨休闲度假游的游客将大幅增加,三亚市的旅游结构也将逐步由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及观光度假型转变。三亚市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在实验区内发展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产业,带动了企业和周边社区发展。

3 大东海海洋环境保护建议

尽管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都很高,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损害严重[2]。目前来看,大东海海域水质好、沉积物环境质量好,造礁石珊瑚覆种类多,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1 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进行管理、开发

三亚保护区管理处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去管理大东海海域,以主动保护的模式去管理保护区,适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保护区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适当的旅游开发活动。企业经批准可获得在珊瑚礁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企业可从特许经营项目中获得利润,保护区可获得资金使保护和管理工作得以开展。

3.2 修复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旅游活动区域H区应暂停海洋旅游活动,给予珊瑚礁生态系统自行修复的时间,也可主动开展珊瑚移植和恢复项目,在合适的海域,选择某些品种进行珊瑚移植,有效地修复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人工珊瑚景观,分流原始珊瑚礁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强度过大的潜水等旅游活动的压力。

3.3 调整旅游活动观光区域

鉴于大东海海洋生态旅游区已成为三亚旅游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不宜完全取消该区域的海洋旅游活动,建议将部分旅游活动迁移至珊瑚礁状况相对较好的大东海旅游观光A、B区适度开展。

3.4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

大东海旅游公司应配合保护区加强对旅游活动内容、方式、范围和强度等要素对大东海海域环境影响的定期監测评估。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以防各种突发事件(包括遭受热带气旋、风暴潮、大浪破坏影响及溢油事故等)对珊瑚礁海域造成威胁。用海区和参照区加强珊瑚礁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珊瑚礁重点水质因子悬浮物、透明度、营养盐、大肠杆菌等监测。

3.5 注意对海底珊瑚的保护

旅游活动应注意对海底珊瑚的保护,建议在珊瑚礁用海区设置锚系,禁止船只在珊瑚区内抛锚。对于海底潜水观光,潜水向导作珊瑚礁保护知识的培训,游客下水前应由专职训练有素的潜水向导进行珊瑚礁保护的教育,严禁损坏珊瑚和捕捉珊瑚礁生物的行为。

3.6 建议对用海区实施容量控制和轮换制度

保护区管理处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下旅游项目的控制和游客容量的控制,对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重新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加强对旅游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并对潜水区进行轮换。

3.7 疏浚倾废区,远离珊瑚礁区

鉴于以往周边海域海洋工程淤泥倾废对珊瑚礁已经造成严重的影响,建议疏浚倾废区(临时)远离珊瑚礁区。

3.8 加强珊瑚礁保护宣传

在旅游和潜水活动区加强珊瑚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珊瑚礁保护工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全民的热情参与,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加入到珊瑚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 王道儒,吴 瑞,李元超,等. 海南省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 王丽荣,赵焕庭. 珊瑚礁生态系的一般特点[J]. 生态学杂志,2001,20(6):41-45.

作者:吴瑞

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论文 篇2:

分析生态旅游营销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摘要 生态旅游,在近年以来得到了众多旅游爱好者的竞相追宠,作为一项新生的旅游活动体系,生态旅游最初的发展的确对环境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但是伴随着其逐步的繁荣,日益呈现出了诸多影响环境的因素,因此在当前加强对生态旅游方面的管理,做到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当前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营销 自然环境 保护措施

1 加强生态旅游和环保规律的认知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着两面性,一面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效益值,而另一面其在一定层次产生了自然生态环境损耗,降低了地方文化传统特色。这类情况的存在成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矛盾。生态旅游的效益及发展主要是通过生态资源的对外营销而取得,但是因其资源的有限性特征,在开发中若片面地追求速度效益,那么必然会造成生态旅游愈发展,污染愈严重的情况,从而破坏生态的平衡性。因而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做好对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与尊重,不断地就环境质量进行改善,最大化地促进环境生态同人类的和谐共存,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然而这一目标要求的实现,必须要通过环保与生态旅游关系间,做好内在规律的寻找把握,以此对持续恶化的环境作出改善,采取合理的方针策略。促进生态旅游和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相融合,达到和谐共存的发展目的。

2 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的开发内涵,具体是指通过科学的生态学方法运用,将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特性进行充分恰当的结合,以此合理地在大的环境空间内进行旅游结构的布局规划。在进行规划时,要全面进行生态环境资源的考虑,从其特性及分布状况与旅游群体特征、需求类别做出考虑,同时必须兼顾考虑到生态旅游的空间容量及景区内的动植物多样性方面的保护,以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作为发展前提,贯彻自然环境保护同经济利益均衡发展的原则,促使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建设发展,以合理的设计,完成功能分区,综合制定既适宜动植物生长,又适合旅游人员观光居住的规划方案。充分地将湖泊、河流、山体、绿地、气候等资源条件利用,创设出一个优美的景观旅游体系,同时又确保原有生态圈不会受到景区建设发展的影响。

3 综合制定可持续发展旅游政策

政策作为发展的必要依据,是管理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当前的生态旅游进展中,制定一整套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具有着现实的必然意义,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重要条件。在政策中应明确规定,就既有田园景观特色生态系统,必须做好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规划。对于存在着环境资源破坏性质的产业,无论其具有多高的经济效应,都必须明确规定杜绝引进。就相关农业生态系统生产部门及野生的动植物园开发部门来讲,虽然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其发展中所具有的生态景观多样性提升意义及地方田园特色增强作用,能够长期吸引大量生态旅游人员。因此在当前应取得当地政府的着重关注,加强对其多方面的产业开发。同时政策构建时,还应当统筹考虑生态资源的结构、功能与价值等多方面的协调性,保证不损害当地的民族习俗及生活文化价值等,以政策促使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4 做好环境审计及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在当前又被称之为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是目前环境管理预防的重要方法。其能够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对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健康的环境项目开发做出细致辨识。环境评价体系在实施中主要是通过行政单位及环保部门与公民大众共同参与决策评议。其最为明显的作用是最大化地减少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投资中,出现的经济损失,降低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的成本,避免环境在开发中遭遇潜在的破坏。在生态旅游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性的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减少开发过程中潜在的不利影响因素,确定生态景区环境的最大容量,以此建立一个集管理、监测、开发、研究于一体的公众监督审计体系,综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发展保护措施。

环境审计通常被定义为是预测企业在生产中的运行组织过程,用于确定企业是否按照既定的环境规范章程及政策标准进行生产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了检验、评价及证实三个步骤。显而易见环境审计就旅游生态管理企业及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存在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近年以来,伴随新兴技术设备与法律措施的涌现,在生态环境的管理规划和保护方面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进步,且在公民意识方面,也对环境问题愈发关注重视,因此在今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开展中,必将会产生对生态景区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各类方法支持。

5 实施教育手段,加强生态管理人员的职能意识培养

在生态旅游的管理中,加诸对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必然可行,旅游管理人员作为生态资源与环保的监督引导者,对生态旅游环保建设具有着主体作用,因而,做好管理人员方面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促使其树立良性的服务意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在接受了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后,会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价工作具有新的认识,这对管理人员在参与组织制定旅游发展纲要规划、确立旅游发展策略措施及构建协调管理保护机制和不同类型旅游线路的制定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6 加强旅游者生态教育

在生态旅游的教育开展中,不仅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同时还应就旅游者及潜在的旅游群体,进行旅行前的生态旅游环保教育,使其明白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履行义务和应有的生态道德文明等思想。具体的实施可通过以下形式开展:首先采取在旅游区内,进行设置具有环保教育意义的配套设施,例如在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区域设置环境保护解说系统与具备提醒意义的环保警示牌等,其次可以利用景区媒体资源,设置LED广告牌或者媒体电视,进行卫生保护影片及卫生保护语的循环播放,令游客从多种渠道进行接受环保教育。在可持续延伸教育的设施方面,如门票和旅游宣传手册及导游地图等具备收藏价值的载体,进行添加相关生态保护知识与保护注意事项标注,使游客可以持续受教。另外还能够采取在相关旅游商品中,增加环境保护内容比例,开发具有环保意义的旅游交通工具与废品收集器等。以此类形式使旅游群体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体系内,为生态环保贡献自身力量,促进生态旅游环境的健康发展。

作者:白惠芳 李艳芳

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论文 篇3:

生态旅游营销研究进展

摘要:生态旅游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但学术界尚未建立起生态旅游营销的系统理论体系和框架。研究发现,国外生态旅游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旅游市场细分标准和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国内则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生态旅游营销研究以及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研究。最后对生态旅游营销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营销;营销战略

20世纪末,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旅游和谐发展,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成为旅游业中最受瞩目的焦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选择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标志着生态旅游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旅游虽起步较晚,但也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则成为生态旅游年的宣传主题。

虽然生态旅游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但有关生态旅游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比如,生态旅游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待确立,对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也有分歧。同时,生态旅游的实践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与误区。尽管很多保护区都开展了生态旅游,但很少能真正达到生态旅游的标准。某些保护区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管理,更缺少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营销策略单一,无法适应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提示我们需要完善生态旅游營销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

一、国外生态旅游营销研究进展

(一)生态旅游市场细分标准研究

关于国外生态旅游市场细分的研究,在大量的研究中,学者仍然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区分“生态旅游者”与其他的消费者,在划分生态旅游市场为不同的子市场时,都会假设划分的不同子市场采取特定的管理策略。从行为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软/硬模型的变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比如Blamey & Braithwaite,1997; Diamantis,1999; Palacio & McCool,1997;Weaver & Lawton,2002)从这方面来看,其中一个有趣的变化是Weaver and Lawton(2002)所界定的“结构化的生态旅游者”,在其研究中,生态旅游者在自然旅游环境中更愿意选择硬(艰苦)的生态旅游体验,而在其它时候则选择软的生态旅游体验(比如舒服的住宿与美食)。

而对于传统的生态旅游市场的认可,是新出现的一个关于地理学细分市场的问题,特别是东亚地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造访保护区。Kerstetter, Hou, and Lin(2004)和 Tao, Eagles,and Smith (2004)研究发现,中国台湾的生态旅游者与欧洲、北美地区的生态旅游者有显著差异,尽管是由于采用欧洲的评估标准所造成的这些差异,却也进一步加强了Carter’s (2006)的断言:生态旅游本质上是一种西方的结构。Weaver(2002)认为,存在一种与众不同的东亚生态旅游者类型,他们更容易被植物与地理所吸引,远甚于富有魅力的巨型动物,这种旅游者与这些景区有着密切的美学与哲学的联系,而且非常适于在一个严谨的动态组中来加以研究。然而,尽管有着极高的参与水平,这种非西方模式的生态旅游仍缺乏随后的研究。

(二)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

关于国外生态旅游营销的研究,对生态旅游的解读与营销同时在生态旅游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寻求平衡点。近年来,对生态旅游的解读在文献研究中获得足够的关注,因为其不仅能提高旅游者求知和满意度,还能积极的影响旅游者的行为。至于如何达到这些结果一直是学者研究的主题,除了Weiler and Ham(2001)对概况的研究,还有诸多案例研究,日益集中于对生态旅游的解读,从而在旅游者行为上引起长期的变化(Andersen & Miller,2005;Christie & Mason,2003;Hughes & Morrison-Saunders,2005;Orams,1997;Tisdell & Wilson,2005)。Twidale and Bourne(2003)因其对该行业的专业性的解释,而开展了一项值得额外关注的也更新颖的研究,分析了在南澳大利亚一个遗址的作为说明的标识系统,得出结论,该标识系统大部分是不准确和具误导性的,从而剥夺了旅游者获得高质量和有益的学习体验。

二、国内生态旅游营销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国内也开始关注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于1994年召开,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也得以成立。1996年,我国成功举办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使生态旅游的理论得以应用于实践活动。1997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召开,肯定了生态旅游能积极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999年,昆明成功举办世博会,该年也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关生态旅游的研讨会在不断开展,从而也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学者对于生态旅游营销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中国生态旅游营销研究、中国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研究。

(一)中国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

当前,中国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强。之所以产生这种需求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希望返璞归真以及日益增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但是,张广瑞(1999)认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市场还没有达到足够规模,所以还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及生态旅游市场,必须好好准备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王咏等(2004)也认为应关注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并且归纳了三个目标市场:“收入较好且健康的中老年人;中产阶层中的中年人;发达国家的年轻人”。

学者们也较为关注生态旅游市场的特征。李东和(1999)曾从“旅游动机、行为特征、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四个角度研究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并指出我国应“根据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的不同偏好,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此外,叶文等(2005)针对本土化问题而展开分析,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大众生态旅游是向西方式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的过渡”,并且提出我国应开发“大众生态旅游市场和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并存的市场模式。

(二)中国生态旅游营销研究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的旅游绿色营销,是对传统旅游市场营销的继承和发展。周笑源(2004)分析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内涵,并且从生态旅游产品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营梢策略、产品组合策略、产品开发策略等方面论证了生态旅游营销的产品策略。

当前,很多学者对生态旅游营销的研究都是以绿色营销理念为指导。大家普遍认可生态旅游有必要采用绿色营销,因为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同时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张良实(2005)以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设计生态旅游,提出绿色营销是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活动, 把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旅游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及机会。何丽芳(2006)也认为,生态旅游应以生态化作为基础来实现绿色营销,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友好特性。并以此为指导,提出生态旅游要实现绿色营销,应促进营销观念、管理方式、产品开发和旅游环节的绿色化。

(三)中国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研究

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的选择上,国内学者大多采用绿色营销策略。向旭(2004)以三峡库区为案例,在对其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设计生态旅游产品需遵循的原则:承载力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特色原则、社区参与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环境教育原则。吴小勇等(2004)在分析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时同样认为, 绿色营销的核心在于设计绿色旅游产品,整个产品的设计过程都要考虑到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景点的策划、独特产品的设计、旅游产品的功效、结构层次、消费方式等。此外,学者们还重视生态旅游的绿色形象策划。张旭亮(2004)以喀纳斯湖景区为案例,探讨了适宜的生态旅游营销战略,认为应从视觉识别系统(VIS)、理念识别系统(M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三方面来策划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吕君(2003)同样认为在生态旅游营销中应重视绿色形象的塑造,提出生态旅游的人地感应系统、理念系统和人际感应系统,在各个系统中都应以绿色生態作为指导,才能较好的设计绿色产品形象。

国内学者除了从绿色营销的视角来研究生态旅游,还从品牌营销、网络营销、知识营销等方面来研究适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营销方式。

张静抒(2004)从知识营销的视角,研究了生态旅游的营销策略,在传统营销组合4Ps的基础上,加上2Ks,及相关的知识和知识的传递,指出从建立新的社会理念、开展生态旅游科普宣传、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提供“贴心”服务上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罗青梅(2010)提出了生态旅游品牌的概念,认为生态旅游品牌融合了生态旅游和品牌这两个概念,没有任何物质形态上的包装。旅游对象包括天然的地貌、自然森林、历史积淀的人文资源和民风民俗,能够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满意度高、美誉度高的旅游品牌。并以湖南省新化县为案例,探讨了新化县生态旅游如何实施品牌营销策略。李万莲等(2010)分析了现阶段生态旅游营销中的主要问题,认为推广网络营销,应成为当前生态旅游营销的重要策略,并且论述了生态旅游网络营销的主要路径。

三、讨论与展望

国外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旅游市场的细分、生态旅游的影响和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的研究。尽管生态旅游在不断扩展,但国外的研究较少关注一些重要领域,如生态旅游的质量控制,生态旅游业,外部的营销环境等。相对而言,国内学者侧重于对生态旅游营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营销环境,然后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研究的内容还不全面,也缺乏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且至今尚未发现有将体验营销运用于生态旅游方面的文章,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其实践更应以科学理论作指引,因此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R. Blamey, V. Braithwaite. A social values segmentation of the potential ecotourism marke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7(05).

[2]D. Diamant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K’s ecotourists[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99(24).

[3]V. Palacio, S. McCool. Identifying ecotourists in Belize through benefit segmentation: A preliminary analysi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7(05).

[4]D.Weaver,L. Lawton.Overnight ecotourist market segmentation in the Gold Coast hinterland of Australi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0).

[5]D. Kerstetter, J. Hou, C. Lin. Profiling Taiwanese ecotourists using a behavioral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6]C. Tao, P. Eagles, S. Smith. Profiling Taiwanese ecotourists using a self-defini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12).

[7]E.Cater.Ecotourism as a Western construct[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6(05).

[8]D. Weaver. Asian ecotourism: Patterns and themes[J].Tourism Geographies, 2002(04).

[9]B. Weiler, S. Ham. Tour guides and interpretation in ecotourism. D. Weaver(Ed.),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CAB International,Wallingford,UK 2001.

[10]M. Andersen, M. Miller. Onboard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ale watching in the San Juan Islands,Washington[J].Tourism in Marine Environments, 2005(02).

[11]M.Christie,P.Mason.Transformative tour guiding: Training tour guides to be critically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02).

[12]M. Hughes, A. Morrison-Saunders. Influence of on-site interpretation intensity on visitors to natural areas[J]. Journal of Ecotourism,2005(04).

[13]M. Orams.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n we turn tourists into“greenies”?[J]. 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03).

[14]C. Tisdell, C. Wilson. Perceived impacts of ecotourism on environmental learning and conservation:Turtle watching as a case study[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07).

[15]C. Twidale, J. Bourne. Commentary: Practices,problems and principles for ecotourism—A case study[J].Tourism Geographies,2003(05).

[16]張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9(08).

[17]王咏,陆林,王飞.生态旅游市场培育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01).

[18]李东和.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分析[J].旅游学刊,1999(01).

[19]叶文,薛熙明.生态旅游本土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6).

[20]周笑源.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内涵及其产品策略[J].旅游学刊,2004(01).

[21]张良实.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策划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2005(01).

[22]何丽芳.论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J].学术之窗,2006(02).

[23]向旭.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构想[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01).

[24]吴小勇,黄晓玲,谢志忠.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4(04).

[25]张旭亮,张海霞.喀纳斯湖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战略探讨[J].产业观察,2004(06).

[26]吕君.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策划[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03).

[27]张静抒.知识营销——生态旅游营销的新策略[J].市场营销导刊,2004(03).

[28]罗青梅,尹华光.构建扶贫县生态旅游品牌营销策略的设想——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5).

[29]李万莲,吴洁文,王丽萍.我国生态旅游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吴倩妮

上一篇:工会思想政治建设论文下一篇:农户农业技术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