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全球化经济影响论文

2022-04-15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总体呈恶化趋势,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利益下降、国民福利受损并对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文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在长期如何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应对策略,以期获得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贸易全球化经济影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贸易全球化经济影响论文 篇1: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提出应对策略,才能充分的利用经济全球化,更好地实现我国国家利益。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1] 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2]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受到经济全球化全方位的冲击,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这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1 机遇

首先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30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货物出口需求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都保持在20%左右,并且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强化。[3]第二,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据商务部统计资料,2012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117.16亿美元,批准建立的外资企业达24925个家。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加工贸易约占总对外贸易的1/4,通过经济全球化,我国将外国的资金技术吸引进来,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从而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发达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

1.2 挑战

第一,贸易结构失衡。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虽然大,但是结构仍然不合理。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价值链的低端。以苹果手机为例,一个iPhone的出口价值大约为179美元,在中国组装的支出在6.5美元左右。一个iPhone手机在中国的价值增值大约占其出口价格的3.6%。而进口产品主要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却保持稳定。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在加工贸易上的优势正不断下降。第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据WTO统计,自1995年到2009年,世界上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多达746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位居世界第一。频繁遭遇反倾销使我国企业损失了大量的海外市场,利润严重下滑。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使得众多光伏企业倒闭破产。第三,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属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例如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印刷印纸行业。这些产品对于环境有着不利的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很多发达国家将这些高污染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对于我国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发达国家在本国进行技术研发上的生产,将污染高的加工生产转入我国,然而加工生产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远远低于其所支付的环境成本。

2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对策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外贸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层次和产业质量。只有加强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升企业在产品竞争中的能力,不断增加外贸出口额。同时,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应大力加强第三产业建设,可以通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作为增强第三产业实力的重要手段。第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面对各国的贸易壁垒和人民币增值的压力,我国企业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到海外设立公司,绕开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已日趋成熟,企业可利用此契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政府也应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支持。第三, 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了不断的占领国际市场,我国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和环境保护

相关的法规政策,对传统的产业进行评估,使其生产标

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国际贸易争

端。[4]

参考文献:

[1]曹晓蕾.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新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4):16.

[2]冯芸,吴冲锋.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杨晶.浅谈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33.

[4]张蕊.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389.

作者简介:

庄园(1992-),女,江苏连云港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世界经济。

作者:庄园

贸易全球化经济影响论文 篇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总体呈恶化趋势,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利益下降、国民福利受损并对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文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在长期如何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应对策略,以期获得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

关键词:价格贸易条件;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市场结构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出口相对于进口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却呈恶化趋势。我们通常使用贸易条件这一指标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相对于进口的获利水平。根据研究所使用的要素不同,贸易条件可细分为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和总量贸易条件等。在具体分析时,因价格贸易条件数据易得、便于计算,且能恰当反映一国的贸易地位,所以被广泛使用。价格贸易条件又称净贸易条件,即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加权平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加权平均数之比,用公式表示为NBTT=(PX/PM)×100,其中,PX和PM分别表示一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价格加权平均数。以从前的某一期为基期,若NBTT值变大,则贸易条件改善,即一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但是,价格贸易条件这一指标也有其缺点,它无法直接反映由于资本的国际流动所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情况。不过,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很小,NBTT反映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情况也就更为准确。因此,研究我国的贸易变动情况用价格贸易条件这一指标最为适当。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在长期如何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应对策略,以期获得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

二、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概况

若以1981年为基期,分别计算我国近年的NBTT,可以算得1990年我国的贸易条件为96.72,比1985年的113.14下降了14.5%。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贸易条件一直较差(数值均小于100),特别是1995年后,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下降使得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到了2000年我国的贸易条件下降为69.75,比1995年的84.08又减少了约17%。商务部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以1995年为基期计算,1993年~2000期间我国贸易条件下降了13%”。加入WTO后,我国的NBTT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恶化的趋势,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料也显示:“2002年中国的贸易条件较之1995年下降了22%左右,2003年其贸易条件指数更降到历史最低点,较之1996年减少了32.3%。2004年、2005年贸易条件虽有所好转,但形势仍不乐观,2005年中国贸易条件较之1996年下降了约30%”。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贸易条件一直处在波幅较大且总体趋势是趋于恶化的状态,其中2008年为历史最低谷,贸易条件为54.17(以1981年为基期)。有学者通过建模计算认为:“1980年~2009年期间我国的NBTT平均每年下降速度为0.8%”(王钊,2012)。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如果以2000年为基期,则2010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了约20%左右”。可以说,从1981年至今我国NBTT总体趋势是恶化的,这意味着一单位商品的出口却换得越来越少的进口。

贸易条件恶化、出口交换进口比例下降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后果:其一,贸易条件恶化会使顺差减少,甚至出现贸易收支逆差。例如我国2011第一季度出现了7年来首次货物贸易逆差;其二,当一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超过比较利益时,会损害国际分工利益,降低国民收入,并对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其三,贸易条件恶化时,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背离的状况,一国有可能陷入贫困化增长即出口的大规模增长反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补贴,该国的国家福利却遭到损失;其四,贸易条件恶化时,贸易的扩张可能被对方认为是倾销从而引起更多的贸易摩擦,同时也会使国内资源更加紧张。

三、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

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根据其计算公式可知,无外乎是PX下跌、PM上升或PM的上涨幅度大于PX的上涨幅度这三种情况。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影响PX和PM,进而导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

1. 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从改革开放开始,在世界贸易的格局中,中国就一直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在贸易过程中,进口的是价格迅速上升的原材料和中间品,出口的是售价不断下降、技术含量低且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的不合理使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1)加工增值率。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在贸易中获取利益的高低。增值率越高说明在加工贸易中附加值越高。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制品生产链条较短且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对原料进行简单加工,自身附加值很低,生产缺乏核心技术及自主品牌,所以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增值率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加工贸易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就无法提高。

(2)外商直接投资。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的“双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采取了“以政策换资本”的策略,FDI流入逐年增长。FDI之所以青睐来华投资,首先是看上了我国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再加上政府对FDI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FDI主要流入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FDI的流入必然会引起这些产业的大幅扩张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供给增加,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与此相反,FDI增加了我国对技术附加值高的机器设备的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价格上升,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也是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内贸易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各子公司之间,为了转移利润或少交税,经常高价进口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产成品,使得东道国的贸易条件下降。这种跨国贸易行为,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3)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上,所以在贸易中过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研发缺乏。虽然通过贸易,我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但这种进步更多地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依然无法获取,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劳动力成本这一比较优势也逐渐减弱,而发达国家却拥有技术和市场的优势,使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在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下跌、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进出口市场结构的不对称。我国出口商品存在替代性和竞争性,而进口商品又存在需求刚性和垄断性,成为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出口商品的替代性和竞争性。我国出口商品的替代性和竞争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而在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常会出现超额供给的情形。主要是因为:其一,就国际市场需求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大幅放缓,不少出口对象国经济增长欠佳,需求疲软。同时,全球经济增速的整体下降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如“两反两保”调查数量大幅增加,我国出口环境更加严峻和复杂,这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其二,就国际市场供给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制造技术已经成熟,生产流程标准化,技术含量低,因此替代性较高,很多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备生产能力并积极加入庞大的生产出口队伍中,大量同质商品充斥国际市场;其三,就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制造部门的很多企业通过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再加上FDI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大多流向该部门以及我国出口导向性战略的影响,使得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供给过多,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过渡供给,使得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明显供过于求,价格整体下降。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不少出口企业甚至愿意主动降低价格以争取更多的出口量,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2)进口商品的需求刚性和垄断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刚性和垄断性是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对进口商品的刚性需求源于:首先,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建设中后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决定了对原材料和能源(如石油、铁矿石等)的巨大需求;其次,在当前的产业结构条件下,我国的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决定了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刚性需求;再次,外资的流入带动了对先进设备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进口需求的上升。我国原材料、能源、中间产品等投入品的刚性需求大大抬高了该类商品的国际价格。

更重要的是,此类商品的市场结构并非竞争性的,而是被卖方控制和垄断。由于市场定价权被卖方掌控,再加上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买方基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不断上涨的进口价格。

四、 改善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建议

1.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针对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不够合理的问题,我国应当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原先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不足,着重培养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增加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1)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加强外资企业管理。我们应合理利用外资,对外商投资的流向进行必要的引导。通过降低流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的优惠条件,提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外资的优惠条件,将外资更多地引导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同时,应充分合理地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对外资企业内部贸易尤其是转移价格方面的管理,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面对同类出口产品的过度竞争,企业迫切需要进行自主创新。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一是要增加教育培训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二是对自主创新企业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减免税收、发放研发补贴、落实人才引进及其他优惠政策;三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防止他人违法盗用科研成果;四是应适当降低专利申请门槛,减免技术转让的相关收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产品的差异程度甚至垄断程度,提高产品的定价权,还有助于提高我国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增值率,改善价格贸易条件。

2. 通过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出口企业进行良性竞争。出口企业间激烈甚至恶性的竞争会降低出口商品价格、恶化贸易条件,针对此问题,政府除了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减少出口商品的可替代性外,还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市场环境,引导出口企业公平有序地竞争。

其一,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同时加强对国际主要商品价格的跟踪监控,对低价竞销超过底限的企业予以惩罚。通过法律制度约束出口企业的不当行为,避免同质商品的恶性竞争;其二,国家对出口企业进行补贴扶持时,尽量做到各类企业公平兼顾,维持市场竞争的规范有序,尽量避免由于政策倾斜造成的市场扭曲;其三,鼓励和引导大型出口企业相互联合,组成贸易集团参与国际竞争,既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和定价能力,又避免了由于内部竞争带来的资源内耗;其四,鼓励和扶持商会、行业协会、外贸经纪人、中介机构的建设,为其创造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调研和搜集国际市场信息、提供专业化咨询、协调经营秩序、有序组织出口、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机构如能与政府机关及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及时地信息沟通和反馈,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通过以上措施降低出口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使贸易条件得以改善。

3. 扩大内需。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我国产品需求疲软,出口产品价格难以上升甚至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扩大内需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要想扩大内需,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使居民“有钱可花”,比如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就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使居民“有钱敢花”。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解决了国内厂商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对外出口部分转化为对内销售,出口产品的供给减少,产品价格自然会上升,贸易条件将得以改善。

4. 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为应对欧美市场需求疲软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冲击,我国应当尽力改变出口国别结构较为单一的现状,在巩固原有市场(如北美、日本、西欧等)基础上,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缓解贸易壁垒对出口的阻碍。具体来说,其一,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利用高层对话等方式,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为我国出口企业争取权利和利益。同时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其到新兴市场参加产品展销会,接受当地的质量检验认证,为其市场开拓提供保障;其二,企业应当更新观念,开阔眼界,积极开拓东欧、南美、中亚、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的新兴市场;其三,驻外机构要树立"为企业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为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必要信息及帮助。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拓展外部市场需求,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而且有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5. 增加企业的国内采购率。针对进口商品的垄断性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的国内采购率来解决,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扩充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中间产品及零部件加工工业,而且还应进一步制定此类企业的产品技术标准,使国内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能够完全符合出口企业的技术要求,减少出口企业对中间产品或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给予优惠,而对进口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征收关税等措施共同增加企业的国内采购率。国内采购率的提高,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加工贸易增值率,而且还会降低中间产品的进口数量及价格,这些都促使贸易条件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 田卫国.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基于FDI的解释.中国物价,2008,(12).

2. 王苍峰,王恬.对中美贸易条件恶化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8).

3. 汤建光.外资流入部门的结构特征与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关系.经济问题探索,2008,(11).

4. 王文治,扈涛.FDI导致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了吗?——基于微观贸易数据的GMM方法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3,(1).

5. 汪建新,黄鹏.价格贸易条件变动、进口关税削减与中国加入WTO的生产率效应.世界经济研究,2011,(12).

6. 李慧中,黄平.中国FDI净流入与贸易条件恶化:悖论及解释.国际经济评论,2006,(3).

7. 刘渝琳,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07,(7).

8. 黄平,索瓦罗.FDI流向部门结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9.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6).

10. 张先锋,刘厚俊.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再探讨.国际贸易问题,2006,(8).

11. 刘渝琳,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07,(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2CJY045)。

作者简介:张武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汪雷,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安徽财经大学三农问题研究所所长。

收稿日期:2014-01-27。

作者:张武强 汪雷

贸易全球化经济影响论文 篇3: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大数据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贸易行业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加速飞奔提供了全新动力。这种变化趋势对世界贸易自身模式的改变,以及其背后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及应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大数据的充分运用,国际贸易企业能够自主提升数据统计分析水平,以期增强产品竞争力并进行市场贸易伙伴的匹配,并增强自身的物流管理能力。我国的传统国际贸易形式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代社会环境,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国际贸易新需求,因此需要将互联网、大数据等赋能技术引入贸易领域,从而使企业在参与到国际贸易过程中具有主动地位,也使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本文将对大数据发展情况进行简述,并针对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大数据;互联网;数据分析

依托互联网为背景,社会正在向着“万物互联”的方向发展。这个发展方向的延伸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大数据近年来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推动传统行业不断衍化发展,并形成新兴的产业生态。而从贸易企业角度来看,贸易企业对数据的依赖性更是可见一斑。数据显示,贸易企业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数据搜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关乎国际贸易的发展机遇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贸易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依靠市场信息提供的机遇,以及根据这些机遇所做的反应和业务操作,大数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贸易企业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高效路径。

一、大数据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一)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大数据是一种前沿技术,即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的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数据信息的捕捉、管理并进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合,需要用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以及流程优化能力,从而能够在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中游刃有余。

(二)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技术实际上是建立在庞大的信息基础上的一种数据挖掘获取、分析技术,具有容量大、种类多、内容复杂的特点。将大数据技术与不同新兴产业和领域结合,进行不同场景的应用,能够获得市场非常核心而隐秘的市场讯息,从而可以依靠较低的成本挖掘更深层的产业逻辑和机遇,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三)大数据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及高科技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经营越来越依靠数据信息给予的支撑,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收集、分析与处理数据信息的相关工作。而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与操作中,不同的部门针对自身不同的数据需求与目的,从不同途径收集各类数据进行分类管理与保存,并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探索到市场层面、客户层面、竞争对手层面以及其他各种领域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同时还可以基于这一角度,发觉企业自身经营缺陷与不足,加以调整与完善,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立足点,以期在现代化社会不断进行自我优化升级,才能获得更加稳健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国际贸易趋于全球一体化

当代国际贸易企业同时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使国际贸易企业借助互联网体系自主挖掘数据价值、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各国空间地域的界线,令全球经济体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贸易的竞争态势。

(二)国际贸易趋于規范化

在国际贸易合作中,多数国家都在贸易中形成了一些双方自觉遵守的规定与准则,国际贸易随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逐步加深,这种规则的约束机制会逐渐形成并持续衍变,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秩序与可持续性的国际贸易合作行为。

(三)国际贸易趋于自由化

全球贸易活动一体化、规范化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自由化的趋势。随着全球贸易的深入开展,各个经济主体在贸易市场上的角色与分工也开始凸显出来。两个主体之间的贸易可以基于需求而随时展开洽谈,但随之而来的是贸易摩擦也开始显现。

三、大数据对企业国际贸易积极影响

(一)提高国际贸易效率

在传统贸易经营模式下,国际贸易受到许多局限性条件的束缚。例如,购销双方相互不了解,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对彼此心生芥蒂,初期的合作均带有较强的试探性质,导致企业在进行贸易过程中需要有个规模由小到大的过程。很多时候这种小规模贸易会导致成本、资源和效率的浪费。而当我们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先对交易对手进行充分研究了解,从而对贸易的风险情况有大致的判定,从而对贸易进行状况有一个比较稳妥的预期,才能更好地履行合同提高效率。此外,大数据平台对企业之间的沟通、接洽,以及相互之间的供需情况以及资源匹配都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相互间形成合作关系,同时彼此加深了解,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进而扩大贸易额度。

(二)优化国际贸易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纷繁复杂,主要的流程包括:议价、订货、付订金、备货、包装、手续办理、装船、运输、到岸收货、结余款等,相关流程无论在哪个节点出现延误都可能造成贸易的失败或引发贸易风险。而在大数据环境下,管理模式得到大数据的支持,一切流程都可以依托互联网而变得简单轻松起来。互联网管理平台可以用于完整的订货、收货、结款流程,互联网标准化、规范化而又便捷的操作流程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贸易双方合同履行中的压力。

(三)丰富国际贸易方式

通过大数据平台,贸易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担保、信用背书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对双方的贸易活动进行程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与把控;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大数据平台上面获取到的有效数据,对于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经营领域进行做好科学的业务规划与经营安排,进而开拓更多的业务范畴,拓展市场,寻找更加优质的贸易伙伴,同时从市场上不断学习全球最先进的贸易方式,从而不断丰富企业自身的业务体系,更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全球贸易浪潮中去。

(四)国际贸易精准化

通过大数据,贸易企业可以对市场上的客户、产品、竞争对手有一个非常完整、系统的了解,从而对自身的业务定位,特别是优势和劣势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在这样的认知体系下,贸易企业必然知道什么业务更加适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什么业务是自身更有优势去经营的,以极为明确的市场需求,对接市场上最具优势的供货方,更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匹配与国际贸易效率的提升。而这样的模式也更利于买卖双方形成良性、长久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贸易企业寻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所在。

(五)防控非系统性风险

国际贸易在合约履行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一定的人为操作过失等风险。在遇到这样的意外事故或不利后果时,双方往往会出现相互推脱责任的局面。而在大数据模式下,由于双方的行为都会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其中大多数操作流程以及流程中的重要协议等文件都会在大数据平台进行记录留痕,从而能够在意外发生后第一时间溯源追查,弥补损失。此外,双方企业本着相互了解、互相信任为目的,还可以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将信息透明化,从而使双方企业能够相互了解,清楚地知道对方在某一次贸易过程中所付出努力多少、推动业务进展情况,进而更加精准地使对方成为某一领域的合作伙伴。

四、大数据对企业国际贸易消极影响

大数据在给国际贸易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同样带来的隐患,这样的隐患长期发展将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利后果。

首先,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贸易信息不断增多,且信息更加清晰、完整,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存在极大的被商业对手窃取的风险。大量的贸易信息一旦被恶意泄露,大数据环境将对其产生快速扩散的作用,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一些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会包含一些国家安全信息、公民隐私信息等,一旦被不法分子窃取后不正当利用,将会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公民名誉。因此,数据加密和网络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条件。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每一种新兴技术都是利弊交加的双刃剑。但值得肯定的是,新兴科技赋能带来的正效应还是更大的。只要做好数据风险的防控工作,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将大大提高贸易效率、丰富贸易内涵,在市场通过数据资源提升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形成创新、多样化的贸易模式,从而全面推动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也是重要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之一。由于贸易行业自身具有规模多样、产品丰富、成交频繁、数据海量等特点,大数据技术通过软件系统和数据平台,能够很好地行使其支撑作用。在这个基础之上,国际贸易已从传统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向着透明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开启当代国际贸易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庞孟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数据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J].营销界,2020(35):195-196.

[2]黄磊.论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在企业中的运用[J].经济管理文摘,2020(02):47-48.

[3]周丽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数据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8):43.

[4]刘利. 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

作者:顾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