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跨文化交际差异

2022-09-18

第一篇:中英跨文化交际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

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各国各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也就有所差异。各名族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其具体表现在语言、交际、饮食、风俗、节日等方面。其中饮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饮食文化从根本上说明了中西方文华的差异。 关键词

饮食文化,观念,餐具厨具,氛围,菜名

1 引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就很明了地说说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不论从习惯、氛围、观念、礼仪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饮食文化也折射出这个名族的思想、信念、习惯、历史等方面。因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从个人角度来看能够更好的了解他名族的思想、习俗,更好的与他名族交际,从国家角度来看,才能更好的调整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外交政策。

2 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2.1 中国的饮食观念

在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追求“色、香、味、形、器”俱全,追求的这种境界如果具体化了就无味了。中国饮食对美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理性,即使人们已经饱了,仍然会进食,这是由于抑制不了美食的诱惑,而尽情地进行嗅觉和味觉的享受盛宴。中国饮食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的是一种“天下大同”的意境。中国人在食物中会放入各种调料,各种调料相互配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境界,从而调出美好的滋味,对这种美味的享受不仅仅是嗅觉和味觉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不可言传的享受。这与中国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的哲学相吻合,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的意境美的一大重要特性,这种特性在书画上的体现也极为明显,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与书画文化一样俨然已归为艺术这一类型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艺术化了,技艺已经十分成熟了,其可以不依赖于菜谱了,可以自由发挥,添加一些作料,自己改进烹饪技艺,具有随意性。 由于中国地区适合于耕种农作物,中国以采集、种植为主,以渔猎、养殖为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以素食为主,如水稻、小麦,荤食出现在桌席上只是作为配菜,这是由中国的历史上的经济模式和地理因素决定的。 2.2 西方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把饮食当做一种科学,他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饮食。西方人认为饮食的功能是填饱肚皮、吸收营养,没有像东方一样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饮食。西方的饮食讲究搭配,其主要是营养上的搭配,忽略了色、香、味、形、器,讲究摄入了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糖、脂肪等。在加入调料的过程中,大多是在餐盘中进行的,各种调料的味道都是单独的,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所以出自不同西方厨师手下的菜的味道几乎相同。

西方人比较中西饮食的特点时认为,他们的营养搭配较为合理,他们有比较发达的食品工业,而他们的罐头和快餐业的发展就是其典型代表。这与他们现代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即使罐头和快餐的味道单一,但是能够让他们赶上快节奏的运作状态就可以接受了,而且其中的营养也并不缺乏。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荤食较多,牛肉、牛奶等更是频繁,他们把这些作为主食,而中国只是偶尔将之当做配菜。这与西方民族的历史有关,西方人具有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他们以渔猎、养殖为主,以种植、采集为辅,所以他们的食物大多是从动物身上索得的。 3 中西餐具厨具的差异

在餐具上,众所周知的,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

中国饮食的魅力在于其味道,而美味是通过调和出来的,要使食物原料的本味和调料的味道相互融合,其厨具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设计厨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厨具要与厨师相互配合,让各种食物在调和过程中充分作用,还要让调和更加方便。能起到这些作用并且与西方厨具差异较大的代表性的厨具应该属炒锅和马勺了。虽然现代中国的生活步伐加快了,微波炉、烤箱等西方厨具也进入中国家庭中,但这并不能满足中国家庭的需求,人们只有在不具备制作中式餐的前提下才会使用,是退而求其次,并且没有发挥其本来的功能。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需要能够在烹饪味道上得到满足的厨具。

西方的饮食就比较简单一些了,由于他们较少将各种食物混合在一起,所以他们不需要中式厨具,如他们不用炒锅和马勺等。西方讲究的是食物味道的单纯,因此,

1 他们厨具不必要满足调和的功能,其厨具最大的特点就是烧煮功能。西方厨具大多是平底和圆桶,这样才能更方便加热烧煮食物。 4 饮食氛围及礼仪的差异 4.1 中国的饮食氛围及礼仪

中国饮食是共餐制,就是大家围着一起吃饭,大家可以共同享受同一餐具中的食物。这与中国孔子的“和”的思想相吻合。在中国,大家吃饭时的氛围是倾向热闹的,特别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时,可以相互布菜,这是礼貌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相互聊天,如果餐桌上比较安静的话就比较诡异了。吃完饭后,主人会邀请再添一点,这是对客人的照顾与关心。中国人认为在饮食中可以增进人们的感情,在吃饭时,大家可以随意的聊。在聚餐是比较热闹的要数劝酒了,这是,人们并不在乎酒的档次,而是大家在挡酒和劝酒之间的交流了,那时人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可以随意的调笑,那时人们的智慧就会体现出来了,那种氛围比较热烈,特别是男性的友谊会大步增进。

平常在餐馆中吃饭时,由于大家都是一起吃,不会实行AA制,通常是有一个人买单。在中国,在买单时通常会争先买单,这是自己对别人诚意的体现,也是告诉别人大家的情意不在乎这点儿,大家是一家人的意思。

虽然中西都讲究正式宴请的座位次序,但还是有所差别的。传统上,在中国宴请时用的是八仙桌,现在一般用圆桌即可,对门为上座,上座的两边是偏座,身份尊贵的宾客坐上座,主人坐下坐,其余客人坐偏座。上菜时,先请贵宾动筷,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4.2 西方的饮食氛围

西方饮食是分餐制,就是自己吃自己的,每个人的菜都是盛在各自的餐具中的,各自享用,给别人布菜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当然帮别人添饭菜,“逼”着别人吃,这也是不恰当的,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人们参加聚餐是带有目的性的,单纯为了拓展交际,不是无意识的认识更多的朋友。

正是由于这种氛围,在西方餐馆里吃饭,一般都是实行AA制,即各自付个自的钱。由于他们的食物是个人一份的,也不会出现“由谁买单”这种争执。 这与西方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有关,他们认为各自布菜、买单时不可以违背他人的意志,不能替别人做决定,要展示对别人的尊重。

西方也很讲究座位的排序,在正式场合,宴请时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桌的两端,然后再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宾客的次序安排座位。

2 5 中西方菜名的差异 5.1 中国的菜名

中国是一个追求意境美的国家,这一特征在菜名上的体现也是十分显著的。取菜名除了要体现意境美,还要尽量显示吉祥的意味。例如鱿鱼炒鸡片被称作游龙戏凤,。即使是一盘汤也很有讲究的,可以取出许多不同的名字,都是十分优美的诗句词中的,例如海鲜花甲汤可以取多个名字:松翠明珠,这出自《春提湖上》的“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浪托鸿雁,出自“风帆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碟蜓双舞,出自《曲江》中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些取名,描绘了菜的形色器,既富有意境,又别有一番诗趣。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清贫的儒士,即使是清汤上漂着一根绿,也能苦中作乐,取出一些具有内涵而不失风雅的名字。中国菜名多富于艺术性,大多是由神话经典、自然联想、诗词典故得来的。 5.2 西方的菜名

西方注重实用性,从菜名就可以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以及味道形态,没有更深层次的寓意,简单明了。中国菜名的表情达意和西方菜名的一目了然,折射出了中国文化偏于感性思维,而西方文化偏于理性思维。 6 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和”、“感性”而西方则是“自由”、“理性”,因此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要看到自身不足之处,借鉴他国饮食的成功的一面,不可片面看待我国和他国的饮食文化,要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尊重他国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冲突其根本上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饮食文化的冲突只是其一个方面的表现。这种文化冲突的状况下,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骄傲自大,对待他国文化要兼容并包,积极吸取他国的文化精华,不断充实武装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论文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姓名 学号

【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中国戏剧是话剧、割据、秧歌具、以及京剧、越剧、评剧、沪剧、黄梅戏等一切地方戏的总称。而西方戏剧则由话剧、歌剧和芭蕾舞剧组成。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最根本的、最有决定性的差异,是戏剧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程式化 非写实 背景 障碍 1.西方戏剧与东方戏剧 1.1话剧(Dramma)、歌剧(Opera)和芭蕾舞剧(Ballet)是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其他还有哑剧、木偶剧、音乐剧等)。它们都诞生于欧洲,广泛流行于全世界。

1.2东方戏剧包括了中国的京剧、昆剧和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包括了日本的能乐、狂言、歌舞伎和古典傀儡剧‚文乐‛;包括了朝鲜的唱剧,越南的嘲剧、改良戏;包括了印度的卡塔卡利舞(一种传统舞剧)和失传已久的梵剧;此外,还有泰国的‚孔‛剧,印度尼西亚的格多柏拉戏和鲁德鹿戏。以上这些东方戏剧有的相互接近(一般东亚的与东亚的接近,南亚的与南亚的接近),有的相互差异较大,但差异再大也大不过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间的差异。

东方戏剧有两大特征:一是表演的程式化,一是高度的综合性。所谓表演的程式化,就是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人们的语言、行为、思想、情感加以分类,再以种种被提炼过的,更加简练和规范话的角色形象与语言、动作、旋律、去表现那种种特定的分类。而在西方戏剧中,除了芭蕾舞剧的舞蹈动作有一定的程式外,其他表演都是写实的、非程式化的。

1.3东方戏剧的另一特征是它高度的综合性。早期的西方戏剧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它们表现的都是希腊神话和史诗所提供的故事,只要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这些故事里的角色,就被承认是戏剧了。而东方的戏剧的原始形态多以歌舞为主体,在发展中有陆续把武打、杂技等特技表演融会进去。虽然西方的歌剧也综合了歌唱和表演,芭蕾舞剧则综合了音乐舞蹈和哑剧,但都不如东方戏剧综合得广泛。 1.4唯一一个和东方戏剧比较接近的西方剧种是形成时间不长,但现时在欧美许多国家流行颇广的‚音乐剧‛,它有说话但不是话剧,有歌唱但不是歌剧,有舞蹈但不是芭蕾。这种音乐剧虽非出于对东方戏剧的有意模仿,但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文化本来就是一道割不断、扯不开的洪流,东方与西方尽管起点不同,差异诸多,但总有一些不期而然融会于一体的结合点,尽管东西方戏剧的差异一直是相当巨大而明显的。 2.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

2.1世界上所公认的三个最著名而古老的戏剧系统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剧。

2.2中国戏剧早经13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和17世纪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描述,使欧洲人有所见闻。在西方,割据、话剧、芭蕾舞剧共同构成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话剧以对白与形体动作为表演手段,歌剧的表演手段以音乐与歌唱为主,形体动作为辅,芭蕾舞剧则以音乐舞蹈为表演手段,既无歌唱又无对白,或者说她是音乐舞蹈加哑剧。总而言之,以上三者都与中国戏剧截然不同。中国戏剧不仅唱、做、念、打兼备,还穿插着大段的歌舞哑剧以至杂技与功夫表演,并且拥有一套独特的戏剧表演的符号语言。包括程式化的角色塑造——行当;程式化的化妆——脸谱;程式化的表演——做功、身段和固定几种套路的曲式、唱腔。

2.3中国戏剧最令西方人感到新鲜的,是它那高度程式化的写意传神的表演,如兰花指、水袖、圆场、起霸、走边,以及整冠、甩发、亮相等等。此外中国戏剧表演中还穿插着一些像‚变脸‛、‚翎子功‛、‚翅子功‛等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活儿。 2.4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切程式化的表演,以表演绝活,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现实依据,但却比现实中的动作更美更传神,刻画人物更加入木三分。所以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哪怕最细微的举动,都是现实的提炼。‛

2.5中国戏曲的表演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意趣的挥洒,神韵的深远,以虚代实,以形传神。再加上它的独特的艺术化的化妆和脸谱,无布景的舞台,象征主义的道具,都极大地激发着观众的想象力。这也是中国艺术普遍倡导的‚神会‛、‚悟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使一切略去的细节都由想象补充得更为尽善尽美。 2.6中国传统戏剧从表演到服装、化妆、道具、效果,都是写意的,都简化得近乎抽象的符号,这样不仅使演员能以表演代替道具,并能凭借演员在台上唱做念打的浑身解数,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创造出一个丰满、充实的特定意境,使庞大而沉重的布景道具黯然失色。

由于洋人听不懂中国戏的唱词与念白,也听不懂中国戏的唱腔,他们的兴趣便自然地转向做功方面。他们欣赏的剧目,不是类乎哑剧的《三岔口》,就是以做功见长的《拾玉镯》、《秋江》,以及以武打见长的《闹天宫》。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戏剧一向是听重于看,北京人总是说‚听戏‛而不说‚看戏‛,我们也习惯地把戏剧演员叫‚唱戏的‛,尤其是那些真正的‚戏迷‛,无一不是‚听戏‛的。这一点对于西方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去大剧院欣赏Opera时,不仅没有人闭眼,还要特意戴上望远镜,把舞台上的演员从头到脚看个一清二楚。 2.7如果我们以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的话剧、歌剧为参考系,在比较中去发现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征,大体可归纳出以下三点:

第一,动作舞蹈化。中国戏剧中既有大块文章的载歌载舞,也有称之为‚身段‛、‚做工‛的许多极其优美的程式化的形体语言。中国戏剧可以说是‚无动不舞‛。 第二,语言音乐化。中国戏剧中既有大段的唱,又有既不是唱又不是说话的音乐性极强的语言——‚念白‛,这一特征可以概括为‚有声皆歌‛。所以著名的戏剧专家齐如山先生曾说:‚国剧的原理,有两句极扼要的话,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凡有一点声音,就得有歌唱的韵味,凡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蹈的意义。‛

第三,布景抽象化。中国戏剧舞台上最常用的道具是一桌两椅,有时则全然空无一物,即或有道具如茶壶、酒杯、一本书、一张画,也绝对不用真实器物,目的就在严格遵守非写实的特征。

2.8以上种种特征如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非写实主义‛。从西方戏剧史上看,古希腊的戏剧也是非写实的,那时的演员戴着面具,吟唱着诗句,舞台的背后永远是固定的一个死景,所以等于没有景。这与中国传统戏剧非常接近。到了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写实逐渐抬头,但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角色有大量的独白、旁白,又一场接一场地更换地点,并用对话说出环境与布景,这仍然是非写实的。只是到了文艺复兴以后,才完全发展为完全的写实主义。

2.9中国的戏剧与西方的戏剧,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写实‛与‚非写实‛,以及动作、语言、舞台的许多具体差异外,至少还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首先,中西戏剧诞生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西洋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传播至全欧洲,大体正当文艺复兴到巴洛克风格的时代,当然以崇尚奢靡追求富丽为时尚,所以大歌剧的演出,从剧场建筑到舞台装臵,都展现出一派缛丽之风,追求豪华的景观,奇巧的舞台机关。但纵观我国戏剧的诞生至成熟发展,从唐大曲、宋金杂剧到元杂剧,戏剧发展的主流一直深入民间,并与奢靡缛丽之风无缘,并不器重于舞台背景的烘托,全无西方大歌剧的一派豪华气势。 其次,中国的戏剧除了可作演出的一剧之本外,还可以作为文学作品供人阅读欣赏。但是西洋歌剧并不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只具有独立的音乐价值。 最后,西方歌剧独立的音乐价值极高,一部歌剧的所有曲段,都出于音乐家的创作。可中国的戏剧虽然也包含了许多大段的唱段,但都是选用既成的曲式,创造一出新戏,完全无须音乐家参与,无须进行音乐创作。这在西方人来看,简直不可思议!

3.西方人看中国戏剧存在的障碍

3.1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双方的欣赏趣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许多中国人赞赏备至的,恰恰是洋人难以理解、无法接受的。对西方的一般观众来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欣赏障碍。简单归纳一下,这种障碍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唱法。中国戏的旦角和小生都有假嗓唱,欧洲人认为怪声怪气难以接受。西洋唱法特别重视字母和忽视子音,中国的唱法则子母两音同时注重。对于一向奉西洋美声唱法为正宗的西方人来说,下意识地会对中国戏剧的这种传统唱法加以排斥。

第二,乐队。京戏的乐队称场面,分文场与武场,文场用丝竹乐器,武场用打击乐器,合称文武场,又称场面。这样一支乐队自与西洋歌剧沿用的乐队大不相同,所以京戏音乐洋人是听不惯的,由于听不惯,进而认为它是一种噪音,吵得人头痛。

第三,历史典故。京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中国人最善话天宝旧事,或可说是个有历史癖好的民族,再加以文化之老大,祖宗崇拜之无比强烈,中国人就像是肉体生活于现在而精神永远生活于历史中的民族,所以中国的戏剧舞台永远为死去的人所占据着。

第四,大团圆。西方人崇尚悲剧,希腊悲剧是西方精神的最高境界。他们推崇悲剧为‚绝对理念的胜利‛,认为它可以提高、净化人类的精神。反之,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并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事事皆求中庸而不走极端,故绝对排斥悲剧的发生,而奉‚大团圆‛为最崇高的理念。

【参考文献】 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文化的本质是物质与意识的综合体现,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文化具有多样性、区域性、时限性、流动性。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自身”认识周边的环境及生物,使“自身”更好的适应周边的环境,以及跟其它生物和谐的相处在一起。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国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在于学会跨文化交际,无疑会极大地拓展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能力。对于在跨阶层、跨职业、跨性别、跨年龄的文化交际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将大大有助于学习者在职场上的全面提升和个人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下面我就饮食文化方面谈一谈中西之间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在饮食观念、餐具厨具、饮食氛围及宴会礼仪、菜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成著名的八大菜系,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点:用料讲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多变。西方同样历史悠久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的简单,但也十分注重口味。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观念:在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追求“色、香、味、形、器”俱全,追求的这种境界如果具体化了就无味了。中国饮食对美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理性,即使人们已经饱了,仍然会进食,这是由于抑制不了美食的诱惑,而尽情地进行嗅觉和味觉的享受盛宴。中国饮食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的是一种“天下大同”的意境。中国人在食物中会放入各种调料,各种调料相互配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境界,从而调出美好的滋味,对这种美味的享受不仅仅是嗅觉和味觉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不可言传的享受。这与中国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的哲学相吻合,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的意境美的一大重要特性,这种特性在书画上的体现也极为明显,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与书画文化一样俨然已归为艺术这一类型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艺术化了,技艺已经十分成熟了,其可以不依赖于菜谱了,可以自由发挥,添加一些作料,自己改进烹饪技艺,具有随意性。

西方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把饮食当做一种科学,他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饮食。西方人认为饮食的功能是填饱肚皮、吸收营养,没有像东方一样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饮食。西方的饮食讲究搭配,其主要是营养上的搭配,忽略了色、香、味、形、器,讲究摄入了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糖、脂肪等。在加入调料的过程中,大多是在餐盘中进行的,各种调料的味道都是单独的,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所以出自不同西方厨师手下的菜的味道几乎相同。

西方人比较中西饮食的特点时认为,他们的营养搭配较为合理,他们有比较发达的食品工业,而他们的罐头和快餐业的发展就是其典型代表。这与他们现代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即使罐头和快餐的味道单一,但是能够让他们赶上快节奏的运作状态就可以接受了,而且其中的营养也并不缺乏。

(二)中西方在餐具厨具之间的差异

在餐具上,众所周知的,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能起到这些作用并且与西方厨具差异较大的代表性的厨具应该属炒锅和马勺了。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需要能够在烹饪味道上得到满足的厨具。

西方的饮食就比较简单一些了,由于他们较少将各种食物混合在一起,所以他们不需要中式厨具,如他们不用炒锅和马勺等。西方讲究的是食物味道的单纯,因此,他们厨具不必要满足调和的功能,其厨具最大的特点就是烧煮功能。西方厨具大多是平底和圆桶,这样才能更方便加热烧煮食物。

(三)饮食氛围的差异

平常在餐馆中吃饭时,由于大家都是一起吃,不会实行AA制,通常是有一个人买单。在中国,在买单时通常会争先买单,这是自己对别人诚意的体现,也是告诉别人大家的情意不在乎这点儿,大家是一家人的意思。

而在西方饮食是分餐制,就是自己吃自己的,在西方餐馆里吃饭,一般都是实行AA制,即各自付个自的钱。由于他们的食物是个人一份的,也不会出现“由谁买单”这种争执。 这与西方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有关,他们认为各自布菜、买单时不可以违背他人的意志,不能替别人做决定,要展示对别人的尊重。

(四)关于中西方宴会礼仪的差别

中西方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这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影响。

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仍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间的情感交流,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五)中西方在菜名之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追求意境美的国家,这一特征在菜名上的体现也是十分显著的。取菜名除了要体现意境美,还要尽量显示吉祥的意味。例如鱿鱼炒鸡片被称作游龙戏凤,。即使是一盘汤也很有讲究的,可以取出许多不同的名字,都是十分优美的诗句词中的,例如海鲜花甲汤可以取多个名字:松翠明珠,这出自《春提湖上》的“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中国菜名多富于艺术性,大多是由神话经典、自然联想、诗词典故得来的。

西方注重实用性,从菜名就可以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以及味道形态,没有更深层次的寓意,简单明了。中国菜名的表情达意和西方菜名的一目了然,折射出了中国文化偏于感性思维,而西方文化偏于理性思维。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和”、“感性”而西方则是“自由”、“理性”,因此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是存在的。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可以通过交际方自身的调整与改进来减少摩擦的。首先,要吸收当地的饮食文化理念,使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当地的人文色彩相符合;其次,要加入了自身固有的特点,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新产品,产生一些好的经营理念,从而使两种文化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饮食这个方面出发,许多本来看似不可解决的问题便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认真对待、处理和从新认识跨文化交际中的包括饮食在内的各种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交际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差异不可能会被消除,但是在交际中人们会得到很多尝试新食品的机会,人们也能感受到这其中文化交流的氛围,差异不会是阻碍交流的物质,相反的,它可以让交流更精彩。 参考书目:

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 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 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 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

陈歆.《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萨姆瓦《跨文化传通》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金正昆:《商务礼仪》

第四篇:关于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2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探讨了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并以西式餐厅及中国餐馆在非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为例,提出了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差异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差异;生存发展

跨文化交际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成为了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也被涉外工作者给予了相当的注意。而作为跨文化交际重要媒介的饮食,在各国之间经济的交往中地位也得到提升。深入了解和认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不仅可以加强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更是从事对外工作者的必修课。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交际的影响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二)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和习惯,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者如果对交际对象所在的文化背景、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而饮食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和理解不同饮食习惯和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话,跨文化交际也必然是失败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式的艺术享受VS西式的科学实用性

中西的饮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强烈对比。中国人无论是对于食物的烹制还是消费的过程都是一个漫长的享受过程,而西方人对于饮食的态度者相对来讲比较客观而又理性。与中式的艺术享受相比,西方的饮食强调的是科学性和实用性。而这一强烈的对比集中体现于中西方对于烹饪过程、菜名选择、对食物消费的不同选择和态度上。

1、烹饪过程的差异

中式烹饪的烹饪过程中,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立体感官享受,而且非常注重根据不同的时令和不同的地方风俗对菜色和口味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最大的享受效果。而对于调料的搭配也只是一宽泛的“少许”,“一勺”,或“少量”等标准来进行选材。而对于从事烹调工作的厨师来说,烹饪不像是一种职业而更接近与一种舞台艺术。想一个雕刻家精心雕刻杰出的艺术品一样,可以说享受贯穿了整个制作的过程,从烹制到消

费。

相比而言西式的烹饪,则更像是一项简单机械而又要求严格的实验。《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见他们整个的烹饪过程,其实就是一串数子的机械组合,从时间,数量到程序和排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量的要求更是达到以克为标准的苛刻境地。同时他们往往因为过于注重营养的保持而忽视了饮食的可享受性。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2、菜名选择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菜名的选择上都坚持了本土的思想。中国人讲究美感和享受,而西方则再次强调了他们文化中实用主义的精髓:实用,科学。

以下是一些名菜的中英文名称:

宫保鸡丁 Fried Chicken w/Dried Chilli神仙豆腐 stir-fried fairy tofu 什锦菜 Mixed Vegetable黄金蒸蛋 Steam Egg

罗汉斋 Lo Han Vegetable珍珠豆腐汤 Beancurd Soup霸王别姬——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

连生贵子——Lotus Nuts in Syrup

寿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不难看出中国的菜名蕴含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信息。例如, “过桥米线”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意,霸王别姬讲述了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连生贵子、寿比南山等则反映了中华名族美好的祝福,“蚂蚁上树”、 “孔雀开屏”则描绘了中国画般的意境。同时中国的菜名还强调了给人充分的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例如黄金蒸蛋,光是听了菜名,食者便能想象出其炫耀夺目,光彩耀人的样子,顿时食欲也大增。而从这些中国名菜的英文名来看,不仅简单而且非常实用。首先它们大多将各类菜肴所需之主料直接放入菜名当中,其次菜肴的烹饪方式也涵盖其中,可以说每一个英文菜名就是一份简易的食谱。每一个英文菜名似乎都清楚而生动的将烹饪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

3、 消费态度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最大差异便是他们各自对待饮食的态度。中国人的饮食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有着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如中国各种食具考究的摆放,食雕的精美无不反映了中国饮食中丰富的艺术内涵。又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

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

而西方人眼中的饮食不过是能量及营养摄取的一种方式,饮食中的艺术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望尘莫及的。与中国人相比他们更注重食物的营养保持和搭配,强调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同时饮食在西方宴会上充当的角色是交际的附属物,往往重视交际而忽略饮食,而中国人是绝对不会将一种艺术单纯的用以交际的。

(二)、中式的和合思想VS西式的改造自然思想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饮食和西方饮食的差异从文化层次上来讲展现了两种文明和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中国饮食无论是食物的烹制、搭配、摆放,还是消费都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阴阳协调”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首先对于食物的烹制中国人讲究因时因地做出对应的调整,春食酸,夏食苦,秋食辛,冬食咸,已达到阴阳协调.

而西方人对于食物的烹制、搭配、摆放则体现了西方人对于自然科学及理想思想的崇尚。首先,西方的食物烹制是强调营养的保持和搭配,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以纯理性的观点对待饮食,以求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而西方人食物的摆放是基于分餐制而逐渐形成的。每人一副餐具,一份食物这不仅符合西方科学健康的标准,同时给人一种,绿林好汉独霸一方的感觉。而西方的餐具,刀叉勺的搭配又对开发自然的无限欲望,同时也是西方人崇尚自然科学的另一佐证。

(三)、族群观念VS个人主义

中西饮食文化的另一差异在于,在消费过程中伴随而来的交际现象是基于何种思想产生的。从这一点考虑,中式的交流是基于族群意识而达成的,而西式的交流则是基于个人主义的思想而形成的。

中国人无人是在大型的社交场合还是相对私密的个人场所,他们的交流对象往往是一个群体和家族。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交流非常强调家族之间和朋友之间情感的进一步加深,他们的交流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互相劝酒,夹菜,各餐桌之间的相互走动在加强联系的过程中也就必不可少了。与西式的交流相比,中式的饮食文化家族色彩(或者说是族群色彩)也就浓厚的多了。

西方人的交际相对来讲,交际圈就小多了。因为西方人历来他主张个性的独立和解

放,而对中式的族群观念并不做太多的考虑,所以在宴会上他们也就更加强调个性思想的表达和交流的独立性。因此我们从各类电影中可以看到,在西式的宴会上,宾客们大多是各自拿着一个酒杯四处走动与他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而对于亲友的交流似乎并未得到很多的体现。与中式的交流来讲,他们的交际圈就要小得多啦。

三、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的处理(以肯德基为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的差异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中西方的许多文化内涵和精神在不断地交流中不断地相互渗透,完全纯净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也日益突出。而如何处理日益复杂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涉外餐饮业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又一重要主体,其生存和发展备受瞩目。下面以涉外餐饮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例,探索一下如何正确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一)肯德基的进入:1985年,时任肯德基总经理的迈耶在做出开发中国市场这个决策时就认识到了想要在这个古老新大陆取得发展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熟悉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于是他首先选择了新加坡作为进军中国市场前的试点,选择新加坡的原因是其国民说普通话,生活习惯与中国最为接近。1986年的4月,眼看时机成熟,迈耶立即采取行动,改组肯德基东南亚地区办公室,并任命具有中国成长背景,又有国外求学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王大东出任肯德基东南亚地区副总经理。通过一年在新加坡的练兵,肯德基对跨文化管理、尤其是对东方人的管理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熟悉中国特点的运营人才,保障了进入中国之后能够迅速地融合并做到游刃有余,1987的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正式启动了中国区战略的第一步。

(二)肯德基的中西交融:为了更好的迎合中国顾客的口味,以占领更大的市场,肯德基采取了菜单本土化,开发了长短期系列产品:老北京鸡肉卷、十全如意沙拉、玉米沙拉、营养早餐(香菇鸡肉粥、海鲜蛋花粥、枸杞南瓜粥、鸡蛋肉松卷,猪柳蛋堡)等。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之更好的融合,肯德基还采取了原料采购本土化的做法,它基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所作的相关调整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同样的在经营模式上它也采取了本土化的做法,

1、在店面方面,肯德基大大领先,它的店面数如今已是竞争麦当劳所无法比拟的;

2、在公司总部的地理位置方面,肯德基将亚洲区的总部设在上海,因其地缘和对消费者研究的接近,所以市场反应的速度也更加灵敏。

3、在单店的经营形式上,1993年,肯德基就首先把特许经营模式引进中国并加以改良,由此肯德基的扩张开始提速,奠定了自己的优势。

(三)肯德基的成功:肯德基中国市场本土化其实就是在它为立足“取之于中国,用之于中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它的成功是跨文化的饮食文化交流成功的一大亮点,它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饮食文化在彼此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摩擦出了令人欣喜的火花,为另一国的顾客带来了更多的食物选择,丰富了跨文化饮食文化差异交流内涵,这是相当的令人欣慰的。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中西饮食文化的表现及其本质(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探索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处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有效措施,并以肯德基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为例,形象生动的提出了应对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诸多问题的办法。

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可以通过交际方自身的调整与改进来减少摩擦的。首先,要吸收当地的饮食文化理念,使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当地的人文色彩相符合;其次,要加入了自身固有的特点,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新产品,产生一些好的经营理念,从而使两种文化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饮食这个方面出发,许多本来看似不可解决的问题便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认真对待、处理和从新认识跨文化交际中的包括饮食在内的各种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交际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差异不可能会被消除,但是在交际中人们会得到很多尝试新食品的机会,人们也能感受到这其中文化交流的氛围,差异不会是阻碍交流的物质,相反的,它可以让交流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琪. 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2]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3]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

[5]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N].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

期,279-282.

[6]陈歆.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J].职业圈,2007年第20期

第五篇: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D.H.Lawrence《儿子与情人》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中国英语初探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The Blindness in King Lear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 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商务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翻译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87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88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89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90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91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92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93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94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95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96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97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 98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99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100 英美电视剧中双关语的字幕翻译

101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02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103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 104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105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06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07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08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9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110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111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

112 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 113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14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115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16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117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118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 119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120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 121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 122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 123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124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

125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 — 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26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12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128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129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30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131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132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 133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 134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35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136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137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138 简析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性 139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140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41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

142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43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144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45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146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47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148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49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150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151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 152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153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

154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 155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15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157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8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59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160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161 苔丝形象浅析

162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163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164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65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66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 167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 168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169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70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71 论外交英语的模糊性

172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中隐喻的理解

17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4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175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76 汉语请求策略的分析

177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178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79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180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181 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82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18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184 Gulliver’s Alienation: From an Economic Being to a Political Being 185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186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 187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88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189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190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191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92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

193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194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195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196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197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198 圣经典故的翻译

199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200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上一篇:重阳节主持稿开场白下一篇:怎样理解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