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英称谓的差异及成因

2022-09-10

称谓是人们在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 加上身份、职业等不同而得来的, 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名称, 是语言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 语言是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 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先导, 更能体验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社会交往和言语交际活动中, 离不开对称谓语的使用, 它的作用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的差异, 体现出说者对听者的感情, 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特定的社会关系, 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 称谓语有所不同, 正确地使用称谓语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涵养, 以及是对他人的礼貌与尊重。

每一种语言使用的称谓语与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相关联, 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系统和使用规则。

我们需要了解中英在称谓语上的差异及成因, 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翻译和使用非本国的称谓语。称谓语一般被分为两种类型, 即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通过亲属称谓、社交称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中英称谓语上存在的差异, 探究其根本成因。希望能够让读者了解其中的不同, 熟悉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用法[2]。

一、中英称谓语上的差异

(一) 亲属称谓

亲戚就是指由家庭扩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由血缘关系构成的称为血亲, 由姻缘关系构成的称为姻亲。亲戚团体成员众多, 为了进行区分彼此之间的关系, 亲属称谓语也就应运而生。所以说亲属称谓语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不同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词语, 反映着各代的婚姻所构成的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 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的结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对于辈分和尊卑看的较重。

虽然说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种类繁多, 但是对于各种亲戚关系都有着特定的称谓语, 表达得准确得体, 对于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旁系亲属和直系亲属区分明确, 长幼有序, 注重尊卑。而且对于血亲姻亲、长辈晚辈、年长年幼、直系旁系、近亲远亲以及姑、舅、表、堂等各种关系都有着严格规范的称谓语, 如:父之兄长称为伯, 伯之妻称为伯母, 父之弟称为叔, 叔之妻称为婶, 父之姐妹皆称姑, 母之兄弟皆称舅, 母之姐妹皆称姨, 对于有多个兄弟姐妹的, 再以数字表示大小, 确定长幼。

一般根据对亲属的称谓语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其身份和彼此间的关系。此外, 汉语中对于很多的亲属称谓语的存在泛化使用的现象, 即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对对方的礼貌、尊敬, 或者表示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密时, 常常会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成员。无论是对街坊邻居、朋友, 甚至是路人, 都可以按照对方的性别、年龄称为奶奶、叔叔、阿姨等等。称谓语的泛化使用, 主要是为了表示尊敬或者亲密, 即对非亲属成员进行亲属称谓, 以此来表达亲近之意, 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被称呼对象的特点来选, 而且最好选用亲属称谓语中表示的关系较为亲近的称谓。这种对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使用很符合中国所崇尚的“天下一家亲”, 使得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与亲近。相比较而言, 英语中对于亲属的称谓语就比较笼统且模糊, 词汇量较少, 常常是一词多义, 且词语的覆盖面广。比如说, 在英语中, 只要用grandfather, grandmother, uncle, aunt, cousin和nephew等这些词, 就可以用来表示亲戚中的不同辈分, 但是却无法判断亲戚之间的亲近还是疏远关系, 远亲近亲, 年长年幼都不能从称谓语中区分开来。例如grandmother可指奶奶, 也可指外婆, 却不区分父系和母系;sister表示姐妹, 却不区分大小长幼;uncle可表示叔叔、伯父、舅舅、姑父、姨夫, 却不区分年龄父系或者母系;aunt可以代表姑姑、姨、婶婶、伯母、舅妈, 也不区分年龄父系或者母系。更神奇的一个词是cousin, 它的用法可以说是万能的, 不论年龄性别母系父系, 只要是非亲生的兄弟姐妹, 都可以使用这个词, 它囊括了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等一系列的汉语中的称谓语。在英语习惯中, 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字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 他们对长幼尊卑的概念并不深厚[3]。

(二) 社会称谓

所谓社会称谓, 就是指用于对亲属以外的社会交际时所使用的称谓语, 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中的人, 在相互之间交往时, 依据对方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所使用的称谓语, 有着特定的使用规则。社会称谓语既有开放性, 又有隐蔽性, 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进行灵活的选用, 很多情况下, 被称谓的人社会地位和角色大家都是知道的, 而且在同一个人身上可能会因为他的社会角色而有着多种社会称谓语, 而且这些称谓语会随着时间地点等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 由于生活习惯、价值观、历史文明和遵从的信仰的不同, 在社会称谓语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中国的文化长流中, 人们向来对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很看重, 常常以此作为称谓语, 表达一种尊重与认同, 一般而言, 各种头衔都可用来当作称谓语, 在某个人的职务、军衔、职称、学位等头衔前面加上它的性, 就可以作为这个人的社会称谓语。而在西方, 他们推崇法制, 追求自由平等, 所以没有繁琐的礼教传统和尊卑观念, 英语中社交称谓更是远远少于汉语, 而且使用次数也不多。

英语中只对皇族、政府上层、军事界、法律界和宗教界的人进行头衔称谓语, 对于对那些如法官、教授、医生等社会地位较高的, 可直接将职业和姓名放在一起称呼, 如…Doctor…White、Professor…Smith, 还可只称呼性别加职业名称, 如Mr…Judge[4]。

(三) 谦称和尊称

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 向来很看重说话中的文明用语。按照传统的文化习俗, 人们在交往会使用敬语和谦词, 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常常会通过贬低自己抬高他人, 来显示尊敬、谦虚和客气, 一般有谦称和尊称两种。凡称呼对方特别是长辈时使用尊称。常用的尊称有令尊大人、阁下、尊夫人、令堂、令郎、令媛、令孙等等。

谦称主要用于称呼自己及家人, 对自己的谦称有在下、鄙人、学生、属下等, 对家人一般有家父、家慈、家兄、贱内、小儿、犬子等等。不同的敬语和谦词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谦卑思想。在英语中对于谦语和敬语的称谓语就少了很多, 基本上没有贬低自己的谦语, 只是有一些通用的敬语, 常见的有Mr、Ms、Mrs、Miss、Sir、Madam等, 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5]。

(四) 老化称谓

尊老敬老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传统, “长者为尊”的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老, 意味着见多识广, 足智多谋。老化称谓算是社会称谓语里面的一个特殊, 所以单独拿出来说明。比如老人家、老前辈、老先生、老伴、老公、老婆、老师、老板等等, 对于老年人, 还可以用姓加上老, 以示尊敬, 例如张老, 就连对外国人, 我们也会称之为老外。而西方文化中追崇年轻、自由、活力与平等, 对于老字不大喜欢, 很少使用。他们认为“老”意味着年纪大、身体衰退、失去活力, 相反, 他们更喜欢被直呼其名, 这样会并、显得比较亲切。还有, 在国外称呼年长者为爷爷奶奶, 会被认为不尊重, 在嘲笑别人, 这和中文习惯差别很大[6]。

二、中英称谓差异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 其背后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英称谓语当中的差别, 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引起的, 特别是中英在血缘、亲情以及阶级尊卑等方面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更是导致了在称谓语上的不同。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很注重血缘的关系, 崇尚与珍惜亲情, 亲戚之间的称谓语范围很广, 种类很多, 七大姑八大姨等等。

而在西方的文化中, 家庭结构就显得比较单调, 而且普遍没有什么家庭观念, 所谓的亲戚之间也是比较淡漠的相处方式, 并不像中国这样, 还有近亲远亲之分。除此之外, 中国人的称谓语中十分注重尊卑和等级, 长幼有序,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 是不能够也不允许直呼长辈姓名的, 否则会被认为不尊敬长辈, 没有礼貌。

而且在兄弟姐妹之间, 年幼者一般不能直接叫年长者的名字, 而应该按照习惯用相应的称谓语进行称呼。相反, 在英国这样的国家, 比较习惯于直呼其姓名, 不论对方是否辈分比你高或者较你年长, 在他们眼中, 是不存在阶级尊卑观念的。下面笔者就中英称谓语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如有不当之处, 还望指正。

(一) 历史原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中,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等方面影响重大, 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儒家提倡“中庸之道”, 这也成为了我国人民长时间以来所遵从的基本行为准则, 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 和平发展, 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中国人会通过共同熟知的伦理准则, 实现建立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所包含的文化。

西方文化则讲究天赋人权, 从文艺复兴开始, 就强调个体本位, 张扬主体性, 追求自由独立、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

对于宇宙不断的探索, 加上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原则, 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追求自由, 强调人性解放与独立。西方国家很是注重个人思维开阔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因此他们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冒险竞争意识、个性独立、充满自信的民族。

(二) 经济因素

中国是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 所谓小农经济, 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的经济都处在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模式。

这种小农经济为主的结构中,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 长此以往, 成为了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加上安土重迁的心态, 很多家庭都是世代居住在一个村落,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血缘关系相互交错的特殊社会结构。对于血缘关系的依耐性, 使得中国对于区分亲属血缘的称谓语十分看重。西方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 不适合以农业为主, 便以发展畜牧业、渔业为生存的主要方式, 加上探索外界的精神, 使商业和航海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西方都是以小家庭为主, 子女成年后就会独立生活, 自立门户, 而且亲戚之间居住分散不集中。也就形成了西方人的亲属观念淡漠, 不会特意区分亲戚的各种类别。

(三) 价值取向的差异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科学技术的落后,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 有着“男主外女主内”及“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 逐渐形成了大家庭的观念, 在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下, 中国人尤其重视尊卑长幼, 讲究长幼有序。相比较而言, 西方崇尚个人自由, 推崇个人主义, 追求个性独立。他们喜欢自然, 不断的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的对自然的探索中, 对于人与人之间尊卑长幼关系考虑不多, 并不像中国那样复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英在称谓语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文复杂丰富具有系统性, 英文简单笼统。对于不同的文化而言, 在交流中如果不能理解对方的称谓语, 会造成彼此沟通的困难。中英称谓语上的差异,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 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差异。

历史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形成, 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 我们在与别国人的交流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只有互相之间了解了对方的文化特点, 习惯, 彼此之间才能够更好的沟通交流。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 文化博大精深, 汉语的传承是一门艺术, 而在汉语中, 对于亲属的称谓更是纷繁复杂, 相比较而言, 英语中的称谓却非常简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文化的差异应当处于第一位。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的先导词, 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如果能够对中英称谓的差异及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较为了解, 就可以熟练地在中英作品互译中进行不同的称谓之间的转换, 使得翻译更加贴近民族文化, 信息传递和交际更加融洽。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从英汉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及多个方面的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 寻找不同, 探索背后的成因, 希望让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这两种语言对于称谓的差异[1]。

关键词:中英称谓,差异,形成原因,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 吴小馨.中英称谓语小议[J].广西大学学报, 1997, (5) :89-90.

[2] 吴阳.汉英称谓语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 2003, 4 (2) :83-85.

[3]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30-32.

[4] 王丽.从“亲属称谓语及其外化”看中西文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7) :12.

[5]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现代汉语, 1995, (03) :56.

[6] 牛忠光, 周雷.英汉称谓语及其文化差异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 2006, (6) :10.

上一篇:钢琴伴奏中诸多元素的教学研究下一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