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的继续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教育数据的应用发展推向了“快车道”,数据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很多看起来似乎无法进行量化处理的信息都可以在新技术的条件下,转化为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这就给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大数据发展现状入手,围绕继续教育在大数据时代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举措展开,研究分析继续教育应当如何实现转型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转型发展的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转型发展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干部教育培训: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摘 要:干部教育培训引入市场机制,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良好机遇。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建立的四个阶段,以及市场机制实际运行状况,力图对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创新和科学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高校继续教育;北京大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公共领域改革的深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已经从传统干部教育模式过渡到有限市场化的阶段。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等13所高等学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这既是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市场化的结果,也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对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建设、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政策变迁: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出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重要文献。考察上述文献,可以清晰看到,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完全局限在党校、干部学院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83年和199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83年中组部下发《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提出一方面要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另一方面加強干部院校建设,逐步实现干部院校教育正规化。在《1991—1995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中,干部培训主要机构是党校、干部院校、社会主义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尽管1991年规划提出“要加强院校之间、系统,部门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改变分割封闭、小而全的办学模式,提高综合办学效益”,但这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是相对封闭的、垄断的。

(二)第二阶段:允许高等院校、境外资源介入干部教育培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96年和200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1996]10号)在强调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等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首次提到“发挥普通高等院校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国(境)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各类急需而紧缺人才和优秀年轻干部”,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计划。这个规划还首次提出干部的自主参训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实行组织按计划调训与干部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2001]4号)在利用高等院校和国(境)外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提法上更有所加强,提出“利用高等院校等多种渠道为干部教育服务”,“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培训合作项目”。此外,该规划还首次提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完善”;提出“要对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实行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是打破垄断、市场机制逐渐引入的阶段,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干部教育培训领域起了积极作用,也增大了干部教育培训产品的供给。

(三)第三阶段: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有了突破性地进展,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围绕市场机制的建立,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等主渠道主阵地之外,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等一道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之中。提出“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针对境外培训,《条例》第二十四条作了专门规定:“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二是明确提出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对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可,同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

三是提出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培训管理部门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四)第四阶段: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办发[2010]18号)中没有再提“市场机制”,但把培训机构体系开放度不够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作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涉及到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因此在指导思想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并提出增强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实际上,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在市场机制建立上更加深入,提出了更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是通篇强调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以建立健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目标,在这一体系之下,各类优质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是主阵地、主渠道,高等学校优质资源侧重开展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理论培训,开辟各类实践教研基地作为加强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的直观生动课堂,鼓励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利用境外著名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开展干部培训。这一点实际上是在干部培训需求增大的情况下,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逐步发挥供求机制功能,为形成竞争机制奠定基础。

二是通篇强调“竞争择优”,在改革的基本原则中强调“坚持改革创新,竞争择优”,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广泛运用,开放竞争、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在运行机制改革中明确提出“建立激发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活力的竞争择优机制”,要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在各类培训机构中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承担者;还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对办学机构进行评估,作为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对知识能力类培训逐步推行项目招投标”。

三是推行干部选学,提出“建立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的干部参训机制”,逐步扩大干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的自主权。干部选学制度的推出,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干部在教育培训市场的终端消费者地位,迫使各培训机构不得不根据干部需求特点进行改进,把自身改革当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办学实践: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运行状况

(一)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初具规模

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从本质上说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有可供交换的产品、有需求、以及有交换关系,就有了市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延伸到了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从实践情况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主要体现在:

一是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党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并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实行全员培训,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学习型放在首位。《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不仅对各级干部的学时有了明确规定,而且对各单位的脱产培训调训率、每单位干部参训率和网络培训学时都有了量化指标。另一方面是干部有热情。一些领导干部充分看到干部教育培训对提升领导素质能力、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性,在主阵地、主渠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主动安排本地区本部门干部到高校参加培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产品供给增加。尤其是中央组织部2009年将北大、清华等13所高等学校确定为全国首批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后,一些省(市)也纷纷将一些高校确定为本省(市)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使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更加合法化。一些境外机构、社会培训机构也参加到干部教育培训中来。

(二)培训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从具体实践来看,高等院校大多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训项目来源市场化。他们借自身品牌、实力,通过市场竞争而非上级单位指令性计划安排获得培训项目,与主管单位形成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平等契约关系,主管单位相应地按照市场价格向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费用。

二是实行人员聘用制。除少数骨干人员为单位事业编制之外,绝大部分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实行合同聘用制。培训机构根据业务需要自行决定聘请员工的数量规模,向员工支付薪资待遇。这样,既可以缓解学校正式事业编制不足,还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授课教师兼职制。没有专职师资队伍,是否聘用一名老师上课,以及聘用次数,完全取决于该老师课程的市场需求程度以及其讲课质量高低,课酬标准也根据市场行情协商确定。

四是按市场原则有偿使用各类资源。高等学校是具体承办干部教育培训的二级机构,在举办每个培训项目的时候,还需要向学校上缴一定比例的办学费用,以补贴国民教育经费所需。在办公场所、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使用上,也是按照市场原则向有关单位支付费用。

五是后勤社会化。高校举办干部培训,在后勤方面基本上采取了社会化的模式,即学员住宿依托校园周边宾馆,极少部分安排在校园内部,就餐则安排在学生食堂,少部分在宾馆就餐。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近年来在完成主管单位指令性培训计划的同时,也承接一些来自横向单位的培训项目,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化倾向。比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2001年分别成立培训中心,对外承接各类市场业务。

(三)培训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除了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等培训由主管部门向主渠道主阵地等培训机构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外,一些以能力培养、知识更新的专题培训项目则以市场化模式运作。主管单位根据培训机构的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办学声誉以及办学价格来决定承办单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主管单位将培训项目直接委托给培训机构举办。二是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承办机构。早期阶段,市场尚不成熟,很多培训项目都是通过委托方式进行,由主管单位与培训机构协商培训主题、课程设置、师资安排、费用预算等。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培训机构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招标竞标方式开始兴起。北京、山东、山西、四川等省组织部门组织本省培训项目推介招标,从资源配置上打破了主渠道主阵地与高校、社会机构和境外机构的界限。

三、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给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些高校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了继续教育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干部教育培训的转型创新。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从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上严把政治关。即要从政治高度来办学,严格师资选聘标准、严肃讲台纪律。因为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特殊事业,要在课堂上给学员传递“正能量”。

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度严把质量关。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要将其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之下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将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转化为培训内容。

加強需求调研提高培训质量。按照中央关于“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精神,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展需求调研,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有机统一。

立足优势学科办出特色。高等学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智力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形势不断研发新课程,办出特色,增强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程波.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5).

【责任编辑:李养正】

作者:廖来红

转型发展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教育数据的应用发展推向了“快车道”,数据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很多看起来似乎无法进行量化处理的信息都可以在新技术的条件下,转化为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这就给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大数据发展现状入手,围绕继续教育在大数据时代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举措展开,研究分析继续教育应当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胡莉彬(1970-),女,山西交城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学;高迪(1993-),女,河北石家庄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

伴随着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而来的是正在急速产生和流通的大规模数据?譹?訛。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它的应运而生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012年3月,美国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以加速其国防、教育、科技、工程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同年7月,联合国发布大数据政务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强调各国政府应响应号召,将丰富的数据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更优质地提升社会和经济指标。直到同年12月23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出版,超前地阐明了大数据带来的一场信息龙卷风正在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引领潮流地打开了一扇重大时代转型之门。对此,欧美各国已经先行一步启动了各国相应的大数据计划或战略,我国也应该加速部署教育大数据战略。

数据时代是大数据的天下,浩如烟海的数据已不再仅仅是一系列单纯的数字,而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座可以无限开发的“金矿”,充分地发掘与运用是实现数据“资产”升值的必经之路。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未来各国之间的教育竞争一定会演变成教育大数据舞台上的角逐。具体到继续教育研究中,大数据非常广泛,来源于成人教育管理系统、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等方面管理者、施教者、学习者的行为数据乃至日常教育活动中人类的所有行为数据,都可以称作继续教育的大数据[1]。目前,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中,大数据的产生与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管理变革既有良好的机遇,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为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新契机

(一)大数据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多年以来,教育范畴的决策向来是无数据基础的决策。继续教育系统的架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主要政策制定者的常识偏好,也就是习惯经验。而现在,早已不再是依靠经验模仿、假设推测的时代,利用大数据,决策者得以在教学过程数据的支持下,透过日日更新的数据,更加精细、全面地捕捉各个层面的变化,并由此发现其中复杂的相关关系。首先,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更多微觀教与学的过程性数据。例如,学员的学习轨迹、在每道题目上停留的时间以及课堂提问次数等等,进而借助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索继续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有了一定认识后,就能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理性更强、价值意义更大的决策;其次,站在继续教育管理者视角看,大数据有助于管理者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例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透彻分析,管理者将会发现什么类型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更受学生欢迎,何种教学技术确实会产生有效作用,机构管理中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问题,等等。舍恩伯格等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可以使决策者获得全面而科学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将会明显改善决策质量,“从而使教育决策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脱离出来”?譺?訛。由此可见,在进行教育决策的时候,教育大数据无论是在帮助人们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来了解现状层面,还是在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作出科学决策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之,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为继续教育管理者实施教育治理与改革、进行教育决策与评估等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

(二)大数据可以对教学过程实施精准管理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和多样化人才供应一直是教育的理想。连接世界的互联网日渐普及,交融汇通的社交软件日渐更新,微信、微博、头条等一类的平台给人们提供了有趣多姿的信息与数据。这样一种数据集的方式被采取后,网站就能轻而易举地收集到人们的动态信息,并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进而推送个性化的推荐、建议或预测,这样精准的推送毫无疑问是得益于大数据的发展。在继续教育领域内,大数据可以将课堂、考试、师生互动、校园设备使用、工作场所与继续教育机构等各个环节有效地联结在一起,使各个环节都将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衔接。例如,当前所推行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但如果在这一基础上融入大数据理念,就可以做得更多。一方面,学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更准确地了解、总结自己的学习现状,知道何时需要继续往下学习,知道如何在复习旧知与学习新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知道如何优化调整学习策略,开展针对性自我学习,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大数据还能协助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轨迹、使用的教学软件、学习爱好习惯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及挖掘,从而预测学生学习行为,调整教学策略,设计更为有效的弹性教学机制,使得教师的工作更具高效性和趣味性。此外,对于管理者而言,大数据对优化教学管理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学业预警系统,对学分未修满,或学期学习活动与教学计划偏离较远的学生自动识别出来,之后可以向学生发出短信提示或在线通知,以确定学生是否有学习困难、是否需要单独给予帮助等。所以,有效收集和分析海量数量对实施大数据管理十分重要,这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当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原来都是依据学员分数进行评价,现在则可以依赖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学生学习数据,作出更精准的过程性评价,实现学习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切实优化。

(三)大数据可以为成人学习提供精准服务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因大数据的存在而愈加丰富便捷。随着数据分析的有效开展,社交购物软件都越来越智能化,它们知道职员浏览什么,还能为职员推荐称心合意的信息,这些省时省力的建议之所以会被推送给他们,完全是得益于大数据能够及时、快捷的捕捉到人们无意中在网络上留下的浏览搜索痕迹,并对此进行归类分析,从而为每个人提出个性化建议。在大数据的环境下,成人学生同样可以因此受益。一方面,借助于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学习者关于学习行为的各种数据被自动留存,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管理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找到成人学生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恰当的教学管理决策。例如,在学员自我学习的时候,网络系统将保持实时跟踪记录,从听课的过程到作业的完成,如果学习者对某部分学习内容存在困难,就自动弹出相关知识链接,并将这个部分自动纳入之后的习题集,以保证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大数据的挖掘,不仅能了解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者了解已取得的学习成果,锁定未掌握的内容,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在教学视角来看,收集到的大数据也能为老师了解每一个学员的学习能力、认知层级、专业技能以及兴趣等提供依据,以此更精准地定位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困难等,完善课程设计与开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现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个性化教育。

(四)大数据可以为资源扩充提供技术支撑

教育资源是支持教学过程顺利展开的物质基础,传统意义上,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机构发放、区域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等形式。但是,国家统一的课程资源配发,并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就像北上广发达地区的IT类成人教育课程,拿到西部边远地区,可能并不符合当地人们需要;教师团队自己研发新的课程,又容易造成课程内容质量堪忧、某些资源重复开发的问题,加上人们对于优质课程资源也没有明确界定,造成了继续教育资源鱼龙混杂的现状。对于大数据的开发挖掘,将会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问题,既能通过清晰明了的数据显示界定优质资源,也能为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首先,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资源利用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学习网站、慕课、微课等继续教育形式陆续产生并投入使用,使得线上教育得到普及,教师也可以连接互联网搜集热门的教学信息,一门好的课程,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定,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其次,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的结合,使管理者能够通过成人学习者在线学习的痕迹,发现学员的学习内容与需求,并根据学员对线上学习资源的下载率排行榜,选出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条件下,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得与传播都变得容易起来,在线的资源检索也能避免课程的重复开发,优质资源实现了最大范围地共享和利用[2]。

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的发展还在不断探索中,能给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也日益浮出水面。人們能做的,自然是抓住时代赐予的大数据钥匙,开启继续教育发展的新世纪大门。

二、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面临新危机

大数据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在继续教育发展中具有宽宏的应用前景,能带来的机遇,已了然于众人心中。但是,在与大数据携手前行的路上,也充满了荆棘与挑战。意识缺乏、能力不足、隐私泄露、人才短缺……都是继续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借助数据车轮前行发展的拦路虎。

(一)缺乏收集大数据意识

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收集数据的意识。社会中没有收集、运用大数据的氛围,学校机构的管理者亦缺乏这样一种意识素养。正如邬贺铨院士所言:“我国的人口在世界上排于榜首,在不远的未来将会成为世界上数据量产生最多的国家,可是人们一直以来并没有看到数据存储的重要意义,对已有保存数据的利用率也不高?譻?訛。主要表现在:首先,收集和提供数据的意识还不足,我国在继续教育机构或是高校内部,一些部门占有着大量数据却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软硬件平台建设中也缺乏数据收集、存贮的功能,以至于在数据共享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加之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也不够理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实现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共享,是人类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在主动整理现有数据,使数据具有连续性和可开发性方面,管理者的做法仍有待改进。例如,可以对过去已有的学籍数据进行电子化处理,这个工作持续开展,就能把一些原本属于纸质化的档案资源变成可以易于保存、特别是易于利用的电子化数据,如果能够有效加以挖掘,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跟随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数据库的资源数据,以免出现用过去的数据决定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

(二)大数据建设能力捉襟见肘

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大数据能力建设,不仅仅限于硬件设施的配备和海量数据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于大数据的使用行为和习惯的变革。特别是作为继续教育过程中主体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如何应对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变化,还需要在行为上做出改变。首先,对于成人学生来讲,就是学习行为、学习方式等的变化,要提高学生在海量知识环境下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效率;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增强个人的大数据利用意识,培养收集、分析大数据的能力。其次,对学校来讲,要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教育行为数据,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比如,拿非学历继续教育来讲,这类教育培训往往具有“短、频、快”的特点,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社区司法矫正干部培训”,就是充分调研和获取数据后,推出的有个性化的培训项目,而且类似的独特培训还在持续挖掘过程中。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避免一些形式上的无用功。比如,一些学校的图书馆设置及其非人性化的选座系统,或是继续教育机构搞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在线课程,让学生去点击访问计算课时等。重视大数据,收集利用数据,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为学生、管理者和继续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便捷性,而不是增加无意义的负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可信性和意义性。

(三)大数据信息保护漏洞百出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被抛到信息的海洋里,人们一方面自然而然享受着大数据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在第三只眼下,亚马逊记录着人们的购物喜好,谷歌监视着人们的网页搜索记录,而微博更是什么都知道,不仅窃听到人们内心的独白,还能直接拉取他们的社交关系网?譼?訛。在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中,难免会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这些信息被收集的时候可能并未引起注意,直到以后被拿出来二次利用了才会知晓,即便是在教育中,这种情况也未能避免。首先,学习者要选择在某一平台或系统进行在线学习,往往需要先填写个人基本信息来注册账号,再绑定个人邮箱或是手机号,仅仅是这样简单的一个信息填写,如果被泄露出去,就足以让一个陌生人查询到该学生的基本信息,倘若被有心者收集起来利用,势必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其次,要想给成人学习者提供专属于他个人的针对性学习计划,就不可避免需要记录成人学习者的每日学习情况,诸如对一些学习章节的反复点击、在百度、谷歌上的问题资料搜集记录等,这些信息中也存在个人的隐私信息。大数据时代,人们都是主动或被动的数据建造师,都是大数据的一分子,积累到一定量的数据也能反映个人的生活习性、心智状况、行为规律、个性特征等,大数据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教育信息也相当敏感,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因此,如何实现个人隐私保护,避免数据被不明人士恶意使用,成为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大数据专业人才相对短缺

随着数据信息量的与日俱增,数据碎片化现象亟待解决,这就需要由能够分析海量数据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完成。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人们要想挖掘出潜藏在大数据下的数据价值,离不开三类人才队伍的支持:一是能够对大数据展开全面分析的资深分析家;二是精通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的教育管理者;三是能够运算大数据的高新技术人才[3]。但就当前继续教育部门来讲,这类人才还较为缺乏,因为数据分析不仅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很高,对数据也有一定要求。首先,各种日常数据常常分散在不同部门,内部自己的数据都没法打通,如何将不同部门的数据打通汇集,并且实现技术和工具共享,这将是更好地发挥大数据价值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还需要大数据专业人才熟悉校园网数据提取,精通数据处理技术,能够精准的收集整理大数据,并根据所需对数据进行处理,更要懂得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而这样精通技术的綜合性人才目前很缺乏。

大数据背景下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既有技术方面的不足,也有人才上的缺乏。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数据社会文化的建立任重而道远,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道阻且长。

三、大数据时代对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实施新举措

大数据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改变,人们对各种反馈数据的收集聚合成为可能,使迎合学习者个体需求的个性化学习变成现实,更使得通过概率预测优化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方式等逐渐可行[4]。与此同时,过快的大数据冲击也让人们猝不及防,意识理念的滞后,收集分析能力的不足,以及数据的不恰当利用、人才结构的欠缺等等,都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对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发展作出规范,倡导数据资源共享,加强隐私数据监管,创新我国继续教育管理,使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

(一)发展继续教育联盟,加强平台建设

首先,可以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继续教育发展联盟,积累并共享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管理优化、学科发展等方面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化的继续教育基地和智库联盟。一是要有效分享现代教育技术在革新继续教育方面的经验;二是要实现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拥有并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继续教育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重要基础。而建设一批优质数字化资源,绝非某个或某几个机构能够完成,因而协作显得十分重要。例如,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在联盟内部运用一定的机制达到共享的目的,诸如共建共享、有偿租赁、购买等。其次,还要加强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建设。目前看来,这项工作很多继续教育机构都已完成,在他们独自的学习平台中,上传了机构的独立教学资源,但是学员必须通过账号密码登陆平台才能享有这些资源,各机构不能相互汇通,这就导致了一定的资源重复与浪费。共享是社会一直所倡导的,大数据时代下,更是应该大力弘扬数据资源共享的理念。对此,继续教育应结合国家要求和教育标准,对各种学习平台进行统一规范,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完成对各类学习资源的精挑细选沙里淘金,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比如设置形式多样的视频课程、语音音乐、互动课件、题库作业等,这些资源逐一对应起来,学员将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在自主研发学习资源方面,机构可以选择自行开发与购买共享相结合的方式,以最大效度地利用现有资源,节约开发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平台建设,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效率。建立起互通的平台沟通途径,使师生间的互动、学员学习和作业提交以及教学管理和反馈的分析能够综合在一起,给予教师登录平台就可以对课程进行管理、批改作业、回答问题、评价自评等便捷。除此之外,还要改进教务管理系统建设。根据继续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将系统管理、招生管理、收费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教材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实践和论文管理以及毕业管理等基本模块集成于教务管理系统,并要使教务管理系统具有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报告的相关功能[5]。

(二)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立足本校特色

继续教育在当前的发展,主要涉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既有为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获得文凭的成人学习者,亦不缺少为提高自身知识能力而接受一定教育培训的成人。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大数据的时代洪流中,都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借助大数据的支点迎接新的转型发展。一方面,从学历教育来看,只有立足本校特色,才能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办好具有本校、本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首先,从专业需求的视角看,要运用Hadoop平台一类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了解本区域的继续教育专业需求状况,对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继续教育专业体系。其次,要密切继续教育与本校办学特色之间的联系。运用大数据工具,盘点好自身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打破过去以学院为单位的状况,盘点好自身的继续教育显在资源和潜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立足学校已有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教育师资的配备、教学模式等方面突出本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再次,还应在大数据平台上共享各种信息,打破各形式办学的壁垒,实现校内各种资源的共享使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在非学历教育方面,更是要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广泛大量数据资源的收集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开发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培训项目,为行业企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提供订单式的形式丰富的继续教育服务。通过提供个性化课程定制,在较短时间内使学员在专业知识、行业技能、工作方法、学习观念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6]。同时,要积极探索网络化培训模式。

(三)提高在线学习效率,保护学员隐私

大数据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数据体量巨大,随着社会发展,世界所产生的信息总量将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海量的知识、数据、信息变成了一片漫无边际的汪洋,过去传统意义上在学校接受的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普通大众提升自己科学知识技能的需求。这使得继续教育与新技术新知识的互动频频增多,这些知识信息的发展源源不绝的为继续教育的开展配送着丰硕的教学内容。在海量信息与丰硕的学习内容面前,成人学习者必须要学会甄别与筛选,在知识海洋中挑选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高校也应该借助在线平台,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为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切实有用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终身教育、接收继续教育。对于学习者日渐透明化的个人隐私信息,也迫切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改进与法律措施。首先,国家应加强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要求数据使用者公布数据收集的对象及数据的用途,并控制数据的使用方式,二次利用必须再次求得本人同意,明确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继续教育保驾护航。其次,作为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继续教育机构则需要提升收集数据的软件、平台的安全系数、防御系数,切实对学员信息进行保密处理,防止个人信息外露。再次,成人学习者已经成年,不像小学生一样懵懂无知,他们应该具备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既要学会在大数据学习中保护个人隐私,也要学会在知识海洋中不被淹没,只有二者兼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中立足当下生根发展。

(四)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教育质量

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要取得一定发展,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更新何种举措,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回到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教育质量,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必然要由大数据人才来实现。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懂的大数据管理技巧、有相关大数据应用经验的专业人才团队,已经成为当下建设大数据继续教育首要的物質技术支持。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培养大数据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的数据分析家、技术者,还应该培养一批有着较高数据素养、具备极强数据意识的继续教育管理者,他们深刻理解数据在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上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工具,具备较强的解读和分析教育数据的能力,能够积极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实现精细化的教育管理。其次,继续教育机构要聘用一些熟知网络和数据存储的人员,加强机构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大教育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大数据意识和能力,进而可以积极利用大数据优化课程教学,使他们得以与相关研究人员一起探索大数据与成人学习、现有师资、发展规划的相关分析、回归关系,探索有效知识传授手段,更新优化教学策略。再次,借助后台数据库关于继续教育整体发展的相关数据,力求得出有价值的数据报告,从而依据需求情况规划符合社会所需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一个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中,还可以采取跨校合作、校企结合等方式,培养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和应用型创新人才[7]。最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应用于社会各界发展的大数据发展分析案例,都可以拿来分析借鉴,探索掌握大数据促发展的精髓,学习大数据的持续生成与深度分析,促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光环辐射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充实了科研、网络及教育发展等数据,加速了知识、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线教育的开展,为更多成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平台,培训机构的运营,为广大求职者准备了回炉深造,数据分析的盛行,为继续教育的优化延伸了重要途径。对于传统继续教育机构来讲,必须要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社会大众对继续教育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哪些学习方式或学习形式更易被接受。未来,怎么利用大数据来推进这一工作,比如根据社会大众学习需求的大数据,提供更多定制化的课程等等,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数据在老年教育、农民工教育、农民市民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领域都会有所作为,以期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全能支持,为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譹?訛杨现民,陈耀华.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譺?訛舍恩伯格,V.M;库克耶,K.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譻?訛胡弼成,王祖霖.大数据对教育的作用、挑战及教育变革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5(4)。

?譼?訛舍恩伯格,V.M;库克耶,K.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17.

[2]刘中宇,刘海良.大数据时代高校云资源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3(7):59-62.

[3]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8):146.

[4]舍恩伯格,V.M;库克耶,K.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张伟远,段承贵,封晨.香港大学:“互联网+”继续教育系统模式的时间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11-18.

[6]郜盼盼,贾伟,马凤涛.“大数据+”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如何拥抱大数据时代[J].继续教育,2017,31(3):30-32.

[7]杨现民,田雪松.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蓝皮书(2015)[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胡莉彬

转型发展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省思

【摘要】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判断,继续教育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服务型产业,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谋划转型发展。文章基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特征和涵义,探讨高校继续教育在认识、规划、队伍、政策、措施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深层原因,在抓质量、创新、队伍、资源整合、协同等方面做了一点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 继续教育 转型 问题 适应 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

一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蓬勃发展,但也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

1.规划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中长期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层面统筹考虑、研究谋划继续教育发展的机会极少。对蓬勃发展的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继续教育类型和形式,对继续教育如何管理、如何办学,对学校和院系在继续教育方面的职能分工等,缺乏深入思考,难以做出高屋建瓴式的规划指导,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一个领导一个思路,工作缺乏先导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短视行为频出,普教化和行政化色彩浓重,给继续教育事业和高校整体工作造成巨大伤害。

2.队伍问题 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存在两支队伍,即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师资,多数教师都是偶尔兼任继续教育课程,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少研究,从企业和社会上外聘教师也是极少数,没有师资共享机制,缺少开放意识,大多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自己跟自己玩”。管理队伍的流动性也很大,尤其是领导层变动快,而中低层管理人员大多缺少培训,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3.分配和财务问题 一些高校继续教育的分配政策不科学,把继续教育纯粹当作“提款机”,不是“放水养鱼”,而有“竭泽而渔”之嫌。高校对继续教育基本没有投入和必要的建设,甚至还因各种原因压缩继续教育发展空间。作为“准市场化”的领域,有些高校对继续教育仍然沿用一套行政的、计划的、大一统的、僵硬的财务政策,忽视市场规律,严重束缚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4.质量和社会效益问题 目前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始终存在疑虑,这说明继续教育工作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些学历教育项目师资不全、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流于形式,一些非学历教育项目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不在服务学校发展战略、扩大影响、赢得声誉等方面为高校增光添彩,而把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有意淡忘,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5.适应市场问题 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教育,对市场研究不够,对客户需求研究不够,缺乏一支负责培训项目研发、营销推广的专业队伍。继续教育部门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均有待加强,对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都亟需提升。

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出现这些问题,有其深层原因:管理层存在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高校继续教育长期依附母体未能相对独立,未能主动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迟钝,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缺乏科学认识和把握。

二 高校继续教育亟待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

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进军社区、农村和中西部,主动服务新业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继续教育,培育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发展。高校非学历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提高民众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重要领域,它更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1.抓队伍建设

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经济新常态的这些要求,迫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队伍建设。任何工作的推进都必须依靠高素质的队伍。继续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营销队伍。师资队伍立足本校,大力引入外校和企业、社会师资,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师资为补充,保证本校5%的教师能参与或专注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在管理队伍建设上,鼓励各院系和实体建立继续教育中心,有领导负责,有专门人员;鼓励学校层面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向服务型、研究型、专家型发展,懂继续教育规律和特点,能正确把握政策方向,有市场观念、项目意识,做到团队精干化、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管理数据化,管理队伍实现专业化。非学历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要努力造就一支精通项目策划、课程研发、营销推广、竞争合作的市场拓展队伍,这支队伍目前还很薄弱。这样三支队伍,师资队伍是基础,管理队伍是核心,而营销队伍是前沿,必须统筹建设。

2.抓质量品牌

根据新常态的内涵,“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生产将“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经济新常态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核心问题。品牌则是质量和声誉的体现。人才培养的生命在质量,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品牌。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继续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质量有一定的恒定标准,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还应体现个性和时代性。质量的标准最终掌握在学员手上。抓非学历教育质量,必须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及时听取学员意见反馈,注重学后跟踪服务。有实效,才有质量。有质量,才能树立品牌。要注重非学历教育的品牌建设,精心维护教育品牌,要重视品牌营销与推广,使教育效益极大化。

3.抓改革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创新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争取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项目创新,使高校继续教育不断获得新理念、新发展。在理论创新方面,要探索继续教育与官产学研合作的关系,探索继续教育与高校服务社会的关系,探索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探索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种类的互动。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探索创新继续教育的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分配体制、激励机制和财务政策,逐步摈弃与市场体制不相称的旧机制,学习借鉴市场运作机制,可在非学历教育领域大胆探索项目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既要归口管理,又要适当分权,逐步管办分离,扁平式管理,公司化运作。在模式创新方面,要探索整合各方资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在项目创新方面,除了专注深耕本校继续教育的传统优势领域,按照差异化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为老龄化社会、城镇化建设、社区教育、企业培训、新业态发展等服务的新途径。

4.抓资源整合

在新常态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这就为我们抓资源整合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实体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实体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它根据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它包括能力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和客户资源整合等。出于一定目的,按一定要求,把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集中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某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业态,这就是资源集成。这应该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思路。继续教育在高校不是主流工作,继续教育部门也不拥有教师、课程、学科专业、科研项目等核心资源,但继续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资源的整合机构、集成机构,把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集成起来,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学员、客户和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品味,提高全民素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继续教育部门在各地开办的学习中心,为企业、行业、机关等开展的各类培训,都是整合资源的成果范例。继续教育首先应该整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使之融合贯通;其次要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企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等,利用学分银行,实现互认互通;第三,还可以整合科研资源、实习实践资源、旅游资源、会展资源、企业资源和国外资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服务。

5.抓协同推进

经济新常态的9个基本特征和8个“更加注重”告诉我们,改革不能单兵作战,必须协同推进。要树立系统观、协同观,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相互配合,整体协进。所谓协同,包含协作、合作、同步、协调、协和、和谐等涵义。根据协同论的首倡者哈肯的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协同的结果是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或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来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高校继续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用协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作为学校的边缘部门,继续教育必须与高校整体工作协同,在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中、在教学科研全面进步中,积攒力量,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协同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牵涉各方,需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事、师资、财务、规划、宣传、学生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勤保障等诸多部门协同配合和支持。在高校内部,要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协同,“教育与管理、服务”协同。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继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形成共识,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坚持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推进质量工程和品牌建设,使继续教育事业在服务高校发展大局中有序推进,为高校争光添彩、增强活力,实现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网站[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97/201202/131092.html.

[2]林世员.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基本问题的省思.职教通讯[J],2013.(22).

[3]徐明祥.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的广阔前景.中国成人教育[J],2014.(14).

[4]王升国、董洁.试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几组关系.继续教育[J],2014.(12).

[5]生佳根.成人高教对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作用及服务路径.中国成人教育[J],2007.(9).

[6]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成人教育[J],2014.(12).

[课题来源]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等院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33)。

作者简介:

王升国,1973年生,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办主任,讲师,湖北嘉鱼人,研究方向:成人教育、高等教育。

作者:王升国 生佳根 桂春喜

上一篇: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下一篇:新会计制度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