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搞清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的联系和区别,在战略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开展新建院校的形象定位,是新建院校实施形象战略和全面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篇1: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方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目前的基本格局。随着高等教育向内涵发展方向的调整,高等继续教育要想保持发展态势,必须在坚持特色、充实内涵、提高实力上下功夫。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

一、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

 

我国的高等继续教育,起源于1950年,其后不断发展壮大。起初仅有函授、夜大学等形式,伴随着信息传输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多种教学媒体在高等继续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高等继续教育的形式不断丰富。今天,服务于高等继续教育领域的力量已经形成了六大系统:

(一)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班教育系统

这是国家计划内成人高等教育的传统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8年以来,无论是函授、夜大学和脱产班,招生人数和在籍人数总体上持续增长,其中函授的学生人数始终是其它两类的两倍多,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而表2则显示出,在高等教育各种层次类型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依次是硕士、普通专科和成人本科,其中成人本科增长最快,共增长了6.7倍,1998年的时候,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与普通本专科基本持平,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到了2005年,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已经略少于普通本科或普通专科的招生数,三分天下只占了其一。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

2005年,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共报考1060.35万人次,2400.79万科次。其中:2005年上半年,报考本科层次的考生占报考总数的59%。表3是近年来全国自学考试报考人次及获得毕业证书人数的数据,它清楚地表明,全国自学考试的考生总体规模是基本稳定的,但从2002年开始呈现出下降;取得毕业证书的人数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生源的总体素质和文化程度有所提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自学考试统一开设的非学历教育快速增长(如图1、图2所示),教育项目总规模达到500多万人,一些项目已经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其中英语等级考试增长25%,计算机等级考试增长7%。此外,生源结构也有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下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考生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

(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形成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核心,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为骨干,987个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1896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以及39369个教学班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建校28年已有本专科毕业生494万,每年开展各类岗位培训100万人次。特别是自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以来,各级电大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电大的发展方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各省级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在籍生人数普遍超过50%,有的达到了90%以上(如图3所示)。

(四)网络教育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远程高等教育主要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发展迅速。从1999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等4所高校进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试点,至2003年底,开展试点的高校已经达到68所。根据教育部远程高等教育年报年检报告的统计,2002年底的时候,试点高校远程教育注册生人数就达到1 37万人,其中在职员工占到86%,西部学生占14.4%。2002年试点高校招收网络远程教育学生74万人,占同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1.98%。2003年,注册生人数达228万,在职人员97.4%。四川、陕西、云南省新招学生最多(如表4、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试点高校集中在华北、华东等地区。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济发达、传统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条件支持“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条件的要求。

(五)社会力量办学、社区教育系统

到2005年,全国已有社会力量办学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在校生数达到了109万。此外还有民办高校252N,独立学院295所。民办教育与正在兴起的社区教育紧密结合,体现出灵活、实用和明显的区域特色(如表5所示)。

(六)学历高等教育系统

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今后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如表6所示)。

二、高等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对策

如果说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是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那么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将是高等继续教育的挑战。面对挑战,高等继续教育如何应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因此,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就应该是发展、和谐和质量。

发展是中共中央在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既“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为高等继续教育在新的时期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我们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工作,就应该以发展的观点作为我们开展工作,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和谐的发展。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也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它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适当超前是必要的,但是有一个度的问题。和谐就是希望通过努力,争取高等继续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的和谐,高等继续教育中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和谐,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和谐。

质量是高等继续教育的核心和生命力,质量也是社会对高等继续教育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认识,认为高等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质量和标准为代价的低水平教育,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虽然高等继续教育办学形式不同,但我们的培养对象是一致的,都是已经进入到社会的从业在职人员,培养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促进高等继续教育各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培养规格的教育标准统一,促进不同办学形式政策之间的协调一致,形成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保证质量,高等继续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二)重整目标市场

高等继续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必须应“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为此,高等继续教育必须重整目标市场,强化面向市场的意识,研究服务对

象,占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市场空间。首先,要研究市场需求在哪里、有多大,然后再研究招生,再去抢生源,不能只在招生这个环节费周折。其次,从满足市场需求来研究教育管理改革、教学改革,使整个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管理方式、教育质量适合受教育者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具体来说,高等继续教育应以高层次岗位培训为工作重点,教育对象要坚决地转移到在职从业人员上。为适应一些行业、企业的“减员增效”及从事管理、经济、金融、法律、医学、邮电、教育等行业在职人员的学历提高及转岗培训的需求,普通本科院校应注意发展第二专科教育、专升本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等大学后继续教育。要以行业部委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计算机、外语培训和下岗人员的转岗培训为突破口,在短期内形成良好的效果。

(三)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促发展

从目前高等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来看,都是大而全的,缺少小而特的,缺少名而优的,众校一面,特色不明,社会急需的理工专业开设不多,文管经法专业家家都有,从而造成了高等继续教育在专业结构上明显不合理。如果把网络教育、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进行分类,分析开设的专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如表7、表8所示)。

高等继续教育必须坚持受教育人群针对性明确,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强,成人、在职和技能提高的特色,扎实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因此,一要根据地方、基层和企业对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创立出自己的特点,如果仍然沿用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够突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仍以学年制作为主要的管理形式,教学形式面授为主,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高等继续教育将很难有出头之日。二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大幅度增加技术性和实用性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就业、上岗、转岗为导向,走“订单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另外,每个学校也要有清晰的办学市场定位,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办什么,我就办什么,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

(四)规范管理,落实到位

引导并规范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行为,管理落实到位,应该是当前高等继续教育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高等继续教育在规模扩大、效益突出掩盖下的管理不善已经越来越严重。比如,一些高校近年来高等继续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而管理却没有跟上,已有的规章制度没有认真地执行,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落后于发展的实际,因此在招生、办学、教学和证书发放等各环节上存在着许多不规范行为,有的违反规定,挪用函授指标异地举办脱产班、函授教育中函授站缺少相应的管理力量和支持服务的能力,缺少对教学过程的投入,教学过程不落实,教学质量低下,考风考纪松懈等等。还有,一些高校内部开展的高等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等——形成相互分离、多头管理,造成了“对内争资源、对外抢生源”的混乱局面,而且由于开展的业务大同小异,只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存在区别,分头管理造成标准不统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落实到位,还高等继续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应对现有的管理法规进行总结和研究,制定出有关继续教育管理的条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各类继续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等。加强对举办网络教育、函授、夜大学和脱产班高校的资格审查,严格审批程序。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举办学历教育脱产班、函授和夜大学,严格禁止脱产班和夜大学在异地办学,严格禁止挪用函授、夜大学的生源计划办脱产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条件设立函授站,认真组织教学全过程,函授站要加强教学辅导和助学服务,函授教育的课程面授教师由主办学校负责选派;夜大学限在便于学生走读的学校所在地招生。坚持《函授教学过程实施要点》、《函授站管理规程》的原则,各地应定期公布属地内高校函授站的名单。对严重的违规违纪、群众举报高等继续教育管理混乱和质量低下的学校或函授站,教育部门应认真检查,一经查实要坚决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或停止其招生。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大对继续教育违规办学、违规招生和虚假广告查处力度,加强对属地内函授站的规范管理和质量评估,严格函授站的备案程序,定期公布属地内高等学校函授站的名单和检查评估结果。对严重违规违纪、管理混乱和质量低下的函授站,要严肃查处,加大对滥用高校名义,租赁学校周边或校园“借壳办学”、无证办学等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再次,应抓紧建立高等继续教育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完善高等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个省也可以通过成立高等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各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健全的教学督导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的抽查机制,实行部分课程的统考制度,并与学位课程考试衔接。各高校也要建立健全高等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应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在表9中,我们列出了各年普通高校中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数量。

从表9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从事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师数量基本稳定。但也反映出,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总规模在减小,反映在教学工作中,就是许多高校高等继续教育的生师比大幅度的提高,有的已经达到50:1甚至更高,以致对学生的支持帮助的力度受到限制,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要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的管理队伍和相对稳定、水平高、素质好,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政策的保障,让高等继续教育这支专职队伍,在工作当中,在事业当中成就自己,让高等继续教育者热心高等继续教育事业、安心工作、敬业奉献,不断探索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积极开拓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领域,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保证教育质量。同时,高校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有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纳入日常考核,工作量要计入教学总量,教学研究成果要能一视同仁。

(六)大力推进高等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作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都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领跑者”,理应在未来信息应用上做出表率。

高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继续教育是大势所趋,政策上也必将是逐步缩小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规模,扩大采用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高等继续教育规模。

高校应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抓紧以先进网络教育教学手段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加快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要通过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各校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校园网,各函授站通过建设计算机教室与主办院校校园网联通,实现网上教学和管理。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合作,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利用对方的先进经验和优质资源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最后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教学和管理平台,大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开展宣传,教学和管理,进行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如果这样,必然会极大地提高高等继续教育的声望和水平。

作者:李 平 郭慧珍

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战略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形象定位探析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搞清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的联系和区别,在战略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开展新建院校的形象定位,是新建院校实施形象战略和全面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定位;形象;高校;大理学院

一、形象塑造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高校竞争,主要体现在教学与科研层面,即办学实力的竞争。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和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的逐步市场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充满变局的时期。院校合并、升格之风盛行,民办高校大量涌现,外国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教育市场,拉开了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序幕。而在竞争中势头较好的高校,除了那些实力强劲的传统老牌、名牌院校外,不少是那些在公众心目中拥有良好形象和较高评价的高校。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高校竞争已经由传统的教学竞争、科研竞争,走向了形象竞争的时代。尤其对于综合办学实力与老牌本科院校存在明显差距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只有在努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性质、特色、办学宗旨,努力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它们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定位是制定高校发展战略和形象战略的前提与基础

“定位”(positioning)原本是一个广告学和市场营销学名词,最早出现于1969年6月号的Industrial Marketing杂志上[1];1972年,J·Traut在其一篇论文中就定位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指出定位是“确立商品在市场或消费者心目之中的位置”,即从众多的商品概念之中,发现或形成有竞争力、差别化的商品特质及重要因素[2]。如“七喜”品牌的“非可乐”定位便是一个成功的例证:“七喜”上市时,在美国乃至世界饮料市场上,几乎全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天下,其他饮料几无立足之地。七喜意识到在可乐领域中,自己根本无法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这样的强势品牌相抗衡,必须独辟蹊径;于是经过细致的市场调查与策划,决定开展“非可乐”战略——也就是将碳酸饮料细分为可乐和非可乐两大类,并向消费者强调七喜是“非可乐”型饮料的代表,从而引导消费者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饮料中进行选择。它在促使人们接受了碳酸饮料可以细分为可乐和非可乐两大类产品这一观念的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非可乐市场上“第一”的位置,使得销量节节攀升,数年后一跃而成为美国市场的三大饮料之一[3]。

其后,定位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社会主体,如个体的角色定位、职业定位、身份定位,社会组织的战略定位、产品定位、服务定位,还有城市、旅游地甚至国家定位等,并被当作主体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由此不难看出,定位的实质和内涵,在于确定主体在相关公众和相关环境中的准确位置;同时,努力找准自身特色,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识别性。这是经济组织和包括高校在内的其他社会组织在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供求关系倒转、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不得不转换思维方式、发展模式、经营方略之后所做出的新的选择[1]。

定位理论兴起的20世纪70年代,也正是西方企业形象战略(CIS)日渐兴盛的时期,二者面临的时代背景及其客观要求是一致的,即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标准化、大众化的市场中通过市场细分取得主动,在同质化中体现出特色,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增强企业竞争力[4]。正是这种一致性,使得企业在进行形象塑造时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定位理论,将定位看作是形象塑造的前提。随着形象主体逐渐多元化、社会化、同质化,形象定位也逐渐成为了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形象区分和塑造的前提和基础。

三、战略定位对于新建院校形象定位的启示

(一)新建院校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关系辨析

1.新建院校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的差异。(1)战略定位与形象定位在内涵上的差异。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必须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即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换句话说,高等院校战略定位的实质在于明确自己的目标、类型、特色、发展道路是怎样的,所培养人才的规格、类型、质量是怎样的;自己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的重点是什么,自己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的重点是什么,社会服务的目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确定和传达,基本上就决定了新建院校今后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而新建院校的“形象定位”则是不同于战略定位的另一种类型与层次的定位,或者说是受发展战略制约的、为实现发展目标所进行的定位。它指的是在组织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针对社会公众的期望和要求,强有力地塑造本组织与众不同的、能带给人鲜明印象的个性或形象,并把这种特定的形象生动地传达给社会公众,从而使组织在社会中确立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地位[2]。比如,“北京大学”这个主体,其学科专业设置、发展战略定位并不是所有公众都能了解甚至知晓的,但是可能任何一个普通公众,在听到或者想起北京大学时,都会引发诸如“和清华一样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中国最优秀的高等院校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流院校”、“名牌大学”等联想,这些联想,就是一种印象,也是高校在公众心目之中的一种形象。当然对于像北大、清华这样的老牌优秀院校来说,其知名度、美誉度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们的良好形象,更大程度上是由强大的实力带动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办学实力确实是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院校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强大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会自然促进形象的发展,如果没有实力作为支撑,形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这不代表因此就可以否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如上文假设的公众对于北大的印象,虽然这种印象是良好的,但是公众对清华、复旦也有可能存在同样的印象。所以如果主体没有自觉的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意识,并努力将自身的个性和特色传达给公众的话,就很难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和识别性。(2)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在落实方式与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战略定位的出发点是要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找到合适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在内容上更多着眼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办学性质和层次、专业设置、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软硬件条件等高校内涵性要素,这些要素是公众难以直接感知的,但却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战略定位的目标是使学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得相应的话语权和地位;战略定位一旦确定,就要贯穿在学校办学、教育、服务的方方面面,为学校各方面工作指明目标和方向。在表达上,战略定位必须全面、明确、具体,清晰,甚至要可量化。而形象定位,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找出新建本科院校与众不同的突出个性和特色,并把这种特色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渠道传达给相关公众,不仅要使高校为相关公众所感知,而且要力求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形象定位的目标是要在公众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赢得其好感。形象定位确定的,是最适合向公众宣传的组织最具鲜明特性的个性特征;形象定位指导的,是学校的形象塑造和形象宣传工作。从表述上,形象定位可以相对概括,最关键还是在于要在定位中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个性。比如上文中所举的七喜的“非可乐”定位,就只能作为形象定位而不是战略定位。

2.新建院校战略定位与形象定位的联系。新建院校的战略定位与形象定位虽有差异,但二者终究还是互相联系的,形象战略归根结底是要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战略定位才是新建院校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形象战略从属于新建院校的总体发展战略,所以形象定位也应当从属于新建院校的战略定位。新建院校的形象定位和形象战略都不能偏离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而且对于高校来说,所谓最具特色的特征和个性,往往也是体现在办学活动过程中的,是通过学科、专业、科研、社会服务、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体现出来的;所以形象定位所要确定的新建院校的特色和个性,很大程度必须依托高校在战略定位中确定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或者发展模式来进行,而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形成相互脱节的两张皮。

(二)基于战略定位的大理学院形象定位的思考

对于新建院校来说,准确的战略定位是学校开展全面建设的基础,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定位问题上,新建院校一般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将其视为发展中首先要明确且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大理学院在合并、组建以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在准确定位基础上形成的有特色的发展战略。以下是大理学院的战略定位表述[5]:

基本定位:大理学院是一所教学型、区域性的综合大学。

具体定位:(1)类型定位:以本科为主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2)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和主体,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发展留学生教育。(3)学科专业定位:以医学和教育学为优势,医、教、经、法、文、理、工、农、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和东南亚。(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个性充分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大理学院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学校在办学层次、类型、学科专业设置、服务范围、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但是如果从面向公众的形象定位的层面来看,还必须从中发掘大理学院与其他地州院校或者新建本科院校相比所具有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性和特色,分析大理学院的战略定位,可以发现大理学院的个性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理学院是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大理学院是包括文学、理学、医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开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之外的云南省第三大综合性本科院校。(2)大理学院在医学专业上有较大优势。大理医学院在合并前已有近三十年的本科办学历史和经验,教学、科研实力强大,非一般新建本科院校或刚升格院校可比。(3)大理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成绩非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也是大理学院在办学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以上几点,是从战略定位中提炼出来的大理学院相对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大理学院应当重点向公众进行宣传的大理学院的特色所在,所以可以作为大理学院形象定位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形象定位应当从环境分析出发,大理学院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大理一直以来就在国际、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大理学院自身的校园环境在国内高校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所以在进行大理学院形象定位时还应当加上这个得天独厚的要素。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将大理学院的形象定位作如下表述:大理学院,是全国最美的山水中的大学;是云南省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非凡成绩的大学;是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交融形成独特校园文化的大学;是在强势学科——医学带动下各学科协调发展、飞速前进的大学。

确定了形象定位,可以说也就确定了形象塑造和形象传播的主要内容;此后形象主体的形象塑造和形象宣传活动,都应当围绕确定的形象定位来开展和进行。首先,形象主体应当将形象定位中所确定的形象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递给相关公众,以期在其心目中形成相应的印象。比如对于“全国最美的山水中的大学”,有了这样的定位,那么相应的在大理学院的网站上,在各种招生宣传材料上,就应当有足够的体现校园美景的图片资料来支撑这个定位,让公众认为这样的定位和宣传,是恰当的,是准确的,是切合实际的,在今后的校园环境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也要贯彻落实这一定位;对于大理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成绩非凡”,“在医学带动下协调发展飞速前进”等定位,也必须以公众能够直观感觉得到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和证实。其次,要在形象定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形象的塑造活动,比如积极开展大理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有利于形象传播的定向传播活动、教育公益活动和社区亲善活动等等。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发展中可能会有各种困难,稀缺各种资源,这些问题必须面对,但由于形象定位模糊不清,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导致自身发展受到制约,也是新建院校不得不思索对策的严重问题。本文以高校战略定位为切入点,主张在明晰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形象定位,以此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准确的战略定位与形象定位可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形象定位要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并予以恰当而到位的表述;特色和形象均受实力制约,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同样要清楚发展才是硬道理。上述观点和论述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J·Traut.Positioning[M].Academic Press,2006:171.

[2] 秦启文.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6.

[3] 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24.

[4] 周旭.企业形象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5] 大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Z].

An Analysis on the Image Positioning of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Dali University

CAO Xing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3,China)

Key words:positioning;image;universities;Dali University

[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曹星

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篇3:

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策略研究

摘要:继续教育市场化是我国继续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在面对继续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高校运用市场化策略改革和创新现有发展模式,是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

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由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使人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利用自身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前,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不仅能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起步较晚,积累不足,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定位模糊不清、体制和机制陈旧、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都制约着高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运用市场化策略改革和创新现有发展模式,是现阶段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以市场化为导向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必然选择

所谓市场化,就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以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要满足市场(顾客)的需求,市场主体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党的十六大指出,20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教育市场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符合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继续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继续教育从产生之初,就被纳入到了有偿教育的范畴。这与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认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继续教育所涉及的对象极其广泛,不针对个体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群体。就个体而言,一生当中可以反复多次地接受再教育。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对继续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其投入将相当可观,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现,继续教育的投入和成本分摊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国家、社会机构和个人分别承担了相应费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将属于有偿教育的范畴。有偿教育意味着顾客追求“物有所值”,追求目标实现的最大化,这导致形成了以“买方”为主的继续教育市场。继续教育所提供的“商品”,即课程和服务,不是由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所决定的,而是由继续教育对象的需求所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按照继续教育对象的需求进行设计与开发,否则就会失去继续教育的对象,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有利于高校合理配置继续教育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是配置资源、平衡供求的主体。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决定了市场是配置教育资源的主体。而现有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多是依附原有普通教育的资源来进行的,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延用了普通教育的体制与机制,以计划和指令为主,而非市场化的运作,这导致继续教育发展的投入不足,从事继续教育事业的人员动力不足,可用于继续教育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配置,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高校为了获得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运作模式,合理配置可用于继续教育的各类科研、教学资源,通过满足市场的需求来获得相应的投入,否则就会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形势

(一)政府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为保证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正在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与部署。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这些都为我们描绘了继续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

(二)继续教育的市场潜力巨大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09万,2010年达到661.8万。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率由1998年的31%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6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过了70%。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接受再教育的对象大幅提升。同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更加旺盛,许多人接受再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生产或工作的需要,而是出于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的具体目标,详见表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新华社发)。

(三)继续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继续教育的规模逐年扩大,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多形式、多层次和多渠道的继续教育纷纷开展起来。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正迈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快速增加。1991年我国教育培训机构仅有四千多家,至2008年,我国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超过六万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许多境外教育机构逐渐进入我国开办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被推向了全球竞争与发展的轨道。

三、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策略

(一)准确定位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消除这种差异,但由于教育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善。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高校所拥有的继续教育资源状况是不一样的。准确找出自身在继续教育体系和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学校继续教育走向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

1.正确解读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对高校继续教育所应扮演的角色有正确理解

要避免狭隘的界定继续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如仅从某阶段、某层次、某类型界定继续教育的概念,就难以正确地反映继续教育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会出现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结果;

2.做好继续教育发展环境的分析

政府制订的继续教育政策、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企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等环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制约着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对所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

(二)建立以面向市场的体制与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关键在于建立面向市场的体制机制,否则,只能是徒有其表,难以取得实际的成效。

1.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最上面的是校级领导,然后是中间层,最后是基层;指挥链从上到下,决策来自最上层,下面是执行层。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政令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但它在面对激烈竞争的继续教育市场时,由于过度集权,缺乏灵活性,束缚了基层员工的手脚。高校继续教育的顾客需求是动态化、多元化的,而接触市场最多的是基层工作人员。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要将上述金字塔式结构倒置,下放权力,使一线工作人员有适当决策权,防止由于决策时间过长而丧失机会,同时下放权力也有利于增强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和保障机制

当前,许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基本处在经验式、粗放式阶段,在继续教育规划、课程设置、师资聘请等方面存在着随机性和盲目性,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高校由于自律意识、质量意识薄弱,无限制的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设置或开发不具办学条件的专业和项目,导致继续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如何保证继续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以市场为导向,决不意味着对继续教育的放任自流,相反,高校继续教育的运行必须遵循市场法则,否则,就会产生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局面,最终导致学校的办学声誉受损。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运行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使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规范化。

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以求取得继续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的投入状态是制约和影响目的实现的关键要素。因此,只有在利益分配、学历认证、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激发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的理念,而且要有配套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场地、师资等许多方面,这是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物质条件。继续教育资源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选择。因此,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必须要保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特别是教师的投入,这是质量保障的关键。

3.引入市场化的营销机制

市场营销观念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要求企业营销管理贯彻“顾客至上”的原则,将管理重心放在善于发现和了解目标顾客的需要,并千方百计去满足,使顾客满意,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企业在决定其生产、经营时,必须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的条件,选择目标市场,组织生产经营。其产品设计、生产、定价、分销和促销活动,都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引入市场化的营销机制是市场化运作的核心。这要求继续教育的项目策划、课程开发、质量监管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便为市场化的营销提供支持。

(1)项目策划

要注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科学地进行继续教育市场的调研。在实际操作上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或波特模型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掌握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客观评判自身的办学条件,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要树立品牌意识,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开发内容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形式灵活多样的特色项目,直接为行业或企业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服务,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服务,为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要利用各种渠道做好项目推荐与宣传,要主动出击,加强与政府机构、行业和个人的沟通与联系。

(2)课程建设

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是以具体的课程来体现的。继续教育的“课程”质量,是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市场化的营销机制是以产品,即“课程”为核心的。当前,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都在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继续教育市场化的要求,影响到了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和继续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高校继续教育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要建立反映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发展新趋势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库,要按照顾客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别的量身定做课程模块,以满足顾客更新知识需求。

(3)质量监管

当前,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普遍缺乏标准化管理和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许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基本处在经验式、粗放式阶段,在继续教育规划、课程设置、师资聘请等方面存在着随机性和盲目性,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高校由于自律意识、质量意识薄弱,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服务能力不足。由此可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如何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必须迈出的步伐。

政府为了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必将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的办学行为,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会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质量监管,要建立能适应外部问责的质量控制体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学习者的权益,维护自身的声誉。

(4)合作办学

在所有教育类型中,继续教育与市场的结合最为直接,与产业行业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高校继续教育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合理地利用外部的优质教学资源,弥补自身不足,提升自身办学能力。要深化与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共建基地、人才培养、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让等合作模式,逐步建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办学格局;要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为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5)注重服务

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不仅有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的需求,同时,还有社会交际、情感交流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继续的学习者对相应服务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学习本身。因此,高校的继续教育要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搭建有利知识交流、情感交流的平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通过优质服务,使参加学习的学员产生归属感,有利于继续教育生源的重复开发,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对象。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开展大规模远程继续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的特点和规律,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因特网、卫星等先进的通讯技术,借助运用E—mail、联机交谈、web教材、电子公告板和联机图书馆等途径推进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对象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灵活地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内容、途径,拓展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王景胜

上一篇:创新电力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证券市场改进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