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22

摘要:山区经济在台州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山区发展环境、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考

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目前我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劳动关系纠纷增多、群体性事件出现新特点、网络治理凸现难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主观与客观、国际与国内的诸多原因。其对策就是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社会共生、文明交融、天人合一,即经济上既要调结构又要顾速度、“稳中”与“扩中”、让改革再现红利、创新社会管理、扩大民主参与、加强法制建设、以“中国梦”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反对腐败。

关键词:和谐社会;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从提出到完善大体经历了如下历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社会更加和谐”,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提出,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界定了和谐社会的内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将党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社会”这个词较早见于五代时的《旧唐书》,指人们在祭祀土神节日中的活动和组织,英语意为“伙伴”。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提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他认为,人要活着,就要进行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因此马克思从社会关系来给“社会”下定义:“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2]列宁高度评价马克思分析“社会”的视角,认为在资产阶级发现事与事的地方,马克思看到的都是人与人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说法,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体现了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理想的追求。和谐理念在西方文化中也有深厚的思想根基:苏格拉底将“和谐”引入社会领域和人学领域;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构想中就有关于“和谐”的原则;付立叶把他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做“和谐制度”;欧文把他在美国的共产主义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等等。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出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我国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有2个理论创新点:(1)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未来社会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中国无法避免现代化规律的负面效应,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社会主义道路来说,都不允许今天的中国重复发达国家用血与火实现工业化的老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也体现了我们党挑战历史和直面考验的决心和信心。(2)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布局,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又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布局。这样既防止出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一腿长、社会建设一腿短、生态保护一腿短的倾向,又防止过分追求公平和福利而抑制创造活力的现象发生。

社会建设杨玲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考二、目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收入差距过大成为社会最突出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焦点之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基尼系数从2001年的0.45左右上升至2007年的0.48,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取消了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大幅度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将个税起征点提到3500元等,目前分配进入转折期。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到了拐点并步入逐渐下降的通道,收入差距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继续保持在高位。

(二)农民工进城的规模、速度正在和改革赛跑

中国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首先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在77%以上,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在80%以上。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3%,距离高收入国家平均城市化率约差26个多百分点。但仔细分析发现,我国实际城镇化率远没有达到51.3%,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9079万人,但有25278万人是农民工。由于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市文明,又“被城镇化”。如果扣掉进城务工农民人口数,我国城市化率将下降到39.3%,几乎只有高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一半。今后,农民工进城规模越大、速度越快,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要求就越强烈。

(三)劳动关系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劳动关系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各种类型的劳动关系发生于企业内部。从矛盾的内容看,主要是工资争议、解雇争议、工伤争议等;从矛盾的形式看,主要有不满、申诉、争吵、罢工等。近些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作,然而劳动关系矛盾却水涨船高。

(四)群体性事件出现新特点

一是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比上升;二是群体性事件有快速进城的趋势。据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统计,2012年大约有70%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在城镇。也就是说,同往期相比,群体性事件有快速进城的趋势。城镇化进程中相应配套的措施没有跟进、城镇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同城待遇、城镇多为政府所在地、城镇便捷的沟通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等是其主要原因;三是劳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据全国总工会统计,2012年1—8月,全国共发生围绕工资纠纷的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1200多起;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2年1—9月,全国各类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7.9万件,同比增长11.9%,涉及劳动者66.06万人,同比增长19.4%;四是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频发。据媒体资料显示,环境群体性事件近年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11—2012年,云南铬渣、PM2.5、四川什邡、江苏启动等系列环保群体性事件中公众的反对和社会各界关注对政府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是腐败常常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如2013年7月15日,陕西神木县群众抗议现任县委书记雷正西在当政期间贪污腐败等等。

(五)网络治理凸现难度

社会转型期网络治理凸现难度,网络谣言增多。“蛆橘事件”、山西地震谣言、“皮革奶粉”传言、“抢盐风波”、散布非典谣言案、“军车进京”都是2011年以来网络谣言滋生蔓延的典型事件。同时网络电信诈骗问题突出。据9月15日“北京新闻”报道,今年1—8月份,北京西城区辖区民警成功堵截相信网络电信诈骗即将汇款的居民130多起,数额近千万元;等等。

透过上述问题的表象进行学理反思,我们发现以下新特点:一是社会主要问题正从生存性向公平性转变;二是广大民众的维权意识在增强;三是掌握资金、权力、资源等社会群体成为民众不满的主要对象;四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投入巨大,但仍面临越来越艰巨复杂的局面,而且解决起来往往面临两难处境。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根”何在?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12000美元迈进的人类共同规律使然

中国2011年人均GDP超过了5400美元,正处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国外经验证明,从5000——12000美元发展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急剧变化、社会成员流动加快、人们价值观念迅速转变的时期,是机遇与风险、发展与滞后共存的时期。有些国家顺利渡过了这一时期,而拉美有些国家则在这一时期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必须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

(二)是我国社会发展快速赶超的结果

中国30年里经历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变相当于欧洲人在200年间的经历。正面效应:发展中国家由于实现了非常规、跨越式发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能够完成发达国家在比较长的时期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负面效应: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在快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化解,会把发达国家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不同阶段上依次产生和解决的问题集中到相对较短的时空中来。于是,老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新问题却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并且社会问题还会出现叠加效应。

(三)社会建设滞后

在指导思想上,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总体布局方面忽略了社会建设。一方面,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越位”与“错位”,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正性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社会政策重视不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在社会管理方面,缺少精细化管理和柔性管理。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社会管理的难度应该说是世界之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的快速发育、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流动人口的大幅度转移,特别是城镇化步伐越迈越大,使得城市管理的难度更大。传统城市粗放化管理无法应对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的挑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提上日程。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性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心愿的最大“公约数”。对策性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社会共生、文明交融、天人合一”。[3]

(一)经济上既要调结构又要顾速度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3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0.2%。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在显著放缓,但工资成本的刚性增长却在不断加大。去年的最低工资增幅超过20%,是同期GDP增幅的2倍多。从今年的情况看,最低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差别增大势头还会延续。在这种时候,如果经济增长不维持一定速度,很可能会吃不住。

(二)“稳中”与“扩中”

经济要增长,人才是关键。而中等收入者阶层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不断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只有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才是最和谐稳定的社会。2011年西亚、北非动荡提供了反证。因此必须大力培育中等收入人群。未来“培中”的指向应该分为“稳中”与“扩中”,“稳中”即千方百计保住中等收入群体,包括工薪阶层、小微企业主、“六种人”、农村先富人群等;“扩中”包括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效益好的企业工人、大学毕业生、农村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等。

(三)创新社会管理

经过30多年改革,我国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管理模式和社会资质管理模式等,比较经典的例子有北京东城、朝阳网格化管理、深圳宝安区桃源居服务型自治社区管理、上海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山东泰安市“平安协会”、浙江诸暨枫桥镇的“枫桥经验”、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江苏淮安“126信访工作新模式”、河南安阳的“十大员”等,让群众有名分、有权力、有渠道去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从而实现了政府领导方式由“管民”到“民管”,社会管理正在由政府控制向基层民主自治转变。

(四)扩大民主参与,加强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个人、群体和阶层,而不能仅仅靠政府。只有建设起各个群体、阶层相互妥协的协商机制,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关系。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各个阶层、群体互助妥协机制,法制是保障。我们说,在一个法制社会,也会出现权力不公、道德越位、行为出线,有时会很严重。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诉诸法律,并使民众对法制有信心,对制度有信心。但如果民众懒得打官司或不能打官司,而选择铤而走险,这个社会就有问题。因此,建立法制社会,是消除戾气、构建和谐社会的不二法门。

(五)以“中国梦”引领和谐文化建设

习主席在今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提出了“中国梦”的目标,并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就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最基本的平台。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理念和风尚,培养感恩惜福、互助互信、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营造一个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45.

[3]常修泽.改革的空间与四点方略.改革内参[J].2013-3-8.

责任编辑:刘遗伦

作者:杨玲玲

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2:

加快推进台州山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摘 要:山区经济在台州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山区发展环境、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山区经济;发展;意见

作者简介:张丹红(1974-),女,浙江台州人,台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研究方向:工程咨询。

台州“七山一水两分田”,在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新台州的进程中,山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沿海或近海优势,台州山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山区人民生活仍较艰苦,山区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一、山区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1、山区整体发展与全市差距较大。一是山区经济发展与全市差距较大,各项发展指标普遍大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人均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全市的65.3%、64.3%。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90%以上分布在山区。二是山区二、三产业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三是山区民生欠账较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容村貌有待改善。

2、不良地理自然条件制约明显。一是台州市山区县市区地形以高丘及中低山为主,山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其稀缺,适宜开发用地比较分散,导致产业布局较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二是山区村多人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投入成本较高。三是山区气候恶劣,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从主体功能区划看,禁止、限制开发区多在山区,做好山区发展工作,是实施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关键。但是当前山区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承接了发达地区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转移,亟需提高山区产业准入门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4、劳动力流失严重,人口素质不高。山区人口向外转移、外出就业不断增多,常住人口、年轻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失加快。留守人口以老弱为主,人口素质不高,无法支撑山区发展。一些干部群众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较突出,市场意识不深,开发、竞争意识不强,对调整产业结构热情不高,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二、山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1、发展空间广阔。台州市低丘缓坡资源丰富,海拔3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的面积达25.97万公顷,占全省资源总量的10.74%,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5.75%。其中适宜开发的低丘缓坡总面积为13.53万公顷,大部分分布在黄岩、临海、三门、天台、仙居等5个县(市、区)。丰富优质的低丘缓坡为山区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2、各类资源丰富。山区生态环境、人文旅游、绿色农林等资源优势突出。从生态环境看,山区承担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森林和重大名贵动植物主要集中区。从文化旅游看,山区是居民休闲养生度假、生态旅游的黄金区域。从绿色农林资源看,黄岩蜜橘、临海涌泉柑橘、三门青蟹、仙居杨梅、天台乌药和铁皮石斛等闻名海内外。

3、发展条件趋优。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台州市南北协作开展8年以来,取得重大成绩,构建了一条大通道,南北之间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整、人才科技跨区域交流、商品和要素市场跨区域拓展,支持了山区发展。产业梯度转移初见成效。一批项目开工和投产,临海东部区块、天台南北协作园区、仙居工业园区、三门沿海工业城等南北协作基地已初具规模,逐步成为当地新的增长板块。扶贫开发深入开展。带动了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一批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植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走上了致富道路。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公交等条件有效改善,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入了整体协调阶段。

三、发展山区经济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一是推进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以茶叶、柑橘、杨梅、铁皮石斛、西兰花、乌药、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种植业,以及青蟹、大黄鱼等海水养殖业;积极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神仙居生态旅游、天台佛道文化旅游,创建“AAAAA”级景区,建设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的休闲景区景点。三是提升生态工业。推行清洁生产,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培育一批市级清洁生产企业和绿色企业。

推进集聚平台建设。一是做大做强旅游集聚区。加快开发步伐,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游客集散中心、特色乡野度假目的地、养生宜居置业地和高端人群集聚区,打造台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二是做精做优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产业布局合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三是整合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区。大力引导绿色低碳制造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经营、开发和管理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设水平。

(二)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

一是构建综合交通网。加快杭绍台高速台州段、沿海高速台州段、上三高速公里东延段建设以及区域干线公路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争取台金铁路尽早开工。二是构筑能源保障网。加快三门核电、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天台九龙抽水蓄能等项目前期。加快职能电网建设,建设一批电力备用应急系统和调峰系统,逐步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三是完善水利设施网。稳步推进水资源保障工程,加快建设朱溪水库、方溪水库、盂溪水库、东屏水库等水源工程。加强长潭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山区供水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积极推进县域中心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黄岩充分发挥市区优势,临海发挥副中心城市优势,增强向山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天台、仙居要率先建成生态宜居城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山区村庄布局规划,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中心村培育和农村住房改造,提高山区村庄整治率。全面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重点抓好山区农村饮用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和农业面源治理工作,切实改善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一批个性特色鲜明、既符合农业生产环境,又适合城市观光品味的特色村和示范村。

(四)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山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山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和法律援助等水平。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山区中小型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山区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支持山区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山区农村矛盾化解机制,提升山区治安水平。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加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激励,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

(五)强化要素支撑,打破制约瓶颈

财税金融支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清理、整顿支持欠发达山区发展的各类资金,设立山区开发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推进山区经济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山区发展税收支持力度,对山区经济开发区、产业转移区等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加强山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和政策性保险制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覆盖面,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土地供给支撑。加强土地需求与项目有效对接,加大用地报批力度,保障合理用地,着力提升供地率,减少闲置数。建立健全征地批后实施反馈制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制定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政策措施,为山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新的发展空间。加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推进高山农业、台地工业、坡地村镇建设,加快实施天台始平、仙居前王、临海邵家渡等3个省级建设用地重点区块和22个省级耕地垦造重点区块的开发。

科技人才支撑。加大引进力度,不断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省级和发达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到山区服务,鼓励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发展山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工作生活条件,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山区工作。加强山区农民转移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强山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交流,强化农村指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 《台州统计年鉴》(2013年)

[2] 《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

[3] 郑建平.构筑台州南北协作发展、陆海联动发展的新格局[J],浙江经济,2012,(06).

作者:张丹红

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3: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推动新时代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推动新时代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5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新时代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减贫脱贫、医疗健康、社会治理等重要民生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民生领域改革取得巨大进展,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物价增长速度,而且超过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大众消费活跃时代开始到来。2017年,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经降到30%以下,通信、教育、旅游、休闲、健身等新兴消费快速发展。我国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逐步缩小态势,中等收入群体总规模已达到3亿多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人民安居乐业,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保持了就业稳定。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去产能产业的就业安置任务繁重,同时国际经贸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采取一系列更加有效的促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13—2017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這一历史较低水平,2017年农民工总数超过2.86亿人。就业工作取得如此成就,为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取得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为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工作期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5年多来,中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2013—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2018年,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到2020年,我们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项世所罕见的伟大减贫工程,将深刻改变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面貌。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们党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法律形式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当年GDP的4%,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和扩大各层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夯实了基础。

建成世界上最宏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拉动世界社保覆盖率提高11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6月,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25亿、1.91亿、2.3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超过13亿;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1.5亿,覆盖全国82.81%人口。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

满足人民多方面美好生活需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防控重大风险、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最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这一系列有步骤、有布局、有重点的重大举措,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共识、稳定了预期。

新时代社会建设探索新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中,我们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5年多来,我们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适应城乡家庭对子女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努力为每一位适龄儿童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5年多来,适应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我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注重解决結构性就业矛盾,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就业,推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妥善做好去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5年多来,我们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农村改革,拓宽农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努力让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5年多来,我们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全面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5年多来,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脱贫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年多来,我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5年多来,我们大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社会建设积累新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在统筹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精准脱贫、医疗健康等方面都作出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尤其是注重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都做不了。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推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防范各种重大风险,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把平安中国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核心价值。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冲破一切利益固化藩篱,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严格规范和监督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行为,坚决扭转被群众诟病的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调整理顺利益格局和收入分配秩序,扫除一切欺凌百姓的黑恶势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李培林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生活化思维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