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2022-04-21

摘要: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逐渐为社会和广大高校所认可,但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客观上阻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和实施,本文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分析實践中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并构建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篇1:

试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摘 要: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不仅是最初的、持久的,而且是深刻又牢固的。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即深入把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现状,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机制和途径,促使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断成熟,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人生课题,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机制及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调查分析

笔者在河池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梧州学院、钦州学院五所地方本科院校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37.8%,男大学生占62.2%,80%的对象来自农村,大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占80%。笔者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问卷中几个突出的调查结果。

(一)家庭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类别选择。

在专业类别选择方面,8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师范类的专业。笔者分析女大学生高比例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在农村家庭教育看来,女大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先考虑因素。师范类专业从事的职业大部分是教育行业,教育行业相对比较轻松、稳定,竞争压力也没公司企业大,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组建等比较有利(从现实可以看到在教育行业当中,女性教育工作者占的比例是相对高于男性教育工作者)。和女大学生相反的是,70%的男大学生选择非师范类专业,基于以上专业选择的反差,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我国家庭教育传统观念中,男生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非师范类的专业对于男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来说相对比较多,对实施抱负有比较宽广的平台。基于社会现实,非师范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对男大学生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多,社会就业比较宽广。

(二)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与大学生专业选择意见。

在所读专业主要是谁的意见时,由自己选择专业的,男大学生占63%,女大学生占37%。从这个专业的选择意见进行分析,农村家庭成员的受教育层次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和对相关专业情况不了解,给不了大学生关于专业选择方面太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选择专业选择方面,大部分是大学生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家住城镇的20%被调查者在选择专业时,所读的专业主要体现父母的意见。城镇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较高,家长对职业的认识较深,对指导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更大。

(三)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影响程度的调查时,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40.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来自父母和亲戚。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因而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成员对大学生谈论自己的工作或工作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的职业体验和人生经验,直接影响大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如何融入职场,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最信赖的人,他们不仅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大影响者和指导者,而且父母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70%的被调查者选择把父母规划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许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某些被调查者选择出生地为工作的最理想的地点。

(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大多家庭教育都很注重对大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占的比例最大。工作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最坚硬的敲门砖,注重对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团队协作,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职业进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面对激烈的竞争也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能力。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巨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教育的发展方式仅仅依靠学校的单一教育是不可取的。家庭教育有许多育人上的问题要承担和解决,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系统中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取向等各项内容都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根基。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深深影响每个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家庭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对子女实施直接的教育和训练,同时家庭范围、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起源于家庭成员的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家庭成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是大学生模仿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更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家长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家长应担负起的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二)家庭教育是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启发和动力。大学生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职业角色,了解职业和职场,体验职场生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往往首先征求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进行相关的讲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直接受到家庭成员从事职业和职业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体验和期望等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成员的职业梦想,会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给子女,尤其是家庭成员职业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更期望子女帮助实现。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如果家庭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与人际交往,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人际关系密切的职业;如果家庭教育是一种封闭式,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较少人际交往的职业。

(三)家庭教育必须有效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帮助大学生端正择业思想,确立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有些家庭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对职业选择方面的作用,造成家长容易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强制大学生早期职业定向,或将自己的择业意志强加于大学生的现象,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扮好“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家庭早期教育经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大学生各方面的优势,全面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条件和职业关系,为大学生当好选择职业的参谋。

三、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的途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学校教育采取大量的有效措施,取得的成效也很大。然而,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导致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一)在家庭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家庭教育应该承担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责任,家庭成员应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职业生涯辅导的主要指导者和辅助者,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力军作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智育等能力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早期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正确认识自己,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首先自身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比较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必须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目标不明确会弱化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理想,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因材施教,从而有的放矢;同时,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要参考大学生的合理要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目标明确地予以引导,加以解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应该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问题进行专门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三)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但是如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意义可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不仅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还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从社会的现实环境出发。对于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薪行业,家庭教育要谨慎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热门、高薪不一定好就业,一味扎堆热门、高薪行业,将造成社会供需比例失衡,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家庭教育要对社会需求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提高社会需求的分析能力,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四)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循序渐进。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和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可见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因年龄、智商、环境等不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有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循序渐进。家庭成员一要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成功就业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困难和挑战;二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引导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职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精细分工的产物,并无贵贱之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只要适合其,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优势,都应该给予坚持和鼓励;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提升。

(五)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注重情商的培养。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正确择业、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要注重情商教育,让大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情绪,还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情绪的自我管理,情绪低落而不能自拔,则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不能直面人生的种种挑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才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在职场上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六)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教育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家庭教育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改变旧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2]汪伯英,皇甫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1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洪明.儿童职业意识启蒙探析[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4]姚朝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6年,9月号上旬刊.

[5]于泳红.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9月第32卷第5期.

论文是“河池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编号:2010QS-H005)。

作者:钟卓良 黎春铭

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篇2: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摘要: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逐渐为社会和广大高校所认可,但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客观上阻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和实施,本文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分析實践中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并构建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 管理机制

0 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合理安排自身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不断丰富职业内涵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我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起步较晚,但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程,并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根据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多的是在进入大学后才涉及,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1.1 概念误区

从高校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最大的误区是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仅仅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部门针对毕业生进行的求职技巧等的帮助和引导,是一个短期的速成行为,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具有教育性的,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活乃至更长时间的系统和过程。综合看来,就业指导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小部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马新建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一书中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从定义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归纳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在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定位、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行动计划、实施行动计划等几个阶段。自我剖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自我感受并借助一些测评工具,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测验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环境分析即在认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专业前景和社会需求进行准确把握,认清自身在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最后,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反馈信息、调整计划。

2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其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指导、咨询、教育作用

2.1.1 指导作用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机构,必然承担着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责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高校应指导大学生如何剖析自我、分析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在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后,引导学生制定与自我定位相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是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个过程的。

2.1.2 咨询作用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的同时,也应通过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除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或讲座上以及专业课堂上的咨询外,为方便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应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和平台,如除了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等资源外,还可以提供网络平台。网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是能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如可以利用测验软件对学生进行性格、职业倾向等测试,并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共享软件,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进行沟通和咨询。

2.1.3 教育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少走弯路;利用大学生合理安排大学乃至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品质。从这些可以看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一个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教育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成人教育”过程,这也是与就业指导本质上的区别。当前,不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品质是产生诸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更多的看重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普遍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以及“三高”——高福利、高收入、高地位,造成就业“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及全面可持续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而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上,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属于学业规划的范围。大学生只有进行学业规划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专业教育是学业规划的基础。

2.2 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咨询、教育作用具体体现

2.2.1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在西方已经逐步成熟,而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刚刚得到重视,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相当缺乏,规划知识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教育及引导的方式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此基础上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内容、过程以及重要性。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把握的前提下,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环境因素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2.2.2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自我定位主要是认清自己的人格特征,需要借助一些比较完善的、科学的人格测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中涉及人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人格测验是人才测评方法中心理测验的主要方面,适应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人格测验主要是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如16PF人格测验、EPQ人格测验等;职业兴趣或者说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通过职业所追求的价值,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依据,职业兴趣测验有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斯特朗兴趣量表(SII)等;职业能力倾向是指大学生在哪些领域具有发展潜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提供方向,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包括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

2.2.3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人职”匹配,要达到“人职”匹配,除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外,还要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可以看出知己知彼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培养职业方向;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通过课程以及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发展前景以及社会需求,同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单位给学生开展讲座、座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现实发展和社会当前的需求情况。同时社会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也是当今社会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高校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递社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信息收集选择能力,帮助大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抉择。

2.2.4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学业规划

任何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因此要实现职业发展目标首先要构建知识结构,即进行学业规划。首先,大学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包括一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需要的职位能力。在这方面,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基地、科技论坛等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其次,高校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实习或实践机会。在进行课堂学习和校园实践基地锻炼的同时,高校应利用学校资源,联系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到实习锻炼的机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帮助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的实现角色转变。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3.1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配置

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错误认知,我国大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主体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或学生工作队伍,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从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应包括: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职教师——专门的课程;②专业教师通过专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水平。

3.2 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机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机构是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也是高校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辅助机构。高校应加强职业指导中心、就业网站、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等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顺利实施。

3.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的法制化、制度化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的有力后盾。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曾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改革职业生涯教育;澳大利亚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Career Development Guidelines),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西方国家的做法可以成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借鉴。

3.4 加强与社会的协调,形成与社会的沟通、联系机制

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导向作用,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用人标准也决定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向。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保持与社会的信息沟通,增强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现实性。

3.5 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机制

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机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机制中的动力机制。任何活动如果没有反馈和评估都可能会流于形式,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及管理目标中具有控制功能,也是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的保证。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中,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和思考》,载于《教育探索》2008年第1期.

[2]周莉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三重三轻”》,载于《就业调研》.

[3]朱伟俊.《人才测评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分析》,载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第1卷.

[4]张洁,郭鹏,赵冬梅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机制》载于《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第1期.

[5]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载于《教育与职业》.

[6]陶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载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第2期.

作者:杜静静

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篇3:

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应然维度

摘 要:大学生职业素质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职业意愿与社会需要不匹配、职业搜寻能力不强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应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发展职业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毕业生在职业搜寻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人职匹配。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实现国家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反映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应站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使他们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就业难: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再认识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统计,近三年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0%,这意味着毕业离校时,近1/3的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同时,近半数毕业生在半年内更换工作,这意味着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不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亟待提升。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到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00万,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但是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比例仅占劳动力人口5%, 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而言,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造成目前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提升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吻合度,增强毕业生职业素质,对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从就业市场的总体需求来看,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行业和企业面临着人才的短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所导致的失业,即结构性失业是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高校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由学生专业或者职业规划设计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职业意愿不明确、职业素质结构不合理、职业搜寻能力不强所造成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个人能力错位,以及毕业生职业搜寻期不断延后,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考察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于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并逐步得到实践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猛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每届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高校关注,被逐步引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成为指导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依据,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正是这样一种背景,职业生涯规划在进入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被直接或间接地当作解决毕业生就业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理论法宝。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原本的意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人职匹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实现,从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提升就业率为直接目的,忽视了通过职业生涯辅导来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内容上看,着重就业环节而忽视大学生职业发展,缺少全局观念;从方法上看,注重毕业生群体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化指导;同时,这种注重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的就业指导体系,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环节过程中的伦理教育空白,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道德的缺失。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只注重对大学生就业技能、就业观念的教育指导,缺乏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全局化辅导。从各高校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时间普遍被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生入学阶段的短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二是毕业前的课程化的就业指导,两个阶段之间缺乏系统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碎片化。

另一方面,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缺乏系统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由于在时间安排上的问题,多数高校将其纳入第二课堂,导致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辅导只是课外活动,是一部分学生为了综合素质加分而参加的文体类活动,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实质意义。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授课方式,内容限于理论分析、技巧传授的层面。

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缺乏个性化。在毕业生择业途径多样化和职业选择差异性的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缺乏个性化指导。目前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地点局限在课堂内,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授课方式,师生互动有限,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被掩盖在共性的说教之下。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在对象选择上缺乏个性化。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后,毕业生的择业途径呈多样化趋势,考研、考编、考公务员等都成为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但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只关注到就业指导,采取的也是千篇一律的指导课程和指导方法,无法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辅导。

再次,忽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伦理教育。高校只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伦理教育,没有意识到职业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片面强调就业技能的提高,忽视职业伦理的教育。目前,各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有零星的关于职业伦理教育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认为职业伦理只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部分,从而导致了教育过程中教学双方的忽视,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地位不相符合。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毕业生为了在竞争过程中取得优势,制作假成绩单、假证书,而部分就业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和多家单位签订协议,不仅让别人失去了就业机会,而且在用人单位心目中造成很坏的影响,严重扰乱了就业市场。职业伦理缺失的背后有着历史、文化、体制等多种因素,但是,教育失当是职业伦理缺失的最主要原因。

三、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中的选择路径

大学生处在生涯发展探索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有了初步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逐渐明确并尝试开始实施。在此过程中应该辅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确立职业选择范围,帮助他们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取得职业发展主动权,实现体面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意义,调整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一)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化、全程化

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化、全程化,是指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构建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形成从进校到毕业后自始至终的职业生涯规划规程。培养大学生对职业与道德、学业与就业的完整概念,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职业挑战的准备,从而把握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按时间顺序将大学四年分为职业探索期、职业定向期、职业准备期和职业安置期,大学一年级侧重专业与职业前景教育,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将职业规划、未来就业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大学四年级要根据其特点加强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于将毕业生“送出去”,而未能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作为首要因素进行考虑,对学生的跟踪服务、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工作,开展得不够甚至根本没有开展。实际上,职业指导不应局限于帮助大学生就业,而应该延伸到其职业发展。

(二)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多样化、个性化

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从途径上而言就是实现人和职位的匹配。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无论是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还是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都把实现人职匹配、追求人职和谐作为职业指导的目标和理念。在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应当根据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品质、职业特性、职业意识等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阶段、专业、学历、目标、性别、背景、地域,构筑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以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生涯规划、就业准备、创业活动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力促大学生个性化与职业化需求之间的最优匹配。

随着大学生职业指导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高校职业指导也相应需要日益多样化,营造立体化的职业指导氛围。一是加强职业指导主体的多样化,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先学习研究然后再到台上讲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实现职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指导。例如,邀请企业HR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社会实践、单位实习、网络测评、职业信息库检索、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大赛、兴趣小组、校园招聘以及校友的工作经验分享等,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三是在增强高校职业指导多样性的同时,实行就业导师制,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增加就业指导个性化程度。对“备考族”学生,要提供考试方面的辅导,帮助其顺利通过考试;对“就业族”学生,则需要千方百计帮助其就业,由此实现职业指导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伦理精神的培养

将职业伦理精神的培养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当中,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成就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就业伦理状况不佳的形式下,将职业伦理教育的培养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既是针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实,更是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未来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主力,职业伦理教育的成效决定着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大学生就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等在内的职业伦理精神。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总目标,无论就其过程还是就其结果来看,高等学校必需有更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服务贯彻始终。从就业教育指导内容看,不仅要求提高大学生求职技能,更要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从大学生职场适应,尤其是在毕业生就业初期,增强毕业生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从就业教育的指导方法来看,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整体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求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的特点出发,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从就业教育指导环节看,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整体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提升的同时,要求加强大学生择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职业伦理教育。

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并非保证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而是指高等学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及专业设置上更多考虑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毕业生在毕业时以及毕业以后的职业搜寻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人职匹配,提升毕业生在市场的竞争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结合自身的特点专长和兴趣爱好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判,科学树立目标,端正择职态度,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人生从业蓝图,并付诸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创造人生价值。

——————————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1).

〔2〕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闫莉菲.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及问题探析——以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

〔4〕李蔗泉.职业指导中人职匹配理论评介[J].济南大学学报,1995(1).

〔5〕李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2(5).

(责任编辑 张海鹏)

作者:蔡金平 章莉娟 冉昆玉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论文下一篇:一体化教学的生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