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课堂中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为全面强化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高考的改革力度,在深入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将其它方面的素质评估纳入到高考考核范围。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实施对于人才筛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的重构也是基于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化学课堂中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化学课堂中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中学化学“不良课堂”的诊断与改进

摘要:从教师的角度,审视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归纳出精神不良、结构不良和内容不良等三类不良课堂的类型。从新课程的角度,提出改进化学不良课堂的三个原则:“学为中心”、“建构为本”及“有效教学”原则,它们不是教育学上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但在诊断和改进化学课堂教学问题上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不良课堂;诊断;改进;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5

所谓健康课堂,就是根据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遵循人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课堂。[1]不良课堂作为基于健康课堂的一种提法,其诊断和改进的目的,从学的角度看,是关注并改进课堂的不良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健康发展。从教的角度看,是践行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使不良课堂向健康课堂转变,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在进行不良课堂的诊断分析中,不仅要在诊断中发现不良问题(表象),更要分析不良问题背后所存在的观念问题(实质),才能真正达到改进的目的和效果。

一、“不良课堂”的类型诊断

1.精神不良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客观、求真、理性、实证、创新、宽容”是人们对科学精神的一般理解。人文精神则一般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 “落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向,纠正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偏向”[2]是新课改的重要导向。因此新课程强调要突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课堂教学的精神不良主要体现在:未能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实际上,新课程所强调的科学史教育、STSE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学科角度看,精神不良还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不符合化学的学科精神。学科精神作为一门学科的内在逻辑,是学科自身的重要特点。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科精神的指导,选择符合学科精神的教学方法。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以练代学,以考代评的现象,实验教学中常借“效率”之名,以讲实验代替演示实验,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等等。诸如此类违背化学学科精神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都是学科精神不良课堂的典型。当前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学习进阶,力图从学生认知角度了解学生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对科学概念、科学实践的进阶认知方式,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这种结合学习心理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正是我国科学教育一直强调却在具体化和实践性上有较大差距的方面——依学生心理发展进行教学。

2. 结构不良课堂

结构不良的课堂是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阶段产生的,主要分为程序结构不良和知识结构不良两种情况。从课堂角度出发,结构不良是指教学活动的程序、环节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未能依据学生、教师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情境、师生互动、过程评价等内容做出恰当安排。课堂教学讲究“序”的安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心中都对这个“序”作好了安排。但如果这个“序”不符合学生认知的“序”,不符合课堂反馈所要求的“序”,并未能及时对预设的“序”及时调整,那课堂教学就会产生结构缺陷,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从学科角度出发,结构不良是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未能依据所授内容在整体学科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及呈现方式做出合理适当的安排,不符合学科结构的特点。比如,我国化学新课程中的螺旋式编排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许多老师,尤其是刚从高年级“轮回”到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按老习惯“一步到位”。以“原子结构”为例,新课程体系从九年级到高中必修、选修分别做了不同教学要求的安排。但教师们可能会在九年级实行高中必修中对原子结构的教学要求,在必修阶段又掺入过多选修阶段才要求的内容。

3. 内容不良课堂

内容不良的课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在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上的欠缺。科学性是指内容本身是否正确,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对教学目标而言,如,在重难点、知识迁移、思维发展等方面是否合理、有效。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出发,一堂课的知识要点是相对固定、有限的,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所做的就是构思如何组织、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所丰富的课堂内容,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助于学科思维的发展,形成深层次的学习,所设计习题对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知识的迁移等等,就是判断是否不良的依据。

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学情、教学资源等客观要求和教师的经验、风格特点、教学观、教学方法等主观选择而确定的。教学的客观要求和教师的主观经验共同决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两者的有机组合是避免内容不良的关键。例如,化学概念、原理作为学科体系的知识骨架,大多都是抽象概括。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丰富内容让这些“干巴巴”的概念框架变得“有血有肉”,还要考虑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让抽象的概念生动易懂。如果一堂概念课晦涩难懂,学生的意义建构就会产生障碍,这些概念框架就难以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不良课堂”的改进原则

1. “学为中心”原则

在新课改进行了十余年的今天,“学生中心”在大部分教师的表层意识上已不存问题。但当前的课堂教学在处理“学生中心”的问题上,依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评价标准的缺失和评价水平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偏差,“学生中心”往往仅停留在了教学时间、教学活动上向学生倾斜,在学生的学习上并无实质变化。这种仅以时间、活动来衡量的“学生中心”导致了“课堂很活跃,课后全不会”的伪教学问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考试指挥棒”意识让“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成为新课改最难啃的骨头。教师们总认为这是“考试”与“学生中心”之间无解的矛盾。事实上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对“应试哲学”的崇拜而导致的一种“懒教”。

实际上,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中心”,其目的是让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让课堂的焦点放在学生“如何学习、学得如何”的问题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为中心”应该比“学生中心”的提法更切合新课程的理念。在以践行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课堂诊断与改进中,显然应以“学为中心”。如果能真正做到“学为中心”,那么“考试”就不会成为矛盾,因为考试即是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这个问题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是否在解决“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

2. “建构为本”原则

建构主义作为新课程的主流理论之一,其教学观和学习观对科学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主要观点见表1。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为本的课堂教学旨在以学习者自己的方式对知识形成深刻理解。因此,关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和认知发展的过程成了建构为本的课堂教学的重心。它要求教师去思考如何通过“支架”、“抛锚”、“随机进入”,突破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障碍,实现意义建构;如何通过学生已有经验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如何通过螺旋式、进阶式的教学实现学生理解力的发展;如何通过结构良好到结构不良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从化学学科的角度看,建构为本的深层次要求就是实现化学观念的建构。宋心琦教授认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4]一堂化学课所含的知识类型可能是多样的,如化学事实、化学概念和原理、化学过程及方法,等等。许多课堂关注的是这些事实的具体内容、概念的具体定义、方法的具体运用,导致化学思维的缺失。观念建构为本的课堂教学,首先应关注这些化学知识的背后所蕴含的化学观念,然后确认哪些知识能成为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后再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创造何种情境去促进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观念体系。

3. “有效教学”原则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尽管学界目前对有效教学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得到了学者们共同的认可。如果从“学为中心”原则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原则可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5]: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三、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条件,促进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换句话说,有效教学原则就是给课堂教学的评价划定的一个标准。根据上述界定的内涵,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对有效教学做出评估:一是学生的学,是否是有效地学,是否检验了学习结果的有效性。二是教师的教,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否在为有效学习服务。三是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了合适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内容是否在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

三、小结

精神、结构和内容是课堂视角的三个维度(见图1),从这三个维度诊断课堂的不良状况,就好比检查一个人的精神、骨架(结构)、血肉(内容)的健康问题。大多数时候,不良课堂的类型不会是单一型的,三种不良问题往往会交织在一起,如学科精神的不良问题,容易导致课堂结构不良,结构不良又容易导致内容的不良。应当承认,“完美”的健康课堂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教师个人的水平差异,导致设计到实施的偏差,使得课堂教学存在着各种不足与缺憾。但也正是这些“缺憾”所造成的“不良课堂”的存在,才使得课堂教学能在不断地诊断、分析、改进中,趋于“完美”,实现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与学的结果是课堂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关注点,基于这三个关注点的课堂教学改进原则中,“学为中心”是第一原则,也是“建构为本”的前提条件,遵循“建构为本”原则,就能依学科精神、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能解决精神不良和结构不良的问题。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遵循“有效教学”原则,就能依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内容不良的问题亦迎刃而解。三个原则互相关联,共同指导着课堂教学的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 涂艳国.健康课堂中的评价导向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3,(4):37-38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 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9-11

[4] 宋心琦,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化学教育,2001,(9):9-13

[5] 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08,28(9):11-15

作者:童文昭 王后雄

我国化学课堂中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新高考改革与化学课堂教学知识重构的思考

【摘要】为全面强化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高考的改革力度,在深入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将其它方面的素质评估纳入到高考考核范围。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实施对于人才筛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的重构也是基于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下面本文主要围绕化学教学展开讨论,主要介绍改革的政策要点、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知识重构的思考。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知识重构

1引言

高中的学习氛围非常紧张,由于面临高考,学生学习压力也很大,尤其是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化学学习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缺乏信心,导致化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低下。在新的高考背景下,教师要教会学生说出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鼓励学生找到学习目标并创建活跃的高中化学课堂。

2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缺乏实践经验

在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是对实验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向学生进行口头上的讲解,从而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一部分的知识内容理解得不到位,而且,不让学生动手来对化学实验进行实际的操作的话,会导致学生的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化学实验的步骤。

2.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刻板

就传统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来说,高中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再加上高考的压力老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的方法,这也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难以取得实质性教学成效。在多重因素的干预下,化学课堂呈现一定的枯燥性和古板性,化学教学模式也呈现一定的教条性和僵化性,课堂教学的模式对教学的成果往往起到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需要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好有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没有将课前准备的环节重视起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只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另外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也是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将知识点进行罗列,对知识的讲解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浅显的,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导致化学教学的效率较低。

2.3课后巩固环节不被重视

课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能够有效的加强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但是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几乎不存在课后巩固的环节,所有习题以及作业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这就到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缺乏独立的思考。另外课后巩固的方式也相对的单一,仅仅是以习题为主,缺乏实践性的内容,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缺乏全面的理解。

2.4化学教材知识框架编排不合理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中的化学教材的难度处理和知识框架编排呈现出极大的不合理性,基于新高考改革已经实施,而当下的化学教材仍旧是以改革前的高考要求和教学目标为基准进行编制的,难以契合改革后的高考要求。因此,加快对现有化学教材知识框架的编排,也是基于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化学科目重点面对的课题。

2.5只要求学生记死知识,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从实际情况来说,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加快课程改革的力度,但是很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改革成果。很多学校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多是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高考考点来开展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提取重点内容,然后在上课时向学生直接灌输,完全忽略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大量的公式和方程式的压力下,学生也只来得及对这些知识不断进行记忆。这种课堂知识体系只是教会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对灵活运用公式解题的能力缺乏培养和锻炼。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进行简单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对选择判断题型的分析,遇到综合类问题就会出现错用公式、分析方向偏离题意等现象。

基于以上国内高中化学教学的所存在的若干问题,要想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需要国内高中的化学老师在较好地具备本职教育工作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很好地的教学热情和教师责任感,能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帮助高中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化学课程的热爱。此外,高中化学老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以全面提升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习惯为辅助。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实现化学课堂知识体系重构的改进措施

3.1转变教学方式

高中阶段学生面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成绩是各大高校招生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考上理想大学,不断将考点单向灌输给学生,让其死记硬背,忽略了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的培养,最终导致他们虽然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欠缺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探究意识与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实验操作的内容非常多,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知识,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自主实验机会,通过实践操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其创新精神及探究意识进行培养。

3.2重视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不能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化学实验现象,这种教学方法带来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很枯燥,他们觉得学习化学知识就是背诵化学概念、化学转换公式等.化学教师必须以化学实验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只有把握住化学实验这个教学核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

随着高考试验政策的改革,现在对高中化学实验也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高考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化学知识学习能力。高中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面针对如何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注重实验器材的准确性

在求学道路上,有一句经典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来带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化学实验,充分调动课堂活跃性。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实验器材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实验器材老旧、损坏等状况,防止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因实验器材的陈旧老化而出现的数据不准确。只有拥有准确的实验数据,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

第二,借助数字化实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开展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实验的數字化,来使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丰富,从而来节省更多的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够多动手实践,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铜和空气的反应”这一实验教学时,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与铜反映产出铜绿现象”这一实验验证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进行实验有一个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得流畅,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理解程度,促使高中化学实验课堂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

3.3运用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创造性

高中化学知识相较于初中化学知识会更加零碎且复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需要运用思维导图法来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法将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这样学生就能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而且对知识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这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教师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法教学时,会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和分析化学问题,同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对于共价健模型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会发现这章知识点比较零碎且复杂,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共价健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先分出共价健特征与共价健分类两类,之后将对应的知识内容归纳进这两类中,这样学生就不会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且能对本章知识的脉络有更清晰的认知,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课堂教学知识的重构。

4深化化学课堂知识整合的有效策略

4.1围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高考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究课程,因此立足于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发挥化学育人的效能,让化学学科回归其原来的属性,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来强化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对化学课堂教学知识重构奠定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实验活动,但必须注意以主干内容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开展实验,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帮助其深入了解化学领域核心知识。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主干内容,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将实验作为激发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需依据课本,并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备等具体情况设计实验,使实验内容源自课本、但高于课本,将验证性实验转为创新性实验。

例如,在进行“铁与高价铁离子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教学时,可以依据“2Fe3++Fe=3Fe2+”化学方程式设计一项实验,在试管中放入1mol/L的三氯化铁溶液(FeCl3),再向试管内加入适量铁粉(Fe),震荡试管,可明显看到溶液由砖红色变成浅绿色,再加入1mol/L的硫氰化钾溶液(KSCN),溶液未变红,可知三价铁离子(Fe3+)完全被铁还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该实验不仅现象明显,且操作简单,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设计探究问题:“Fe3+为什么可被Fe还原成Fe2+?”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教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自行组织相关实验探究,如:引导学生探究铝、镁等重要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加深理解。这种依托于教科书,又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实验设计,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其课堂参与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探究课外知识,对其探究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

4.2更新教学理念,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对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课堂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有效方式,更应该关注其综合能力的提高[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细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需对课本内容有深入分析和理解,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高质量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能够有所感悟。例如,在进行Cl2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次氯酸(HClO)的消毒作用是如何发挥出来的?”等问题,供学生思考,此时,有学生会回答HClO的氧化作用极强,然后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那么同学们知道HClO的氧化强度是多少吗?”并引导学生回顾与HCIO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分析HClO的氧化方程式和它与其他化学物质的氧化性。通过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刻认识到HClO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而且掌握了类似化学物质与相关问题的思考方式与学习技巧,可有效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将侧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生活中蕴含化学知识的案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作为知识接收者,一味地死记硬背,要让他们试着自己探索知识,从中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4.3運用生活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新高考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强化学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生活。因此,基于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以生活视角来发散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学时,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现象以及小细节进行观察,进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化学学习质量,而且教师在教学时合理运用生活教学法,会营造一个相对熟悉且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将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更有兴趣,从而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进行“氯及其化合物”面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开始的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出了一组图片:海水、盐湖、盐矿、农药、盐酸、有机溶剂、塑料,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析,这些生活中我们可能见到的东西当中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呢?通过一个问题首先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并且通过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活力,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通过一个问题,开启了整个课堂。当学生得知是氯之后,教师可以再次发问:为什么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氯呢?从而通过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氯气的性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这样的提问就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之上。

再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这一知识点的讲解,由于这章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搜集与学习相关的现象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知识的续页,比如,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霓虹灯为什么能够在夜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因此,便会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一问题,进而让学生快速进行学习状态,教师在对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后逐渐将本节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课堂教学知识的重构。

4.4创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高考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也需要予以全面改进和优化,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要求。基于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教师除了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也要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在创建过程中也要融入多元化的元素,这样教师才能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首先,要创建学生自主评价体系,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表格,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上课情况以及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自主评价,在评价中反思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其次,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之间针对组员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学习态度方面进行互相评价,最后,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将这三方面的评价进行整理从而创建出一个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更有效的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

结束语

总的来说,自从我国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目前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足急需改进。基于以上高中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中化学老师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和多元驱动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对高中的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幼娟.基于新高考背景探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2):123-124.

[2]王曙华.新高考方案下化学教与学的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18):73-74.

[3]左崇良,唐芳贵.新高考改革的动因、动向与展望[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178-184.

[4]王绍龙.高中化学教学应对新高考改革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19(33):119.

[5]庄雅云,叶陈津.新高考下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76):155-156.

[6]刘笑春.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学科素养的养成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8):144-145.

[7]苏国强.新高考形势下化学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19(18):152.

[8]郭小林.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9(03):23.

[9]魏伟珍.新高考改革与化学课堂教学常识重构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8(04):150.

作者简介:才一帆,出生年月:1998年1月8日,性别:男,出生地: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研究生。

作者:才一帆 魏颖

我国化学课堂中素质教育论文 篇3: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阐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并在分析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现代多媒体技术 职高化学教学 应用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职能。而学生在职业高中学校期间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扩大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知识获取量,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极探究,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授课变得更加灵活、便捷,通过课件演示,可以借助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有效扩大化学课堂信息量的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1]。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试验,可以实现化学试验过程的无毒、无害、经济与安全。因此,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职业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仍旧存在很多的误区和缺陷,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①很多教师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有的教师则是盲目扩大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作用,甚至要求每节化学课都应用多媒体技术。②有的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学生的实验过程,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奥秘。③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课堂的信息量明显增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更好理解,有时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④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和吸引力略显不足,因为很多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都是一些“商业化”的课件或者教师从网上下载后改动而来的,未必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三、如何将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动力。

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获取,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化学相关的历史文物的图片对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各种性能,以及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成就进行讲述,结合我国现代化学工艺和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了解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化学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化学课堂的主人,保持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加上化学课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化学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化学现象。例如,在“金属材料”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导电导热材料进行更好的展示;在“化学元素”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阐释化学元素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可以展示一些“大脖子病”、“佝偻病”的图片或者一些微量化学元素对生态环境污染的资料,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方面的处理能力是非常高的,能够把深奥、复杂的化学知识进行最直观的展现,突破板书、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增强化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例如在“分子和原子”等章节的微观知识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动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微观世界,调动动手实践的欲望,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职业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职业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与职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进一步提高职业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丹云.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高职高专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0):51—52.

[2]刘欣.浅谈高职化学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252.

作者:张翔

上一篇:多种教学媒体的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