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被纳入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公证行业同时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从服务顶层设计和互联网+发展角度探讨了公证服务发展机遇,并对公证质量瑕疵、服务深度不足等挑战进行了探讨,从公证制度优势发挥、全面保护工作落实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论文 篇1:

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各地关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采取系列激励措施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及应用,为促进经济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还存在规模大而不强、数量多而不优、侵权易发多发等问题,在地方实践中亟待研究解决。通过注重量质齐升价值定位、推进职能部门协同机制、完善政府公共政策体系、提升政府专业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环境建设等措施能够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实效。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驱动;量质齐升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LIU Yu-mian

(Party School of Hefei Committee of C.P.C, Hefei 230001,China)

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novation-driven; quality improvement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逐步缩短,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营建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事业涉及创造、运用、保护、服务等多个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是指为保护知识产品创造主体权利、有效配置智力资源,对知识产权的依法占有、使用、分配等而采取保障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事业的重要环节,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极具现实意义。我国各地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和保障机制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为知识产权的转化、交易、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供有力保障,为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职能逐步优化

基于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行政职能整体建制划转到市场监管部门,地方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整合优化。

第一,加速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统一管理。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对不同知识产权领域统一管理。我国原来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是分部门、分领域管理,优点在于分工较细、职责明确,但多样化模式也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规范制度冲突、部门协同存在阻碍等问题。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依据该方案,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组建,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新组建的知识产权局将原来分头管理的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统一归口管理。基于此,地方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亦将保护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管理职能进行统一规定,针对性解决原来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数量过多、难以协调的问题,为建立自上而下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第二,加快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效能。在统一管理基础上,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等各方力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一方面,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关注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领域。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均规定了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应急机制等职能,针对性解决实务中亟待解决的知识产权信息渠道、风险预警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提升综合管理实效。如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指导和监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统一的执法体系,对知识产权的纠纷处理、涉外维权等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第三,探索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势特色。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践中,我国各地依据自身特点,在管理职能上呈现出地方特色。如北京基于其科学技术基础性资源优势,规定了推动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建设知识产权社会信用体系等管理职能;上海以其相对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基础,聚焦构建制度完备、体系健全、环境优越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目标;合肥凭借其长三角一体化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各地契合当地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地方特有优势,以实现对专利、原产地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二)知识产权保护实效取得长足发展

伴随行政管理职能的逐步优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发展规模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 专利方面。截至2020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05.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有效量为694.8万件,外观设计专利有效量为218.7万件,专利有效量规模持续增大。值得关注的是,从2020年全球各项知识产权申请量排名来看,我国通过PCT申请国际专利居于全球第一位。

2. 商标及地理标志方面。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效注册商标量3017.3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91个,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479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6085件。通过马德里体系申请国际商标的数量处于全球第三位。

3.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申请14375件,发证11727件。(见表1)

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效而言,我国知识产权拥有数量日益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这是高校院所、市场主体、行政机关等多元主体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现实回馈。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历经多年发展,WTO《知识产权协定》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国际贸易体制。为了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的要求,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了与国际秩序接轨的进程。可以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标准的建设初期主要是基于国际贸易秩序规则的要求。

在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全球竞争核心的趋势下,知识产权保护既是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实践来看,各地知识产权保护的思维方式已发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保护”的转变。一是各地积极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地方政策或规范性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布局知识产权的系统化保护。二是各地不断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积极兑现知识产权奖补项目,从激励机制上为知识产权保护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各地持续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体系,如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成立“知识产权发展联盟”、打造多方参与的互通互联平台等,为创新主体掌握知识产权保护动态提供多元化服务载体。知识产权保护思维的转变,对于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起到积极作用,形成的良好创新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现实出我国科技创新蕴含的内在活力和巨大潜能。对标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还需要厘清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存在的规模大而不强、数量多而不优等难点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选择相对单一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数量持续攀升,这是知识产权保护在规模上取得的切实成效。但需要关注到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选择若是主要聚焦于数量提升,就会出现数量多而不优等问题,而规模增长不等同于高价值知识产权数量的增长。一方面,高价值知识产权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我国知识产权拥有量的优势,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核心领域知识产品、可转化专利技术等高价值知识产权领域在保护和运用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前文提及2020年我国专利授权数量,从总量而言具有一定优势,但需要客观认识到,发明专利授权在所有专利授权中占比最小。(见图1)发明专利相对于专利总量的占比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较低说明需要进一步强化高质量专利的研发与保护。另一方面,我国知识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应用和服务,客观而言,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还不够紧密。虽然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往年不断提升,但有效转化占比仍需提升,并且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占比很低。高价值知识产权占比相对较小、知识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一方面说明实践中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供应端与市场需求端的对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另一方面说明知识产品的供应端更偏重于数量提高,对于质量提升尚需进一步强化。从长远而言,知识产权保護的评价机制若是单纯侧重评估数量,会弱化自主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最终反而增加创新成本。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机制仍需健全

基于原有知识产权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头管理惯性,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布局与资源整合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制定不一致。如植物新品种保护我国农业部与林业局分别制定实施细则,相关新品种界定不尽相同,在知识产权保护实务中出现标准多样化问题。[2]二是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对接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涉及行政程序,有时亦会启动司法程序,并且司法程序中不仅限于民事审判程序,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对接机制的常态化、审判程序配置的效率性等均需进一步深化。三是多平台建设导致基础载体缺乏系统性布局问题。如各地搭建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对接平台、知识产权转化服务平台等多种载体,由于缺乏整体性布局,多个平台反而增加了需求主体的选择成本,还会因功能重叠导致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问题。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动意识仍需提升

尽管知识产权保护的职能管理部门在思维方式上已发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保护”的转变,但是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动意识还要强化。我国《公民知识产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在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规范的完善方面未收到明显成效”。一是对知识产权海外权益的保障关注不足。2019年,我国企业专利权人表明向境外提交申请(含PCT)意愿的占比不足六成,[3]企业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提高专利技术国际交易的预判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限制竞争行为对自身的影响。二是对商誉的保护力度有待提高。我国有效商标注册数量巨大,但是知名品牌占比相对较低,知名品牌是产品质量与信誉的体现,说明商标权利主体对商誉保护的主动意识不强,如虚假信息导致投资市场索赔等事件,对商誉形成的负面效应引起关注。三是知识产权持续维护力度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需要申请权利、维护权利、侵权救济等全链保护程序,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及相应机制,知识产权持续维护相对薄弱。四是对其他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不仅需要权利主体自身提升保护意识,其他主体也应提升依法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意识。如关联企业之间,尤其是上下游企业之间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执行尚需强化

为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国际基本规则的对接,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了持续性建设。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全面修订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并在《民法典》中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规范。中央政策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新创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地方政策方面,各地积极出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政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制定对于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作用,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具有引导作用,但制度执行的成效尚需强化。如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规则对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会产生较大影响,但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制定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为运用优势与执行优势,使法规法规政策进一步实现其规范功能与社会功能。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从前期经验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热情、营建创新生态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仍需实务界和学术界全面客观看待、分析、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结合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基础和客观需求,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定位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定位,是制定公共政策、出台具体举措时首先要考量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提升保护效率是关键,在实践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明确量质齐升的价值定位尤为重要。

第一,量质齐升的价值定位与我国顶层布局一致。当前,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代表的科学技术创新与日俱增,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对于我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具有保护私权和维护社会福祉的两元价值目标及价值体系。[4]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由此可见,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顶层制度设计与政府工作目标定位在于促进知识产权质量提升,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的拥有量,引导经济结构优化,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选择,需要从追求“短期效应”转变为“长远发展”,从追求“数据提升”转变为“量质齐升”,以正确的价值定位确保地方公共政策的有效运用,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全系统与顶层设计布局一致。

第二,量质齐升的价值定位更为适应国际秩序规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将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目的表述为:“包括发展的目的与技术目标,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实施,应有助于促进技术的革新、转让和传播,有助于社會和经济福祉的提高。”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选择,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向量质并行的转换,不仅有利于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与转化,也有利于与国际基本秩序保持一致,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

(二)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成效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业已形成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双重机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统筹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

第一,构建知识产权大司法体制。[5]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挂牌办公。北京、上海、广州、海南分别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南京、杭州、武汉、成都等二十城市设有知识产权法庭。授权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法庭等,为实行知识产权案件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组织模式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统一知识产权案件裁判标准,优化专利等知识产权案件诉讼程序,深化知识产权审判制度改革,是未来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实践应深耕细作的重点。

第二,优化海关保护机制资源。海关在打击进出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协同配合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治理、商标海外布局指导、参与全球知识保护等方面发展着专门保护作用。日本知识产权学家荒井寿光将海关监管人员与专利申请审查人员、法院专业法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等并称为知识产权人才。[6]2020年我国海关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查处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6.19万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实效不断提升。在国际合作更为深入的背景下,通过探索完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配套措施、健全知识产权侵权的海关立体防控体系等措施,挖掘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潜在优势,进而形成海关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合力机制。

第三,提升协同保护能力。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对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进行司法确权,赋予行政调解司法意义上的形式确定力与强制执行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效率;探索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区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等。

(三)系统布局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公正政策体系,可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和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同时还要关注公共政策的系统性,有效发挥公共政策的指引功能。

第一,以系统观念构建公共政策体系。公共政策是有机组成体系,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政策的实效,不能仅依托于单一的专门制度规定,要通过政策联动强化政策功能。换言之,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政策既要依托于知识产权创造、应用、服务等制度规则,形成知识产权完整政策体系;也要依托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其他公共政策,实现不同领域政策内容的协调一致。以系统观念构建多层次多领域政策联动体系,以有效发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规范功能与社会功能。

第二,善于运用公共政策的激励措施。惩戒与激励措施对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具有引导作用,建议知识产权公共政策通过激励措施强化保护效能。如针对知识产权创造阶段的保障需求,公共政策可以激励机制鼓励专利申请前评估、及时申请专利、保证科研人员对其科技成果的收益权等,将激励措施有效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外在驱动,以有效发挥公共政策的指引功能。

(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能力

知識产权保护具有专业性与复杂性,涉及权利申请、信息披露、价值评估、推广维护、权利救济等多个环节,须综合运用法律、管理、金融等多领域专业知识,持续完善保障体系,提升专业保护能力。

第一,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于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现有载体,建立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信息和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纳入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服务模块,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对不涉及保密要求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等提供查询模块,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设置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分析报告与发展趋势预测模块,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设,尤其关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在统一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提供电子办理、邮寄送达等多元服务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第二,积极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知识成果价值评估、知识产权持续维护、知识产权侵权救济等专业领域,需要法律服务、经纪服务等多项专业服务。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需求,支持发展专利申请、成果转移、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与服务规范,促进专业服务机构向体系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权利主体提供专业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鼓励高校院所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高校院所是创新主体的主力,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对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通过阶梯式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培育专门工作人员,承担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专业性工作,以专业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高校院所的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促进高校院所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化、专业化。同时,利用专业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资源,组织开展知识成果转化政策及产权保护培训,提升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五)营建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生态

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深层次社会基础。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运行,要依托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市场和文化环境。实践中应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文化活动,为知识产权保护营建良好氛围。

第一,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工作。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宣传,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知识进党校、进机关、进企业,普及和提高全民尤其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培养全社会知识产权权利观念和规则意识,社会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规则达成共识、认同、内化,进而营建良性互动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第二,融合多元力量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本世纪初,韩国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战略工具,以系统化社会基础提升知识创造力和知识产权竞争力,从工业化国家转型为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需要集中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合力,并形成协调配合的体系,营建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整体氛围。

创新主体最直接最有价值的产出是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05-28)[2021-06-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2]吴汉东.知识产权精要: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R].2020.

[4]张广良.知识产权价值分析:以社会公众为视角的私权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42-149.

[5]易继明:构建知识产权大司法体制[J].中外法学,2018(5):1260-1283.

[6]〔日〕荒井寿光.知识产权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校对:党婷]

作者:刘玉勉

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论文 篇2:

探析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在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被纳入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公证行业同时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从服务顶层设计和互联网+发展角度探讨了公证服务发展机遇,并对公证质量瑕疵、服务深度不足等挑战进行了探讨,从公证制度优势发挥、全面保护工作落实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

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成为了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导要素,需要得到充分保护。而发挥公证预防纠纷和保护产权的职能,能够为知识产权发展提供完善保护服务。因此,还应加强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以便为公证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机遇分析

(一)服务顶层设计机遇

2017年国家司法部联合版权局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加强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需要加强公证机构引导,促使其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权利救济、纠纷解决等服务。结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相关部门对公证服务进行了顶层设计,完成知识产权全程保护工作的战略布局,给公证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面对这一局面,公证从过去被动保全证据开始向主动保管证据转变,实现了职能的延伸,能够体现公证在事前纠纷预防方面的价值,执业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充,能够通过与信息技术、科研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知识产权公证。按照《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公证行业需要负责调节和预防知识产权引发的社会纠纷[1]。为此,公证行业将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持续探索知识产权在使用、侵权等方面的证据保全方法,从而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伴随着公证服务力的提升,公证社会影响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促使全国统一的公证规则逐步得到建立,为公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而国家对知识产权公证服务示范机构的筛选,能够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促使精通公证业务的服务团队得到建立,为公证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二)互联网+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公证行业也将面临转型发展局面。而互联网在为知识产权注入新内涵的同时,也将为公证服务创新提供思路和路径,为知识产权公证保护发展带来机遇。面对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等各种知识产权表现形式,侵权行为也更加隐蔽,证据更容易被修改和销毁,使得司法纠纷日渐增加。但实际上公证的证据效力与网络虚拟性十分契合,对知识产权这种无形智力成果权进行保护,公证服务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等真实性操作锁定虚拟空间中的电子证据,并通过查询签名、数据等初始状态对证据真实性进行证明,使公证服务业务得到进一步扩张。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公证作为法律服务的一种,能够以更低信息沟通成本面向所有人供应。现阶段,公证行业已经完成了大量有益尝试,如利用中国版权链智慧保险箱提供电子证据固化保存服务,利用基于云存储平台的公证宝提供电子证据保全服务等。在公证机构与裁判机关之间,出现了“点对点”推送服务。公证行业通过推出线上调解、线下和解服务模式,加强了纠纷在线调解服务的供给,能够根据线上申请完成强制执行公证的办理,促使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得到高效解决。因此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公证服务迎来了变革机遇。

二、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探讨

(一)公证质量瑕疵挑战

中国公证恢复发展时间尚短,依然存在质量瑕疵,以至于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依然面临相应的挑战。在司法审判实务中,公证受理会出现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如超越地域管辖范围、未按当事人名义申请公证等。在公证审查和取证方面,未能完成事件过程记录、取证步骤不完整、公证书记载内容与实物矛盾等问题的存在,将导致公证服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公证书失去效力。在公证员缺少执业经验的情况下,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时将受到束缚,使得权利人不得不向多个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完成手续重复办理,以确保一个知识产权能够得到保护。采取该种措施,将导致知识产权保护错过最佳时间,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2018年司法部发布通知对公证机构执业区域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与知识产权无利害关系人员依然无法申请保护,相关办证规则和细则中也并未明确说明这一问题,使得公证人员即便发生知识产权侵权情况也无法与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因此依然将限制公证在知识产权保護方的作用。

(二)服务深度不足挑战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公证服务涉及范围较广。但从总体上来看,多数服务内容过于单一,带有碎片化特点,无法为当事人提供深度服务。比如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预登记等方面,在缺少统一平台的情况下,公证未能深入接入,导致公证员专业能力和经验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实务工作中,受理申请后公证员也仅遵循申请人意愿进行证据保全,并为深入了解取证目的和待证事实,无法对证据与事实间的关联度进行判断,导致其在服务提供时缺乏裁判思维,无法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在电子技术日渐发展成熟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对各行各业进行渗透。行业想要完成转型升级,需要加强互联网思维运用,在电子技术支撑下实现公证产品和服务的革新,以便找寻市场敏感点,推动公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面对这种挑战,公证行业依然停留在提供浅层服务的阶段,开展单一的公证业务,将导致数字化作品作者在面临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时无法获得有效公证服务,继而造成公证难以充分融入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

(三)信息化不均衡挑战

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公证服务知识产权需要面对信息不均衡挑战。因为在信息化建设期间,公证行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全国尚未完成统一、高效公证信息系统建设的情况下,各地区公证信息数据缺乏关联度,无法充分发挥效能。与此同时,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同,人员配置也难以实现均衡,如中西部地区就存在软硬件配套不齐、人才缺口大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依然需要采取人工填写信息、表格方式进行公证业务办理。在公证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的情况下,短时间无法实现公证服务信息共享,因此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公证服务知识产权对电子证据保全等方面的专业要求。不同于传统证据,电子证据需要在网络设备上存储,容易被篡改和泄漏,并且传播快,具有较大影响力。如果无法全面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完成专业团队的建设,将导致公证行业难以受理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业务,无法根据不同权利保护诉求提供有效公证方案,最终导致形成的公证证据合法性、真实性被削弱,无法提供专业公证服务。

三、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公证制度优势

公证质量瑕疵的弥补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想要在当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在公证服务供给过程中充分发挥公证制度优势。首先,公证集事前预防、事中监管和事后救济为一体,可以通过全程接入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依法对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达到固化调解结果的目标。而公证书不仅具有法定证据效力,同时具有法律要件和强制执行效力,经过公证证明的事实无需举证就能获得证据效力,可以直接成为法院认定事实的根据,因此在知识产权合同违约或侵权纠纷中可以强制执行合同约定内容,使“讼累”问题得到避免[3]。按照《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诉讼提交的证据在境外等地区形成,可以履行公证、认证手续,认可其效力,带有跨越性特质,所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公证、认证办理能够获得效力优势,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首要途径。此外,在知识产权相关保护机制中,只有公证体系中设立了过错赔偿责任制度,能够因公证机构或人员过错承担相应民事赔偿,也可以成为促使权利人获取公证服务的优势。加强公证制度与救济机制对接,能够推动诉讼案件开展,使公证成为诉前保全证据的常态公证,继而为证据保全提供保障。

(二)落实全面保护工作

在公证服务深化方面,需要对知识产权实施全面保护,确保公证服务能够在权利产生、变更、侵权等整个过程得到贯穿。在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常发生,主要是由于权利人缺乏登记意识。将公证服务与互联网登记结合在一起,能够使网络环境数字化作品、知识专利等权属问题得到明确,确保侵权证据得到及时固定,从而通过事前预防加强产权保护。在事中监管方面,还应使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度得到拓展,加快电子证据公证保护平台的建设,在区块链等技术支撑下对原本公证服务业务流程进行改善,借助第三方机构数据加强公证备案,为公证电子证据和待证事实关联度分析提供支持,保证公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长远发展角度开展业务,公证行业可以对申请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等进行整合,在合法程序支持下加强信息公开,推出具有公证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吸引權利人主动通过公证机构寻求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强信息技术利用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公证行业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利用,通过参与到知识产权纠纷司法调解工作中节约司法资源和社会成本,前置性的实现社会秩序营造,使社会冲突得到有效防范。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加大公证信息化建设投入,完成全国性知识产权公证信息平台的建设,在相关部门主导下加强与法院、互联网企业、调解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完成集维权、调解、公证等为一体的云平台建设,提供跨区域公证服务的同时,能够实现线上和线下服务整合,推动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采取该种措施,逐步完成各地区法院、审判机构的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建设,能够使信息不均衡问题得到解决,立足公信力寻求公证与信息技术契合点,使公证事项不断放开[4]。在此基础上,公证行业可以不受技术束缚,从长远发展角度生产市场竞争性产品,如电子遗嘱保管、数字版权认证等证据服务,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加强知识产权法律评估,为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业务的开展提供依据。

结论:公证行业处于国家战略机遇期,还应把握互联网+给公证服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实践工作中,面对存在与公证质量、服务和信息化工作开展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坚持展现公证制度优势,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加强产权维护,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而为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保护。

参考文献:

[1]郑越绮,屠莹莹.互联网时代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新发展[J].中国公证,2019(09):23-25.

[2]蒋丽.破解民企取证难题 公证渐成维权利器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角度[J].中国公证,2019(06):40-44.

[3]詹爱萍.公证在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与优势[J].中国公证,2019(04):17-21+1.

[4]雷达,李明杰.“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公证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公证,2018(04):53-58.

作者:陈欢欢

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论文 篇3:

政策导向

《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已经2007年11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8年初正式对外公布。将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下面为《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全部内容:

《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展会秩序,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举办的展览会、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等活动中有关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三条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坚持政府指导、主办方负责、参展方自律、社会公众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知识产权、工商行政管理、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统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帮助主办方建立健全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五条展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协调、监督、检查,维护展会的正常秩序。

第六条有关行业协会应当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开展宣传培训等方式,增强会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协助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七条主办方应当依法做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展前审查参展项目(包括展品、展板、展台及相关宣传资料等)知识产权状况的制度,督促参展方对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的参展项目进行检索。

第八条参展方应当合法参展,配合主办方在展前对参展项目知识产权状况进行的审查工作,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参展项目依法应当具有相关权利证明的,参展方应当携带相关的权利证明参展;对参展项目标注知识产权标记、标识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注。

第九条主办方与参展方应当在参展合同中约定双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义务和相关内容。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参展方对参展项目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承诺;

(二)知识产权投诉处理程序和解决方式;

(三)参展项目涉嫌侵权的,应当采取遮盖、撤展等处理措施。

市知识产权局应当会同市工商行政管理、市版权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合同示范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举办时间在三天以上,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展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进驻:

(一)政府和政府部门主办的展会;

(二)展出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

(三)在国际或者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展会。

主办方应当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进驻展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第十一条举办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展会,由本市展会管理部门审批或者登记的,展会管理部门应当自批准或者登记之日起10日内,将展会的名称、时间、地点、展出面积、主办方的基本情况告知市知识产权局;由非本市展会管理部门审批或者登记的,展会的承办方应当按照前述规定将举办展会的有关情况告知市知识产权局。

第十二条主办方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展会知识产权投诉机构。

投诉机构可以由主办方人员、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律专业人员等组成。必要时,主办方可以邀请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派人指导。

第十三条知识产权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认为参展项目侵犯其知识产权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向主办方或者主办方设立的投诉机构投诉。主办方或者投诉机构接到投诉后应当及时指派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四条知识产权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主办方或者主办方设立的投诉机构投诉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投诉人与被投诉人基本情况资料,包括投诉人名称、住所、被投诉人名称及展位号码。投诉人委托代理人投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二)涉嫌侵权参展项目的名称、涉嫌侵权的证据和必要说明。

(三)知识产权权利证明,包括知识产权权属证明、知识产权内容证明和其他必要的知识产权法律状况证明。

第十五条被投诉人在被告知其参展项目涉嫌侵权后,应当及时出示权利证书或者其他证据,证明其拥有对被投诉内容的合法权属,作出不侵权的举证,并协助主办方或者主办方设立的投诉机构工作人员对涉嫌侵权物品进行查验。

被投诉人不能作出有效举证的,应当按照与主办方的合同约定将涉嫌侵权的物品自行撤展;被投诉人不自行撤展的,主办方或者主办方设立的投诉机构可以作出撤展的决定。

第十六条因投诉人恶意投诉而给被投诉人造成损失的,投诉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参展方应当遵守与主办方签订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合同条款,履行知识产权保护义务,配合主办方解决纠纷。

第十八条主办方在展会举办期间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接受知识产权侵权投诉,协调解决侵权纠纷;

(二)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的宣传咨询服务;

(三)在显著位置公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受案范围和联系方式,并公布主办方或者投诉机构的服务事项、投诉地点和联系方式;

(四)应知识产权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合理要求,出具相关事实证明;

(五)主办方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九条展会期间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主办方或者主办方设立的投诉机构应当按照事先的约定,在当事人各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一致的,有关各方应当执行;不能达成一致的,知识产权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条主办方和参展方应当接受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配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

第二十一条主办方应当妥善保存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与资料,并在展会结束后报送市知识产权局。

第二十二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履行下列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职责:

(一)依法受理知识产权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投诉,处理展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二)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以巡视、督导等方式监督主办方履行知识产权保护义务;

(三)依法查处展会期间发生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四)建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查询服务。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干扰正常的展会秩序。

第二十三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将主办方履行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职责的有关情况通报展会管理部门。

第二十四条主办方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和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的管理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主办方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职责,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内展会挂名“国际”境外参展商需超20%

1月15日,商务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在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规定,举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商品进出口、投资、技术进出口、对外经济合作的洽谈会、交易会、国际展览会和博览会等国际展览会,境外参展企业(不包括境内外商投资企业)或境外参展客商数量占总参展企业数量需要达到20%以上。

《办法》还指出,举办展览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展览会必须经过批准,并实行分级审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国际展览会可冠以“中国(地方名称或区域名称)国际××展览会”字样。其他国际展览会,均使用地方性展览名称。西安市首次公布产业发展白皮书规划会展产业发展

1月15日,在西安市发展改革和物价会议上,西安市首次公布《西安产业发展白皮书》,对西安市现有行业布局进行了调整,重新规划了产业发展新格局。其中对发展会展业也进行了规划。

《白皮书》将西安市工业及服务业主要产业归类为先导产业,明星产业、金牛产业。其中,会展业作为先导产业中的服务业,规划建成六大会展集聚区,即曲江国际会展聚集区、资产展会展聚集区、高新区高新技术展览展示区、城墙内国际文化交流区、三桥国际汽车专业会展区、阎良航空会展集聚区。

上一篇:高职英语语法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理论课视域中足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