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幼稚产业措施毕业论文

2022-04-25

摘要:近年来,在众多动漫专场的招聘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动漫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而动漫专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与红火的动漫产业相比,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一直亮“红牌”,动画教育处境尴尬。本文从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史入手,重点来解读下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保护幼稚产业措施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护幼稚产业措施毕业论文 篇1:

广西文场保护的意义条件与对策

[摘要]文章论述广西文场在表演艺术、保护措施、产业运作模式等方面的情况和意义,提出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文场;地方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简介]张利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广西桂林,541004

广西文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广西文场的保护、传承、发展进入一个最佳时期。广西文场是从清乾隆年间始广泛流传于广西桂北、桂中、桂东北、桂西北等官话地区,尤以桂林、柳州、荔浦、平乐、鹿寨、宜山、融安最为盛行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形式,被誉为“曲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文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文场戏(又名“文场挂衣”、“文场古剧”、“文场踩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8个剧种之一,也是全国戏曲剧种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西文场在其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从幼稚到成熟、从自发到自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经历过曲盛而衰、由热闹到冷落、由崛起到断层的逐渐边缘化过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经济转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矛盾碰撞,广西文场面临着困境与危机,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

一、广西文场非物质遗产保护意义

广西文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依据其价值意义以及它目前所处的困境而产生保护的内在需求和外部要求。

其一,广西文场作为传统曲艺及地方戏曲具有值得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广西文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也可称之为历史文化传统的“活化石”。据何红玉考证:“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源于江浙的民间小调,市井俗曲。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凿灵渠以来,桂林一直是联系岭南各地与中原及长江、珠江流域的要地,历史上曾经长期是广西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乾隆年间,上述民间艺术,通过官吏升贬任迁及商贾贸易的频繁交往,逐渐传入桂林,经与桂林方言、民间音乐紧密结合后,衍变成了文场。”这至少说明三点:一是广西文场产生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年前广西文场从桂林发端,此后在以桂林为中心的广西各地逐步铺开,影响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传承谱系有金紫臣谱系、陶沛一谱系、李子忠谱系、蔡华圃谱系、王仁和谱系等五大谱系,有“光派”与“瞎派”流派之别,形成人数众多、名师荟萃、流派纷呈、队伍庞大的民间曲艺文化现象。二是广西文场的起源与江浙民间小调、市井俗曲有紧密关联,上溯其历史渊源,显然就不仅仅于200年前;从戏曲角度考证,也早已有学者认为,“百戏之母”的昆曲对广西文场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故而广西文场的源头也许更为久远。三是广西文场发源地在桂林,桂林从秦始皇开凿灵渠之后历代对岭南开发,早已使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从文化基因角度而言,植根于桂林本土文化的广西文场,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就明显带有作为北方方言的“桂林官话”文化特征,也带有中原主流文化与岭南地方文化交融的特征,从而使广西文场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为厚重和悠久。

其二,广西文场作为民间曲艺具有值得保护的民间文化代表作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相对于文人文化或精英文化的强势文化而言,民间文化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矮化、丑化的劣势地位。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文人精英文化也会不断受到冲击,但毕竟还会因其曾经的主流话语地位及其文化权力,自我保护与制度保护的机制和功能较强。民间文化相对而言较弱的原因在于:除承受文人精英文化所面临的来自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之外,还需要承受来自文人精英文化将其边缘化的压力。因而在各种强势文化的夹击下,民间文化更容易陷入困境、衰落、消亡,也就更应该加以保护。同时,从文化构成与结构的角度看,任何民族文化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系统、统一的整体结构,民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具备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和特征,而且也具备文化多样性价值和意义。况且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也并非仅仅是对立关系,而且应是相互作用、互为交融的统一关系。广西文场作为民间曲艺和地方戏曲的代表作,不仅是对其民间文化的性质认定,而且是对其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认定。文场曲调有“越调”、“滩簧”、“丝弦”、“南词”等“四大调”;有[马头调]、[打扫街]、[骂玉郎]等100多支小调;还有“调中之王”[5]的哼腔等,音乐艺术特征明显。这使广西文场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质和特征,相对于民间曲艺的“俗文化”而言,它带有某些“雅文化”的特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它的起源中含有“昆曲”及其江南小调影响因素,江南文化的“雅”会影响到它的风格。二是因为它的源流中还会有历代官吏升贬任迁而形成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同时也会形成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的现象,甚至一些流散民间的宫廷音乐以及明代桂林靖江王府流散传出的王府音乐也因之而进入民间,致使文场具有“王府风格”、“宫廷韵味”的气派,从而也会形成其“雅”的特征。三是广西文场除获得民间百姓喜爱之外,还获得文人雅士的喜好,并参与其中活动。据何红玉考证:“文场的演唱队伍除职业的外,也有一些文人、学士、达官、市民,他们酷爱文场,但不以此为生,常组成‘玩子馆’、‘文场社’或‘文场研究会’等,结集唱奏,消遣自娱,被称为‘玩友’、‘耍友’或‘耍家’。这些人文化较高,不少人谙熟音律,潜心研究,遂使文场剧目、曲调不断丰富。”故而也使文场带有“雅”的特征。四是从文场的“文”释名而言,文场又名“文玩子”,是与清唱桂剧的“武场”,又名“武玩子”相对而言,故而也有文雅之义。

其三,广西文场在各种压力和挑战下面临生存危机与困境,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保护是针对处于危机、濒临消亡的弱势者而言才具备保护理由,因而保护带有抢救性、拯救性和刻不容缓的急迫性。广西文场急需保护的理由在于:一是作为文场生存、存在的环境和条件逐步萎缩和消失,大大挤压文场生存空间,诸如经济社会对文化空间的挤压,时代潮流的风尚转移,现代文化及其电子媒介的强势介入,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个体劳动被大工业文明机器生产所替代,生产方式变革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文场赖以生存、存在的根基。二是文场艺术队伍的断层危机。目前文场队伍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支是作为演出团体的桂林曲艺团,这是广西唯一的曲艺演出专业团体,曾经为文场振兴与复兴作出辉煌的成绩,但囿于文化体制与演出市场的各种因素局限,现在面临着人才流失、队伍断层、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的局面,更面临着专业团体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出路和转型等问题;另一支队伍是作为民间业余演出队及“耍友”自发组织的业余演出队伍,其组织方式的民间性、松散性、不确定性也导致队伍存在与专业团体所共同面临的种种问题。民间艺人队伍的散落、断层、流失、乏人问题更为严重,尤其随着民间老艺人的逐渐逝去,其技艺也随之消失。据桂林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所调查:“广西文场的传承方式历史上多为口耳相传,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80岁上下者大约只有二三十人),能演唱传统曲目者已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记忆力和演唱能力均不如前”;“民间曲艺艺术队伍日益缩小,业余文场的传承谱系已后继无人”,传统文场五大传承谱系至今已严重断层。三是文场活动空间、时间范围日益萎缩。据调查,20世纪中期,文场民间业余活动非常活跃,几乎每一乡镇均有好几个演出队伍和好几处固定的演出场所,如荔浦的“集咏阁”、鹿寨的“宾贤团”、河池的“怡情社”等;仅桂林市内就多达20余个场所“挂衣”演出文场戏。但目前演出活动现状令人堪忧,除专业团体桂林市曲艺团拥有几百平米的“曲艺厅”演出场所外,其他业余演出队伍寥寥无几,尚无固定或稳定场所,有的只偶尔应邀唱堂会而已。四是表演技艺传承和原始资料保存出现危机,因过去无摄像制碟设施,老艺人的技艺难以通过音像形式保留;且又因后继乏人,演出技艺也无法口传心授,故而一些表演技艺以及演出曲目失传。20世纪80年代通过录音留下的一些音响资料,由于录存质量欠佳,加之年代已久,传统曲目的录音带已发霉,放不出声,录相资料几乎是空白。至于极少的一些文字资料,诸如由金紫臣编著的集文场艺术的主要唱腔与剧(曲)目的石印线装书《新式琴弦曲谱》(以后定名为《最新琴弦曲谱》,包括少量桂剧唱段),1935年由荔浦新民书社出版,以后又有荔浦鸿兴石印局、上海文华书社等多家书局翻版,但解放后也未能整理校注再出版。较系统、完整地对文场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何红玉,已出版文场研究系列著作《戏韵》、《曲韵》、《心韵》以及《音韵》,是文场研究的开拓者,但一支独秀,后继乏人,尚未见其他系统研究成果,这也足以构成加强文场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的一直都非常关心民间曲艺保护和发展,给予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的保障,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但因“文革”十年浩劫,以及“左”倾思潮的干扰,民间曲艺的保护发展工作一直处于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中。广西文场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艰难曲折的进程中也一直都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文艺工作者的大力支持。1953年广西第一届民间文艺观摩会演,文场戏《琵琶上路》、《僧尼缘》获奖;同年6月,桂林市文场曲艺研究社成立;1954~195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文场剧(曲)目、唱段三十余首,其中《宝玉哭灵》录制唱片;1955年,组织大规模的文场等民间文艺调研;1958年,广西艺术学院聘请老艺人王仁和、刘玉瑛到音乐系教授文场;1959年,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开班;1960年,文场戏曲训练班并入桂林市戏曲学校,为学历教育的文场班;1962年,在文场班基础上组建桂林市曲艺队;1965年,桂林曲艺厅开厅演出。此后,桂林市曲艺团作为专业文艺团体,在集结队伍、聚拢人才、传承技艺、培养新人、改编剧目、重排重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场剧目演出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徐特立、谢觉哉、陶铸以及越南胡志明主席等高度赞扬,也获得郭沫若、田汉、李凌、贺绿汀等专家学者的美誉。贺绿汀认为“广西文场是桂林市最珍贵的特产,国际旅游要买当地特产,如能买到它的录音带或激光唱片比任何纪念物都好”;他还为广西文场题词“广西文场继承和发扬桂林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对广西文场及其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充分肯定。归而言之,对广西文场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通过曲艺团专业演出团体的体制形式,使文场传统剧目和移植改编剧目的演出得到保障。桂林市曲艺团成之后,首先是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改编和上演工作,如文场戏《双下山》、《僧尼缘》、《宝玉哭灵》、《拷红》、《追舟》、《追鱼》等;文场曲《贵妃醉酒》、《武二探兄》、《黛玉葬花》、《晴雯补裘》、《唱采茶》、《五娘上京》等,既有文场传统剧目和曲目,也有对其他戏曲传统剧目与曲目的改编与移植,使之成为演唱文场剧及其文场清唱的一批剧目、曲目,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效果,也达到了传承和发扬古典戏曲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如1979年《西厢记》公演达40余场,1980年《王老虎抢亲》公演达80余场,场场满座,人人喝彩。此外,广西文场传统剧目曲目繁多,内容题材丰富,成套的唱本有《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玉簪记》等,单折戏有《双下山》等60多出,充分体现出文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二,在继承中创新和发扬广西文场传统,创作和演出了一批现代新文场剧目和曲目。解放后,一些老艺人与年青艺人结合,积极努力为新中国文艺事业作贡献,率先创编一些现代新文场戏曲,如《双报喜》、《进村之前》、《轻装上阵》以及移植剧目《小保管上任》、《打铜锣》、《借牛》、《抢伞》等。尤其是老艺人王仁和在积极创新剧目的同时,也致力于新曲新腔的改革,创造了板腔体结构形式的文场新腔[南词拆板],使文场唱腔曲调更为清雅细腻、优美动听。新时期以来,文场经过“文革”浩劫后又焕发勃勃生机,创编文场新剧目曲目有《江竹筠》、《韩英见娘》、《榕湖春暖》、《情深意切》、《爱的女神》、《仙境怎比我桂林》、《盲女情》、《敬酒》等。李伟群演唱的优秀曲目《春兰吟》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化部文华新曲目奖。这些现代新文场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点,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艺术效果。

其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领军人物及其骨干人才,缓解队伍青黄不接的压力文场。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施;一是通过曲艺团的专业演出团体,以体制保障和制度化的措施形成人才培养机制,着重于在实践中培养演出队伍和人才梯队。二是通过桂林市艺术学校的教育体制培养专业人才,1959年开办文场戏曲训练班,此后训练班并入桂林市戏曲学校,后更名为桂林市艺术学校;1990年广西艺术学校声乐曲艺班教学点设在桂林市艺术学校,毕业生大都分配在桂林市曲艺团工作;文场演出人才及其基本队伍大都出自桂林市艺术学校,具有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体制和制度保障。三是通过名师带徒的师传方式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建国后,文场师传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培养传统通过“结对子”、“拜师傅”等形式体现,从而形成代代相继的名师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王仁和为代表的老艺人形成第一代文场名师和传承人。此后,他带的徒弟以何红玉为代表的第二代名师与传承人也在七八十年代成名成才;在90年代和新世纪成才成名的李伟群等人形成第三代名师和传承人,李伟群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三代传承人纵贯新中国文场发展六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在继承和保护文场传统的同时也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了文场艺术,在形成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培养了名师名角及其领军人物。

其四,对文物资料进行普查、搜集、调研的一系列工作,奠定了文场保护的基础。从1955年开始,桂林市群众文化馆对文场等民间艺术进行调查、搜集、整理的工作,专业演出团体也不断通过下乡采风和下乡演出搜集创作素材和民间资源,尤其对一些民间文场演出活动较活跃的地区进行蹲点调研与跟踪调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如对阳朔白沙镇、临桂六塘镇、灵川大圩镇等地文场戏演出与活动情况进行了翔实的调研;对文场历史渊源、现状、问题的调研和对文场传承谱系、流派、代表性人物的调研;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撰写文场辞条以及提供文场资料;编印《广西文场传统剧目汇集》一、二集以及《广西文场音乐汇集》;收入文场戏史料的《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桂林市地方戏曲史料汇编》等;以唱片、声带、音像录制老艺人传统唱腔曲牌、传统剧目和曲目以及优秀创作作品;通过电台和电视台录制“广西文场音乐讲座”、“广西文场艺术讲座”;通过新闻、出版、宣传等渠道开展文场普及教育工作;桂林市曲艺团还经常下乡、下厂、进校园、进军营演出,并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音乐学院开设讲座,等等。

三、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与对策

广西文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广西文场的保护进入一个新阶段。“保护”主要有三方面义项:一是抢救性保护;二是修复性保护;三是在传承与发展中保护。确立“保护”的立场和核心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立足于保护,才能更好体现文场的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也才能有效解决它在现实生存、存在的危机和困境问题,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其薪火相传。在广西文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书中,就已初步形成保护对策:一是静态保护,包括文场普查和研究,编撰《广西文场大词典》等内容;二是动态保护,包括名家音像录制、开办培训班、开辟旅游演艺市场等内容。桂林市文化局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中确立工作思路: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支入,多渠道筹集保护经费”;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共识”;三是“建立传承机制,促进文化传承”;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从文化战略角度作出高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基础上着重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第一,加大广西文场保护的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的保障力度,建立保护的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重点放在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以及政策倾斜、措施到位上,确立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保护确实是全社会、全民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责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从政府行政角度考虑对策,应着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广西文场的保护制度、体制和机制,在领导管理职能上设置跨行政科局的专职机构及其联动协调机制;对作为专业团体的曲艺团文化体制改革要从有利于保护角度慎重考虑体制机构性质及职能的特征,而不能简单推向市场或一刀切;保护政策与资金投入应有所倾斜和优惠,充分利用制度的优势和政策优势提供文场保护发展的空间;应有效整合资源、协调联动、聚集人才,形成合力和联动机制。二是针对人才断层、艺术教育体制不完善的问题,重点考虑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体制改革问题,建立完备文场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加强政府依法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增强专业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强文化保护意识,将文化保护作为系统工程和战略部署来考虑,纳入广西实施“文化广西”战略和桂林市“文化立市”的战略以及省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大局中来设计。因而,应对广西文场保护作出合理规划、周密部署、制定措施、贯彻落实,使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和行政职责更为彰显。

第二,加强广西文场保护的展示、演示活动场所的建设,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物态化成果和文化地标。一是建立广西文场博物馆,用于陈列展示广西文场的文物,包括服饰、道具、乐器、抄本、老照片、老唱片等;也用于通过图文并茂方式介绍文场历史渊源、发展经历、现状境况;还用于音像观摩情境体验。二是建立广西文场艺术传习所,主要用于传授和研习广西文场的活动场所,可聘请退休老艺人开办培训班,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技艺;也可用于“耍友”聚集研习和进行表演交流的平台;还可用于传统厅堂式演出的场所;亦可作为广西和桂林曲艺家协会等群众团体活动场地,等等。三是在市、区、县建立一批小型多功能的戏院、戏园子,尽量恢复或大体还原传统戏曲演出场所的情境和风貌,可确定其专一功能或多重功能。四是选择和重建多家古典化的曲艺茶馆和茶座,使商业经营与艺术表演结合,展示和演示地方戏曲及其广西文场。

第三,抢救性发掘文场资源,进一步做好普查、调研工作。保护的最重要内容就是抢救性发掘资源,建议:一是再次组织由领导、专家、艺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广西文场分布地区进行广度、深度的调研和普查,重点在于抢救濒临消失的资源和尚未发掘的新资源;二是建立广西文场档案库和资源库,对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档,一些残缺或不完备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设法补足和修复;三是组织专家学者对现存的文场手抄唱本、曲谱以及曾经出版印刷过的文本资料进行考证、修订、校注,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出版;四是对老艺人及其名师、优秀演员的表演进行音像录制以保存资料,对过去录制的音像资料进行整理和修复工作,建立艺人音像资料库;五是设立文字音像资料整理出版专项基金,用于出版资料丛书和资料碟,形成图、音、像、文资料系列成果类型;六是开设和建设广西文场及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广泛传播。

第四,利用桂林旅游优势加大广西文场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形成旅游与演艺结合的共同发展模式。桂林享有国际旅游名域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广西文场既是文化旅游资源,又是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广西文场可利用桂林旅游优势,在合理开发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在桂林民俗风情园、王城景区、七星公园、两江四湖景区等大型景区开辟广西文场演艺场所;二是在桂林生态山水文化旅游节和综合性演艺活动中加大广西文场的展示和演出力度;三是与旅行社联合开发旅游演艺娱乐市场,专门设置广西文场专场演出和专门演出场所;四是建立广西文场若干保护区或示范点,例如,在重要景区建立保护区,使保护区与旅游区一体化,达到双赢互利效果;五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使广西文场在保护和开发中走出一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行不悖的发展道路,在剧目曲目的整理、改编、移植、新编、创作和演出上取得更大成效;六是利用媒体更好地宣传和传播,扩大传播渠道和受众群,在文化交流中扩大影响面和辐射面。

第五,加大广西文场的理论研究力度,使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同步发展。从理论研究角度而言:一是通过桂林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和广西及其桂林市曲艺家协会,在专业圈内以项目方式进行系统专题研究;二是通过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优势和资源,介入地方文化研究,可在高校的音乐专业和表演专业设置广西文场教学点和研究基地;三是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获得广西文场专题研究项目基金,以及采用重大项目招标方式吸引学术界对广西文场理论研究的重视;四是确立理论研究的重点,设置研究的专题,以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探索的成果达到文场保护的目的,开辟广西文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的新途径。

陈映红指出:“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是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全民族的精神支撑的需要,是对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和保护。”[1]文场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处于危机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扶持,而且在于保护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圣地,具有人类生存、存在、发展的现实价值和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映红.从文化遗产日看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为例[J].民族艺术,2009,(4).

作者:张利群

保护幼稚产业措施毕业论文 篇2:

解读高校动画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摘要:近年来,在众多动漫专场的招聘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动漫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而动漫专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与红火的动漫产业相比,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一直亮“红牌”,动画教育处境尴尬。本文从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史入手,重点来解读下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动画;动画教育

动画产业已是重要的文化产业支柱之一,而作为动力源泉的高校动画教育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为何高校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动漫企业的需求?高校动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进行重点解析,首先来了解下动画教育的发展。

1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动画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动画人成为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是从上世纪中期开始,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大师在由颜文梁先生1922年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里开设了动画科,这里成为我国最早培育动画人才的摇篮。至两年后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动画科毕业及肄业学生总计40余人,被分配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工作,众多驰名中外的动画大师与名家们都是出自这里。1952年秋,该科被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动画专业专科班仅招收了两届大专学生,于1963年停办。

文革期间中国动画停滞十年,此时北京电影学院也只培养了两届动画专业学生,仅仅是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定点培养基地。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动画本科学生,尽管十年间只招收了三届学生,不足50人,但为中国动画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产动画的内容出现低龄、幼稚化的现象,使其普及范围逐步缩小。而进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美、日电视系列动画片蜂拥而至,占据国内播出市场的半壁江山。众多外方独资或中外合资的动画加工厂纷纷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凭借丰厚的酬金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动画专业人才,从事动画制作的中期加工环节,导致本土的原创型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制作的产业结构。从此,动画人才缺失的问题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动画长期处于文化产业的边缘化地位,直至90年代中期,政府与社会各界才开始重视与保护动画产业,随后的十多年中,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限制境外动画、保护本土动画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本国的动画产业。

在我国动画产业落后的背景以及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美好的前景下,教育界清晰的意识到产业需要人才,动画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于是,高等动画教育轰轰烈烈的展开。1996年,北影动画学院正式开始每年招生;1999年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动画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动画学院。此后,动画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艺术类、综合类院校中设立,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兴专业。

2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

2012年,中国动画行业仍在继续蓬勃发展,政府每年都投巨资支持动漫产业基地的建立,全国纯动漫卡通企业(含工作室)约有12500家左右,人才缺口超过80万人。如此大的就业缺口,对于高校来说,确实是喜闻乐见。据不完全统计,至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高校约达1300多所,在校生约60万人,每年将有10多万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步入社会。

然而,如此热门的动画专业却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被评为就业红牌专业,并且是连续三年(2011~2013)获得此“殊荣”。80万的就业需求量,远远超出了10万毕业生,为何动画专业还被挂红牌呢?为何动漫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失业多,而动漫企业却天天叫喊着人才急缺呢?如此井喷式的发展,却造成了人才大缺口的后果。由此可见,高校虽“批量生产”了大规模的动画人员,但并不符合产业与企业的要求。业内专家表示:“高校培养出来的动漫人才不能与动漫企业有效对接,是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才,动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如此,我们就需要分析下高校的动画教育。

大多数高校的动画教育存在诸多通病,可从老师、学生、学校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院等这些办学时间长、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的顶级院校毕竟是少数,由于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开办时间短,大部分的动画专业教师往往是东拼西凑,靠其他相关专业(美术、计算机)转型而来。真正科班出门、对动画创作深入了解的动画老师凤毛麟角。另外,为了要达到教学评估中关于教师学历比例、职称结构等要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将学历、职称作为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核条件之一,只招聘博士研究生,而据了解,目前国内设有动画专业博士生的学校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每年招收的学生只是个位数,根本无法达到高校的招聘需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忽略了该专业的特殊性,动画是一门动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相对于职称、学历更需要具有豐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真正参与过动画项目制作的人才。

其次,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生源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国进入大学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艺术类考生,在进行美术统招考试时,往往只是考素描与色彩,但动画这门专业格外需要学生的速写、默写、创作等能力,可在美术招生考试中却忽略了这些专业特殊性,以至于最终入学的学生基本功并不扎实。此外,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为了能进入大学混个文凭,往往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二三个月的突击训练,而取得了艺考的通行证。目前,这部分学生并不占少数,但其艺术素养偏低、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于动画专业兴趣也不浓厚,单纯为了文凭,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包括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少数知名学府具有出色的硬件条件,如教学场所宽裕、仪器设备先进、教材资料丰富,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学生的教、学、研的使用;大部分学校虽然配备基本的硬件设施,能满足正常的使用,但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教学场地少、理论教材缺乏等问题;还有部分学校连最基本的线拍、动检、非线编辑设备都没有,单靠几间画室、机房,就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怎么可能进行创作、实践呢?此外,很多高校对于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大同小异,都号称要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原创性”、“复合型”人才,而在现有的生源情况、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基础上,绝大部分学校很难完成这个目标。

3总结与思考

我国高校的动画教育在短短二十年中,不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确实是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人才,这点值得我们肯定。但也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针对本文中谈论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不论是师资、生源、还是学校的专业建设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动画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如:积极展开产学相结合,放低学历职称要求,多引进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也可派遣高校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或者深入到企业内部顶岗实践。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增强有效对接,采取类似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使高校毕业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中国动画产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振宇.关于当前我国动画教育模式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9(07).

[2] 李振宇.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6).

作者:尹百慧

保护幼稚产业措施毕业论文 篇3:

演化发展经济学视野下中国西部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赖纳特的演化发展经济学异于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他从特定的经济活动出发,认为对报酬递增行业的选择及其保护与扶持,对当前发展中国家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良好的政治经济结构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赖纳特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探讨了当前中国西部实现经济赶超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演化发展经济学;中国西部发展;赖纳特

赖纳特(Erik.S.Reinert)是世界著名演化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2008年,他凭借《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那么穷》(How Rick Countries Got Rich 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 一书曾获得缪尔达尔奖(Myrdal Prize)。他以“生产创造财富”为理论基本点,重视创新,强调报酬递增行业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与政治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护并扶持某些特定的生产活动。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经历着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赖纳特的观点对加快中国西部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赖纳特的主要观点

(一)选择“正确的经济活动”

赖纳特认为,不同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质”的差别,从而决定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质量、经济规模以及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讲,生产力发展指的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产出以更快速度增加。也就意味着现实生产活动中要选择不断出现报酬递增的产业,才能带来国民实际工资的提高、真正改善国民生活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然而,并非所有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带来产出的快速增加,只有发展可以进行深化分工的制造业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赖纳特指出,制造业伴随着技术变迁、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并由协同效应引发其他产业生产率提高,产生更高的实际工资水平,形成更大市场规模,带来更高的投资和利润,并进一步激励技术创新,形成积累因果的良性循环。选择这样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产出的快速增加,从而提高该国的综合竞争力。自英国亨利七世以来,经由欧洲大陆和美国,直到20世纪亚洲四小龙等地区富裕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主要是通过培育制造业,抓住了好的经济活动,以某种制造业为基础而起步的。而穷国由于其原材料和农业等具有报酬递减的产业结构及其相应的完全竞争形式,这样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坏的效果,所以仍然贫困。

(二)教育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配套使用

任何国家,专门从事不需要知识和教育的经济活动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伴随着快速技术变迁、边际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制造业而言,更凸显教育的重要性。赖纳特指出,对穷国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同时考虑制定一种对受教育人需求的产业政策,只是一味地强调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结果会导致受教育者由于其所在国家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而流向富国工作。由于富国所具有的更高工资水平和优越的环境,不仅没有在本国找到适合工作的人流向富国,而且已在本国工作的人也会流向富国。对于流向富国的人而言,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他们也会将大量的钱寄回给国内的亲属,使自己亲属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对本国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一种威胁:“最有能力、受过最好教育的人都离开了。”人才大量流失严重,最终不利于穷国的发展。

(三)一国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紧密关联

赖纳特认为,不同的经济结构决定和影响着相应的政治结构,而政治结构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结构。具体而言,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工人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雇主的利润以及政府的税收,从而直接导致了相应政治结构的产生,而既有的政治结构又会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因此,“造就和保护工业,就是造就和保护民主”。在缺乏必要的经济活动前提下盲目地推进民主进程无助于穷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对于穷国而言,自由贸易无助于改善其所处的不利地位

赖纳特对时下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局限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张穷国对幼稚工业进行保护。在拉纳特看来,由于富国擅长于各种边际报酬递增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处于价值链的顶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穷国擅长从事的农产品、原材料生产以及粗加工等简单经济活动,位于价值链的底端。如果穷国不加甄别地将自由贸易理论误用于现实世界,很可能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链的底端,陷入“贫困陷阱”。赖纳特以确凿的历史事实指出,纵观富国发展的早期,他们所说的自由贸易也没真正实施过。历史上,所有先进的富国都曾在一段时间内用强制性政策保护本国的制造业部门。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也曾对自己的制造业保护了150余年。

二、赖纳特对穷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发展制造业

赖纳特认为,穷国应注重发展制造业。在他看来,一国哪怕有一个相对缺乏效率的制造业部门,总比没有制造业部门好。在一国的所有产业活动中,制造业的存在和发展十分关键,因为该国所有生产所需的技术知识、组织制度、人才素质等要素的投入都要依靠先进的制造业部门来提供、培养或改进,并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穷国通过发展制造业,可促进农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国家的收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

(二)扶持具有战略地位的“幼稚产业”、提升穷国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的观点,穷国最有效率的生产活动就是原材料生产。赖纳特认为,这必将使穷国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与富国开展的是不对称的贸易。为了改变穷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需要模仿富国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对特定产业进行保护的政策,使本国企业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例如通过对原材料出口进行控制来促进特定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本国资源使用效率、延伸产业链、产品增加附加值。为此,穷国要通过包括减税、提供低成本信贷、提供低成本津贴、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手段来扶持国内特定产业发展。

(三)通过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鉴于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密切相关性,赖纳特指出,一国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要促进穷国政治和民主的发展,应采取措施限制那些长期从事无益于边际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活动(如原材料生产),须扶持具有报酬递增的制造业等生产活动。通过边际报酬递增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政治结构的优化,最终形成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良性互动。

三、赖纳特的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西部后发赶超的启示

(一)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演化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质量,决定国富国穷的关键在于一国是否拥有高质量经济活动。当前,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些高端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已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制造业基础依旧很落后,很多西部地区仍以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只有加速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使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一样具有高质量经济活动,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中国经济活动的质量。

(二)要加快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工业化步伐

中国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从长远看,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必须要立足于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而以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为龙头,通过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和不断的产业升级,资源富集地区完全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改变资本、劳动和资源等从西往东输出的格局,真正实现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地区的资源富集地就近布局一批资源深加工及其相应的应用产业,不仅可以降低昂贵的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资源深加工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当地的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政府财政税收的增加,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教育、重视人才

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东、中部的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或继续留在发达地区和条件好的城市。而广大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国家财政投资又相对有限,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而且这些地区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也会由于较高的工资和优越的环境或是西部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而流向发达地区,结果导致本区域人才大量流失,不利于西部的发展。因此,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言,教育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应考虑建立一种将企业、政府和学校等连接在一起的知识网络系统,将教学科研与当地产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政策法规确立各类学校对地方急需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其次,要建立人才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所需的各类人才。再者,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应重点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倾斜,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演化经济学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报酬递减活动的束缚,逐渐走向动态报酬递增的自强道路。当前,我国西部属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是制度和基础保证。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和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一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制度,为学习和创新行为提供保障。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西部地区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为提高该地区所有部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奠定基础。再次,提供必要的政策保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专利保护等措施保护并扶持一批特定产业的发展,逐渐在这些产业构筑起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在当前中国西部的后发赶超过程中,有关从欠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的历史经验及其理论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赖纳特的从成功国家的历史经验中归纳出来上述观点对如何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埃里克.S.赖纳特,富国为什么富 穷国为什么穷[M].杨虎涛,陈国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崔学锋.19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经验与启示[J].学习与探究,2012(12).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飞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论文下一篇:电力配网工程造价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