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措施论文

2022-04-28

摘要: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愈益成为政府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选取A县10个典型行政村为调查样本,围绕“法治化乡村环境治理”进行了专题调研,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对A县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干部群众中发放了300份问卷.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分析A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措施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措施论文 篇1:

简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其措施

摘 要: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本文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1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1.1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1)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加强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调查,开展高污染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法律、政策、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防治污染,不断提升了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2)农村饮用水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高度重视农村饮水环境安全工作,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大风险防控工程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养殖园区,突出抓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畜禽养殖由庭院式分散养殖污染向集约式集中治理污染转变,积极引导畜禽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4)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效果明显。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净化了农村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推进。

1.2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1)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农村水环境污染表现较突出,农村作坊式企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随便倾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生命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基本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脏、乱、差”现象仍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环境。(2)化学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理性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农药的高强度使用造成高毒、高残留,不仅会加重农作物生长环境污染,而且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持续污染。非降解农膜碎片残留土壤后,滞留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3)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逐渐加重,“三废”排放很难有效控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甚至导致部分水体、土壤功能丧失;农村生活垃圾的肆意堆放,垃圾解析、淋溶导致大量污染物渗入地下,将对农村地下水质量构成严重威胁。(4)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环境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投入不足,导致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淡薄,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尚需时日。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2.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2.3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扩大环境宣传教育领域,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让群众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道德水平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构建人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4 推进环境连片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1)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新格局。(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大力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工程,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3)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按照“硬化、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标准,强化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起村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3)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园區,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积极推动集约发展,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鼓励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 结束语

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农村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深入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对策与措施,对保护农村生态,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洪富,胡绪荣.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 南方农业. 2008(06)

[2]张蔚萍,胡庆华. 农村环境保护市场化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作者:江浩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措施论文 篇2:

法治视阈下农村环境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摘要: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愈益成为政府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选取A县10个典型行政村为调查样本,围绕“法治化乡村环境治理”进行了专题调研,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对A县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干部群众中发放了300份问卷.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分析A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笔者在调研基础之上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形成了此次调研报告,以期从县域农村环境治理的角度,剖析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破解县域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调查;实证研究

一、调研样本设计简介

本次调查问卷共涉及24项指标,其中4个指标描述样本基本情况,5个指标描述环境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15个指标描述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情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调研方法采取非概率偶遇抽样方法向10个样本村居民发放“农村环境状况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统计结果虽然不能推论整体,但可以大致反映整体情况。此外为验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笔者专门走访了10个行政村的主要负责人和部分村民,收集了一些访谈资料。

二、A县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A县地处苏北,经济和文化水平较苏南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村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情况也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江苏省陆续出台了《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修正)》、《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2016.12)、《江苏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2017.04)等地方性法规,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对全省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类法规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条款,更未形成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规范体系。此外,江苏省农村地区的大多环保执法部门也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执法时经常遇到无法可依的状况。总体来说,正是因为法治的落后导致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渐趋恶化,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执法不完善、司法存漏洞、守法观念弱四个方面。

(一)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空泛无力

在调查中发现,76%以上的村民对《环保法》没有了解,52%的村民表示对本村《村规民约》中是否含有环境保护内容不了解,超过半数的村民不知道在环境保护范畴内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违法。这表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实施和立法群众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待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立法缺失。迄今为止,中国一共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这些法律只是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勾勒了界限和底线,其中专门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和条款几乎是空白或者立法太过于原则性。(2)现有涉及到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空而泛之,缺乏操作性。比如,国家对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等村办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使得执法机关无法可依。

(二)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界限模糊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68%的村民认为现有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成效有待改进。说明我国急需通过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等措施,以突破农村环境问题的困境。

构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必须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充分保障法律的执行力。环境执法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针对农村、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无法可依,即使在乡镇执法机关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和部门,其效力和作用甚微。目前乡镇和农村的环境保护机构效力低,资金支持力度较小,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力不从心,加上一些行政机关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低下,使得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乏力。

(三)农村环境保护司法:救济乏力

为了解村民面对环境污染侵害时的反映,问卷中设置了“当您的居住地出现环境污染,并对您的生活造成影响,您的态度是?”这一指标,设置了四个选项:A.无可奈何,听之任之;B.向居住地村镇干部反映;C.拨打环保投诉电话;D.申请民事诉讼。52%的村民选择了无可奈何,听之任之,20%的村民选择了向镇村干部反映,20%的村民选择了拨打投诉电话,仅有不到8%的人选择尝试提请民事诉讼。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有5%的村民表示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向更上一级环保部门投诉,甚至求助于媒体曝光。在“对当地政府处理污染问题的态度和力度评价如何”这一指标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村民对政府处理污染的态度表示满意或者基本满意。调查结果显示了环境司法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乏力局面。

(四)农村环境保护守法:观念淡漠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守法积极性比较高。同时,我们也发现相对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高,经濟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全面的富裕村,村民保护环境的意愿更高,其中超过76%的村民表示愿意为农村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有不少村民自愿义务充当环保员,真实体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社会现象。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村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具体而言体现在:(1)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在调研过程中有村民反映,部分村干部对随意焚烧垃圾、乱砍乱挖的行为熟视无睹。村干部对行政村的环境保护起到主导作用,如果他们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将会直接影响村居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2)村民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认识了解不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以上的村民对农药化肥的污染、生活垃圾的污染、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等认识不足,另外村民更看重外在的经济利益,对潜在的环境污染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62%以上的村民认为农村环境出现问题是因为政府管理不善,政府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3)村民缺乏维权意识。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村庄的垃圾倾倒点无人清理,简单一烧了事,常年浓烟不断,有村民反映不仅仅是本村垃圾都倒在这里,而且源源不断“输入”外来垃圾。对于秸秆腐烂造成水体发黑发臭,大多数村民习以为常。对于上述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很少有村民想到维权。

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体系,构筑绿色发展制度性保障

首先,坚定“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信念,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循环经济立法,这是确保环境安全的底线。其次,多方联动,追究环境违法者的民事刑事责任。注重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环境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最后,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已经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并加快制定专门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或者在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中就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加以明确细化。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体系,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首先,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明确各部门负责的环境职能,减少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建立健全执法责任书,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执法环境,改变工作方式和作风,从制度上消除执法推诿腐败现象。其次,实施环境保护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使之成为镇村领导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将各镇村的“一把手”作为直接责任人,层层落实下去,形成强有力的执法程序机制。对于相关责任人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不作为现象,根据法律法规的条款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再次,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提升环保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举办相关培训,定期对执法人员的环保意识、法治意识和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夯实提高,以提升其执法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完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填补制度漏洞。再好的法律也会有漏洞和不足的地方,没有监督机制,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同时监督机制还是保障环保执法方向不偏不倚的必要条件。

(三)拓宽农村环境司法渠道,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首先,完善非诉讼救济制度与实施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村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民间环保委员会的调解功能;强化农村环境纠纷解决过程中乡政府功能;完善农村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等。其次,完善訴讼救济制度。诉讼救济则应当充分考虑到诉讼成本与诉讼技术的难度,在诉讼制度完善中考虑到农民诉讼的便利性、诉讼费用大小等因素,同时转变法院在解决环境纠纷中的定位,在诉讼救济中也要重视调解。推行构建环保法庭,统一环境案件审判标准,引导推行各级法院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完善农村环境案件管辖争议的解决对策,减免农民诉讼费用标准。最后,理顺非诉讼救济体系内部的协调机制,构建非诉讼救济和诉讼救济之间的衔接制度。

(四)培育村民的环保法治意识,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首先,加强环境普法队伍建设。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普法教育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工程,普法队伍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和指导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农村干部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实现。其次,以民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农村中的土地流转、生态红线、种植养殖等工作均是既涉及生产力,又与环境资源利用息息相关的。在普法的过程中,要坚定地站在村民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以相关的案例去解释法律和普及法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实现普法效能。

作者:王德栋 王文静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措施论文 篇3: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思考

摘要:“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通过调查广大农村地区现状存在的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引起这些问题的内在成因,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成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可以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在注重其外在的直接经济效益时,往往忽视其内在的间接社会和环境效益,致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新农村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类面临着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严重危机[1]。

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调了农村地区重点扶贫工作的战略任务,推动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进程。为此,透过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看本质,深入剖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内在成因,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经济实力薄弱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瓶颈

1.1农村经济基础差,环保资金投入匮乏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农村总体经济实力依然薄弱、居民收入偏低、社会保障事业滞后等问题还十分突出,资金筹措渠道有限,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农村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资金投入仍存在明显不足。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大农村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質量,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1.2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居住分散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2]。中国约有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且居住分散,尤其是北部山区,农村人口居住更为分散,散户居民少则一户两户,且距离也较远。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及类型也日益增多,造成随意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无形给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相对于集中的村镇,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够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而分散的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起来难度大,运输费用高,数量也较少,达不到集中处置的处理规模,因此河道、路边成了生活垃圾的天然堆放场,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也给环境监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

2.1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带来新压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成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数量将迅速集聚,加剧了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在转型的过程中将更加向城市消费模式靠拢,现代家用电子设备、交通工具、住房装饰材料、新型化学用品等将在农村地区大规模应用,对现已滞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2.2科技支撑相对落后,后续力量明显不足

目前,虽然一些农村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了一些环保污染治理项目,但缺乏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受气候特征、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项目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北部坝上高寒地区常年气温较低,区域环境特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较低,使一些工程项目难以实现预期的污染治理效果。

3.农村环境监管机制不健全依然是现状存在的重要因素

3.1环保宣传依然不够,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众多,但其实质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6]。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环保宣传力度不够,沼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低,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建设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有些农民素质较低,环保知识欠缺,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如对森林的乱砍滥伐,水资源浪费,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意排放,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另外,田间废弃薄膜由于不能彻底清除,造成了土壤环境的白色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以及食品和人身安全[7]。

3.2农村环境保护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近年来,虽然农村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得到较大改善,但仍存在县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管能力有限,乡镇及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滞后,缺乏长期的有效管理机制,环境监察、监测水平较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未能完全落实,导致农村环境监管执法不严,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应急能力差,反应不及时。再加上有关部门重视不够,一些企业逃避监管,对污染物缺乏治理任意排放,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屡禁不止,不时有老百姓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信访事件曝光于媒体,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4 结 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立足于“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坚决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同时,紧密结合各地区农村建设的发展实际,从乡镇、农村建设规划入手,广泛宣传,着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和科技支持,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村容村貌,通过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村建设辐射带动整个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晨,李大江,李厚君.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透视[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05:15-16.

[2]佚名. 中国生态环境概况[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8:29-31.

[3]赵亮,谭培育.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和谐之路[J]. 经济论坛,2006,14:111-112.

[4]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9:115-119.

[5]朱显模.抢救“土壤水库”实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四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1:18.

[6]王燕. 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障[J]. 农业发展,2008,1:10-12.

[7]何强. 法制视野下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 经济研究导刊,2013,7:53-55.

作者:张英仙

上一篇:安全管理下基层医院护理论文下一篇:一体化技术发展煤矿机电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