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管理论文

2022-04-28

智能传感器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传感器作为智能网联时代的重要基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对传感器产业的重视程度,各地都在积极建设国际性的产业园区,国内传感器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传感器产业园区主要依托于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管理论文 篇1:

突围传感器:破局中国物联网“之殇”

在全球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加速,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传感器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被视为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之一。

在万物互联时代,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形成了最为活跃的物联网应用市场。但与此同时,我国在物联网传感器方面有待突破。“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感知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在2018中国物联网产业生态大会上曾表示,中国的物联网经历了七年多发展,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不足。

在物联网各项基础技术中,感知技术是物联网的根底和核心,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物联网需要智能传感器

“IC与MEMS的集成与融合,是传感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高档传感器、智能传感器。”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名誉理事长、沈阳仪表科学院原院长徐开先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中表示。

在全球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加速,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传感器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被视为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之一。

传感器技术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 第二代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 第三代传感器是智能型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

智能感知时代,智能传感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6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258亿美元,而中国智能传感器产值约14亿美元。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起,推动传感技术由单点突破向系统化、体系化的协同创新转变,大平台、大生态主导核心技术走向态势明显,并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布局的战略高地。

2017年,工信部发布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提出了要在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工业领域有所发展。据有关专家预计2019年中国的智能传感器产值将达到35亿美元,国产智能传感器所占比重将达到25%以上,比之前比重提高一倍。

目前智能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和医疗电子四大领域。

在政策和市场驱动下,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趋于完备。设计、制造、封测等重点环节均有骨干企业布局。国内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已经初步开展,同时一些科研机构已建立起智能传感器中试服务平台,助推我国产业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核心技术缺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生产与应用不协同等问题仍然有待突破。

短板:高精度传感器

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目前仍面临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生产与应用不协同等问题,由此带来的产业安全、信息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在传感器的关键行业,关键技术,高附加值应用上,国际品牌还处于垄断地位。“由于传感器门类众多,技术门槛不一,我国在常规的传感器方面有所布局,但高精度的传感器是短板。”河南师范大学从事物联网研究的教授袁培燕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

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芯片从国外进口许多产品是“有品无芯”。工业自动化用高档变送器用传感器,如EJA仪表中核心部件传感器,年销售35万台左右,全部由国外或国外在国内的独资企业生产。

汽车传感器几乎被国外垄断,某些特种用途和特殊量程的传感器,如航天、航空、航海专用传感器,国内基本不能生产。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光纖传感器 技术及产品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在气体传感器领域,国内企业的气体传感器技术整体研发水平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对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低端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催化燃烧传感器方面。在高端的红外及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较少,没有成熟的应用技术,高端红外及电化学高端气体传感器及检测仪器仪表依赖进口。即使在低端的半导体和催化燃烧气体传感器方面,在产品的精度、稳定性和工艺方面相对于国外先进技术仍有较大差距。

温度传感器方面,对NTC热敏电阻器,国内企业实力严重不足,90%的市场份额被外资占领。极高温、耐辐射、耐高压的温度传感器尚不能批产。环境监测传感器领域空白多,产品少,细颗粒物没有能力监测。

脖子卡在哪?

谈及我国传感器落后的原因,多位专家均表示:技术、工艺以及材料等多种因素使然。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少、系列不全;企业能力弱。

“传感器涉及到研发、设计以及生产等环节。”博立信科技总裁吴云桥向《通信产业报》(网)表示,“我国在材料、制程以及工艺等关键技术领域缺乏积累,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是主要制约因素。徐开先表示,目前我国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在设计技术方面,传感器的设计技术涉及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及现场使用条件;设计软件价格昂贵、设计过程复杂、考虑因子众多;设计人才匮乏,设计人员不仅需了解通用设计程序和方法,还需熟悉器件制备工艺,了解器件现场使用条件。可以说国内尚无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好用的传感器设计软件。

在可靠性技术方面,国产传感器可靠性不高是影响国产传感器大量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电力部门采用国外传感器产品三年不需检修,采用国内产品每季度检修一次,石化部门,重要生产线几乎全部采用国外传感器,而不敢使用国内产品。通常国产传感器可靠性指标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2个数量级。

在封装技术方面,传感器的封装结构和封装材料,影响传感器的迟滞、时间常数、灵敏限,使用寿命等性能。从制造成本看,传感器的封装成本通常为总成本的30%~70%。国内对传感器的封装技术尚未形成系列、标准,也无统一接口,因而传感器的外型千差万别,很不利于用户选用和产品互换。

其次,产业化能力不足也是制约因素。目前国内高精度、高可靠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严重滞后于需求,技术水平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产品一致性、可靠性水平比国外低1~2个数量级,产品的品种和系列大约是国外的30%~40%,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不足15%。导致高精度、高可靠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从而被这些发达国家垄断,例如GE公司、Honeywell公司、英飞凌公司、西门子公司、ABB公司、欧姆龙公司、基恩士公司等等。

国内传感器产品不配套、不成系列。徐开先表示, 系列中比较易生产的某些规格尚能生产,且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系列两端的产品往往不能生产,多需国外进口,如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广为应用的、高精度、高稳定的低微差压传感器(量程≤1KPa),高差压、高静压传感器(量程≥3MPa、静压≥60MPa)。

第三,资源分散,产业规模小。目前国内传感器产品处于发展阶段,传感器品种也不多,企业分散,制造水平低,产业规模小。目前我国传感器企业有1600余家,大都为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缺乏引领技术的龙头企业。

产业分散体现在资金分散、技术分散、企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分散、市场分散等方面;管理方面存在政府部门管理归口不统一、难于协调、多头管理现象;政策支持方面也存在政策支持的集中度不高,缺乏专项计划集中扶持,即使支持也过于分散,缺乏力度,缺乏持续性。

第四,传感器高端人才匮乏是影响传感器发展的最大瓶颈。徐开先表示,由于传感器行业经济基础、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加之传感器产业涉及学科多,要求知识面广,新技术层出不穷,长期以来很难吸引国际顶级人才投身到传感器行业工作;加之国内由于学科设置不合理,缺少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往往搞设计的不懂工艺、搞工艺的不明应用、会应用的不晓设计。造成很多企业缺乏既懂管埋、又懂技术、还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工艺人才和技能人才。

从技术与应用突围

“我们的突破口在于应用。”吴云桥表示,中国巨大的应用市场给传感器发展带来发展动力。他表示,家庭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机器人应用家庭化,带来细分产业传感器应用的新突破。

但应用的突破也需要技术与工艺的支撑。

“国内传感器产业,大部分都在搞传感器应用,特别是在物联网,智能装备方面的应用,而不愿涉及传感器芯片的开发和研究,”徐开先表示,“因芯片研发投资极大,成本高,工艺装备昂贵,资金回收周期长,且技术难度风险大,必须靠国家投资和资助,靠企业是难以为继的。”

徐开先强调,如果不在传感器芯片上投入和下功夫,那可能重蹈“IC芯片”之辙。如果传感器芯片性能优良,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高,其应用不愁沒有市场。“加强IC与MEMS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徐开先建议,“IC与MEMS的集成与融合,是传感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感器芯片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产业,涉及到研发、设计以及生产等环节。”中国移动北京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总经理肖青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我国在材料、制程以及工艺等关键技术领域缺乏积累,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MEMS为例,它用微加工技术将各种产品整合到基于硅的微电子芯片上,MEMS工艺与传统的IC工艺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光刻、薄膜沉积、掺杂、刻蚀、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等,但有些复杂的微结构难以用IC工艺实现,必须采用微加工技术制造。包括硅的体微加工技术、表面微加工技术和特殊微加工技术。除此之外,MEMS制造还广泛地使用多种特殊加工方法,包括键合、LIGA、电镀、软光刻、微模铸、微立体光刻与微电火花加工等。

同通用芯片一样,传感芯片的生产制作过程尤为复杂。而且,在芯片生产加工中需要的材料中国产材料的使用率不足15%,高端制程和先进封装领域,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率更低,且部分产品面临严重的专利技术封锁。但如果我国不能掌握MEMS传感器的制造技术并主导其生产,无疑将阻碍传感器产业前进的步伐。

业内人士建议可重点放在非硅基的新材料、新机理、新工艺传感器的研究。重点发展应用市场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易于快速产业化的智能传感器及其核心元器件,运动感测组合传感器中的加速度计、陀螺仪,环境感测组合传感器中的压力传感器等。

作者:赵妍

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管理论文 篇2:

创新驱动我国传感器园区实现跨越发展

智能传感器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传感器作为智能网联时代的重要基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对传感器产业的重视程度,各地都在积极建设国际性的产业园区,国内传感器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传感器产业园区主要依托于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感器产业链,但仍需要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持续突破,从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智能传感器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是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成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现阶段,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中西部为重点城市集聚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为了打造完整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形成智能传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我国园区投资建设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园区管委会模式、运营商模式、厂商推动模式和第三方公司模式。

园区管委会模式有着完整的“传感器园区”建设规划,有明确的建设项目和时间表,其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投资。由于资金回收周期与投资收益较慢,因此该模式主要以提供公共服务和形成品牌效应为目的进行建设。

运营商模式以运营商为主导,推动园区管委会进行“传感器园区”建设,能很好地建设园区智能管道和智能平台。但受限于运营商的业务范围,某些领域无法形成真正的智能化的建设。

在厂商推动模式下,整个园区的智能化应用规划设计中所涉及的领域通常比较少,定义也比较狭小,因此在智能化的目标拆分与落地时,这些领域通常被落实为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卫生和农业气象等比较大概念的行业应用。

第三方模式下的园区拥有自主权,受到制约因素较少,投资建设较灵活,能够针对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和调整。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还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但是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

传感器十大园区分析

赛迪顾问面向国家级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以及部分包含产业集聚区的行政区,从产业竞争力、园区竞争力和配套竞争力三大维度进行十大园区的评选。

第一个是苏州工业园区。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博世、恩智浦等世界一流传感器企业。

第二个是上海嘉定工业区。它是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园区。园区总面积为78.05平方公里,其中用于产业开发的面积为19平方公里。目前该园区正在全力建设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形成智能传感器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营造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圈,发挥产业园的引领、辐射作用。

第三个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为50.8平方公里,被定位为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四个是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国务院于2009年批复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高地,其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成为了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五个是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开发区区域管辖面积为99平方公里,目前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智能传感器产业是区内主导产

第六个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规划面积为518平方公里。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第七个是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地处常州南翼,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区内集聚了4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产品覆盖温度、压力、位移、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诸多品种,拥有一批传感器及其模块系统、典型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骨千企业。

第八个是温州乐清传感器产业基地。乐清在温台地区率先创建了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为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乐清将深度加大物联网传感技术领域的布局与实践,打造出全国传感器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九个是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2019年,该产业基地正加快培育传感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以传感器与物联网助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其规划建设面积约4.24平方公里,将围绕北碚区传感器产业、技术、智力资源富集区域,打造西南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第十个是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56.94平方公里,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凭借自身深厚的产业基础,以“智能觸角”感知当前产业发展核心,把传感器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杭州国际传感谷”建设。

探索产业园模式创新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经验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诸多制约与瓶颈,须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产业服务等创新模式,形成新型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做好产业园区的示范应用,实现园区新的发展跨越。

企业入驻园区要更加精准化和市场化。在人驻企业的选择上,园区经营者要严守自身定位,考虑长远,不为短期利益所蒙蔽,构建内部业态体系,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园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式要更加灵活。园区应通过多个渠道,从多个层次加强人才培养。要从园区自身情况出发,分析自身在区域和产业内的地位,整体筹划,有序实施,把引进与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推动园区人才素质的提高。

园区运营服务应更专业化和高效化。未来园区的专业化服务将成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由具有产业发展经验、掌握产业要素资源、熟知产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团队,在产业服务、资源积累等方面为企业做好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

园区创新环境应不断完善。园区创新环境能帮助创新企业发展,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建设企业为主的研发体系和风险投资融资退出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环境将不断提升,营造更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互作用的增强政策。一方面,政府应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帮助集群内企业、研发机构等行为主体及时了解政策信息,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均衡协调集群内部、外部的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互动、整合,使用集群内部、外部渠道共同拓展市场,促成行为主体之间的开放式创新。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强集群内知识扩散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促成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政府还要积极依托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创投环境,注重风投和商业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相对较弱。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也使企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要通过完善的风险投资和融资手段为企业筹集必要的研发投人,推动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

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法律制度保障,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要增强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园区应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和研发队伍,提高技术溢出效应。要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水平。此外,应充分利用当地科教和人才优势,实施“科教兴区”和“创新驱动”战略,鼓励自主创新,突破关键和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合作。

作者: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

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管理论文 篇3:

人工智能下传感器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与过去相比,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其中的汽车领域也不例外。汽车传感器可以说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汽车自身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大的,但由于汽车智能化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传感器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特征,所以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汽车电子中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人工智能;汽车电子;智能传感器

前言

2018 年 7 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由联邦经济与能源部、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共同编制的《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略要点》,这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是个机会,同时更要有紧迫感。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当前的汽车行业里最能吸引消费者关注的为无人驾驶,尽管现阶段的无人驾驶技术还无法使用到较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但只要经过合理规划,其就能实现汽车无人驾驶的正常运行。该项技术的成功也预示着未来汽车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发展,甚至还能实现环境与汽车的完美配合,这也预示着汽车电子操作系统必须要进行创新和完善,这样才能为汽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对比发现,传统传感器加上微处理器的技术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的需要,即只有通过硬件集成与简化电路,这样才能保证传感器的智能化,从而实现更稳定、更安全的控制。

1、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属于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即包含有计算机、心理学、控制论等众多学科,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是非常多的,如智能检索系统、计算智能、语言处理、视觉系统、自动程序设计等等[1]。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需要把多领域、多学科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的,并且整体的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如机器学习、智能决策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

2、人工智能传感器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汽车自身的内部系统会应用到非常多类型的传感器,如空调、雨刮、仪表盘、防盗系统等等。与传统汽车传感器相比发现,把人工智能传感器运用到汽车空调中,其不仅能实现对空气质量的检测,而且还能检测空调系统中的臭氧与二氧化碳,从而保证车内空气的清新。这项功能主要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进行识别,即通过反复训练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权重,从而让其能实现正常运作。把人工智能传感器运用到车灯或雨刮上时,其在汽车经过隧道时会自动打开或关闭车灯,即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其次,车灯上的红外传感器还会智能调节,即根据汽车的实际情况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同时也让车灯系统变得更智能化。

3、人工智能传感器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传感器在汽车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其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动力系统性能,当然在汽车领域的使用也非常广泛,而通过简化电路,研发可以直接交换数据并具有组合功能的智能传感器,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动力系统的智能化[2]。相关人员在将传感器运用到热式空气流量中时,控制系统会通过温度补充的方式来保证电阻检测环境下的温度,即对热线进行加热,从而让温度能超过120,因为温度过低会直接影响到传感器的灵敏性。当空气流过热线时,其热量就会被冷却,而一旦空气流量增加,那么空气带走的热量就会增加,因此为了保证热线温度,它就会加强电流供应。其次,人工智能传感器还具备自动清洁功能,即当发动机停止运作时就能启动清洁功能。

4、人工智能传感器在安全行驶系统中的应用

汽车安全行驶可以说是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而相关人员要想保证安全系统的稳定,其就必须要对安全行驶系统中的各部分进行创新与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汽车的稳定运行。从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来看,MEMS加速度计是可以安装在不同地方的,这主要是用来分析重力、方向、类型等因素,从而保证安全气囊系统能做出正确的反映。从汽车防盗系统来看,我们将它设计成倾斜计来使用,即感应汽车与地面的倾斜度,当汽车被盗拖动时,一旦倾斜度发生变化就会立即报警。当前人工智能传感器在汽车安全行驶系统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美国公司生产的智能温度传感器,这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即它是利用独特的单总线通信技术来实时传输被测点的温度数字信号,并且相关的测温系统也无需设计其它信号来调理电路。

5、人工智能传感器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把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有效结合,然后将其运用到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中,即构建一个涉及面广、效率高的全方位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该系统也称为智能交通系统。该系统所涉及的内容与技术是非常多的,有电子收费、经济报警、通信系统等等,而要想发挥出这些系统的价值,其就需要利用人工智能传感器才能实现[3]。远程交通传感器也属于是智能传感器中的一种,即属于价格低、性能高的交通探测器,它不仅具备自动收集数据功能,而且还能实时检测8条车道,这样的传感器可以说是公路交通中的“眼睛”。随着传感器智能化的提升,其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促进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6、结论

随着汽车电子时代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电子汽车技术、电子汽车控制系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价值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的出现,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即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等高性能的傳感器也逐渐在取代传统传感器的地位,并且也成为了汽车传感器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传感器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关人员就必须要研发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而这也将成为我国未来汽车智能传感器研发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正式启动,打造传感器产业创新高地[J].物联网技术.2018(07):203-204.

[2]工信部印发智能传感器规划2019年产业规模260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1):144-147.

[3]基于特高频无线智能传感器的局部放电定位法[J].杨森,熊俊,郑服利,钟少泉,罗林根.电气自动化.2017(02):208-209.

作者简介:曾德贵(1972年1月出生),男,籍贯:四川泸县,学历:本科,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电子信息,职称:教授,职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作者:曾德贵

上一篇:煤矿机电管理中网络信息论文下一篇:企业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