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2022-04-29

摘要:“现代推销实务”是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推销实践能力为目标。本文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推销实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方法与步骤,总结了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要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1:

中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当前,中国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等方面与满足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尚未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教学脱离实践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并存等问题。论文最后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以研究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应用科学,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营销既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又是对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目前,市场营销理论不仅应用于企事业单位、非赢利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且广泛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陆续建立了市场营销系或市场营销学院,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走出了大学校门,成为各类社会办学机构和培训机构开设的必修课程,从职业培训到下岗工人的培训、从技术等级考试到各类职业资格认证,无不开设市场营销课程,使市场营销理论迅速在社会各层面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目前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等方面与满足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据国家人事部公布的《2007年四季度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显示,2007年四季度全国人才市场招聘市场营销专业人数为39.2万人,而同期市场营销专业求职人数则为92.3万人;统计信息显示,市场营销需求和供给的人数均排在所有专业的第一位。职位供求比达到2.35:1,与2002年供不应求的情形(职位供求比为0.82:1)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情况看,职位需求中,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占4%,本科学历的占4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5%。上述数据显示,在职位供求中,对大专及以下学历的需求比例继续增加。

根据2007年中华英才网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市场营销类在人才市场10大需求旺点中也高居榜首。市场营销专业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招聘单位一般要求应聘者有2-3年的工作经验。同时,在不少热门行业中,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持续增长。如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要想实现产品功能属性和技术上的差异化非常困难,市场能力成为其中关键的成功因素,这就需要配备市场开拓、策划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而当前如火如荼的车市更是使得汽车营销人才抢手,不但要有熟练的营销技巧,具有相关从业经验,还要懂得汽车结构,了解汽车行业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全面系统地为客户服务。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看,高端营销人才供不应求和低端营销人员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存在。从当前高校培养模式看,这种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至少会持续3-5年的时间。

二、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从总体看,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尚未明确界定,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各种营销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明显不同。而我国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普遍存在重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因而培养学生的行业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致使人才市场的专业型或结构型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反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不足,以便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找准方向与定位,这无论对高校专业教育还是企业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的指南。如果定位不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会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目前我们确定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与大多院校开办的营销专业一样,把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市场营销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市场营销高级专门人才”。显而易见,这种定位存在两个模糊概念。

一是培养人才的层次模糊不清。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学士、硕士二者都是高级专门人才,但各自“高级”到什么程度,“专”又专到什么程度,是模糊概念;针对这种模糊的“高”、“专”很难制定适用的教学计划和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二是培养人才的类型模糊不清,是理论型、应用型还是复合型,是通才还是专才,目标不明确。

总之这种模糊培养目标在财经类院校已是司空见惯,一直未能加以改变。

3.尚未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理论是在经历了几代人共同研究、继承发展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我国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引进和解释西方的营销理论阶段,在应用上也仅仅是对西方理论和程序的咀嚼与消化,缺乏对其内容与实质的充分理解与吸收。郑军(2007)提出目前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充斥市场,层次不齐、良莠混杂,真正具有思想性、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著作屈指可数,这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形成了巨大反差,理论上的严重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市场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如王海忠(2002)就提出从吸收与消化欧美同行成熟的营销理论架构入手,通过加入国际权威的市场营销专业学术协会以及与国内的市场营销服务机构合作,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营销学专业知识体系。

4.教学脱离实践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并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而实践又是复杂多变的,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很少有从事过市场营销实践或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普遍欠缺。而事实上,营销教师深入市场营销活动第一线亲身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而了解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使教学研究与企业联系起来,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使理论研究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也比较薄弱。市场营销工作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知识全面、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重视课堂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强大的实践教学的支持,以安徽财经大学(2007)为例,实践教学较为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和营销决策模拟实验室,不能够有组织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课堂教学课时太多,用于实践教学的课时极少。

三、对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建设体系

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也必然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直面市场、发现机会、创造性地开拓,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市场进行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所需专业,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要本着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及适度的预见性、超前性等原则制定专业规划,抓好专业调整。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设置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进一步打破专业设置界限,积极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此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并经常深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

2.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教师许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授课也只能是纯理论教学,这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营销专业建设极为不利。应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务训练,以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设立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助教师在企业的影响力,广开实习门路,更好地指导和监控学生实习过程。其次,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实践。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后,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地去参与实践,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问题。学生敢于走出去,敲开企业大门,并让企业接受,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营销的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胆识,提高沟通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提高就业面试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营销专业在实践性强的课程如《营销策划》教学时,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交实际存在的某个企业的策划书作为成果,以该企业的评价意见作参考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以此鼓励和要求。学生主动走向市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用型、动手型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动手型、实用型人才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学校、教师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也需要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主动并有意识地关注市场,寻找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柳荣:加强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0).

[2] 周梅华: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6).

[3] 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4] 王卫红:“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9).

[5] 林德华: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四个必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作者:陈卓雷

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2: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中职课程“现代推销实务”中的应用

摘    要: “现代推销实务”是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推销实践能力为目标。本文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推销实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方法与步骤,总结了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要点。

关键词: 情景模拟    推销实务    角色演练

“现代推销实务”是中职学校电子商务类、市场营销类等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下的操作技能,特别突出相关知识的实训操作。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以案例分析派生出角色扮演的一种极具实际操作性的仿真训练教学法。因此,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适用于“现代推销实务”这种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情景模拟教学中。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推销实务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应用型经营销售人才。经营销售岗位是一种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各种现场实际操作能力,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细微的观察能力、应景的应变能力及社交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显然,这些能力对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历练的中职学生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弱项。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显得十分有限、难当大任,因此需要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模拟各种现实的营销情景,从而深入掌握相应的经营销售技能。例如,通过在课堂上模拟柜台推销、电话推销、上门推销等不同形式的推销,可以让学生尽快融入角色中体验推销工作的难点与重点,从而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推销的各种实用技巧。这种情景模拟教学为中职学校更高效地培养应用型经营销售人才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二)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不同于一般性纯理论知识型的课程,推销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推销技能,譬如: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寻找潜在客户并做好客户的后续跟踪;如何处理售后服务中的异议及投诉问题;熟悉遇到顾客来访接待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与问题;掌握与顾客维系良好关系的必要实操技巧,等等。这些内容依靠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很难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如果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分角色进行推销扮演和演练,则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提前预测、分析研判和思考解决的能力。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灌输式课堂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避免了整个过程教师在唱“独角戏”。营造了比较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扮演不同的模拟角色、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整个情景模拟环节中,学生可以将涉及的知识点联系或串联起来,在不断演练中回顾温习各个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解决模拟情景中现实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融学于训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推销实务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方法与步骤

(一)选择情景模拟的主题。教师在选择模拟情景时,应围绕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主题要贴近推销工作的实际,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情景设置不可过于简单或复杂,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参与积极性,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引入新的推销教学内容时,可以预留几分钟时间,请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讲述自身作为消费者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中的一些亲身经历。比如,一个学生讲述在暑假期间,经常会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推销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多次重复拨打,搞得他烦不胜烦,结果毫无意外这些电话推销大多无疾而终。笔者根据学生的经历设计了一个情景模拟,即某品牌运动鞋的电话推销员与潜在客户进行通话推销。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设置模拟情景,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能让学生更容易融入角色中,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根据主题设置场景。情景模拟主题确定后,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场景,场景的设置要贴近推销工作的实际需要。由于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场景的设置肯定会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比如模拟情景的临时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场景设置准备必然是仓促、不足的。但可以課前提前让学生讨论以锁定模拟主题等,尽量提前准备一些必要的道具。比如,在演练柜台推销时,可以提前将课桌摆设成柜台样式,准备一些必要的商品,如化妆品、洗衣液等常用物品作为道具。这样学生模拟演练时,更容易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保障。

(三)模拟演练角色分工。这个过程可由学生自愿提出扮演哪种角色,选定角色后快速适应。例如:结合前述运动鞋电话推销的案例,根据模拟情景的需要,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有三个角色,分别为:电话推销员、潜在客户、观察员。根据预设的主题和场景设置,开始后的模拟演练对话内容、肢体动作由学生现场发挥,观察员观察学生的言语措辞是否得体到位、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方式方法与客户进行更良好的沟通等。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上述模拟场景设置前,要求学生思考诸如“电话推销员在推销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沟通过程中有哪些沟通技巧”等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是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也就是说,在情景模拟的每个步骤,不仅要将涉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还要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引出新的教学知识点,达到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习的目的。

(四)情景模拟的实施。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演练,是情景模拟教学课堂的中心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角色进入演练情景中,除非发生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教师不得随意打断学生的角色演练进程,要让学生将整个情景模拟进行完毕,保持扮演过程的情节连续性和模拟真实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语言用词、语调语速、肢体动作、表情、意外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结束收尾等一系列内容,为最后的总结点评做准备工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一组学生情景模拟演练完成后,让组内的学生进行不同角色转换,转换后再进行一次同主题的情景模拟演练,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体验不同的模拟角色,学会换位思考。

(五)对角色扮演中的学生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角色扮演者)自评、观察员点评和教师总评。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角色扮演者)自评,因为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参与者的感受是最深刻、最真实的,首先由其讲述感受,有利于促进对自身优缺点的思考。其次,要求每组的观察員对本组的角色扮演者进行补充点评,这样可以使参与模拟的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包括对学生的仪表姿态、礼貌用语、沟通应变能力等进行纠偏或指导。例如,在上述品牌运动鞋电话推销情景模拟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刀直入”式推销,缺少必要的前期开场引导,以及回答客户有关运动鞋品牌的详细问题时不够自信。不仅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还容易让顾客对推销员产生不信任感而终止通话。通过点出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出电话推销中设计推销开场白的重要性及对顾客心理的分析,进而引出设计推销开场白及潜在顾客心理需求分析的教学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跟踪潜在顾客使之成为正式顾客”之类的话题。此时,由于经过一番情景模拟实训,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比如:有学生回答“要多次打电话”“要上门拜访”等答案。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跟踪”的目的是在不打扰对方的前提下建立长久联系,适时传递有效信息。最后,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将最好的答案归纳为“添加微信、适时互动”等措施。这样,学生通过“讲述经历——情景模拟——课堂讨论”的循序渐进,在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很好地提升推销的技能技巧。

三、推销实务课程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所模拟情景的难易程度。情景模拟中的情景设置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太简单的情景设置不具有挑战性,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能起不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完不成教学目标。太复杂的情景设置会增加演练难度,甚至在演练中容易偏离主题,影响模拟实训的最终效果。因此,在现代推销实务教学中,要想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设置难度恰当的情景,便成为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二)情景模拟主题的选取。情景模拟主题应该贴近推销工作实际和学生生活,最好以学生生活中的相关亲身经历为参考。比如前述案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亲身经历从而引起情景模拟,与单纯由教师机械指定主题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促进思考。这种以学生生活经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情景模拟实操性显然更强。除此之外,情景模拟主题的选取可以与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选取或设计一些推销失败的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提出小组的见解和应对策略。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小组认为正确的方式进行推销演练。

(三)模拟过程一定程度的矛盾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情景模拟演练中加入一定的矛盾冲突,也就是适当增加情景演练的复杂性,增强对学生参与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现实推销规程中产生矛盾的应对能力。同时,一定程度的矛盾化可以让教学过程显得更加趣味化,不是“白开水一碗”,有利于给学生营造更逼真的沉浸式教学环境,增强情景模拟的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当然,矛盾化一定要适度,不可让整个过程变得为了矛盾而矛盾,变得难以继续顺利演练下去。

(四)情景模拟教学课堂现场的把控。由于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的特点普遍是“好动不好静、耐不住性子”,因此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难免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而且学生即兴演绎,可能会出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走寻常路”的发挥,导致偏离教学内容的情况出现。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容易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下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因此,要使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采取必要的提前预警、适时引导保障课堂秩序。

(五)教学考评方式的选择。教学考评方式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结果给予价值判定的方法。笔者认为推销实务课程的教学考评应由两部分组成,即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点进行的流线型动态评价,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结果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笔者认为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推销实务课程,过程性评价应占40%以上,较高的比重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模拟实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推销实务这种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有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操作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职业素养,达到培养应用型经营销售人才的目的。在情景模拟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模拟案例和控制模拟过程,这是上好情景模拟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徐艳华,张晓艳.市场营销专业实施打破课堂边界的情景模拟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6).

[2]肖剑锋.推销实务——中职技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04.

[3]郑锐洪,李玉峰.推销实务与技巧(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2.

[4]方佳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中职营销专业推销实训中的应用[J].教育学文摘,2017(3).

作者:张鹤

模拟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3:

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

摘要: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具有较强理论性而职业指向并不十分具体和明确的经济学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直是个难题。本文通过对现实的经济学人才需求特征和经济学学科特质的分析,提出了经济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并从课程结构的系统化、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化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

关键词:需求特征;学科特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

一、经济学专业的特质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而本文所说的专业特质是指本专业有异于其他专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具体体现为本专业的基本目标定位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其中,专业的目标定位往往是综合考虑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该专业所对应的学科特点(包括学科的选择与组织)这两个方面的结果,而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大体由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来体现。

1.社会需求的现实特征

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及政府部门,但两者对毕业生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角度,经济学专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时被看成是没有专业的“万金油”。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用人单位的“功利”,只是目前企业对经济以及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实主要集中在“显性”的或者说直接的实用价值方面。一个可以想见也是自然的结果:经济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其他具有实用性专业的“替代品”。于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文秘、对外贸易、金融等大经济类或管理类部门和岗位就成为他们主要的就业流向。于是,掌握这些岗位要求所对应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成为企业对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非常现实的基本要求。

政府管理部门对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也具有较大的需求,要求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等。

其实,国外的情况也大致相似。例如:世界一流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约有3/4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其岗位也大致包括投资银行、企业投资顾问、企业银行业务等,这些岗位都比较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他的学生继续攻读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医药学科的研究生。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则把学生的发展方向细分为六种类型:文科方向、工商经营方向、定量分析方向、国际经济方向、政府经济与规制方向、攻读经济学研究生方向,这也显然是要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值得说明一点,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没有设管理学本科专业,而攻读管理学硕士(尤其是MBA)等往往要先修经济学本科专业。从这个角度上说,经济学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学思维逻辑为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为培养管理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而存在的。 综合企业及政府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特征不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要求明显呈现出了知识复合化、素质全面化、能力综合化的特征。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比较厚实的经济学基础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也要具备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支撑的专业能力结构。

2.学科特质

从一般意义上说,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经济学专业也必然要在根据社会的现实用人需求而确定专业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及其被教育对象的基本素质条件,在系列的学科门类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主干学科的选择及其课程体系的设计其实也正是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学科选择上,既然被称为经济学专业,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必然是其选择的主要对象,而社会需求又决定着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部分二级学科知识也应该成为其选择的范围。也就是说,经济学专业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现“专业性”,以管理学学科体现其“应用性”的。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性”不但以其经济理论为基础,还体现在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应用的思想和工具等方面;而其“应用性”体现在以上述专业性为基础,以现实的经济及管理问题为分析对象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等方面。

经济学学科强调的是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它往往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分析工具。“视角”是指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它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参照系”(或“基准点”)是指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点,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而“分析工具”是指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各种模型等工具。经济学专业教育就是要学生从这三方面入手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思维和工具,并以此框架来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

如果说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那么管理学则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管理学学科探讨的核心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管理素质训练,也应该围绕着这些方法和手段来展开。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均很强的学科,但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的侧重点不是管理理论本身,而应该放在经济学知识、分析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以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方法为基础的企业微观管理等方面上。

经济学学科强调的是“分析性”思维,而管理学学科强调的是“方法性”思维。但是通过深入思考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的学科特质,都决定着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以其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育为根本归宿。诚然,两者的创新能力指向及其培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创新教育的落脚点也会有所差异。

二、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落脚点

经济学专业创新教育,就是要在考虑本专业特质的基础上,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并落实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及其与管理学实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两个落脚点上。

1.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育

曼昆认为,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经济现象、思考现实经济问题并做出决策。在面对某个具体问题时,掌握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会在头脑中首先把这个问题进行经济学的“格式化”,然后就运用那些已成套路的、规范的推理结构得出分析的结论。这些套路或者推理结构具体反映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由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具有高度规范性和一致性,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规范化的训练来获得。这也恰恰可

以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落脚点。

显然,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因此,观察或调查研究理应成为经济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的获得来自于“程式化”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各方面的有效训练。具体可以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及以经济现象为对象的实践教学等环节来达到训练的目的,以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管理学实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

经济学思维和方法训练要为管理学实用能力训练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这也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中最为突出的专业性内容。鉴于目前一般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就业于管理岗位的现实,为了满足市场的这一显性需求,在强调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培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经济学分析思维与它在管理学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

在我们的具体实践中,往往以具体的管理项目或者类似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竞赛平台为载体,在导师指导下,展开以下训练:第一,将经济学分析思维应用于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第二,将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分析和经营决策。作为微观经济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管理经济学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理论主要是围绕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等几个因素提出的,经济预测是其核心内容。此外,对企业经营结果的分析也是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的结合点。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培养模式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培养模式仅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经济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设计应该主要解决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及其合理拓展问题;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该主要解决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以及被相对虚化(或者说形式主义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任务不易兼容的矛盾;在运行机制上要解决其在性质上过于刚性从而效率不高等问题。

1.课程结构的系统化

由于社会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广泛来自于金融、财政、政府机关、企业管理层、国际贸易等部门,在“需求导向”下,各地方高校也就自然将各种相对应的知识列于培养计划中,再加上经济学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庞大,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就越来越倾向于“大而全”。教学实践中,考虑到这会导致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各高校又在“大而全”基础上设置了“专业方向课”模块。但由于要兼顾“需求的广泛性”和“就业的针对性”,由“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方向课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就难免会出现顾“两头”而疏“中间”,甚至“两头”之间脱节而各自为政,形成了一个较为散乱的课程“体系”,缺少严密的逻辑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解决上述问题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课程结构的系统化上。也就是要在对经济学人才需求市场细分并合理化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从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要出发,通过合理的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方向;再从专业方向培养的知识结构需要出发,回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逆向梳理课程结构,构建兼顾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在照顾经济学核心课程合理设置的大背景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方向为特色的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构建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公司经济和贸易经济为两个专业方向,将课程体系架构建立在以经济理论培养为基础,并分别具有实际的生产企业运营和贸易企业运作的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目标上,以此保证课程结构的系统化,并强化学生的职业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及其运行模式

事实上,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也包括其他经管类专业)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确实面临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扩招”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导致经管类专业的“生师比”明显比其他理工科类专业高,班级的平均规模大致为理工科类专业的两倍,面对着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客观事实,短期内,“大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似乎是其必然的选择:但是在另一方面,教学改革的目标已然指向了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水平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小班化”教学似乎又应该是其重要的实现手段。两难下,只有采取局部改革的思路,即:以大班上课为基础,辅以高年级“导师制”以局部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这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的选择。然而,十余年来的实施效果其实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导师制效果的有效发挥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作为保证,但在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制大多流于形式。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自然就集中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深化本科生导师制这两个方面上。我们对经济学专业导师制的数年探索实践证明,以现实经济问题为对象,由导师或者由数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中心,带领其指导的学生开展调研和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兼顾“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并与“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效结合的教育实现模式。由于调研和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向明确,也有利于导师(组)在课堂教学上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反过来就间接推动了“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推行。由于强调以“问题”或者“项目”为导向,并突出导师的协同作用,它实际上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单纯以某一门课为对象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应用。也有利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系统训练,以及经济学思维方式在管理学领域的有效应用的训练。

3.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化设计及其运行模式

从理论上说,实践教学环节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我国普通高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反而是我国高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最为薄弱的部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大致由单项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内容组成,普遍采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其中,校内实习基地基本上用于解决课程实习、专业操作技能训练等单项实践教学的内容;而校外实习基地则主要用于认识性实习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就目前状况而言,单向实践教学内容各自为政、综合性实践教学目的性指向不明确是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单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并与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相衔接。而系统设计的落脚点必须指向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依然可以突出与前述学科特质相关的两条脉络线:一是经济学分析能力培养的主线;二是经济学在管理中应用能力训练的副线。当然,我们也应该尽量将它们整合在一个目标任务系统中。

作为主线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就是要突出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系统化应用设计。目前,这方面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所对应的分析软件的掌握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不浓、训练没有针对性等(这也导致即使拥有系统性设计方案,也没有办法获得应有的成效)。而作为副线的经济学在管理中应用的能力训练,也是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市场环境分析和企业经营状况及其运作结果分析等能力的培养上。具体的运作模式,可以采用“以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为主线,以导师(组)制为载体、构建和利用各类平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基本思路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

[2]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本文为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仿真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嘉兴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经济学国家特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杨]

作者:徐永良

上一篇:欧元作为共同货币冲击国家论文下一篇: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