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教改下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为了满足现阶段下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具体需求,除了要保障学生知识储备和个人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只有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将学生職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作为基础,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育手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突破和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计算机教改下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计算机教改下课程设计论文 篇1:

面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计算机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版块,目前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教学还处于很初期的阶段。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文旨在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问题出发,重点研究计算机教育改革,力图探究出一种更适应当今时代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教学方法

(1)高职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很多高考落选子弟走入职场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其教学方式与普通高校大有不同,通常来说,普通高校更注重理论教学,强调思维模式,而高职教学是应用教学,强调实操性。然而尽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就读高职院校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一方面是高职教育的学生为高考落榜学生,就学历而言,“起点”更低。另一方面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化教育特色,进入企业后优势不明显。因此,改良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提升社会认可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刻不容缓。

(2)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人们的就业以及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然而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现状,目前让人堪忧。一方面是计算机教学课程并没有普及到所有的高职院校。另一方面就是已经开设课程的院校在教学方式上不够科学,学校的专业化教学人才稀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们通常没有掌握到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要领,在学校学生到的东西并不足以胜任企业的要求。

2.高职院校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方式缺陷

(1)师资力量不足。我国目前的教育更注重学历教育,存在着高校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通常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比普通高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低一些。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一毕业即任教,社会经历不足,不了解当今企业的需求,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就会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课程的实践操作;一部分教师甚至照本宣科,只会机械的按照书本进行讲解,而不能有侧重点的筛选课程内容;就更加不会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做到特色教学了。这些都使得学生很难吸收到课程知识的精华,不会举一反三,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材不够专业化和职业化,编写时偏重理论教学,强调学术性。如在讲到某个专业知识点时,更注重知识的背景和学术体系,而不是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在当今社会、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同时,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常常出现一本教材连续几年都在使用的情况,在当今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背景下,教材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3)学生基础良莠不齐,教学进度两难。通常来说,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没有统一的考评要求,录取宽泛,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素质也是良莠不齐。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统一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于是选择择中难度进行教学,但是这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差甚远。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学,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学,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基础好的学生不愿听,也容易打乱课堂秩序。如果教学的难度能恰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效率将大大的提高,课堂纪律也能得到控制。所以说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4)课程反馈机制不科学。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效果反馈多为闭卷考试,以理论测评为主。这种考评不够科学,具体从以下三点予以说明:一是很难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许学生能够在笔试时写出某一软件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中,但在上机的实际过程中却很难按照预计效果进行。二是考评内容过于机械,学生多为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三是缺乏机试,不能检验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针对以上传统计算机教学的不足,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

(1)加强师资培训。学生的教学效果是由老师的专业素质所决定的,所以改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制定多方面的政策来鼓励老师锦绣,加强师资培训。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职进修,在线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学校也可以邀请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权威人才对老师进行培训;最后安排老师与相关的企业高管进行对话,熟悉当今的企业要求,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老师自己也要不断提升自我,多涉猎专业的其他学科,了解专业动态,从而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老师只有多学习、多思考,把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企业需求的人才。

(2)课程体系中加入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就业做准备,应当更注重实用性,所以要改良课程体系,就要在其中加入实践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理论结合实践,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人才。老师们除了教给学生们必要的基本计算机原理外,还要教学生们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如常用的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让学生们做到办公自动化。同时,在课程过后,可以布置项目让学生合作完成,如学习PPT之后,让同学们制作一个与专业相关的PPT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们PPT软件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以及演讲能力。同时,课程也富有趣味性。

(3)打破班组,分级教学。传统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进度两难。那么可以在入学后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计算机能力测试,按照学生测试的成绩划分ABC三等。然后打破学生原有的班级组合,将计算机课程独立出来,分等级进行课程教学,这与大学的选修课程有些类似,就是这门课程是重新进行班级组和的。如此一来,便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教学难度,既能使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又不至于因太过简单丧失学习兴趣。

(4)改革计算机课课程的考核方式。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对教学内容的真实反馈,只有制定好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吸收程度,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对课程作出适当调整。为制定更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就要更加多样化,而不是仅限于闭卷考试。如按照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即为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而考试又分为笔试和机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才能科学的考核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甚至学校还可以硬性要求学生取得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让学生在考证的过程中加强计算机的相关学习,同时这也可以为学生今后就业时的简历增加光彩。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計算机教学仍然任重而道远,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需要重点放在加强师资力量,改善课程体系,分级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上,然而未来的时代有什么需求,教学又有什么弊端尚且不可知,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仍需时刻警醒,随时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斌.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教改[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7):181+183. [2017-08-10].

[2]李舰. 基于高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研究[J]. 电脑迷,2016,(10):111. [2017-08-10].

[3]杨波娟. 高职计算机教改重点和实施策略[J]. 通讯世界,2017,(05):298. [2017-08-10].

[4]孙丽娜. 服务专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改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98-99.

作者:胡庆龙

高职计算机教改下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改分析

摘要:为了满足现阶段下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具体需求,除了要保障学生知识储备和个人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只有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将学生職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作为基础,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育手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主要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下高职计算机教改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技术的推动凸显出计算机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想体现出学科教育价值,就要在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就要立足于时代发展潮流,从学生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出发,深入探究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能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满足社会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建构在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媒介。教育部门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态势,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要求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所强调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从事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以及信息处理等能力。换言之,就是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后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较为显著,这是因教学时教师依旧习惯应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加之“大班授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某些高职教师仅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味把专业知识讲授当做主导,挤占了较多教学时间,未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思考、学习与实践。并且,教师往往匮乏充裕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导致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时一知半解,弱化了其学习热情,难以对其职业核心能力予以培养。就高职学生来讲,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均具有较大区别。然而,目前的高职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讲解时未对学生个体差异予以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均适用同一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基础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会因学习内容简洁而失去学习热情,基础水平不高的学生因难以契合教学进度而放弃学习,对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改产生了阻碍。

三、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改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绝对不是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规范,而是通过思维意识的拓展,让学生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思想来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并转换计算机思维和专业思维意识,将其应用到职业和工作中来,此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已经初显成效。为此,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传统教学理念下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的强调,重点通过职业思维的渗透,让学生能够以职业发展为个人诉求,增强个人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并随着时代发展的具体需要,培养个人的专业岗位能力。为了增强高职学生个人实践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方式,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分析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就是结合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选择具有典型性质的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实时性引导,结合具体信息资料创设项目实例。在搜集资料完毕后,再从教师给出的问题出发,通过小组研究协作,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学习任务。

(二)重视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是当前时代发展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这也成为了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内容。校企合作的主要意义是将现有的理论知识内容向着职业核心能力的方向进行转变,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体现出现代化人才培养机制,并在学校、社会以及企业不同部分的合作下,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程。计算机课程具有超强的实用性特点,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对学生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意向、个人需求以及个人能力等创设个性化的实习平台,通过实习过程中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掌握职业化相关的技能,加强就业竞争力,掌握就业机会。

(三)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还要做好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高职院校就要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开展明确定位,合理协调不同课程设计模块的具体内容,专业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当前的就业前景制定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之前还要做好应用人才市场的调研,结合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具体设定课程体系。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必要的,这需要实现计算机课程各个教学模块的协调。在基础课程设定中,主要是职业素养培养课程,计算机知识应用课程,计算机及硬件组装和维护课程等。这类课程内容的设定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并从促进个人职业道德能力道德培养。而在核心课程设定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开发和设计、JAVA 程序设计课程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软件应用、代表编程以及项目开发等具体能力。在就业上岗能力课程设置环节中,需要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上岗实习课程等的设置,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及就业上岗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内容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思维意识以及个人能力方面的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内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当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学方案,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整体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樱花.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改分析[J].智库时代,2018,154(38):211+213.

[2]    管虎林.职业培育,改革探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数码世界,2019,000(006):161-162.

[3]    刘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改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9.

[4]    孟祥飞.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8,009(008):94-95,98.

[5]    闵小翠.基于 " 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 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0):155.

[6]    张盈.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教改初探——以设施农业专业《基础》课 " 绪论" 教学为例[J].河北企业,2015,000(012):181-182.

作者:何伟

高职计算机教改下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从就业率着手,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提出了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加强高职计算机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增设校外实训的相关课程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工学结合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信息自主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极大。根据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计算机人才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每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足计算机相关企业需求的50%。计算机人才的供不应求现象在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上体现得也很明显,例如:在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大型招聘网站上,网络工程师以及软件工程师等计算机相关人才长期处于招热门聘的前列。但是矛盾的是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中显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且在失业率最高的专业统计中,前八项中计算机相关的就占到了两个。这种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以及失业率高的现象极为反常。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网络、软件等计算机相关人才本应供不应求,但事实却与此相反,可见我国目前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二、计算机专业的工学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实践性及工程性极强的课程,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是关键。目前,高职的计算机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时间教学都在学校机房内完成,一般的教学模式为“模拟项目”,以此为导向开展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很明确,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但是并没有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依然单纯的作为接收者。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以及知识扩展,教学内容中开发项目的分析、设计、架构、测试、维护等环节落后于实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后授课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会大打折扣。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仅基础不扎实而且又缺少软件开发等实践经验,这就是企业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根本原因。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宗旨不应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或掌握某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等能提高职业竞争力的能力。为了培养出更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主业人才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一切教学目标的制定都以“工学结合”为宗旨。这一宗旨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在课程设计时根据所开设课程的特点以及涉及范围选择适合的企业,将承接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为企业开发网站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工学结合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由教师在中讲解开发过程不同阶段的分析、设计,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状态,以及目前使用的项目模拟教学法中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缺点,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参与到实际操作之中。这种以“工学结合”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有用之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为计算机相关企业提供了职业能力过硬的有用之才,对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必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点是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一)加大职业素质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只有尽快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计算机相关企业发展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当代技能型人才不只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职业道德等思想品质培养。在初期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在职业技能外加入思想品质教育内容,教师更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渗透,在教学时把职业品质培养融合进专业技能传授中,把正确的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一同传授给学生,以确保培养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增设校外实训内容

一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有实训基地,但大部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及在校内进行项目模拟。但是校内与校外实训的差异非常大,功能和作用也有所差异,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更注重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校外实训则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因此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将两种实训模式结合才能在实训基地建设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如果学生的实训全部在校内完成,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与实际岗位脱节的现象,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针对社会需求,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专属职业技能的相关人才。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所学非所用等现实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加强职业素养,增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仕斌. IT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2]何晓蓉.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3]何升,李洛. 高职计算机专业“以学生为主体”教改实践的难点分析[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作者:李冉

上一篇:施工工地环境保护水利水电论文下一篇:当前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