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下的基础医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对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整合背景下的生物类实验课程及其考核方式现状进行了初步调研和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實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简要分析了现有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了解了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主要获取途径。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统一考试法,学生更乐于接受以分组答辩的形式考核实验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改革下的基础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改革下的基础医学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已成大势所趋。通过对“职业化”内涵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以职业化素养为核心的职业特征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化;职业化特征;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于晓霞(1981-),女,辽宁普兰店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4)

社会学家休斯顿认为:“现代人在人际对应的诸多角色中,以他的职业角色为主要角色,是这个角色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取向及他人对他的评价。”可见,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就会有相应的职业行为。因此,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中,辅导员职业化素养养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职业化素养养成将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分析

1.职业化及其构成要素

要想了解职业化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也有社会学家认为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由此可见,职业具有经济性,它需要取得报酬以维持生计;职业具有社会性,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职业具有专业性,它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职业具有稳定性,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化”是指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高度社会认同感并具有某一模式的过程。职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群体应当具备的特定职业素质及其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声望及相关的制度保障。其构成要素包括对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职业在社会中特定的职业地位以及两者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如果说职业地位是条件,职业管理制度是保障,那么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则是职业化发展的根基。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即是某种特殊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高度职业自我管理要求。高度职业自我管理要求的核心内容则是职业素养。可见,以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职业化特征是推进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素养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是对事业的尊重、执着和热爱,是对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是追求价值体现的动力,是实现事业成功的一套规则。它包括职业主体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

以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为核心的职业化作用体现在,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职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成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的程度。例如,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职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强,却自觉发挥得很不理想,总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那就很可能是自身的职业化程度不够高造成的,这样就使得个人的工作价值大为降低。

2.辅导员职业化分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职业及职业化内涵,辅导员职业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它蕴含着辅导员工作的学习化、专业化、终身化、社会化,既包括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等职业素养,又包括社会及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的肯定和地位的提升以及辅导员职业化得以实现的制度、管理保障。结合自身工作体会,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善于思考与总结的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自动自发的职业态度等等。而以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辅导员职业化特征将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职业化的内涵,对照我国高校的现实状况,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还有相当的差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辅导员在我国还不能称其为一种职业,而只能算作是高校中的一个岗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虽有一定数量的人从事辅导员工作,但兼职人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人并不以从事此项工作作为自身主要的经济来源,即使是专职辅导员,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流动性也相当大,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只有3~5年,少则只有一两年,因此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若要发展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品质和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辅导员只有职业化,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对辅导员的要求,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才能稳定辅导员这支队伍,也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从而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职业从高校教师中分离出来。

二、以职业化素养为核心的职业特征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职业化要求我们,以职业化素养为核心的职业标准要求包括外在的素质表现和内在的意识要求,比如行为规范、思考问题的模式、心智模式和内在的道德标准等等。因此,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实现的内在动力,职业化素养养成已经迫在眉睫。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设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的新型辅导员队伍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职业化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要求,辅导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设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的新型辅导员队伍,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要找准角色定位,增强辅导员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取决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面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视其为谋生的“职业”,还是视其为毕生的“事业”,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对自我价值的定位。辅导员要明白自己的工作性质,辅导员的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正如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包涵心语》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的前途,辅导员的工作非常平凡,大家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一件件小事,却联系着学生的成长,联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联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平凡之中体现着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的工作与家庭息息相关,与国家息息相关。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职业,一份事业。只有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才能使辅导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此,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给辅导员以合理的角色定位显的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定期开展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辅导员对这份职业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引导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养成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发展的时代性特征要求,辅导员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社会的发展要求辅导员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形式显著变化,大学的专业、课程以及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生产体系的衔接,显示了高等教育在其大众化时代嬗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脉搏共振,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迈向职业化,需要他们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倡导者。此外,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辅导员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使辅导员能够为学生指导并制定个性化的人生规划,要求辅导员在指导技能、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相处和交流等技能方面得以强化。

坚持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包括对辅导员专业的学习、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及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同事之间的互相学习、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学习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总之,辅导员工作必须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这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辅导员职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辅导员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到网络学习中,例如,为了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通过学习,及时开通辅导员博客、人人网、QQ、MSN、E-mail等,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既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再如为使工作方便快捷,辅导员要积极学习办公自动化等,在学生评优评奖、助学、学籍、档案等方面进行了信息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极大的方便了辅导员的工作。

3.养成善于思考与总结的职业行为习惯,建设“实践—理论”研究型辅导员队伍

养成善于思考与总结的职业行为习惯,有利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需要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形成一支理论精的专家型辅导员队伍。而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就业困惑、网络成瘾等新理论、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为此,鼓励辅导员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理念,打造一支“实践—理论”研究型辅导员队伍。为促进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学校可设立学生工作研究经费。支持辅导员申报并研究学生工作课题;工作中鼓励辅导员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关于辅导员工作方面的论文,将辅导员撰写的论文汇编成论文集,并对获奖的优秀论文及个人进行表彰,此举既能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又会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交流平台之一。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对学生工作进行理论性研究,从而形成一支“实践—理论型”辅导员队伍。更重要的是,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既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又提高了高校学生工作受重视的程度。

4.养成自动自发的职业态度,建设具有敬业务实精神的实用型辅导员队伍

《自动自发》一书中曾这样倡导企业员工的工作品质: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出色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也是职业态度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自动自发的职业态度体现在:对待工作方面的态度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我要做”与“要我做”是两种不同的心态,真正敬业的辅导员,能发挥“我要做”的主动积极的心态,“我要做”不是别人让我做,工作不是领导的硬性安排,是出于内心的热情,希望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将工作做好,这是敬业的显著表现。“要我做”的心态是被动消极的,难以调动激情,上班时无精打采,下班时兴高采烈,上班就是在熬时间,总是盯着时钟读秒,混一天是一天。常此以往,不仅消磨了斗志,而且使得自身在人才市场上失去了竞争的优势。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辅导员良好的职业态度包括自动自发的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的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等等。例如,工作当中有些辅导员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但是经常迟到或因私事请假、过于情绪化以致于影响工作,推卸责任,不能认真履行承诺,对领导曲意逢迎,对同事不尊重,为了一己的私利不择手段等等,即使这样的辅导员再有能力,也很难与敬业、务实联系起来。另外,自动自发的职业态度并不仅仅包括技能方面的问题,例如很少有秘书是因为她能每分钟打150个字,或者能快速整理文件,而被称为出色的秘书。同样,也很少有辅导员因为他本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被称为出色的辅导员,除非他具备了上述所列的一些重要的优秀的品质,职业化辅导员最重要的素质在于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而非局限于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秦朝钧,冯方,邹文娜.职业化养成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于晓霞

教育改革下的基础医学论文 篇2:

贵州省普通高校实验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初探

摘 要:本文对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整合背景下的生物类实验课程及其考核方式现状进行了初步调研和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實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简要分析了现有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了解了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主要获取途径。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统一考试法,学生更乐于接受以分组答辩的形式考核实验课程。在此基础上,对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提出以过程性全面考察的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的评定。

关键词: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多元化;积分制

引言

实验教学在本科高校教学中对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作风起到基础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大批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责任。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完成,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学习[1]。“实验考核评价”不仅能够解决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的常规工作,而且还能通过评定成绩,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态度及实验习惯等信息。在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背景下,面对传统实验教育与现代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差距[2],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和资料分析等途径进行了贵州省高校生物类实验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的初步探讨,旨在为提高高校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评价效率提供研究基础。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兴义师范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省属和地方本科高校的生物类实验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方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基于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背景提出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查阅和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著作、论文、资料等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处理。(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对贵州省高校100名2011级-2012级生物类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3)逻辑分析法:结合研究的问题,对问卷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3]。

二、调查结果及评价分析

(一)目前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通过实地访谈和获得实证资料的方式对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兴义师范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等几所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本科高校的生物类专业进行多次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发现,目前贵州省高校生物类实验课程主要以“形成性评价[4]”和“终结性评价[5]”的方式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1. 平时成绩

平时实验成绩,即根据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实验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和取得的成效所给出的评定。将实验纪律、预习报告和实验操作等几个方面各个部分的成绩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平时实验成绩。据调查贵州省大多数高校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均采用同种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实验评定方式虽然成绩较公正、客观,能够客观的体现验证性实验和观察性实验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则难以比较不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思考的深度。而且有些学生预习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照抄教材的内容,没有用心去领会,更达不到预习的要求。

2. 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大部分以实验报告成绩为期末成绩,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口试的形式和答辩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水平。

教师以类似提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逐一而试,教师将与实验相关问题写在纸上,学生进行抽签回答,学生的实验水平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判定,实验考试成绩现场给出。这种考核形式的考核耗时短,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能较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成绩[6]。但是每个试题涉及的内容不同,不同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一样,不同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所以成绩有一定的偶然性。

以每次实验报告的综合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少实验器材的消耗。但是多数同学对实验报告有一种应付性心理,不尊重实验事实,有个别学生人为编造实验数据或直接抄袭他人数据甚至直接抄袭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千篇一律,使考核不能发挥其考查学生的实验知识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和提供反馈信息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的状态和态度有一定差异,因此,仅以教师评价来反映成绩,将可能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的偏差。

(二)实验操作方法和操作原理的获取途径

从表1可见,学生中67%教师讲授;18%是通过同组同学提醒或指导的;6%通过自学成才;9%需要结合以上各种途径获得。可见传统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导致学生实验过程缺乏自主性;从学生对考试和分组答辩的两种课程考核方式接受程度发现:认为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合理并乐于接受考核的学生仅占48%,认为应该需要换考核方式的学生占44%。不愿接受的学生为8%。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有94%的学生乐于或敢于尝试答辩考核,仅有6%的学生不愿或不敢尝试。由此可见,多数学生认为考核应与应用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促进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实验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有一定局限性[7]。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大学课程的考试习惯于考前冲刺,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极易使学生对实验课出现懈怠心理,上课时教师按照实验教材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学生“依葫芦画瓢”验证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思考甚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唯一主体。这种重理论的考核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行思考、自行设计的能力。往往由于课堂时间紧促,学生会忽略部分环节,最终无法掌握一些基础的实验操作,影响教学效果。这类课堂点名+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考核方式存在的漏洞,可能会诱发下列问题:

(1)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态度不端正,把实验当成一种任务。即认为实验课的目标就是得出实验结果,一心想完成实验数据采集,或关注于实验数据是否与标准答案相近,或与教师实验指导书预设的结果一致,而对实验过程缺乏思考。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缺乏自行设计实验或回溯分析错误数据的能力。

(2)学生不能掌握实验全貌,对实验缺少自己创新意见,对讲义或教材中所没有提到的问题缺乏思考。

(3)对于综合化或自动化的仪器设备,部分学生乐见于黑箱式的数据输出,而根据实验原理自己动手调节和操作的部分不断减少,自发思考和分析不足,与实验教学的初衷相悖。

(4)程式化的考核机制更注重结果的印证和过程的規范化,缺乏对过程中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关注,这样学生会对实验报告产生应付心理,不尊重实验事实,个别学生甚至会人为编造实验数据或抄袭他人数据,失去实验教学的意义。

三、解决对策

对实验课程,尤其是独立设课,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可采取过程性全面考核的考核方式。通过考核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同时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综合性运用能力[8],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

(一)平时成绩

根据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遵守、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给出每个实验综合评分,总分40分。教师在上课过程加强巡视学生实验情况,随时提问并据此给出平时成绩。全面考察学生对实验的态度、预习情况,动手能力等,考核成绩分值见表2。

(二)期末成绩

期末考核在于对学生独立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进行评价[8],同时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对教学问题的诊断、从而开展对教学方向的引导和对教学进度的调控[9]。本文采用学生自主设计、分工完成操作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考前2-3周自行组成3-4人的的小组,从教师处抽取预设题目和预设的场景/条件,通过查询归纳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后每个学生基于选题目标设计一份在实验室可行,在一次实验课时间内可完成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核修改得到最终方案。在最后一周实验课每名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教师根据表3标准给出期末成绩,总分值为60分。

(三)综合成绩

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此类实验课占有独立的学分,采用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对各个环节制定的评分标准综合评定,将使实验评分体系实现定量化和科学化,充分体现人性化和公平性。更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积分法也相对减轻了教师在记录给分中的工作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仍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只适合于独立设课的实验。实验成绩综合指标评分标准见表4。

四、结束语

优化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改变教学过程的关键措施,是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查验和评估实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工作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要加速适应当前高校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形势,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有能力、有特色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就需要采取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形式,大胆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立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政策管理、资金支持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设立先进可行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剑峰,张淑卿,韩宝银,等.基于微型课题模拟过程的高校生物类实验课程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15(2):130-131.

[2]罗志勇,陈昌国,郑泽根.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7-19.

[3]生物学实验改进摘要[J].生物学教学,2002(6):25-26.

[4]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47-51.

[5]王月莲.高校过程性评价的理性认识[J].阴山学刊,2015,28(3):84-87.

[6]李欣茂,邱前球,黄家敏.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改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4):103-104.

[7]周建军,袁新初.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版),2000,S1:1-34.

[8]李宜芳,王元元.基础化学实验独立设课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7):278-289.

[9]司瑞霞.基于过程性和多元的作业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师范大学,2012,27-35.

作者:张淑卿 胡微 李剑峰 韩宝银 任翠娟

教育改革下的基础医学论文 篇3:

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优秀“村村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为改善我省广大农村和基层缺医少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低下的状况,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培养模式,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卫生人才。我国农村的乡村医生事业转入平稳发展阶段,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村村大学生”(乡村医生)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素质

近些年来,我省广大农村和基层缺医少药状况普遍存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低下。为此,我省卫生厅积极与教育部门协调,将我校确定为乡村医生培训基地,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培养模式,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卫生人才。

1 乡村医生培养现状

作为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我校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村村大学生”(乡村医生)培养活动,三年来共培养合格乡村医生1400余名,现已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尊重和喜爱,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乡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2 现存问题

2.1 职称配比不合理

我省乡村医生的职称普遍偏低,没有晋职称者或初级职称人数所占的比例为82%,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占18%,职称偏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生医疗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医疗工作中。

2.2 学历偏低

乡村医生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由于文化素质低,自学能力欠佳,随之接受新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也相应较差。加上医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医学领域的拓宽和边缘知识(如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的应用,对乡村医生的压力不断加大,新知识接受的难度增大,严重制约其学习的积极性。

2.3 以药养医

乡村医生现有的治疗模式是以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而忽视了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的重要性。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基层医疗单位缺乏基础检查仪器设备及安全的、符合标准的无菌操作环境。

2.4 重治轻防

乡村医生多数为祖传或师承,欠缺系统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往往是就病论病,以临床治疗为主,忽视了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乡村医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提出如下对策。

3.1 全面提升乡村医生综合素质

政府部门要制定农村人才培养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建立乡村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乡村卫生机构人事管理体系,建立乡村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体系,建立乡村卫生机构执业资格管理体系。

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开展,对乡村医生进行各种培训,注重基础医学知识点的补充和完善。我校作为全省重点培训基层医疗人才的基地,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针对每次培训工作都是先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认真部署工作,鉴于乡村医生群体的特殊性,我校采取全程高职称授课,着重选拔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教师。

加强医德医风和法律法规教育,熟悉各项法律法规,治病救人,依法行医。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乐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也才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乡村的医学实践。

针对乡村医生的需求实际,我校制定了《齐齐哈尔医学院乡村医生毕业生再培训计划》,该计划决定对毕业后的乡村医生每年进行免费两周的业务培训,学员可自由选择我校附属医院中的任意一家,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防病、治病的骨干。

拟开办适合乡村医生需求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考前辅导班。以期通过提高执业医生考试的通过率提升乡村医生的晋级数量,进而使乡村医生的高中低职称比例逐渐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3.2 建立以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稳定的机制,不断改善乡村卫生条件

政府财政保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工资或工资的60%投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缴纳;政府出资兴建村卫生所的用房。

3.3 以防为主,加大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推广

使村民们建立防病的意识,在病情出发阶段就得到很好的控制,既提高治愈率,又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我校在培养乡村医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打造复合型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其主要形式一是在理论知识传授阶段专家为学员进行专题讲座,二是组织学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见习,三是为期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四是开展学员毕业后再培训,并在此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4 结语

对乡村医生的培养,各级政府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医学院校充分考虑农村实际条件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制定出教学培养或在岗培训计划。不断提高乡村医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理想状态,使农村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步入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唐颖,曲江斌,张西凡.论新时期中国农村卫生经济改革[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13(1):73~75.

[2] 黄河浪,吴磊,鲁琴宝.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25~27.

[3] 邵湘宁,聂绍通,管弦.试论我国乡村医生的现状和培养模式[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1):68~70.

[4] 杨万云,罗新茂,冯新萍.以全科医学方向培养在职乡村医生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1,4(9):697~698.

[5] 孟群,周纪安,梁万年.对贵州、四川、河北、吉林和安徽五省农村卫生服务与村医生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9,6(2):3~5.

[6] 李长明,王斌.我国乡村医生存在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的现实局限(一)[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2001(1):3~4.

[7] 孙翠娣.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5,15(10):17~18.

[8] 程然,宋桂荣,邹郁松.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5,285(2):80~81.

作者:王壮

上一篇:伦理学中利己主义研讨论文下一篇:学位版权问题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