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等教育多元化是各国教育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以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为参考,其鲜明且富有创新的方式与理念、高度的社会联合与服务意识、市场化的多元自主形式以及超越本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予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以新之风气,其中尤以开放性理念,育人育利的发展模式,义务服务相结合的意识与国际化的视野为我借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 篇1:

选择与契合: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学生群体

摘要:现阶段,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通过针对某种特定社区、某种特定群体进行招生,主要服务于非传统年龄大学生群体、新型学生群体、军人等特殊群体。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对其学生群体类型的选择、相应选择方式的采用以及选择该群体的具体原因与其学生群体所秉承的文化资本息息相关。选择的背后蕴含着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与其学生群体在位置空间与立场空间上的相互契合。

关键词: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群体;选择;契合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社会是一个各种资本进行竞争的空间。这里的资本并不止步于马克思所限定的经济范畴,而是涵盖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家庭、社区类型,主要细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四大类。文化资本呈现为被归并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三种形式,分别指向长期稳定内化于人体的一种秉性和才能、有一定价值的油画及各种古董或历史文物等物化或对象化的文化财产,以及为合法化和正当化制度所认可的各种学衔、学位及名校毕业文凭等,与经济资本一起构成一切社会区分化的两大区分原则,在社会区分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飞跃,美国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上升。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For-Prof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①抓住这个大发展的良机,学生数从20世纪70年代占所有高校学生的不到1%发展至2006-2007年度占所有高校学生的9%;在与私立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共享的市场中,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占据了大概一半的份额。[2] 在招生工作中,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选择关涉选择对象、选择方式以及选择缘由。在琐碎的、貌似缺乏关联的表象背后,深藏着社会分层结构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在对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选择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布迪厄有关文化资本具有社会分层功能的理念得以体现及深化。

一、选择对象

现阶段,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群体主要包括非传统年龄大学生群体、新型学生群体、高中毕业生群体、军人等特殊群体等。

(一)非传统年龄大学生群体

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主要面向非传统年龄大学生群体,即年龄在22岁以上,而且常常是部分时间制的学生。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在学习的同时必须承担家庭责任及工作职责。曼更(Mangan)认为,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增长主要反映了高校学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变化——转向更为成熟的成年学生。成年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方便性、更多的入学机会,而营利性高等教育正是积极地回应了这种市场需求,以便利、良好的学生服务吸引这一类型的学生。[3]同时,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以专业设置的职业倾向性吸引这类型学生。学生们掌握快速适应职业要求的技能,并且可免修他们认为无关的科目。[4] 另有学者认为,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致力于吸引以下两类非传统年龄大学生:一类为把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视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选择或者唯一选择的学生;另一类为把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视为可以帮助自己完成高中学业,同时更有可能向上延伸,为自己完成中学后教育提供机会的地方。[5]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定位于主要服务非传统年龄大学生群体,实质上避免了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私立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传统大学生群体层面的正面竞争。目前,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为18-22岁传统大学生群体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本科以下的副学士学位层次,并且仅停留于尝试阶段。

(二)新型学生群体

新型学生群体是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服务的另一个群体,指向女性学生、少数民族种族学生、入学前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等历史上较少享受到应有教育服务的弱势群体。对2008年秋季的在校学生构成进行分析(包括授予学位的两年制学院和四年制学院),发现如下特点:全国在校学生数为19,102,814人,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在校学生数为1,469,142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 2008年全国院校在校学生总数中白人比例为633%,包括黑人、西班牙裔人、亚洲和太平洋诸岛的人、美籍印第安人、阿拉斯加本土人及非居民外国人在内的学生比例为367%;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中黑人、西班牙裔人、亚洲和太平洋诸岛的人、美籍印第安人、阿拉斯加本土人及非居民外国人在内的学生人数共711,787人,占2008年秋季所有学院(有学位授予权的两年制与四年制学院)在校学生中黑人、西班牙裔人、亚洲和太平洋诸岛的人、美籍印第安人、阿拉斯加本土人及非居民外国人在内的学生(共7,014,033人)的101%。②由以上数据可见,少数民族与族群学生在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学生中的比例明显比其它院校高得多。另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的性别特征是选择营利性大学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分析样本中,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中女性比例明显较高,大约占学生总数的61%;而且,营利性大学的女性学生大部分集中在低收入行业,例如保健行业、个人和烹饪服务、商业支持等,这些都是营利性学校经常用于培训学生的领域。[6]

(三)军人等特殊群体

在与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竞争的领域,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同时服务于众多特殊群体,其中军人群体是它们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并且通常将学校附近的军事基地视为潜在学生的摇篮。[7]2009年,因为成功地帮助大量军队从业人员克服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诸如频繁的战略部署、短期出差和持续不断的迁移,凤凰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被《军事高级教育》(Military Advanced Education)评为全国前20名最受军队从业人员欢迎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成千上万的现役军人、他们的配偶及退伍军人在凤凰城大学的众多专业中注册入学,仅2008年就有将近9000人从凤凰城大学毕业。[8]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军人群体的教育仍是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关注重心。

二、选择方式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选择学生群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通过选定适宜目标学生居住的特定社区进行招生;其二,直接关注某特定群体,以各种营销策略来吸引他们。

(一)针对某种特定社区的招生

目前缺乏深入、细致地探讨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选择其学生群体的相关文献。安娜·张(Anna SChung)指出,特定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比例的上升会带来更频繁的广告和更活跃的招生活动,进而带来该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潜在学生与在读学生相遇机会的增加。研究证明,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数在某个地区的比例每上升10%,学生选择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可能性就会提升06%。[9]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目力所及范围内可以获得的传统高等教育机会非常有限。当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选定某些西班牙裔人或者黑人聚居地区作为营销阵地,频频在西班牙语出版物上做广告,并且在黑人娱乐电视频道上宣传自己时,其吸引力之大显而易见。对于家族中的首名大学生而言,获得学位的难易程度至关重要。[10]

很多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选址于城镇中心,与失业办公室比邻而居。前来求职的成年人会因此注意到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在路边的广告牌。同时,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电话广告、指向改变生活的培训宗旨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弗吉尼亚学院(Virginia College)正是典型范例。因为小班制、弹性上课时间等因素,弗吉尼亚学院与同一区域的公立大学查塔努加州立大学(Chattanooga State)形成了剧烈的竞争,校址的选择成为决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11]校址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教育发展上。在过去10年,由于加利福尼亚州地价的相对便宜,吸引了更多定居人口,入学人数因此急剧上升。公立高等教育无法满足这种急剧膨胀的受教育需求,而营利性高等教育正是看中了这一绝佳的发展时机,将加州发展成为适宜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蓬勃发展的沃土。其中,加州的四个地区——萨克拉曼多(Sacramento)、洛杉矶(Los Angeles)、奥兰治(Orange)和圣博娜迪诺(San Bernardino)的营利性高等教育在2004-2008年之间经历了异乎寻常的迅猛发展,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数占据了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的三分之二。凤凰城大学和德夫里大学以小班制、更多的个人关注、直达学位与工作的简明路线等承诺吸引了大量不愿意远离家园的成人学生。这些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善于分析潜在学生的需求、竞争对手的选址、信息共享市场的可能性等,因此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德夫里大学的系主任就曾高度肯定大学选址的重要性。[12]由此可见,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考虑择校地址时已将学生群体的选择问题纳入思考的范畴。因为,特定的社区通常聚居着在文化资本上非常相似的群体,而文化资本往往决定了这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上的位置,同时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受教育机构。

(二)针对某种特定群体的招生

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除了对某个社区特别关注并努力开展招生活动以外,通常也会把某

个特定群体视为潜在的招生对象。退伍军人群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范例。1944年5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军人权利法案》(The GI Bill of Rights)规定,战争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超过90天的军人可获得为期至少一年、最多四年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每学期还可获得不超过500美元的学杂费和每月50美元的生活津贴。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安抚二战中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军人,同时防止大量失业与不安定因素的出现,客观上却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繁荣。战后,退伍军人大量涌进大学校园。由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容量的有限,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成为意外受益者。在其后针对现代战争中服役军人的相关法案中,受益范围相对缩小。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数据显示,在2007财政年度,只有343,751人受益于《美国军人权利法案》,而且多数军人上学时间只达到17个月,获得副学士学位后即离开学校。真正用上36个月学习时间的退伍军人只有6%。目前,退伍军人的相关权益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拓展主要取决于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介入程度。由于退伍军人对教育便利性的追求,除社区学院以外,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成为最受退伍军人欢迎的高校。在最受退伍军人欢迎的全国25所高等教育机构中,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就占了10所,其中凤凰城大学名列榜首。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因此抓住宝贵的发展时机,为服务退伍军人群体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譬如,凤凰城大学设有专门的军人服务机构,拥有800名专门服务军人学生的教职人员,其中包括专业的军人学生服务顾问,帮助学生把从戎经历转化为课程学分,同时拥有24小时全球军人学生服务电话热线,并且定期派遣代表到军事基地举行教育交易会。[13]因为美国政府在安置退伍军人时的优惠待遇,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将服务退伍军人视为一个利润丰厚的领域,针对军人群体所进行的招生活动日趋加强。

三、选择缘由

美国营利性高教育机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因此,对特定学生群体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牟利空间的存在。此外,更为重要的缘由是——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与特定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关系,正是这种契合决定了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对其学生群体的选择方式和结果。

(一)位置空间上的相互契合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美国高等教育场域的位置空间与其学生群体在整个美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空间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学生群体的位置空间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社会轨道、学生自己的发展轨道,以及学生的学业资本中的客观特性,而这些都具体体现于学生父母及祖父母的职业与文凭、家庭的规模及住所、就读过的学校和学科以及中学毕业会考的评语等[14];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位置空间主要由这些机构表现在外的社会轨迹来决定,如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历史、学生的入学成绩、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或者世界上的排名、高等教育机构在学术界的口碑等。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被排除在统一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定义之外,并且基本上免试入学,因而在历史底蕴及学业资本上不可能有太多的积累;同时,它们在图书馆、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源和设施往往也严重不足,在学术界无法得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作为强调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与私立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对自己的排斥与欺压的一种反抗形式,自发展之初至今,多数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试图通过宣扬自己的“非学业化”来招徕学生,尽量在管理、课程设置、就业导向上与企业接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这些举措确实有利于其自身在美国高等教育场域某些市场空白之处脱颖而出。但是,要在美国高等教育场域继续生存、发展,完全摆脱学业逻辑的制约又是不可能的。因而,追求合法化成为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走的道路。从1912年国家商业学校认证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redited Commercial Schools)的创立至1978年《美国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补充条款的实施,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基本赢得了合法地位。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群体不仅获得了联邦政府的经济资助,而且获得了联邦的贴息贷款,受助人数和贷款额都急剧增加。随后,《美国高等教育法》的历次修订促使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向更为规范的方向发展。考虑到自身的特征,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只有避免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私立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业资本层面的竞争,面向在社会结构上处于同样位置空间的学生群体,它们才具有一定的优势,才有可能突围而出。也正缘于此,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主动选择这一类型的学生群体。

(二)立场空间上的相互契合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立场空间上与其学生群体存在相互应合的关系。学生群体的立场空间主要体现于体育运动实践、文化实践、智力、宗教或政治实践和表现,具体通过看戏、听音乐会、看日报、周报或杂志的频率等细节[15]加以描述,侧重文化层面的特征。在本研究中,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立场空间主要以呈现于这些组织使命陈述文本③中的学校文化、特性来表征。“使命陈述”指用文字表述出来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之成立、发展与存在的特定目的,是统摄整个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精神及面向公众的最主要特色。“使命陈述”明确地揭示了组织存在的目的、核心价值、信念、原则以及自我定义。[16]“使命陈述”何以体现某个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特性与学生群体在立场空间中的相互应合?主要基于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考察:其一,考察高等教育机构使命陈述文本对目标学生的描写。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陈述文本中,“高效的”(effective)、“自信的”(confident)、“能干的”(competent)等形容词频频出现。这些形容词正反映了某个群体的气质与风格,呈现了这个群体在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共同的文化基因。其二,考察高等教育机构使命陈述文本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陈述。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陈述文本中,“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earning a better than average income)、“获得雇佣”(find employment)、“获得某个行业的从业基本技能”(necessary skills for entry-level employment in their profession)等现实目标的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标学生群体来自的社会阶层以及由他们的家庭背景所决定的对教育前景的较低期望值。其三,考察高等教育机构使命陈述文本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描述。专业设置的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标学生群体文化的局限性与狭隘性。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陈述文本中,专业高度集中在美容、美发、烹饪、设计、法庭簿记等领域,主要培养服务社会和市场的一线工人。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目标学生群体共同的就业意识,部分地呈现了学生群体的个性和可能的生活方式。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之前对这一切进行预设,体现了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自身文化特质与其学生群体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

以艺术学院(The Art Institute)为例。其分支机构亚特兰大艺术学院如此陈述自己的组织使命:“亚特兰大艺术学院是一家私立的多校区艺术专业学院。我们主要为设计、媒

体艺术、烹饪艺术和创意艺术管理等领域培养人才,适应技术革新与全球化市场的发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足以证明我们的成功:提供将观念、分析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的整合课程;由合格的专业人员提供相关教育;帮助学生就业、安置及在各自的领域得到成长,并且为其做好相关准备。”据此文本,亚特兰大艺术学院为学生设置的发展目标为“就业、安置及在各自的领域得到成长”,显而易见,这仅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发展的最基本、最具体的目标而存在,从中可以一窥其学生群体的自我期望值以及社会、家庭和教育机构对学生群体的期望值。同时,使命陈述文本显示,亚特兰大艺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局限于“音频制作、电脑动画、时尚设计、时尚与零售管理、平面造型设计、产业设计技术、交互媒体设计、内部装饰设计、媒体艺术与动画、摄影、餐饮管理和影像制作”等专业,停留在艺术领域的操作层面,绝无培养艺术大师的意向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尽管他们提到,他们的学生也有部分服务于世界顶尖的企业,如时代华纳等,但其实,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容纳各种层次的人才,来自艺术学院这种类型教育机构的学生群体往往只是作为一线服务人员容身于这种顶尖的艺术企业,难以登上决策的平台。再譬如,隶属于德夫里教育集团(Devry Inc)的德夫里大学(Devry University)如此表述自己的组织使命:“我们的使命是通过高质量的、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将技术、科学、商业与艺术融为一体。大学既提供传统的课堂教育,又提供远程教育,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都以实践为导向,以满足地理上分布广泛的多元群体的需要。”隶属于教育集团公司的阿格西大学(Argosy University)将大学职能还原为最初的“教与学”:“在阿格西大学,我们的热情在于教与学。我们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个人成长的机会,并且促进个体间的效能。学生们因为大学社区的投入与支持而获得成功。”布莱恩特和斯特拉顿学院(Bryant & Stratton College)的使命陈述执著于“以职业为中心”:“我们致力于职业教育。今天的学生不仅仅要为毕业之初的就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为今后长期的以职业为中心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 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组织使命陈述文本中鲜见对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职能的论述,主要聚焦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而这种发展更多地由就业、安置等非常具象的目标来衡量。实际上,高等教育机构组织使命与学生的需求和欲望紧密相连,正缘于此,高校使命陈述文本所体现的理念往往与其所招收的学生最为接近,存在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精神契合。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选择何种类型的学生群体、选择学生群体的方式与缘由等始终与学生群体的文化资本紧密相连。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群体在文化资本上的相对匮乏为同样缺乏深厚文化根基的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低端的高等教育市场,同时决定了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以何种方式去接近这些学生,为各个机构的生存发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服务对象。

注释:

①本研究中的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指以营利为目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私立中学后教育机构。它们向在职成人传授与工作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通过联邦以及地区或专业协会认证,可以颁发资格证书以及副学士以上学位。部分院校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及进行利益分配。参见:温松岩,《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研究》,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6页。

②参考Table A-39-1,[2011-11-01] http://ncesedgov/programs/coe/pdf/coe_hecpdf,以上数据经过笔者整理及计算。其中学生数包括本科生及文科研究生。非居民外国人指非美国公民,并且没有永久居留权的暂居美国之人。他们的数据独立归类是因为无法统计与他们相关的种族族群数据。种族方面不包括西班牙裔族群。

③相关组织使命陈述文本参考以下各高等教育机构网站的内容:亚特兰大艺术学院,http://www artinstitutesedu/atlanta/about/mission-statementaspx;

德夫里大学,http://wwwdevryinccom/corporate_information/mission_valuesjsp;

阿格西大学,http://www argosyedu/about-us/mission-statementaspx;

布莱恩特与斯特拉顿学院,http://www.bryantstrattonedu/About/Historyaspx。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48-151

[2][5][7]Guilbert CHentschke, Vicente MLechuga, And William GTierney.(edited)For-Prof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ir Markets,Regulation,Performance,And Place in Higher Education [M] Sterling, Virginia: Stylus Publishing, LLC, 2010:2,40,34

[3]Mangan, K.(1999, September 21).US.Students Flocking to For-Profit Colleges for Business Degrees Study Finds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转引自:Antione D.Johnson PhD, For-Profi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e Universities: Opportunity or Threat to the Community College [D]Fairfax,Virgini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2003, 40

[4]Antione D.Johnson PhD(2003).For-Profi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e Universities: Opportunity or Threat to the Community College [D].Fairfax, Virgini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Pp.41

[6]Chung, Anna.(2008).The Choice of For-Profit College [R].Online at http: //mpraubuni-muenchende/18971/MPRA Paper No18971, posted 02.December 2009/21:12.Pp11-12

作者:李紫红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 篇2: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高等教育多元化是各国教育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以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为参考,其鲜明且富有创新的方式与理念、高度的社会联合与服务意识、市场化的多元自主形式以及超越本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予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以新之风气,其中尤以开放性理念,育人育利的发展模式,义务服务相结合的意识与国际化的视野为我借鉴。

[关键词]营利性高等教育,开放性,市场化,服务意识。

在最近十年来,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已经以产业方式运作赢得投资人看好,并且成为社会民众、受教育者和政府部门等普遍欢迎的高等教育形式,融合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之内。如何吸取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有用部分,需要看其表、析其因、取其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实用化。

1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之发展诸因

1.1基层需求:社会对私高等学校的客观需求

早在殖民地时期,当时的美国由于迎来的大批欧洲移民中,不仅需要牧师和绅士,同时也需要商人、理发师等实用型人才,于是出现了与早期传授宗教及古典知识学院并行的私营学校,主要以传授各类职业技能为主。有人说:有哈佛大学的同时就有了营利性学校,原因是它的出现打破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顺应市场需求、满足个人发展从而成为私营大学的培养目标。

营利性私立高校即便在高等教育主流之外被忽略和掩盖,却仍以其独有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教育和训练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办学目标,在庞大、完备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博得一席之地。用教育史学家西博尔特所评价这类学校时所说:“这类17世纪创建的学校,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没有受到惊扰,在解决向社会各阶层提供教育的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1]

1.2高层塑领:政府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的支持

美国营利性院校在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谋得生存,多数是以职业教育培训为主,亦有少数欲与传统高等教育一争高低,政府对此也作了一定的回应和帮助。如由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考察评估,通过改善其教学管理,提高课程质量等,使得营利性院校获得学位授予权;对于营利性可授予学位的高等院校,政府鼓励其参与探讨关于教育的共性问题和改革思路,并且鼓励其参加关于教育与市场、教育发展战略、改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高等教育会议,允许院校教师参与教育试验、技术改造等的科研项目。针对营利性院校的特点,政府还为营利性高等院校提供管理机构,便于指导、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提高教学网络服务、跨境办学项目等的合作等等。

美国政府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的支持既包括对学校的支持,也包括对学生的支持。在美国现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靠打工完成学业,约20% 的学生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或贫困线以下。当局政府以此向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设立提供了专门的经济资助,其中把可授予学位院校的这部分营利性高等教育院校也纳入了资助支持范围,学生可直接向白宫政府申请经济资助,也可通过州学生资助部门进行申请。同时允许营利性院校学生转入正规公立大学就读,可见其形式不但专业灵活且与公立大学间沟通无障,自然在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正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营利性大学才能发展成为今天不可或缺的教育景观。

2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之运作特点

与传统高等教育不同,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具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服务群体明确,为市场所需培养。营利性高等院校在服务群体方面定位明确,主要针对非传统类的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提供短期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闲暇教育等,培养学生个人兴趣或所需知识;注重专业实际能力训练;开放式使得所有学习者可望可及,已经并正在培养出在金融管理、保健服务、通讯信息等领域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个特点,是教育方式便捷多样。营利性高等院校与传统的大学相比,主要运用信息、电子等高科技手段灵活教学,学习者可以便捷、快速的在线学习,极大方便了各类人群。此外,在工作压力渐大的美国社会,营利性高等院校推出了视觉艺术、现代舞蹈、育儿教育、音乐欣赏等课程,颇受学生喜爱。更为有趣的是,这些营利性高等院校几乎采用了任何可行的极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在周末上课,也可以在农场或企业中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况寻找到自己喜欢的授课方式。即使是在闲暇时,人们也可亲往附近的私营院校,或登陆院校网站,与其他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讨论前景发展,人生的意义随之丰富起来;

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成本低下收费低廉。在市场化的前提下,营利性高等院校的低成本与传统非营利性院校的学费价格(1995年平均价格为3700美元/年)相比其生均成本低很多。此种类型的院校倾向于使用电子网络授课为主,通过互联网进行学生注册、资料购买、测试和答疑等。在教学设备、图书收藏、院校建设、实验设备等诸多方面也不做巨资投资建设,部分教师也是根据学生、课程需要进行临时聘用,由此节省了许多开支,因此也就间接的降低了学生负担;

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第四个特点,是发展较快贡献不俗。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发展迅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人才。据统计,2000~2001学年,在美国的4182所高等院校中,营利性高等院校有789所,占全美高校总数的18.87% (2002年美国高等教育年鉴),单就授予学位的营利性高等院校看,每年授学士学位6万个,法定学位2万个,硕士学位5000个,博士学位500个[2]。这些学位获得者,以及更多接受了良好培训的劳动者,正在每个岗位中发挥作用,施展才干,贡献社会。除了培养人才之外,美国营利性高等院校根据美国税法与公司企业一样,必须交纳各项税费,这为当局政府经济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在美国当前经济萧条、失业率高达8%以上的情况下,营利性高等教育继续呈现朝阳产业势头,如麻省理工学院因对其“128号公路”高科技开发区的贡献,被誉为当地州政府的经济救星;斯坦福大学建立的斯坦福工业园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营利性高等院校增加政府税收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

3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之启示

3.1开放性理念——既要开放,也要放开

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一种重要投资形式,在开放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美国营利性高等院校大都实行“最低限度筛选”,首先,院校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在教学内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以结合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要求与模式上不做统一标准,都由学校、教授自行设计教学规格与授课方式。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的选择都完全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需要而定,院校在终点线上对学生进行择优汰劣[4]。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开放心态,体现在一系列对学校、老师、制度、学生“放开手脚,任其施展”的具体制度和规定上,对于我国克服目前的一些不足确有借鉴之处,比如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本质上与之有共同功能和属性,但受我国传统文化“大一统”和“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影响,过于重共性轻个性、过于鼓励角色行为抑制独立行为、过于注重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过于强调用单一的标准和要求衡量全体学生等。美国人士认为,社会是多元的,高等教育亦不应千篇一律,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存在,说明教育具有产业属性[5],某些教育按产业运作,或许可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更是可为我国的教育理念作为参考。

3.2市场化顺应——既要育人,也要育利

美国营利性教育固然是以营利为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除提供优质教育和培训,还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否则无法立足生存。正如美国20世纪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所说,对19世纪的美国人来说“教育是信仰”——条件是它必须“实用并能带来收益”[6]。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和生产知识,严重忽视知识的应用,大学缺乏科研走向市场的必要动力,市场中也难产生典型规模效益的大学科研成果。应充分重视市场作用,增强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推进产、学、研结合,最大限度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通过市场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系统。

然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满足于“象牙塔”式教育,与外界交流甚少,封闭有余开放不足,只注重高校的教学功能,忽视了科研与服务功能[7]。在现代化的经济和市场发展要求中我国高校须转变功能,服务于社会,按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按经济发展产出科研成果,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尤其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掌握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以便调整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向、专业等;其次与校友间联系,为校友工作后再学习提供可能的帮助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就业和学习信息;最后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清晰家长对院校教育的建议与要求,掌握学生个人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专长要求等,借此实现高校系统功能的协同放大,由市场作用使得高校更快实现内部自我优化。

3.3服务性意识——既要义务,也要服务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院校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服务、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各方面需求的同时,为了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建立了适合各自特色的“综合中介窗口机构”[8]。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一个人力与知识的高度结合体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包括帮助小企业进行创业培训、企业策划、贸易指导、争取贷款,帮助企业寻找专家解决技术难题,它与各国使馆保持紧密联系,为小企业境外贸易和发展牵线搭桥[6]。小企业辅导中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教师和学生,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这样,一方面帮助产业界各公司寻找合作开展研究的大学教师,另一方面帮助大学了解企业需求,审视和修正自身研究活动的方向。这些中介机构既是高校面向社会的服务中心,也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渠道。

另外,对于一些以农工业为主的高等院校,更是可以“教学、科研、推广”为己任,承担各地的农工业试验成果推广,提供安全、低价的农工业产品,反馈农工劳动者的需求信息。而高等院校的教师也可以各自承担某些试验站的工作,其中包括下乡宣传、推广、解决及对当地农民青少年的科学务农培训。这种走出“象牙塔”、与广大社会劳动者结合、互助的针对性服务意识,必然在丰富教育自身管理和改革的同时,为社会和企业带来相当的效果,让社会与教育有更多共通与融合的机会,而不仅仅把知识的灌输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3.4国际化视野——既要本土,也要外土

首先,是办学方式国际化。美国私营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模式的一个有益启示,就是我国要创建国际化高等教育学府不能忽略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必须要积极向世界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推动学者和学生间的国际流动,参与国际的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9]。与美国多元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必须先从内部打破各种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性桎梏,引入创新机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与模式,这对现今我国许多高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具有较好启示。可见,当今的高等教育的功用已然得到了重新诠释和界定,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基本趋势。把院校作为一种品牌的价值,提出品牌发展战略,已经为许多大学所共识。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这一趋势对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教育开始由本土化走向国际化;

二是教学内容国际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度和种族的人们之间交往愈发密切的时代,拥有良好的国际思维和国际知识成为了人们在单纯追求知识外更高的追求。在美国,许多营利性高等院校纷纷设立国际化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注入通识教育,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宽广胸怀[7]。所谓的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除了要精通某一知识领域,还必须思维清晰有效、正确而有批判性;表达准确有力;批判性地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验、数学分析、历史文献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理解异质文化,克服偏狭的文化限制以及对伦理道德问题能做出智慧的判断等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认识到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识到教育不是简单的文理融合,重要的是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最终使得西学中用,也同时进行高等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输出。当文化交流变成双向交流,才真正的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而不仅限于本地化教育的不足之中。

高等教育被视为世界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它对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推动国家经济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魔术般的力量。而事实上,技术的成就水平正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努力提高入学率之时,必须从高等院校的领导与管理、学员的招生、专业的设置、学生的服务与支持、学生的流动性、研究与知识的转移、教师的多元化、院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各种资源的获得、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建立相适应的战略规划与行动方案,从而把国际化真正融入到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学、科研之中。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多种形式贡献,既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促进全球化。在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成为向所有公民开放的民主机制,表现出大众化的趋势。我国在面对市场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国际化的形式下,开阔国际视野,改变原有的把高等教育培养看成是顶尖“象牙塔”的单一模式,使得教育目标、形式、内容多样化,使之放开手脚,在探索和吸收中成长和成熟,最终能更大可能的贴近社会,满足知识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Robert F Seybolt.The evenschool in colonial America[M].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Bureau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25.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92).

3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28).

4 艾方林.美国的营利性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19).

5王婕.探析竞争压力下的美国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02,(6).

6[印]提拉克.我国是否迈向高等教育的自由放任主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展,2005,(7).

7王海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 2001,(5).

8 乔玉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孙 艳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 篇3:

营利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的目标选择

摘 要:营利性大学蓬勃发展的生存之道在于以产业论高等教育哲学观为根基,以学术与管理分家的治理结构和商业化运营方式为支撑。营利性大学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结构改革特区、“利”“益”共赢理念、共同治理结构、市场化意识形态成为其转型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营利性大学;机构转型

作者简介:杜以德(1949-),男,山东沂南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孙龙存(1972-),男,山东费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教育比较、教育政策比较、成人教育比较研究。

课题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研究”(编号: BKA070033),主持人:杜以德。

20世纪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私有体系走向大众教育、公共体系。非传统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包括成人学生以及那些少数群体。知识的迅速增加、信息时代的开始、为满足职业流动而接受教育的需要导致教育成为终身的必需品。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教育提供者的介入满足了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这种教育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成为传统高等教育新的尝试[1]。20世纪90年代,营利性大学在美国异军突起,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分化。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正遭遇“哈姆雷特之问”,营利性大学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型的重要选择。

一、营利性大学蓬勃发展的生存之道:何以立本

(一)哲学基础:以产业论为根基

大学作为传递高深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知识,探索前沿学问领域的机构,是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机构。一所大学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她的办学定位、办学宗旨、办学职能等。

高等教育专家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eiler Brubacher)认为大学主要存在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一种哲学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2]。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人们探求深奥知识不仅出于满足闲逸的好奇,还因为他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的最好场所就是高等学府。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从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拓展出为公众服务的职能,大学经常被喻为“服务站”。德鲁克(Drucker 1969)认为,大学现在“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3]。

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将这一逻辑起点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认为大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大学的发展应该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发展的高深学问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关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认为大学应与社会和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越来越多地卷入大学事务,从外部对大学机构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大学出于生存的考虑,也越来越多地对外部集团的要求做出反应[4]。二战后受实用主义哲学“有用即真理”观念的影响,“大学成为知识工业的重地,让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使大学与市场结合,突出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5]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美国大学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大幅度削减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大学只依靠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已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于是大学意识到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催生新的产业,向企业转让技术专利,承担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大学的“服务”职能慢慢衍生出“创业”这一新的大学职能,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也衍生出“产业论”这一新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产业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开始在美国逐步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产业论哲学观认为,整个大学系统就像是一个大型市场,大学就像是市场中的企业一样,需要相互竞争,需要为得到企业、政府和学生家长资助的青睐而不断调适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在产业论哲学观的指引下,有的高校还跨越了传统地域上的界限去争取学生和资源。一些高校正在把自己看成是国际性机构,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高校竞争[6]。

“产业论”高等教育哲学强调学术的创业化和知识的资本化。学术创业化一方面是指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延伸,另一方面是指技术转化能力的内化,即大学承担起传统上由工业承担的角色。创业的核心便是知识资本化。知识资本化是大学的新使命,它使大学成为经济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种哲学观基础下的大学正在趋于企业化,强调市场交易、可视性及公众形象的提升;关注教育的成本效益;鼓励发展收益相关的分权结构[7]。

正是基于这种“产业论”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引领,为适应强大的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一大批具有勃勃生机的营利性大学应运而生,其中美国的凤凰城大学是最具典范的代表。在凤凰城大学短短3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从最初一个仅有8名在职成人的培训班,发展到现在拥有30多万名注册学生的世界巨型大学。截止到2005 年8 月31 日,凤凰城大学在美国39 个州、波多黎各、加拿大共有90个校园、154个学习中心。它同时在范库弗峰、英属哥伦比亚设有分校,其校园遍布美、亚、欧,成为全球最大的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

(二)治理结构:学术与管理分家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是西方现代大学管理的三项基本原则。法律确认的大学自治是最基本的前提。没有大学自治,就谈不上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8]大学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之间存在矛盾的反映。如果行政权力大到可以经常干涉学术事务,那么学术自由的法律条款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学术自由最终离不开学术权力的保障[9]。学术权力本质上是学术自由的保障,保证学术自由的发展也是行政权力存在的依据[10]。只有通过大学的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适当分离,不断提高学术专家在处理学术事务中的权力,倡导学术理想和弘扬学术精神,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权利。

营利性大学既是学术机构也是商业机构,它们在教育领域被认为属于“营利性高等学校”的范畴,在经济领域则被看作普通的企业部门,它们要接受来自教育管理机构和企业管理机构的双重管理监督。营利性大学兼具商业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学校要平衡商业文化与学术文化。在营利性大学中,在董事会、校长、教务长、院长层面上,主导文化是商业,他们用商业术语来描述机构活动、讨论各种倡议、评估各种结果。在课堂层面,营利性大学遵循一般学术机构的要求。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营利性大学的教室里,很可能根本区分不出它和传统高校课堂有什么不同[11]。

将学术领域与管理领域分开是营利性大学区别于传统大学的一个关键特点。教师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们只专注于“产品”的生产,投身于课程和教室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则由专业管理人员负责。从管理层面来看,这种以商业方式运作的高校最大的优点就是高效率。教授不是大学的“主人”而是雇员。营利性大学既不设教师终身制,也没有教师参与治理的机制,教师被称为“从业者教师”。而校长和院长们则是专职管理者,不需要受学术自由的束缚,不需要同教授们就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太多的协商和妥协。营利性大学的校长的主要精力用在筹划、制订和执行机构策略上,尤其是在资源和运作的管理上[12]。

加州州立大学的院长加里·博格(Gary A. Berg)认为凤凰城大学做到了学术性功能和商业化功能协调运作,但有着零散的职责划分。在许多方面,凤凰城大学继承了泰勒的管理理念和劳动关系。大部分兼职而非终身制的学术团队来教授核心课程,并向学术经理汇报谁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然而学术经理并不直接涉及商业运作,大批的商业经理承担凤凰城大学对股东应负的责任。凤凰城大学雇员认可并拥护学术性和商业性目标的“创造性”张力,他们或许不太喜欢凤凰城大学的这种不对称的劳资关系。凤凰城大学雇佣终身制和学术(同盟)协会的缺位,则势必促使其加强管理手段和为其财政的成功做出很大贡献[13]。

(三)运作模式:商业化运营方式

营利性大学热衷于运用营销策略和信奉商业用语,他们在对市场的理解和进入市场的方式方面有着显著特点,营利性大学相信市场[14]。例如,首先凤凰城大学把商业服务的方式用于大学的经营,整个服务群体定位准确。凤凰城大学把目光投向了具有自主教育需求、又能够承担教育费用的目标人群,即那些22岁以上,不能或不愿进入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在职成人[15]。斯特拉耶大学的首席财务官亨利威尔·金斯(Harry Wlkins)说:营利性大学弥补了其他高校不能满足的教育利基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向上班族提供教育[16]。其次,价格是市场营销中最活跃的因素。价格上的差距往往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和市场占有率。凤凰城大学采用灵活的学费策略,来冲减学生的学费支出,降低学生的教育成本。最后,与政府及相关的企业密切合作,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美国教育委员会、美国大学协会、美国成人和继续教育协会、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美国护理学院协会等多个教育组织都是凤凰城大学的自愿成员,支持其教学实践,主要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由于大多数公司对凤凰城大学的资格都是予以肯定的,所以,凤凰城大学的学生大都可以从其所在的公司得到学费补助[17]。

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rk)认为既然联邦政府在大学管理上以及向大学提供经济支持方面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那么大学校长及其工作班子就应当努力针对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问题反过来影响政府官员。如许多大学行政部门雇佣了专职人员向政府催要更多的科研经费和更多的政府奖学金补贴[18]。凤凰城大学的成功与繁荣最大贡献之一便是影响了公共政策并创造了一种有益的商业环境。凤凰城大学的母公司阿波罗集团(Apollo Group Inc.)在联邦和州层面上雇用说客,凤凰城大学校委员会总有颇具影响的共和党人,并且和华盛顿方面的共和党要人有着紧密联系。凤凰城大学也在关于非传统机构获得联邦财政援助的适切性的立法改革中获益。依靠与有权力的政客联系,并利用其能力影响公共政策,凤凰城的这种作法被认为是典型的、成功的美国式交易。阿波罗集团有超过30名政治公关人士努力帮助斯波林(Sperling)延伸他建立全球性营利大学的目标。凤凰城大学拥有自由的就业市场,同时也更加自由地攫取纳税人的钱。

目前凤凰城大学的政治公关人士的重心放在生涯大学和营利性教育机构要获得美国高等教育法的重新认定上。他们正给政策制定者施压使其放松控制,营利性教育机构必须加入联邦援助项目。许多非营利性学院和大学的领导反对任何的改变,因这种变化会更有利于营利性教育机构攫取本已渐寡的联邦经费(波德Burd 2003)[19]。

为降低办学成本,凤凰城大学将其自身的开支减少到最低程度。一般来说,教师工资、学校设施以及辅助人员的消费是多数大学的主要开支,凤凰城大学显著地减少了这三项开支。几乎所有的教职工都只是兼职任教。阿波罗集团固定资产有限,没有传统的大学校园,遍布全国及海外的各校园及学习中心其实是一幢幢办公楼,上课用校舍全是租用的。没有自己的体育馆,也没有专门的图书馆,主要通过网络电子资源,或租借其他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这些做法节约了巨大的成本。

二、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转向营利性大学:何以可能

(一)划定结构改革特区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不进行转型或改革,只能被社会淘汰,但一刀切的改革也不会带来最佳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美国法律对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的区分十分明确,简单来说,不能把扣除成本后的净收入分配给机构的建立者、捐助者和机构成员的是非营利机构,不受这一限制的是营利机构。学术界把该分界称之为“禁止分配限制”(Non-distribution Constraint)[20]。“非营利性”的具体衡量指标有三点:“第一,组织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组织的利润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第三,组织的资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21]。而营利性组织,尽管市场条件千差万别,但都以获取利润,以营利作为其最终目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根据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商品化、市场化的取向程度将各种成人高等教育划分成两大类型: 公益性成人高等教育和非公益性成人高等教育。我们可以把非公益性的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结构改革的特区与实验田,进行分类改革。在公益性成人高等教育方面我们鼓励外资和民间资金公益性地投入;在非公益性成人高等教育方面,鼓励外资和民间资金按市场化的方式投入运作[22]。

对非公益性的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尝试向营利性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经费来源除学费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公开上市吸纳社会资金,通过挖掘和吸引投资群体的形式获得投资资金,这方面也最能体现其营利性组织属性的特点。营利性的成人高等教育在组织结构和管理过程上采取以公司管理的价值观为基础,采取简单矩阵型和组织内部分层化的结构。简单结构的部门化程度很低,控制跨度宽,通常仅有2- 3层垂直层次,员工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率。

(二)确立“利”“益”共赢理念

对于营利性大学,涉及处理营利性和公益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营利性和公益性是不是必然的二元对立?营利性的获得是否必然以损害公益性为代价呢?

教育具有“外溢效果”(External benefit),弗里德曼(Friedman)称之为“邻近影响”(Neighborhood benefit),教育中包含了公共利益。有人认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不能有营利性机构介入,否则会破坏其外溢效果。营利性教育机构所关心的不是为公众提供服务,而是如何赚钱,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廉价的产品服务,对“私利”的追求会破坏“公益”[23]。

追求“私利”和守望“公益”能否共赢呢?成人高等教育已经超出义务教育阶段,成人接受高等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良好发展,适当让成人支付学费也符合回报与付出的对等原则。为保证公益性不被营利性所损害,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建设让人不敢为追求“私利”而破坏“公益”;在市场机制中,让人明智地为“自利”而“利他”,就要有制度约束,保护其产权,使其出于长期的、广义的自我利益而努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为追求“私利” 而生产的教育产品,也有正的外部性,也含有“公益”。教育的公益性主要表现为教育所具有的外溢的社会效益,营利性大学所改变的知识教育的福利化分配方式,并不会改变教育结果的社会效益。

营利性大学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选择权,在美国民主化进程中,营利性大学承担了重要角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公平的隐形力量。营利性大学在妇女、有色人种、印第安人和残障人士等社会边缘群体接受教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名为《高等教育中的黑人学生问题》(Black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的期刊报道说,授予少数民族学生工程技术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专业学士学位的前几名高校都是营利性的。在德里夫的新泽西分校,40%多的学生是黑人。在斯特拉耶大学,43%的学生是黑人[24]。

(三)规划共同治理边界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改革以“科层制”为主体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借鉴西方营利性大学的共同治理模式。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拥有包括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社区、舆论影响者和其他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拥有专用性资本的主体,他们分别向企业提供自己的专用性资本。拥有企业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不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则是这些提供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种合约,是治理和管理这些专用性资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的治理和管理应当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利益相关者应广泛参与公司的治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间是一种影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也会影响企业的行动、决策和政策。共同治理的目标是合理平衡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以此来安排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力[25]。

共同治理作为一种大学校园民主的体现,《学院与大学治理声明》①把其定义为:基于教师和行政部门双方特长的权力和决策的责任分工,它代表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工作的承诺。一般理解为大学董事会、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大学各类成员共同参与大学治理。同时提出了共同治理的原则,即“大学组织重大事情的决策既需要首创能力,也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 大学各组成群体在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谁对具体事务负有首要责任,谁就最有发言权”[26]。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要建立董事会制度,要确立董事会、行政管理部门、成人教师、学员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权利边界,通过共同治理,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四)秉承市场化意识形态

市场化是美国营利性大学竞争的基本手段之一,“大学即意味着经商”[27],“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把自己视为市场型的机构”[28]。相信市场就意味着机构运作时,好像市场会告诉你市场需求情况;相信市场还意味着走进市场时,好像市场是一个友好的、有力的真正社会和经济需求信息来源;相信市场还意味着按照这样的信条去运作企业,即当运作正常时,自由市场经济通常能自我调节。市场需要我们去解读,去理解,但不需要我们去改变,因为市场本身就是在变化[29]。美国高等教育是市场化运作的典范,大学通过市场营销手段获取生源、师资和经费[30]。营利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公司,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是其获得具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砝码之一,市场化在营利性大学经营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国学界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一直存在着持续且激烈的争议。赞成的人从工具论的角度出发,赞同市场进入大学,认为大学市场化可以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市场会破坏大学的种种理想主义传统, 会损害大学责任和使命的完成[31]。然而,不管你承认与否,大学自走出象牙塔之时,市场就开始了对大学的影响。市场介入大学成为目前全球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主要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的一项事业,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主要以政治论、产业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成人高等教育更容易、也更有条件成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实验田。“满足闲逸的好奇”和“守望大学传统”可能不是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主要方向,“担当社会动力站”应该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宗旨。投资市场化、招生市场化和办学市场化应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应有之义。

注释:

①共同治理的正式提出,源于1966年美国教授协会、美国教育委员会和美国大学和学院董事会协会联合发布的《学院与大学治理声明》(简称《声明》)。

参考文献:

[1]Anni. Morey.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J]. Higher Education.2004 (48): 131–150.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3][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21.

[4]马志强.高等教育哲学在美国的演进—职能嬗变的视角[EB/OL].http://www.doc88.com/p-707554715170.html,2012-5-10.

[5]上官剑.论西方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及其哲学背景[J]. 高教论坛,2004(05):54-57.

[6][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7.

[7]马志强.高等教育哲学在美国的演进—职能嬗变的视角[EB/OL].http://www.doc88.com/p-707554715170.html,2012-5-10.

[8]肖海涛.论大学的学术责任与学术自由[J].高等教育研究,2000(06): 97-99.

[9]张斌贤.学术自由研究的历史与展望[A].张斌贤,李子江.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10]周光礼.学术自由与大学管理[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7-11.

[11][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2-103.

[12]甘永涛·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及其治理结构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58-62.

[13]Amy Scott Metcalfe.For-profit and Non-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ild, Wild West[J].Minerva.2008, ( 46):155–158.

[14][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5.

[15]孙龙存.美国凤凰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创新的典范[J].外国教育研究,2009(7):91-96.

[16][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2.

[17]Anni.Morey.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4,(48):131–150.

[1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19]Anni. Morey.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4(48):131-150.

[20]袁青山.美国私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大学的分类管理和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137-141.

[21]贾西津.对民办教育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03):48.

[22]陈雁.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J].中国市场,2006(08):14-15.

[23]林健,贺杨.营利性大学存在的合理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6(1.2):6-7.

[24]Proprietary Preference: For-profit Colleges Gain Momentum in Producing Graduates of Color [J]. BlackIssues in H igher Educat ion, 15(9 July 1998):30.

[25]MBA智库百科. 共同治理:公司治理的理性抉择[EB/OL].http://wiki.mbalib.com/wiki/%E5%85%B1%E5%90%8C%E6%B2%BB%E7%90%86,2012-07-02.

[26]AAUP. Statement on Gover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aaup.org/statements/redbook/Gov

erance,htm,2012- 07- 02.

[27]Hathaway, W.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Administrator Quoted in William Hathaway [J]. Business Week, Oct. 19, 1999.

[28]James Traub.Drive-Thru U: Higher Education for People Who Mean Business [J].New Yorker. 1997(10):20-27.

[29][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5.

[30]张继明.论市场化洪流中的大学操守——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01):115-119.

[31]许士密.大学与市场、政府、社会关系的偏狭走势及其治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8(01):36-38.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杜以德 孙龙存

上一篇:证券法适用反思论文下一篇:多维度金融风险论文